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上,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①。
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坦荡之路,它是经过万千磨难,流血牺牲,千淘万漉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1.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之路,可以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点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工业化问题实际上是与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而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②。
这里,毛泽东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就要首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要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得以巩固,就要争取在中国实现工业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磨难,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在旧的社会秩序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仅是在历史大潮中的被动的一个适应和最低程度的反映,与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工业化而进入现代发达国家的。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这片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古老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征程。
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工业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至1978年可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79年至今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开始: 开始: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年 月 联共(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 方针: ②方针: 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③特点: 特点: ④成就: 成就:
优先发展重工业 A、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 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A、时间: 1935—1938年 时间: 1935—1938年 根本原因: B、原因: a、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原因: 直接原因: b、直接原因:斯大林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C、影响: 影响: a、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 坏和践踏; 坏和践踏;b、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 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结合相关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联)农业 结合相关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 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解析:1、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 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 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行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行余粮收集制, 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3、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 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 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 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 的长期落后。 的长期落后。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 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发展道路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历史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其历史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发展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多种工业化政策,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些政策和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经历了新的变革和调整。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化政策,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不断向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发展1. 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八十年代初期进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等。
2. 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比如国有企业改革,技术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等。
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调整等。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苏联作为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包括经济计划、工业化政策、农业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了经济计划的重要手段。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实施了五年计划,旨在通过集中力量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一计划以农村的富农“恶霸”为敌人,实行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化,进一步巩固了农业集体化的基础。
同时,工业方面的计划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包括重工业、军工、煤炭和钢铁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进一步发展了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支持使得苏联工业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此外,苏联的工业化政策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
农业部门的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反抗、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工业生产。
此外,工业化进程还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这些挑战对于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对其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的付出不可忽视。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被动员参与到工业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中。
他们为实现国家的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受了工作和生活上的重压。
这种人民的奉献精神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挑战的历史。
通过经济计划、工业化政策、农业发展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努力,苏联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2019-09-22摘要:中国⾛上社会主义⼯业化道路不是偶然的,⽽是各⽅⾯综合因素合⼒作⽤的结果。
本⽂着重从国际国·内环境主客观原因⽅⾯,探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启⽰。
关键词: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78-03新中国成⽴后,以为领导的党中央在选择⼯业化道路时对两种⼯业化道路进⾏了⽐较分析,结合中国当时发展的情况和所⾯临的国际环境,在借鉴苏联经验和综合各⽅⾯的考虑基础上,最终确⽴了⼀条以重⼯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业,兼顾农业与轻⼯业的中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
从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来看,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
⼀、建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允许中国⾛资本主义道路1.⼩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中国的仁⼈志⼠经历⼀百多年的探索,最终建⽴起来的中华⼈民共和国,经济基础⼗分薄弱,“⼀穷⼆⽩”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真实写照。
之后,在中国⼴⼤的农村,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是互助组,初级形式的农村⽣产合作社数量还极少。
旧中国当时存在的是⼤量农民和⼩⼿⼯业者所建⽴起来的⼩⽣产经济,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业只占到30%。
由于长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业的发展⼗分缓慢且⼯业体系很不完整。
农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不仅⽐重较⼤,⽽且民展极为落后。
由于国民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
经济形势极度紧张,加之落后的农业,新中国继承的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
新成⽴的中国总体⽽⾔还是⼀个农业国,如果不尽快实现向先进⼯业国的转换,中国新⽣的⼈民政权也就相应地⽆法得到巩固。
⼯业化不可能建⽴在分散、落后的⼩农经济基础上,⽽只有选择社会主义⼯业化道路,促使农民和⼩⽣产者⾛向联合,采⽤先进的⽣产形式,才能为⼯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一、近代中国工业化1、背景:饱受列强欺凌,在被迫开放的环境下,开始工业化进程2、历程:(1)起步:19世纪60年代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2)初步发展:19是世纪末,甲午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一些爱国人士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张謇兴办实业(3)快速短暂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一战后再度受挫: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之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搜刮和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再度受挫(5)抗战胜利后停滞不前:内战和美国的破坏等因素,民族工业在抗战胜利后停滞不前(6)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7)消亡:1956年,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
3、特点: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独立发展,发展艰难曲折;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工厂多在沿海地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作用: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5、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先天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没有原始资本积累;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人才准备不足,缺乏近代化的科技管理人才;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抑商等观念阻碍近代工业发展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主义阻碍;官僚资本主义压制③缺乏正确道路:中国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农业严重拖后腿④没有科学决策: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滞后⑤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动荡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2、历程:(1)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6)土地改革完成为中国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央借鉴苏联经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制定颁布“一五”计划,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起步;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进行三大改造,1953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成就表现:鞍钢、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2)工业化的展开(1957---1958)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中国工业化道路
