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0修订)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9.18•【字号】黑政函〔2016〕98号•【施行日期】2016.09.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黑政函〔2016〕98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65号)同时废止。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9月18日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第一条为规范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指按照《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省政府批准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范围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内外部区域间的调换。
功能区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的调整。
更改名称,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改变。
第四条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监督管理工作。
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避免与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区域在范围上产生新的重叠。
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要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减少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原则上不得缩小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当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
光辉再耀挠力河

龙江记忆of HeilongjiangHEILONGJIANG PICTORIAL88壮美的三江平原上,挠力河蜿蜒475公里,由八五九农场东安镇汇入乌苏里江。
典型的北国湿地,古朴的百年名镇,悠扬的乌苏里江船歌,迷人的异国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陲景观。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从整体来看界线长,跨度大,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此区是欧亚大陆野生动物必经之地。
89PICTORIAL of Heilongjiang农垦总局林业局长张宏升(右一)、红兴隆管理局副局长史坚(左一)陪同总局副局长徐学阳(左二)检查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早在1998年,黑龙江省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但是从文件出台之后,滥砍滥伐森林和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2001年黑龙江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要求现有湿地一律停止垦植和采掘,而且不再允许开荒行为。
对挠力河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保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后,挠力河保护区所属农垦总局组建了湿地管理机构,加大了执法力度,并积极筹措资金进行了退耕还湿。
成立了湿地管理办公室,与同级林业部门合属办公,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垦区湿地资源保护,落实国家、省有关湿地保护政策,编制垦区湿地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好垦区的湿地资源。
同时在各农场林业部门增加了湿地管理职能,确保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
湿地保护区违法行为(湿地资源)处罚

3
挖沟、筑坝、开垦湿地的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开垦湿地
罚款5元/平方米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在湿地内挖沟
罚款8元/平方米
在湿地上筑坝
罚款10元/平方米
4
擅自移动、破坏湿地或者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
责令限期恢复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二倍至五倍的罚款
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割芦苇、割草面积小于100平方米的
罚款5元/平方米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割芦苇、割草面积100-500平方米的
罚款7元/平方米
割芦苇、割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
罚款10元/平方米
湿地保护区违法行为(湿地资源)处罚
工作流程图
湿地自然保护区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具体裁量标准
序号
违法行为
法定处罚标准
具体情形
具体裁量标准
处罚依据
1
擅自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
责令限期拆除湿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原状,并处以所破坏湿地面积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破坏湿地面积100㎡以下
罚款5元/平方米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擅自移动湿地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二倍的罚款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擅自移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三倍的罚款
擅自破坏湿地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四倍的罚款
擅自破坏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五倍的罚款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黑龙江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5.21•【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现将省林业厅起草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15年6月22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一、登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立法意见征集”栏目,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202号,邮政编码:150001。
三、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2015年5月21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基本原则〕湿地保护遵循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主管部门〕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人民政府主管湿地的部门(以下统称湿地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国有重点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畜牧、旅游、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黑龙江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黑龙江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林业厅•【公布日期】2018.04.28•【字号】黑林规〔2018〕9号•【施行日期】201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黑林规〔2018〕9号各市(地)、县(市)林业(营林、湿地)局(中心),各有关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厅直属有关单位:黑龙江是湿地大省,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湿地类型丰富、资源独特。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做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重新制定《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发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印发政府规范性文件《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全省湿地保护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由于长期以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湿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的情况。
相关制度规范出台后,虽然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的状况得到了基本遏制,但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扩大湿地面积、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已经明确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主要目标,落实到我省,依据《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全省湿地面积应不低于556万公顷。
湿地率、湿地保护率已经纳入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2017年11月最新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增加了“湿地”大类归类表,通过细化二级地类,实现了土地分类与《湿地分类》国家标准的有效衔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将全面应用新版土地分类标准。
各单位要进一步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相关新理念、新政策、新规范,切实有效完成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的目标任务。
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目录1总论 (1)1.1评价依据 (1)1.2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3)1.3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4)1.4评价因子筛选 (5)1.5评价标准 (5)1.6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7)1.7环境保护目标 (11)2区域环境概况 (14)2.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14)2.2气候与气象 (14)2.3地面水环境 (19)2.4地震烈度 (19)2.5土壤植被 (20)2.6动、植物与生态 (20)2.7社会环境概况 (21)3工程概况 (23)3.1项目基本情况 (23)3.2总平面布置 (29)3.3公用工程 (29)3.4现存环境问题及整改措施 (31)3.5组织机构及定员 (32)3.6工程进度情况 (32)3.7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32)4工程分析 (33)4.1环境影响识别 (33)4.2施工期工程污染及源强分析 (33)4.3运营期工程污染及源强分析 (37)5清洁生产分析 (39)5.1该项目拟采用清洁生产措施 (39)5.2清洁生产建议 (39)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3)6.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43)6.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4)6.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5)6.4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8)6.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0)7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57)7.1施工期影响分析 (57)7.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2)8污染防治措施 (73)8.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73)8.2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80)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4)9.1总量控制原则 (84)9.