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1.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资本账户、调整项目的含义是什么?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在一个时期中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所引起的货币价值流动的全面反映。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要反映的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进出口、以各种形式从外国得到的借款和对外国的贷款、从国外得到的和对外国的馈赠和援助,以及国际储备流入流出本国的情况。
通常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三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调整项目。
(2)经常账户主要记录当期产品和劳务在外国销售的收入和从外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换言之,经常账户主要记录当期进出口金额。
经常项目主要包括:商品项目、劳务项目和单边转移。
资本账户记录资本的国际流动,资本的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资本流入包括外国人在本国的领土上购买的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等。
资本流出包括本国人在外国的领土上购买的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等。
资本借入或贷出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被认为是短期资本流动;在一年和一年以上的,被认为是长期资本流动。
因为资本账户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和当期的生产无关,所以,资本账户和本国的总需求没有直接的联系。
调整项目是用来说明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是如何弥补的。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那么盈余的总额就会等于本国官方储备资产的增加量与本国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减少量的和;反之,如果国际收支出现赤字,那么赤字的总额就会等于本国官方储备资产的减少量与本国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量的和。
一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一般包括黄金、可兑换的外国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和特别提款权。
2.曲线的含义及影响曲线移动的机制是什么?答:(1)曲线是指国际收支保持不变时收入和利率组合的轨迹。
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都可以使当期的国际收支实现平衡。
(2)在假定外国价格水平为既定的情况下,国内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变化都会使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消费者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名词解释1.低档品(inferior goods)答:低档品是指其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的商品,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对于低档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而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物品。
2.正常品(normal goods)答:正常品与低档品相对,是指需求量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消费者收入的减少而减少的物品。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从而使得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应注意,正常品的范围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3.价格-消费曲线答: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当消费者在选择两种商品时,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而使预算线向外或向内旋转,那么自然会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相应变化,连接各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便是价格-消费曲线。
如图3-1所示,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
如果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12,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 B′,于是,AB″与另外一种较高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
如果商品1的价格在由P12继续下降为P13,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3。
随着商品1的价格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1、E2和E3那样的点,它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西方经济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一、判断题1.只有穷人才面临稀缺性问题。
()【答案】F【解析】稀缺性存在的原因是人们的欲望超过了客观世界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稀缺性对任何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真实存在的。
2.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一定要学会不考虑机会成本而进行决策。
()【答案】F【解析】任何选择都具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如何生产”的问题所涉及到的一个实例就是:“一个国家如何决定谁得到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
”()【答案】F【解析】“如何生产”的问题是指如何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而不是分配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1.经济学可以被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D.个人的生财之道【答案】C【解析】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是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东西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答案】D【解析】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物品都是不能自由取得的,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获得这些有限的物品就必须付出代价,这种物品就被称为“经济物品”。
3.稀缺性意味着()。
A.一个人不应该把今天能买到的东西留到明天来买B.需要政府计划来决定资源利用C.必须作出选择D.生活水平会逐渐下降【答案】C【解析】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必须对现有的资源使用去向作出选择,稀缺本身就隐含着选择。
选择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它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
4.对于“相对于人的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这个命题,以下表述中,()最符合经济学的思考范式。
A.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是想获得更多的资源B.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总是稀缺的,问题在于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的方案C.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人的欲望,资源迟早会被消耗光D.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和发展,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必须考虑可持续性【答案】B【解析】A项,主要是从心理学关于人的欲望的角度来论述这个命题,CD两项,着重从资源开采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来论述这个命题。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圣才出品】
第十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一、名词解释1.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
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可以过渡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
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①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
②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
③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
④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毕竟不是强迫的。
⑤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
2.寻租答:寻租是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
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
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寻租这一概念由戈登·图洛克于1967年最早阐述,并由克鲁格于1974年正式引入经济学。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假定之一是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你认为这个假定合理吗?它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和结论中有什么作用?答:(1)边际效用递减假定是比较符合普遍经济现实的,在通常情况下是适用的。
但是,它也有不完善之处: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假设是对经济人普遍心理状态的一种界定,并不能代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不适用于某些特殊商品的消费,例如:酒、毒品等上瘾商品。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是整个消费者行为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如同摩天大厦的地基。
