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

合集下载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赵培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2):245-24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2.033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赵培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1464) 摘要: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对其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河南省的农业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找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根据2000—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基础数据,对河南省在此期间农业生产能源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并利用Tapio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

结果表明,从长期测算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处于弱脱钩状态,从分段测算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弱脱钩逐渐转变为强脱钩。

说明河南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业碳排放量在逐渐减少。

因此,河南省应进一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大力宣传低碳农业理念,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建立低碳农业补偿机制;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尽快实现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完全脱钩。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经济增长;脱钩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2-0245-05收稿日期:2023-03-02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软科学项目(编号:232400411085)。

作者简介:赵培华(1978—),女,河南鹤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经济贸易理论研究。

E-mail:zhaopeihua2010@163.com。

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给人类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节能减排问题成为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焦点[1]。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农用物资的使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基于EKC和VAR模型

河南省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基于EKC和VAR模型
第3 4卷 第 1 O 期
2 O1 5庄
技 术 经 济
Te c h no l o  ̄ Ec o no mi c s
Vo1 .3 4,N O .1 0
( ) c t .,2 01 5
1 0月
河南 省碳 排放 的特 点 及 影 响 因素
— —
基于 E KC和 VAR 模 型
冯婷 婷 , 杨 芷 睛
(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 学院, 北京 1 0 0 0 4 8 )

要: 以 河 南省 为 研 究 对 象 , 利用 1 9 7 8 —2 O 1 3年 的 宏 观 统 计 数 据 , 首先运 用 E KC分 析 了 l 9 7 8 —2 O 1 3年
河 南 省 人 均碳 排 放 的特 点 , 然 后 建 立 VA R模 型, 通 过单位根 检验 、 J o h a n s e n协 整 检 验 、 脉 冲 响 应 分 析 以 及 方差分解分析等 , 对能源强度 、 实 际人 均 G D P和 产 业 结 构 对 人 均 碳 排 放 的 动 态 冲 击 效应 和 影 响程 度 进 行 了
进 河 南 省 低碳 经 济 的发 展 。 关键词 : 碳排放 ; 经 济发 展 ; 碳 减排
中图分类号 : F o 6 2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9 8 0 X( 2 0 1 5 ) 1 0 —0 0 8 4 ~0 6
1 研 究 背 景
目前 中 国 是 世 界 上 二 氧 化 碳 排 放量 最 大 的 国
家, 且 人均 二氧 化碳 排放量 也在 世界 平均水 平之 上 , 中国在二 氧化碳 减 排方面 面 临巨大 的压力 。作 为一
的煤 炭 消耗 比重 比全 国平 均水平 高 出很 多 。从 河南 省 的能 源消费 数据 可 以看 出 : 1 9 7 8 —2 0 1 3年 期 间河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碳排放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中国,河南省作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省份,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基于LMDI模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LMDI模型,即罗尔斯-米尔恩分解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方法。

该模型可以将碳排放分解为能源强度、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部分,从而确定各个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程度。

首先,能源强度是指单位GDP能耗排放的碳量,主要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结构。

在河南省,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来降低能源强度。

具体的措施包括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等。

其次,结构效应是指不同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差异。

在河南省,由于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较高,减少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工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鼓励清洁生产等。

最后,规模效应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随着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规模效应可能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碳排放的增长。

例如,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碳交易市场等。

此外,为了减少碳排放,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措施。

例如,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厂和企业的排放标准;鼓励居民低碳生活,提倡节能减排的意识;加大碳排放监测和评估力度,为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等。

综上所述,基于LMDI模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南省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经济规模增长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河南省的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全社会的减排共识,共同应对碳排放问题,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河南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河南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河南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林志宏冯丽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0期摘要: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978—2019年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总量、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四个指标,研究其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能源消费总量是影响碳排放量的核心驱动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人口规模。

减少碳排放,河南省应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保持人口规模合理增长。

关键词:碳排放量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一、引言截至2020年,中国依旧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也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

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建设绿色中国的向往。

自2011年我国在一些地区开放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来,我国每年碳排放量都得到有效遏制,至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对于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涉足。

