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
![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4a4a82058fb770bf78a55eb.png)
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导航定位,国家批准重庆市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片区规划》,重庆市政府领导提出在九龙坡区西部地区规划100平方公里,重庆市政府批准九龙坡区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区。
九龙坡区经济发展已进入高增长期,拥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具备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基础。
为适应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引导城乡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结合九龙坡区实际,编制《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2008-2020年)》。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
其中:近期:2007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根据市政府关于《“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的规划时限,本规划近期目标规划至2012年。
规划范围覆盖九龙坡区辖区,规划面积431.86平方公里。
详细规划:发展目标与战略一、战略定位九龙坡区是重庆市的重点开发区。
其战略定位为:重庆市主城区的核心功能区,中部片区向西部片区拓展的战略枢纽,城乡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区。
二、功能定位重庆市现代工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生态宜居城区。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至2020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重庆和中国西部地区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活力之区、宜居之区、便利之区、和谐之区、民享之区。
二、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08-2012年)为突破发展阶段。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总量持续领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现代产业取得重大突破,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西部地区开发出现高潮,建成骨干交通和重点设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建设期或投产期;社会进一步安定、和谐、文明,全区基本实现小康,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在我国西部领先。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613773ddfe4733687e21aabe.png)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8575e2069b6648d7c0c74602.png)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3)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758239f0f121dd36a32d82f3.png)
一、规划策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乡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三座“塔尖城市”的争雄之战
![三座“塔尖城市”的争雄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d487753951e79b8969022697.png)
封面报道文 / 本刊记者 张义学三座“塔尖城市”的争雄之战2018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把重庆定位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都和西安则被布局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这一清晰定位,把西部三城放在国家物流枢纽的竞技场。
处在四川盆地腹地的成都和处在西北内陆腹地的西安和临江城市重庆相比,缺少水运码头之便,在地利视角,稍逊风骚。
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了中国城镇化体系的最高级别,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九座城市先后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的“主心骨”,同在西部的重庆、成都和西安,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为“国家中心城市”呢?积极扩城拉伸骨架重庆、成都和西安在争雄中,都在扩大城市规模,也就是“拉伸骨架”。
1997年3月14日,在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将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成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重庆就此一跃成为比肩成都、西安的西部大都市。
随后几年,就把成都和西安甩在身后。
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前后,重庆“扩城”速度加剧。
2010年6月18日,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面积高达1200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正式成立;2011年10月27日,撤销万盛区和綦江县,设立重庆市綦江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撤销双桥区和大足县,设立重庆市大足区、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5月2日,撤销铜梁县和璧山县,设立铜梁区和璧山区;2015年4月28日,撤销荣昌县和潼南县,设立荣昌区和潼南区。
至此,重庆市的行政区划变为23个市辖区、11个县、4个自治县。
重庆在2011 年修订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年)》,对重庆的城市性质描述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pptx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pptx](https://img.taocdn.com/s3/m/43b08eabb7360b4c2e3f64fc.png)
第十二条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至 2010 年江津全区总人口为 154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58%,城镇人口为 89.32 万人;至 2020 年总人口 为 165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75%,城镇人口为 123.75 万人。
第十三条城镇等级及规模
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格局,以江津中心城区大城市
规划预留渝黔二线铁路走廊,具体走向由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
规划通过渝泸铁路引入五举沱港区、朱沱港区铁路专线,实现货物水铁联运的无缝衔接
。
学习指导参考
7
学海无涯
相关部门应及时与铁路部门协调,并结合规划,预留铁路线路、铁路联系线和铁路站场用地。 第二十条水运 积极推进“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群互动”的发展战略。以长江流域的“一中心三支撑”(几江中心作 业区、滩盘作业区、朱杨作业区、猫儿沱作业区)作业区为核心,重点建设白沙作业区,以长江一级航道 为支撑,以綦河、笋溪河、塘河航道为辅助,构筑“一干三支一重点港”航运体系,打造重庆西南部和川 南、黔北地区航运中心。 确保兰家沱、五举沱、猫儿沱、滩盘和朱杨港口等重点港口发展所需后方用地,提升港口设备水平和装卸 工艺,提高重点港口吞吐能力。 提高港口后方的道路等级,完善港口后方集疏运条件,确保水路和陆路联系畅通,推动铁路、公路、水运 之间多方式联运。 第五节区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 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 , 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 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 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重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重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6b508aaa216147916112846.png)
