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
科学哲学中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评述

科学哲学中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评述自然和社会科学是科学哲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评述这一关系的不同方面,探讨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自然科学主要关注物质世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它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自然界的真相。
而社会科学则关注人类社会,研究人类的行为、思维、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系统和社会行为,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获得数据。
虽然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其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自然科学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通过设计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自然科学以数学和逻辑为基础,通过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现象。
而社会科学则更加强调人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因此其研究方法更倾向于定性研究,强调深入的访谈和观察。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主观意识,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多样化。
此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在其研究范畴和适用性上存在不同之处。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确定性的自然规律,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被重复验证,并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
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人类行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难以得出普适的结论。
然而,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并对社会政策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尽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适用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关系。
首先,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和因果关系思维,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
其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
自然主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自然主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世界的自然法则和现象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它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
本文将围绕自然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阐述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理解。
自然主义哲学概述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现实都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来解释。
这种观点主张宇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其中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物理的、生物的还是心理的,都能够被自然法则所支配。
这一观点与超自然的解释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认为某些现象需要借助神秘力量或非自然现象才能理解。
主要特点唯物主义:自然主义通常与唯物主义密切相关,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实验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性。
反对二元论:自然主义拒绝分割心灵和身体,将心理现象视为生物过程的一部分。
强调进化论:在生物学中,进化论为自然主义提供了一种解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机制。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主义哲学科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力求揭示世界真理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而自然主义哲学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科学方法的形成自然主义哲学倡导实证和经验,因此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设及理论建立等步骤,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获取客观真理。
这一过程中所依赖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以及假设验证等原则都深受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工作,都是在自然主义框架下对世界进行探究的。
科学理论的发展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也是基于自然主义哲学发展的。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用自然选择法则解释了物种的发展,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和地位的反思。
这一系列变化显示了自然主义如何塑造了我们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理解。
自然主义哲学对科学界限的界定尽管自然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它也提出了关于科学界限的问题。
自然科学的哲学(PDF)提要

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提要(孙永平,北京大学哲学系,2002年)第一章一、 关于科学的两个区分:1、经验科学和非经验科学两者的最重要区别是经验科学的陈述的有效性或可接受性依赖于经验证据,而非经验科学(逻辑和数学)则不是。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者的区分没有清晰的标准,通常认为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而社会科学则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但这种划分并不必然意味着两者在内容、目标、方法和预设上有根本的区别。
二、 科学与科学哲学1、科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科学的目的:控制和理解)科学在今日世界所占据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其在实践应用上(技术上)的成功。
许多经验科学分支为技术及其应用提供了基础,而技术和技术的应用反过来又为科学提供了新数据、新问题和新的研究手段。
控制世界是科学的主要目的和动力,认识和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科学的另一主要目的和动力。
2、科学哲学试图考察科学的这些目标如何达到,科学知识如何获得,如何得到支持及如何变化;科学理论何以能够说明(解释)经验事实,这种说明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理解;还有,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解有什么样的预设,又有什么样的局限(如果有的话)。
第二章科学研究:发明和检验一、 检验假说的基本步骤科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提出假说,然后将其诉诸经验(包括实验)的检验。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假说的提出或发明,一方面是对所提出的假说的检验,首先考虑的是假说的检验,然后考察假说的提出。
1、直接检验如果所提出的假说与已经确立的事实明显冲突,那么,这个假说就应该被拒斥。
在这种情形下,假说的检验是直接的。
2、间接检验但在通常情况下,假说的检验不是简单和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也就是说,无法将假说直接与经验相对照,从而判断该假说的正确与否,而必须要借助逻辑的方法,从该假说中推出可以直接诉诸经验检验的后果,从而间接地对假说的正确性作推断。
3、拒斥假说的基本逻辑形式用H表示所提出的并将受检验的假说,I表示可以从H中推出的可直接检验的陈述,称I为假说H的检验蕴涵。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
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
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
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
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
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
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
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是指自然科学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和原则,它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探索,而哲学原理则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的理论体系。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哲学原理扮演着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它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范式、逻辑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证主义等基本原则。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是世界的本原,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实证主义则是强调科学研究应该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强调科学理论必须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
这些哲学原理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基础,指导着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
其次,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还包括客观性、理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客观性是指科学研究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摒弃主观臆断和主观偏见,追求客观真理。
理性是指科学研究应该以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为基础,追求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系统性是指科学研究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追求对事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这些特征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指导着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