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 (84)10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5)10.1环保投资估算 (85)10.2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5)10.3经济损益分析 (86)10.4社会效益简要分析 (86)10.5环境经济损益结论 (86)11公众参与 (87)11.1公众参与目的 (87)11.2公众参与形式 (87)11.3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101)11.4调查结论 (103)12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04)12.1产业政策合理性分析 (104)12.2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 (104)12.3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06)12.4选址合理性分析 (108)12.5从环境影响预测角度对选址的可行性分析 (109)12.6从公众参与角度对选址的可行性分析 (110)12.7结论 (110)13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11)13.1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 (111)13.2施工期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112)13.3运营期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115)13.4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管理 (118)14结论与建议 (119)14.1产业政策符合性结论 (119)14.2选址合理性结论 (119)14.3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119)14.4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120)14.5公众参与评价结论 (121)14.6环境损益分析评价结论 (121)14.7结论和建议 (121)1总论1.1评价依据1.1.1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第284号令,2000年3月20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实施);(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实施);(1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实施);(1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7月1日实施)。
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4.08.05•【字号】黑财规〔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黑财规〔2024〕14号各市(地)、县(市)财政局、林业草原主管部门:现将《黑龙江省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2024年8月5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缴纳第三章入库第四章使用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黑龙江省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湿地恢复费缴纳、使用及管理,加强我省湿地保护,根据《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关于印发〈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24〕15号)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我省湿地恢复费的缴纳、使用和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湿地恢复费缴纳使用工作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计量、系统修复、严格管理的原则,发挥湿地恢复费在促进不占少占湿地、落实湿地总量管控目标、推动湿地保护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条湿地恢复费的缴纳、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省级及以上财政、审计部门和国务院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缴纳第五条除因防洪、航道、港口或者其他水工程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及蓄滞洪区内的湿地外,经依法批准占用重要湿地,且没有条件恢复、重建的,占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规定缴纳湿地恢复费。
前款所称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
第六条占用重要湿地的,由省林业和草原局征收湿地恢复费。
占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范围内重要湿地的,按照财税〔2024〕15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湿地保护条例

湿地保护条例(第三次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概念和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管理体制)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并承担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相关工作。
国务院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分工,负责有关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方针)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用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资金投入。
第六条(宣传)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结合“世界湿地日”等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意识。
第七条(科学研究)国家支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利用和监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并支持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公民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并有权检举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保护第十条(原则性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湿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或者破坏湿地。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

【法规标题】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发布部门】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文字号】【适用区域】黑龙江省【发布时间】2018-06-28【生效时间】2018-06-28【关键词】环境,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区【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取代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发布)【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备注:国家尚未公布2018年6月修订后的正式版本,此版本是一点通团队依据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8年6月28日发布的《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黑龙江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6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2018年发布)》编辑而成,仅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辖区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动植物生存、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纳入湿地名录的地带或者水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和库塘等人工湿地。
第四条湿地保护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负总责。
第六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市(地,下同)、县(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行署)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重点国有林资源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国有林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以上部门统称湿地主管部门)。
湿地主管部门对湿地保护、利用、监督和管理负有主管责任,对其他部门和单位管理的湿地负有监督指导责任。
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畜牧、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渔业、旅游、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有保护湿地的责任。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湿地的环境保护负有监督责任。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探讨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探讨马涛;陈家宽【摘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是近年来我国湿地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给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与湿地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最后讨论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湿地保护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that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wetlands of China is the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ese legal system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conflictsand contradictions we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 experiences in wetlan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velation to China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湿地保护;立法;问题;国际经验【作者】马涛;陈家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湿地遭受严重破坏。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水体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而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历程及展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包括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等措施。
这些要求将对中国生态补偿的综合性立法和制度建设的体系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及其发展所谓生态补偿,是指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用行政、市场等方式,由生态保护受益者或生态损害加害者通过向生态保护者或因生态损害而受损者以支付金钱、物质或提供其他非物质利益等方式,弥补其成本支出以及其他相关损失的行为。
其中,‘‘生态保护受益者或生态损害加害者”,是指从维护和创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生态保护活动中受益,或者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损害生态环境的个人、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生态保护者或因生态损害而受损者”,则是指为维护和创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或者发展机会受到限制,或者因生态损害遭受损失的个人、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
从世界范围看,生态补偿的概念为中国特有,在国外相类似的概念是‘‘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Services,PES)。
目前部分国家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成功范例。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实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为此多数场合下国家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所有权主体,同时也是依靠自然资源获益的主体。
为此,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管理权和收益权的各级人民政府,在不同生态系统条件下既可能成为生态补偿的支付者、也可能成为生态补偿的受偿者。
