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学派与学衡派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5分×6)1.学衡派答: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
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2.“都市风景线”答:《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
《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
《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
《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3.白马湖作家群答: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
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
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
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有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学衡派的错位与比较分析-基于学衡派与国粹派、西方保守主义比较

【摘要】学衡派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上提出了他们“道德救国”的主张,这个主张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受到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影响有关。
他们所主张学习、保存的“中西文明”,大多是前现代思想,在实际的应用中就变成一种反现代性思想。
这就与中国现实社会强烈要求发展现代性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
而且国粹派和学衡派是20世纪初先后出现的同属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个派别。
从两派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文化保守主义有它始终不变的特质,又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定位。
【关键词】学衡派国粹派文化保守主义一、学衡派所处的历史环境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要对某一历史现象做到尽可能深入地把握和了解,必须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进行考察。
学衡派的发生、存在与其历史命运,无一不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
他们的思想,固然成一家之言,更多的则是时代大潮冲击的产物,同时在更深的层面反映着那个时代普遍的观念和意识。
西方势力的入侵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对文化思想的演变影响尤其剧烈。
自晚清以降,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抗拒列强,将中国尽快地从民族危机中解放出来。
他们在痛恨李强对中国的侵凌的同时,又对列强的强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向西方学习便是绝大多数思考救国救世方案的知识分子自然所得出的结论。
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20世纪前期胡适等人提出“金盘西化”,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历史演变。
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失落的过程,传统价值、信仰越来越难以维持。
这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中国知识分子置于一个其尴尬的境地:要拯救民族的危亡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而向西方学习有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失落。
通过艰难的选择,知识分子阵营发生了分裂。
大多数人投身于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中上演的证据表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现代花的道路。
多元对话_比较文学概论期末考试20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不正确的是()。A、既要面向世界,又要连贯古今B、要在世界语境中对中国古典作品做新的诠释C、要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D、我们要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其他民族我的答案:D2关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不正确的是()。A、唐代体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化灵魂上的解放B、人心的美丑,高贵与残忍,在晋时期得到了极致的表现C、晋之美表现在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D、唐代在思想上已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支配我的答案:A3杰姆逊对文学理论的看法,不包括()。A、后现代语境具有多元化特点B、新的理论是有使用价值的一种商品C、理论应注意系统性与统一性D、提倡每一种研究都需要构想出来一个与自己相关的理论我的答案:C4渊明的诗句“当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表现出()的情绪。A、喜悦B、旷达C、焦虑D、忧伤我的答案:B5在寅恪看来,唐一族之所以兴盛,最主要原因是()。A、贤臣众多,政治开明B、发展生产,兴修水利C、引进吸收外族文明D、对外扩,积累财富我的答案:C6关于梁实秋,描述错误的是()。A、原名梁治华B、他是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C、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西方美学史》《槐园梦忆》D、曾留学哈佛大学我的答案:C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不管是中诗还是西诗,它们有一个共同原则就是要遵守一定的音律B、钱钟书认为中西打通最忌讳片面性和互相隔绝C、“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出自《管锥篇》D、白瑞蒙的《祈祷与诗》发挥了诗人瓦勒利的序言我的答案:C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长生殿》是洪昇的作品B、《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和贵妃的故事C、布莱希特曾经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D、《长生殿》的主人公是香君我的答案:D9艾田伯提出应从五个方面来发展比较诗学,其中不包括()。A、比较文体学B、比较格律学C、文学结构的分析D、文学背景的比较我的答案:D10《一门学科之死》的作者是()。A、巴斯奈特B、斯皮瓦克C、克莱齐奥D、安德拉德我的答案:B11《摩罗诗力说》中的“摩罗”,意思是()。