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试行)2015年12月精品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统一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科学指导噪声区划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规划与科技标准处组织制订。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总则1.1 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以下称规范),为统一声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的内容和深度,加强重庆市环境噪声管理,改善声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由重庆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乡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具体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声环境管理。
1.3 本细则是和规范配套的具体规定,声功能区划分方法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区划原则2.1 区划应以城市规划为指导。
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主城区)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为指导,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其他区县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总体要求下,以各地方的城市规划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2.2 单块的声环境功能面积,原则上不小于0.5 km2,实际划分中可根据实际地形特征确定适宜的区域面积。
应严格控制4类声环境功能区范围。
2.3 调整声环境功能区类别需进行充分的说明,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3 区划依据3.1 区划主要以《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各类标准适用区域为依据。
根据GB3096-2008中的相关定义,找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可能涉及的用地类型见表3-1。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bf6161e0360cba1aa811da40.png)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住宅用地
![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住宅用地](https://img.taocdn.com/s3/m/b261af8571fe910ef12df815.png)
重庆市城乡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居住用地规划导则》。
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居住用地分类及用地标准;3、居住用地规模与布局;4、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住房建设;5、居住区分级与规模;6、居住用地开发控制;7、居住区道路;8、居住区绿地;9、名词解释。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中另行规定。
农村新型社区布局及居住标准在《村庄规划导则》中另行规定。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张强、易峥、王磊、何江目录1 总则 (1)2 居住用地分类及用地标准 (2)2.1居住用地分类 (2)2.2居住用地标准 (3)3 居住用地规模与布局 (4)3.1居住用地布局要求 (4)3.2新拓展地区的居住用地 (4)3.3旧城区的居住用地 (5)3.4居住用地与其它用地的兼容 (5)3.5居住区内部规划布局 (5)3.6居住区内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6)4 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住房建设 (7)4.1布局原则 (7)4.2控制要求 (7)5 居住区分级与规模 (8)5.1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8)5.2居住区各项用地比例 (9)5.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9)5.4 用地统计表 (10)5.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1)6 居住用地开发控制 (14)6.1开发控制原则 (14)6.2居住用地开发强度 (14)6.3零散用地开发控制 (13)7 居住区道路 (14)7.1规划原则 (14)7.2道路规划设计规定和标准 (15)7.3停车配建 (16)8 居住区绿地 (17)8.1居住区绿地类别 (17)8.2居住区绿地规划与布局 (17)8.3居住区绿地规划标准 (18)9 名词解释 (22)本导则用词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等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等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1c434f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2.png)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等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1.19•【字号】渝府发[2008]118号•【施行日期】2008.1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等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08]11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7-2020年)》,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规划管理的严肃性,防止因随意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都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以下简称控规修改)等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格控制控规修改范围(一)禁止将公共绿地调整为其他用地(因公共利益需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的除外),冻结将非居住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严格限制对居住用地地上建筑总规模(容积率)的调增。
(二)限制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的调减,限制对各个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地上建筑总规模(容积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规模、特殊地段建筑控制高度以及规划保护内容的修改。
(三)通过招标、挂牌、拍卖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不得对控规确定的用地性质、总建设用地面积和地上总建筑规模指标进行修改。
因城乡总体规划修改、实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决定修改控规,以及因不可抗力因素使建设单位无法实施,确需对“招拍挂”后建设用地的用地性质、总建设用地面积和地上总建筑规模指标进行调整,且经市政府同意不需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出让的,应当经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土地主管部门及区政府共同研究,进行必要性论证,合理确定修改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修改;否则,应先由土地主管部门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后,方可进行修改,依法修改后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重新“招拍挂”。
【完整版+国务院批复】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完整版+国务院批复】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d1a37fc14028915f804dc298.png)
国务院批复原文: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市委外宣办副主任文天平透露了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批复原文天平介绍,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包括九个方面。
原文如下:重庆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改方案的请示,于2010年收取,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总体规划。
