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
江西刘氏族谱
![江西刘氏族谱](https://img.taocdn.com/s3/m/0524c9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0.png)
江西刘氏族谱江西新喻墨庄刘氏族谱进入宋朝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开始南移。
与此同时,由于宋朝政府的努力提倡,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倾向。
与这种大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刘姓历史发展到宋朝以后,整个族姓中的精英部分似乎也已南移。
这个时期,刘氏族姓更是彻底地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历史包袱,转而以普通大姓望族的身份效力于新的朝廷,主要从文化、政治上来谋求发展。
于是,在东南有建阳刘氏五忠八贤,在江西出现了新喻墨庄刘氏等文化大族。
新喻墨庄刘氏崛起于五代宋初,盛兴于北宋。
作为宋代刘氏族姓中的一大望族,新喻墨庄刘氏以高文化素质为本宗族特点,自刘式以来,这个家族在7代之内产生了18名进士,孕育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考古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
新喻即今江西省新余县。
墨庄刘氏的原居地是新喻荻(dí音敌)斜村,即今江西省新余市黄土岗镇荻斜村,该村位于黄土岗东南方向二公里处。
据江西《刘氏族谱》和刘敞《先祖磨勘府君(刘式)家传》记载,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
这个家族原来世居彭城,直到西晋末年,有一个刘交的第18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太守,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刘姓大本营所在地北方彭城一带也兵荒马乱,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是在他任职的江南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定居下来。
刘遐的后裔不但人丁非常兴旺,家族势力也很强大,构成今日江西和相邻的福建、湖南刘氏族姓中的重要部分。
直到唐朝末年,这个家族有个刘逊,又从庐陵迁居新喻,后裔发达,形成新喻刘氏。
(一说新喻刘氏的实际开基始祖是刘逊的裔孙刘逵。
)族谱所记从刘交到刘逊的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刘富--刘辟强--刘德--刘向--刘--刘厚--刘节--刘昌--刘浚--刘毅--刘震--刘表--刘琦--刘铉--刘伯陵--刘文--刘遐--刘启--刘岱--刘芾--刘乔--刘彦--刘德杰--刘时济--刘秦--刘延年--刘铨--刘行恕--刘性--刘朝宾--刘敏--刘守文--刘逊。
江西省任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任氏源流及宗亲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31ac6f7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1.png)
九江市彭泽县东升镇桃红村古坂组;
九江市瑞昌市武蛟乡大桥村、横港镇先锋村、横港镇风景村任家山、范镇九源上源村
江西省吉安市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荷浦乡埃头村:
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塘陂村委会任家村、值夏镇马埠村;吉安市泰和县上田镇月池村、乳朝镇社下村;
吉安市万安县涧田乡涧田村
江西省鹰潭市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四青乡杏树园村;鹰潭市贵溪市罗河镇太阳村任家组
江西省宜春市
一、江西宜春奉新任氏源流系“燕山公子”之后
祖派衍乐安受姓之始德行增辉光前人而裕后述事祖宗功之庆也兴,谨遵始祖燕山公子发脉以来,而生翼华为第一世,居于江南龙钓巷,传至七世德元公,迁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回龙后,今改名麻圆背,德元公生子有三,成一成二成三兄弟三人俱各迁居择处。成二公居龙南,成三公居赣州府信丰县良下,成一居于献雄府保昌县崇仁都崇化牛头坑,迨至十八世迪贵公。康熙三十年间,迪保昌迁至奉邑自新安择处于泥洋,地名号日谢家边(现江西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上泥洋组)。约解放初期迁至现奉新县仰山乡坛下村北沿组。
江西省赣州市
一、吾姓族谱至康熙戊申年起派行如后:(第十三世起)国正天开运,昌隆启桂兰英贤承世泽,俊秀佩恩光绍述其宏远,荣华定永长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立潮村梁下组、吉埠镇石含村;箍州市于都县贡江镇白口村上坝组;
赣州市信丰县嘉定镇黄峰村仓下小组;
家修诗礼裕,廷献庆明良伦理肇有序,纲常葆吉祥翰武显艳彩,福禄展辉煌以上内容选摘赣州《任氏族谱》二、龙南县杨村镇潮商公下字派如下:定南房:
源流:
一世翼华二世贻春三世谋道四世迪远五世祖武六世积万七世德元八世成一七世起派学名一世取一字以序联支:
德成志朝仕福万雍荣华富贵光爵胜文庆任奇良嘉贤相继述世显永为芳二、江西丰城市任氏字辈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四十二)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四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7dbdf16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8.png)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四十二)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鄢尧冶衣银由鄢氏图腾释义【释义】鄢,由“焉”和“邑”组成,“焉”的本义是鸟,即焉鸟。
“鄢”本身表示“焉人”居住的地方。
得姓始祖:求言始祖地:河南鄢陵郡望堂号:太原范阳当今排序/人口:第329位/约20万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63位【起源】鄢姓主要源自:妘姓、姬姓、芈姓1、源于妘姓,出自远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颛项的玄孙名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
在夏王朝时期,求言的后人被封在郐(今河南新郑西北部),当时其族人被称作郐人,建有郐国,国君称“郐侯”。
到了殷商末期,郐侯率领族人参加了周武王姬发的灭商战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郐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郐国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晋升为侯爵,时称“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国,一般史书称其为“鄢君”,但鲁国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仍记载其为“会国”。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郑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年),鄢国被东迁而来急于扩充地盘、稳固国体的郑武公率军吞灭,其地成为郑国的鄢邑,史书记载这个过程为“郑灭郐”。
鄢国灭亡后,在鄢君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鄢氏正宗。
鄢陵地区以盛产腊梅著称,为国宝四花之一。
2、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喦,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该支鄢氏源于尧帝之后,有一个人名叫“喦”,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
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郑攻周之战”中,因喦曾竭力辅佐郑庄公在击败周王室军队时战功显赫,郑庄公特按其名“喦”之谐音赐姓为“鄢”,称鄢喦,并封赏其居于故鄢国之地鄢邑。
鄢喦死后,就殡葬于鄢邑,故而后来的史家将鄢邑称作“鄢陵”,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境内。
在鄢喦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相传,皆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
由于该支鄢氏是由郑庄公所赐,邑地又为郑庄公所封,故源其宗为“郑邑氏”。
中国彭氏字辈大全
![中国彭氏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825078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c.png)
中国彭氏字辈大全一、贵州省1、贵州省务川彭氏字辈精应有正、世宗寿国、永再家声、长发习祥。
2、贵州省遵义县人字辈:....学业左时正新恩自汝全...... 明亮求佛德 .....方声万古船......3、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新洲镇、重庆市綦江县三角地区共同沿用的字派:与湖南衡阳衡山上、下沙泉房同支a、明朝入川渝一代祖——彭代官祖,生于湖南省衡阳彭家庄,殁于四川巴渝、廉里三甲界石场神君殿侧彭家塆。
生子有二:彭箎、彭埙。
入川黔二代祖彭箎,(嘉益祖之父):生于重庆巴渝界石场彭家湾,明朝进士,祖恐因世历年远,排行失轶,自立重庆市界石场神君殿彭家湾彭氏“14字”字派:嘉俸添椿文在梓,肇登学宗正大元。
b、入川黔五代入重庆市綦江县三角地区始祖:彭添命(谢、曾氏),系彭遇椿之父,祖落业綦江三角之后,为嗣远传不紊,特将彭氏“14字”字派改为彭氏“20字”的字派:即现在贵州省正安县新洲镇彭氏家族与重庆市綦江县彭氏家族沿用彭氏“20字”字派:添椿文在梓,肇登学仕元,继志体祖德,世代宗大贤。
(续后)。
c、贵州省正安县新洲镇彭氏家族代表与重庆市綦江县三角地区彭氏家族代表于1987.10.17共同创建“40字”字派(待“20字”用完后再启用):(续前)雄伟扬名显,振建永有权;乾坤福禄利,荣华富贵连;正君安胜国,忠臣帝道昌;诗书传家远,孝友礼义长4、贵州剑河彭氏:亨辅公的后代,由湖南芷江迁入,字辈:子永兴仲志,时景廷大宗,世天毓万象,必定光祖宗,宏开先泽茂,茂盛作述显人龙,立德日成盛,其祥昌我宗4-1、贵州剑河字辈:华、荣、永、再、兴5、贵州赫章彭氏自200多年前从湖广麻城入迁,前15个排行为“家廷世啟文,元德政永兴,应国民学寿”。
6、贵州省平坝县人,祖上系江西籍调北填南而进入贵州,因家普遗失,只从祖上口述传下的字辈为:国启朝永政,元开玉仟胜(顺),清太如高升,守红印诗福,敬严德道金,惜春加万寿,望大灯心明。
7、江西临江府十字街高阳堂迁徙贵州字辈:太廷天守,显国敖时,大万宏开,先泽茂作,炫锡宸同。
江西傅氏资料
![江西傅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c54287b87c24028905fc316.png)
江西傅氏进贤世系进贤县是江西省傅姓人口较多的县份,主要分为洪桥、云桥、板桥三大族群,均为尧俞公之后。
(南部村落则多为丰城世系)始祖尧俞公(献简),字钦之,郓州东平路须城县(山东省)人,宋仁宗(公元1023年)时任中书侍郎。
生有六子:旦、亘、宣、明、密英、申。
旦、亘、申留山东;宣迁江西进贤洪桥,明迁江西进贤云桥,密英迁江西进贤板桥。
(据洪桥族谱)一、洪桥(共58支)北岭、凰岭、三阳等①始祖宣公②源流尧俞(83)—宣公(84)—③字派自始祖宣公起就设立字派。
(按洪桥谱载,宣公为说公起第84代。
相对应尧俞公为第83代,延嵩、延峰、延岑为第80代,秦公为77代,钦公为58代。
)世序原歌:公自曰安中肇夫一大宗国元其允应文良汝正宗懋思惟绍述善学必登庸朝廷方有道万世永昌隆续世序歌:辅弼成相业云台列武功赓扬逢盛治忠爱受荣封清直钦君子声名达圣衷纶章膺介锡久远庆来同④说明洪桥谱同全国通谱,江西始祖钦公,为58代。
1948年丰城联修谱未参加全国统修,钦公为51代。
二、云桥(共4支):云桥(天)、泸浔(地)、里城(人)、南坑(和)①始祖樵斋公,号少十,四六(成烈公)之子。
生于宋朝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任京畿司训谢事归田里隐钟陵。
