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用无线供电技术的

合集下载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一、介绍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充电方式,能够方便地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了新一代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发射端和接收端。

发射端通过电源向发射线圈传输电能,形成一个交变磁场。

接收端的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从发射端传递的交变磁场中提取出来,输出给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三、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1. 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提供非常便捷的充电方式,消除了传统充电方式的许多不便之处。

通过在路面上布置无线充电设备,电动汽车只需要在布置了无线充电设备的停车位上停车,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在停放期间充电。

这样的充电方式不仅减少了充电时间,而且更加方便,使得电动汽车的使用更加灵活。

2. 提高充电效率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需要公路和车辆之间进行物理连接,而无线充电技术则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能量传递,因此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而且在充电的过程中,车辆可以随时进行移动,不会影响无线充电的效果,从而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

3.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中,需要安装大量的电缆和插座,占用了许多公共资源,同时产生了许多废弃的充电插头,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而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能量传递,避免了传统充电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保护环境。

4. 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在传统有线充电中,充电插头容易产生电火花,可能导致火灾或触电事故。

而无线充电技术则只需要在车轮下方或车辆底部安装充电设备,车辆驶过时,即可进行无线充电,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四、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主要用于个别电动汽车或者公共交通系统的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探索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探索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探索随着清洁能源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

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的一些不便之处,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

本文将对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磁感应耦合,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中,实现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充电。

相比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无需连接充电插头,能够实现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

二、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优势1. 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使充电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无需人工插拔充电插头,只需将电动汽车停放在指定位置,即可实现自动充电。

2. 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采用封闭式充电系统,避免了电动汽车充电时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风险,减少了电击和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3. 高效性: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提供较高的充电效率,有效地减少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了充电速度和能源利用率。

4. 环保性:无线充电技术不需要使用充电插头,减少了电线和插座的材料消耗,降低了废弃电线对环境的污染。

三、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现状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应用进展。

例如,特斯拉在其电动汽车中应用了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在车底安装接收器,实现了与地面发射器之间的无线充电。

此外,一些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也开始进行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并逐步在其电动汽车产品中应用。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电动汽车用户对快速充电的需求。

其次,充电设施的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充电发射器的安装和维护,这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最后,制定统一的无线充电标准和规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都能够兼容使用无线充电设施。

四、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发展趋势尽管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但其发展潜力巨大。

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

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

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1. 引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便携性的要求,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能够为一些低功耗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并探讨其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方案原理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方案中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无线充电发射端和无线充电接收端。

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一个电源提供电能,经过电源供给和电源调节电路调整电压和电流。

然后,经过功率驱动电路,将电能转化为高频交流电信号。

通过功率管理单元,调整电流和电压使其适应接收端的要求。

在无线充电接收端,利用接收线圈将无线电能信号接收到接收端。

通过整流电路对信号进行整流,将交流信号变为直流信号。

然后,通过电池管理电路将直流信号充电到电池中。

这样就实现了无线充电的过程。

3. 方案优势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相对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具有许多优势:•便捷性:无需连接电缆,无线充电可以减少设备使用时的限制,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采用无线充电方案可以减少电线接触产生的火灾风险,提高充电的安全性。

•节约资源:无线充电方式可以避免电线的损耗和浪费,从而节约资源。

4. 应用场景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在许多领域都可以找到应用场景。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4.1.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设备通常是低功耗设备,利用无线充电方案可以方便地为这些设备充电。

例如,智能插座、无线摄像头等设备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

4.2.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便携式设备通常需要频繁充电。

采用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可以为这些设备提供方便、快速的充电方式。

4.3. 物联网设备物联网设备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采用传统有线充电方式不够灵活。

使用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可以为物联网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发展方向小功率无线充电方案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无线供电技术简介

无线供电技术简介

无线供电技术发展简介第一章无线供电技术概述电能传输和信号传递是电力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两个主要方面,两者往往共存于同一个电力电子应用系统当中,电能用来给系统运行提供动力或能量,而信号用来检测系统操作状态或传递控制指令。