二、重庆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等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473平方公里的城市区规划范围内实行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两江新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和时序,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示范配套综合改革的要求,引导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协调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7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61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重庆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严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之外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4b71e7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f.png)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重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4.11.24•【分类】草案修改稿及其说明正文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2014年11月24日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市人大城环委主任委员张远林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市四届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托,现就《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作以下说明:一、修订的必要性现行的《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8年3月经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后,对加强我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规范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流程,促进和保障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条例已经不能适应我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需要,急需加以修订。
一是与上位法相适应的需要。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进行了修订。
特别是2010年《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颁布实施后,条例有关规划工作的规定与《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不一致,急需修订。
二是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求,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区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
我市也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升城镇发展的内在质量,保护历史文脉,彰显城镇的品位和特色,这些新要求需要通过立法予以体现。
三是适应我市村镇规划建设实际的需要。
目前,我市村镇建设中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建设行为不规范、农村建筑工匠缺乏有效管理、名镇名村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大量农村居民自建住宅处于监管空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违法建设查处难度大,急需通过条例修订加以解决。
此外,具有重庆地域特征的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也需要在立法中加以体现。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7-2020)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7-2020)](https://img.taocdn.com/s3/m/e296cc02cc17552707220875.png)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7-2020)第一章:规划背景妥善处理公共安全问题,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重庆、宜居重庆危机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2007年3月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精神,由市规划局牵头,会同市地震局、市预案办等单位,编制该规划。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定位本规划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的专项规划,是城市防灾内容的深化和细化。
同时,本规划指导下一层次的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避难场所分区规划的编制,是《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重庆市“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统一实施。
本规划立足于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中心城市的城市地位,结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山城”、“江城”等城市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能够有效的指导建设,便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管理控制的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二、规划重点本规划有三个重点内容:一是具体落实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用地,二是确定城市应急通道系统,三是规划完善防灾避难场所设施配备,全面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三、规划原则(一)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二)以平灾结合的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促进宜居重庆建设。
(三)注重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四)切实加强本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重庆市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解决主要问题。
(五)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工作社会化,提高居民防灾避难意识。
(六)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的指导下,做到规划的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分期、分阶段实施。
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07—2020年近期:2007—2012年远期2012—2020年五、规划范围2020年规划主城区2737平方公里。
最新最全的重庆市情介绍[1]1
![最新最全的重庆市情介绍[1]1](https://img.taocdn.com/s3/m/01585348fe4733687e21aa4a.png)
重庆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
重庆面积8.24万Km2,人口3200万。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重庆排名西部第一。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18个省市唯一的直辖市。
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做出“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明确了重庆的13个黄金定位。
2010年6月18日,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