2.什么是收入效应?什么是替代效应?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还是不同?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替代效应,另一种是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与同该商品相近的商品之间的替代,这称为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在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的同时,保持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将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或者说引起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发生变化,这称为收入效应。
(3)各类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①正常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化。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强化了替代效应,如图3-1所示。
图3-1正常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②低档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
低档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低档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弱于替代效应,如图3-2所示。
图3-2低档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③吉芬商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吉芬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如图3-3所示。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房产价格、金融危机与量化宽松【圣才出品】
第23章房产价格、金融危机与量化宽松1.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房价的因素十分繁多,可从以下六个角度对其进行探究:(1)消费与房价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房产价格取决于房产的效用与消费者的收入。
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住房的综合评价,效用越高、评价越好的房子价格越高。
而高收入的消费者也有更强的制度意愿,推动房价上涨。
(2)房租收益与房价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房产价格取决于投资收益。
NPV=-C+π1/(1+R)+π2/(1+R)2+…+πt /(1+R)tNPV>0,意味着对房产的投资比其他投资更加有利可图,因而会有更多的人投资房产,房产价格相应会上涨,直到NPV=0时,房产市场恢复均衡。
换句话说,就是房价的变化与房租的变化正相关,与房产维修成本负相关。
(3)房贷与房价无论作为消费还是投资,购房者也可以用所购房产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
此时购房的总开支和年度开支分别为01t h i i P C C ==+∑()0,,,,i h C f r P C t ε=其中,P h 表示总房价,C 0表示首付,C i 表示在总计为t 年的还贷期内每年的还贷金额,r 表示贷款利率,ε表示其他影响年度还贷开支的因素(例如每年等额还款还是等额还本)。
在第二个等式中,贷款利率或总房价越高,C i越高;首付在总房价中的比例越高,或还贷年限越长,C i越低。
(4)名义收入水平的变动与房价购房之后,物价水平与购房者的名义收入水平会发生变化,但已购房产的总房价P h不会变化。
因此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按照成交时的收入水平,P h偏高,购房者还贷压力很大,但随着物价水平与名义收入水平的上涨,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将会减轻。
(5)宏观经济政策与房价宏观经济政策对房价是有影响的。
萧条时期,政府会采用宽松的经济政策,降低利率r 以刺激经济。
可能会刺激居民户的消费需求与房产投资需求,从而导致房价的上涨。
如果宽松经济政策是逐步实施的,则利率逐步降低、房价逐步上涨。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圣才出品】
第15章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1.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IS曲线、LM曲线是如何描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的?答:(1)产品市场均衡是指在产品市场上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货币市场均衡是指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
(2)①IS曲线是利用总需求模型法分析投资和利率关系得到的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曲线,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
轨迹上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产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
②LM曲线是根据货币需求与不变的货币供给相等得到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它表示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
轨迹上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
2.IS-LM模型是如何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状态的?答:把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用几何图形表示的IS-LM模型,如图15-1所示。
由于在IS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能够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而LM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所代表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Y0,R0)就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图15-1IS-LM模型3.如果经济暂时处于IS和LM曲线之外的某一非均衡点上,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如何自动实现双重均衡的?答:图15-2中的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图15-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在图15-2中,假定经济处于A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的不均衡状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厂商均衡)【圣才出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厂商均衡1.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垄断?产生垄断的原因有哪些?答:(1)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任何单个买者或者卖者都不能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众多个买者的需求与众多个卖者的供给所决定的。
单个厂商或单个消费者只能接受现行价格。
任何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都是一条与代表数量的横坐标轴相平行的直线。
②产品同质。
产品同质是指所有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完全相同的,产品不仅不存在商标、牌号、外观、质量、性能等方面的差别,甚至不存在销售地点的差别。
各个厂商的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③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
所有资源都可以在各厂商之间和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
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及时地投向能获得最大利润的生产,并及时地从亏损的生产中退出。
④经济运行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
生产者、消费者等经济运行主体必须具有完全的信息。
市场上不存在不确定性。
进入市场的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生产者对于价格、对于未来必须完全了解,否则就不能保证商品按照市场均衡价格成交。
(2)垄断是指在一个市场组织中,一种产品市场上的卖主只有一个,这个卖主所出售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这种市场组织称为垄断。
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①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②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③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在这样的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的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3)垄断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生产者对于原料的控制。
一旦生产者控制了某个产业产品生产的原料,而其他生产者无法获得这种原料,那么该生产者就成了该产业的垄断者。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finance)答: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在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发现金融市场中出现种种无法解释的异相。
这就促使了研究者对出现的异相的本质进行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果对于整个经济学领域来说都是极具颠覆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认为人不再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
所谓有限理性就是指人的认知行为不能完全理解其参与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结果产生的诸如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等情况。
对这些行为的解释经济学无能为力,但心理学领域倒是给了很好的解释。
心理学中的行为学派给了行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和其他学科的思想,综合运用了经济学、数学、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等多种方法,来探索决策过程中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依据,并基于此对经济现象加以解释。