如今,信号传输以移动手机和无线INTERNET为例,以空气为媒介已经实现了长距离的非接触传递,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存生活;而电能的传输仍然主要有导线直接接触进行传输,电工电子设备的供电通过插头和插座来进行,其发展远远滞后于信号传输的发展。

长期以来,利用磁耦合原理实现电能传输只是在传统变压器和感应电机当中得到了运用,基于此原理以空气为磁介质实现高等级电能传输最开始认为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通过空气实现远距离的电能传送了。

近年来,很多新的方法应用,无线供电又受到了热捧。

在给移动设备进行供电采用无线供电技术(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简称WPT,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

无线供电技术(WPT)是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其具备两大优点:一是让电器与电源完全隔离,使电器的灵活性、美观性、安全性、密封性的表现更好;二是WPT可以通过非导体来传播电能,如水、空气、土壤、玻璃等,因此可以实现隔物供电。

第二章无线供电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实际上无线供电的设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在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这位现代交流电系统的奠基者就开始构想无线供电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方案——把地球作为内导体、距离地面约60 km的电离层作为外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 Hz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的H.Yagi和s.Uda论述了无线供电概念的可行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学者开始研究不利用导线去点亮电灯的输电方案。

随着大功率、高效率真空电子管微波源的研制成功,20世纪60-70年代,Raytheon公司的William C.Brown 做了大量的无线供电方面的研究工作,使得这一概念变成实验结果,奠定了现代无线供电的实验基础。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电磁共振、无线电波(RF)、电场耦合传输技术,这些技术允许电能通过非物理接触的方式从充电基座(或发射器)传输到电子设备(或接收器)的电池中。

以下是这三种主要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①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1.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方式。

其基本原理与变压器相似,利用交变电流通过初级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次级线圈则感应出电动势并转换为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充电时,充电设备(如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两者内置的线圈相互靠近。

充电板上的线圈连接至电源并产生交变磁场,手机内的线圈感应到这一磁场后产生电流,进而为手机电池充电。

3.优点:效率高、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

4.缺点:传输距离短(一般需几毫米至几厘米),且要求设备位置相对固定。

②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1.电磁共振技术通过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频率,使它们在同一频率上共振,从而更有效地传输电能。

这种技术的传输距离比电磁感应更远,可达数米。

2.发射器和接收器都包含能够产生和接收共振的线圈,它们被调谐到相同的频率。

当发射器通电并产生交变磁场时,与接收器线圈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放大并传输给接收器。

3.优点:传输距离较远,适用于多个设备同时充电。

4.缺点:效率相对较低,且对设备位置和方向有一定要求。

③无线电波(RF)传输式无线充电:1.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利用微波或毫米波等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接收设备。

这种方法类似于无线通信,但传输的是电能而非信息。

2.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并发射出去,接收器则捕捉这些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回电能。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但技术复杂度和成本较高。

3.优点:传输距离远,理论上可以实现较远的无线充电。

4.缺点:效率低,能量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较大损失;且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同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无线充电介绍

无线充电介绍

2.无线充电原理详解(图文)(1)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

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

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

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

今后NTT DoCoMo 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

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

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置了线圈,使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终端供电。

wifi充电技术原理是什么

wifi充电技术原理是什么

wifi充电技术原理是什么技术原理无线网络是一种能够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Wi-Fi是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Wi-FiAlliance)所持有。

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产品之间的互通性。

有人把使用IEEE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就称为无线保真。

甚至把无线保真等同于无线网际网路(Wi-Fi是WLAN的重要组成主要功能但是无线保真信号也是由有线网提供的,比如家里的ADSL,小区宽带等,只要接一个无线路由器,就可以把有线信号转换成无线保真信号。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城市里到处覆盖着由政府或大公司提供的无线保真信号供居民使用,我国也有许多地方实施”无线城市“工程使这项技术得到推广。

在4G牌照没有发放的试点城市,许多地方使用4G转无线保真让市民试用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

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

今后NTTDoCoMo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

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 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无线充电技术有哪些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无线充电技术有哪些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无线充电技术有哪些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而无线充电技术作为电力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无线充电技术,讨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1. 智能手机领域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无线充电技术为其带来了更便捷的使用体验。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插拔不方便、易断、易损等问题,而无线充电则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消除了纠缠的充电线缆,使得手机的充电更加自由灵活。

