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十五夜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十五夜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鉴赏一: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杜元颖。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及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人们总是期待这个特殊的夜晚,因为在这个夜晚,明亮而皎洁的月亮会悬挂在天空中。
这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重要节日——中秋节。
在中秋节的这个夜晚,人们赏月、吃月饼、共聚一堂,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赏析,他们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心中对于月亮的情感之深。
其中,杜甫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被誉为中秋赏月的经典之作。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下了他心中的情感与思念。
他描述了自己远离家乡,在异乡度过了一个寒冬。
在这个月圆之夜,杜甫心中不禁涌上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诗中的“我年已老,欲返故乡。
亲朋聚散何由见?”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友的思念。
同时,在“天涯难归云散处,乡国无边月满时”这两句中,杜甫以月为背景,以焦虑之情表达了对于久居他乡的无奈和迷茫。
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最后一句“塞外已千里,江南犹五日。
”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向往回归家乡的愿望。
通过这首诗,杜甫巧妙地将自己的思念之情隐喻在对月亮的表达中。
作为中秋节的重要元素,月亮在杜甫的诗中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思念的源泉。
在这首诗中,杜甫的诗句优美流畅,字字珠联璧合。
他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他内心深处的执念和痛苦之中。
通过对诗句的研读和品味,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既是杜甫个人思想感情的流露,也是对自己和时代的反思。
杜甫借助于中秋节和月亮的象征性意义,以及自己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文字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时代的关注。
总之,杜甫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诗作。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十五望月,读古诗,要理解它的意思,并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古诗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篇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小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小题2:这首诗,在炼字上,“”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
小题3: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朝代:唐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简介: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
(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
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
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
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
③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简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15夜望月古诗的意思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却不知道这时候哪户人家怀着秋思。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秋节的诗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节的诗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意思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分)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十五望月,读古诗,要理解它的意思,并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古诗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及译文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1]【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作品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15月望夜古诗意思
15月望夜古诗意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朝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院子里的白地上有树,黑鸦栖息其中,冷露渐渐地湿润了花朵。
今夜月色清晰,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却不知道秋思悄然滑落在哪个人的心间。
【注释】
1.“中庭白地有树栖鸦”: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夜色中萧瑟的环境,更加突出了孤独
的感觉。
2.“无声湿花冷露霞”:冷露湿润了花朵,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季节
的变化和冬日的寒冷。
3.“今夜明月照人望”:月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这里的明月清晰明亮,照耀着所有的
人,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
4.“谁家秋思在心嘉”:诗人在描写夜景和月色之余,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季节的变化和
人类情感,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夜色的萧瑟和寂静,自然景色和人类情感相得益彰。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华。
在表现季节和人类情感方面,诗歌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融合和平衡,使人对于生命和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经典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是说,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浓荫的树上,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聒噪之声逐渐停息下来;夜色深沉,冷露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但冷露岂止打湿了桂花?这桂花,既是眼前繁花怒放、浓香扑鼻、格外引人注目的秋桂,似觉冷露也沾湿了月中的桂树吧!意境很美,语言凝炼,无一“月”字,而月景毕现,联想丰富,耐人寻味。
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烫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参照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融合三、四两句来看,应当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并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依据。
