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樊锦诗和屠呦呦(5大角度)(附:立意与速用)
作文素材屠呦呦事例
作文素材屠呦呦事例我呀,就想跟你唠唠屠呦呦的事儿。
我第一次知道屠呦呦啊,就觉得这老太太可真不简单。
你看她那模样,头发花白,戴着副眼镜,眼睛里透着一股坚定和智慧的光。
那脸上的皱纹啊,就像是岁月留下的一道道痕迹,每一道都藏着她对科研的执着。
我就琢磨啊,她做的事儿那可太了不起了。
我听说她在找青蒿素的时候,那环境可艰苦了。
就像我小时候在村里,条件差得很,但她那个比我那时候还难呢。
她整天就在那些瓶瓶罐罐、草药堆里忙活。
周围都是各种药草的味儿,有的还怪刺鼻的。
可她就像没感觉似的,就一门心思扑在那些草药上。
我就想啊,她在研究的时候,肯定也有很多人不理解。
我猜啊,有人就会说:“呦,老屠啊,你这么折腾能行吗?”她估计就会抬抬眼镜,然后很坚定地说:“咋不行呢?这事儿必须得做,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呢。
”你看她就是这么个倔脾气。
她做实验肯定失败了好多回。
我想着她对着那些失败的实验结果,皱着眉头,但是眼睛里还是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
她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的呀。
就像我写文章,有时候写不出来也着急,但我跟她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她是在拯救生命啊,那压力多大。
她在那实验室里,灯光昏昏暗暗的,有时候也许就她一个人在那捣鼓那些草药。
她就那么一点一点地试,从那么多的草药里把青蒿给找出来。
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但是她就捞着了。
我就觉得这是一种信念,她就相信青蒿里肯定有能治病的东西。
我又想啊,当她发现青蒿素真的能治病的时候,那脸上的表情肯定特别精彩。
她可能先是一愣,然后就笑了,那笑容里有欣慰,有高兴,还有这么多年努力没白费的那种释然。
我能想象到她周围的那些同事啊,也都特别激动,大家就跟过年似的。
这青蒿素啊,可拯救了多少人的命啊。
全世界那么多疟疾患者,都因为她的这个发现有了希望。
她领奖的时候啊,我就看着她站在那,还是那副朴实的样子。
没有那种特别骄傲的神情,就很淡定。
我就想啊,这才是真正干大事儿的人呢。
不骄不躁的,心里就想着这是全人类的事儿,不是为了自己出名。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第一篇: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
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
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
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
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
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考作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篇1樊锦诗:根入石窟蟠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将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
1963年,北大毕业后的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2019年,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勋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81岁的樊锦诗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
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
心归处,是敦煌。
高考作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篇2四川森林消防员:英雄归厚土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
消防队员们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处与大火搏斗。
因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不幸壮烈牺牲。
痛失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一起出征却没能活着一起回家。
大队营区的笑脸墙上,每一张年轻的脸庞都笑容灿烂。
牺牲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为国捐躯重如山。
让我们向这些可爱可敬的扑火勇士致敬!【颁奖词】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
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高考作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篇3顾方舟:一丸济世德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
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
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
屠呦呦成功在于坚定信念作文
屠呦呦成功在于坚定信念作文《屠呦呦成功在于坚定信念》篇一屠呦呦,这个名字在科学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无尽的光辉。
她的成功,就像一场超级励志的大片,而坚定的信念就是这部大片的主线。
我常常在想,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漫长岁月里,肯定也有过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吧。
就像我做数学题,遇到难题,想直接扔笔不干了。
她当时面对的可是各种失败的实验,也许就像我面对那一堆怎么也算不对的数字一样,头疼得要命。
她在那间小小的实验室里,整天捣鼓那些瓶瓶罐罐,那些草药。
在我看来,那场景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黑暗的迷宫里摸索,不知道出口在哪里。
但是她就是有那股子劲儿,就坚定地相信青蒿素这个东西一定能被发现,一定能成为对抗疟疾的利器。
这信念就像一束光,哪怕很微弱,也始终照亮着她前行的路。
我记得我小时候参加跑步比赛,一开始我就落后了,当时就想,算了吧,反正也追不上了。
可是后来看到旁边的小伙伴都在拼命跑,我就想再试试。
这时候我就有点能体会到屠呦呦那种感觉了,也许她也有过自我怀疑的时候,但是信念就像一个小声音在她耳边说:“再坚持一下,再试一次。
”她的成功,让我想到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她就像那个拿着铁杵一直磨的人,而信念就是她的动力。
要是她中途放弃了,那世界上可能就没有青蒿素了,那疟疾还不知道要夺走多少人的生命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她是运气好。
哼,这就有点扯了。
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运气来了也抓不住啊。
就像天上掉馅饼,你得伸手去接才行啊。
屠呦呦就是伸手去接馅饼的人,而她伸出手的力量就是来自于坚定的信念。
她的故事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像一艘船有了方向舵,哪怕海上风浪再大,也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我觉得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紧紧抓住信念这个法宝,说不定我也能做出点了不起的事情呢。
你说是不是?《屠呦呦成功在于坚定信念》篇二屠呦呦成功在于坚定信念,这事儿真的太值得说道说道了。
你想啊,屠呦呦在那个时候开始研究青蒿素,就像一个人走进了一片茫茫的大森林,根本不知道哪里有宝藏,也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妖魔鬼怪。
屠呦呦奋斗作文