(1.0分)0.0分A、天神B、魔鬼C、湖畔诗人D、浪漫派我的答案:D12关于宗白华,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的处女作与哲学有关B、宗白华曾写过《为什么要爱国》C、他青年时就有了贯通中西,重塑中国文化精神的追求D、他曾在23岁时远渡日本留学我的答案:D13中国首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是()。A、振铎B、鲁迅C、王国维D、黄人我的答案:D14《老人与海》是()的作品。A、海明威B、勒维纳斯C、巴斯奈特D、克莱齐奥我的答案:A15中国的比较文学始于()。A、诗歌革命B、小说翻译C、留学生运动D、政府外交我的答案:B16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B、研究故事的来源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我的答案:D17下列不属于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学科背景的是()。A、多文化发展B、文化霸权主义兴起C、文化原教旨主义逐渐消失D、哲学思想转变我的答案:C18在诗学发展的阶段中,国别诗学之后出现了()。A、共同诗学B、第四种诗学C、第三种诗学D、原创诗学我的答案:A19宗白华认为,晋人之美不包括()。A、酷爱精神自由B、唯美的人生态度C、以孝道为最重要的行事依据D、以赤子之心为道德基础我的答案:C20在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育进而产生改造社会的欲望,这属于()。A、表现论B、技巧论C、实用论D、审美论我的答案:C21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创作,第一次编码和第二次编码分别受到()的影响。A、作者主观认识和能力、客观表达能力B、作者客观表达能力、主观认识和能力C、信息的完整程度、媒介手段的丰富程度D、作者主观认识和能力、媒介手段的丰富程度我的答案:A22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不包括()。C、互识D、互抗我的答案:D23宗白华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描述不正确的是()。A、他强调立足中国,返本开新B、宗白华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建立新的中国文化体系C、他提出更新文化的重点是寻求解决一代人的心灵问题D、他强调从西方的理论出发,再反过来追寻中国文化的精华我的答案:D2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表现在重视()两个方面。A、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B、研究的综合性和总体性C、研究的独立性和系统性D、研究的差异性和系统性我的答案:B25关于文学研究的基础,朱光潜的理解不包括()。A、根本不知是精神上的残疾B、知得不正确是趣味低劣C、知得不周全是趣味狭窄D、“知”是“行”的前提我的答案:D26在清华国学院历史发展中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阶段,与乾嘉学派的最大不同是强调“经史子集”中的()。A、经D、集我的答案:C27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我的答案:C28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著作?()A、《野草》B、《华盖集》C、《中国小说史略》D、《管锥篇》我的答案:D29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启蒙”的是()。A、超越人类中心主义B、遵循工具理性C、推崇文化互补意识D、拒绝抽象的自由观我的答案:B30科学家普利高津的贡献与()有关。A、帕累托效应B、玄理论C、耗散结构D、洛斯阶梯我的答案:C31王国维曾写了(),以康德的知识论来检验中国关于性善性恶的讨论。A、《屈子文学之精神》B、《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C、《论性》D、《原命》我的答案:C32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钱钟书在中国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B、这篇论文是用英文写作的C、文中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的戏剧进行了比较D、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戏剧中对道德的追问给西方戏剧以新的启示我的答案:D33下列不属于系统论容的是()。A、其基本观点是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总和B、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C、其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具体容和特征D、系统论重视将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抽象出来我的答案:C34王国维曾翻译了元良勇次郎的著作()。A、《哲学概论》B、《伦理学》C、《西洋伦理学史要》D、《西方哲学史要》我的答案:B35文学批评家瑞恰慈是()理论的创始人之一。A、接受美学B、新批评派C、陌生化D、现象学我的答案:B36按照罗伯特·史柯尔斯的分类,虚构世界低于经验世界的小说是()。A、浪漫小说B、讽刺小说C、科幻小说D、历史小说我的答案:B37“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A、《尚书》B、《论语》C、《郭店楚墓竹简》D、《礼记正义》我的答案:C38关于轴心时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00-700年之间,中国、印度、希腊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人物B、“轴心时代”这一说法的提出者是雅斯贝尔斯C、“新轴心时代”要求回归民族文化的源头D、格拉底认为,人类一直是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的我的答案:D39下列哪位先生著有《中国文学研究》,并在书中对林纾做出高度评价?()A、鲁迅B、黄人C、振铎D、胡适我的答案:C40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其吸收学习的方法是()。A、格物B、格义C、援释入儒D、援释入道我的答案:B41“熵”是一种主要与()有关的单位。A、体积B、质量C、秩序D、空间我的答案:C42胡适曾在北大任职时,因为看了朱光潜的()而邀请其到北大讲学。A、《西方美学史》B、《悲剧心理学》C、《诗论》D、《谈艺录》我的答案:C43“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出自()。A、《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B、《摩罗诗力说》C、《文化偏至论》D、《狂人日记》我的答案:A44比较诗学的两种形态的差异取决于文学现象间有没有()。A、相似性B、共同的规律C、直接关系和相互影响D、可比较性我的答案:C45关于国学,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B、林语堂认为,科学的国学是我们治学的目标C、国学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文化这一研究对象D、清华国学院的历史发展包括四个阶段我的答案:C46超现实主义的第二次宣言要求文学应该追求()。(1.0分)0.0分A、逻辑B、道德C、超我D、本我我的答案:C47在《谈艺录》中,作者指出诗人尔伦的诗境类似于《沧浪诗话》中的()。A、“以才学为诗”B、“以议论为诗”C、“语中无语,名为活句”D、“不可凑泊”我的答案:D48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有三个人物做到了拒绝生活的欲望,他们是()。(1.0分)0.0分A、贾宝玉、惜春、紫鹃B、贾宝玉、迎春、紫鹃C、贾宝玉、林黛玉、袭人D、贾宝玉、探春、林黛玉我的答案:C49法国大革命属于()启蒙。