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供电技术报告
无线网桥测试报告

无线网桥测试报告
市公司领导:
嫩江分公司自2009年10月起经市公司同意起对美国UbiquitiNetworks公司的无线网桥PS5、NS5设备进行测试,现将测试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备的优点:
1、体积小,重量轻,采用一体化外壳设计,通过网线PoE方式供电,中文操作系统,设备安装和使用简便灵活。
2、性价比高,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
3、物理接口友好,光口、电口均可接入。
二、设备的缺点:
1、无障碍传输,发端与收端间不能有山地或其他遮挡。
2、计费一般只能采取包年不限时(如仅用其解决传输与普通宽带一样)。
三、宽带接入的实现。
用NS5或PS5作传输。
在支局或模块点架设NS5或PS5发射端,在拟开通宽带村屯架设NS5或PS5接收端进行接收。
在村屯中用NS2进行覆盖。
用户终端用无线网卡进行接收。
特别说明:
1、因NS5传输带宽有限,一般用户超过30户宜选用
PS5。
2、传输设备对角度要求很高,一定要将发射与接收对准方向。
3、NS2为60度无线覆盖,有效距离为1000米。
但穿透性很差。
4、无线网卡要选用设备较好的,经测试TPLIK无线网卡要优于水星。
同时要选用质量好的数据延长线将无线网卡延长到窗口或室外。
四、案例。
无线充电之电磁感应原理

电端设备。
三、无线传能技术原理
2.电磁共振方式原理 电磁共振的原理是与音叉的共振原理相同。排列在一个磁场
中的有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由于其振动频率特性相同也可以 实现能量从一个线圈向另一个线圈的电能传输。
无线供电技术原理及公 司产品简介
厦门新页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部 任连峰
1
目录
一、无线充电系统结构 二、无线充电技术种类及对比 三、无线充电技术原理简介 四、公司现有产品
一、无线传能系统结构
什么是能量的无线传输: 采用非物理接触的方式,将能量隔空传输。
无线传能系统结构:
系统关键参数: 传输功率、传输距离、传输效率
•Page 13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复制或传播
二、无线传能技术种类及对比
现有的无线传能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电磁感应方式 2. 电磁共振方式 3. 电场耦合方式 4. 无线电波方式(微波) 5. 超声波方式 6. 激光方式
二、无线传能技术种类及对比
现市场使用主流技术参数对比:
三、无线传能技术原理
1.电磁感应方式原理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其结构类似于
三、无线传能技术原理
3.电场耦合方式原理 电场耦合式利用通过沿垂直方向耦合的两组非对称偶极子
而产生的感应电场来传输电能,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场将电能 从发送端转移到接收端。这种方式主要是村田制作所采用,具 有抗水平错位能力较强的特点。
INPOFi("invisible power field", 即"不可见的能量场")无线充电是一 种新的无线充电技术,摒弃了传统无 线充电技术的技术原理,运用脉冲式 电场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无线充电
高考无线电安全工作总结

高考无线电安全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线电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
其是在高考期间,无线电设备的使用更是不可或缺。
然而,无线电设备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高考无线电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我们对高考无线电安全工作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无线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首先,高考无线电设备的安全使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
在使用无线
电设备时,必须确保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且使用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资质。
同时,无线电设备的使用场所和使用方式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其次,高考无线电设备的安全使用需要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
无线电设备是一
种特殊的电子设备,其维护和管理对于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在高考期间,必须加强对无线电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于设备的管理也需要做到严格规范,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此外,高考无线电设备的安全使用需要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使用无
线电设备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无线电设备的使用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通过培训和教育,才能确保使用人员在操作无线电设备时能够做到规范和安全。
总的来说,高考无线电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设备维护和加强人员培训,才能确保无线电设备的安全使用,为高考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希望通过对高考无线电安全工作的总结,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致力于提高无线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实验任务及要求 (1)1.1 实验任务 (1)1.2 实验要求 (1)1.3 实验结果说明 (1)2 非接触供电系统背景 (2)3 无线传输原理 (3)3.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3)3.2电磁感应式无线传输 (3)3.3 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 (4)4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5)4.1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 (5)4.2耦合谐振系统 (5)4.3 能量传输过程及其遵循的准则与方程 (5)5 非接触供电系统方案设计 (6)5.1 高频振荡电路设计 (7)5.1.1 设计方案 (7)5.1.2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9)5.2 功率放大器设计 (9)5.2.1 功率放大器原理 (10)5.2.2 功率放大器分类 (10)5.2.3 设计方案 (11)5.2.4功率放大器电路图 (12)5.3 AC/DC电路方案 (12)5.4 耦合线圈 (13)5.4.1 线圈电感 (14)5.4.2 线圈互感 (14)5.4.3 传输系统的最佳频率范围 (15)5.5电路总图及单元电路 (15)6方案实现与测试 (17)6.1 直流电源 (17)6.2 高频晶振振荡电路 (17)6.3 高频功率放大器 (18)6.4桥式整流电路 (19)6.5实现非接触式供电 (19)6.6 实验结果及说明 (20)六总结与体会 (22)参考文献 (22)摘要非接触供电是一种能以电气非接触方式,将功率从功率输送机提供到功率接收机的供电系统,其中功率输送组件连接到功率输送机以及功率接收组件连接到功率接收机。
功率输送组件具有用于输送功率的多个输送侧线圈以及用于接通/断开输送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输送侧开关。
功率接收组件具有用于接收功率的多个接收侧线圈、用于接通/断开接收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接收侧开关,另外,具有用于执行控制以便操作在实现最高功率输送效率的组合中的输送侧线圈的任何一个和接收侧线圈的任何一个的判定电路。
无线电维护报告

无线电维护报告简介本文档旨在记录无线电维护过程中涉及的任务和操作。
通过及时维护和保养无线电设备,能够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通讯效率和可靠性。