用户只需要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器上即可进行充电,无需再将充电线与手机连接,大大提高了充电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2. 电动汽车领域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需要通过连接充电桩和车辆进行充电,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而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地面或者路面上布置充电设备,当电动汽车停靠在充电设备的上方时,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传输给电动汽车,实现无线充电。

这样的无线充电方式不仅充电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还可以减少充电设备的投资和建设成本,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3. 无人机领域无人机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之一,对于电池容量和续航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无线充电技术为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利用地面的充电设备,无人机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无线充电,提高飞行的时间和距离。

这种无线充电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和全天候的使用能力,如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4. 医疗设备领域在医疗设备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对于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等,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和感染风险。

而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避免植入式医疗设备的外连接线,减少感染风险,并且保证充电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evb工作原理

evb工作原理

evb工作原理
EV车辆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动机和电池的组合,而不是依靠
内燃机。

以下是EV车辆的简单工作原理:
1. 电池供电:EV车辆使用高容量的可充电电池组作为主要能
源储存装置。

这些电池通常是锂离子电池,能够储存大量的电能。

2. 控制系统:EV车辆配备了一个智能控制系统,用于监控电
池状态、电动机工作、能量回收等关键参数。

控制系统通过电子芯片和传感器对车辆进行精确控制和管理。

3. 电动机传动:通过控制系统,电池将储存的电能通过逆变器变换为交流电。

然后,交流电供给电动机,产生动力,将车辆推动前进。

4. 再生制动:当EV车辆减速或刹车时,电动机可切换为发电
机模式,将动能转换为电能,并将之再次储存在电池中。

这个过程称为再生制动,能够提高车辆的能源效率并延长电池续航里程。

5. 辅助系统:EV车辆还配备了辅助系统,如制冷系统、空调、音响等。

这些系统通常通过电池供电,通过控制系统进行管理。

通过以上步骤,EV车辆能够实现电池供电的纯电驱动,无需
依赖石油燃料,从而减少尾气排放和环境污染。

此外,EV车
辆的电动机具有高效率和强大的扭矩输出,提供良好的行驶性
能。

尽管电池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等问题仍存在,但EV车辆在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交通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赵争鸣;刘方;陈凯楠【摘要】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for its advantages of operation safety, flexibility, convenience and low cost.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es and key points on the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power transmission coils, compensation networks and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s well as their control methods. Hot issues and 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无线充电技术以其运行安全、灵活便捷和低维护成本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从传输线圈结构、谐振网络及系统特性、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三个角度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讨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年(卷),期】2016(031)020【总页数】11页(P30-40)【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磁耦合谐振【作者】赵争鸣;刘方;陈凯楠【作者单位】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0.6;U469.72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渐凸显,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背景介绍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个人电子设备的快速普及,充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需求。

同时,针对传统充电方式的使用不便、充电速度较慢、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史、主要分类以及应用领域等内容。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史及分类无线充电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首次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并成功证实了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

但真正的无线充电技术要等到二战后,美国科学家诺维克提出了利用电磁感应等原理,将电能从一个电源传输到另一个电源的概念。

此后,无线充电技术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1、电磁感应充电电磁感应充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无线充电方式,其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发生电流来充电,在充电前需要将设备放置在充电垫上。

优点在于具有较高的充电效率和较低的成本,缺点则是充电范围有限。

2、磁共振充电磁共振充电是一种采用相似的原理来传输能量的方式,但其充电距离较电磁感应更长,可以实现数米甚至十米以上的充电距离,同时具有相对较快的充电速度。

缺点则在于设备仍需与充电器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成本较高。

3、电磁辐射充电电磁辐射充电是一种在空气中直接传输电能的方式,其原理在于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然后在空气中传播,最终功率在接收端被转换为电能。

电磁辐射充电的优点在于充电距离远,且充电速度快,但其缺点是辐射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在大量的应用领域被广泛采用,其中主要应用领域如下:1、智能手机充电在日常生活中,充电始终是一个常见的需求。