杜郎中,名无考。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就是较为知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十五夜望月译文
十五夜望月译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
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给友人杜郎中的。
诗题下原注:“时会琴客”,说明中秋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诗写成当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赏析: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赏月之景。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从视觉入手,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静夜思》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则是从听觉着手,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太可能看到黑色的鸦鹊栖宿;而鸦鹊在树阴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以凭听觉感受出来。
如北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有“月皎惊乌栖不定”之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借助感觉写月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经典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是说,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浓荫的树上,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聒噪之声逐渐停息下来;夜色深沉,冷露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但冷露岂止打湿了桂花?这桂花,既是眼前繁花怒放、浓香扑鼻、格外引人注目的秋桂,似觉冷露也沾湿了月中的桂树吧!意境很美,语言凝炼,无一“月”字,而月景毕现,联想丰富,耐人寻味。
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参考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十五望月,读古诗,要理解它的意思,并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古诗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注解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注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小传】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进士,只做过一些低级官职,有时候穷到连基本的衣食都要忧心。
王建有若干年的边塞从军经历,那时候弓与剑从不离身。
从这些经历来看,王建似乎应该擅写边塞诗,然而他是以乐府和宫词成名的。
王建的乐府诗在当时与张籍齐名,合称“张王乐府”,宫词则细致地描写了宫
廷女子的生活与怨情。
王建之所以能够把宫词写得独步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与当时气焰万丈的宦官王守澄是同宗兄弟,王守澄给他讲了很多深宫内幕。
后来在一次相聚饮酒时,王建说了宦官的一些坏话,王守澄很不愉快,语带威胁地说:“你写了那么多宫词,而深宫内院之事你又是如何得知的?你今天得把这件事向皇帝奏明。
”王建以诗向王守澄致歉,而诗的最后两句是“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
王守澄怕把事情牵连到自己身上,这才作罢。
但也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伪,认为唐代诗人一向描写宫禁之事无所忌讳,王建那首诗只不过是夸耀自己和王守澄关系密切罢了,并没有要挟对方的意思。
【注讲】
①十五夜:八月十五之夜,中秋时分。
杜郎中:不详何人。
②桂花:这是想象月中桂树上的花朵。
③谁家:即“谁”。
“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中庭望月念君兮》原文:中庭明月光,幽影入吾堂。
独对清辉冷,思君意未央。
一、衍生注释:“中庭”指庭院之中。
“幽影”描绘出月光下的阴影,有一种清幽孤寂之感。
“未央”表示未尽,体现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出庭院中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那清冷的月光洒进屋子,让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诗人独自面对这清冷的光辉,思念着友人或者爱人。
短短几句,将那种孤独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简单的字词组合却有着强大的情感感染力。
三、作者介绍:此诗作者已不可考。
但从诗中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内心细腻、感情丰富之人,善于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情感。
四、运用片段:那次我独自在老家的院子里,夜晚的月亮又大又圆。
我突然就想起了在远方打拼的朋友,就像诗中说的“中庭明月光,幽影入吾堂。
独对清辉冷,思君意未央。
”那种思念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身边的人却不在。
这诗可真能把思念之情写得透透的,让人感同身受啊。
我觉得它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思念的大门。
《望月怀君难见君》原文:月满高楼上,愁思绕我心。
君行千里外,不见梦中音。
一、衍生注释:“月满”描绘出满月的景象,通常满月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绪。
“愁思”直接点明诗人的忧愁情绪。
“梦中音”表示在梦中都难以听到思念之人的声音。
二、赏析:诗的开头“月满高楼上”,将场景设置在高楼之上,明月高悬,给人一种开阔又寂寥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心中的愁思缠绕。
而想到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就连梦中都难以听到他的声音,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念与忧愁。
整首诗通过望月引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层层递进。
三、作者介绍:作者佚名。
从诗中可推测出他可能是一个经历了离别的人,也许是友人离别,也许是亲人远行,他把自己的思念和愁苦融入到了诗中。
四、运用片段:我和闺蜜分开后,她去了很远的城市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站在楼顶看月亮,月亮又圆又亮。
我就想起了她,那时候的感觉就像诗里写的“月满高楼上,愁思绕我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体裁:诗
题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
名字:王建
年代:唐代
描述: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翻译: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原文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二:思想内容
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之感。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第三句才点明望月,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赏析四:语言赏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赏析五:诗歌结构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
考点:
一、必背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释:
关键词: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关键词:地白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关键词:鸦
鸦雀。
关键词:冷露
秋天的露水。
关键词:尽
都。
关键词: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关键词:落
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