屠呦呦奋斗作文《屠呦呦奋斗作文》篇一:屠呦呦奋斗作文屠呦呦,这个名字在科学界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闪耀着无尽的光辉。
她的奋斗历程,就像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大片,让人看了不禁为之动容。
我第一次听到屠呦呦这个名字的时候,说实话,还以为是哪个邻居大妈呢。
可当我深入了解她的事迹后,才发现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
她那瘦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她的奋斗,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我们平时做数学题,以为找到了一种解法,结果发现是错的。
屠呦呦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可能也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以为找到了,结果错了”的时刻。
她要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中去寻找灵感,这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出口,而且这个迷宫里还有很多错误的线索。
她和她的团队做了无数次的实验。
我想象着他们在实验室里,那些瓶瓶罐罐就像是一群沉默的士兵,等待着他们去指挥。
有时候,可能一整天的实验结果都是失败的,那时候的心情该是多么沮丧啊。
也许会有人说:“算了吧,这太难了。
”但是屠呦呦没有放弃,她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那个隐藏在青蒿里的秘密。
她的奋斗历程中,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
在当时的环境下,研究条件有限,而且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做法。
就像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身边总会有一些声音说:“你这样做不行的,太不现实了。
”可是她没有被这些声音打败。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参加一个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可是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了。
和屠呦呦相比,我简直是太懦弱了。
她在面对那么多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下来,最终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如果没有她的奋斗,那些被疟疾折磨的人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呢。
屠呦呦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在奋斗路上迷茫的人。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她学习吗?篇二:屠呦呦奋斗作文屠呦呦奋斗作文,这题目一写起来,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要去挖掘一座宝藏一样,一座名为屠呦呦奋斗历程的宝藏。
屠呦呦申论作文素材
屠呦呦申论作文素材
1.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科学家。
2. 中国抗疟药:屠呦呦与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中国传统药材青蒿,并提取出有效成分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抗疟疾药物,挽救了全球数以亿计的生命。
3. 国际贡献: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传统抗疟药物的疗效,受益人口遍及非洲等疟疾流行地区,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草根科学家:屠呦呦从农村出身,没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凭借其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5. 科学家的艰辛:屠呦呦在科研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缺乏、技术突破等问题,但她始终坚持不懈,为了科学事业默默奉献,展现了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6. 科学成果的推广:屠呦呦对于她的研究成果并不满足于仅仅舒适于实验室,她坚持将青蒿素的疗效向全世界推广,使得更多患者受益,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7. 屠呦呦的影响力:屠呦呦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她也成为了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典范,激励了无数的年轻科学家坚持追求科学事业,努力创新。
8. 科学与人文: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无疑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草药疗法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屠呦呦的奋斗的作文
屠呦呦的奋斗的作文《屠呦呦的奋斗》篇一屠呦呦的奋斗,就像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奇迹的马拉松。
我第一次听到屠呦呦这个名字的时候,还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感觉名字有点拗口,就像那些总是出现在新闻里却离我生活很遥远的科学家一样。
可是啊,当我深入去了解她的奋斗历程,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屠呦呦的奋斗,那是从一堆古老的典籍开始的。
想象一下,她就像一个在故纸堆里寻宝的探险家,在那些布满灰尘、散发着陈旧气息的医书里,寻找着对抗疟疾的“宝藏”。
也许她无数次在昏暗的灯光下,揉着酸涩的眼睛,心里想着:“这其中肯定有能救命的法子,我一定要找出来。
”这时候的她,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只能凭借着信念前行。
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那可真是困难重重。
当时的实验条件,跟现在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充足的资金,她可能就像一个“光杆司令”,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团队硬着头皮上。
就好比你要去参加一场超级难的考试,还没有复习资料,只能靠自己的脑子和经验去摸索。
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提取青蒿素,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无数个死胡同里来回穿梭,每次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又发现是一堵墙。
我记得我自己有一次参加学校的科技小比赛,想要做一个简单的太阳能小风扇。
我以为很容易呢,就像我想象中屠呦呦一开始觉得青蒿素应该不难提取一样。
可是,当我真正动手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遇到了各种问题,线路接不好啦,太阳能板功率不够啦,就这些小问题都把我搞得焦头烂额。
我当时就想,屠呦呦面临的可是那么复杂的医学研究,她得多难啊。
她肯定也有想放弃的时候吧,也许会想:“这到底行不行啊?我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呢?”但是她没有放弃,就像我最后咬着牙把小风扇勉强做出来了一样,她坚持到了最后,而且做出了改变世界的青蒿素。
屠呦呦的奋斗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事情,那是全人类的希望之光啊。
她的青蒿素拯救了多少在疟疾阴影下挣扎的生命。