而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消除电线的困扰,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充电操作。

同时,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使得其充电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可穿戴设备充电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衍生了各种方式的充电需求。

由于可穿戴设备体积较小,不便于采用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因此无线充电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可穿戴设备领域。

无线供电技术方案

无线供电技术方案

无线供电技术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研究技术背景无线输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它涉及电源技术、无线电磁波技术、电池充电技术等,属于世界电能传输的前沿领域。

无线输电即利用无线电磁波或变化电磁场进行电能的无线传输。

这一技术不受空间限制,能够克服有限输电方式各种弊端,不仅在工业场地机器人、深水勘探、核能反应堆调试、油田矿井、航空航天、电动汽车充电站、无线感知网络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又如无绳家用电器、植入医疗器械充电等民用领域也具有极大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在庆祝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学术活动中,无线输电技术被评为“十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一。

无线输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一百年前的尼古拉特斯拉。

他被称为开启电与磁之门的人。

他是现代电子工程奠基人,并发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他不仅在电磁学和工程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也被认为对弹道学、机器人、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各种领域都有贡献,包括我们今天使用的互联网,也是其贡献之一。

1889年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无线输电方法”。

于是他在美国的科罗拉多泉建设无线输电实验室研宄及开发此项“无线输电”技术,即将普通的低频至高压电流转化为“高频电流”,然后再经由空气作为传送媒介来输送电能。

此项“无线传电”技术不单单省却了输电电缆的成本,还可以免去输电时因电阻所致的电能损耗。

经过八个月的研究后,特斯拉决定在长岛试建首座名为“特斯拉线圈”的电力发射塔,当时他建造了一巨大的特斯拉线圈,搭建在直径为英尺,高为英尺的发射塔上,试验中他把频率为发射功率为的电能输送给特斯拉线圈上进行发射,天线塔顶周围的射频电压高达。

特斯拉试图把电量输送到世界各地,定向为一些孤立地点提供照明供电。

但是由于特斯拉的无线输电实验耗资巨大,并且其方案并没有解决电能定向传送这一关键问题,在后期美国安全安全部也对此项目进行干涉,最终特斯拉的无线输电方案没有成功实现。

无线充电方案

无线充电方案

无线充电方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无线充电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无线充电是指通过电磁波传输能量来给设备充电,无需连接任何线缆或插头。

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不同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无线充电方案。

一、感应式无线充电感应式无线充电是目前最主流的无线充电方案之一。

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通过感应线圈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无线传输。

在感应式无线充电中,发送端将能量转换为电磁波并通过感应线圈发送出去,接收端的感应线圈将电磁波转换回电能来为设备充电。

感应式无线充电的优点是充电效率高,充电速度快,还带有保护措施,可确保设备充电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多的热量损耗。

但该技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需要在充电装置和设备之间放置线圈,充电距离较短等。

二、磁共振无线充电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高效、距离较远的无线充电方案。

该技术是利用磁共振原理,两个线圈之间通过磁共振能量传输达到充电的目的。

充电底座发送出能量的频率,通过类似共振的方式,匹配设备上的接收线圈,达到能量的传输和充电。

相比较感应式无线充电,磁共振无线充电距离更远,具有充电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且还能支持多台设备同时充电,充电速度也相对较快。

但该技术的唯一缺点是充电效率不如感应式无线充电。

三、射频天线无线充电射频天线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无线充电方案,其原理是通过微小的天线在特定的频率下发射射频信号,以无线方式为设备充电。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在 WiFi 无线网络中使用的路由器或基站,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路由器或基站使用的是射频信号来连接设备,而不是数据包。

射频天线无线充电的优点是具有更长的充电范围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设备,并且可以将设备集成到更远的位置。

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是充电的效率较低,并且无法同时充电多台设备。

四、太阳能无线充电太阳能无线充电是一种新兴的环保充电方案,它利用太阳能源将充电器以及设备直接连接到外部电源上,以无线方式为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无线充电技术详解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非物理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充电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尼古拉·特斯拉曾进行无线输电试验。

