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二)》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 (二) 北师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 (二) 北师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图形的拼搭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的拼搭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各种平面图形模型、剪刀、胶水、彩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拼搭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图形的拼搭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图形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 搭一搭(二)2.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搭方法3.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的拼搭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4.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六、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的拼搭方法。

2. 提高题: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形拼搭创作。

3. 拓展题: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拼搭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图形的拼搭方法。

2. 教学不足:部分学生在图形拼搭过程中,空间想象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搭一搭(二)”。

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着形状和图形的组合展开。

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搭建不同的形状,并探索这些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方式,能够自己搭建不同的形状。

难点:理解并探索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模板,剪刀,胶水。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模板,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由正方形和三角形搭建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形状组合的兴趣。

2. 讲解:我会讲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如何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并举例说明。

3. 动手操作:学生们根据讲解的内容,自己动手搭建不同的形状。

我会提供帮助和指导。

4. 练习:学生们分组合作,尝试解决一些形状组合的问题,如如何用给定的正方形和三角形搭建一个特定的形状。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会写上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方式,以及一些示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搭建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并画出搭建过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用其他形状进行组合搭建,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形状组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设计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探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方式,这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环节。

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形状组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

再次,作业设计要求学生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搭建自己喜欢的形状,并画出搭建过程,这是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二)》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二)》教案

课题:搭一搭(二)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除法》中第6—7页《搭一搭(二)》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认识并学习其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由情境引出除法的横式,引导学生结合操作活动得到答案;第二个问题结合情境和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利用竖式解决问题,并认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第三个问题是一个逆向思考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解释算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解答、自学交流、观察比较,经历用竖式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过程,提升自学观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相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学交流中,获得探索新知与运用新知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除法竖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加减法和乘法竖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一方面,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算理;另一方面,借助竖式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和余数等概念的意义。

5、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6、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经过动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7、教学资源:鸿合电子白板课件、PPT课件(参考)、学生每人16根小棒。

8、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

1、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我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这样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搭一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复习和巩固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掌握图形的对称性,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搭一搭”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平面图形模型、旋转和平移演示工具、对称性演示工具。

学具包括: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图形游戏,引起学生对图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平面图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而引出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3. 活动一: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平面图形卡片进行“搭一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搭一搭”比赛,每组学生需要用给定的图形,通过旋转、平移和对称,搭建出指定的图案。

5. 总结: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总结出图形的旋转、平移和对称的基本规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6. 应用: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旋转和平移2. 图形的对称性3. “搭一搭”活动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自己设计一个“搭一搭”活动,并和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图形的旋转、平移和对称性方面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搭一搭(二)》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让我们学习如何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我们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技巧,提高空间想象力,并且能够运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章节的难点是如何将搭积木的过程与数学运算相结合,重点是让大家掌握搭积木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这一章节,我已经准备好了积木和计算器,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这些学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大家展示如何用积木搭建一个简单的城堡,让大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2. 讲解与示范:我会详细讲解如何用积木进行搭建,以及如何在搭建的过程中进行加减法运算。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大家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计算。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大家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搭积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运算。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积木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并计算一下所用积木的数量。

答案:由于每个人的搭建形状不同,所用积木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答案不唯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课堂的教学效果,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搭积木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数学运算。

同时,我也会给大家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了《搭一搭(二)》这一章节,主要考虑到这一章节的内容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数学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新课: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

4. 应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3.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以上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的完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学会用纸片搭建三角形,练习手眼协调能力。

3.练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课本、练习册。

2.教师准备纸片、水平尺、量角器等搭建三角形需要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评价上一堂课练习时的表现,提取出其中的问题并与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2.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来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2. 提高
1.分组进行搭建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从而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归纳
1.回到教室,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搭建三角形的经验和方法。

2.整合学生们的总结并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4. 练习
1.让学生练习使用所学到的三角形判定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指出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梳理所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学生能否通过搭建三角形的实践,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五、教学后记
此次课程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搭建三角形的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在引导学生总结活动经验时,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此次课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搭一搭(二)”。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搭积木活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关系。

2. 能够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积木、计时器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笔、记录本)、积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结构,并记录下所用积木的数量。

2. 讲解长度单位(10分钟)我会用尺子作为教具,向学生们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

我会让学生们观察尺子,并指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他们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测量长度(10分钟)学生们将以小组为单位,用尺子测量他们搭建的积木结构的长度,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例题讲解(10分钟)我会用PPT展示一些测量长度的例题,并进行讲解。

例题将会涵盖如何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们将独立完成随堂练习,练习题将包括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填写相应的单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长度单位的定义,厘米和米的关系,以及测量长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尺子测量你身边的某个物体,并记录下长度,填写在作业本上。

答案: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并将结果填写在作业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今天教学的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掌握,我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们在家里找一些物体,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分享给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自己建造出一些小建筑,比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