“左”倾冒进-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国家处于 技术破产的边缘。哀鸿遍野,饿殍横尸,工业、农业等国 民经济支柱产业处于半停滞和完全停滞状态。使得中国在 建国初期所建立的基础性经济结构被完全的破坏了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 开采矿山。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 潮,张謇等人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轮船公司、面粉厂。 3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新法,在经济上中央设 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时 期民间工业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多。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1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以 自救。在洋务运动中,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 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洋务 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作用。
纵观中国工业化过程,历经百年,曲折艰难。在外国列强 侵略的刺激下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计划、文革动乱, 几经探索,不断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快速发展 之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 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 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 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 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 公里,比1952年增加22%。 公里,比1952年增加22%。 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 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 恢复铁路3 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 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 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 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 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 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 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 倍。康藏、青藏、新藏公 路相继通车。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 元,比1952年增长67. %。1957年 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 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 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 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 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 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 1952年增长128. 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 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 %,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 %,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 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 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 年增长12. %。1957年的钢产量为 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 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 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 煤为1 31亿吨,比1952年增长 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 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 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 1952年增长164. 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 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万台,比1949年增长17. 棉布为50. 亿尺,比1952年增长 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 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的小短文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的小短文
在贫穷时期艰难起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成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知识点一 过渡时期的经济
知识点一过渡时期的经济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条件、特点、开始标志、意义。
1.条件(1)政治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2)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特点(1)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布局:东北地区相对发达。
(3)开始标志: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意义:1957年底,新建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目的、改造的方式、意义。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兴办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是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促进其恢复发展,后又通过公私合营完成改造。
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经济一、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1.内容(1)对国情的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人民对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二、1956~1966年国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失误及其影响;期间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有何效果?◆主要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1)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三、文革(1966年——1976年)
【重难点突破】 1.中共“八大”:1956年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 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 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请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中 国 现 代 史
曲折发 展时期 (56年— 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基础梳理】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52年底 1、条件 ③纲领: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④借鉴…
2、特点:优先 … ,处理好… 3、开端: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①1957年底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其经验教训。
集备人:徐韶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49年— 56年)
社会主义社会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12) 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1953.1--1956.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1966.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马明有行管一班201132040131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忧外患,党和人民面临空前的挑战。
国际上有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以及蒋介石残余势力的猖獗破坏,国内经济纯粹是一个“烂摊子”、“千疮百孔”,灾害连年,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毅然决然的奉行“一边倒”政策,借鉴苏联,顺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初步确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逐步过渡,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国际形势工业基础一边倒经济恢复总路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到了近代,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主导下,工业化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天朝美梦,使得落后不堪的中国连最后两次挽救的机会都丧失殆尽(两次工业革命)。
因此,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工业,它在中国存在的空间和机会是极其可微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虽然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有所恢复与发展,但由于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压迫与排挤,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与剥削,处在夹缝中的民族工业江河日下,趋于淘汰,实力极其低下,基础十分薄弱。
后来,在经历了三年内战以后,本来不堪入目的中国工业,再次承受致命的打击。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留给共产党人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狼藉斑斑、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尤其是工业。
(如下表1、表2所示)工业的重要性,只片面强调不顾一切改善人民生活,应当重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但毛泽东等一批中央骨干分子认为,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力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随之开始。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道五年计划吗?中学历史学过,苏联是通过五年计划强大起来的战前的苏联经济发展所谓战前苏联,在此指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前的苏联,而它的开始则应该从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算起。
一、1920年的苏联 1920年末,国内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战火中平静了下来,可此时俄罗斯的大地已是满目创痍。
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饿、疾病伴随着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1920年苏联的经济情况非常恶劣,总的来说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工业情况是钢: 19万吨生铁: 11万吨石油: 920万吨煤炭: 870万吨砂糖: 5.1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71亿卢布纸:几乎为零电力:几乎为零而在一战前的1913年的情况为钢: 420万吨生铁: 420万吨石油:920万吨煤炭: 2910万吨砂糖: 134.6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纸:19.7万吨电力: 19.4亿千瓦时总的来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13年的12.8%,可见一战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和苏联接手时的窘迫情况。
二、1920年-1925‘年的苏联经济恢复时期面对1920年的烂摊子,当时的总书记列宁同志寝食难安,怎样恢复俄罗斯经济成了燃眉之急。
从1920年底,列宁同志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以挽救脆弱的苏联经济。