在那些疟疾肆虐的地方,青蒿素就像神奇的魔法,把那些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拉了回来。
2020观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有感800字5篇
2020观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有感800字5篇樊锦诗,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了解她先进事迹,向她学习。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一)樊锦诗,女,汉族,80岁,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63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怀着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55年来,樊锦诗扎根大漠,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被誉为“敦煌女儿”。
樊锦诗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注重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的颁布实施,使敦煌石窟走上科学保护之路;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策划实施了敦煌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极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国内外多次成功地筹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培养和造就人才,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解决保护文物和开放利用的矛盾,提升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被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80岁的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倡导者和模范践行着。
2018年12月,樊锦诗同志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二)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樊锦诗先生在一次发言时称:“我这辈子‘守一不移’,用毕生的精力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保护莫高窟。
”人们从她的匠心精神中领略到了“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风骨。
“守一”是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要修炼,一定得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方法。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篇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
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
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
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2024年高考备考作文热点素材《“光明日报”经典人物素材》
热点素材:光明日报经典人物素材01适用主题:创新,因时制宜,教条范例古人认识到“成败相因,理不常泰”,一味重复前代的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
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认为“君子不击不成之列,不重伤,不擒二毛”,致使泓之战惨败于楚。
毕竟春秋时代已不同于先前,不少人已经为克敌制胜而不择手段。
秦并六国之时丞相王绾建议秦始皇分封同姓子弟,群臣“皆以为便”而只有李斯力排众议,说明大多数臣子把周代的分封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没有看出其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
02适用主题: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大我小我诗人海涅说过:“谁不爱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
”王淦昌与邓稼先,为研制“两弹一星”,离家28年,家人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为了保密,王淦昌改名为王京。
一年除夕夜,两人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王淦昌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此情此景,彰显爱国情怀,展示奋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如果空喊口号,而不去行动,不去奋斗,也不能称之为爱国。
检验一名知识分子是否爱国,不看表态,而看表率;不看说得如何,而看做得如何。
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30年隐居大洋荒岛;林俊德,为了祖国的核试验,52年扎根戈壁大漠……他们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以奋斗彰显报国至诚,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大写的科学家。
03适用主题: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江西省政府对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获得金牌的匠人李德鑫奖励人民币30万元。
李德鑫出生于大山里,家乡南康有着“木匠之乡”等美誉。
他几十年如一日追求家具之美、木工之专,“每当把一块块平淡无奇的木头,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家具艺术品时,就感觉内心得到巨大的满足,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屠呦呦高中作文
屠呦呦高中作文小伙伴们,今天咱得唠唠屠呦呦这位超厉害的科学家。
屠呦呦啊,就像是从一部超级励志大片里走出来的主角。
她可不是那种一开始就被聚光灯照着的明星科学家,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在科学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最终闯出了一片天。
咱先说说她干的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发现青蒿素。
那时候啊,疟疾就像一个恶魔,在世界很多地方肆虐,特别是在一些贫困的地区,简直是人们健康的噩梦。
屠呦呦呢,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接下了挑战这个恶魔的任务。
她开始研究那些古老的中医典籍,就像在探寻宝藏一样。
在那些布满灰尘的古籍里,她找到了青蒿可能对抗疟疾的线索。
但是,这可不像咱们照着菜谱做菜那么简单。
从发现青蒿可能有用,到真正提取出青蒿素,那中间的路啊,弯弯曲曲的,布满了荆棘。
她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估计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都快被她用秃噜皮了。
可是失败就像个讨厌的小跟班,老是跟着她。
但屠呦呦可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她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越挫越勇。
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有时候可能是加热的温度不对,有时候可能是提取的溶剂不合适。
我都能想象她当时皱着眉头,在实验室里对着那些实验数据冥思苦想的样子。