一、重庆是中国在新世纪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支点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东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广东深圳引领珠三角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带动长三角地区,天津滨海新区推进了环渤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引进外资所承载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等竞争要素,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巨大的国内需求及对国外产品的进口,为中外投资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在东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东西部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西部地区GDP平均增速比东部慢1个百分点,总量差由10年前的3万亿扩大到11万亿,人均GDP由6430元扩大到1.8万元,工业化水平约为东部的1/4,贫困人口占全国60%,基本养老保险仅占东部1/2。
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差距。
中国东部进出口约占全国90%,中西部仅占约5%;实际引进外资东部约占90%,中西部约占5%。
中国西部12省占国土面积71.4%,人口占30%,市场广阔,实际外资仅占全国3%左右。
温总理曾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西部地区和三农问题。
西部怎样才能以开放倒逼改革,引外资刺激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向东向西双向开放,以破解不断扩大的东西和城乡差距。
回答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于是,中央选择重庆担当战略支点,承担起这种责任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庆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人口3200万,大致与北京、上海及天津三个直辖市人口的总和相当。
重庆与周边省市铁路规划对比分析
![重庆与周边省市铁路规划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350f82a0116c175f0e48fb.png)
重庆与周边省市铁路规划对比分析摘要:重庆作为西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源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成渝、渝黔、渝陕三个西部主要经济发展区的结合部,又处于中西部地区的衔接部位,是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本文经过对重庆和周边地区的铁路现状和发展规划的对比分析,较为全面地回答了重庆在发展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关键词:重庆铁路运输规划对比1 重庆及周边省铁路发展规划1.1重庆市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规划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
“一枢纽”为重庆铁路枢纽;“十干线”为成渝、遂渝、兰渝、襄渝、渝怀、川黔、万宜、渝泸、达万及远景预留的安常铁路线路;三专线为沪汉渝蓉铁路客运专线、成渝城际铁路、渝万城际铁路。
“四支线”为三万、万南、南涪、黔石铁路。
远景预留合川-铜梁-永川铁路线路。
以规划铁路网为基础,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铁路网,作为城市间公共交通骨干。
在铁道部2008年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新增了郑州-重庆-昆明铁路线路。
1.2 四川省根据《四川省铁路网调整规划》,四川省将建成18条出川铁路通道,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
至2020年,四川省铁路路网密度将提高2.67倍,全省所有地级市、州全部通铁路,时速160、200、300公里以上线路将分别达到4900、3200、900公里。
成都至绵阳、乐山、内江等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至重庆、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1小时交通圈;至西安、贵阳、西昌、康定等地形成2小时交通圈;至兰州、郑州、武汉、长沙、昆明等地形成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广州等地形成6小时交通圈;至沈阳、上海等地形成8小时交通圈。
1.3 贵州省根据贵州铁路网规划,贵州省对外铁路通道按“四大主通道”、“四条辅助通道”进行布局。
重庆主城区出租车的数量和定价问题
![重庆主城区出租车的数量和定价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28023458f5f61fb63666b0.png)
重庆主城区出租车的数量和定价问题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学生姓名sca2009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开课时间___________ 至_______ 学年第_______ 学期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最佳数量的确定和最佳定价的确定是制定都市出租车规划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前一个问题属于推测模型,后一个问题则属于最优化模型。
通过确定出租车的最佳投放数量,有利于节能减排、居民生活和岀租车的规划治理。
针对最佳数量确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主城区居民岀行强度、人口规模、以及乘坐出租车比例的现状,釆纳增长系数模型推测以后儿年内居民的出行强度、人口规模和乘坐比例,从而推测出儿年内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乘坐出租车的总量。
然后依照使空驶率最佳这一条件确定出出租车的最佳数量。
推测岀的出租车最佳数量与10年、□年实际投放数量并不完全地吻合,一方面主城区确是存在“打车难m另一方面是山于相关参数的设定与实际有出入,但总的来说,模型是可行的。
针对最佳定价问题,山于空驶率不仅与实际投放数量有关,也与定价有关,若以数量和定价同时作为变量求解会涉及二元偏微分方程,使运算过程和难度大大增加。
为了简化模型,本文釆取固定出租车数量的方法,即假定主城区岀租车数量已为最佳。
在确定IJ标函数时分析可知,政府、公司、司机、乘客以及空驶率五个方面宜选取出租车公司的盈利最大化作为L1标,而其他四个方面作为约束条件。
因此建立的优化模型中以出租车公司的自留营业额为LI标函数,山政府缴纳的部分、司机工资、乘客交通费用占其工资收入的比例以及空驶率可列出四个不等式,作为约束条件,从而确定出最佳定价。
问题二中要求确定策略使得政府、公司、司机.乘客四个方面均中意。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https://img.taocdn.com/s3/m/5614c4b633d4b14e84246805.png)
一、规划策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乡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最新重庆市市情介绍
![最新重庆市市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f4c907a1711cc7931b71658.png)
重庆市情介绍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
重庆面积8.24万Km2,人口3200万。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重庆排名西部第一。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18个省市唯一的直辖市。
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做出‚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明确了重庆的13个黄金定位。
2010年6月18日,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
一、重庆是中国在新世纪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支点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东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广东深圳引领珠三角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带动长三角地区,天津滨海新区推进了环渤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引进外资所承载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等竞争要素,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巨大的国内需求及对国外产品的进口,为中外投资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在东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东西部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西部地区GDP平均增速比东部慢1个百分点,总量差由10年前的3万亿扩大到11万亿,人均GDP由6430元扩大到1.8万元,工业化水平约为东部的1/4,贫困人口占全国60%,基本养老保险仅占东部1/2。
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差距。
中国东部进出口约占全国90%,中西部仅占约5%;实际引进外资东部约占90%,中西部约占5%。