在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开会讨论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用来恢复苏联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1、粮食税制在1920年的内战时期苏维埃为了筹备军粮曾经大规模的组织“争粮委员会”对农民进行粮食征收。
由于是非常时期,为了凑齐争粮指标很多地方不顾老百姓死活使用了极端手段强制征收走所能找到的所有粮食,有农民写信给列宁反映情况“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的引起的地层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1921年2月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虽然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息,但是也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信息,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中外历史上的工业化
2、中外历史上的工业化(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①代表国:英美法德等②实现方式: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
③资金来源:通过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④基础状况:人才、资金、技术雄厚。
⑤特点: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
⑥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⑦结果:英法、美德相继成为工业强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电气时代”,促进世界整体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2)社会主义工业化①代表国:苏联②实现方式: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通过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完成。
③资金来源:国家调配资金,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
④基础状况:相对薄弱。
⑤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⑥结果: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导致了农轻重比例失调,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发展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近代中国工业化——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略)(4)新中国工业化①前提: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②背景:与实施一五计划相同。
③起步:一五计划实施(1953——1957)。
④曲折发展:(1957——1978)历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建设,但由于我党对自身错误的纠正和政策调整,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大庆油田建成,电子、航天、原子能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
⑤进入新时期(1978年后)历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稳步向工业化迈进。
⑥发展原因:a、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b、中共正确领导。
C、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f、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
G、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⑦制约因素:基础薄弱;环境污染;农业发展水平制约;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提高;技术人才缺乏。
(5)结论感悟:民族独立和先进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启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依据国情、注重创新、深化改革、调整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生产关系;注重环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写作目的:在我们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听说与认识工业化。
至于在深入了解方面,还有所欠缺。
通过本次对工业化资料的搜集及整理,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又提高自己对知识信息的提取、凝练能力。
过去,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只是大概知道,对于国家发展有利有弊。
但又不能说得更具体,更科学一些。
工业化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工业化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对于工业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了解工业化,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
工业化的含义: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各产业结构有序演进的过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世界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导致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18世纪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把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工业,进而推广到其他轻工业部门,刺激了采煤、钢铁、机械工业的发展。
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内燃机和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代表,改变了工业的面貌,使电力、电器、冶金、机械、化学等部门有了很大发展,并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工业部门。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完成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为主的转换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与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新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半导体、电子、宇航、原子能等工业;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新兴尖端技术工业的崛起,如微电子、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新型材料、海洋开发等工业,特别是电脑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中国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
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成就
手工业 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 社会主义 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基本含义:
把中国: 由农业国 工业化建设
工业国
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1956年7月, 第一汽车厂 生产的第一 批解放牌汽 车
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 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农业的改造
意义
对手工业的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 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失误
急于求成、工作过粗、行政 命令过多而违背了部分人意愿。 助长党内的急噪冒进情绪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 ❖ 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
力这个中心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内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 线(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土改以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 发展的需要。
方针 原则
方法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自愿互利
互助组
初级农业 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形式: 合作化
由小到大,有低级到高级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必要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实现工业化的
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国家对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和发展,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
家通常会通过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来推动工业化进程,以实现对生
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种模式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指导,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目标。
社会主义工业化还通常伴随着对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主要学习内容
• 二· 社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 会主义工业化 1.任务 2.计划产生的过程 3.计划内容 4.取得的成就 5.影响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1.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变落后的农业国家为先进 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 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关 系
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割 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 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社会主义 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 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重要步骤,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 北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 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5.影响
• 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 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打下了强大的物质 基础。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建 设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 交通建设使全国城乡呈现出一派建设的 繁 忙景象。
3.计划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立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 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保证在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 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五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 元
没有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的统一,不发挥社会主 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越性,经济落后的 中国在当时进行这样巨 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
4.取得的成就----工业篇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 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建成投产 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 建成投产 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 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取得的成就----交通篇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
1.任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 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
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2.一五计划产生的过程
1951年着手进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 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计划提要 1954年9月基本确定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计划 PS: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 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