2.能够通过搭建积木,锻炼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现事物中的形状。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明确搭乐高积木所需的参数。

2.能够通过搭建乐高积木,巩固认知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搭建不同的形状。

2.需要在搭建时注意调整积木搭建的位置和数量。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搭一搭(二)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的重点教师可用PPT、图片等形式呈现搭乐高积木的场景,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忆、分辨各种基础几何图形;•提醒学生需要注意搭建积木的位置、数量和参数,打好基础;•打造自己的微型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步:巩固前几节课的知识点由于本节的内容是紧接着搭一搭(一)教学而来,所以需要为前面部分的知识做简要总结,确保学生们对前面几节课的内容与搭建积木有条理的了解,能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步:指导学生制作简单几何图形1.教师提供各种类型的乐高积木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建造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把实际中的图形转换到乐高积木上,搭建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3.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需要注意参数的调整,学习课程中出现的各种参数,体会几何图形的参数与乐高积木的参数的异同之处。

第四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搭建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担任建造自己想象中的建筑,学生自主选择乐高积木材料,并自由搭建所需要的图形;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搭建的位置、数量、参数,需要适当的调整,才能保证所建造的建筑稳定,同时又富有美感;3.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可以搭建成各种复杂的建筑模型,锻炼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一单元《1.3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一单元《1.3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教案

搭一搭(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二)P6、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圈一圈、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算理,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算法,会区别基于包含除和平均分的有余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用小棒表达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在分类对比不同含义的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除法竖式计算的兴趣,提高学好计算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区别基于包含除和平均分的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在算理上的不同。

教学具准备:PPT课件、小棒教具,学习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研学新知1、出示例题读题审题这是一只小蜜蜂,勤劳的蜜蜂会搭蜂巢,可是今天蜂巢缺失了好几个地方,你能帮帮她们吗?——用16根小棒搭蜂巢,每个蜂巢需要6根小棒,能搭几个蜂巢?还剩几根?2、分析题意尝试解决请你完成学习单第一题:写出算式,圈出得数,再照样子画一画,并尝试在方框里写上竖式计算。

3、反馈汇报解释想法学生结合小棒图进行汇报。

同学们,有余数的横式计算你们都会了,那竖式计算你们做得怎么样呢?请汇报一下刚才尝试的结果,与大家一起分享4、展示竖式说说思路展示学生竖式计算的成果,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的思路。

5、借助直观探究算理借助16根小棒(1捆加6根),弄清这个竖式的意思,明晰竖式计算的算理:第一步:把1个十拆成10个一,一共是16根小棒,就是16个一。

→→第二步:要先拿几根?请学生帮忙摆小棒。

每6根一圈,能搭几个?还剩几根?第三步:追问,搭完了吗?这4根怎么不搭了?第四步:16根小棒,搭了两个,用了12根,还剩4根,画上横线,移下来4根。

第五步:添上竖式计算的除号第六步:学生发现就是刚刚写的那个竖式的意思。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搭一搭(二)》是一节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第73页例1和第74页的练习。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学会如何稳定地搭建积木。

2. 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过程,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合作完成搭建任务。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搭积木的技巧,创造出不同的造型。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学会如何稳定地搭建积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积木搭建视频、图片等。

2.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积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积木搭建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搭积木的原理和技巧。

2. 讲解:讲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如如何保持积木的稳定性,如何利用积木的形状和颜色等。

3. 示范:教师搭建一个简单的积木模型,展示搭积木的步骤和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掌握搭积木的技巧。

5. 创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搭建自己喜欢的造型,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

五、板书设计1. 板书搭一搭(二)2. 板书内容:搭积木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步骤。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并拍下照片,附上简短的说明。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搭建不同的造型,如房屋、车辆、人物等,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搭积木的创新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增加亲子互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设定,我认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资源
准备
多媒体课件,应用班班通教学软件。
落 实 目 标
信息技术应用
自主
调整
【温故知新】
1.课前口算训练。(练习本上计算)
23÷2= 18÷5= 27÷6=
2.作业点评。
【导学释疑】
问题一: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生动手摆一摆,没有小棒可以用笔画一画,独立写出算式,想一想商和余数的单位一样吗?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出示情境图。
课件出算式。
课件出示除


搭一搭(二)
16÷6=2(个)......4(根)
2 --- 商
12
4 --- 余数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课堂
作业
必做题:课本练一练3题、4题。
选做题:想一想,填一填。
课题
撘一搭(二)
所属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
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7= …… , 最大是( )
(2) ÷ = ……5 , 最小是( )
课后
作业
阅读绘本故事。




2.小组汇报,师课件出示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问题二:你会用竖式计算16÷6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在100以内进行加减法口算。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3.能够灵活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4.能够识别并使用“得数更多”和“得数更少”等词汇进行运算。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数字的加减运算。

