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主要以黑格尔主义为其理论根基。

随着马克思不断接触社会现实,他的法学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

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

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文章以“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开始,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批判首先要批判人民对现实的幻想,。

正如他接着指出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宗教只是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是指对象化为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

因而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

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话很好的解释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是人的精神慰藉。

可是“鸦片论”是让很多人困惑的。

马克思的意思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

.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必须要在当时的语境下去理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社会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篇导言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导言开篇,马克思就指出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德国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

德国的制度不仅是落后的,而且是腐朽的。

人们的思想也被这种旧制度所束缚,缺乏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批判了德国的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法哲学。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体现,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但马克思指出,这种观点是对现实的颠倒。

实际上,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国家应该是为了保障市民社会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相反。

这一观点对于打破传统的政治观念,揭示国家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任务。

他认为哲学不应该仅仅是对世界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和革命性。

哲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在批判德国现状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一无所有,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自己的困境。

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他们是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力量。

马克思还探讨了宗教的本质。

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虚幻的安慰。

人们之所以会沉迷于宗教,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出路。

只有消除现实中的苦难,才能真正消除宗教的影响。

在实现社会变革的途径方面,马克思主张进行彻底的革命。

这种革命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要从根本上推翻旧的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同时,革命需要有一个先进的阶级作为领导力量,那就是无产阶级。

阅读这篇导言,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其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他不仅仅是在批判旧的理论和制度,更是在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寻找出路。

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的脑袋瓜子嗡嗡的。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懂吗?我这小脑袋瓜能承受得住这么高深的理论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马克思在里面的观点,那叫一个犀利!他对黑格尔的批判,就像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针针见血。

我在想,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些观点,是不是也和我现在一样,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关于阶级的那些论述,让我不禁感叹:哇塞,原来社会还有这么多我们看不到的层面!可能我们平时都在忙忙碌碌,为了一点小事儿纠结,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我觉得吧,马克思的思考方式真的太独特了。

他怎么就能看得这么透彻呢?难道他有一双“透视眼”?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平时是不是太肤浅了,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深入去思考背后的本质?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又困惑,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迷宫。

但不管怎样,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收获满满。

不过,我也在想,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放到现在,是不是还完全适用呢?也许在某些方面是,也许在某些方面又不是。

毕竟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发展呀!总之,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爱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恨它让我费了好多脑细胞!但这一路,真好!篇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一开始,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在书里乱撞,啥也没搞明白。

我就想啊,这都是啥呀?能看懂才怪!但我又不甘心,咬着牙继续读。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感觉了。

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锤子,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脑袋,让我开始清醒。

也许我以前对社会、对法律的理解都太简单、太天真了。

比如说,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以前我觉得离我可远了,那都是历史书上的事儿。

写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写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写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读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你会问我,这书到底有啥魔力?嘿,听我给你唠唠。

一开始,我觉得这书简直就是天书,一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搞得我晕头转向。

我就想啊,这黑格尔到底想说啥?难道就是为了为难我们这些普通人?但慢慢地,我好像摸着了点门道。

这书里说的那些关于社会、法律的思考,可能不那么直接,但仔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

比如说,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则和法律,真的就那么完美吗?我觉得吧,有时候我们太容易被现有的东西束缚住了,就像被一个无形的大网罩住,想挣扎都使不上劲儿。

也许我们应该多问问为什么,多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过呢,我又在想,这理论是不错,可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能行吗?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

我们都渴望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可真要做到,那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现有的秩序,一边是未知的可能。

我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咯。

篇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哇塞,读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脑袋瓜子嗡嗡的!你们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开始,我满怀期待地翻开这本书,心想:“说不定能让我大开眼界呢!”结果呢,差点没把我给绕晕!黑格尔这家伙,咋就不能说得简单点呢?不过,我咬着牙坚持读下去,嘿,还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说,他对法律和社会的剖析,那叫一个深刻!我就寻思着,难道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有很多问题的世界里?也许我们平时觉得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公平和不合理。

这就像我们走在一条看似平坦的大道上,却不知道脚下可能有坑。

但我又在想,就算我们发现了问题,又能怎么样呢?改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推一块大石头上山,累得要死,还不一定能推得动。

再说了,黑格尔的这些想法,真的能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吗?我觉得可能有点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谬论不是一开始就是谬论,它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以真理存在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渐渐已不再适用,而渐渐成为一个错误的观点—谬论。

而哲学是所有真理的集结,当这些真理不再实用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它进行适当批判,这样我们才能在时间的洗礼中,获得相对的真理(真理不是绝对的)。

而马克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大胆的批判了当时的哲学权威,让人们能对哲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若说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我们就不得不对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当时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毕竟是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诠释了所谓的公平,以及他用他的马克思主义为19世纪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现在人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呢?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其实这样的“了解”也还未触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继续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完之后,觉得意味深重,复读之,真是意味难尽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3月至9月底在克罗茨纳赫写下的一步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也是马克思从新理念主义法律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一部重要的法学著作,马克思之所以写这部著作,是专门对黑格尔法律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与马克思早期的法律思想及其演变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

此时,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是黑格尔的哲学观无法解释的,特别是通过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的国家观、法律观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即在黑格尔看来,在人类历史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力量、绝对观念。

因此,国家、法律都应该受到理性规律的支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在阅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相关著作,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之后,我获得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感悟。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极其庞大且复杂,他试图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构建和解释法律、政治和社会现象。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国家至上。

他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性。

然而,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价值和需求同样重要,不能仅仅因为国家的整体性而被忽略或牺牲。