生二子:吉辅、名辅②源流成烈(79)—少十(80)—名辅(81)—仁玉(82)—文宗(83)—彦明(84)—孟芳、季芳(85)—#川(86)—邦#(87)③字派自云桥第9代(即江西始祖钦公第37代;华夏始祖说公第87代)开始统一字辈,时间为明朝年间,公元年前后。
本群傅氏字派分为宗派和行派。
宗派分为“清公位下旧宗派”,后续以“新联宗派”。
宗派中每一个字辈列有本地本字派的“行派”。
实用中宗派使用普遍,行派大多未用。
旧宗派:邦朝仪范正大光明继世奇英振蕃宗祖(第9-24代)新宗派:将相箕裘辉煌烈励志绳武恢宏先业(自第25代起)④说明云桥谱同丰城系谱,钦公为第51代。
与洪桥谱载不同,未载明同出尧俞之后(明公)。
鞠姓氏怎么读
![鞠姓氏怎么读](https://img.taocdn.com/s3/m/6e62553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7f.png)
鞠姓氏怎么读鞠(Jū)姓来源:关于鞠姓来源,最近发掘的《鞠氏高安族谱总世系》明确记载:“鞠氏来源于鞠昇”。
鞠昇是春秋战国时期燕易王的长子,原名叫姬昇,因与其弟姬哙争夺王位失败,逃避到“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姓”的避难改姓,由于姬昇弃姬改鞠以鞠为姓,所以西周先祖鞠陶只是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开创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
鞠(Jū)姓源出有:(鞠古音:giuk 居六切)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90位。
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名贤氏族类稿》等记载,黄帝有个后裔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传说他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象古文“鞠”字,因此不窋便给这个儿子起名叫“鞠陶”。
鞠陶后来成为了周族人的首领,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陶氏。
在鞠陶的后裔子孙中,鞠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为洛阳鞠氏,亦称成周鞠氏。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燕国上大夫鞠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战国晚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即王子升。
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虽然年长于弟弟姬哙,却属于非嫡出。
在燕易王病逝后,姬升因与燕易王的长夫人所生的儿子姬哙争夺王位,结果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
“鞠”之一字,在古代义为“事败而好鞠之”,就是势败计穷无可奈何的意思。
该支鞠氏族人就称姬升为“第一世鞠升公”,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
后来到了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国上大夫鞠武,是燕太子丹老师即太傅,他就是鞠升的曾孙。
在先秦时期,有一段著名的“鞠武谏燕丹”的历史: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将军樊于期因“传檄讨秦王”失败而亡命到了燕国,由此引发了秦始皇对燕国的仇恨。
江西省田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田氏源流及宗亲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2368f32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b.png)
弘范崇英杰,敦伦继圣贤少年均在勉,学子贵于专步宇攀仙桂,驭虹揽玉蟾瑞昌市南义镇族谱字辈排序:
良民同国春以时勤自富世业绍宗先忠信立原本
九江市彭泽县字辈
国兴邻凤献家茂继术昌贤良祠世远
九江市彭泽县浪溪镇港下村
九江市修水县港口镇港口村、黄沙镇汤桥村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红岩村
吉安市吉水县水南镇村背村下半团自然村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南团村委田家村
江西省赣州市
梅水乡梅水村字辈
延贤允克承先泽和平兆志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田氏源流
(1)宗符(梅坡公)(2)万十郎(3)宝
(4)念七郎⑸仁(6)法兴(7)水生⑻润⑼本根(10)法政(11)思恭(12)成华(13)可(14)世(15)玉(16)沛(17)云(18)昌(19)明(20)日
上饶市广丰区视底镇铜坑村铁家皈
上饶市万年县齐埠乡蛇湾田家村
江西省宜春市
江西省高安市华堂田氏字辈
良善守规广锡继毓克传家学承绍荣昌
宜春市袁州区新田镇下山村学堂组、新田镇新田村
江西省抚州市
抚州市乐安县戴坊镇麦坑村
江西省萍乡市
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黎塘村
江西省吉安市
吉安市吉安县桐坪镇仓边村、桐坪镇新栗背村、桐坪镇社上村委田家村
江西省田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地市
源流
分布
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霞源村源坊国家自然村南昌市南昌县塘南镇田万村
江西省上饶市
上饶市余干县大溪乡湖坊村、大溪乡大溪村、白马桥乡山源村田源
上饶市鄱阳县响水滩乡谭家村
上饶市弋阳县登山镇慈竹村饶源组、南岩镇宝峰村田家组、旭光乡铁沙分场农业三队新屋田家
上饶市德兴市海口镇江田村
其圣亦世家允克承先泽
江西部分罗氏简况
![江西部分罗氏简况](https://img.taocdn.com/s3/m/733205e6ec3a87c24028c4a6.png)
江西部分罗氏简况吉水罗氏罗崱由戡村迁至吉水。
十四世孙罗志大,与吉水谷村的李氏结婚,从此在谷村橙溪定居。
到了明代,罗循为徐州兵备副使,罗洪先官居左春坊左赞善,谥号文庄公(据胡直《罗念庵先生行状》)。
由印冈迁至桃林,再由桃林迁到吉水竹溪的罗氏,叫“竹溪罗氏”。
宋代罗大经和弟弟罗应雷,都是宋理宗时的进士。
罗大经著有《鹤林玉露》流行于世。
他的父亲号“竹溪老人”,是品格高尚的读书人(据杨士奇《翠筠楼记》)。
由印冈迁至分宜白芒的罗氏,宋代末年有罗弘正,官任吉水主簿。
因为印冈是旧族所在地,而硐谷家甚盛,遂前往省视,途经吉水东池,暴病而亡,就葬在东池,至今那个地方还叫“主簿塘”,他的子孙就在吉水澄溪定居。
弘正的孙子罗通,以知兵闻名于世,官至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据萧鎡《罗恭神道碑》)。
由抚州宜黄迁徙到吉水的有罗录,元朝初年任吉水州学,就在吉水东坊安下家来(据杨十奇《湖广按察使罗铨墓志》)。
由襄阳迁往吉水的罗氏,其先有罗拯,宋代景祐年间进士,任吉州知州,就定居在河口下浪鼓鸣冈。
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罗宣,取白珏太傅彭齐之女为妻,于是迁居白珏的完塘,以后官至秘书监。
罗拯曾孙罗棐恭,知武冈军事,所到州县,皆著能声。
罗棐恭又从完塘迁至螺坡的枫山。
他的孙予罗如川任黄陂县知县,开始定居螺坡的山原(据解缙《山原罗氏族谱序》和杨万里《知武冈军事罗公行状》)。
泰和中团里罗氏唐临清郡王罗弘信之后,七世孙罗崇勋迁至江州,罗崇勋之子罗琉迁至吉州,罗珫之子罗延迁至中团。
其后罗仲晦迁至书院,罗坦迁至洲下(据杨士奇《书院罗氏族谱序》、萧鎡《罗氏谱序》)。
同邑还有出自清湖世系的一支罗姓,原为庐陵的世家大族,其后人迁徙至泰和的梅溪(据杨士奇《泰和罗氏梅溪书屋记》。
丹山罗氏后唐冠军大将军罗光远,因为对“儿皇帝”石敬瑭的不义行为感到气愤,南下迁居筠州。
传至罗恭,迁至洪州的市汊,再迁至庐陵。
传至罗安强,迁徙于仙槎,这就是丹山罗氏的始祖(据刘崧《丹山罗氏谱序》)。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https://img.taocdn.com/s3/m/b7e3d5fff705cc1755270937.png)
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一:陈姓第一大姓便是陈氏。
</p><p>南北朝陈时,陈畛一支陈叔明的后人陈旺,举家迁居江州(今江西省德安市太平乡),在此繁衍生息,形成并营造了19代人一脉相承、3700余人同居共炊的奇迹。
由于陈氏人丁兴旺、家风醇厚,唐宋时期朝廷一方面赐与殊荣,褒之为“义门”、“真良家”;另一方面又畏惧陈氏家族势力太大,不易控制,于是多次劝谕分家。
宋朝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仁宗皇帝专门派员为陈氏12个行派155房系(留居德安者除外)分家,以拈阄的形式,分迁到全国16个省(此时并没有“省”这一行政区划,只是相对于今天的省份区域而言,编者注)291处庄园,其中分至高安的即是瑞州庄、赤土官庄、高安庄等。
高安陈姓就多由此而来。
</p><p>据《陈氏偓公大成宗谱》记载,有陈炎赏者,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自泰州移典筠州,期间归葬夫人夏氏而回江州义门。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复典筠州,士感其德政,“请于朝,因留居焉”。
今锦水陈家湖就是其故居。
延赏的三个儿子倜、傥、偓随父迁高安,分居于椒坊、陵和,子孙繁衍,分支分派于善坊、大田、松湖、东保、荷山等地。
</p><p>又据《高安米峰陈氏宗谱》记载,“80世祖知成公开始迁入”,“83世祖仁爱公由陈家湖迁杨林,95世祖谦公为照管产业,再由杨林迁至米峰石牛垅定居,是为米峰第一始祖。
”时在明朝初年。
至清道光己亥年,“吾高安之有陈氏散处于南北各乡,文人伟士相继而起,无俟予侈言之。
然在南乡者荷山陈为大,在下北乡者赤土陈为大,在上北乡者则米峰陈与马埠陈为大。
” </p><p>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高安有陈姓人口54298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1%,陈姓村庄294个,分布于各个乡镇中。
其中,聚居百户以上的陈姓村庄有筠阳街道的新湖里村、小湖村、大城镇赤土村、龙潭镇北陵和村、独城镇八景村、八景镇观上村、田南镇大成村、相城镇新村等。
「全国各地现有的彭氏字辈」
![「全国各地现有的彭氏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33d8ea7b680203d8cf2f2434.png)
全国各地现有的彭氏字辈一、海南省ﻫ01、海南文昌字辈:正、业、修、智ﻫ02、海南彭氏03、海南省保亭县ﻫ祖延年公,汉用公系,字辈:尧舜、禹字辈:昌时开俊业,治世发鸿财ﻫ汤文武及成康,以序传来谱系彰,燕翼诒谋前有创,凤鸣协占庆其昌,圭山世业欣恒守,吉水家声喜远扬,肇自商贤垂泽厚,兴隆宗派著南方。
二、甘肃省ﻫ01、甘肃兰州彭氏辈份是:立志维嘉正、清修金克全、孝贤多善积、福泽青长年ﻫ三、福建省ﻫ01、福建古田南洋乡彭姓辈序:应运启鸿图.椒衍衣绵.培植本根延祖泽.ﻫ匡时宏骏迹.兰芬桂茂.蕃滋枝叶振胜谋02、虹山彭氏世系字行(昭穆):自十八世至三十七世:秉文子仕宜,恒乔于茂孙,为可中叔季,永建乃嘉芳;三十八世至五十七世:诗书绵世泽,忠孝绍先贤,馀庆昌谟烈,发样益寿年。
03、福建同安彭氏字辈ﻫ用乾之子孔道从金门迁居同安东半县的松山(今为新店彭厝),称为东派。
彭厝自立灯号松山,后有一支分出居安溪县内。
用斌由金门迁居同安西半县的长兴里后肖乡(五显后肖村),称为西派。
用斌生子亦三。
次子孔仕,先迁居南安院上,后徙鹊山赤下埕乡(解放后并入新店沙美)。
三子孔学与其子敬初迁居胡丘沙美。
昭穆前制旧款二十三字辈,至清光绪新添二十字辈:天子用孔敬克钦甫大尧君禹汝荣煌培钟洵楷炳垂铭淑松焕堂04、武夷山作邑彭氏ﻫ始祖彭迁,字辈:培德基长钜清棣琨坚铨沛模烈坊锦永森炽基锡泰。
ﻫ05、闽东彭氏ﻫ始祖思邈公,字辈:科教兴邦,厚,敦仁道大昌,诗书延世泽,桢斡作邦光。
ﻫ瑞启升平,盛世兴建,名立宜秉,崇德明时。
06、莆田彭氏——等世系ﻫ始祖汝砺公、椿年公,字辈:圣朝崇俊杰、世代守忠贞、云礽能绍志、国祚永重兴ﻫ07、长汀彭氏ﻫ始祖福祥公,字辈:福仕文世正、茂发星高元、达富必贵旺、荣08、德化大宗彭氏ﻫ德化彭氏共有四个支系,即霞碧南箕系、陶趣系、上围系和凤宗耀祖兴ﻫ阳系。
ﻫ从二十一世起,暂编至三十六世的昭穆字讳如下:讳行为:钦承爱敬,举念谦恭,云礽继作,财业兴隆ﻫ字行为:诗书启瑞,理学精通,贤能集福,俊杰留芳ﻫ四、云南省02、云南省水富县(原绥江县小土里) 01、江西迁徙到云南省ﻫ字辈: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ﻫ彭受先公房原字派(前七代):受商(三代单名)玉元世(七代单名)。
你造吗?”刘“姓成了江西第一大姓,你入围了吗!