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我的答案:A50五四运动时期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A、民粹派、复古派、自由派B、激进派、自由派、学衡派C、民粹派、自由派、甲寅派D、学衡派、甲寅派、民粹派我的答案:D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0分)1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的四要素包括宇宙、作家、作品、读者。()我的答案:√2在清华国学院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四大导师为代表,强调要利用的古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来研究中国文化。()我的答案:×3钱钟书的文章《谈趣味》,讨论了中西文艺比较的问题。()我的答案:×4对于文化,费孝通曾经提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我的答案:√5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来叙述9·11事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趣的课题。()我的答案:√6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界,一直很重视对文学的研究,因此在跨文化问题上成果卓著。()我的答案:×7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我的答案:×8“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我的答案:×9王国维曾在《国学丛刊序》中提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学问,而是中学还是西学之争。()我的答案:×10严复不是《国闻报》的创办者之一。()我的答案:×11梁实秋认为,对于山水画,中国人重视山水中的人,而西方重视山水物体本身。()我的答案:×12国粹派与学衡派不同,对于国学,前者强调保存,后者强调发展。()我的答案:√13白璧德提倡新人文主义,推崇卢梭的浪漫主义。()我的答案:×14若愚很早就提出,中国的诗歌往往是没有主语和时态的。()我的答案:√15文学批评家们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批评原理,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而与研究资料无关。()16鲁迅认为,要发展古老中国,首在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手段进行国家建设。()我的答案:×17寅恪在传播佛教思想时对密宗里有关性问题的忽视,与他的接受屏幕有关。()我的答案:√18比较文学的发展类似可逆的平衡态,所以需要不断自我更新。()我的答案:×1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的“继”字,是继承、传递的意思。()我的答案:×20朱光潜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我的答案:√21后现代主义既铲除了现代主义的各种壁垒,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建设性的蓝图。()我的答案:×22王国维阅读了叔本华的著作后,相信的力量可以拯救人类的痛苦。()我的答案:×23“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指的是即使在令人悲观的世界里,也要奋发图强地做人。()我的答案:√24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看来,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完全不相容的。()我的答案:×25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出的“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指既要吸收外来学说,也不能忘记民族的文化。()我的答案:√26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偏向政治和国家的,《桃花扇》是偏向哲学和美学的。()我的答案:×27在哲学家勒维纳斯看来,他者最不能被人理解的一面,是值得被重视的。()28熊和蝉,都曾是中国文化产生时就有的图腾,原因是中华民族祖先崇尚稳定与和平。()我的答案:×29系统论对文学的贡献体现在为文学提供了符号学和进化论的方法。()我的答案:×30朱光潜指出,西方的爱情诗善于“怨”,而中国的爱情诗善于“慕”。()我的答案:×31《中国评论周报》是民国时期由民粹派主办的一份英文杂志。()我的答案:×32第三种诗学主要追求各国文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而忽视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我的答案:×33泽厚在《美学散步》的序中,认为宗白华偏于西方科学,而朱光潜更像一位中国古典诗人。()我的答案:×34研究比较文学,往往离不开世界文学的方法论。()我的答案:×35戴维斯·安迪亚诺教授认为,现在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都面临转型,其他学科也在逐渐借鉴比较文(1.0分)1.0分我的答案:√36鲁迅在写《朝花夕拾》时,其要旨在于研究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这一类主题。()我的答案:×37巴西比较文学家安德拉德认为,只有多元的声音,才能使过去的殖民者得到精神的解放。()我的答案:√38进化论和尼采,是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想来源。()我的答案:√39根据《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记载,戊戌变法至1911年,中国出现的翻译小说已达600余种。()我的答案:√40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是相通的,都采用了互为主观的研究方法。()我的答案:×41鲁迅曾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关于“孝”的故事。()我的答案:√42对不同话语的对话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用自己的话语去说服、同化他人的话语。()我的答案:×43林纾曾对中西小说在叙述方式上进行过比较。()我的答案:×44在乔纳森·卡勒看来,理论应该是跨学科的,并且要对过去的常识概念进行批判。()我的答案:√45信息论提倡新的信息应该在新颖性和不可理解性之间寻找最优方案。()我的答案:×46比较文学主“对话”的意义,其中包括重新确定人的生存方式。()我的答案:√47理查德·罗蒂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我的答案:√48宗白华谈到尼采时,认为“生命的两境”由酒神和日神象征,酒神象征着生命的节制,日神象征着生命的涌流。()我的答案:×49某些科学家由于失去人文目标和理想,很可能成为政治野心家的工具。()我的答案:√50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与熵有关。()我的答案:√。
反对者的声音学衡派的历史命运

反对者的声音学衡派的历史命运文丨乔克K有支持者,必有反对者。
学衡一派是新文化运动的铁杆反对者。
梅光迪、吴宓、胡先骑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为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梅光迪、吴宓、胡先骗等一批任教南京东南大学的学者主持其事。
此后,以《学衡》为屮心,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者,他们办刊物,做研究,反对新文化运动,形成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思想流派,史称“学衡派”。