李湘梅,姚智爽(2014)通过研究证明,能源消费总量对我国的碳排放量起着最为关键作用,能源消费总量越大,碳排放量越多,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略低于能源消费总量。

但对碳排放量起着反向作用,认为我国应充分推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改革,挖掘可再生能源。

冯梅,杨桑,郑紫夫(2018)对北京市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最大,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而人均碳排放和城镇化率的影响较小。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能源大省,节能减排任务重责任大。

2017年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特征,加强战略思维,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分别为57.7%、18.9%和8.1%;而河南省在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67.4%、15.7%和6.1%,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煤炭消耗比重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而煤炭的碳排放系数最高,因此在此种能源结构下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较多。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王青林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3)003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并开
始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区域,正处于工业化中
期阶段,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增长,这就使得加强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碳排放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LMDI
模型,将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因素划分为增碳和减碳两大类,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工业化率为增碳影响因素;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为减碳影响因素.因此,应通过经济激励、优化产业结构、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控制河南省碳排放量.
【总页数】8页(P10-16,84)
【作者】王青林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1
【相关文献】
1.基于LMDI模型的重庆直辖以来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 [J], 孙贵艳;王胜
2.基于LMDI模型的重庆直辖以来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 [J], 孙贵艳;王胜;;;
3.基于LMDI模型的黑龙江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J], 时小翠;王钰萱;王琨;周嘉
4.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J], 马肖迪; 谭晓波
5.轻工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基于脱钩理论与LMDI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兰梓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表 1 9 9 5 — 2 0 1 3 年 河 南省 能 源 消 费量 、碳 排 放 总量 及 城 镇化 率 口 河 南 焦 作 孙 婧玮 吕小师
建 设 的 核 心 内
容 。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河 南 省 坚 持 把 城 镇 化 发 展 放 在 事 关 社 会 发 展 全
局 的 首 要 位 置 , 不 断 完 善
41 1 61 . 22 35
1 7 . 2 2 2 . 0 2 7 . 2 3 4 . 3
40. 6
发 展 思 路 , 积 极 探 索 城 镇 化
2 01 3
2 4 7 5 6
4 4 6 5 2 . 7 0 8 9
4 3 . 8
发 展 道 路 , 城
义。

势 ,与 总 人 口数 增 长 成 正 比 。 而 乡村 人 口数 从 1 9 9 5 年 开

河 南 省城 镇 化 进 程 中碳 排放 现 状
始 逐步减少 ,至2 0 1 3 年跌破6 0 0 0 万 。城镇人 口数量 持续
目前 河 南 省 正 处 于城 镇 化 的 快 速 发 展 阶段 ,2 0 1 4 年 上涨 ,乡村 人 口相继 进 入城 市 ,意味 着城 市对 交通 工
誊≯ . 1 口 } j 置 j 奁与 斋l
在 工 业 化
2 0 0 3 — 2 0 1 3 年 ,河 南 省 碳 排 放 总 量 从 1 9 0 6 8 . 7 万 吨 增
发 展 的 过 程 长 至4 2 5 2 8 . 7 万 吨 ,年 均 增 长 点 达 到 9 . 3 6 %。煤 炭 、石 油
的环境问题 日 益 严 峻 。 在 城 二 、河 南 城镇 化 进 程 中碳 排 放影 响 因素