此外,个人只在少数场合下可能成为生态补偿的支付者(如作为环境税和消费税的缴纳主体),多数场合下他们只会成为生态补偿的受偿者。
另外,从侵权责任法的意义上讲,因违法行为破坏生态环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及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情形,都不属于生态补偿活动的范畴。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3.06.20•【字号】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03.08.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并经过认定的地域。
第四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省森林工业总局、省农垦总局分别负责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接受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环境的统一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湿地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全省湿地进行确认并划定范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
具体工作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我国湿地法律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湿地法律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刘超楠来源:《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中国自1992年正式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拉姆萨尔公约》)以来,各级政府对湿地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湿地资源依然面临着逐年减少的风险,究其原因是在湿地法律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尚未出台一部湿地保护的全国性立法、有关湿地的立法理念没有反映现阶段的发展方针以及湿地保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价值;立法理念;管理体制【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5-0056-03一、湿地现状(一)我国湿地自然资源现状我国于2013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调查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公顷,湿地面积占我国疆域的5.58%。
湿地面积相较于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达到8.82%。
其中,自然湿地面积经测量为4667.47万公顷,达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
自然湿地面积相较于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达到9.33%。
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定义,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将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579.59万公顷,沼泽湿地面积为2173.29万公顷,湖泊湿地面积为859.38万公顷,河流湿地面积为1055.21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674.59万公顷。
前四类为自然资源。
(二)我国湿地保护的立法现状1.国家层面湿地立法现状在国家层面,涉及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资源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
但是这当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法律法规仅是从侧面对湿地内容进行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出台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专门对湿地保护进行详细规定的部门规章。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本)(1996年8月31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8月13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11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2010年8月13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4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国家和省地方重点保护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其他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本条例所称野生动物,是指前款规定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辖区内从事野生动物保护、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科学研究等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省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市(行署,下同)、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省森林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森林工业系统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系统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森林工业系统内企业已实行政企分开,野生动物行政管理交给市县的,接本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其他有关部门可按省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系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环保、医药、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邮政、商检、海关、动植物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有关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第五条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从事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乡镇林业工作站、乡镇渔政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件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10月22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一条每年的六月为湿地保护宣传月,六月十日为黑龙江湿地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传播湿地文化,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第二十条经公布的湿地应当由湿地主管部门或者湿地管理机构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擅自移动湿地保护标志。
第三十三条湿地内原则上不得进行景观建设。
对湿地内确需建设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应当按照《黑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建设。
垦区、国有重点林区内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依法批准在湿地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方案,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项目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设施,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貌。
第三十五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一)开垦、挖沟、筑坝、堆山;(二)填埋、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物体,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三)排放或者抽采湿地水资源;(四)砍伐林木、采挖泥炭、勘探(国家公益性勘探除外)、采矿、挖砂、取土;(八)破坏湿地保护设施或者监测设备;(九)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
对于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以及填埋、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物体、采挖泥炭、擅自改变湿地用途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对实施违法行为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查封、扣押。
第四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征用、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
确需征用、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或者改变其湿地用途的,应当报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征用、占用或者改变其他湿地用途的,应当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9.29•【字号】黑政办发[2004]58号•【施行日期】2004.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4]58号)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以下简称《通知》)(原文详见《黑龙江政报》第13期第6页)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级政府要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与宣传《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普遍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研究和部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在切实抓好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各地要组织力量,在年底前对所辖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
要摸清湿地的地理位置、面积,是否保持原始状态、生态功能如何、是否有人为破坏或侵占行为以及湿地的类型和动植物种类等情况,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调查基础上,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要求,突出全面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组织编制本地湿地保护规划。
要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退化湿地恢复、重点区域退耕还湿、湿地资源科学利用示范区建设等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要统筹协调本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重要湿地及水资源短缺的地方要建立补水机制,保障湿地生态功能不削弱。
黑龙江地方法规

黑龙江地方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1号)《黑龙江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号)《黑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关于印发<2013年全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领域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具体推进措施>的通知》(黑安监三函〔2013〕7号)《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通知的通知》(黑安监三函〔2013〕2号)《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本)(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田治安保卫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2010年修订版)(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消防条例》(2005年修订)(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公路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通过)《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标准化条例》(2005年修订)(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37号)《关于切实加强尾矿库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3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31号)。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与保护管理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与保护管理
