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合集下载

母爱神话的颠覆——解读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爱神话的颠覆——解读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

1 女 性生 育 的苦难 消噬 了神圣 的母爱 . 萧 红 笔下 的 女性 , 们 的 婚 姻 都 浸满 了 苦 她
涩 , 失爱 情 , 缺 她们 经常处 于一 种不 得不 生育 的
象。
[ 收稿 日期 ] 09— 0—1 20 1 0
及崇 高 的母 亲 形 象 。在 萧 红 的作 品 中 , 们 几 我
乎看 不 到母 亲 对 孩 子充 满 爱 心 的动 人情 景 , 更
[ 者 简 介 】 芳 艳 ( 96一) 女 , 肃 通 渭人 , 师 , 学 硕 士 , 要 从 事现 当代 文 学 、 性 文 学研 究 。 作 高 17 , 甘 讲 文 主 女
观 念 里 的“ 亲” 直是 伟 大 和 崇 高 的化 身 , 牺 牲 和 奉 献 的代 名 词 , 萧 红 划 开 笼 罩 在 “ 性 ” 上 的 母 一 是 而 母 之
灼人 光 辉 , 被 施 予 了华 丽 外 衣 的 “ 性 ” 然 赤裸 , 笔 下 的 母 亲 不 仅 形 体 、 貌 丑 陋 , 使 母 骤 她 相 而且 大 多在 无 爱 的婚 姻 中进 行 着 动 物 似 的 生 育 , 游走 在 生死 的边 缘 , “ ” 疯 狂 , 是 自私 、 酷 、 暴 的 母 亲 。 萧 红 为 物 而 都 冷 残 之 所 以淡 漠 母 爱 , 覆 母 爱 , 她 成 长 历 程 中母 爱 的缺 失 、 穷 的 流 亡 生 活 及 萧 红 对 母 性 的 颠 覆 性 认 识 颠 与 贫
密 切 相 关。
[ 键 词 】 红 ; 爱 ; 覆 关 萧 母 颠 [ 中图 分 类 号 】0 2 14 [ 献标 识 码 】 文 A
在 紧裹着 女性 的词 汇 中 , 母 性 ” 经 常 看 “ 是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

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

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

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

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

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

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

解读毕淑敏《不会变形的金刚》中的母亲形象

解读毕淑敏《不会变形的金刚》中的母亲形象

解读毕淑敏《不会变形的金刚》中的母亲形象摘要: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各种先进思潮的涌入,女性问题开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用文学的形式抒写自己的心声、描述眼中的世界,本文所研究的《不会变形的金刚》,毕淑敏的作品都是以母亲的主体身份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诠释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广博。

在《不会变形的金刚》中,本文将结合《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母性母性的崇拜,理性母亲的尴尬回归,在“母亲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发现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母性女性意识崇拜回归人类爱的起点是母爱,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中的母爱,正如毕淑敏自己说过的“我是女性,母亲,还做过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总能感觉得到母亲们在生死抉择之际不可理喻的母爱”,她在生活中也诠释得温馨恬淡,而且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是战士,医生,心理咨询师,作家,是如此多的生活阅历,在她笔下的女性赋予了她表达大爱情怀,却不失生活哲理,去挖掘灵魂深处的意识,去寻找“高贵的灵魂”,去汲取“爱的力量”。

毕淑敏塑造的女性在一方面在社会现实中,重视母性的重要性,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超越,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母亲的不自觉的尴尬回归,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事实。

一母亲的崇拜毕淑敏在一个合家欢乐的家庭里成长,母亲在毕淑敏的印象中,是那么平凡而又是那么的伟大,是母亲也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母亲在她生命中,是那么举足轻重,毕淑敏也很珍惜从生活咸淡里体味幸福。

毕淑敏,是孝女,良母,贤妻,她作品中的写作视角所表现的情感,也深深流露出女性关怀的味道。

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我属于不怎么会虚构的作家,经历为我的创作涂上了浓厚的背景[2],特别是小说的母亲形象,无私,崇高,同样带有传统奉献精神。

如《不会变形的金刚》里,儿子想买玩的变形金玩具,知道家境不允许,孩子主动不要却不舍,为了让儿子有个玩具的童年,自己省下帽子和围巾的钱给儿子买一个会变形的变形金刚,即使丈夫看到我大冬天的脚下发凉,催着我买,我却再三的解释旧围巾也很好,也暖和,舍弃自己的需求也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纯真的,美好回忆的童年。

