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故事
趣味三字经启蒙故事大全_三字经6个小故事
趣味三字经启蒙故事大全_三字经6个小故事三字经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也是优秀文化良好的传承,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趣味三字经启蒙故事大全,供大家参考。
三字经启蒙故事1【原文】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词四声宜调协【注释】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
土:瓦制的乐器。
革:牛皮制的鼓。
木:木制的乐器石:玉石做的乐器。
金:铁制的乐器。
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
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
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
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
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
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
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
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三字经启蒙故事2【原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注释】高:高祖父。
曾:曾祖父。
身:自己。
玄:玄孙子。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搬家。
2. 窦燕山教子:窦燕山是五子登科故事中的角色,他教育出五个出色的儿子。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让孩子上学,多次搬家。
当孟子逃学时,孟母甚至剪断了织布机以教育他。
4. 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教育他“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5.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在九岁时就能为父母温席,是知恩图报的典范。
6.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出有名的五个儿子。
7.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而不怕贫困,车胤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在雪地反光来读书。
以上只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如果想了解全部内容建议查阅三字经原文。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读幼⼉三字经故事,可以帮助⼩朋友了解⼀些历史⼩知识,对于宝宝的早教启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供⼤家参考。
早教三字经故事1【原⽂】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学终 ⾄四书【注释】训:教育指导。
蒙:⼩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
⼩学:指研究字形、字⾳、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
⾸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定有起头的地⽅,把⼩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学》、《中庸》、《论语》、《孟⼦》等四书了。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天,他请了⼀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的伙⾷如下:“⽆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费。
员外理直⽓壮的把当年⽴的条约拿出来,⽽这个管家⽴即拿笔将他改为:“⽆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员外⽆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早教三字经故事2【原⽂】论语者 ⼆⼗篇 群弟⼦ 记善⾔ 孟⼦者 七篇⽌ 讲道德 说仁义【注释】论语:由孔⼦的弟⼦和再传弟⼦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善⾔善语。
孟⼦:孟轲所写的书名。
⽌:与“只”相同。
【语译】《论语》这本书,共有⼆⼗篇,是空⼦的弟⼦和再传的弟⼦,把孔⼦或是孔⼦弟⼦曾说过的善⾔善语,记载编辑⽽成。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故事篇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故事篇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三字经范文精选: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三字经的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的故事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三字经的故事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4、《五子登科》三字经的故事5、《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三字经的故事7、《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的故事8、《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三字经的故事9、《杀妻求将》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1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2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3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
起初,孟子住在墓地附近,他学着玩出殡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不是个好地方,于是搬到了市集旁。
然而,孟子又学着商人的样子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也不好,于是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
在这里,孟子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2. 孟母断机杼:有一次,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以此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3. 黄香温席: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进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以上故事都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如需更多故事,可以阅读原文或其他相关书籍。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内容却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有英文、法文、俄文译本。
虽然不断被后人增补删减,正说明其不朽的价值,下面小编带来的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篇1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
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三字经里有什么经典的哲理故事呢?今天,YJBYS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希望大家喜欢!1、《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三字经小故事15则
三字经小故事15则1、《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因为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2、《苏洵发愤》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很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3、《李密挂角》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梁灏夺魁》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所以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5、《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6、《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7、《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三字经,那三字经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以下为大家提供的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在《三字经》中出现的经典故事: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迁居所,最终选择在学堂附近定居,以孟子学习为荣,为孟子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良好成长环境的追求。
2、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则拿较小的梨来吃。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谦让、礼让、尊重他人的象征。
3、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砸破水缸救人的机智事迹。
这个故事传达出了勇于打破常规、用智慧去解决问题的思想。
4、岳母刺字: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岳飞能够为国家尽忠。
这个故事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5、囊萤映雪: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孙康则在雪地里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以上是《三字经》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
三字经故事大全
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故事大全《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中的故事有哪些呢?【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赋棋】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在《三字经》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道理。
其中的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富有启发性,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洗礼。
故事一,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源自《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白”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小岛上,每天望着大海发呆,因为他从未见过大海的辽阔和壮观。
他常常感叹,“大海啊,大海,你是如此的宽广,我却只能在岛上望你而已。
”后来,李白决定踏上征途,他想要亲自去见识一下大海的壮阔。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色,他心中充满了感慨和震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是望着远方而不去实现,要有勇气和行动力,去亲身经历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和壮丽。
故事二,悔过自新。
《三字经》中还有一则关于悔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张三”的人,他曾经犯下了罪过,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悔过自新,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改变,并得到了社会的原谅和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过去犯下了多大的错误,只要能够悔过自新,努力改过自新,就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原谅和社会的认可。
悔过自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做到。
故事三,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这个成语也源自《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王五”的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心态却非常平和。
他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不去羡慕别人的富贵,而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要总是去比较自己和别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只有知足常乐,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通过《三字经》中的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发,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理智和成熟。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更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里的故事
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个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
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个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
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
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
鲁国也打开了黑。
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
孟
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2、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
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
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
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
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
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
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
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
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实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
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
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