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

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

第45卷第5期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45No.52011年10月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Oct.2011收稿日期:2011-04-20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1A790013)作者简介:李炎丽,1986年生,女,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系统与工程研究.通讯作者:梁保松,1955年生,男,河南鄢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文章编号:1000-2340(2011)05-0605-06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李炎丽,梁浩,梁保松(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依照IPCC 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南省1995—2009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及3个产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分析了河南省历年碳排放总量和3个产业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得出了河南省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均主要在第2产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特征4个因素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河南省碳排放的的影响程度依次是产业特征、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关键词:碳排放;能源;灰色关联度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志码:A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nthe carbon emissions in Henan ProvinceLI Yan-li ,LIANG Hao ,LIANG Bao-song(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PCC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ormul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both in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whole province in Henan from 1995to 2009,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of terminal energy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reduce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second in-dustry.The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rowth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structure ,industrial characters on carbon emissions change in Hena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four factors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Henan is ordinal :industrial char-acters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end ,the suggestions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 ;energy ;grey correlative degree 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发展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发展道路将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也对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承诺.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50%.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一直是碳排放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理论日渐完善,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研究内容也更加广606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第45卷泛.在宏观层面上,徐国泉等[1]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王中英等[2]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胡初枝等[3]基于EKC 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方法探究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在区域层面上,赵欣等[4]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耗结构4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增量的影响;帅通等[5]采用IPCC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探讨了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其碳排放量的影响.本研究以IPCC[6](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计算指南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河南省1995—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的碳排放现状,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特征4个因素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与关联度,并提出了相关减排建议.1河南省碳排放现状与碳排放测算1.1河南省碳排放现状河南是名副其实的碳排放大省,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7]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SO2排放量135.50万t,烟尘排放量59.70万t,工业粉尘排放量24.91万t,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10786万t,废水排放总量333980万t,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626228t,氨氮排放量75241t.全省能耗总量近1.98亿t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比重达到88.2%.1.2河南省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包括人工排放和自然排放.本研究仅对煤、石油、天然气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测算.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按文献[8]的研究成果,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A=∑3i=1BiˑCi(1)式中:A为碳排放量,以万t碳衡量;B i为能源i的消费量,按万t标准煤计算;C 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i为能源种类.数据来自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和1995—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河南能源平衡表,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参考系数进行处理(表1).根据文献[9,10],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表2),最终取其平均值作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表1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Table1Reference coefficient of convertingdifferent energy into standard coal能源品种Energy types折标准煤参考系数Coefficient of convertingdifferent energy into standard coal原煤Coal0.7143原油Crude1.4286天然气Natural gas1.3300表2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Table2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energy系数来源Coefficient sources 煤炭消耗碳排放系数Carbon emissioncoefficient of coal石油消耗碳排放系数Carbon emissioncoefficient of crude天然气消耗碳排放系数Carbon emissioncoefficient of natural gas美国能源部/能源独立局DOE/EIA0.70200.47800.3890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0.75600.58600.4490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Climate Change Project of SSTCC0.72600.58300.4090徐国泉XU Guo-quan[1]0.74760.58250.4435平均值Mean0.73290.55740.4226注:碳排放系数是每单位经济产出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数量.Note: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is carbon emissions for each unit of economic output.