艾青诗选里的母亲形象

艾青诗选里的母亲形象

艾青诗选里的母亲形象
艾青诗选中的母亲形象是丰富多样的,她们或质朴,或慈爱,或坚毅,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温暖。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艾青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是一个善良、勤劳、乐观、坚强的农村妇女,她用纯朴的爱哺育了艾青,并为他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艾青对大堰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赞美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深深敬意。

在《他死在第二次》中,艾青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母亲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痛苦。

这位母亲在儿子离世后,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助,但她仍然坚定地支持儿子的事业,为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艾青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控诉。

此外,在《北方》、《向太阳》等诗篇中,艾青也塑造了许多母亲形象。

这些母亲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充满了母爱的光辉。

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坚韧,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艾青诗选中的母亲形象是真实而感人的,她们不仅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角,更是生活中无数母亲的代表。

她们用自己的爱和付出,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母爱之歌。

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恩母爱的伟大和温暖,同时也要铭记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的分析
2、独立自主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追求独立、勇敢,努力为自己的生活 和家庭争取权利。例如,萧红《生死场》中的王婆和张爱玲《小团圆》中的九莉。
母亲形象的分析
3、革命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充满了革命精神,她们不畏艰难,为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例如,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琴和茹志鹃《百合花》中 的新媳妇。
基本内容
《有客来兮》中那位克己奉公、坚韧不拔的母亲;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 中那位理性、智慧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既代表着作家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也寄托了她们对母爱的崇敬与向往。
基本内容
人物描写是女作家塑造母亲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母亲的 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得以呈现。例如,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中的 母亲,她平凡却又非凡,她关心每一个家庭成员,却总是忽视自己。她的一生充 满了奉献,她的爱如潺潺流水,永无止境。
基本内容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它们提醒我们 现代社会中母爱的异化现象,反思我们对待母亲和子女的态度。只有当我们理解 并尊重母爱的本质时,才能更好地关爱我们的家人和亲人。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这 个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意义也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这些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理 解和尊重母亲的新视角。
基本内容
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与时代、 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母爱在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更深入的研究 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现实生活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

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

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的形象,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

这种倾向的形成,究其原因,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及作家独特的个人气质,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表现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关键词:张爱玲情绪记忆社会背景个人气质在我国传统文学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一直是以“慈母”的类型居多。

在古典文学中,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最具代表性,这首诗凭借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和“慈母”的形象为后人所称道,而这首诗中的“母亲”也成为中国传统母亲光辉形象的一个缩影。

此外,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写成了感人肺腑的《无家别》。

在现代文学中,又多次出现了表现对“慈母”的眷恋,赞扬伟大的母爱的文学作品。

其中,冰心在1932年写的散文《南归》,就是为了纪念其1929年逝世的母亲,所以她给这篇散文起了一个副标题,叫做《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表现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即使是以“现实主义”作品著称的老舍,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也不免发出“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1]的感叹。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学对于母亲的定位,长期以来都直指代表“爱”与“温暖”的方面。

但这种书写状态,直到张爱玲的作品出现才得以打破。

《传奇》是张爱玲解放前的唯一的一个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

《传奇》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并且作家选择以两性、婚姻和亲情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这种生活。

与五四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所书写的婚姻、爱情、母爱的主题相反,张爱玲所表现的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母亲。

她笔下的母亲大都是自私,软弱,狠毒,愚昧的形象,并呈现出扭曲和病态的一面。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母亲是每个人的起点,她们用无私的爱和辛勤的付出,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充满智慧、坚强和慈爱。

她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

母亲是家庭的中心,她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明智的引导者,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指引着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少女三姐的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为孩子们传授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通过母亲的教诲,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坚强的象征。

母亲们经常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付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母亲田小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为家庭奋斗。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支持着孩子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期。

母亲的坚强不仅给予了孩子们力量,也使他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和成功。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慈爱的象征。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爱包容着孩子们的一切。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老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支撑着儿子的生活。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但母亲的爱却始终如一,给予了儿子力量和勇气。

母亲的慈爱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支持和守护。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被描绘成智慧的引导者,坚强的支撑者和慈爱的守护者。

母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母爱的伟大,也象征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的。

让我们一起向所有的母亲致敬,感谢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的母爱主题阐释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的母爱主题阐释