维护计划为保持无线电设备的良好状态,我们制定了以下维护计划:每月维护•定期检查无线电设备的外观,包括机箱、电源线等是否有损坏或老化现象;•清洁设备表面和通风口,确保无尘、无污染;•检查无线电设备的接口线缆,确保连接稳固,没有松动或腐蚀现象;•检查无线电设备的风扇和散热器,确保正常运转,避免过热;•检查设备的电源是否正常,电压稳定;•操作无线电设备,检查按键和旋钮是否灵敏。
半年维护•清洁设备内部,包括内部电路板和其他组件;•检查设备的螺丝和固定件,确保紧固;•检查设备中的电池是否老化,如有需要进行更换;•检查无线电设备的天线,确认天线连接稳固,天线是否有损伤。
年度维护•检查设备的软件版本,如有更新发布,及时升级;•进行全面测试,检查设备功能是否正常;•清理设备内存,删除不必要的文件和数据。
维护记录按照以上维护计划,我们进行了以下维护工作及记录:2021年9月维护记录•检查了无线电设备的外观,未发现明显损坏;•清洁了设备表面,确保无尘、无污染;•检查了接口线缆连接,确保稳固无松动;•测试了设备的按键和旋钮,操作正常。
2022年2月维护记录•清洁了设备的内部,包括内部电路板和其他组件;•检查了设备的螺丝和固定件,紧固了松动的部分;•更换了设备中的老化电池,恢复了电池的正常工作状态;•检查了天线连接,确保稳定无损伤。
2022年9月维护记录•检查了设备的软件版本,发现新版本发布,进行了升级操作;•进行了全面功能测试,设备各项功能正常;•清理了设备内存,删除了不必要的文件和数据。
总结通过定期维护,我们确保了无线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维护工作包括定期清洁、检查连接稳固性、更换老化组件等,这些操作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和损坏的风险。
同时,维护记录的详细记录也有助于分析设备的维护情况和问题解决过程,为今后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LED显示屏报告

电子设计竞赛技术报告作品名称:旋转LED显示屏指导老师:程安宇队伍名称:参赛队员:杨伟王强向斌摘要本次作品是利用单排8个直插LED灯,成功制作了直径为150mm的LED 显示屏。
该作品主要包括以STC12C5412AD主控芯片为核心的外围电路,同时结合自制稳压电源能够实现精确和稳定的控制,该作品在直流电机控制下驱动下旋转,能够正确显示当前年、月、日、小时、分钟、秒。
同时,我们通过红外遥控,成功地完成了时间和日历的设置功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此外,相对于其它队伍通过电刷对单片机供电,我们采用无线供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很高的性价比,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硬件电路相对精致和简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这也是我们作品最大的出彩之处。
【关键词】LED显示屏红外遥控无线供电This work is using eight straight single inserted LED lamp, success made for the LED display 150mm in diameter. The main works including STC12C5412AD main control chip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circuit for core, in combination with homemade manostat can achieve precise and stable control, the work under control in dc motor driven by rotation, can correctly display the current year, month, day, hour, minutes and seconds. Meanwhile, us through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time and calendar setting function, have very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view and admire a gender. In addition, relative to the other team of single-chip processor power supply by brush, we use the wireless power suppl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high costperformance, also makes our hardware circuit relatively delicate and simple, ha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This is also our works in the biggest give prize 【keywords 】the LED display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wireless power supply系统设计一、方案的选择本次作品硬件电路简单,难点和重点就在于给单片机部分和直流电机部分供电,为了实现在电机旋转过程中,供电的电源和地线能够不被相互缠绕,共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锂电池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 大作业》锂电池无线充电系统电路设计姓名:班级:学号:同组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日期:2014年12月12日摘要无线充电器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无线供电技术。
该技术使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
在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显示出比传统充电器更好的优势。
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器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无线充电装置,重点论述了实现此装置系统的结构和磁耦合方案,及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部件—耦合变压器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无线充电技术;磁耦合;电磁感应;充电器;逆变整流AbstractWireless charger using a new kind of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reless technology. The limitation of the technology makes the charger out of line, electrical appliances and power supply complete separation. In security, flexibility, etc, shows a better advantage than traditional charger.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wireless charger shows th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igns a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using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principle implemen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device system and magnetic coupling scheme, and the key components of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coupling transformer are analyzed in detail.Key words: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magnetic coupling;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The Charger;Inverter rectifier目录第1章引言 (4)1.1课题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4)1.2无线充电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4)1.2.1国外发展及现状 (5)1.2.2国内发展及现状 (5)第2章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原理分析 (5)2.1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 (5)2.1.1电磁感应 (5)2.1.2感应电动势 (6)2.2无线供电技术的实现方式 (7)2.2.1近场耦合式 (7)2.2.2磁场共振式 (7)2.2.3微波辐射式 (8)2.3 无线充电电路模型 (8)2.4 耦合性能分析及功率补偿 (8)2.5 本章小结 (8)第3章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9)3.1 电能发射模块电路设计 (9)3.1.1 整流滤波电路 (9)3.1.2 电压型全桥逆变电路 (10)3.1.3 信号检测与保护电路 (12)3.2 电能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13)3.2.1 整流与稳压电路 (13)3.2.2 接收端锂电池充电电路 (14)3.3 控制电路设计 (14)3.4 本章小结 (15)第4章总结与展望 (16)参考文献 (17)第1章引言1.1课题设计的背景和意义现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是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有线电能传输。
智能电网报告范文

智能电网报告范文一、引言智能电网是一种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网络技术来实现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控制、优化、安全和经济运行管理的电力网络。
它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将传统的电力系统转变为高效、可靠、环保的电力系统。
本报告旨在全面介绍智能电网的概念、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实时监测、控制和调度,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运行和管理。
智能电网包括智能电力传输网、智能电力配电网和智能电力终端设备。
三、智能电网的技术1.通信技术:智能电网采用高速、可靠的通信技术,实现电力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和数据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智能电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测、控制和调度,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
3.控制技术:智能电网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调度,包括遥测遥控、自动化装置和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
4.网络技术:智能电网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电网系统,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四、智能电网的应用1.能源管理: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能源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2.负荷预测:智能电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力系统的负荷进行预测,实现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和优化调度,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3.电力交易:智能电网通过建立电力交易平台,实现电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电力价格的合理确定。
4.安全监测: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电力系统的安全隐患,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智能电网的挑战与前景1.技术挑战:智能电网需要解决通信、信息、控制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发先进的设备和系统。
2.安全挑战:智能电网的安全性面临着网络攻击和灾害风险等挑战,需要加强安全监测和防护措施。
3.管理挑战:智能电网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运行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技术报告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题目:无线供电系统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
姓名:陈颖程哲飞李剑锋
2014.12.18
目录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系统硬件部分
第三章系统软件部分
第四章总结
第一章绪论
无线供电,是一种方便安全的新技术,无需任何物理上的连接,电能可以近距离无接触地传输给负载。
实际上近距离的无线供电技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该项技术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电磁波都承载着能量。
无线电广播在发射时,大部分的能量都四散在了空中,而这项技术就是要用一种非放射性的场来聚集这些能量。
我们都知道,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会引起物体的震动,两个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就可以传递这种震动,从而传递能量。
我们可以让一个诸如铜制天线的物体发射电磁波,而让接收器来接收,转化为能量。
理论上说,所有现在使用电池的电器都可以换用这种方式供电。
实现无线输电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两个线圈的电磁感应方法,另一种是将电能以激光或者微波的形式,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作用于负载。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电磁耦合
电磁耦合对电源工程师来说,再也熟悉不过了,变压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传递能量。
如果把变压器的两个绕组分开,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无线供电。
电动牙刷的充电就是个典型案例,但是用电磁耦合的方式有很大的缺点,没有高磁导率的磁芯作为介质,磁力线会严重发散到空气中,导致转递效率下降,特别在两个线圈远离的时候,下降的非常厉害。
所以不适合大功率,远距离的无线供电。
光电耦合
把电能转化为光能,比如激光,通过光将能量传递到目的地再转化为电能。
这种无线供电技术比较直观,而且光电转换技术也相对应用广泛。
但是光的传递路径具有缺陷,就是传递路径中不能有障碍物。
所以这种技术,也是有很大的应用缺陷。
电磁共振
电磁共振这个名词有点陌生,据说其原理类似声波共振的原理,两种介质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就可以用来传递能量。
无线电力传输的原理并不难理解,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因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输,能量不太容易集中,定向性差,特别是微波,漫射在空间,使本来不多的能量衰竭得更快。
因此无线传输难以输送大量的能量,功率低,整体效率差,而且会对空间造成很大的电磁污染。
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东西,都已经在使用无线供电。
也许不远的未来,我们还会看到远距离和室内距离的无线供电产品,而不会看到电线杆和高压线,“插头”也将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
而且当可以在远距离、中等距离和近距离都广泛实现无线供电的时候,人类目前最常用的能量将会变得像空气一样随处可得。
无需再抱怨没有合适的充电器,不用再为电子设备准备厚重的电池以尽量延长它们的待机时间。
我们可以把手持设备做得更小更薄,甚至可以容易地植入体内。
在那时候,生活又是何等一幅模样?