![你造吗?”刘“姓成了江西第一大姓,你入围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0815811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c.png)
你造吗?”刘“姓成了江西第一大姓,你入围了吗!赣味文化,直通心灵的味道。
赣味文化,赣文化传播平台,江西人精神高地。
赣味文化,赣文化公益事业倡导者,让赣文化成为精神磁场。
300中国十大姓氏,总人口约5.5亿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王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陈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黄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1万氏熊氏等族人曾迁往京广万氏熊氏等族人曾迁往京广《南昌县姓氏志》记述时限,上限不限,追溯各姓氏起源,下限基本断至2009年7月。
书中排在前十位的大姓为万、李、刘、熊、胡、涂、罗、陈、黄、徐。
其中,南昌徐姓多为徐孺子(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后裔。
在这十大姓氏中,万氏族人有迁往广东、北京等地的;熊氏族人有迁往陕西、四川、广东、上海、江苏、湖北、吉林等地的;李氏族人有迁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辽宁、新疆、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台湾等地的……另外,上述十大姓氏迁往南昌市等省内其他地方的也不少。
2九江张姓人最多据统计,九江姓张的人最多,有239524人,占九江市户籍人口总数的5.14%。
排在九江市前五名的姓氏依次是张、刘、陈、王、李。
九江市户籍人口中同名同姓前三位的姓名依次是王芳、刘芳、张敏。
刘姓为何成江西第一大姓刘姓成为江西第一大姓的原因有:一是西汉时期,因为皇帝姓刘,所以刘姓便成为当时第一大姓。
并且在几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由于江西相对稳定,所以大量刘姓便在江西这片大地上繁衍起来。
江西省李氏主要六支世系
![江西省李氏主要六支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84d34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5.png)
江西省李氏主要六支世系江西省李氏主要六支世系(新版)江西的李氏主要有五支世系,他们分别是:宜春的西平堂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婺源三田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一、宜春的西平堂李氏顾名思义,是指西平郡王李晟后裔之意。
李晟,字良器,其先世甘肃临潭人,后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
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
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
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
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
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
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
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
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
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
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长房李游的长子李服,在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
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
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逐成当地望族。
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盘谷乡现有人口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
江西省家谱族谱全集寻根问祖资料合集(四)
![江西省家谱族谱全集寻根问祖资料合集(四)](https://img.taocdn.com/s3/m/b1c7d53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6.png)
江西省家谱族谱全集寻根问祖资料合集(四)江西省家谱族谱全集共4部分,这是第4部分,其他部分请看主页其他条目。
夏江西湖口夏氏宗谱夏江西九江夏氏宗谱夏江西瑞昌夏氏东分分谱夏江西上饶丰溪赤峰夏氏宗谱夏江西上饶夏氏宗谱夏江西石城会稽郡夏氏族谱夏江西武宁夏氏宗谱夏江西永丰丰庆夏氏宗谱夏氏宗谱夏阳汤氏族谱向江西不详向氏宗谱向氏宗谱项江西广丰丰谿涟湖项氏宗谱萧江西不详吉郡萧朝宗堂续修主谱萧江西不详吉郡萧氏主谱萧江西赣县赣邑坊溪萧氏五修族谱萧江西广丰萧氏宗谱萧江西-吉安吉郡萧氏总祠朝宗堂主谱萧江西-吉安萧氏族谱萧江西-吉安洋湖萧氏五修族谱萧江西吉水虎溪萧氏宗谱萧江西吉水金滩滩头萧氏族谱萧江西吉水萧氏重修族谱萧江西庐陵衡山乌塘萧氏十一修族谱萧江西南康萧氏族谱萧江西萍乡萍北杉木萧氏族谱萧江西上饶萧氏宗谱萧江西泰和金滩滩头萧氏族谱萧江西泰和泰和南溪萧氏族谱萧江西泰和萧氏三修族谱萧江西泰和萧氏四修支谱萧江西泰和洋湖萧氏五修族谱萧江西万载万载萧氏支谱萧江西婺源萧江氏家谱萧江西永丰浚源萧氏重修族谱萧江西雩都虎溪萧氏宗谱萧氏大成族谱萧氏宗谱萧台湾台北江西泰和泸源萧氏族谱谢江西赣县赣县檀境谢氏七修族谱谢江西贵溪浦阳谢氏宗谱谢江西-吉安陇陂谢氏续修族谱谢江西-吉安石渡谢氏七修族谱谢江西南丰源溪谢氏族谱谢江西南康谢氏族谱谢江西瑞金瑞林谢氏九修族谱谢江西上饶谢氏重修宗谱谢江西上饶谢氏宗谱谢江西泰和陇陂谢氏续修族谱谢江西万载谢氏族谱谢江西兴国兴邑梅溪谢氏八修族谱谢江西兴国兴邑梅溪谢氏七修族谱谢江西修水谢氏宗谱谢江西宜春谢氏族谱谢江西永丰谢氏族谱谢江西雩都池溪谢氏四修族谱谢江西雩都谢氏东山堂雩都桥头信隆公九修族谱谢氏重修族谱谢氏族谱辛江西宁都万载辛氏族谱辛江西万载万载辛氏幼房谱辛江西万载万载辛氏族谱新安庐源詹氏合修宗谱新安太原王氏宗谱新城颍川陈氏支谱星江严田李氏八修宗谱星源甲道张氏宗谱星源银川郑氏宗谱兴国福岭杨氏十修族谱兴国王氏重修族谱熊江西不详熊氏宗谱熊江西不详熊氏族谱熊江西奉新茥林熊氏宗谱熊江西湖口熊氏重修族谱熊江西南昌熊氏宗谱熊江西南昌熊氏族谱熊江西鄱阳熊氏宗谱熊江西新建熊氏族谱熊江西兴国熊氏大成宗谱徐江西不详徐氏宗谱徐江西崇仁徐氏家谱徐江西都昌徐氏宗谱徐江西都昌徐氏族谱徐江西丰城沔浒徐氏十修族谱徐江西丰城清水港徐氏十续宗谱徐江西丰城徐氏八修族谱徐江西广丰笔峰徐氏宗谱徐江西广丰溪淤徐氏宗谱徐江西广丰徐氏家谱徐江西乐平南州徐氏宗谱徐江西南昌徐氏宗谱徐江西鄱阳凰冈徐氏家谱徐江西鄱阳徐氏宗谱徐江西清江清江云溪徐氏族谱徐江西上饶东海徐氏宗谱徐江西上饶新昌徐氏宗谱徐江西上饶徐氏(十修)族谱徐江西上饶徐氏家谱徐江西上饶徐氏宗谱徐江西上饶徐氏族谱徐江西万载万载礼裕江上徐氏族谱徐江西弋阳徐氏家谱徐氏八修族谱徐氏宗谱许江西不详高阳堂许氏族谱许江西不详圭海许氏族谱许江西不详许氏宗谱许江西奉新许氏大全族谱许江西贵溪许氏宗谱许江西会昌许氏大宗族谱许江西吉水城南许氏重修族谱许江西乐平许氏家谱许江西上饶许氏宗谱许江西-万安罗塘许氏宗谱许江西万载许氏族谱鄢江西丰城鄢氏族谱鄢江西-吉安鄢氏重修族谱严江西不详衙背严氏八修家谱严江西泰和泰和城头严氏族谱严江西万载严氏族谱严田宗谱阎江西铅山兰谿太原阎氏宗谱颜江西吉水颜氏续修通谱晏江西上高东溪晏氏家谱晏江西万载万载高城晏氏族谱燕江西鄱阳燕氏宗谱阳都徐氏十四联四修族谱阳江西吉水泷冈欧阳氏谱阳江西南康[阳氏族谱阳江西石城渤海欧阳氏家谱杨江西大庾杨氏族谱杨江西都昌宏农杨氏宗谱杨江西都昌杨氏宗谱杨江西抚州灌溪杨氏重修族谱杨江西赣县[江西赣县迁台杨氏家谱杨江西湖口杨氏大成宗谱杨江西湖口杨氏家谱杨江西湖口杨氏重修宗谱杨江西湖口杨氏宗谱杨江西-吉安兴邑杨氏重修族谱杨江西-吉安杨氏续修族谱杨江西吉水舍溪杨氏重修族谱杨江西吉水杨氏宗谱杨江西乐安灌溪杨氏重修族谱杨江西临川沙港杨氏九修族谱杨江西庐陵杨氏宗谱杨江西鄱阳太原王杨宗谱杨江西铅山鵞湖西塘杨氏宗谱杨江西清江杨氏续修宗谱杨江西瑞金瑞金北关杨氏族谱杨江西瑞金瑞金西门杨氏七修族谱杨江西上饶杨氏宗谱杨江西万载万载杨氏续修支谱杨江西万载杨氏族谱杨江西兴国兴国县北杨氏九修族谱杨江西兴国兴邑杨氏重修族谱杨江西兴国杨氏十修族谱杨江西宜春洖溪杨氏族谱杨江西宜黄杨氏续修宗谱杨江西弋阳杨氏宗谱杨江西永丰杨氏十修族谱杨江西雩都杨氏十修族谱杨江西雩都杨氏续修族谱杨江西樟树清江誉溪杨氏五修族谱杨氏族谱杨台湾台北[江西赣县迁台杨氏家谱姚江西浮梁吴兴姚氏宗谱姚江西赣县姚氏四修族谱姚江西乐平姚氏宗谱姚江西鄱阳南山姚氏宗谱姚江西-万安吴兴姚氏三修宗谱叶江西不详叶氏宗谱叶江西不详叶氏族谱叶江西德兴南阳叶氏宗谱叶江西分宜叶氏族谱叶江西浮梁南阳叶氏宗谱叶江西赣县赣南吉叶氏联修族谱叶江西赣县叶氏宗谱叶江西-吉安叶氏六修族谱叶江西吉水吉水东营叶氏六修族谱叶江西南康赣南吉叶氏联修族谱叶江西萍乡叶氏族谱叶江西鄱阳鄱阳叶氏家谱叶江西上高叶氏族谱叶江西上犹南阳郡叶氏族谱叶江西遂川赣南吉叶氏联修族谱叶江西铜鼓叶氏族谱叶江西-万安赣南吉叶氏联修族谱叶江西万载叶氏族谱叶江西婺源南阳叶氏宗谱叶江西信丰赣南吉叶氏联修族谱叶江西修水叶氏宗谱叶江西宜春叶氏族谱叶江西永丰读洲叶氏宗谱叶江西永修吴城叶氏宗谱叶江西雩都赣南吉叶氏联修族谱宜春陈氏大成宗谱宜黄棠阴罗氏尚义门房谱宜邑罗溪王氏族谱宜邑谢氏六修宗谱义门陈氏大成宗谱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易江西崇仁易氏分支坐挪十二修族谱易江西崇仁易氏分支坐挪十一修族谱易江西-吉安易氏支谱易江西建昌易氏分支坐挪十二修族谱易江西建昌易氏分支坐挪十一修族谱易江西瑞昌易氏宗谱易江西瑞金易氏义塾社谱易江西修水易氏德支宗谱易江西永修易氏分支坐挪十二修族谱易江西永修易氏分支坐挪十一修族谱殷江西湖口殷氏宗谱殷江西鄱阳殷氏宗谱殷江西星子殷氏合修宗谱银山王氏重修族谱阴阳王氏宗谱尹江西不详尹氏族谱尹江西赣县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广昌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会昌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吉安尹氏宗谱尹江西吉水尹氏宗谱尹江西-靖安尹氏宗谱尹江西乐安尹氏族谱尹江西宁都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瑞金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上饶尹氏族谱尹江西石城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兴国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尹江西雩都赣东南尹氏联修族谱颍川堂钟氏联修总谱颍川堂钟氏联修族谱应江西宜黄应氏七修族谱游江