Robert J.Shiller(1997)从以下几个层次定义了行为经济学包括的内容:①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经典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学科。
②行为经济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或是金融文献中论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反常现象。
③行为经济学研究定义为“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
2.前景理论答:前景理论是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
“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提出,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而来的。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
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对信息予以判断。
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①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②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③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供求与局部均衡)【圣才出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供求与局部均衡1.什么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答:(1)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而一种商品市场出现均衡时,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该交点即为均衡点。
(2)均衡价格是惟一能稳定的价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不会有价格波动的倾向。
任何背离均衡价格的价格水平,都会在竞争的作用下,最终回到均衡价格水平。
竞争的均衡必定处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处。
在这一均衡点,生产这一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愿意提供的数量等于消费这一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愿意购买的数量。
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如图2-1所示。
图2-1均衡价格的形成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就会减少到均衡产量之下;另一方面供给量将会增多,大于均衡点的供给量,这样就造成了暂时超额供给。
由于较高的价格造成了供过于求,会因为供给者之间的减价竞争对价格产生向下压力,最终回到均衡价格。
当市场价格下降到均衡价格之下时,存在超额需求,从而卖者为提高利润而提高价格,最终迫使价格回升到均衡价格。
(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它包含两层含义:消费者既有购买的欲望,又有支付该商品的购买能力。
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
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圣才出品】
第16章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1.假定由于更好的业务培训,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了。
(1)对劳动的需求会有什么变化?
(2)均衡实际工资会有什么变化?
(3)对该国经济的总就业会有什么影响?
答:(1)假定培训只影响劳动生产率,则由于培训,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整个社会中对劳动的需求会增加。
(2)实际均衡工资会提高。
劳动需求增加,若劳动供给一定,则均衡工资会提高。
(3)该国总就业量会提高,就业情况会改善。
2.找出以下情况的总供给曲线:
(1)生产函数为Q=3NK,劳动需求为N d=10-2W/P,劳动供给为N s=4W/P,经济的资本存量固定于K=4的水平。
(2)(1)中所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所代表的是哪种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
(3)如果名义工资固定在3,那么(1)和(2)的答案会有什么变化?
解:(1)经济的资本存量固定于4,则生产函数为:
Q=3NK=12N
根据N d=10-2W/P=N s=4W/P,得到W/P=5/3,Q=12×20/3=80,由于W/P 为既定常数5/3,故货币工资和价格均等比例变化,使实际工资不变,因此总供给为固定值80,总供给曲线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2)(1)中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古典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为垂直于横轴
的直线。
(3)如果货币工资固定在3,只有当价格为P=1.8(根据W/P=5/3得到)时,总供给才能达到80。
这时与(1)中的情况不同,因为这时的总供给曲线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化,不再为固定值。
与(2)得到的古典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不同,这时的总供给曲线为货币工资刚性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 1 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1.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怎样看待这些基本假设? 答: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 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 经济利益;②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随机的决 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2)产权明确 产权是指由法律和伦理所确定的个人或厂商对财产的权利。产权不是无限的。西方经济 学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都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不同的产权界 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3)完全信息 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 本。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清楚地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因而 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4)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厂商是指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与劳务的私人经济单位。在西方经济学中,不仅工商 企业是厂商,而且个体户和农户也都是厂商。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唯一目标,不仅个体户和 农户是如此,而且内部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工商企业也是如此。
图 2-1 均衡价格的形成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就会减少到均衡产量之下;另一方面供给量将会增 多,大于均衡点的供给量,这样就造成了暂时超额供给。由于较高的价格造成了供过于求, 会因为供给者之间的减价竞争对价格产生向下压力,最终回到均衡价格。当市场价格下降到 均衡价格之下时,存在超额需求,从而卖者为提高利润而提高价格,最终迫使价格回升到均 衡价格。 (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含两层含义:消费者既有购买的欲望,又有支付该商品的购买能力。 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交易的价值是否应当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什么?(1)顾客在饭店支付餐费。
(2)一家公司购买一幢旧楼。
(3)一家供应商向制造个人电脑的公司出售电脑芯片。
(4)一位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
答:(1)在餐馆中支付的餐费应当计入GDP,因为它支付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公司购买旧楼不应计入GDP,因为旧楼在建成期已经计入GDP,如果再次计入,就会导致重复计算。
(3)供应商向制造个人电脑的公司出售电脑芯片不应计入GDP,因为电脑芯片是中间产品。
(4)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应当计入GDP,因为汽车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GDP)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福利状况好呢?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高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好。
一方面,当实际GDP没有增加时,社会福利也可能提高,如工作机会增加,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贫困人口减少等;另一方面,实际GDP增加时,社会福利也可能下降,如污染增加、交通状况恶化等。
(2)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人均收入状况、闲暇的价值、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国防军备支出等。
3.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请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1)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即:Y-(I总-I净)=4800-(800-300)=4300(亿美元)(2)由Y=C+I+G+NX,则有净出口为:NX=Y-C-I总-G=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T-G-TR=30⇒T-TR=30+960=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Y d=NI-非要素费用-T+TR=4300-100-990=3210(亿美元)(5)个人储蓄为:S=Y d-C=3210-3000=210(亿美元)第14章产品市场均衡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0.8Y,投资为500,单位为亿美元。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生产要素定价理论)【圣才出品】
4.假定有 A、B 两种类型的资产可供投资者选择,两种资产都产生两年期的收益。资 产 A 一年后可以给投资者带来 1000 元的收益,两年后可以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仍是 1000 元。资产 B 一年后可以给投资带来 800 元的收益,两年后可以给投资者带来 1225 元的收 益。如果市场利率是 10%,投资者应该选择哪一种资产?如果市场利率是 15%,投资者应 该选择哪一种资产?