朴玉善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8(000)024
【摘要】黑龙江省地处温带和寒温带,北部和西部为大、小兴安岭,东北部为三江平原,中部为松辽平原,南有大小兴凯湖,湿地类型多样。
根据《湿地公约》分类系统与黑龙江省湿地实际特征,综合考虑湿地的水文、土壤和优势植物特征,黑龙江湿地划分为5大类。
14个湿地型。
湖泊湿地有: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微咸水湖、咸水湖、季节性淡水湖、
【总页数】1页(P71)
【作者】朴玉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福建沿海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谈起[J], 陈宏铭
2.科学谋划,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在全国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场会上的讲话 [J], 仇保兴
3.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J], 白雅溶
4.对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J], 李志海
5.坚持依法保护好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省林业厅韩连生厅长就《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出台答记者问 [J], 邢晓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现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未及时依法处理的;
(三)不认真履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的。
缓冲区内现有居民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有计划地迁出。
第三十条 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应当将其科学研究成果的副本提交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三十一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农民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现有耕地上发展无公害农业。
在实验区现有耕地上确需施用农药等化学物品的,应当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调配和存放,其残留物和包装物不得随意丢弃。
未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其他部门不得受理占用、征用湿地申请。
第十二条 经批准临时使用湿地不得超过二年,不得改变湿地功能或者修筑永久性建筑物。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湿地水资源。对水资源失去保障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当建立补水机制。
第十四条 禁止在湿地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五)未经批准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一百元至五百元的罚款;
(六)向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周边水域内排放污水、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及其包装物和向湿地及其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并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
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湿地,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有关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对破坏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有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三)调查湿地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破坏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界标或者设施。
第二十六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撤销或者改变其性质以及界线的调整,应当经原批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规定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第二十八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因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确需进入的,应当事先向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 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严禁开设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二十条 在湿地内从事割芦苇、割草、采药、放牧等活动,应当按照批准的范围、数量和有关规定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退耕还湿等湿地恢复,并对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湿地管理
第九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组织对湿地资源的普查、区域调查和专项调查,并将结果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林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湿地资源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监测工作。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湿地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布湿地资源状况公报。
(四)具有生态功能,有特殊保护价值的;
(五)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
第二十二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受行政区划和资源隶属关系限制。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分布和走向,可以划定跨县、市行政区划和跨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第二十三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四条 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协商后提出申请,或者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程序报批。
在森工施业区范围内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界线由其批准建立的人民政府确定,树立界标,予以公告。
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禁定居人口。现有居民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限期迁出,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停止。
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停止。
因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需要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应当事先向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湿地管理
第三章 湿地利用
第四章 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五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二)排放湿地水资源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湿地水资源,并处以每立方米水三元至五元的罚款;
(三)挖沟、筑坝、开垦湿地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四)擅自移动、破坏湿地或者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责令限期恢复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二倍至五倍的罚款;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并经过认定的地域。
第四条 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五)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监督管理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参观、旅游等活动;
(七)行使本条例授予的行政处罚权;
(八)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四条 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一)采矿、取土、烧荒的;
(二)放牧、砍伐林木、捕捞、猎捕保护的野生动物、捡拾鸟卵、采集国家或者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的;
(三)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其栖息地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一)擅自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责令限期拆除湿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原状,并处以所破坏湿地面积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第四章 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一)有代表性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或者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湿地生态系统的;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高度聚集的以及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
(三)属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鸟类的繁殖栖息地或者重要的迁徙停歇地的;
第十六条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湿地资源利用类型、潜力、强度及方法的评估和划分标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及其利用技术推广体系,推动湿地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第十八条 利用湿地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或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须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当由所在地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管理机构。湿地自然保护区跨两个以上市的,由省人民政府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分别由省森林工业总局和省农垦总局设立。
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也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一)未经批准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二)开设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
(三)未履行对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参观、旅游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给湿地自然保护区造成损失的。
第三十九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或者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七)违反规定在湿地内割芦苇、割草、采药等造成野生植物物种再生能力的损害,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的,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八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湿地资源档案管理制度,负责保管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中获得的各项成果、数据和资料。
第十一条 在湿地范围内勘查、开采矿藏或者从事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开发建设活动需占用或者征收、征用湿地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办理有关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