中国西部12省占国土面积71.4%,人口占30%,市场广阔,实际外资仅占全国3%左右。
温总理曾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西部地区和三农问题。
西部怎样才能以开放倒逼改革,引外资刺激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向东向西双向开放,以破解不断扩大的东西和城乡差距。
回答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于是,中央选择重庆担当战略支点,承担起这种责任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庆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人口3200万,大致与北京、上海及天津三个直辖市人口的总和相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1)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包括都市区及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綦江、大足、潼南、荣昌、铜梁、璧山、南川、万盛、双桥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水系和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体系。
2)东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包括万州、开县、垫江、丰都、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以及沿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东北线城镇发展轴发展,形成以万州为核心,以开县、奉节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带状城镇发展区。
3)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
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四)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
规划至2020年,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6个大城市,黔江、璧山等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新农村的物质条件;推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和有序性,节约村庄建设用地,避免盲目建设。
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
加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县(自治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适度集中布置各项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保护与预留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和走廊。
(六)资源保护与利用1、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
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
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
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
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
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
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完善区域水资源输配系统,保障区域供水系统安全。
大型湖泊、水库,应编制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坚持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开发,设施建设不得破坏湖泊环境和污染水面。
3、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市域各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制。
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范围不受侵占。
加强风景名胜区之间的联系,合理组织旅游线路,形成整体优势。
严格控制旅游、休闲、观光等设施的建设,防止各类污染破坏生态。
4、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13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
(七)市域综合交通1、规划目标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通道和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规划至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
2、高速公路规划建成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的“两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
“两环”分别为内环线和外环高速公路;“十射”分别为重庆-成都、重庆-遂宁、重庆-武胜、重庆-西安、重庆-武汉、重庆-长沙、重庆-贵阳、重庆-泸州、重庆-大足-成都、重庆-开县-安康高速公路;“联线”主要为武胜-潼南-大足-荣昌、合川-铜梁-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长寿-涪陵-武隆、垫江-武隆、梁平-黔江、巫溪-建始高速公路。
3、铁路规划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
“一枢纽”为重庆铁路枢纽;“十干线”为成渝、遂渝、兰渝、襄渝、渝怀、川黔、万宜、渝泸、达万及远景预留的安常铁路线路;三专线为连接西南与华东地区沪汉渝蓉铁路客运专线、成渝城际铁路、渝万城际铁路。
“四支线”为三万、万南、南涪、黔石铁路。
远景预留合川-铜梁-永川铁路线路。
4、港口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形成以主城、万州、涪陵3个枢纽港区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5个重点港区为依托,其它港区为基础,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5、机场民航机场按“一大三小”布局。
重点建设江北国际机场,将江北国际机场建设为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积极发展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渝东北支线机场。
(八)市域其它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完善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区域内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政设施城乡共享;加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引导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集约建设。
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布局能源设施,开源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清洁的能源,建立充足、稳定、安全的供应保障体系。
大力加强电源建设。
保障气源供应,加强城镇燃气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解决小城镇和农村能源需求。
积极开发新能源。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信息中心。
全面建设运行灵活、高效可靠的现代化邮政运输网络。
建设覆盖市域的广播电视综合宽带多媒体网络,完善各类设施,实现广播电视全面数字化。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利用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和大宁河等水资源,积极鼓励和有序推动区域性供水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次级河流、支流水利工程,部分工程向城镇提供水源。
采取工程措施,解决渝西等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规划至2020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接近100%,生活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供水保证率达到国家标准。
(九)社会服务设施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科技中心为目标,强化科技对生态保护、移民安稳致富的支撑作用,完善科技设施体系。
建立发达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
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体育设施体系,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