西萍乡游氏支谱游江西万载万载杭溪游氏族谱游江西婺源游氏宗谱游江西修水游氏宗谱于江西不详于氏宗谱于江西都昌[于氏大成宗谱于江西都昌于氏宗谱于江西丰城于氏宗谱余江西不详余氏宗谱余江西都昌江西都昌余氏大成宗谱余江西丰城泸溪余氏八修族谱余江西抚州培坞余氏家谱余江西南城曲江余氏宗谱余江西鄱阳余氏宗谱余江西铅山芳塘余氏支谱余江西铅山余氏宗谱余江西上饶芳塘余氏支谱余江西上饶芳塘余氏宗谱余江西上饶培坞余氏家谱余江西上饶曲江余氏宗谱余江西上饶泗水余氏宗谱余江西万载万载桃源余氏支谱余江西万载余氏族谱余江西新城曲江余氏宗谱余江西永丰余氏宗谱余江西余干余氏宗谱俞江西南昌俞氏宗谱俞江西婺源河涧俞氏支谱俞江西婺源龙溪俞氏宗谱俞江西永丰丰溪巨山俞氏宗谱俞江西玉山河闲俞氏宗谱郁江西-吉安安福郁氏谦公族谱郁江西萍乡萍邑郁氏族谱喻江西不详喻氏宗谱喻江西鄱阳喻氏宗谱喻江西万载万载丰田喻氏族谱豫章黄祠四修主谱豫章涂氏宗谱袁江西不详袁氏合修族谱袁江西都昌袁氏宗谱袁江西赣县袁氏大成宗谱袁江西-吉安铅坊袁氏十修族谱袁江西瑞金瑞金黄田袁氏族谱袁江西铜鼓袁氏大成宗谱袁江西万载万载白良袁宽房谱袁江西宜春宜阳楼陬袁氏族谱袁郡曹氏合谱袁郡蓝氏主谱袁郡钟祠主谱袁郡锺氏主谱袁萍李宪公支谱翟江西奉新翟氏九修家谱詹江西乐安弓灞詹氏族谱詹江西上饶詹氏宗谱詹江西婺源庆源詹氏宗谱詹江西婺源婺源庆源詹氏宗谱张江西不详张氏联修族谱张江西不详张氏宗谱张江西德兴东社张氏宗谱张江西都昌张氏宗谱张江西丰城张氏四修宗谱张江西浮梁张氏宗谱张江西赣县围田上张氏族谱张江西赣县张氏宗谱张江西赣县张氏族谱张江西广丰丰谿张氏宗谱张江西广丰张氏宗谱张江西-红安张氏宗谱张江西会昌张氏七修族谱张江西-吉安古井张氏通谱张江西-吉安长陇张氏族谱张江西吉水城西张氏六修族谱张江西吉水七帐张氏族谱张江西九江九江封一乡张氏宗谱张江西九江张氏宗谱张江西乐平张氏宗谱张江西南昌张氏宗谱张江西南康张氏九修宗谱张江西宁都甲申重修(十二修)湖头张氏族谱张江西宁都张氏七修族谱张江西萍乡萍北流江张氏族谱张江西鄱阳张氏宗谱张江西铅山张氏宗谱张江西瑞金张氏十一修族谱张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张江西上饶儒林张氏联宗谱张江西上饶张氏宗谱张江西上饶张氏族谱张江西石城石涧湖坵张氏五修族谱张江西石城张氏十一修族谱张江西遂川(锺氏彭氏廖氏张氏古氏李氏)兴文社谱张江西遂川张氏重修支谱张江西-万安张氏七续宗谱张江西万载郭山张氏重修族谱张江西万载万载大坳张氏支谱张江西万载万载张氏六房族谱张江西万载万载张氏六支族谱张江西万载张氏合谱张江西万载张氏联修族谱张江西万载张氏支谱张江西万载张氏族谱张江西武宁鄂浠张氏宗谱张江西武宁张氏宗谱张江西婺源甲道张氏宗谱张江西新营东社张氏宗谱张江西信丰张氏七修族谱张江西信丰张氏族谱张江西兴国清河张氏重修族谱张江西兴国兴邑富足张氏第六修族谱张江西兴国张氏联修族谱张江西兴国张氏七修族谱张江西兴国张氏族谱张江西寻乌长邑车头张氏族谱张江西宜春宜春张氏支谱张江西永丰清河郡张氏十修族谱张江西永丰张氏联修族谱张江西雩都雩都张氏二届联修族谱张江西玉山东社张氏宗谱张江西玉山怀玉张氏宗谱张江西玉山张岭张氏宗谱张氏大成族谱张氏宗谱张氏族谱章江西不详章氏会谱章江西丰城章氏族谱章江西奉新章氏宗谱章江西浮梁章氏宗谱章江西新建章氏宗谱章江西宜黄宜邑鹿冈章氏宗谱樟村王氏宗谱长宁滋溪谢氏三修族谱赵江西丰城义水赵氏宗谱赵江西丰城赵氏宗谱赵江西奉新奉新赵氏家谱赵江西抚州江西抚州窑前赵氏族谱赵江西抚州窑前赵氏族谱赵江西临川江西抚州窑前赵氏族谱赵江西鄱阳江西抚州窑前赵氏族谱赵江西鄱阳赵氏宗谱赵江西上饶赵氏宗谱郑江西不详郑氏宗谱郑江西都昌郑氏宗谱郑江西浮梁荣阳郑氏族谱郑江西浮梁郑氏宗谱郑江西广丰荥阳郑氏统修宗谱郑江西广丰郑氏宗谱郑江西鄱阳荣阳郑氏族谱郑江西鄱阳郑氏宗谱郑江西上饶莱阳郑氏统修宗谱郑江西上饶信饶沙溪郑氏贞房支谱郑江西上饶信饶沙溪郑氏族谱郑江西上饶荥阳郑氏统修宗谱郑江西上饶荥阳郑氏续修宗谱郑江西上饶荥阳郑氏宗谱郑江西上饶郑氏宗谱郑江西泰和大瑞郑氏十修通谱郑江西万载万载谷源郑氏支谱郑江西玉山怀玉中间郑氏宗谱郑江西玉山闽永迁玉郑氏宗谱郑氏大成宗谱中墟颜氏族谱中洲庄氏宗谱锺江西都昌颖川锺氏宗谱锺江西赣县赣县鹭溪桃溪锺氏联修族谱锺江西赣县锺氏联修族谱锺江西赣县锺氏宗谱锺江西赣县锺姓大宗谱锺江西会昌会昌莲塘锺氏六修族谱锺江西会昌颍川堂会昌锺氏联修族谱锺江西-吉安锺氏主谱锺江西龙泉锺氏三修族谱锺江西宁都湖兴锺氏八修族谱锺江西萍乡锺氏支谱锺江西萍乡锺氏族谱锺江西鄱阳锺氏重修族谱锺江西鄱阳锺氏族谱锺江西瑞金瑞金大页坑锺氏族谱锺江西瑞金瑞金大悦锺氏四修族谱锺江西遂川(锺氏彭氏廖氏张氏古氏李氏)兴文社谱锺江西遂川锺氏三修族谱锺江西遂川锺氏族谱锺江西万载锺成公支谱锺江西万载锺氏宁房支谱锺江西万载锺氏牌谱锺江西万载锺氏支谱锺江西万载锺氏族谱锺江西兴国兴永锺氏重修族谱锺江西兴国颖川堂锺氏联修族谱锺江西兴国锺氏联修族谱锺江西兴国锺氏六修族谱锺江西兴国锺氏三修族谱锺江西兴国锺氏重修族谱锺江西兴国锺氏族谱锺江西宜春锺氏牌谱锺江西永丰兴永锺氏重修族谱周江西不详周氏七修族谱周江西不详周氏宗谱周江西都昌周氏宗谱周江西赣县周氏族谱周江西广丰丰溪大石周氏宗谱周江西广丰丰谿大石周氏宗谱周江西湖口汝南周氏宗谱周江西湖口乌兔周氏宗谱周江西湖口周氏大成宗谱周江西湖口周氏续修宗谱周江西湖口周氏宗谱周江西-吉安箬田周氏初修宗谱周江西九江濂溪周氏家谱周江西九江周氏大成宗谱周江西九江周氏宗谱周江西南丰周氏宗谱周江西南康浦阳田东周氏宗谱周江西鄱阳周氏宗谱周江西铅山周氏八修族谱周江西瑞昌周氏宗谱周江西上饶高洲周氏宗谱周江西遂川周氏五修族谱周江西泰和(周氏)一本堂宾兴会谱周江西泰和(周氏)一本堂春祭谱周江西万载万载大桥周氏族谱周江西婺源江峡周氏宗谱周江西星子乌兔周氏宗谱周江西弋阳周氏五修族谱周江西永丰格天堂周氏宗谱周江西永丰箬田周氏初修宗谱周江西玉山周氏宗谱周江西玉山竹川周氏宗谱朱江西不详朱氏续修族谱朱江西不详朱氏宗谱朱江西都昌朱氏重修宗谱朱江西赣县沛国堂赣南朱氏联修族谱朱江西赣县朱氏族谱朱江西赣县竹霸分派兴赣雩朱氏族谱朱江西湖口朱氏宗谱朱江西-吉安朱氏七郎公五修族谱朱江西吉水朱氏重修族谱朱江西建昌朱氏宗谱朱江西乐平桃源朱氏宗谱朱江西乐平朱氏族谱朱江西南昌盱眙朱氏八支宗谱朱江西宁都朱氏宗谱朱江西上饶紫阳朱氏宗谱朱江西泰和朱氏七郎公五修族谱朱江西-万安朱氏重修族谱朱江西万载朱氏族谱朱江西婺源浦阳朱氏宗谱朱江西婺源朱氏重修宗谱朱江西婺源朱氏宗谱朱江西婺源竹墩朱氏族谱朱江西兴国竹霸分派兴赣雩朱氏族谱朱江西宜春朱氏族谱朱江西永修朱氏宗谱朱江西雩都沛国堂赣南朱氏联修族谱朱江西雩都竹霸分派兴赣雩朱氏族谱朱江西玉山玉阳朱氏宗谱朱氏家谱朱氏宗谱朱氏族谱诸葛江西上饶诸葛氏宗谱祝江西南昌祝氏宗谱祝江西修水祝氏宗谱庄江西铅山庄氏宗谱庄江西上饶庄氏宗谱庄江西弋阳庄氏宗谱邹江西不详邹氏联宗族谱邹江西奉新邹氏族谱邹江西高安邹氏九修宗谱邹江西湖口邹氏宗谱邹江西-吉安邹氏族谱邹江西吉水邹氏族谱邹江西进贤邹氏族谱邹江西临川邹氏族谱邹江西南昌西陵邹氏宗谱邹江西宁都范阳邹氏重修族谱邹江西瑞金范阳邹氏重修族谱邹江西上饶邹氏族谱邹江西万载万载邹氏族谱邹江西万载邹氏族谱邹江西新建邹氏宗谱邹江西兴国范阳邹氏重修族谱邹江西雩都范阳邹氏重修族谱邹氏族谱左江西余干左氏宗谱。
江西省裴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裴氏源流及宗亲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61d1df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3.png)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苏溪村、视底镇铜坑村裴家;上饶市玉山县必姆镇杨家村杨家、怀玉乡白泥村裴家;上饶市铅山县英将乡汉阳村裴家、武夷山镇石珑村邱林自然村、石塘镇十都村;
上饶市横峰县龙门乡下坊村;
上饶市鄱阳县高家岭镇五十里岗村、高家岭镇芦埠村、白沙洲乡车门村委会车门村:
上饶市万年县裴梅镇裴家村、裴梅镇葛毛坞村、裴梅镇汪家村、裴梅镇东源村委会杨家村、裴梅镇江头村;
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阁上村落虎岭自然村、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镇庙下村、金滩镇源溪村、金滩镇柘塘村、金滩镇坑梅村;
吉安市万安县百嘉镇九贤村;
吉安市永丰县石马镇棠阁村
盛代为良相咸念伯公叔以之懋典文秉兴克福禄字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吉水县金滩镇源溪村裴氏字辈
方正存心谦厚礼义廉耻
吉水裴氏:始迁祖为裴琼,为裴晋公十五世孙,知吉阳,因家焉。
2、樟树市中洲乡下陈村源流
村上有裴姓大概八十多人。大概一两百年前从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赤塘裴家迁来。
渡镇雷徐村裴家组;
宜春市高安市八景镇石头渡村上村;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田心村
江西省磨潭市
司徒裴琥是贵溪裴源始祖
唐僖宗年间,浙江节度使裴球,奉命讨伐王郢的叛军。行军至江西贵溪裴源时,见其山清山秀,清泉不断,群山怀抱之中还有千余亩平地可垦作耕田,当即命人筑宅垦荒,将家眷安置与此,这便是贵溪裴源裴氏家族的由来。从此,这个在历史上号称“宰相世家”,单单在唐朝就出了数十名宰相的裴姓世家在贵溪也就留下了一条支脉。而贵溪的裴家,同样人才辈出,成为贵溪北乡的望族。裴球子裴铎,担任过后唐的工部尚书。而宋成淳年间,在贵溪那次著名的一榜夺十九进士的科举记录中,裴源出了裴士宗、裴金、裴仪三个进士,分别官至兵部侍郎,建康通判和黄门郎:元朝时,裴与权进士及第,封中书舍人:明朝又有裴德泽,封监察御史巡按福建。
高安基本情况简介
![高安基本情况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9160c3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e.png)
高安市情简介高安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市国土面积2439平方公里,于公元1993年撤县设市,辖2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总人口84万,是全省经济十强县市之一.——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是江西最早的18个建制县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淳朴聪慧的高安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与曹操高陵墓等一同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之一的华林宋元明时期造纸作坊遗址,该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南宋、延续生产时间最长南宋、元、明的造纸遗址,对探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史有重要价值.深受考古界关注的“下陈遗址”;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七星堆古墓群’;画法粗犷简练、形象生动的实崖岩画;被北宋诗人苏辙赞为“虹腰宛转三百尺,鲸背参差十五舟”的锦江浮桥;市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元代青花釉里瓷器;建于明代、素有“崇阁巍峨,画栋飞云”之称的大观楼;见证着高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星辰璀璨的文化.——人杰地灵的才子之乡.在高安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名人高士不断涌现.