3.某完全竞争厂商可以以每月 300 元的价格雇佣工人,企业生产函数如表 8-1 所示。 表 8-1 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函数
工人数
O
1
2
3
4
5
产量
O
80
150
210
260
300
如果每单位产品售价为 5 元,厂商每月应雇佣多少工人? 解:根据题目条件,则厂商的边际产量以及边际产量价值如表8-2所示。
劳动投入量 0 1
表8-2 厂商的边际产量以及边际产量价值
产量
边际产量
价格
边际产量价值
0
0
5
0
80
80
5
400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150
70
5
350
3
210
60
5
300
4
260
50
5
250
5
300
40
5
200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VMP w ,厂商每月雇佣三个工人可实现最大化均衡 条件。
1000
1 15% 2
1625.71
PDV2
800 1 15%
1225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假定之一是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你认为这个假定合理吗?它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和结论中有什么作用?答:(1)边际效用递减假定是比较符合普遍经济现实的,在通常情况下是适用的。
但是,它也有不完善之处: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假设是对经济人普遍心理状态的一种界定,并不能代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不适用于某些特殊商品的消费,例如:酒、毒品等上瘾商品。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是整个消费者行为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如同摩天大厦的地基。
2.什么是收入效应?什么是替代效应?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还是不同?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替代效应,另一种是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与同该商品相近的商品之间的替代,这称为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在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的同时,保持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将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或者说引起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发生变化,这称为收入效应。
(3)正常品与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①正常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化。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强化了替代效应,如图3-1所示。
图3-1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②低档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
低档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低档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弱于替代效应,如图3-2所示。
图3-2低档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3.消费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含义是什么?答:如同在确定条件下消费者行为追求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一样,在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行为追求的目标也是为了得到最大的效用。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圣才出品】
第10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1.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为什么?答:(1)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2)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①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②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③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④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⑤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
(3)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需要政府的干预,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一定要政府的干预,比如非对称信息问题,有时可以通过交易双方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消除市场失灵。
科斯定理的结论就被经常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
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因此,很多市场失灵的情况并不需要政府干预。
下面举两个例子。
①明确所有权。
通过所有权的明确化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想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所有权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的。
科斯定理表明,只要法定权利可以自由交换,且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法定权利的最初配置状态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而言就是无关紧要的。
以化工厂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性为例,只要明确界定污染的权利,不管是给予化工厂污染的权利,还是给予农民不受污染的权利,都可以通过化工厂与农民之间的自由交易使污染量符合帕累托效率条件,也就是使污染符合社会最优标准。
②合并企业。
合并企业是解决外部性问题、使资源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另一种办法,这种办法有可能是产生于外部性制造者与受外部性影响者之间的自愿交易。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八章~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主要工具有哪些?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此外,还包括资源最优配置、“收入均等化”、环境保护等。
(2)最常见的政策工具是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具体来说,宏观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则包括调整银行的法定准备率、调整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公开市场政策(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调整货币供给量等。