不过呢,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她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这青蒿素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治愈疟疾的大门。
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可是超级大的荣誉啊。
但她呢,还是那个低调的老太太。
她没有因为这个奖就变得趾高气昂,而是继续在她的研究领域默默耕耘。
她就像一棵扎根在科学土壤里的大树,不管外界怎么吹捧,她只管长自己的枝叶,结自己的果实。
她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可太有意义了。
她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像小水滴不断地滴在石头上,总有一天能把石头滴穿。
而且啊,我们也看到了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那些古老的智慧经过现代科学的挖掘,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屠呦呦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科学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樊锦诗人物简介事迹作文素材10篇
樊锦诗人物简介事迹作文素材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樊锦诗人物简介事迹作文素材10篇樊锦诗人物简介事迹作文素材(10篇)纵观樊锦诗走过的风雨八十余载,酸甜苦辣皆有,但您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您用一生续写了敦煌传奇,并为敦煌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考素材人物类:屠呦呦(附:佳句积累和真题点击)
高考素材人物类:屠呦呦(附:佳句积累和真题点击)话题词面对挫折、安静与喧嚣、责任感、奉献、创新人物介绍屠呦呦屠呦呦,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后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2011年荣获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
1969年1月底,39岁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由于丈夫李廷钊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她就把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自己则全身心投入抗疟中草药的研发。
经过无数次失败,屠呦呦终于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获得高效的青蒿提取物。
典型事例1.寻药之旅最初,课题组只有屠呦呦一个人。
阅读大量历代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她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成包含640个方药在内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此后,屠呦呦以常山、胡椒、青蒿等为主要对象,进行重点研究。
截至1971年9月初,她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各种实验,但结果都令人沮丧: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左右。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脾气倔强的屠呦呦又开始用心阅读中医典籍,从中寻找灵感。
一天,她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被其中的一段话“醍醐灌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案,从1971年9月起对既往筛选过的重点药物及几十种后补药物,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10月4日,在历经数百次的失败后,“幸福终于来敲门”:实验证实,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2.以身试药获得有效样品只是第一步,要应用还必须先进行临床试验,这就需要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
语文作文素材樊锦诗
语文作文素材樊锦诗
《守护敦煌的樊锦诗奶奶》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的故事,她叫樊锦诗。
樊锦诗奶奶可厉害了!她一直守护着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你们知道吗?那是一个有很多很多漂亮壁画和佛像的地方。
樊锦诗奶奶刚到敦煌的时候,那里的条件特别艰苦。
没有舒服的房子住,也没有好吃的东西。
但是樊锦诗奶奶不怕,她心里想着一定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宝贝。
有一次,洞窟里的壁画因为时间太久,开始掉色、损坏。
樊锦诗奶奶着急得不行,她和其他叔叔阿姨一起想办法,每天都认真地研究怎么保护这些壁画。
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好办法,让这些壁画能继续留在那里,让更多的人看到。
樊锦诗奶奶就这样一直在敦煌工作,很多年都没有离开。
她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敦煌莫高窟。
我们要向樊锦诗奶奶学习,学习她不怕困难,坚持做一件事情的精神。
《樊锦诗奶奶的坚持》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樊锦诗奶奶吗?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樊锦诗奶奶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了很久很久。
那里的环境不好,风很大,还很干燥,可是樊锦诗奶奶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比如说,有一回,莫高窟的一个洞窟被风沙埋了一半。
樊锦诗奶奶带着大家一起,一点一点地把沙子挖走,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停下来。
还有啊,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樊锦诗奶奶想了好多办法。
她带着大家拍照片、做记录,还在网上给大家介绍莫高窟的美丽。
樊锦诗奶奶的坚持让莫高窟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有关屠呦呦的作文素材(精简版)
有关屠呦呦的作文素材有关屠呦呦的作文素材有关屠呦呦的作文素材是可以作为学生书写关于科学家屠呦呦的这类作文的素材,让学生们通过素材里的内容产生灵感,或者启发。
以下我准备了一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下面有关屠呦呦的作文素材由资料站提供。
有关屠呦呦的作文素材2016年发现青蒿素获拉斯克奖2016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语文作文樊锦诗的素材
语文作文樊锦诗的素材篇一《樊锦诗:敦煌的守护女神》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漠深处,有一个宛如梦幻般的地方——敦煌。
而有一个人,她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在敦煌的天空闪耀着,她就是樊锦诗。
我第一次知道樊锦诗的时候,心里就想,这老太太可真“牛”啊!你想啊,敦煌那地方,风沙漫天,生活条件得多艰苦啊。
可樊锦诗呢,就一头扎进去了,这一扎就是一辈子。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本来可以在舒适的城市里,享受着咖啡和高楼大厦,可她却选择了去那鸟不拉屎的沙漠,和那些古老的洞窟为伴。
我听说啊,敦煌的洞窟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盒子,里面装满了千年的秘密。