学衡派的出现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动。
他们以反对新文化运动者的“话语霸权”起家,主张中西思想融通,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保守主义的立场制衡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
这一点在《学衡》的简章中幵宗明义道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悴,融化新知。
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学衡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势力,酝酿和集结几乎和新文化运动同步,但形成气候却在1922年以后,可以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必与新文学家大战一场”1915年,胡适在美国酝酿文学革命时,后来成为学衡派发起人的梅光迪即表示反对。
梅光迪,字迪生,安徽宣城人,与胡适有同乡之谊,两人多有交往。
1911年,梅光迪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
留美初期,梅胡二人书信往来频繁,交谊甚笃。
1915年,梅光迪即将前往哈佛大学师从文学批评家白璧德深造。
临行前,胡适送给他一首长诗,预测中国“新潮之来不可止”,希望梅光迪加入文学革命的行列。
翌年7月,梅光迪致信胡适,明确反对白上图/梅光迪,安徽宣城人,学衡派重要人物之一,曾在哈佛大学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但本人却反对白话文,鼓吹昌明国粹下图/吴宓,陕西泾阳人,留美期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与梅光迪、胡先彌等学者组成学衡派,反对新文化运动话文,批评他的白话文“剽窃”欧美文学的“新潮流”,认为新潮流没有根基,只是一时之流行,毫无价值。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文学革命的第一枪。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学衡派名词解释:宣传复古思潮和“孔教救国说”的思想派别。
因办《学衡》杂志而得名。
1922年1月由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
该刊反对“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维护封建文化。
认为中国最大之病根在于“不行孔教”。
主张用孔教及旧道德去挽救“混乱”的中国,进而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
其具体办法是依靠一大批融贯中西之通儒大师,通力合作,先对中西文化作彻底研究,进而“发扬光大”与“改造”固有文化,并吸取他人文化,然后“宣导国人,蔚为风气,则四五十年后,成效必有可睹也”。
诬指“新文化运动者,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观”(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认为文学改革是“盲人说烛”,“不过是枯燥无味之教训主义”(胡先骕《评尝试集》)。
指斥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愈激烈则愈是以耸观听,而愈不近人情”,断言“今中国犹未至资本制实现之时,则今日在中国倡社会主义,虽欲谓非无病而呻得乎?”(萧纯锦《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当时即受到鲁迅等的反驳。
到1922年底,作为派别实体已趋于分解和消亡。
学衡派名词解释

学衡派名词解释学衡派(学派)是明代朱熹的学术思想流派,与理学正学并称为明代理学的两大流派之一。
学衡派强调经义之学,主张以程颢、程颐的学说为基础,弥合程朱之争,旨在达到思想上的平衡。
学衡派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最早的学者是朱熹之弟子李贽。
李贽将朱熹的学说进行了扩充和发展,形成了学衡派的主要思想体系。
学衡派主要围绕着四个核心概念展开研究,即“学、文、衡、明”。
“学”指学术研究,学衡派强调通过学习和研究经典文献,理解经义的真正含义。
学衡派认为,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文献,可以获得真知灼见,从而达到人生的真正境界。
“文”指文化传承,学衡派注重传承和发展经典文化。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通过传承和发扬,使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衡”指思想调和,学衡派主张思想上的平衡和调和。
他们认为,理学应该包容不同学派的观点,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衡量和比较,找到真正的道理。
“明”指明理释义,学衡派注重理论的解释和阐释。
他们认为,理学的核心是明理,即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找出其中的道理,使其为人们所理解和遵循。
在实际学术研究中,学衡派主要采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从个体修身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使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达到平衡和和谐。
学衡派的思想在明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对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学衡派是明代朱熹学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经义之学,注重对经典文献的研究,致力于思想上的平衡和调和。
学衡派的主要思想体系包括“学、文、衡、明”,强调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思想调和和明理释义。
学衡派的思想对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八事: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学衡派:此派以1922 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近现代十大文学流派

近现代⼗⼤⽂学流派⼀、鸳鸯蝴蝶派1.代表⼈物:徐枕亚、张恨⽔、周瘦娟、包笑天2.盛⾏年代:20世纪20-30年代。
3.⽂学主张:⽂艺⽬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主张作品应该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
4.⽂学特征:题材多⾔情、武侠、滑稽、多⽤章回体和旧式笔记。
⼆、学衡派1.代表⼈物:胡先骕、梅光迪、吴宓2.盛⾏年代:20世纪“五四”运动前后3.⽂学主张:反对⽩话⽂和⽂学⾰命,强调⽂学只能因袭模仿4.⽂学特征:中西合璧,爱⽤西洋古典。
三、甲寅派1.代表⼈物:章⼠钊2.盛⾏年代:20世纪初3.⽂学主张:读经救国,废弃⽩话4.主要阵地:《甲寅》周刊四、创造社1.代表⼈物:郭沫若、郁达夫、⽥汉、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王独清、穆⽊天李初犁、冯乃起、阳翰⽣2.盛⾏年代:20世纪20-30年代3.⽂学主张:为艺术⽽艺术4.主要阵地:《创造》、《创造周报》、《创造⽇》以及《洪⽔》、《⽂化批判》5.⽂学特征:浪漫主义、强烈的表现⾃我,具有鲜明的时代⽓息。