第二章 系统硬件部分
本系统采用的是电磁耦合原理制作的无线供电系统,模块主要分
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核心控制电路,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
硬件实物图
stc12
单片机核心控制电路
L298驱动模块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led 灯显示
核心控制电路
核心控制电路采用了STC公司出厂的stc12c5a60s2单片机。
此单片机为新一代的51单片机。
新一代宏晶芯片具有1个时钟/机器周期,高速、可靠,2路PWM,8路10位高速A/D转换,25万次/秒1T 8051带总线,管脚直接兼容传统89C52,有全球唯一ID号可省复位电路,36-44个I/O内部R/C时钟的新一代宏晶芯片。
核心电路图
电源模块
系统选用12M晶振,利用定时器产生一定频率的方波,控制298驱动产生脉动直流电源。
给发射线圈提供交流电流,给次级线圈提供能量。
发射模块
发射模块由L298驱动电路与谐振发射电路组成。
L298简介:
L298N为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所出产的双全桥步进电机专用驱动芯片( Dual Full-Bridge Driver ),内部包含4信道逻辑驱动电路,是一种二相和四相步进电机的专用驱动器,可同时驱动2个二相或1个四相步进电机,内含二个H-Bridge 的高电压、
大电流双全桥式驱动器,接收标准TTL逻辑准位信号,可驱动46V、
2A
以下的步进电机,且可以直接透过电源来调节输出电压;此芯片可直接由单片机的I O端口来提供模拟时序信号。
谐
振
发
射
电路
谐振的原理:首先谐振电路输入端阻抗Z=R+jX,当X=0时,Z=R为纯电阻。
电压,电流同相,电路发生谐振,也就是说谐振对线圈的电感值和电容的电容值要求苛刻。
频率
LC电路谐振时,支路电流近似为总电流的Q倍,通常,Q>>1,所以,谐振时LC并联电路的回路电流比输入电流大得多。
此时线圈产生的能量最大,接收端耦合得到的能量也最大。
LC电路谐振:
接收模块
接收模块由线圈与led灯组成的负载构成。
原
级线圈
次
级线圈
经过实测,原级线圈为192uh,次级线圈为250uh。
298驱动在11.98khz的方波信号驱动下,在不接线圈时产生的峰值电压是8v,加上线圈后峰值电压16.8v。
经过传递后次级线圈可
以带上4个高亮led的负载。
用信号源测试后发现,当频率在10khz到80khz之间,led亮度基本不变,若频率小于10khz 或大于80khz时,亮度出现持续衰减。
系统有效传输距离为1cm左右,原级线圈与次级线圈正面平行放置时磁通量最大,此时功率传输效率较好。
若线圈不正面平行放置,线圈包裹的磁通减小,传输效率下降。
第三章系统软件部分
一、主要思路
系统利用定时器控制I/O口,产生方波。
控制298驱动一边线圈。
定时器初始化
void CSB_interruput_init() //12.000MHz
{
AUXR |= 0x80; //定时器时钟1T模式
TMOD &= 0xF0; //设置定时器模式
TMOD |= 0x01; //设置定时器模式
TL0 = 0x50; //设置定时初值
TH0 = 0xFB; //设置定时初值
TF0 = 0; //清除TF0标志
TR0 = 1;
ET0=1;
}
中断函数
void timeout() interrupt 1
{
TL0 = (65535-1)/256; //设置定时初值TH0 = (65535-1)%256;
P1=~P1;
if(PID_L==0)
PID_L=1;
else
PID_L=0;
}
void main()
{
CSB_interruput_init();
EA=1;
P1=0;
while(1)
{}
}
参考书籍
郭天祥:《51单片机c语言教程》
邱关源:《电路》
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