但是呢,这些宝藏盒子可脆弱了,岁月的侵蚀就像一个无情的小偷,总想把里面的宝贝偷走。
樊锦诗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站出来说:“哼,我可不会让你得逞的!”她开始琢磨怎么保护这些洞窟。
也许她一开始也没什么头绪,就像我面对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一样,两眼一抹黑。
但是她没有放弃啊,她可能无数次在洞窟里穿梭,看着那些壁画一点点剥落,她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我想象着她在洞窟里的样子,那昏黄的灯光打在她脸上,她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和执着。
她可能还会自言自语:“这些壁画啊,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一定要保护好你们。
”她搞出了什么数字化工程,这对我来说就像听天书一样,但我知道这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东西。
就好像给洞窟和壁画做了个超级备份,就算有一天洞窟真的不在了,我们还能在电脑里看到它们原来的样子。
有时候我就在想,樊锦诗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呢?她放弃了那么多,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
但后来我明白了,对于她来说,敦煌可能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她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就像鸟儿在天空找到了飞翔的意义。
她的这种坚持,就像一股清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清凉。
她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的,哪怕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
樊锦诗,她真的就是敦煌的守护女神啊,没有她,敦煌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樊锦诗和屠呦呦(5大角度)(附:立意与速用)樊锦诗颂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
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丝到白发。
心归处,是敦煌。
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一生的守望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了两天三夜的火车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从此再未离开。
她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领域开拓创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敦煌学者。
樊锦诗出生在北京,成长于上海,家境优越的她从未吃过苦头。
工作伊始,艰苦的条件令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她“难以想象”:喝的是盐碱水,吃的是“老三片”(土豆片、白菜片、萝卜片),住的是土坯房,上个厕所都得走很远的路。
她坦言:“开始我也没想在敦煌待一辈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时间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其做法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与赞赏。
立意与速用常规角度:坚守初心,甘于奉献。
对接高考2020年高考北京卷①“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速用示范她曾是家境优越的江南女子,她曾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却奉献了一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里的敦煌莫高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她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她,是樊锦诗。
从青春少女到华发老人,如今的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四处奔走。
“让我自己说,我这一辈子已经不能离开敦煌了。
这么了不起的一处遗产,能让我为它服务也是我的幸运。
”她那份守护敦煌的勇气,是一瞬间的闪念,更是一辈子的执念!核心角度:择一事,终一生。
对接高考2020年高考天津卷“中国面孔”速用示范古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造就红楼一梦,今有樊锦诗凝一生光阴守护莫高窟的精美恢弘。
这启示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终一生去做好。
只有专注手上所承之事,心无旁骛,才可在漫长而又迅疾的光阴中游刃,找到光阴的意义。
而且,一个人的一生就需要这种精神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樊锦诗总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她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所以不觉得寂寞,不觉得遗憾,因为做好敦煌文化传承值得。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无怨无悔。
择一事,终一生,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角度:平凡的岗位上有不平凡的成功。
速用示范平凡是一首质朴的诗,有着单纯、朴素的美。
它不似落红那般无情,不像骄阳那般灿烂。
樊锦诗,名中有诗,人如其名,她的生活中也蕴含着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诗。
她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从青春少女到华发老人。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樊锦诗用她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尽到了“敦煌的女儿”的责任。
她见证了许多敦煌的重要时刻,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敦煌现代史”!质朴的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望出不平凡的成功,质朴的她在平凡的生活中磨炼出不平凡的意志。
她承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枯燥与沉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成功。
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
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样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
14 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说:“学问是无止境的。
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学问绝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1951年屠呦呦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作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屠呦呦参加了为期两年半的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