五、⽂学研究会1.代表⼈物: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朱希祖、许地⼭、王统照、郭绍虞、孙伏瞿世英、蒋百⾥、谢冰⼼、王鲁彦2.盛⾏年代:20世纪20-30年代3.⽂学主张:⽂学为⼈⽣服务,强调⽂学的社会功能4.主要阵地:《⼩说⽉报》、《⽂学旬刊》、《诗》、《⽂学研究会丛书》5.⽂学特征: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主题六、新⽉派1.代表⼈物:徐志摩、胡适、闻⼀多、朱湘、梁秋实、陈源、陈梦家、邵洵美、饶侃、林徽⾳2.盛⾏年代: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3.⽂学主张:”不妨碍健康“”不折磨尊严“4.主要阵地:《晨报诗刊》、《新⽉》、《诗刊》5.⽂学特征:倡导新格律诗,多写个⼈悲欢七、乡⼟⽂学1.代表⼈物:王鲁彦、许钦⽂、蹇先艾2.盛⾏年代:20世纪20-30年代3.⽂学主张:坚持”为⼈⽣“的现实主义4.⽂学特征:题材富有乡⼟⽓息,反映⼭乡群众苦难和挣扎,采⽤⽩描⼿法,语⾔朴通俗。
国粹学派与学衡派

国粹学派和学衡学派一、背景(一)政治背景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清末政局动荡不安,政治上内忧外患,革命风起云涌,各界人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探索。
(二)文化背景:近代儒学的衰落和近代诸子学的复兴在漫长的中古社会中,传统儒学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定是以定于一尊的形式,占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起着规范社会的作用,而且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清末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涌入,学术已非传统经学所能范围,各种学潮相继兴起,各种新思潮从感性到理性都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开始改变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运转方式,人们开始以“西学”、“中学”、“新学”、“旧学”的概念来界定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
日本借助西学,融化新知,改革政体,一战而强,再战而霸,称雄东亚,国威波及海外的事实更是强烈地刺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人们对长期以来一直被捧为安邦治国之经的儒学产生怀疑。
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发达,西学的传入,政治上的内忧外患,沉寂的思想界也发生着变化,近代诸子学也慢慢复兴,与西方思潮的不断激荡,形成一股股救国思潮。
二、主要思想观点(一)国粹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做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之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其次,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途径,主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
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不仅是复兴孔学,而是复兴诸子学,即重新宣传先秦诸子思想,恢复诸子百家应有的学术地位,把孔学从“至尊”的宝座拉下来。
(三)学衡派的主要思想观点首先,学衡派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一多、两世界”。
学衡派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学衡派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一支特别的文学流派就是学衡派。
学衡派是一种对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它在中国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就学衡派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
它首先提出了“学衡”这个概念,并以此为名。
学衡,意为学问和平衡的结合。
学衡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达到知识与技艺的兼顾,并在作品中追求文学艺术的平衡。
学衡派强调艺术的人文关怀,倡导批判性思维和现实生活的反映。
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的是,学衡派在描写现实的同时,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操。
学衡派的作家追求真实、细腻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力图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深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衡派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学道路。
学衡派的作品形式多样,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诗歌等。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学衡派的作品都注重审美性和表达的深度。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的精细描绘,学衡派成功地展示了现代人的追求和困惑。
学衡派作品中的文学手法也是其独特之处。
作家运用多种手法,如对话、插叙、倒叙等,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
另外,学衡派在描写情感和心理方面表现出色。
作家以真实的表达方式,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在学衡派的名义下,一批优秀的作家涌现出来。
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深远,为学衡派树立了榜样。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学衡派受到推崇的作品。
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揭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问题。
除了鲁迅外,学衡派的其他作家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例如,茅盾以其鲜明的写实手法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而闻名,他的作品《子夜》、《昨日之歌》等也表现出学衡派的特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衡派学术话语

学衡派学术话语
学衡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思想流派,他们以反对新文化运动者的“话语霸权”起家,主张中西思想融通,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保守主义的立场制衡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
1922年,《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他们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被世人称为“学衡派”。