最后,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还包括实践性、创新性和价值性等方面。
实践性是指科学研究应该以实践和应用为目的,追求科学理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用。
创新性是指科学研究应该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性,追求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价值性是指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追求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方面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指导着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
总之,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它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证主义等基本原则,具有客观性、理性、系统性等特征,同时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价值性等方面。
这些哲学原理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基础、方法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指导着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推动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试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两大领域,它们在探索自然、人类社会和宇宙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互动和交织。
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而哲学则是对人类存在和现实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学科。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自然科学为哲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开始思考世界的存在和本质问题。
例如,宇宙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物学的进步则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这些自然科学成果为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为哲学提供了借鉴。
自然科学强调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证手段来验证假说和理论。
这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哲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哲学家们在探讨抽象概念和思想时更加严谨和客观。
同时,哲学对自然科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哲学思想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例如,哲学的实证主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实验和观察;哲学的理性主义则帮助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现象时更加注重推理和分析。
自然科学和哲学在研究主体上有着明显的共性和差异。
一方面,它们都在探讨人类知识和意识的基本问题。
自然科学的是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而哲学则更注重人类的思维、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自然科学依赖于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而哲学则更注重思辨和推理。
自然科学和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通过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和发展机遇。
同时,哲学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寄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探索意义和价值。
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更加协调、稳定和繁荣地发展。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探索自然之谜的方法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规律和变化的一门科学。
它探索的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更是探索自然之谜的方法。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四个哲学原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第一个哲学原理是经验主义原理。
经验主义指的是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来获取知识并验证理论的方法。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依赖经验数据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经验主义原理认为,理论必须能够被实验和观察所验证。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验结果和自然现象中获取数据来验证科学理论的准确性。
第二个哲学原理是唯物主义原理。
唯物主义指的是天地万物都是物质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理性思考,避免主观臆断和臆想。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关注物质本身,以及它在自然中的运作方式。
第三个哲学原理是语言逻辑原理。
语言逻辑是科学研究的语言工具,能帮助人们精确地表达、理解和比较科学理论。
科学研究是通过语言逻辑原则来推导出某些结论的。
言简意赅、逻辑严密、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成功探究科学问题的必要条件。
第四个哲学原理是进化论原理。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进化探究了物种的起源和变化,为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现象基础。
进化论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看待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始终不息的过程。
科学的基础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和完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必须牢记和遵守的规则。
只有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自然之谜,推动科学的发展进步。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及应用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及应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类和认识等最一般问题的学科。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旨在揭示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规律,进而指导科学实践的进行。
下面将介绍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及应用。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原理:自然科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固定的、可预测的规律,即确定性原理。
这使得科学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推断出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模型。
然而,不确定性也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由于观测的限制和实验误差等原因,科学知识总是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并在结果的推断和解释中给予适当的注意。
经验主义原则:自然科学认为,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真实认识。
根据经验主义原则,科学家通过观测和实验收集大量的事实数据,并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和理论构建。
这种基于实证证据的方法使得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物质本原论与唯物主义原则:自然科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实在,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物质的组织结构和运动所决定的。
这是物质本原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唯物主义原则,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应当立足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而不是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或主观意识的干预。
这一原则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可测量性原则:自然科学认为,自然现象是可用数学方式描述的。
可测量性原则要求科学研究应当建立在可测量的观测数据基础上,并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这使得科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计算的精确性。
终极因果性原则:自然科学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解释自然规律时,往往按照“观察和实验现象-找出可测量的规律-建立理论模型-预测和解释新现象”的一般模式进行。
这种模式遵循了终极因果性原则,即科学知识的建立和应用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尽可能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首先,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使得科学研究遵循客观事实和严谨推理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月 Vol.3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5────────── 收稿日期:2015-03-30 作者简介:胡培(1990-),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104-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及其意义胡 培(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摘 要:恩格斯通过对到他所处的时代为止的自然运动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蕴含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揭示,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通过对书中所包含的科学假说与理论思维这两个重要的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了恩格斯在科学哲学的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假说;理论思维 中图分类号:B0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3-0104-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26The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s: The Methodolog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tural Dialectics and its SignificanceHU Pei(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natural