根据公式(1),利用河南省1995—2009年的能源消费数据,得河南省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表3),以及3个产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表4).其中,第1产业的能源消费主要包括农、林、牧、渔、水利;第2产业的能源消费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3产业的能源消费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生活消费和其他.3个产业的碳排放量依据其能源消费量进行测算.能源消费量是指《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终端能源消费量.1.3结果与分析由表3看出,河南省的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551.41万t增长到2009年的13815.96万t,年平均增长8.41%.碳排放增加是由于能源消费增多所致,将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对比发现,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增长趋势相同(图1).尤其是2003以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显著增长,能源消费第5期李炎丽等: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607表3河南省1995—2009年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Table3Carbon emissions,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of Henan Province in1995—2009年份Year碳排放量/万tCarbon emissions碳排放强度/(t·万元-1)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人均碳排放量/(t·人-1)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19954551.411.5230.50 19964678.411.2870.51 19974725.761.1690.51 19985095.481.1830.55 19995188.861.1490.55 20005564.801.1010.59 20015845.231.0560.61 20026258.311.0370.65 20037372.521.0740.76 20049078.901.0610.93 200510189.300.9621.04 200611329.880.9161.15 200712478.450.8311.26 200813279.190.7371.34 200913815.960.7091.39608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第45卷量增幅显著,2003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量(以标准煤计)为10595万t ,2009年增长到19751万t.碳排放强度反映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河南省1995—2009年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1995年碳排放强度为1.523t ·万元-1,2009年下降到0.709t ·万元-1.与碳排放强度表现特征相反,人均碳排放量以7.71%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1995年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为0.50t ·人-1,2009年增至1.39t ·人-1.总体来看,河南省碳排放量增幅较大,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需要进一步降低.由表4看出,河南省1995—2009年3个产业终端能源利用的碳变化中,与1995年相比,2009年河南省第1产业碳排放增长42.91%,第2产业碳排放增长211.15%,第3产业碳排放增长35.44%,第2产业增长最快.2003年以来,第2产业碳排放量迅速增加,而且第2产业的碳排放量远大于第1产业和第3产业.河南省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同时煤炭的碳排放系数较大,河南省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主要在第2产业,2009年河南省第2产业碳排放量为4582.33万t ,占3大产业碳排放总量的79.88%.从碳排放强度来看,河南省3个产业的碳排放强度都呈下降趋势,这与技术进步、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与1995年相比,2009年河南省第1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60.62%,第2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60.58%,第3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80.27%,第3产业的下降幅度最大.从整体来看,第2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第1产业和第3产业,2009年第2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为0.42t ·万元-1,第1产业和第3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仅为0.05t ·万元-1和0.18t ·万元-1.由此说明,河南省终端能源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在第2产业.2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2.1灰色关联度分析步骤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灰色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量化方法[11],碳排放受社会、经济、自然、生态、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随机变化的灰色量,非常适合灰色关联分析,其步骤如下:(1)选择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x'0(k )={x'0(1),x'0(2),…,x'0(n )}(2)x'i (k )={x'i (1),x'i (2),…,x'i (n )}(3)式(2)为参考序列;式(3)为比较序列;k 为观测值数,k =1,2,…,n ;i 为比较序列个数,i =1,2,…,m.(2)指标值规范化处理x 0(k )=x'0(k )x'0(1),x'i(k )=x'i (k )x'i (1)(4)规范后的数列x'0(k )作为参考序列,x'i (k )作为比较序列.(3)计算关联系数ξi (k )=min imin kx 0(k )-x i (k )+ζmax imax kx 0(k )-x i (k )x 0(k )-x i (k )+ζmax imax kx 0(k )-x i (k )(5)式中:ξi (k )为关联系数(i =1,2,…,m ;k =1,2,…,n );ζ为分辨系数,ξ∈(0,1),一般取ζ=0.5.(4)计算关联度γi =1n ∑nk =1ξi (k )(6)按照计算出的关联度大小排列关联序,关联度越大,说明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影响越大.2.2数据描述及关联度分析2.2.1数据描述以已测算的河南省1995—2009年碳排放总量为基础数据,选取河南省1995—2009年的人口、经济、能源数据,用人均GDP 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用单位GDP 能耗表示能源效率,用第2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表示产业特征[12],用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表示能源结构,分析河南省碳排放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特征4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以河南省1995—2009年碳排放量为参考序列,河南省1995—2009年人均GDP 、单位GDP 能耗、能源结构和产业特征作为比较序列,按照公式(6)计算,河南省碳排放与人均GDP 的关联度为0.6039,与单位GDP 能耗的关联度为0.8959,与能源结构的关联度为0.8335,与产业特征的关联度为0.9059.2.2.2碳排放关联分析碳排放与产业特征的关联度(0.9059)最大,这说明产业特征对河南省碳排放影响最大.河南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其低效农业和低效工业都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增量有重大贡献.河南省1995—2009年第2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持续增长,始终保持在50%左右,尤其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第2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增至50%以上,2009年河南省第2产业的比重已达到56.52%,而第3产业的比重始终在30%左右.2009年河南省第3产业的比重仅为29.26%,说明河南省未来调整产业第5期李炎丽等: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609结构任重道远.