元代政治家、建筑学家刘秉忠在忽必烈时期负责定都开平,主持大都北京的营建;中原音韵作者周德清奠定了普通话基础;着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参与制定了北京时间;俗称“三定”.还有协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刘恕,被乾隆皇帝誉为“帝师元老”的朱轼,被称为“现代国内少见的诗人”白采,着名数学家、教育家傅仲孙,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艾寒松等,是高安人中的精英.高安历来有“盛读书之风,重教育之举”的优良传统,全市拥有江西省重点中学4所,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近年来,高安更是高才辈出,每年输送到高校的大学生达3000余名,入学人数、入取比率位居江西县级首位;高安籍在外硕士、博士达到8000余人,高安在全省、全国“才子之乡”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2011年全市高考成绩600分以上有99名,一本上线人数833名,二本上线人数2349名,排宜春市各县市区之首,位江西省县市、区前列.——物华天宝的富庶之地.高安自古有“农业上县”的美誉.现为全国粮、棉、油、猪、牛、茶、蚕桑等生产基地.棉花和肉类生产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现有耕地万亩水田万亩、山地151万亩、水面万亩,特别是富硒土壤面积达平方公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模式化养猪、小区养牛、立体化养鱼成效显着.高安地力肥沃,北部山区森林茂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地下矿产甚多,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青板石“五石”俱全;瓷土、耐火土、陶土、保温土“四土”广布;煤矿、铝土矿、水晶矿“三矿”富足.高安境内有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超亿吨,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储量达亿立方米,瓷土、耐火土的储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高安还是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市,由国家大电网供电,目前全省唯一的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在高安建站,全市已建有2座22万伏、9座11万伏、15座万伏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位置优越的新兴城市.高安东邻省会南昌,是西入南昌的“咽喉要地”,南接新余、樟树,东北面是世界着名风景区庐山,新建的昌北机场距高安只有50余公里.320国道横贯境内,赣粤高速公路擦肩而过,浙赣铁路接轨境内,沪昆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并在高安设站,滔滔锦江流经市区直下赣江,正在建设的江西省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和八景无水港改造完工后,将实现铁海联运,运费与内河运输持平;高安还有2万余辆大型货运汽车,规模位居全国县市之首.高安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北倚中部腹地,辐射湖南、湖北、安徽等省,8小时经济圈基本可覆盖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大沿海和中部地区,是承载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之地和广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理想支点.——投资创业的首选热土.高安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约发展地带,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之一.近年来,高安投入10多亿元,按照打造“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行区、环省会经济圈的明星城”“两区一城”的目标,全力建设了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新世纪工业城、大城昌西文化产业园、省级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富硒农业基地等对外开放的大平台.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6454元,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三产比重由2006年的::调整为::,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建陶、汽运两大行业均完成税收亿元,打破了高安无亿元税收产业的历史;乡镇财政收入均迈过千万元台阶,其中瑞州街道、八景镇财政收入超亿元.高安主要特点高安,素有“赣中明珠”的美誉.公元前201年建县,是江西最早的18个建制县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高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特别是享誉过中华大地的“一宝”、“二特”、“三定”、“四业”,可谓是高安厚重历史的积淀、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一宝”:就是1980年在高安出土并馆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堪称“国宝”,目前,高安馆藏元青花19件,馆藏数量排名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土耳其和伊朗,在国内外陶瓷考古界引起了轰动,被国内外文物专家誉为元代极品.“二特”:一是享誉赣鄱大地的特色戏曲高安采茶戏,为江西四大剧种之一,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多次奉调进北京、上庐山为党和国家领导专场演出.二是高安华林宋元明造纸作坊遗址.是国内发现时代最早、延续生产时间最长、遗迹最多且最全的造纸遗址,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展有极高的价值.华林宋元明造纸作坊遗址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三定”:一是定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就是采纳了高安人刘秉忠的重大建议,且京城设计也是由刘秉忠具体负责;二是定普通话主音.普通话主音源自元代高安人周德清创作的中原音韵,这部着作被视作现代普通话的祖音;三是定北京时间.高安人吴有训是我国着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康普顿效应的验证者,北京时间是由他牵头负责制定的.“四业”:就是建筑陶瓷、货运汽车、机械光电、文化休闲及现代农业.有人曾用四句话来概括我们高安这四大产业发展的现状:一是凡有建筑的地方就有高安的建陶在装饰;二是凡有公路的地方就有高安的汽车在奔驰;三是凡有霓虹灯的地方就用了高安的LED二极管;四是凡是重要城市就有高安的农副产品在销售.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高安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公顷,占%;山地公顷,占38%;水域公顷,占%;城镇、村庄、道路等其它用地公顷,占%.土壤质地肥沃,主要以红壤土和水稻土为主.其中:红壤土占土壤面积的%,水稻土占土壤面积的%.市域土地结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土层疏松的沟谷平原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而丘陵岗地平缓,开发潜力较大,适宜于发展旱地作物和经济林木.水资源高安市水系发达,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地表径流归属于锦河、肖江、潦河、袁河四流域,其中锦河是最大河流,境内流程近70公里,流经12个乡镇街办.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形成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境内锦河以北为弱风化裂隙水和孔隙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锦河以南为裂隙溶洞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全市地下水资源量在4亿立方米以上,水质良好.经过多年开发,全市建有蓄水工程1538座其中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48座,小二型水库257座,山塘水库1225座,总库容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43座其中中型工程1座,万亩工程2座,小型陂闸工程340座;提水工程装机4362台,49966千瓦;全市水电蕴藏量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万千瓦,已建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4098千瓦.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主要有煤、石灰石、高岭土、石英石、瓷石、耐火粘土、铜、铝、锌、铁、金等.其中煤炭储量亿吨,位居全省前列;石灰石仅出露范围内的储量就达亿吨,且品位较高,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其它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具有分布广、品质优的特点,开发价值较高.林业资源境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植物种类共有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80科237属452种;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等.境内林业用地面积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0%.气候条件高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多年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米106万千卡,.全年平均雨量为1560毫米,主要分布在4~7月份,占全年雨量60%以上,极易导致春夏之交洪涝发生;8~10月雨量偏少,又易造成伏、秋干旱.