重点:求出在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目的答案。

2.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运用“得数更多”和“得数更少”等词汇进行运算。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并应用这些词汇进行运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示范:① 利用讲解和示范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② 通过口算等方法进行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算技巧和方法。

2.合作学习: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3.多元化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电子资源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初步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应用场景,并学习一些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教学环节二】讲解并示范教师讲解和示范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原理和方法,包括进位、借位等口算技巧。

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环节三】合作学习教师组织课堂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让学生逐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讨论和总结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教学环节四】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难度的加减法问题进行练习,并通过多次练习和应用实现知识点的巩固。

【教学环节五】拓展应用在巩固练习后,通过游戏、电子教材等形式拓展和应用已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运算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采用交互式掌握、小组讨论、课堂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单元《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材。

这一单元主要让我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以及如何用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能够用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能够用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进行测量。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长度单位的小棒,每组一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存在。

第一步,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导入新课。

比如,我会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想要知道答案,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实践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小棒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实践活动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

在课后,我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1. 用小棒测量一下你们家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2. 请你们观察一下,你们身边的事物,用长度单位来描述一下它们的大小。

答案:略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用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的大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课中,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活动环节和板书设计。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课程的核心部分。

实践活动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测量教室的长度,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准确地测量长度,如何避免误差等等。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搭配”的概念,能够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观察、分类和归纳。

2.能够利用已知规律,自主完成3个数的组合活动。

3.能够发现、总结出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制定自己的规律,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验证。

4.能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提高搭配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概念“搭配”。

2.发现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1. 活动一——“搭配”实物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搭配”,发现生活中的事物间的“搭配”关系。

活动规则:学生自带一件物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和搭配等方式发现物品中的“搭配”关系,并进行简单讲解。

活动提示语:请你们拿出自己的物品,看看它有没有“搭配”关系?2. 活动二——“搭配”图片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其中物品的“搭配”关系,并归纳整理,进一步理解“搭配”的本质。

活动规则: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发现其中物品的“搭配”关系,并在板书上进行归纳整理。

活动提示语:请看看这些图片中物品的“搭配”关系?3. 活动三——“搭配”得出数字规律活动目的:通过搭配数字,发现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制定自己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验证。

活动规则:1.教师提供一张数字卡片,学生自主组合,完成任意三个数的搭配,并计算其和。

2.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并制定自己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验证。

活动提示语:不同的数字能否搭配出相同的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4. 活动四——“搭配”运用活动目的: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搭配能力,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

活动规则:1.教师提供一些数字卡片,学生自主搭配,并计算出其和。

2.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搭配规律相互出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计算和检验。

活动提示语:同学们,你们刚才练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请根据你们目前的理解制作题目,让其他同学进行计算和检验。

四、教学后记本课为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搭一搭”系列的第二篇教案,本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实物、图片和数字的搭配来理解和掌握“搭配”的概念,并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搭配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一2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一2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一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科书第32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

2.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3. 运用平面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磁性黑板。

2. 学具:学生自备剪刀、胶水、彩纸、平面图形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总结它们的特征。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平面图形模型进行拼搭活动,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展示拼搭成果,总结拼搭方法。

3. 巩固练习-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提高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拼搭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第32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 长方形、正方形的识别和运用3.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直尺、圆规、剪刀、彩纸、胶水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征。

2. 新课: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形成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搭一搭活动,运用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创作。

4. 小结: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3. 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4. 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5.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2.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针对性的指导?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拼搭和组合。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图形的拼搭和组合。

重点:观察、分析、比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图形拼搭和组合的过程。

2. 讲授法:讲解图形的拼搭和组合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拼搭,让学生掌握拼搭技巧。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形拼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2. 学具:纸、剪刀、胶水六、教学过程或者课本讲解:课本原文内容:1. 教师展示各种图形拼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名称。

2.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图形拼搭成新的图形。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图形的拼搭方式。

具体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说出图形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学生动手操作,拼搭图形,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教师讲解拼搭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图形拼搭为主题,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组合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拼搭出了哪些图形?”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九、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图形拼搭出不同的图形,并尝试进行组合。

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答案不唯一。

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如何解决?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本节课所学的图形,还有哪些图形可以进行拼搭?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拼搭出的图形进行创意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搭一搭(二)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方式,探索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性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性质。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性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纸箱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方式进行探究。

3. 深入学习: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自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性质。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问题,如体积测量、包装设计等。

3. 拓展题: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切割、拼接等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方式,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一搭(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如果除法计算中,余数要注意什么?
2.练一练:13÷2 16÷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A.课件显示P4“搭一搭(二)”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一个房子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6根)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B.列算式:16÷6=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丿 1 6
1 2
4……余数
C.小组讨论:二六十二,搭2个房子,还剩4根小棒,不能再搭了。

2.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13÷5=2(个)……3(根)
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