碳排放与能源效率的关联度(0.8959)也很大,这说明河南省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从能源强度来看,产业不同能源强度也不同,耗能低的产业能源强度低.在同行业中,技术水平低的能源强度高.河南省1995—2009年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9降到1.01t·万元-1,但从整体来看,河南省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要着重从第2产业的能耗利用强度入手,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同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需要进一步降低化工产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高碳排放行业的投资份额.碳排放与能源结构的关联度(0.8335)也很大,这说明河南省的能源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其能源结构,能源结构合理,高排放的能源所占比例低,则碳排放量就小.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且能源结构中以高碳能源为主,煤炭仍旧占主导地位,1995—2009年煤炭消费比重均在86.5%以上.河南省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引进和吸收先进的节能技术.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0.6039)较大,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碳排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均GDP的高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能源消费,导致碳排放逐年增加.一般来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EKC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恶化会得到遏止,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好转.按照河南省目前的经济增长情况,河南省碳排放量将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其中尤以工业增长碳排放最为显著.3结论与对策3.1结论1)河南省1995—2009年能源利用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并与能源消费量增长趋势相同,2009年碳排放总量达到13815.96万t.同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09年碳排放强度降到0.71t·万元-1.2)河南省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均主要在第2产业.河南省第2产业的比重较大,形成“2﹥3﹥1”顺序的产业结构,表明河南省减排压力仍然很大.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特征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4个因素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次是产业特征、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3.2对策与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减少产业部门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尤其在工业领域,通过结构性调整减少能源消耗,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大力发展能耗低的机械、电子、汽车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控力度,使低碳排放产业如服务类产业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适当运用政策引导,鼓励并扶持绿色产业开发,制定高碳产业等税收政策,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增加第3产业的比重.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能耗是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选择.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节能技术,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技术,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现有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尤其是在高耗能的产业和产品上面,应增加科研投入,创造低能耗的技术和产品.同时,深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能力建设.此外,还应积极建立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制定节能的相关制度、政策,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的评价、管理体制.3)调整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碳排放将得到极大的缓解.一方面,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煤类能源所占比重,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尤其是热、电能源的比重,将对碳减排起很大贡献.同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资源的比例.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更注重能源的品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而且有助于能源的长期供应和能源安全.参考文献:[1]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5):88-91.[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38-41.610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第45卷[4]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25-30.[5]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885-889.[6]IPCC.2006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ions:volumeⅡ[EB/OL].(2008-07-20)[2009-11-08].Japan: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http://www.ipcc.ch/ipecreports/Methodology-reports.htm.[7]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8]王铮,翟石艳,马晓哲.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趋势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69-74.[9]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7.[10]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25(12):1467-1470.[11]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邹秀萍,陈劭锋,宁淼,等.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9(3):34-37.(责任编辑:梁保松)。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特点分析及政策取向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特点分析及政策取向
Ab t a t Us gte c luainmo e d pe yⅡ℃C. w sc luae h a b n e is n rm n ryc n u t ni sr c : i h a lt n c o d l o td b a i a a ltdtec ro m si sf t c o o e eg o s mp o nHe a P o i c u — i n n rv n e d r ig 1 9 - 2 0 T e rs l h w d ta ec r o ne i n n d c e s d d r g 1 9 - 2 0 ,n r a e 0 2 2 0 d c t o n a a n 9 5 0 9. h e ut s o e t h a b n i tn t i He a e r ae u n 9 5 s h t s yn i 0 2 ice s d i 2 0 - 0 7 a u w g i n n d n
摘要: 根据 IC P C模型计算 19 -2 0 年河南省能源消 费碳排放量 。结果发现 , 95 09 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 19- 20 95 12年间呈下 降趋 3
势 ,0 2 20 出现反 弹 ,07年后再次下 降 ; 2 0- 07年 20 居民生活碳排放变化不 大 , 业和批发业 碳排放 量较小 , 通部 门近年有 所增 加 , 农 交
中图分类号 : 16 X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5 112 1 )0 90— 3 10 —84 (01 1 —00 0
G a —l , E i ig G AO C i i n G NG L —pn b AO Ge

