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一灌溉工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灌溉基础知识ppt课件

水位抬高,因此使土壤盐碱化,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被淘汰。
但由于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和技术,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仍然被
广泛使用。
16
微灌的分类
• 微灌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所用的设备(主要是灌 水器)及出流形式不同,分为:
• 滴灌(地表与地下滴灌) • 微喷灌 • 涌泉灌(小管出流灌) • 重力滴灌 • 渗灌
26
复合灌溉技术 施工
27
地膜与滴灌结合
28
施工完成
29
促进作物生长
30
棉花作物
31
棉花成熟
32
传统北方小麦灌溉渠施工
33
南方水稻灌溉
34
经济作物灌溉
35
适合于大型农场
36
机械化操作
37
牧草灌溉
38
美国现代灌溉发展
39
美国、土耳其、以色列发展最为迅速
40
未来中国灌溉的发展趋势
24
时针式喷灌机
• 时针式喷灌机是一种移动式喷灌机,喷灌头安装在有轮子支撑的电镀钢管或 铝管上,围绕一个中心旋转,从中心枢轴输送水,整个喷灌机喷灌面积形成 一个圆。这种喷灌机械在美国使用的很普遍。
•
这种机械喷头可以吊在钢管上,只在植物上面喷撒,有的可以几乎吊到
地面上,直接在植物之间的地面上喷洒,因此可以节约由于蒸发损失的水。
26复合灌溉技术施工27地膜与滴灌结合28施工完成29促进作物生长30棉花作物31棉花成熟32传统北方小麦灌溉渠施工33南方水稻灌溉34经济作物灌溉35适合于大型农场36机械化操作37牧草灌溉38美国现代灌溉发展39美国土耳其以色列发展最为迅速40未来中国灌溉的发展趋势41中新网2月1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农田水利学51灌溉渠道规划ppt课件

2、田间工程
农渠以下的毛渠、灌水 沟、畦,分水口及量 水设施等均属田间工 程,主要发挥调节农 田水分状况的作用。
排水系统、田间道路、 土地平整等也是田间 工程。
3、灌溉渠系建筑物
分水闸:在上下级渠道之 间,控制和调节向下 级渠道配水。
节制闸:建在渠道上,用 于抬高上游水位作用。
泄水闸:在重要渠段上游 设置泄水闸,与节制闸 配合使用,排出多余水 量。
一、地表水取水方式
(一) 无坝引水
应用条件: 河流流量、水位均满足灌区取
水要求;即:
Q1≤30%Q0; H1<H0
Q1、H1分别为渠首取水流量和设计水位; Q0、H0分别为河流流量和水位。
组成: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
导流堤
进水闸
冲沙闸
(二) 有坝(低坝)引水
有坝引水枢纽主要由拦河坝(闸)、进水闸、冲沙闸 及防洪堤等建筑物组成。
桥梁:渠道与道路交叉,水 面低于道路,流量较大时 采用桥梁交叉。
有压力管道
无压力管道
量水建筑物 巴谢尔槽:
量水堰:
二、灌溉渠道规划布置原则
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及原有设施,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扩大灌溉面积、自流灌溉 (2)由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区划紧密结合,适当照顾行
政区划:可将灌区划分若干分区,并分区规划;与公路、 机耕道、林带等统一规划,全面安排。 (3)与灌区排水沟布置结合,统一布局:灌排分开,各 成系统,互不干扰;渠系布置不切断排水出路,尽量不 打乱原有天然排水系统,平原区渠道布置往往要服从排 水沟的布置。 (4)尽量使总的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为此,要对骨 干渠道和规模较大的渠系建筑物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 从中选优。
率确定。
农田水利学一灌溉工程PPT课件

农田灌溉原理
水量平衡制定旱作物灌溉制度
• 考虑计划湿润层增加时的灌溉制度确定。 – 腾发量减去计划湿润层增加的水量、地下水 补给量,是实际消耗的土壤水的数量。 – 当土壤中储水量小于适宜含水量时,需要灌 溉。
农田灌溉原理
4、水田灌溉制度的制定—列表法
• 基本原理,当田面水层低于适宜灌水深度时,灌水至适宜上 限;
• 灌水定额;作物的种植比例;灌水延续时间。 – 当灌水定额;作物的种植比例确定后,主要取决于 灌水延续时间。 • 灌水延续时间与作物种植面积、作物所处的生育 阶段、灌水条件等有关。 • 面积越大,延续时间越长。
农田灌溉原理
2.灌水率图及其修正
• 灌水率随时间变化的直方图。 • 修正的原因:
– (1)不同时间灌水率差异较大,造成渠道水位差异大; – (2)供水连续性差,管理部方便。 – 应该修正,使灌区渠道供水连续,水位差小。
• (1)净灌溉用水量:某作物一次灌水灌到田间的水量: – W=m×A • A-某作物面积;m-该作物的灌水定额 –各类灌溉作物累加,可达到灌区某个时段的净灌溉 用水量。
n
M净 (Ai mi) i1
农田灌溉原理
(2)综合净灌溉定额
• 相对于整个灌区而言,单位面积上某个时段内的平 均灌溉定额
– 包括不灌溉的耕地。
– 可以通过灌区面积和综合净灌溉定额计算净灌溉 用水量
n
(Ai mi) n
m净 i1 At
(t mi) i1
农田灌溉原理
综合净灌溉定额
–若灌区中面积20000公顷(其中12800公顷不灌溉) ,则5.1-5.15之间,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978/20000*10000=489方/公顷
农田灌溉原理
– 某些阶段的水分胁迫,具有改善品质的效果。
水量平衡制定旱作物灌溉制度
• 考虑计划湿润层增加时的灌溉制度确定。 – 腾发量减去计划湿润层增加的水量、地下水 补给量,是实际消耗的土壤水的数量。 – 当土壤中储水量小于适宜含水量时,需要灌 溉。
农田灌溉原理
4、水田灌溉制度的制定—列表法
• 基本原理,当田面水层低于适宜灌水深度时,灌水至适宜上 限;
• 灌水定额;作物的种植比例;灌水延续时间。 – 当灌水定额;作物的种植比例确定后,主要取决于 灌水延续时间。 • 灌水延续时间与作物种植面积、作物所处的生育 阶段、灌水条件等有关。 • 面积越大,延续时间越长。
农田灌溉原理
2.灌水率图及其修正
• 灌水率随时间变化的直方图。 • 修正的原因:
– (1)不同时间灌水率差异较大,造成渠道水位差异大; – (2)供水连续性差,管理部方便。 – 应该修正,使灌区渠道供水连续,水位差小。
• (1)净灌溉用水量:某作物一次灌水灌到田间的水量: – W=m×A • A-某作物面积;m-该作物的灌水定额 –各类灌溉作物累加,可达到灌区某个时段的净灌溉 用水量。
n
M净 (Ai mi) i1
农田灌溉原理
(2)综合净灌溉定额
• 相对于整个灌区而言,单位面积上某个时段内的平 均灌溉定额
– 包括不灌溉的耕地。
– 可以通过灌区面积和综合净灌溉定额计算净灌溉 用水量
n
(Ai mi) n
m净 i1 At
(t mi) i1
农田灌溉原理
综合净灌溉定额
–若灌区中面积20000公顷(其中12800公顷不灌溉) ,则5.1-5.15之间,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978/20000*10000=489方/公顷
农田灌溉原理
– 某些阶段的水分胁迫,具有改善品质的效果。
农田水利幻灯片课件4章

0.3mm/h的点到喷头的距离;当喷头流量<0.25m3/h 时,雨量收集桶为0.15mm/h的点到喷头的距离。
影响因素:射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工作压力和喷水 量,但也受喷头结构、自转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标准的抛物线角度
可得到最远的射程
27
射程:14.9 m 到 22.1 m
(二)、管道
固定式管道
hj
v2 2g
v—断面平均流速; g—重力加速度; ξ—局部阻力系数,可查表5-5、5-6获得。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一般先计算出沿程水头损 失Hf,然后局部水头损失取沿程损失的10-15% 即 可。
•五、总水头损失
hw hf hj
第三节 串联和分支管道水力计算
一、串联管道水力计算 (一)管道流量:根据水量平衡和连续性原理推算。
用途:
公园、苗圃、温室等
固定式喷头
折射式喷头
离心式喷头
埋藏固定式
可作为一种景观喷头美化环境
(2)、旋转式喷头
根据转动机构的特点,将旋转式喷头分为摇臂式、叶轮式、和反作 用式齿轮式四种。 齿轮式、摇臂式喷头分别是农业和草坪灌溉中最广泛的两种喷头
2045A MAXI-PAW 地埋式摇臂喷头
R50草坪专用喷头
4、雷诺数:液流的惯性力与粘滞力()的比值。
Re VD 粘滞系数()与液体的密度和温度有关。
雷诺数Re<2000,流态为层流;Re>2000,流态为紊流。
流态由层流转化为紊流时的流速叫上临界流速,由紊流转化为层流时的流速 叫下临界流速,下临界流速总小于上临界流速。
三、管道水流的基本规律
q1
q2
q3
q4
Q1
Q2
影响因素:射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工作压力和喷水 量,但也受喷头结构、自转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标准的抛物线角度
可得到最远的射程
27
射程:14.9 m 到 22.1 m
(二)、管道
固定式管道
hj
v2 2g
v—断面平均流速; g—重力加速度; ξ—局部阻力系数,可查表5-5、5-6获得。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一般先计算出沿程水头损 失Hf,然后局部水头损失取沿程损失的10-15% 即 可。