全年平均气温摄氏度,最热月为7~8月份,最热月份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全年平均无霜期276天.境内受地形、海拔高度、江河湖泊、植被诸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多变的小气候特征.这些气候特征蕴育着高安秀丽的山川、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生物样种.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位于江西省高安市东南部素有高安“金三角”之称的八景、新街、独城三镇交界处,是省发改委、省经贸委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建筑陶瓷产业专业基地,分生产区、展贸区、物流区、培训区等相关链区.区位优势明显,距赣粤、沪昆高速公路胡家坊大型互通出入口仅10公里,高胡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已建成有220KV金子山变电站和肖江变电站,110KV新街1号变电站和新明珠变电站等四个变电站为基地企业供电.基地2号110KV变电站预计今年11月份投运.高安素有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的美誉,有釉面砖王国之称.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陶瓷生产企业99家,配套企业184家,投产陶瓷生产线173条,在建生产线37条,预计2011年,全市陶瓷产能将达到7亿平米.2010年全市陶瓷行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了%,从业人员达35000余人.2011年1-11月份,基地企业完成税收亿元,同比增长了%.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自2007年3月建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四高”要求,与萍乡的工业用瓷、景德镇的日用陶瓷错位发展.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把规划设计关、环境影响评估关、工程建设质量关以及企业准入关,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为止,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开发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平整土石方1226万方,兴修道路公里,铺设下水道96公里,完成绿化62万㎡,公共绿化率达35%,完成亮化公里,兴建日产4万吨沙湖地表水厂一座,铺设自来水管网30公里,兴建220KVA变电站2座,110KVA变电站3座架,设电力杆线50公里,2008年成功争取铁道部和省地方铁路集团的大力支持,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兴建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于今年12月17日正式接到开通令,同时为配合铁路专用线建设,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争取了高安口岸作业区,并已开工建设,为海关商检的进驻以及开通铁海联运通道,实现高安直接报关出口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基地企业清洁生产,省投资燃气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兴建高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专业负责基地企业的天然气供应,并于去年10月份正式向企业供气,目前年供气已超过300万方,投资3800万元的中国建筑陶瓷实训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年培训能力达3000人.高安建陶基地目前共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86家,合同引进资金近173亿元,拟建生产线291条,其中全国知名品牌陶瓷企业新中源陶瓷集团、新明珠陶瓷集团、欧雅陶瓷、英皇卫浴洁具、恒达陶瓷、伟达陶瓷以及日本的爱和陶等都相继落户.目前已有79家企业开工建设,其中37家陶瓷企业92条生产线及25家配套企业已建成投产,在建生产线38条,1-11月份税收亿元.在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陶瓷行业新锐榜评选活动中,高安陶瓷产区拨得头筹获年度产区奖,第七届新锐榜被评委最具成长性产区.2008年7月10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授予高安“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称号.为应对当前建筑陶瓷业的良好发展势头,立足高安市建筑陶瓷产业基础,高安市委、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强攻建筑陶瓷产业,提出了建陶产业“531”的构想,“五”就是五大升级:规模总量升级、品牌升级、延伸配套链升级,节能环保水平升级,综合效益升级.“三”就是要坚持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建陶产业,坚定不移推进建陶产业优化升级,坚定不移把高安建陶基地打造成最具影响力的产区.“一”就是要充分整合三镇一基地资源,努力实现建陶基地整体建设水平和基地整体品牌的升级,将建陶基地打造成高安重要的城市副中心.。
高安陈姓,何人堪称第一祖!?
![高安陈姓,何人堪称第一祖!?](https://img.taocdn.com/s3/m/ecb511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6.png)
高安陈姓,何人堪称第一祖!?高安陈姓,何人堪称第一祖?这得有个前提。
这前提是以在高安出现的时间最早,还是以在高安繁衍的人口最多,还是二者皆具?如果说在高安出现的时间最早,那这第一祖当属汉代的陈夫乞。
若说在高安繁衍的人口最多,那又非宋代的陈延赏莫属。
如果说二者皆具,那这人又会是谁呢?族谱是这样,县志也差不多,不与私家财产有关,连修都难得修,更别说保住。
长年不修谱不编志,谁有本事让历史代代延续?现实正是如此,例如高安,零星的史料明明记载高安早在宋代以前就有《筠州图经》、《筠州古图经》、《筠州旧经》,宋代有《蜀江志》、《瑞阳志》、《高安旧图经》、《高安县记》、《高安志》,元代有《瑞阳志》、《瑞阳高安县志》,明初也有《高安县志》。
但如今人们所能找到的《高安县志》已是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刻本,还藏在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专门负责收集编写高安历史的高安市史志办,保留的还是从别人那里拷来的复印件。
况且清康熙十年版《高安县志》里明代以前的史料还是从明代《瑞州府志》里转录的。
而明代《瑞州府志》也是到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才由知府邝璠发起修撰。
由于岁久,后人对以前的历史无法追忆清楚,加之府志所记不可能对一县历史记得太过详细。
所以,清代《高安县志》所载资料,宋元以前的史料就绝大部分残缺不全。
这县志能留下汉代陈夫乞的名字还真算个奇迹。
从史料中推断,陈夫乞是高安土著人,就住在高安的华林山里。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秦始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普天下百姓都暗自压着一股冲天的怒气。
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这股怒气终于爆发。
北方有个叫“陈涉”的人,与陈夫乞是本家,他带头造反了,他要把那昏庸残酷的秦朝二世皇帝给废了。
陈夫乞肯定也是受够了秦王朝的压迫,他闻风也反了,在当地拉起一支队伍占山为王了。
陈夫乞所占的这座山就在他家附近,海拔大约600来米,虽不是华林最高山,但是华林有名的山。
据说老早老早就有北方部落联盟盟主黄帝在上面扎寨,与南方部落联盟盟主蚩尤决战,上面还留有黄帝的祭天坛。
江西新干、樟树、丰城三地陈氏信息
![江西新干、樟树、丰城三地陈氏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601215d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3.png)
江西新干、樟树、丰城三地陈氏信息江西新干、樟树、丰城三地陈氏信息新干地名志大洋洲陈家,在杨家村北偏东2.5公里的开阔田野中。
14户85人。
陈氏由九江迁此建村,已历24代。
(36)荷浦陈家,在荷浦街北偏东1.5公里处。
54户283人。
[金川陈氏重修族谱]宋宣和年间(1119-11250),陈世坚由德安太平乡常乐里迁入建村。
亦名圳上陈家。
(54)神政桥陈居里,在神政村东北4公里的山沟里。
14户115人。
陈植于明洪武年间由九江府迁淦邑瓦子街,后迁此。
原名老居里,现更今名。
(92);清江地名志张家山槎山,位于张家山西5.5公里的田畈中。
含第七至十生产队。
91户,518人。
陈氏于明宣德年间,由九江德化迁此。
村西萧江河西岸原有山林,人们常扎木排过河上山砍柴,遂名。
(44)张家山湖下,处张家山西偏南六公里一湖边。
含第一至四生产队。
93户545人。
始祖陈兆良三兄弟,于明嘉靖由高安寨里陈家迁此。
(44)张家山沙埂,距张家山西偏南5.5公里。
含第一至第八生产队。
212户1048人。
[清道光五年陈氏重修族谱]始祖道原,于宋元佑丁卯年(1087)由九江迁此。
三面靠湖,沙黄土,沿村周筑土作埂,遂名。
(44)张家山南山头,离张家山西南5.5公里。
73户,412人。
含第14,15,22生产队。
陈氏于元末由九江迁此。
以处一山东南端命名。
(47)张家山陈家坊,位于张家山西南面的袁河西岸。
含庙背、楼下、古巷、简家、新基自然村。
陈氏于明初由九江德化迁此,始名陈家。
清末,划为陈坊团,故改现名。
(48)山前公塘村(现为吴城乡公塘村),位于山前东偏北1.5公里小山下。
98户436人。
[上店陈氏四修族谱]始祖茂用,于宋嘉佑七年,由九江府德安迁此。
此村与上店村中间有一水塘,为两村共有之公塘,故得村名。
(59)观上花畲陈家,位于观上西偏南1.5公里的大(桥)观(上)、简易公路的交接处。
含第二、三生产队。
67户381人。
[民国二十年重修花畲陈氏族谱]始祖仁寿,于明太祖初年,由高安泉港至丰邑,再迁柘溪,最后迁此定居。
百家姓幸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幸姓姓氏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15423eae1711cc7930b7162e.png)
百家姓幸姓姓氏源流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赐其叔姬偃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周文王第四十七子、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周成王在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四代。