摘 要 : 爱主题在现代女 性作家笔下是 重点描绘的 内容 。 母 冰心在作品 中对母 爱执著不倦 的讴歌 使她成 为置 有代表 性的母爱作 家。 索 推
母 职 赞美 母 爱 的 陈 衡 哲 , 的母 爱 闪耀 着更 为 宽 广博 大 的人 道 主 义 光 芒 ; 徊 在母 爱 与 情 爱之 问 的 冯沅 君深 陷其 问难 以突 圈 , 她 徘 而张 爱 玲 的 作 品消解 了母 素形象的传统美惠 , 通过暴露其丑 陋展示 出畸 形的父权社会对人 性的压抑 与摧残……在不 同阶段女作 家的倾情 演绎 下, 母 爱 的 涵 叉被 演 化 得 丰 富 而 多 变 。 关键词 ; 女性作家 母爱主题 阐述分析
冰 心 相 继 出 版 了 《繁 星 》、 春 水 *两 部 诗 Ⅸ 妈 》 从 正 面描 写 了下 层社 会母 亲 对 儿 《 杨 则
的积淀 。 且 , 活中的母 亲形象也 并不是抽 而 生
象 的观念 , 而是无微 不至关怀 女儿的 慈母。 因
此, 要冲破母 爱投 向情 爱 , 于新 旧交替 时期 对 还 因袭着 旧观念 重担的知识女性来说 , 在心理
中都 有母亲 的出场 ……几乎所 有知名 的女作 任 何 条 件 的 , 一的 理 由 , 是 我是 她 的 女 的名字我忘记 了, 唯 就 性情最慈祥 , 鸟无所得 食, 雏 家都在作 品中塑造 着母亲的各类形象 , 书写感 儿 。 对 我 的 爱 , 因着 万物 毁 灭 而变 更 。 它呕血喂他们 , 她 不 ” 甚至啄破 了自己的胸膛扯 出心 悟 不 同 的母 爱 。 ( 寄 小 读 者 ・ 讯 十 》 《 通 ) 肝 喂它们 , 我母亲便 是这种 鸟 , 我们喝 干 了它 与 冰 心 一 样认 为 “ 职 神 圣 ” 母 的还 有 一 的血 , 又吞 了她 的心 肝 。 生动 的 比喻讴歌 了 ”

最新冰心“母爱形象”之探

最新冰心“母爱形象”之探

冰心“母爱形象”之探引导语:世纪老人冰心,用智慧凝结而成的以“爱”为主旨的生命与文学文本已经润泽了好几代中国读者的心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冰心的“母爱形象”相关信息,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冰心是文学的奇迹1999年2月18日,冰心,这位被喻为文坛祖母,世纪烛光的近百岁老人,溘然离世。

然而她用智慧凝结而成的以“爱”为主旨的生命与文学文本已经润泽了好几代中国读者的心灵。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她的读者,这种作用就将持续下去。

对于冰心来说,爱就是她生命的信念,就是她文学事业的灵魂。

爱意味着对邪恶的驱除,对苦难的修复;爱指引着理想和光明,带给人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人类因此而获得和谐与安宁。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1冰心充满爱心的文学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本身即是个奇迹。

她不仅是创作年龄最长的女作家,而且是在现代新文学文体写作上,因问题小说、哲理小诗、现代美文而占有一席开山之功的惟一女作家。

而更为重要与殊为不易的是,冰心以她80余年为文与做人一体的成就,在多灾多难,大悲大喜的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在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矛盾中,在纷纷攘攘、转瞬即逝的文学现象中,成为一个既不流俗更不为流俗淹没的声音。

她成为中国作家在本世纪的中国现状中可以这样高尚与高贵地生活的一种象征。

这个象征一方面通过作家冰心的做人昭示着文学本身的理想,一方面通过冰心的作家生涯昭示着生活本身的意义。

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冰心这样做人为文的境界,无论是男性女性、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的和先锋的,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力量与思想的资源而欣然接受她。

这是冰心这个文本的魅力,这是文本的奇迹。

这个文本虽然不曾惊天动地,但却肯定是深厚持久地影响着人心,同时亦为人心所期待。

因此,探究冰心做人为文这样一个在人心目中趋向至善至美的综合性文本的成因,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以母爱为特征的冰心之爱冰心的一生拥有的爱最为丰富完整,一生付出的爱也同样广博深厚。