•五、总水头损失
hw hf hj
第三节 串联和分支管道水力计算
一、串联管道水力计算 (一)管道流量:根据水量平衡和连续性原理推算。
用途:
公园、苗圃、温室等
固定式喷头
折射式喷头
离心式喷头
埋藏固定式
可作为一种景观喷头美化环境
(2)、旋转式喷头
根据转动机构的特点,将旋转式喷头分为摇臂式、叶轮式、和反作 用式齿轮式四种。 齿轮式、摇臂式喷头分别是农业和草坪灌溉中最广泛的两种喷头
2045A MAXI-PAW 地埋式摇臂喷头
R50草坪专用喷头
4、雷诺数:液流的惯性力与粘滞力()的比值。
Re VD 粘滞系数()与液体的密度和温度有关。
雷诺数Re<2000,流态为层流;Re>2000,流态为紊流。
流态由层流转化为紊流时的流速叫上临界流速,由紊流转化为层流时的流速 叫下临界流速,下临界流速总小于上临界流速。
三、管道水流的基本规律
q1
q2
q3
q4
Q1
Q2
农田水利课件第三章灌溉系统

孔隙水
层间水: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分无压 层间水和有压层间水
无压层间水: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内,如重 力水未完全充满,地下水仍具有与潜水相通的自由 水面,地下水的运动性质与潜水完全相同
有压层间水: 在含水层完全充满水,并在压力水头 作用下,使上下隔水层都承受压力的层间水
补给区和分布区并不一致
平原地区地 下水分布图
二、地下水资源类型与特点
地下水
孔隙水 裂隙水 溶洞水
潜水 层间水
孔隙水(pore water)
存在于松散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分为潜水和层间水
潜水(Shallow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
层以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特点:
具有自由水面,主要补给来源大气降水
也可地表水补给,水位、水量取决气候条件和水文状况 雨季潜水位上升,旱季潜水位下降 潜水位的埋藏分布与补给区是基本一致的
辐射管均匀布设,数量为3-8个,集水井直径一 般为3m。
辐射井
(四)水利计算
(一) 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
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 或供水不 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P—灌溉设计保证率,% m—灌溉设施能保证正常供水的年数 n—灌溉设施供水的总年数
由于管井出水量较大,一般采用机械提水,故通 常也称为机井。
管井
管井结构
井壁管(实管) 滤水管(花管) 沉淀管 井台 井径
井深<60m,700-1000mm; 60m<井深<150m,300-400mm; 200m<井深<300m,200-300mm。
机 井 剖 面 图
20
灌溉排水工程学 ppt课件

ppt课件
14
第二阶段:
开始于土壤含水率减少到θ=θk 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降 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强
度取决于大气蒸发力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能力二者的制
约关系。该阶段的土壤水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减小而逐渐
减小,所以称为蒸发强度递减阶段。
该阶段土壤蒸发强度ε由下式计算;
ε =(aθ+b)E0
重力水:如地下水位高,停留在根系层 的重力水影响土壤的通气,这部分水称 为过剩水。
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它是重力 水和毛管水、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
ppt课件
3
二、作物生长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
水对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1)水是作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2)水使作物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水是作物营养元素、矿物质的载体; (4)水分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5)水分可以调节作物体温。
将实验资料I、t按时序求出i=△I/△t,取lg i及1g t,点
绘于双对数纸上,可拟合成一条直线,如图1—5所示。