目前,无线充电主要有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无线电波式和电场耦合式四种实现模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原理是电流通过送电线圈产生磁场,对受电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转化效率较高但传输距离短,对摆放位置要求高,且金属感应接触易发热。

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原理是发送端和接收端调整到相同频率共振来传输电能,传输距离较远、功率较大,适合远距离大功率充电,但效率较低,传输损耗大,且需保护频段免受干扰。

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原理是将环境电磁波转换为电流并传输,其传输间隔中等、速度较快,但稳定性、安全性较低,成本投入高。

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原理是通过垂直方向耦合两组非对称偶极子产生的感应电场传输电力,适合短距离充电,转换效率高,位置可不固定,但需大体积设备且功率较小。

近年来,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迅速。

2007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为两米外的60 瓦灯泡供电。

2010 年,WPC 发布了Qi 1.0 标准。

2012 年,第一批无线充电手机发布,此后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相继入局。

2019 年,苹果发布了磁吸无线充电。

2023 年9 月,苹果携手WPC 带来了Qi2。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广泛,包括电子设备充电(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汽车充电(电动汽车在行驶或停车时自动充电)、家居和办公场所(无线充电家具、公共区域设置无线充电设备)、医疗设备(无线充电心脏起搏器、假肢等)以及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然而,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传输距离有限、传输效率待提高、成本较高等。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无线充电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

无线充电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无线充电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90年,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就进行了无线输电实验,构想通过地球和电离层建立低频共振来传输能量,但因经费等问题未能实现。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和低能耗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其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充电效率低、使用不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1.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和无线电频率的利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基于此,人们开始探索在汽车领域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以便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利性和效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旨在解决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使用新能源汽车。

2.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将电能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通常,无线充电系统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通过电源将电能转化为交流电,并将其转换为高频电流。

随后,高频电流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传输到接收端,并转化为直流电供给新能源汽车使用。

3.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家庭充电和公共充电设施。

家庭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将发射端嵌入地面或墙壁,使其成为充电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简化用户的充电操作,并提高充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共充电设施的无线充电系统也正在逐渐普及,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便捷的充电服务。

4.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让人们不再需要连接充电线,只需将新能源汽车停放在充电设施范围内,充电就能自动启动,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充电效率高: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能量传输效果,减少能量的损失,并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

安全性高:无线充电系统采用闭环作业方式,可以在充电时实现电能输送,并在充电完成后自动断开电源,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

无线充电方案

无线充电方案

无线充电方案无线充电是一种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将电能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无线传输到设备中,实现无需插线的充电功能。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无线充电方案,其中最常见的有电磁感应充电、电感耦合充电和射频能量传输。

电磁感应充电是一种利用变化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进行充电的方法。

这种充电方案需要设备上配备一个螺线圈发射器,将电能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传输到接收器上的螺线圈上。

当发射器输入电流变化时,产生的磁场会在接收器上感应出电流并进行充电。

该方案的优点是充电效率较高,可以在较短的距离内进行充电,适用于小功率设备的无线充电。

电感耦合充电是一种利用电磁场耦合效应进行充电的方法。

这种充电方案需要设备上配置一个电磁线圈发射器和一个电磁线圈接收器,通过变化的电磁场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上。

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无线充电,但也存在能量传输损耗大、充电效率较低等问题。

射频能量传输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进行能量传输的方法。

这种充电方案需要设备上配置一个射频天线发射器和一个射频天线接收器,通过射频信号将能量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上。

射频能量传输能够实现较远距离的无线充电,但由于射频信号易受到环境干扰影响,能量传输效率较低。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无线充电方案,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光能量传输可以利用光线作为媒介进行能量传输,具有高效率、高密度、低损耗等优点,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超声波能量传输则利用超声波波束进行能量传输,可以实现无需视线和较长距离的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效率低、能量损耗大、安全性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技术革新、标准制定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持续努力。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无线充电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_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计案例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_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计案例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_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计案例随着时代进步,电动汽车成为热门行业产物,新能源成为人们热门专注的话题。