“母亲神话”的解构——论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书写

“母亲神话”的解构——论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书写
致 ” 力 地 凸显 了萧 红小 说 的独 特性 , 有 即在 细致 深
代 作 家对 母亲 神话 的建 构 , 解为 现代 作家 人性 意 理 识 的觉醒 和女 性书 写 向主流话 语叙 事 的 回归 , 忽 而
入 的生 活观 察 的基础 上 , 对传 统观念 形象 的颠 覆 消
解 。具 体到 萧红 作 品中 的母亲 形象 , 主要表 现在 则
中的 “ 亲神 话 ” 母 。在 中 国现代 作家 的笔下 ,母 亲 ” “
原 因及其 文学 意义 做深 入 的探讨 。


母 亲形 象 的丑化
再 次被 塑造 为一个 慈爱 无私 的圣 母形 象 , 使母亲 形 象 的 书写 脱 离 了在 男 权制 社 会 中被 历 史 边缘 化 的 命 运 , 入到 宏大 的历 史主 流话 语 中, 进 完成 了对 “ 母 亲” 的重 写。受 此 影 响 , 界在 对 中国 现代 作 家 有 学 关母 亲形 象 的书写 进行 研究 时 , 多地 倾 向于现 代 更
收 稿 日期 :2 1.22 0 0 1.3
达对母亲在父权制社 会中不幸遭 遇的深切同情。
“五 四 ’ 时期 的女作 家 清醒地 认 识到 了母 亲在 夫与 女 之 间的尴 尬位 置, 并真 实地 显示 了母 亲 内心的 苦
作者简介:王学谦 (9 2 , , 16 一) 男 吉林人 , 吉林大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博 刘森 (9 6 , 河南驻马店人 , 18 -) 男, 吉林大 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生。
文章编号 :17 —0 9 (0 10 6 1 38 2 1 )4—0 6 —0 07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 古 代 的岳 母 刺 字 , 冰心 笔下 母 亲 “ 的哲 到 爱 学 ” 母 亲一 直都是 集 慈爱 、 , 温柔 等世 界上 最美 最崇 高 的词 汇于 一身 的 “ 母 ” 从而 建构起 了传 统文化 圣 ,

浅论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

浅论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

浅论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感悟。

在她的“爱的哲学”中,母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围绕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展开,探讨母爱的内涵、表现方式以及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冰心的文学世界和思想体系。

冰心在她的“爱的哲学”中,对母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她认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它涵盖了包容、关怀和奉献。

在家庭中,母爱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温暖心灵的港湾。

冰心笔下的母亲形象,往往是慈爱、贤淑、坚韧的,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例如,在《寄小读者》中,冰心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关爱,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在文学领域中,母爱是冰心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她通过不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展示了母爱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在小说《猫猫神和喇叭花》中,母亲的形象是慈祥而勇敢的,她为了孩子的幸福而付出一切;在散文《青春的赞歌》中,冰心则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母亲对子女成长的期盼与付出。

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充分展现了母爱的魅力,也使得冰心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看,母爱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它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冰心在她的作品中,通过刻画母亲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激发了人们对家庭、社会和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向往与追求,使得人们更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母爱在冰心的“爱的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通过不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展示了母爱的内涵、表现方式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还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和珍视母爱,让它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我们还应进一步研究冰心的“爱的哲学”中的其他元素,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王安忆小说《桃之夭夭》中理想父亲母亲的构建

王安忆小说《桃之夭夭》中理想父亲母亲的构建

王安忆小说《桃之夭夭》中理想父亲母亲的构建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桃之夭夭》是一部描述中国现代青少年成长故事的作品。

在小说中,王安忆塑造了一对理想的父亲母亲形象,他们的关怀和教育对主人公曹小远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父亲母亲的角度来分析王安忆对理想家庭的构建,探讨他们对曹小远成长的意义和影响。

父亲母亲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同但又互补的角色。

父亲“曹先生”是一个严肃而又有担当的人,他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又表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关怀。

母亲“曹太太”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形象,她温柔善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为曹小远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榜样。

父亲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特点,但又共同呈现出关怀与理解。

父亲曹先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人,他对曹小远的学习成绩和人生规划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又不乏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母亲曹太太则更注重对曹小远的情感抚慰和家庭的温暖,她是曹小远成长中的依靠和情感支撑。

父母双方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曹小远能够在学业和情感上都有所成长,从而形成了他对未来的追求和理想。

父亲母亲作为曹小远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小说中折射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特色,也体现了王安忆对父母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刻画。

他们所构建的家庭环境,既有着传统的家长教育方式,又不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父母形象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以曹太太为例,她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名堂,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孩子的关爱,塑造了一个母亲典范的形象。