这一派的学者博通经史子集,浸淫欧风美雨,虽然观点相对保守,但在当时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文明的探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学衡派的学术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二)西洋人的生活是向外的,中国人的 生活是向内的。因此,西洋人往来不绝, 而中国人“勤俭克己,安心守分”。(三) 西洋社会多团体,中国社会无团体。(四) 西洋社会重竞争,轻道德;中国社会重道 德,轻竞争。所以,西洋的道德是竞争的 工具,而中国的道德在于消灭竞争,“拘 束身心,清心寡欲”。(五)西洋社会以 战争为常态,和平为变态;中国社会以和 平为常态,战争为变态。
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 和未来,以及中西文化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立场,提出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返本” 即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新”即开科学民主之新) 的思想纲领。他们强调中国历史文化为一活的精 神生命存在,儒家的道德理想和宗教精神对人类 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与现代科学、民主并不 矛盾。主张由“内圣”(儒家心性之学)开出新 “外王”(科学、民主)。 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1,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 2,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3,道德形上的哲学追 求;4,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因此,文化 的根源就是意欲。文化包括三方面:一是 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 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 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器物。
余英时:“保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 只能同激进比较而言。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再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与保守》
学术界关于激进与保守的论争,收录在 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 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有学者把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为封建的文 化保守主义和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认为19世 纪末以前为封建文化保守主义居主流时期, 此后则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形成发展时 期。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包括国粹主义、 学衡派、东方文化派以及现代新儒家等。
五四运动前后“文化调和”思潮及流派

五四运动前后“文化调和”思潮及流派费腾【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是继续保留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还是选择朝气蓬勃的近代西方文化,面临着文化的选择.面对如此现状,国粹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及新儒家提出了文化调和的主张,他们客观地审视中西文化的优劣,期望通过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来发展中国的新文化.这对如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0)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五四前后;中西文化;调和;流派【作者】费腾【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1五四前后,种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而人们对待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潮,总是以二元对立的评判标准,对或错、进步或落后、守旧还是开新,不是肯定,就是否定。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今天,应以多元的眼光、辩证的态度去剖析、对待各历史阶段的种种思潮。
19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面对中国迅猛西化,不免有人担心中华传统失传,他们既看到西方文化的先进,又留恋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们以中庸为美德,不走极端,兼容并包,推崇调和。
于是提出了一种“文化调和”的思想主张,以调和中西,试图为中国文化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1 国粹派:复兴古学,融会中西国粹派的诞生以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为主要标志,以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节等为主要代表。
国粹派人士都曾对传统儒学给予严厉的批判。
他们认为儒学为君主专制服务,推崇军权,抑制民权,讲究等级,不言平等,使得儒学自身陷于僵化。
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们又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乃民族之元气,一个国家、民族万万不能失去自身之根,所谓“国粹存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
于是他们竖起“保种、爱国、存学”的旗帜,主张发扬国粹,“复兴古学”[1]。
并期望“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来振奋民族精神,拯救文化危机。
从“学衡派”和“五四新文化派”的论争谈起

从“学衡派”和“五四新⽂化派”的论争谈起2019-09-26[关键词] 学衡派;五四新⽂化派;新⼈⽂主义鲁迅于《估》中说:“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左近的⼏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虽然⾃称为‘衡’,⽽本⾝的称星尚且未曾钉好,更何论于他所衡的轻重的是⾮”;“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
”①鲁迅之所以对“学衡派”如此轻蔑,主要是因为他把“学衡派”和以往的国粹派(如康有为、严复、林纾等⼈)等量齐观,认为他们字句尚且不通,更谈不上“昌明国粹”。
“学衡派”从诞⽣之⽇起就受到了鲁迅、胡适等⼈的指责,⽽由于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化派”在长期的“五四”史研究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学衡派”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60多年中,⼀直被⽬为守旧派的代表之⼀。
之后,随着对鲁迅评价的祛魅化,“五四”神话的消解,以及新国学热的升温,学界才开始重新评估“学衡派”。
⼈们不再认为“学衡派”是“反动派”或“守旧派”,⽽视其为新⽂化运动中的“⽂化保守主义者”②。
在这中间,也不乏有⼈对“学衡派”以过于理想化的提升,然⽽问题并⾮这么简单。