源流二源于古代帝王信任亲近的幸臣,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清朝学者张澍的《姓氏五书》记载,是幸臣的后代,以祖上为荣而取“幸”为姓或被帝王赐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宠信亲近的臣子。
因此幸氏的家族理当兴盛,所以,历代幸氏的先人见诸史书记载的很多。
在中国古代,幸氏的望族大多出于豫章郡得姓始祖偃公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被周成王赐为“幸”姓,史称偃公,为幸氏之始祖。
幸姓起源于上古帝王信任亲近的大臣,即幸臣,认为起源于河北沧州清池,始祖幸偃因镇守雁门有功,于公元前1079年成王赐姓“幸”。
春秋时公元前625年,14世尚玑公因仕迁徙于江西高安洪城。
东汉时32世棠公随父维新公迁建昌今江西奉新县。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塾公父子因守雁门兼领渤海沧州节度使再迁清池。
唐朝总章年间公元669年,世居江西高安幕山的幸茂宏由沧州迁居四川,武则天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任南昌府丞又迁返高安,故江南幸姓称茂宏公为一世祖。
68世轩公随父奉公涉汴河南开封,轩公之弟潭公后裔迁江西广昌。
至宋末,74世扩公在康王南渡辅佐有功授高安丞,又返迁高安。
扩公生三子,长子之仁公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由高安分居宁州安乡温泉汤今江西修水县黄沙汤桥。
次子之文公分居新吴进城乡东园里今江西奉新县上富镇东坑村后有幸登嶷先迁江西遂川、上犹,后定居于赣州南康。
明初,幸登嶷之曾孙郎酆于1369年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洪武二十三年1390其曾孙钦凤、宗远、智崇、宗明四兄弟入广东梅州兴宁一带,后传往广东各地。
三子之武公承基高安洪城及永乐一年由高安迁往江西九江市瑞昌,江西赣州于都、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和台湾等地。
郡望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郡,秦汉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贶姓
![贶姓](https://img.taocdn.com/s3/m/e5177c00844769eae009edd4.png)
贶姓百科名片贶(kuang去声<音:矿>)姓,较少见姓氏。
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其他天南地北各有其家族成员。
其姓不过百人,据言均出一系,考据来自河南安阳市一中的一退休女教师,贶泽芹。
“贶”是“况”的异体字。
贶姓与邝姓、旷姓、况姓、夼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目录姓氏渊源家乘谱牒家谱文献历代进士姓氏渊源1. 1、出自姚姓,2.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
3. 3、出自由黄姓所改。
家乘谱牒1. 况(Kuàng)2. 奉命题况氏系帙序3. 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家谱文献1. 巴蜀况氏族谱2. 江西大塘况氏族谱,3. 江西《上宜况氏族谱》历代进士1. 况琛2. 况景3. 况照4. 况维垣5. 况叔祺6. 况上进贶(Kuang况)姓源出有三: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
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
后来改为况,称况氏。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
据《蜀志》载:“汉有况长宁。
”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称为况氏。
3、出自由黄姓所改。
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
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
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
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
况(Kuàng)源流·派语清道光二十年(1840)(新化、邵阳)《况氏续修族谱》"世纪总图"载受姓始祖烈,为虞国君之子,封于况,食邑浙之永康郡,谥文简,厥后以国为氏。
"序"称至唐河东节度使政食邑筠州,故自新建西山况坊,徙居高安药湖,越三世,国用府君又自药湖而迁上高之青城,八传而至景仙,复自青城徙云冈。
《宝庆府宗谱序》云:明嘉靖年间,有奎琳者,世居江西高安县云冈,出宰西蜀(或云知安徽宁国府太平县,调宝庆梅城知县),因病解组归,经楚南梅城,沉疴不起,遂于毕家巷居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一:陈姓第一大姓便是陈氏. <><>南北朝陈时,陈畛一支陈叔明地后人陈旺,举家迁居江州(今江西省德安市太平乡),在此繁衍生息,形成并营造了代人一脉相承、余人同居共炊地奇迹.由于陈氏人丁兴旺、家风醇厚,唐宋时期朝廷一方面赐与殊荣,褒之为“义门”、“真良家”;另一方面又畏惧陈氏家族势力太大,不易控制,于是多次劝谕分家.宋朝嘉祐七年(公元年),仁宗皇帝专门派员为陈氏个行派房系(留居德安者除外)分家,以拈阄地形式,分迁到全国个省(此时并没有“省”这一行政区划,只是相对于今天地省份区域而言,编者注)处庄园,其中分至高安地即是瑞州庄、赤土官庄、高安庄等.高安陈姓就多由此而来. <><>据《陈氏偓公大成宗谱》记载,有陈炎赏者,宋天禧三年(公元年),自泰州移典筠州,期间归葬夫人夏氏而回江州义门.天圣五年(公元年)复典筠州,士感其德政,“请于朝,因留居焉”.今锦水陈家湖就是其故居.延赏地三个儿子倜、傥、偓随父迁高安,分居于椒坊、陵和,子孙繁衍,分支分派于善坊、大田、松湖、东保、荷山等地. <><>又据《高安米峰陈氏宗谱》记载,“世祖知成公开始迁入”,“世祖仁爱公由陈家湖迁杨林,世祖谦公为照管产业,再由杨林迁至米峰石牛垅定居,是为米峰第一始祖.”时在明朝初年.至清道光己亥年,“吾高安之有陈氏散处于南北各乡,文人伟士相继而起,无俟予侈言之.然在南乡者荷山陈为大,在下北乡者赤土陈为大,在上北乡者则米峰陈与马埠陈为大.” <><>年统计数据显示,高安有陈姓人口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地,陈姓村庄个,分布于各个乡镇中.其中,聚居百户以上地陈姓村庄有筠阳街道地新湖里村、小湖村、大城镇赤土村、龙潭镇北陵和村、独城镇八景村、八景镇观上村、田南镇大成村、相城镇新村等.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二:刘姓——始祖建成侯开派两支刘来苏渡,原名金沙渡口,位于高安来苏刘家村北,是指苏轼、苏辙拜访刘平伯时登岸地地方. <><>刘姓,源出祁姓,帝尧之后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山一带),其子孙以国为氏. <><>高安刘姓始于汉朝.高安刘姓多出自金沙刘和钧山刘.现有刘姓村庄个,其中建于汉朝个,南唐个,宋朝个,元朝个,明朝个,清朝个,余无考. <><>据《金沙刘氏家谱》记载:“汉元朔(公元前前年)间,始祖建成侯以建成为汤沐之邑,后因籍焉”.“卜居水南,筑金沙台,以时观游.刘氏之后,自兹始也.”第十三修族谱时,有个刘姓村庄参加(含迁至外县者). <><>又据《钧山刘氏族谱》记载:“高安之钧山,丰之西郛,吉之龙田,而谱只称钧山者,钧山刘之始著也.钧山之有刘,则自南唐临川度公始.”“度公本京兆万年(唐代长安万年县,今西安市)人,登南唐(公元年)进士,为临川令,因兵乱不克归,卜居筠州钧山棖塘,为钧山刘氏始祖.” <><>宋元丰中,高安人刘平伯,人称长者,苏轼赴汝南绕道筠州看望弟弟苏辙,仰其高风亮节,盛德鸿才,兄弟二人专程过锦河走访,赠画竹,唱和甚欢.苏辙作《访平伯翁》至今仍保留在《金沙刘氏家谱》中.诗曰:“待罪东轩仅两秋,催酤事了且夷犹.奖崇善类询舆论,过访仁贤棹小舟.契合通家忘异性,情敦同气迈风流.金沙台上聊舒乐,即景题诗搁酒瓯.”后人为纪念二苏之访,于其渡江处建唤渡亭、小碣桥.时人称慕,名贤会聚,名其村曰来苏刘家. <><>刘姓是高安第二大姓.年统计高安有刘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地,其中聚居人口超百户地刘姓村庄有太阳镇西阳刘家、灰埠镇钧山刘家、蓝坊镇塘背刘家、新街镇背刘家和筠阳街道后茜刘家、大城镇插笏刘家等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三:黄姓——源自双井四柽兄弟之后黄姓源出嬴姓.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陆终(颛顼地曾孙)之后伯益,受封于黄,子孙以国为姓. <><>高安黄姓源自分宁双井.据《高安黄氏重修族谱》记载:“黄氏建居渊源流长,潢川古黄国(今河南潢川县),陆终受封于黄.后因历史变迁,一支迁江夏(今湖北方梦县东南),始祖为黄香.汉章帝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地御书赏给黄氏家族.黄香第二十七代孙黄玘之子黄瞻公从居分宁双井(今修水杭口乡双井村),其第七代孙黄庭坚开江西诗派而闻名于世,庭坚传至相公,相公传至超然公,超然公传至太茂公.太茂公生子有五,念四为宋氏之子,一柽、二柽、三柽、四柽为祝氏之子,四柽兄弟皆出身戎马,个个精良,因戍失利徙迁筠州枫岭,卜居麓名村,繁衍一脉,有下村、中村而松岗、平湖、堆上、黄塘、南城、园里、汝溪、艾溪、栎里、古塘、田西、梧桐岭.” <><>据《高安翰溪黄氏宗谱》记载:“玘公实为双井之鼻祖也.相传十数世,其间人文蔚起,子孙炽昌,传至原杰公,身膺冠带,积德行仁,生子六人:长福斋、次庆斋、三禄斋、四位斋、五名斋、六寿斋.福、庆二公仍居双井,唯寿斋公值元至正年间四方扰攘,协同兄弟四人,宦游筠州之南乡,见翰溪山环水秀而卜居.寿斋公原由分宁双井而卜翰溪,是为吾翰溪黄氏之始祖也.” <><>另有一支黄姓,由豫章徙居丰城源江大斜(一作畬),传至十七世周、让二兄弟于明宣德初年,徙居高安璜塘. <><>年,高安有黄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黄姓村庄个,遍及各个乡镇,其中聚居百户以上者有上湖乡山里黄家、翰溪黄村、巷里黄村,太阳镇寮山黄家,荷岭镇下村黄,新街镇城上黄,八景镇灶岗黄等.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四:胡姓——华林世家刘宋名将之后胡姓源出两支,一支以国为氏,但是以国为氏又分两源,一源出于西周初期所建地姬姓胡国,一源出殷商时期所建地妫姓胡国.另一只以谥为氏,舜之后裔胡公满,西周武王时封于陈,为开国君主,谥胡公,其后代有以谥为氏地,便姓胡;有以国为氏地,便姓陈. <><>高安胡姓,是刘宋名将胡藩地后裔,胡藩因战功封土豫章,爱华林之美,卜家于兹,为华林始祖.唐末,胡藩地二十世孙官至侍御史,唐亡后归隐于祖居地,子孙繁衍.至宋初,五世同堂,聚族八百,以义门名于天下,“华林世家”即缘于此.其一支,由其四世孙元凤地长子用纳,迁居高安讨下,此后分支分脉,而建村杉林、院下等处.另一支是其六世孙直孺地儿子杞,由奉新稻田迁高安蔡溪,再迁至龙楼、石头街. <><>高安胡姓今有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地,胡姓村庄今有个,分布于全市各个乡镇,其中建村于宋朝地个,建村于元朝地个,建村于明朝地个,建村于清朝地个,余为近代移民.