相对于电动汽车的有线充电而言,无线充电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没有电火花和触电的危险,无积尘和接触耗损,无机械磨损,没有相应的维护问题,可以适应雨雪等恶劣的天气和环境等优点。

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电动车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相比于有线充电,主要是多了接收线圈,简略了充电接口。

电磁感应式算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很多手机无线充电、甚至我们常见的电磁炉就是利用的这种原理。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钟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

使用时要求两个设备的距离必须很近,供电距离控制在0mm~10cm左右,而且充电只能对准线圈一对一进行。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能量转换率高,传输功率范围较大,能从几瓦到几千瓦。

磁场共振式原理与声波共振类似,只要两个介质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就能够传递能量。

这种方式的充电距离在电磁感应式与无线电波式之间,优点是传输功率较大,能够达到几千瓦,可以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不要求两个设备之间线圈对应;缺点就是损耗很高,距离越远,传输功率越大,损耗也就越大,最麻烦的是必须对使用的频段进行保护。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日产魔方电动车:采用了可在供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之间提供电力的电磁感应方式。

即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受电线圈即可接受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目前,这套装置的额定输出功率为10kW,一般的电动汽车可在7-8小时内完成充电。

日本无线充电式混合动力巴士:电磁感应式,供电线圈是埋入充电台的混凝土中的。

车开。

新能源汽车无线电通信技术探寻

新能源汽车无线电通信技术探寻

新能源汽车无线电通信技术探寻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自动化方面,无线电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新能源汽车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及其对汽车行业的意义。

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一直以来,汽车行业都对通信技术有着极高的需求。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线电通信技术则显得尤为重要。

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车联网无线电通信技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实现车联网的基础。

通过车联网技术,车辆可以实现与路边设施、其他车辆的实时通信,进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车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取实时路况信息、自动寻找最佳路径、远程监控车辆状态等,为驾驶员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充电桩通信充电桩通信是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无线电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与充电桩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控制。

这样一来,车主可以实时了解充电进度、电池状态等信息,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点。

通过与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电通信,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

这不仅提升了驾驶体验,还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如今,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以下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一些前沿发展:车载通信系统车载通信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5G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从而实现实时通信和远程控制。

这为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智能交通系统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与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电通信,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与交通信号灯、路况监测设备等的实时通信,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也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及应用分析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及应用分析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及应用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节能、低碳和环保经济成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动汽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无线充电技术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介绍了三种常用的无线充电技术:电磁感应、微波、磁耦合共振,并分析了三种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存在的问题及实用化前景。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磁感应;微波;磁耦合共振一、引言自电动汽车产生以来,为了让车主感觉更加方便、安全,高新技术和便捷服务已经被广泛应用,很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和能源企业建造了跟传统加油站类似的充电桩和换电站。

在日本、美国、德国,包括中国在内等地区都开始配置充电设备的充电桩和换电设备的换电站。

无论是充电桩还是换电站都属于接触式充电范畴,它们都需要充电插头和电线来进行电能的传递。

但无线充电则不需要这些连接装置,它是利用交变电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传递电能,因此不需人来插拔插头,同时节省电线材料,无触电危险,在恶劣天气环境下使用性强,很便于在停车场和车库大面积推广。

因此,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受到很多汽车制造商的青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开展。

二、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电动汽车上主要有三种:电磁感应法、微波法、磁耦合共振法。

其中电磁感应法利用线圈间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进行电能传输;微波法利用天线发射和接收微波进行电能传输;磁耦合共振法利用共振电路之间的共振现象进行电能传输,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介绍。

(一)电磁感应法此原理与电力系统中常用的电力变压器原理类同。

在变压器的一次线圈通入交变电流,二次线圈会由于电磁感应原理感应出电动势,如果二次线圈电路闭合,即可有感应电流出现,电流方向的确定遵从楞次定律,其大小可由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解出。