ppt课件
12
由于(lg i1-lg i2)/ (lg t1-lg t2)=-t gθ=-α 即α为拟合直线与横轴的夹角的正切值
拟和直线与纵轴的截距即为l g i1
则累积入渗量I与入渗时间t的关系
植物(P) 应用统一的能量指标“水势”来定量研究整个系统中各个 环节能量水平的变化:
式中:
C(h)=dθ/d h表示压力水头减少一个单位时,单位体积
土壤中所能释放出来的水体积,其量纲为[ L-1 ],称为容
水度或比水容量,它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上的斜率。
ppt课件
10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ppt课件

25
灌水量的计算(M)
P0+M+K=E +⊿W
M
一次灌水量(M)计 算公式:
M =Wmax- W实
=667 H(θmax-θ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max-θ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即灌水定额相加,即得到作物 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即
M2=m1+m2+….+mn
31
生
育 起止日期
H
阶
(日期-日期)
m
段
Wmax m3/亩
Wmin m3/亩
21/4-30/4
1/5-10/5
幼
11/5-20/5 21/5-31/5
1/6-10/6
11/6-20/6
0.5
117.3
21
③有效降雨量P0:蓄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雨量。 指天然降雨量排除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量后的雨量。 P0=σP=P-P径流-P渗漏 σ: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 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一般根据资料确定: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α为0; 当一次降雨量在5~50mm时,α约为1.0;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 小于100mm时,α=1.0~0.8;100-150时,α=0.8 ~ 0.7;大于150 时为0.7。 安徽:淮北平原 >0.65 江淮丘陵 0.55-0.65 皖南山区 0.45-0.55 陕西:小麦 春季 0.95 夏秋 0.9 棉花夏季 0.799-0.924 玉米夏季 0.671 河南、山西:0.7-0.8 黑龙江:P<5mm 0 P=5-50mm 0.8-1.0 P>50mm 0.7-0.8
灌水量的计算(M)
P0+M+K=E +⊿W
M
一次灌水量(M)计 算公式:
M =Wmax- W实
=667 H(θmax-θ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max-θ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即灌水定额相加,即得到作物 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即
M2=m1+m2+….+mn
31
生
育 起止日期
H
阶
(日期-日期)
m
段
Wmax m3/亩
Wmin m3/亩
21/4-30/4
1/5-10/5
幼
11/5-20/5 21/5-31/5
1/6-10/6
11/6-20/6
0.5
117.3
21
③有效降雨量P0:蓄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雨量。 指天然降雨量排除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量后的雨量。 P0=σP=P-P径流-P渗漏 σ: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 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一般根据资料确定: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α为0; 当一次降雨量在5~50mm时,α约为1.0;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 小于100mm时,α=1.0~0.8;100-150时,α=0.8 ~ 0.7;大于150 时为0.7。 安徽:淮北平原 >0.65 江淮丘陵 0.55-0.65 皖南山区 0.45-0.55 陕西:小麦 春季 0.95 夏秋 0.9 棉花夏季 0.799-0.924 玉米夏季 0.671 河南、山西:0.7-0.8 黑龙江:P<5mm 0 P=5-50mm 0.8-1.0 P>50mm 0.7-0.8