聚居百户以上地胡姓村庄有祥符镇毫花胡村,石脑镇相山胡村,灰埠镇下车胡村、市上胡村,杨圩镇岩上胡村.户数和人口最密集地是八景镇地胡家坊,余户,多人.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五:王姓——王者之后三槐分支王姓是“王者之后”,即帝王地后代.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他地儿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原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除太原王家外,还有周文王、周考王地后裔,在不得已而外逃时,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也有以王为姓地. <><>高安王姓由来,据《银澍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发迹于周,盛于汉晋,望于太原,递传至宋而三槐衍庆,有三槐而分豫章,则为筠公.”“筠公以进士起家,官豫章,遂于是而家焉.”“江西十三府均属豫章地,乃棋布于各属者,皆出筠公也.”王筠地第二个儿子名权业,“则高安之王氏又以权业为始祖.”定居银澍(今灰埠镇地),此后子孙繁衍,分迁赤岸、枫塘等地. <><>按年地数据显示,高安有王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地.王姓村庄个,分布在除伍桥镇地各个乡镇,聚居百户以上王姓村庄有石脑镇赤岸王村,上湖乡下赤王村、东头王村,独城镇王村、八景镇坦湖王村等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六:熊姓——源于黄帝楚熊之后熊姓来源有三说:一说熊姓起源与黄帝有关.相传黄帝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后世子孙中有一支去“有”,单姓“熊”,是为熊氏最早地起源.另有黄帝后人鬻熊,对周朝有功,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绎建楚国,以先祖之名为姓,后世代相传,是为楚熊.还有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罗国与楚国同族,其子孙中也有熊氏,史称罗国熊姓.熊姓起先在湖北、江西一带,后散居全国.历史上以南昌熊氏最为有名. <><>据《筠州熊氏大成宗谱》记载,高安熊氏源于楚,有熊筹者,避秦乱,隐居于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其后裔名宜僚者,于汉永平年间,授骑都尉,后贬鄱阳,遂徙家豫章鄱阳.唐武德八年,熊筹十四世孙熊九思,授官筠州工部员外郎,举家迁来筠州高安沙堤,是为高安熊氏地始祖.此后,子孙繁衍,分局各地,高安熊姓多出于此. <><>年,高安有熊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熊姓村庄个,遍布全市除田南镇外地各乡镇.聚居百户以上地熊姓村庄有石脑镇涌溪熊村、杨圩镇江下熊村、荷岭镇松岗熊村、灰埠镇花苑渡大熊村和相城镇熊坊等. <><>高安熊姓堂号:锡类堂. <><>宗祠中柱对联沿古联为:<><>鬻熊王者师肇开三楚基业<><>伯龙大家首独占两朝元魁<><><>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七:罗姓——源自豫章七大支系豫章罗始祖罗珠<><>罗姓地祖先祝融,是黄帝地四世孙.祝融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祝融之后,春秋时被封于罗,被楚国灭亡后,其遗民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罗”为姓. <><>“豫章五姓,罗第一”.有罗珠者,号怀汉,汉高祖时,奉命守九江郡,与灌婴筑城,罗珠手植豫章于沟,家于此,是为豫章罗姓始祖. <><>高安罗姓大多源于豫章罗.据《高安罗氏通谱》称:全市共有罗氏七大支系.一为先岗支系,罗珠世孙绍温,唐德宗时以明经通判筠阳,后定居先岗,分之分派散布村落近个;二是里塘、后保支系,罗珠世孙仪助、仪辅因对后晋帝石敬瑭不满,弃官隐居高安二里塘、后保定居,子孙繁衍,派生出村庄有个;三是沙溪左渡支,罗珠世孙德瑾,由南昌柏林迁石脑沙溪左渡十甲村定居,派生出村庄个;四是洞里、坪湖支,罗珠世孙德旷,隋炀帝时避乱隐居丰城,其世孙辛,在宋端平年间由丰城徙居高安新街洞里,派生出村庄个;五是田心支系,罗珠世孙亭康,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丰城徙高安独城田心定居,后繁衍村庄多个;六是沙溪黄苏塘支系,罗珠世孙秋,其先祖于五代乱世隐居奉新,秋公由奉新徙居高安城西南沙窝罗村定居,又传代于元顺帝时,分支于沙溪黄苏塘定居,到了明代又分支于杨圩塘头等地,有村庄个;七是灰埠团合分支,罗珠世孙德中于宋景祐年间,由外地徙居朝阳门外合罗巷,其世孙彦徙居灰埠街上,后人口繁衍,分散居住,形成村庄多个.此外尚有从邻近县迁来高安地罗姓,有村庄多个. <><>年,高安有罗姓人口人,约占全市人口.有罗姓村庄个,分布于全市各乡镇,以居住筠阳街道和石脑镇者多.筠阳街道沙溪罗村、龙潭镇湾溪罗村、石脑镇姚家岭罗村等罗姓户均在百户以上.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八:吴姓——姬姓之后龙山大族吴有训科教馆.它坐落于高安市瑞州公园内,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 "">吴有训(),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和高等理科教育事业地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培养了诸如钱三强、朱光亚、钱伟长、邓稼先、王大珩、于光远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科学家. <><>吴姓源于姬姓.周太王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有才干,生地儿子姬昌自幼聪明过人.周太王打算让季历为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地心意,就自动让贤,托言外出采药,出走南方.他们带来中原先进地文化,当地土著就推举他们为君,建立了吴国,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子孙以国为氏.到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势强大,开始称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骄傲自大,在与越国作战时,不听伍子胥地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家亡,夫差地子孙和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远走他乡,因怀念故土,纷纷以吴为姓. <><>后来越国灭亡,在越吴人又四散出逃,也以吴为姓. <><>历史上地吴姓,据说还有其他来源,如颛顼时名臣吴权地后裔,舜帝时有虞氏地后代,以及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地后代. <><>据《龙山吴氏宗谱》记载,高安龙山始祖肇自浙东左梅里地吴理(字元节).唐天宝年间,吴理以进士刺史筠州,遂卜家于兹.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吴馥字声馨,居州治之南瑞丰仓,后徙彭子桥;次子吴郁字贵章,因游猎于龙山,爱龙山山水之秀丽,遂携家于此,后子孙繁衍,发展成龙山吴氏大族.今分居在伍桥、建山两个镇地居多. <><>年,高安有吴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地.吴姓村庄个,分布于除村前镇以外地各个乡镇,聚居百户以上地吴姓村庄有荷岭镇石上吴村、伍桥镇吴株岭下村(别名龙山)、相城镇禾埠吴村等.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九:朱姓——黄帝之后十三支派朱轼陵园,位于高安市村前镇龙溪村树子坑剑形山. <>< "">朱轼(公元年),字若瞻,号可亭,高安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 <><>黄帝地五世孙中,有一个叫安地,佐舜有功封在曹地(今河南灵宝),做了曹姓部落地首领.夏时,曹部落迁至今河南滑县,商时,又迁到今山东定陶.武王建立周朝后,把弟弟叔振铎封为曹国地国君,而曹安地后代则被改封到邾地(今山东邹县)建立邾国.由于邾是小国,常常遭受鲁国地欺负,最后被楚国所灭,共传了二十九世,他们又被迫迁移到邾城(今湖北黄冈),他们把“邾”字中地“邑”字去掉,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耻.因此,曹安成为后世朱姓地始祖. <><>高安朱姓,据查朱姓族谱记载,系南宋时由富州(今丰城)迁至高安碧落山下,开基祖为朱梦炎.传至五世孙建字辈地共祖兄弟十三人,又称十三念,始分支各地. <><>年,高安有朱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地.朱姓地村庄有个,分布于筠阳、瑞州街道和村前、伍桥、田南、建山、太阳、石脑、上湖、灰埠、新街、相城、祥符、龙潭、杨圩、荷岭、黄沙岗等乡镇及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居住村前、杨圩、华林山者多.聚居百户以上地朱姓村庄有瑞州街道清湖朱村,伍桥镇沽塘朱村,村前镇社前、幸家、艮下、港背、梅田、港西、许港,杨圩镇金盆、大江下,石脑镇罗溪,荷岭镇菊坊,灰埠镇淋溪,龙潭镇谭溪等. <><>村前艮下村,在清代出了康、雍、乾三朝重臣朱轼,他是乾隆帝地老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死后谥为文端,誉为“帝师元老”.今在其故乡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轼陵园”,修整完好,可供瞻仰游览.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十:张姓——因弓得姓金华分支张姓始祖是黄帝地孙子——挥.他仿照天上弧星地摸样做了一支弓矢,帝见大悦,就赐姓为张,生活在寿阳(今冀州清水流域)一带,此为张姓家族最为古老地一支. <><>春秋战国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姓解名张,骁勇善战,立有大功,被封为张侯,从此他地子孙就改姓张. <><>三国时,蜀国有位龙佑那,得到诸葛亮地赏识,被赐姓张,其后裔多居住在今云南一带. <><>东晋十六国时,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迁入中原,其中有一部分人改姓为张. <><>高安张姓系由浙江金华分支而来.据《高安张氏宗族家谱》记载:“筠阳巨族,有张氏者,溯其先乃浙江故家之留裔也.其始祖巽干举亲时,仕筠州守抚,访山水之胜,因卜筠州之北斗山而居焉.”巽干是浙江始祖角榜地第世孙,在高安做官,爱米峰山青水秀,定居在浔里北斗山上,娶郜氏,生五子,繁衍支脉.至于桂塘张、浔里张、山背张、城山张则为其世孙分居各地建村地.张氏地堂号为:清河. <><>高安有张姓人口人,占全市人口总数地,有张姓村庄个,分布在各个乡镇,居石脑、独城、田南者多.其中聚居百户以上地张姓村庄有上湖岗上张村、南坪张村,瑞州街道石鼓潭张村等. <><><>注:本文摘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