相对于无线输电而言,变压器的一次线圈相当于电能发射线圈,二次线圈相当于电能接收线圈,这样就可以把电能从发射线圈无线传输到接收线圈。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该电能传输系统是将发射电能的一次线圈埋藏在地下,接收电能的二次线圈安装于车底部,两线圈之间空隙的大小会影响充电系统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
2010年后无线充电技术在 消费类电子中迅速发展 第一个 有轨车 无线供 电的专 利
H. J. G. Bolger, F. A. Kirsten and L.S. Ng, “Inductive power coupling for an g y system,” y electric highway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ol. 28, pp.137-144, March 1978
应用场景变化
瑞士ABB集团(日内瓦机场及Palexpo国际会展中心), 15秒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充电功率达到400千瓦,充电设 备位于车顶上方
导引——升降机构——车牌——顶部——……
EV用设计指标
2016-03-09
[1]
[2]H. J. G. Bolger, F. A. Kirsten and L.S. Ng, “Inductive power coupling for an electric highway system,”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ol. 28, pp.137 pp.137-144, 144, March 1978
研发企业——代表
研发企业代表——电动汽车无线供电
功率范围(kW) 公司 合作厂商 1022 X 2260 100250
3.3
6.6
美国高通公司 美国Witricity Evatran (美国) 德国康稳 韩国KAIST 庞巴迪 昭和电机 中兴通讯
奔驰、宝马、日产、 X 雷诺德雷森车队 丰 汽车 丰田汽车,三菱, 菱 德 X 尔福公司 日本矢崎 X 谷歌 Factory/Bus SUV/Bus Factory/Bus 日产汽车公司等 产 车 等 东风汽车、大宇等 X
电 汽车和无线供电技术( 电动汽车和无线供电技术(WPT) )
大气污染 石油枯竭
EV attract much attention
清洁环保 节能
动力电池
作为EV的能 量来源要求 大容量
高成本 体积\重量大
电池容量: 150‾500kg
无线供电
边行驶边供电,节 约充电等待时间; 大大减轻车载电力 电池重量,提高电动 车 率; 车效率; 电能传输无电气连 接,避免了电火花造 成的危险。 。
日本昭和 飞机非接触 供电系统 日本昭和飞机 非接触充电 Powermat无线充电 装置 东光“水中”非接触 供电模块
Splashpower 非接触充电板
精工爱普生 精工爱普生0.5W 2.5W非接触 非接触充电模块样片 充电模块样片
Fulton Innovation 非接触充电系统
2000年
……
2007年
38%
日本龙谷大学 移动式无线充电
1960年 ……
1990年
……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至今
“全向辐射” ——能量传输时,接收、发射设备的面积通常很大 ——高 高系统损耗 “高频” 高
17
不同WPT技术特点
电磁感应式——以耦合的磁场为媒介实现电能传递
Mojo Mobility手机 用非接触充电线圈 德国Wampfler 轨道IPT WiPower非接触 供电设备 日本羽田 机场巴士用 非接触供电
1990s 1980s 1996-EV1, 1987— SHARP微波 J1773 奥克兰大学 飞机 1989-1996 和日本大阪 富库、德国 USA PATH计划 计划 1987—植入 康稳合作 式供电研究 1980—替代碳 刷的构想
2014 2013 无线充电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 联盟 WPC 会(SAE) 公开电动汽 成立 车非接触供电标准 “J2954” 的输出 功率和频带等基本 指标
容性耦合
优点:可以穿过金 优点 穿过金 属介质传输能量; 缺点:传输距离小; 要求高频工作 目 要求高频工作;目 前容量较小
感应式——频率较低,功率范围宽
其它——如激光/微波
用于远距和超距的能量 传输
共振式——频率较高距离较大
容性耦合的应用
Input voltage: 340V Output p voltage: g 196V Output current: 5.21A Frequency: 540KHz Efficiency: 83% Air gap: 100um/2×0.1m 0 1m2
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via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Through a Conformal Bumper Jiejian Dai , Daniel C. Ludois , APEC 2015
不同WPT技术特点
WPT
发射 三菱重工电动汽车 充电系统 美国航天工程师 日本研制的微波 提出空间太阳能发电 驱动木质飞机MILAX 接收 Powercast微波发射模块 美国JPL微波能量传输 美国航局设想的太阳能塔 美国拟建设 空间太阳能系统 日本京都大学 与UD Trucks通过呈斜 面设置受电天线提高 效率
背景
传统接触式供电 无线供电技术
无线供电技术优点
无线供电的优点—— 无线供电的优点 —— 使用方便—— 使用方便——无连线,使用方便,移动灵活; 使用安全 使用安全—— ——无火花及触电危险; 可适应恶劣环境 可适应恶劣环境—— —— 无火花,易于防水,无积尘和接触 损耗问题 少维护甚至免维护 少维护甚至免维护—— ——无积尘和接触磨损 易于实现无人自动供电和移动式供电 易于实现无人自动供电和移动式供电. .