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触了代号“523”的神秘抗疟药物研究项目,认准了“523”任务就是她自己的担当,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她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2019年,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屠呦呦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屠呦呦,她把学问的冷板凳坐热了。
更不易的是,荣誉接踵而至,在屠呦呦身上,我们仍能清楚地看见一个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品质。
情景聚焦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彼时,全球的疟疾疫情都难以得到控制。
两年后,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
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
又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她决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认识角度锲而不舍:每一种科学的进步都融进了发明者(发现者)的全心全力。
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了几千次,换了无数种灯芯的材料才得以成功;鲍尔·海德思为了研究蛇毒,被毒蛇咬过130 多次,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才试制出了一些抗蛇毒药物;曹雪芹为了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凡成功者,必有一种执着的钻研精神。
屠呦呦深谙其理,面对全世界都觉棘手的疟疾,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本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最终获得成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科学精神: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钱学森之问令世人沉思甚久,反观屠呦呦能够发现青蒿素,获得大奖,我们从中可以窥得这个问题的一角答案。
面对世界性难题,屠呦呦及同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不断探索,一丝不苟,淡泊名利,从治病救人的立场出发,从而获得成功。
这其实就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抓住这个本质,才能在科学之路上作出大成就来,到那时,不论是否被人称为“大师”,实际上都已经是大师了。
求索之路无止境1972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换作一般人,也许就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了。
但是屠呦呦没有在喜悦中沉醉,而是向着更远的目标迈开了脚步。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研制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 倍的“升级版”。
认识角度探索精神:屠呦呦经过多次尝试,已经获得了成功,而研究人员也提取出了青蒿素。
实验好像可以就此而止了。
但是屠呦呦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停止探索,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可能是巨大的遗憾。
如果说面对无人开垦的领地进行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话,那么面对开满花朵的田野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勇气。
在成功之上再做出成绩来,屠呦呦做到了。
这一切有赖于屠呦呦骨子里的探索精神。
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从“三无”科学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2011年,屠呦呦已经81 岁了。
别人对她的介绍是: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这样的简历在科学界看来没有任何突出之处。
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即便她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几百万人的命运。
但就是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前面,接受大家的敬佩和仰望。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认识角度成功的标准: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用头衔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人们对一个人的名声、资产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本身价值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看,屠呦呦无疑是不成功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她不是博士,也没有到海外留过学,无论如何,她都不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叹的大人物。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得了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其实,成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些头衔,而是一个人究竟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他本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屠呦呦无愧于这一点,所以最终她超越了标签,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功劳之争一直以来,学界就有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者的不同说法。
“5·23”项目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是一个集体团队在共同探索,有很多人作出了贡献。
将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一人是否合适?有人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但评奖委员会也有自己的理由: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认识角度个人与集体:屠呦呦获奖引来的并非一片叫好声,而是同时出现了质疑声。
确实如此,青蒿素的发现确实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屠呦呦无疑在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荣誉是谁的,这并非是很重要的事情。
关键是经过那么久的努力,那么多人的坚持,最终使疾病得到了控制。
奖是颁给屠呦呦的,其实也是颁给整个研究集体的。
宠辱不惊:屠呦呦说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既是谦虚,也是事实。
任何发明和发现都是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
屠呦呦面对荣誉,保持清醒,正是这样谦虚的心胸保证了她在科学事业上的进步。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荣辱得失,本非此事的真正价值所在。
获奖只是锦上添花,真正的奖其实是那些已经被挽救了的生命,他们的存活才是最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