movement from the past till his age, Engels revealed the thought of dialectics. These thought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hypothesis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book are analyzed and Engels’ contrib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s discussed.Key words: Friedrich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 abduction; theoretical thinking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界中广泛而又普遍存在着的辩证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也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确定了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并且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既然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那么它就不可避免的与自然辩证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因此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一著作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对于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科学研究旨在发现新的自然现象,探索未知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建立起新的科学的理论。
科学理论的逐渐形成和最终建立有其特殊的思维形式——假说。
在恩格斯看来,假说就是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的基础上,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做出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的一种研究方法[1],它是自然科学领域当中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由于人们的认识阶段和科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到完全,由不精确到精确的曲折而又复杂变化的过程,因此许多科学理论最初总不是以十分完整抑或特别精确的假说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认识当中的,然后在假说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科学理论。
如果我们一定要等事物发展到把本质充分暴露出来和感性材料完全充实起来以后,再进行理论加工,再去认识事物,那么在这之前,就要停止理论思维,这胡 培: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105-在事实上就等于取消了科学研究。
由此可见,假说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被设定的假说如果能够在以后的实践中证实,就可以上升到科学理论的层面。
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当中,几乎可以说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曾经以假说的形式存在于这个科学体系当中。
可以说,假说是人类通向客观真理的桥梁和途径。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2,p117]恩格斯主要从问题的出现,假说的提出,假说的验证和假说的修改这四个步骤论述了他的假说观,假说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如果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并且这个新的事实使得发展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的说明方式成为不可能,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就需要产生出来新的说明方式,提出新的假说。
然后经过更深入观察所得到的材料会逐渐把最初得到的假说一步步纯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取消一个修正另一个的方式,到最后建立起一个可以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定律。
但是如果人们想要等着建立定律的材料自身逐渐纯化起来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在这之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也搁置起来,一旦这样下去的话,就意味着定律永远都不可能会出现[2,p117]。
这段话表明,假说之所以被提出来的是因为现存的科学理论已经不能够给予科学发展的新事实一个合理的解释,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然而因为新的科学认识手段不断出现,更加先进的科学认识方法也随之出现,所以在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无法被原有理论解释的新事实,这就促使着人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这种新的理论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假说。
否定之否定,是建立定律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恩格斯用化学上的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这一现象揭示了假说的验证和修改过程。
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火,但是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科学解释燃烧现象。
17世纪,德国化学家G. E. 施塔尔经过观察跟研究,认为可燃性物质中含有燃素,燃烧是可燃性物质放出燃素的过程,即燃素说。
这在当时对一系列化学反应给出了解释,并且一度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人们后来发现,一些金属,比如镁,燃烧以后的金属灰比燃烧前的镁还要重,燃素说不能解释类似的现象。
于是之前的理论跟新发现的事实之间便产生了矛盾,新的假说便应运而生。
随后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助燃作用特别明显的气体,经过进一步观察材料,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这种气体命名为氧气,并提出燃烧不是放出燃素的过程,而是材料中的可燃性物质与氧气化合的过程,从而推翻了燃素说,创立了氧化说。
这就是旧的假说被取消,新的假说得到纯化,并最后确立为定律的过程。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充满着假说的不断更替和丰富与发展。
因此我们对于科学假说要抱着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去看,一个假说往往只能代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文化和技术水平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水平都是有限的。
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们不断向前探索,新的假说不断被提出,正确的假说逐步发展为新的理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便会不断深入,逐渐科学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从模糊的状态到清晰的状态,是人类思维的发展所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
从人类思维起源的发生学来看,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直观动作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形态,并处在一种动作模仿的状态;其次是具体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对表面形态的观察提升到了对具体形象的理解层面;最后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当人类思维发展到这一阶段以后,人类已经可以看到事物表面所没有呈现出来但是却内在包含有的一种形式,即抽象的形态[3]。
《辞海》中对思维的定义是这样的:思维的内涵一方面指的是理性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另一方面思维指理性认识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考[4]。
在这里,指的是理论思维,指人们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对科学材料进行加工,使其经历一个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冯契作为我国当代知名的认识论专家,他对理性思维是这么定义的:“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现实,化所与为事实,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5]恩格斯高度评价和认可理论思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p47]“人们可以对理论思维随便轻视,可是没有它们,人们连两件简单的事实也不能联系起来,更不能了解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了。
”[2,p62]理论思维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伴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到,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经验的自然科学也随之不断得到发展,与此相应的知识材料体系也随之不断扩大,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跟着一步步进入了理论综合的阶段。
自然科学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后,对于收集到的知识材料,越来越多的分类及其内在关系的系统的梳理已经迫在眉睫,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分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确立刻不容缓。
此时,经验的方法已经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了,只能求助于理论思维,于是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
自然第3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月-106-科学发展到这里,要想合理的解释这些最新的事实,解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要用理论思维来把握。
恩格斯在书中还提到了了一些理论思维的案例,他说就像奥肯借助于理论思维发现了原生质和细胞的过程一样,牛顿也在理论上提出地球是扁圆的,并且这些观点在后来也被证明是正确的[2,p70]。
由此可以看出,理论思维的出现和发展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也包括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时代不同,理论思维的发展形式、研究内容必然不同。
所以,关于思维的科学与其他各门科学相同,都属于历史的科学,只不过思维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2,p46]。
这就是说,一方面,理论思维的对象是各门科学的理论形态,是对特定时代的科学进行的抽象概括。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哲学家都必须依赖于现实世界而存在,都必须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理论思维基石。
这也说明,每一时代理论思维方法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与可利用价值。
比如十九世纪道尔顿发现的原子论就是因为受到了古希腊原子论的启示。
因此对于当代的科学家而言,在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同时也不应该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抛在脑后,要坚持扬弃的原则,合理利用古代哲学的精髓来促进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