国内研究团队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大学 许树源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重庆大学 孙跃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天津工业大学 津 学 杨庆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新 华南理工大学 张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大学 朱春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朱春波教授 其 究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 大学(高压取电) 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高压取电)、华中科技大学……
法拉第, 电磁感应定律 1894 1831
1978
MIT的 Marin Soljacic 成 成功地点亮了一 点亮 WPC发布无线 个两米开外的60 充电标准 Qi 瓦灯泡 2010 2007 2008
无线充电三大 联盟中, A4WP与PMA 宣布合并 2015
1964, 1891 1968 发明特斯拉线圈 ADB A.D Brown 点亮25英里以外 硅整流天线 的氖气灯 Peter laser 用微波进行 能量传输
高压取电
反射信号
发射信号
物联网传感器自供电 地下管网探测
国外高校主要研究团队
美国 - University y of Michigan-Dearborng 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大学 密 州 学 - Utah State University 犹他州立大学 - 橡树岭实验室 新西兰 - University of Auckland 西班牙 -萨拉戈萨大学 韩国 - KAIST 日本 -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崇城大学、横滨国立大学
பைடு நூலகம்
29
研究团队
30
EV用无线供电系统的指标
1、非接触变压器尺寸:1m‾0.8m, (轨道宽度:1.2-1.5m, 车身轮距 1.2-1.5m 车身轮距: 1 2 1 5 )。 ) 2、根据不同车型,气隙范围不同, 2 根据不同车型 气隙范围不同 一般大于12cm 般大于12cm,小 小 于在30cm,通常在20cm左右。 3、功率量级有小功率级(2-3kW,3.6kW),SUV级 (17kW左右,19.2kw),BUS级(多个单元并联, 单个单 元应在30kW左右 总功率应在60kW以上 60 元应在30kW左右,总功率应在60kW以上,60200kw),轨道车辆供电(单台牵引电机200KW)。
背景
电能传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更方便、更安全、更高效地
传输电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传统接触式供电
危险!
电源传统接入方式包括: • 导体(线)硬连接模式 • 可插拔式接插件模式 • 滑动(滚动)模式(针对移动设备)
采用插头与插座的金属接触来导 采 插头与插座的金属接触来导 电 容易产生接触火花,在矿井、油 田等场合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WPT技术市场前景
广阔的市场前景—— 广阔的市场前景 —— 2012 2012-2013, 2013,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 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十大新兴技术之一 十大新兴技术之一; 2014 2014年 年,入选 入选《 《时代 时代》 》周刊年度 周刊年度10 10项最佳发明清单 项最佳发明清单; MarketstandMarkets M k dM k 2014年 2014年研究报告 2014 年 年研究报告, 究报告, 全球无线电力传输 全球 线 传输 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 市场年复合增长率 达 60 60. .49 49% % 。 预计到 预计到2020 2020年 年 , 无线电力传 输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将达到 将达到1050 1050. .2亿元人民币 亿元人民币。 。(电缆网) 电缆网) 2014 2014, ,中国科协 中 科 ,10 中国科协, 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一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一 未来 科学 术
技术水平——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爱荷达国家实验室
气隙:11cm 输出功率:3.3kW 效率:89.2% 发布时间 2013年 发布时间:2013年
高通
气隙:7-15cm 输出功率:7.2kW 充电时间:1小时 发布时间 2015年 发布时间:2015年
Witricity
工作频率:85kHz 输出功率:2kW 充电时间:90分钟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2014年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