农田水利学4(1)灌水方法地面PPT课件

● 微喷头的工作压力与滴头差不多,但是它是 在空中消散水流的能量。
● 与滴灌相比,由于同时湿润的面积大一些, 这样流量可以大一些,喷洒的孔口也可以大 一些,出流流速比滴头大得多,所以堵塞的 可能性大大减小了。
18
19
(4)涌灌
● 涌灌又称涌泉灌溉。是通过置于作物根部附近 开口的小管向上涌出的小水流或小涌泉将水灌 到土壤表面。
与其它灌溉方法相比,地面灌溉方法优缺点: 优点:投资少;田间工程简单、易行。 缺点: (1)为确保灌水均匀,对土地平整度要求很高; (2)采用渠系输水时,沟渠占地较多(渠系占地
10%左右); (3)灌水管理时要求劳力多,不易实施自动化; (4)用水量多,地表因全面湿润而蒸发损失大。
28
地面灌溉
一般将地面灌溉方法分为畦灌、沟灌、淹灌 和漫灌。
近年来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的低压管道输水灌 溉技术只是利用管道代替渠道输水,进入田 间后仍属地面灌溉的范畴。
此外,传统的地面灌溉多采用连续的灌水方 法,而新近出现的波涌灌技术则将其改进为 间歇性的灌水技术,可起到节水和灌水均匀 分析
在地面灌水过程中,有两个基
tf
本过程,一是水流推进过程,二是水
1)灌水均匀。能保证将水按拟定的灌水定额灌到田间, 而且使得每棵作物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水量。常以均 匀系数来表示。
2)灌溉水的利用率高。应使灌溉水都保持在作物可以 吸收到的土壤里,能尽量减少发生地面流失和深层 渗漏,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即灌水效率)。
3)少破坏或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灌水后能使土壤保持 疏松状态,表土不形成结壳,以减少地表蒸发。
● 灌水流量较大(但一般也不大于220L/h),远远 超过土壤的渗吸速度,因此通常需要在地表形 成小水洼来控制水量的分布。
● 与滴灌相比,由于同时湿润的面积大一些, 这样流量可以大一些,喷洒的孔口也可以大 一些,出流流速比滴头大得多,所以堵塞的 可能性大大减小了。
18
19
(4)涌灌
● 涌灌又称涌泉灌溉。是通过置于作物根部附近 开口的小管向上涌出的小水流或小涌泉将水灌 到土壤表面。
与其它灌溉方法相比,地面灌溉方法优缺点: 优点:投资少;田间工程简单、易行。 缺点: (1)为确保灌水均匀,对土地平整度要求很高; (2)采用渠系输水时,沟渠占地较多(渠系占地
10%左右); (3)灌水管理时要求劳力多,不易实施自动化; (4)用水量多,地表因全面湿润而蒸发损失大。
28
地面灌溉
一般将地面灌溉方法分为畦灌、沟灌、淹灌 和漫灌。
近年来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的低压管道输水灌 溉技术只是利用管道代替渠道输水,进入田 间后仍属地面灌溉的范畴。
此外,传统的地面灌溉多采用连续的灌水方 法,而新近出现的波涌灌技术则将其改进为 间歇性的灌水技术,可起到节水和灌水均匀 分析
在地面灌水过程中,有两个基
tf
本过程,一是水流推进过程,二是水
1)灌水均匀。能保证将水按拟定的灌水定额灌到田间, 而且使得每棵作物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水量。常以均 匀系数来表示。
2)灌溉水的利用率高。应使灌溉水都保持在作物可以 吸收到的土壤里,能尽量减少发生地面流失和深层 渗漏,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即灌水效率)。
3)少破坏或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灌水后能使土壤保持 疏松状态,表土不形成结壳,以减少地表蒸发。
● 灌水流量较大(但一般也不大于220L/h),远远 超过土壤的渗吸速度,因此通常需要在地表形 成小水洼来控制水量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灌溉原理
(2)按照降雨量频率确定
–对年降雨量(或主要灌溉作物生育期内降雨 量)进行频率计算,获得给定标准的降雨量;
–按照降雨“总量接近、分配不利的”原则, 选择年型。
–后者选择最不利的雨型分配,将设计频率的 降雨量进行同倍比放大,作为典型年的雨量 分配。
–确定灌溉
农田灌溉原理
3.灌溉用水量与灌溉用水过程线
(3)毛灌溉用水量
–从灌溉水源取得的水量。 –在经沿途和田间损失后,仍然能够满足灌溉
要求。 W毛=W净/ η水
– η水为灌溉水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原理
二、灌水率
• 1.灌水率定义 – 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净流量。 • 相对于全灌区而言,用于灌溉配水决策。 • 推导过程
农田灌溉原理
灌水率的影响因素
谢谢观看!