本⽂拟从“学衡派”的主张和⽴场、“学衡派”与“新⽂化派”之间的论争以及“学衡派”未切中“新⽂化派要害的原因等⽅⾯进⾏整理,以厘清“学衡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
⼀、“学衡派”的主张和⽂化⽴场“学衡派”因《学衡》杂志得名,《学衡》创刊于1922年1⽉,由吴宓担任总编辑。
长期以来为《学衡》撰稿者不下百⼈,但真正有影响、⾜可称为灵魂和核⼼的则是吴宓、梅光迪、胡先、汤⽤彤、柳诒徵等。
事实上,在《学衡》创刊时,新⽂化运动已从⾼潮⾛向尾声。
客观地讲,在“五四”时“新⽂化派”始终没有遇到强劲的对⼿。
“五四”时期,⾯对强⼤的“新⽂化派”,传统阵营的“守旧派”们的反抗犹如蚍蜉撼树,林纾以及章⼠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等在与鲁迅、胡适等⼈的较量中均败下阵来。
学衡派概况

• 学衡派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 学术思想流派,反对新文化派, 但也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是 反对新文化派的复古流派。 • 创刊于1922年的《学衡》杂志, 中间停刊一年,延续至1933年, 历时11年共出版79期。杂志十 年多的发展历程也共生出了一 个学派——学衡派 • 学衡派在时代的语境中,是新 文化的对立面之一。他们严厉 的指责新文化派发起的文学革 命以及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化 派的全盘反传统、激进的思维 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因此历 史烙定了学衡派是新文化派的 对立群体。
四、反法兰西激进风格
• 纵观学衡派的论述,在其话语系统中夹杂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法国, 一个是卢梭,且多以贬义的面目出现,被当成解剖,指谪的对象 • 学衡派如此指谪法兰西风格和卢梭,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白璧德的影响。 白璧德认为法国的启蒙运动中途偏移了正轨,致使人文主义的东西逐 渐丧失,激进的风格渐渐占了上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大革命走向偏 激,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受了卢梭的影响。 • 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受到18.19世纪法国民主思想 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往往流露出法 国浪漫主义的痕迹。法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传入了 当时的中国。 • 学衡派对法兰西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其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 的色彩,在此思想的鼓舞下的国家和人民一旦启动了革命,就难以停 下来。因此,学衡派对新文化歌颂和法兰西革命表示了强烈恶不满, 主张中国新文化的推进及社会的进步应在传统的基础上步步推进。
• 4.文苑:各期皆有,又分为文录、诗 录、词录、戏曲、小说等,但多为旧 体诗词,间亦有译诗及翻译小说。此 栏介绍了大量的西方作家,如但丁、 歌德、雪莱等。 • 5.杂缀:不多见,被容则属于不易归 类之杂作,如游记、诗话等。 • 6.书评:不多见,所评对象兼及古今 著作,尤以诗词为主。 • 7附录:间或有之。
学衡派 沈卫威

2008-06-23 15:47:11来自: 戆普(茫然慨既往默坐慎将来)我所界定的“学衡派”--------------------------------------------------------------------------------【作者】沈卫威从时间上看其借刊物集合力量由《学衡》的存在而形成所谓的“学衡派”,这是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震荡性起伏。
《学衡》杂志的实际存在是1922年1月—1933年7月。
“学衡派”成员的活动却不限于这个具体的时间。
准确地说,“学衡派”的存在是新文化—新文学的反动。
换句话说,“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化—新文学的,是以保守来反对、牵制和制衡激进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
在反抗新文化—新文学的话语霸权时,是以求中西思想融通、尊孔、国学研究和古典诗词创作来作为对抗手段的。
成员的活动开始于1915年的美国,是和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发生同步的。
1915—1917年间,与胡适由酝酿、讨论文学变革到矛盾尖锐对立的是梅光迪。
1917—1921年间,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在国内高涨,并成功地借助报刊等大众传媒和中小学教育的推动,取得了成功。
“学衡派”作为反对势力形成之前的基本力量集结、酝酿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
可称这一时期为“前学衡时期”。
这一时期,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师生中,反新文化—新文学的力量也正在鼓动,首先站出来批评胡适等人的是胡先骕(1)、柳诒徵(2),继之便发生了《时事新报•文学旬刊》(郑振铎主编)上“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对《南高东南大学日刊》1921年10月26日上“诗学研究号”的激烈批评和反批评。
(3)由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学生反对新文学,特别是抗拒白话新诗,他们“诗学研究号”中所表现出的文学立场是与新文学相对立的。
1922年1月,《学衡》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其时自哈佛大学归来的梅光迪、吴宓、汤用彤、楼光来都在东南大学执教。
学衡派

2、主要编辑和撰稿人大部分为东南大 学教授,尤其以文史哲学科为主。其核 心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汤用彤、刘伯 明、柳诒徵、胡先骕,尤其以吴宓为自 始至终的中坚。东南大学中主要撰稿人 还有:汤用彤、萧纯锦、徐则陵、缪凤 林、景昌极、张其昀、徐震谔、束世徵、 向达等。
3、《学衡》开篇即点明办刊目标: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 化新知。以中正的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针对新文学派对于文学的这种二元划分 法,学衡派明确提出文学无所谓“新” 与“旧”,只有“真”与“假”。
(二)文言与白话之争
新文化派反对文言、主张白话,其主要 理论是文言是死的文字、白话是活的文 字,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正宗。
针对新文化派对于白话与文言之别在于 古今、死活的判断,学衡派进行了激烈 的回应。
因此,目前学界中强调的中/西、新/旧、传统/现 代二分法析分析评价二者似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
与国粹派不同的是,学衡派在中西文化 上持有一种平等文化观,对于文化的选 择评判标准,也不再象新文化派那样, 一切以西人的标准为标准,较多地表现 出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
北京大学的新文化派群体,站在文化激 进主义的立场,总想寻求“根本解决” 的办法,新文化运动作为20世纪初期的 文化主流,倡导现代文化潮流,其历史 功绩不可抹杀。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心态 和清明的理性,使传统遭受到毁灭性的 打击。
“学衡派”与二十年代南北学术 文化论争