F au e e t r sAn l s ayi smi dPo c i f yOre t t n o a b nEmi ̄ n r m E e g C n u t ni He a P o i c in a o fC r o i s o sfo n r y o s mp i n o n n r vn e・咨Fra bibliotek源 与环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n—i L ANG a Ira l, I H o, L ANG o s n I Ba —o g
( o eeo fr ai n ngm n Si c , e a gi l rl nvrt , h nzo 50 2 C i ) C l g f nom t nadMa ae e t ce e H nnA r ut a U i sy Z e gh u4 00 , hn l I o n c u ei a
表 明 , 因 素 对 河 南 省碳 排 放 的 的 影 响 程 度 依 次 是 产 业 特 征 、 源 效 率 、 源 结 构 和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后 提 出 4个 能 能 最
了相 应 的 减排 建议 .
关 键 词 : 排 放 ; 源 ; 色 关联 度 碳 能 灰
中 图分 类 号 : 2 X4
业 的碳 排 放 量 、 排 放 强度 进 行 测 算 , 析 了 河 南 省 历 年 碳 排 放 总 量 和 3个 产 业 终 端 能 源 消 费 碳 排 放 量 的 变 化 碳 分 情 况 , 出 了河 南省 终 端 能 源利 用碳 排 放 量 的 增 长 与 碳 排 放 强 度 的 降 低 均 主要 在 第 2产 业 . 用 灰 色 关 联 度 分 得 采 析 方 法 , 量 分 析 了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源 效 率 、 源 结 构 和 产 业 特 征 4个 因素 对 河 南 省 碳 排 放 的 影 响 程 度 . 果 定 能 能 结
第 4 5卷 第 5期
201 正 1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u t r lUn v r i o r a fHe a rc lu a ie st y
Vo . NO 5 145 . 0c . t 2 1 O1
1 O月
文 章 编 号 :0 0—2 4 ( 0 1 0 0 0 O 10 3 0 2 1 ) 5— 6 5一 6
文献标志码 : A
Fa t r de o p sto nd c r ea i n a a y i n c o c m o iin a o r l to n lsso
t e c r o m iso s i e n Pr v n e h a b n e s i n n H na o i c
河 南 省碳 排 放 因素 分 解 及 关 联 分 析
李炎 丽, 梁 浩 , 保 松 梁
( 南农 业 大 学信 息与 管理科 学学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 照 I C 的碳 排 放 计 算 方 法 , 河 南 省 1 9 - 2 0 依 PC 对 9 5 0 9年 的 碳 排 放 量 、 排 放 强 度 、 均 碳 排 放 量 及 3个 产 碳 人
i i n y,e e g sr c u e, i d til ha a tr n c r o e iso s h n e i e a fce c n r y tu t r n usra c r c e s o a b n m s i n c a g n H n n. Th r s ls e e u t
s o t a h n u n e o h o rf co so hec r o miso n H e a so d n 1 n u tilc a - h w h tt e i f e c ft e fu a t r n t a b n e s insi n n i r i a :i d sra h r l a tr , e r y efce c c e s ne g fii n y,e e g tu t e a d e o o c d v l p n . I he e d,t e s g e t n f n r y sr cur n c n mi e eo me t n t n h u g si s o o p l to e u to r utfr r o l i n r d c in a e p o wa d. u Ke o d y w r s:c r o m iso s e e g a b n e s i n ; n r y; g e o r l t e de r ຫໍສະໝຸດ r y c rea i g e v
Absr c :Ba e n t e I ta t s d o h PCC c l u ain o a b n e s in o u a, t sp p ra lz st ab n ac lto fc r o miso s fr l m hi a e nay e he c r o e s in miso s,c r o e iso i t n i a b n m s in n e st pe c p t c r o e s ins boh n h e idu ti s n t y, r a ia a b n miso t i t r e n sre a d he whoe p o i c i He a fo l r v n e n n n r m 1 9 t 0 9 5 o 2 09, a d r ws t c n l so t a t a b n miso s n d a he o cu i n h t he c r o e s in g o h o e mi a n r y a d t e c r o miso ne st e u e a e ma ny r lt d t h e o d i rwt ftr n le e g n h a b n e s in i tn iy r d c r i l e ae o t e s c n n- d sr Th r y c re ai n a ay i sa o t d t n l z h n u n eo c n mi r wt u ty. e g a o r lto n l ssi d p e o a ay et e i f e c fe o o c g o h,e e g f l n ry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