在这一点上,她成就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主持人”。

有了曹太太这样一个母亲,曹小远就更愿意接受外部的歧视,也更容易克服困难,更愿意为人们所排斥的事业而坚持不懈。

通过对父亲母亲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安忆在《桃之夭夭》中对理想家庭的构造和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父亲母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冰心“母爱形象”之探

冰心“母爱形象”之探

冰心“母爱形象”之探冰心,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的笔触描绘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母爱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深入人心,更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冰心笔下的“母爱形象”,并分析其内涵、价值和意义。

冰心笔下的“母爱形象”丰富而立体。

在这些形象中,母亲们的角色各异,但都散发着母爱的光辉。

她们有的温柔慈爱,如《繁星·春水》中的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地关怀;有的坚韧不拔,如《二十一日听雨》中的母亲,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

这些母亲形象具体而微,无不展现了冰心对母爱的独特理解和深情歌颂。

冰心笔下的“母爱形象”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形象传递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提醒人们亲情,珍惜家庭。

其次,冰心的作品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这些形象还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如《四十一炮》中的母亲形象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阶级差异,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和思考。

为支持以上观点,我们可以从冰心的众多作品中找到例子。

《繁星·春水》中的母亲形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诗集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表现出母爱的崇高和圣洁。

另一部作品《四十一炮》则以一个母亲为切入点,描绘了贫困家庭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总之,冰心笔下的“母爱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这些形象既有对母爱的赞美和歌颂,也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和警示。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这些形象,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冰心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实现家庭和谐、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而“母爱”则是她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冰心的作品中,母爱被赋予了极其崇高的地位,成为了支撑起作品精神内核的重要力量。

冰心出生于一个颇具名望的家庭,其祖父谢子修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父亲谢葆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军官。

赏析冰心诗歌母亲

赏析冰心诗歌母亲

赏析冰心诗歌母亲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

她的诗歌作品以其纯净的情感、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以母亲为题材的诗歌更是触动人心,展现了她对母亲深沉的感情和对母爱的赞美。

本文将以赏析冰心诗歌中的母亲题材为主题,探讨冰心对母爱的理解和表达。

冰心的诗歌中,母亲题材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慈祥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在《母亲》一诗中,冰心写道,“母亲的眼睛,是两颗发亮的星星;母亲的手,是一座温暖的小屋。

”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冰心对母亲的深切眷恋和对母爱的崇敬之情。

她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敬仰之情,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温暖。

在另一首诗《母亲的手》中,冰心写道,“母亲的手,是一片沃土,培育了我的成长;母亲的手,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的前行。

”这样的比喻,将母亲的手比作沃土和灯塔,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和呵护。

冰心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和无尽关爱的感激之情,赞美了母爱的伟大和宽广。

冰心的诗歌中,母亲题材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对母爱的赞美,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在《母亲的心》中,冰心写道,“母亲的心,是一座温暖的港湾,我愿在那里停泊;母亲的心,是一片宁静的湖水,我愿在那里畅游。

”这样的比喻,展现了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她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眷恋和对母爱的无尽怀念,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慈祥。

冰心的诗歌中,母亲题材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母亲的思念,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在《母亲的爱》中,冰心写道,“母亲的爱,是一首永不停息的歌;母亲的爱,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

”这样的比喻,展现了冰心对母亲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她用深沉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和无尽关怀的感激之情,赞美了母爱的伟大和坚定。

总的来说,冰心的诗歌中,母亲题材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慈祥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题目:母亲——老舍读后感导语:《母亲》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老舍所写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在战争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三代人的命运的描述,展现了母亲对家庭的坚守与付出,以及对家庭冷漠与不负责任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作品主题三个方面来展开对《母亲》的读后感。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母亲》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善良、坚强和无私。

在困苦的生活中,母亲无私地奉献自己,牺牲个人幸福,承受着一切压力和痛苦。

她用自己的血汗努力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并为他们的将来付出一切努力。

她的伟大与牺牲精神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同时,其他人物的形象也各具特点,如送秧儿、洗衣妇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他们对生活无奈,却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生活在无尽的艰辛中,他们的人性和团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发展的紧凑:《母亲》的情节发展紧凑、扣人心弦。

作品以女主人公送秧儿的经历为引子,通过她的一连串经历展开全方位描写,带领读者进入全书的世界中。

女主人公不断面对着各种磨难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坚守,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努力着,为使儿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整个故事情节凝聚了无数人物的命运,在塑造女主人公的同时也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的生活样貌。

三、作品的主题浓厚:《母亲》的主题是家庭的温暖和感人,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击。