30年代初周谷城评论说:“从前北大曾新极一 时,凡奉行新教育主义的,当然到北大去。与 北大对抗的有南高。那么反北大,而且专拜古 典主义的,当然到南高为好。”
二、《学衡》的创办人与宗旨
1、《学衡》是由东南大学一批反对北 方新文化运动的教授于1922年1月创办的 一份综性合文化杂志,直到1933年出版 至79期停刊,前后共存在11年。其编辑 部设在东南大学内的时间共二年半,即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6月,共出了1-32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粹学派和学衡学派
一、背景
(一)政治背景
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清末政局动荡不安,政治上内忧外患,革命风起云涌,各界人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探索。
(二)文化背景:近代儒学的衰落和近代诸子学的复兴
在漫长的中古社会中,传统儒学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定是以定于一尊的形式,占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起着规范社会的作用,而且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清末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涌入,学术已非传统经学所能范围,各种学潮相继兴起,各种新思潮从感性到理性都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开始改变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运转方式,人们开始以“西学”、“中学”、“新学”、“旧学”的概念来界定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
日本借助西学,融化新知,改革政体,一战而强,再战而霸,称雄东亚,国威波及海外的事实更是强烈地刺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人们对长期以来一直被捧为安邦治国之经的儒学产生怀疑。
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发达,西学的传入,政治上的内忧外患,沉寂的思想界也发生着变化,近代诸子学也慢慢复兴,与西方思潮的不断激荡,形成一股股救国思潮。
二、主要思想观点
(一)国粹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做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之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其次,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途径,主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
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不仅是复兴孔学,而是复兴诸子学,即重新宣传先秦诸子思想,恢复诸子百家应有的学术地位,把孔学从“至尊”的宝座拉下来。
(三)学衡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首先,学衡派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一多、两世界”。
“一”是绝对的,“多”是相对的;“一”是至理,“多”是“浮象”。
而古今中外礼节风俗制度与时俱进,时时修改求变的必然性,又体现着人类对至善的到的目的的日益自觉的追求。
第一世界死真善美所在的观念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经验世界;第一世界是“价值的世界”,第二世界是“事物的世界”,第一世界是第二世界追求的目的。
其二,学衡派对时人重功利与物质意义,轻忽精神价值深感忧虑,强调理想人格与学术系统互为表里,学衡派讲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认为它构成了“民族文化基石”。
其三,在对待中西方文化上,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
对待中国礼教问题上,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抨击“礼教吃人”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们强调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礼教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范畴。
关于孔子的评说,学衡派坚持高度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强调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世界文化伟人;同时,他们又反对神化孔子和尊礼教。
再者,学衡派的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其伦理道德,即“道德为体,科学为用”的主张,着意强调人类在物质文明日进的情况下,当守护精神价值,怀有追求至善境界的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重要命题。
三、国粹学派和学衡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与作用
(一)国粹学派
1、贡献作用
首先,国粹学派的“解构”儒学和“复兴古文”运动,彻底打破了“重经轻子”的学术格局,开辟了通向古代学术真相之路,使诸子学由边缘学跨入主流学的范围,标志经学时代的结束。
其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提倡和中西会通的学术思路则表达了对旧学术精神脱胎换骨的期盼。
其次,恢复先秦时代的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反对学术专制,重视非主流文化,强调学术独立的价值,对民国学术风气和文化观念影响颇深。
再则,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风潮中,国粹主义思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主张民主共和,宣传研究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成为民主革命的一支“偏师”。
2、消极作用
它宣扬民族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助长了复古主义逆流,放松了对封建主义的斗争,阻碍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
尤其在1908年后明显倒退,陷入整理国故的纯学术圈子,封建性和复古倾向与日俱增,以致“国粹”成为封建文化想新文化进攻的代名词,国粹主义也因此违背初衷,成为落后保守的势力。
(二)学衡派
学衡派的道德思想在当时成一家之言,尤其是他们所倡导的抽象道德观念和道德的宗教信仰,以及以此为鹄的君子精神,有力地彰显了时人对于人文精神的诉求,学衡派文化思想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课题,而且更是深入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所必需的,它开拓了人的眼界,丰富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
学衡派的道德思想是欧战后出现的世界范围内反思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新思潮涌动的产物,虽因时代的落差,就当时的中国国情而言,不免过于理想主义,且由于它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守旧势力而倍受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