– 可以通过灌区面积和综合净灌溉定额计算净灌溉 用水量
n
(Ai mi) n
m净 i1 At
(t mi) i1
农田灌溉原理
综合净灌溉定额
–若灌区中面积20000公顷(其中12800公顷不灌溉) ,则5.1-5.15之间,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978/20000*10000=489方/公顷
农田灌溉原理
农田灌溉原理
• (3)修正的灌水率比较均匀,避免渠道水位 和流量剧烈变化。
– 累积30d以上的最大灌水率为设计灌水率; – 最大灌水率不高于设计值的120%;最低不低于
设计值的40%;
• (4)避免经常停水,尤其是短期停水。
农田灌溉原理
第四节 非充分灌溉理论
• 1.充分灌溉 – 作物处于适宜水分条件下,产量最高。 – 适于水源丰沛地区。
• 用代表年的气象资料,确定灌溉用水量和用水过程。
• (1)按照灌溉定额频率确定
–万亩以上灌区,逐年(30a以上)制定灌溉制度,确定年 灌溉用水量;
–对灌水量进行频率计算,获得给定标准的灌溉用水量; –按照“总量接近、分配不利的”原则,选择年型。
• 来岁和用水匹配差,偏于安全 • 水源工程与总量和过程有关;如水库兴利库容计算。
– 某些阶段的水分胁迫,具有改善品质的效果。
• 减少灌溉,减少投入,总体效益未必降低。 • 非充分灌溉的关键
– 胁迫程度、胁迫时期。
农田灌溉原理
4.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 表述作物需水量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函数。
–以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为变量,表达更阶段水分 亏缺对产量的影响; • 称为作物-水模型
–以生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为变量。 • 主要用于灌溉规划管理、经济效益分析。
农田灌溉原理
水量平衡制定旱作物灌溉制度
• 考虑计划湿润层增加时的灌溉制度确定。 – 腾发量减去计划湿润层增加的水量、地下水 补给量,是实际消耗的土壤水的数量。 – 当土壤中储水量小于适宜含水量时,需要灌 溉。
农田灌溉原理
4、水田灌溉制度的制定—列表法
• 基本原理,当田面水层低于适宜灌水深度时,灌水至适宜上 限;
• 降雨后,排水至雨后允许滞蓄深度。 –雨后允许滞蓄深度大于适宜灌水上限以充分利用降雨。
• 泡田定额确定: –确定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田内水深达到设计深度。 –考虑到入渗水量、水深、蒸发和降雨。 M=a1+s1+et-P1
农田灌溉原理
农田灌溉原理
第四节 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
• 一、灌溉用水量: – 灌区需要从水源取得的水量; • 与作物灌溉制度、面积和管理水平有关 • 是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设计的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田灌溉原理
修正的原则
• (1)修正的灌水率应与水源供应条件相适应 –对于水源工程已经建好的灌区;最大灌水率不应大于 水源供应能力
• (2)尽量保证需水临界期的灌水不受影响; • 水分条件对作物产量、品质影响最敏感的时期
–推迟或提前灌水时间,前后不超过3d,以前提为主; –同一作物,灌水日期不应一次提前,一次后推。
• (1)净灌溉用水量:某作物一次灌水灌到田间的水量: – W=m×A • A-某作物面积;m-该作物的灌水定额 –各类灌溉作物累加,可达到灌区某个时段的净灌溉 用水量。
n
M净 (Ai mi) i1
农田灌溉原理
(2)综合净灌溉定额
• 相对于整个灌区而言,单位面积上某个时段内的平 均灌溉定额
– 包括不灌溉的耕地。
农田灌溉原理
2.非充分灌溉
– 相对于充分灌溉而言,是指当灌溉水源不足 时,将有限水资源分配在对产量、品质和经 济效益影响大的水分临界期,而其他阶段限 制水分供应的灌溉策略。
– 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 调亏灌溉、控制灌溉、分根交替灌溉
农田灌溉原理
3、非充分灌溉理论的基础
• 作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
– 在非关键阶段施加水分胁迫,产量未明显降低,而耗 水减少; • 某些条件下,胁迫具有正效应;如调亏灌溉、分根 交替灌溉
– 水库兴利计算中的用水过程线
农田灌溉原理
1.灌溉用水量的确定
• 作用:
– 用设计典型年的灌溉用水量和用水过程确定工程规模; – 典型年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见后。
• 方法
– 与水文年份和作物布局有关。 – 利用典型年的灌溉制度和作物灌溉面积,确
定灌溉用水量。 – 需要确定典型年。
农田灌溉原理
2.典型年确定
• 灌水定额;作物的种植比例;灌水延续时间。 – 当灌水定额;作物的种植比例确定后,主要取决于 灌水延续时间。 • 灌水延续时间与作物种植面积、作物所处的生育 阶段、灌水条件等有关。 • 面积越大,延续时间越长。
农田灌溉原理
2.灌水率图及其修正
• 灌水率随时间变化的直方图。 • 修正的原因:
– (1)不同时间灌水率差异较大,造成渠道水位差异大; – (2)供水连续性差,管理部方便。 – 应该修正,使灌区渠道供水连续,水位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