母亲的无私奉献、坚强勇敢和家庭观念的强烈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

母亲用执着的眼光看待家庭,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时刻为儿女着想,牺牲自己的幸福。

与此同时,作品中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等,对于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作品,读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下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对待困境的勇敢和积极。

试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试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试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包丹
【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3)003
【摘要】一批女性作家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开始了划时代意义的女性书写.她们构建的母亲文本内涵丰富,母亲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女作家笔下得到了从神性、现实性和人性层面上的展现.
【总页数】4页(P45-47,23)
【作者】包丹
【作者单位】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福建,南平,3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融汇新因素的传统--五四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J], 吴岩
2.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J], 林小燕;徐中原
3.苦难·本真——华美和中国当代女作家笔下母亲形象比较 [J], 谢燕
4.从伤痛到弥合——当代华裔女作家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J], 付明端
5.外国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以《飘》和《傲慢与偏见》为例 [J], 郜奕晗;王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

3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
②比喻犹豫不决。
课文的重点是写红莲。文章 四次写看到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 样的? 红莲的形态如何呢? 作者 的心境又是怎样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环境
第三次
第四次
红莲
心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雷声作了 大荷叶慢慢地 雨势并不减退 雨愈下愈大(雨倾肆侧意了地下下来着)勇 上敢 聚慈 了怜 些的 水荷 珠叶
红莲
开满 亭亭
(白莲已经凋
谢)
左右攲斜
在大荷叶 的覆盖下
不摇动
心境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 散尽
深深地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 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 荫蔽?”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荷叶·母亲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 中说冰心是“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 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荷叶·母 亲》,体会她笔下的母亲形象。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 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 自然三个方面。
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 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荫庇下的幸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 荷花是为了写“我” ,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 ,文 中将“我” 比作 “风吹雨打的荷花” ;将母亲 比作“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 ,歌颂了母亲对 子女无私奉献的爱。
这首散文诗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 的爱。你也可以用这种手法写一句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人 间 无 爱

人 间 无 爱

人间无爱——试论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王晓韬(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中文系2000级乙班,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母爱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之爱的巅峰,但张爱玲却以母性之恶为切入点,从母亲的外在形态和内有精神两方面颠覆了传统赋予母亲的神圣性,揭示了母爱的另一存在实质,宣告了母爱的沦丧。

张爱玲以其身世经历、生活阅历和个人感悟,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反映了她对健康人性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张爱玲;母爱沦丧;异态;呼唤真情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71-1351(2004)08-0012-02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作家们对母亲大多是谐和的爱的赞美。

冰心说:“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P25)同时期最富先锋精神的丁玲,在她的长篇小说《母亲》中塑造的也是—个温柔善良而又豁达大度的传统母亲形象。

然而,在张爱玲创造的文本世界里,母亲头上却没有耀眼的神圣光环。

一切一如她所言:“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

”“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

”(张爱玲《谈跳舞》)长期以来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好亲情在她的笔下轰然倒塌了。

在张爱玲所建构的荒凉世界里,找不到对母爱的歌颂,没有温情,慈爱、关怀,母亲也罢,任何人也好,作为一个人,都逃不了人本质上的自私,虚伪,冷酷。

她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是一些“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她用自己的笔展示着一部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的女性哀痛史,刻画出一批自私、愚昧、病态甚至变态的女性群像。

母亲,在苍凉的光照下,也似一群缩小了的丑怪。

《十八春》中曼桢被姐姐、姐夫设计逼奸成功关起来后,她的母亲已觉察到曼桢的情况有些不对,但最终还是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

这固然是因为不方便说(有小陶在),但也不能做为她不言离开的合理解释。

在面对曼桢的男朋友世钧后,虽然觉得“就像是见了自己人似的,几乎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

对于母亲形象,学界相关方面的论述研究更多的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从母亲形象的嬗变中剖析女性意识的发展。

本文试图结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女性书写的独特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历史时段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从先秦到明清,在日益严格的传统妇女观的影响下,中国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冲击下,女性地位开始崛起。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女作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母亲形象:高尚、圣洁的理想型的母亲形象;苦难型的母亲形象;在苦难中觉醒的觉悟型的母亲形象;自私、冷漠、变态、扭曲的病态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与女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女作家把自己亲情体验、爱情体验、女性意识的觉醒融入到对母亲形象的创作中,对作为“母亲”的女性进行本真还原,颠覆了以往对母亲形象的描写,这种女性书写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