如果过度强调国家的至上性,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对个体权益的侵犯。

其次,黑格尔在论述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时,过于强调精神层面的逻辑演进,而相对忽视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实际上,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往往受到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仅仅从精神层面去解释,显得过于抽象和理想化,难以真正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再者,黑格尔的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深刻分析。

他的理论似乎默认了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而没有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和反思。

在一个真实的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忽视的,而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矛盾的反映和调节手段。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黑格尔法哲学的价值。

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我们思考法律和政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他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让我们认识到法律和政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演进和完善。

此外,黑格尔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他认为法律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法律的内在基础。

这提醒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因素,法律应当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在研究和思考法律、政治等社会现象时,我们既要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理论成果,又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作品信息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67页。

二、写作背景1841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奈何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禁止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毅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愿望,转而决定通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之后马克思就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期间,青年马克思在巴黎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盟员建立了联系,观察了那里的工人运动,研究了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动了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以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经过大量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年末到1844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三、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大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阐述对宗教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萌芽;二是阐述对宗教的批判必须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三是指出对德国现实合理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来实现的;四是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的解放”。

全文一共48个自然段:1-7自然段着笔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独具一格,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的性质与弊端;8-21自然段则转回到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并且犀利地指出德国落后制度与英法等国家的差距;22-27自然段马克思阐述了德国的法哲学理论;28-48自然段则表示了德国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批判”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一、作品信息
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
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67页。

二、写作背景
1841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奈何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禁止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毅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愿望,转而决定通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之后马克思就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期间,青年马克思在巴黎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盟员建立了联系,观察了那里的工人运动,研究了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动了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以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经过大量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年末到1844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三、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大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阐述对宗教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萌芽;二是阐述对宗教的批判必须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三是指出对德国现实合理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来实现的;四是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的解放”。

全文一共48个自然段:1-7自然段着笔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独具一格,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的性质与弊端;8-21自然段则转回到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并且犀利地指出德国落后制度与英法等国家的差距;22-27自然段马克思阐述了德国的法哲学理论;28-48自然段则表示了德国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法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哲学信仰、哲学思维方式内在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是基本上是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思路进行的。

马克思首先对德国宗教进行了批判,然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最后对德国革命实践进行批判。

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

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人的本质,又从对德国现状及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得出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彻底的理论的来指导,最后又从对德国与当代其他国家的区别中得出在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只有这样,德
国才能实现“人的普遍解放”。

四、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的原因
(1)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2)德国制度的落后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必要性条件;
(3)黑格尔法哲学是一切因素的最终原因,黑格尔法哲学,即国家哲学,是当时德国的官方哲学“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的到了最
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

《法哲学原理》被普鲁士王国当作官方哲学。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进行了揭露,批判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他同时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重要思想命题1。

黑格尔作为德国软弱保守的资产积极思想代表,其认为德
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最适合德国的制度,一面维护德国腐朽的制度一面寻求着改变,因而提出国家制度逐渐演化的观点,即所谓一种状态不断发展,从外表看来是一种平静的觉察不到的运动,久而久之,国家就变得面目全非了2。

所以,马克思
提出建立新的国家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进行。

五、本书意义
《导言》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第一次转变过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中的一篇重要著作。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提出了“人的解放”,指出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在“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我的理解以及总结
《导言》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言辞锋利,逻辑缜密,提到对立学派时候甚至带着一些恶意攻击的趣味,但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跳脱出黑格尔的哲学影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着德国社会。

在这篇著作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其中包含的智慧与知识的广博,我想找出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谈谈我的理解。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谈到了宗教,他说道:“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宗教的本质,将其比作“人民的鸦片”,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宗教对人民的毒害与束缚,去除宗教对人的迫害实则是为了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他在此基础上还富有远见的指出接下来是对现实的法和政治的批判。

在第二部分中,将德国现状与英法等国家对比,指出德国现行制度的落后,对德国的政体进行批判。

“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

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马克思用激烈的语言强调对德国政治进行批判的必要性,而且可以看出其进行斗争的决心与热情,与德国落后的制度死磕到底。

第三部分中,一句“我们德国人幸而不是西徐亚人”将对德国制度的批判拉到了对德国法哲学以及国家哲学的批判阵地。

马克思认为对德国政治的批判不应仅仅停留于对现行制度的批判,更加要注意的是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尤其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因为这种理论本身高于现实,不能满足德国现实的需要。

第四部分中,马克思以路德和德国的农民战争为例子,生动而又深刻地表达出了德国革命的不彻底,没有一场革命可以进行到“人的解放”这个层次上来,也可以从侧面地反映德国现行进行一场彻底革命的必要性,引出德国的这场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并表达了强烈地要求在德国壮大无产阶级的决心。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马克思通过这一句话表明了自己要对和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的真正原因,希望通过对哲学的批判为无产阶级对德国的解放打下基础,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为德国的国家解放,为德国人成为“人”而奋斗。

读完这篇著作,感触良多,虽然此时的马克思尚未完成世界观和革命观的双重转变部分理论尚未完善3,一些思想上处于萌芽阶段,给这部伟大的哲学作品留下了一些遗憾,但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批判以及对无产阶级的新思考成为未来马克思完成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基石,星星之火尚可燎原。

1. 陈雪; 刘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与深思. 东方企业文化2012,09期(09).
2. 张劲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评析. 皖西学院学报1999,(4), 7-9.
3. 张振鹏,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奠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 (4), 77-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