2.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是如何实现的?答: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商业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如下:假定:(1)基础货币增加10000元;(2)公众希望持有的现金数量为0,即;(3)商业银行的储备一活期存款比率为10%。
中央银行增发的10000元基础货币为企业A所持有。
A企业将其全部存入银行A。
银行A扣除10%的准备金后,把其余9000元贷给企业B。
由于支票等同于现金,企业B将9000元存入与自己有联系的银行B,银行B扣除10%的准备金后,又把其余8100元贷给企业C……此过程不断进行下去,增发的10000元基础货币带来的以活期存款形式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总额D为:(元)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额为:(元)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额为:(元)货币乘数,即增发10000元基础货币创造出100000元的货币供给量。
3.货币主义者与凯恩斯主义者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上有何分歧?答:(1)在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现为: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投资,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一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利率。
(2)现代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看法与此明显不同,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开始时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继而对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产生影响,结果引起投资和消费的显著增加,也就是总需求的显著增加。
在短期,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的总需求增加既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也会使价格水平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
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把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放在了学科研究中心地位的经济学,它通过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等方法,确认经济主体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行为对现有的经济学假定及分析逻辑进行质疑,并试图对这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
(1)行为经济学对标准经济学的一些假定提出质疑,这些假定包括: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策者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在涉及跨时期决策的情况下,决策者依据效用贴现理论进行决策;各种收入和资产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等等。
行为经济学认为在这些假定下所得出的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2)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同时也借用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的决策行为。
(3)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区别:行为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对人类决策行为进行研究,而标准经济学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
2.请给出偏好反转的例子。
答:偏好反转表现为选择颠倒。
例如在赌博行为中,假定有两个不同的赌局A和B,赌局A可以提供概率较高的小额收益,而赌局B可以提供一个概率较低的大额收益。
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更愿意参与风险低的赌局A而不是风险高的赌局B。
但是,当要求受试者
对这两个赌局定价时,人们却通常愿意为赌局B而不是赌局A支付更高的价格。
3.什么是框架效应?给出框架效应的例子。
答:框架效应是指人们的评价、态度、偏好等这类反应依赖于引致这类反应的情境和过程。
当一个问题以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会偏爱选项A,而当同一个问题被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却偏爱选项B。
例如,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做的有关“亚洲病”的实验。
受试者被告知,有一种疾病威胁到600个公民的生命。
受试者需要在两个选项里作选择。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受问题表述方式的影响。
一种表述方式是:若采用A方案,可以保证救活200人;若采用B方案,有l/3的概率救活600人。
大部分人偏爱A方案而不是B方案。
如果改变上述选项的表述方式,改为:若采用C方案,必然有400人死亡;若采用D方案,死亡600人的概率有2/3,无人死亡的概率有1/3。
此种情况下,大部分受试者偏爱D而不是C。
事实上A与C 是等价的结果,B与D是等价的结果。
4.关于风险追逐与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关于风险追逐与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看法的不同之处有:
(1)期望效用理论隐含着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独立性、单调性等若干公理,但经济学家在现实生活或实验中观察到人们的许多决策行为违背这些公理,前景理论是对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修正的众多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前景理论的重要假定是:参考点为原点,损失厌恶,边际灵敏度递减。
(2)前景理论认为期望效用理论在判断风险作出决策时存在两个主要缺陷:其一,假定人们会根据概率决策,而概率太复杂,经济活动当事人往往不会计算概率;其二,用期望
效用理论很难对人们在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作出一致性解释。
5.假定某个星期天学生张某在制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他必须在周四之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他在完成作业当天的效用是-5,而在完成作业后的第二天效用是正的。
如果张某在周一做作业,周二的效用是15;若周二做作业,周三的效用是12;周三做作业,周四的效用是10;周四做作业,周五的效用是6。
假定在任一天张某追求效用函数2u0+u1最大。
其中,u0是张某当天的效用,u1是张某在随后各天的总效用。
例如,假定张某在周二做作业,从周一的角度看,他的效用为2×0+(-5)+15=10,从周二的角度看,张某的效用是2×(-5)+15=5。
张某在决策时完全了解自己在各种不同选择情况下的效用。
请证明张某的偏好是动态不一致的。
答:略。
6.用图形说明禀赋效应如何导致无差异曲线相交。
答:禀赋效应是指,物品的所有者或卖主比非所有者或买主赋予物品更高的价值。
图11-1 禀赋效应
如图所示,在A点处考虑禀赋效应。
保持效用不变,为得到△Y而愿意放弃的X的数量和放弃△Y所要求补偿的X的数量不一样,原因是消费者不愿意花太多的钱买进额外的Y商品,而一旦要失去已经拥有的Y,则要求很多补偿才能满意。
这样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
际替代率MRSxy不应该只有一个,dy/dx应该视dy取正或负而有不同的值。
这表明从图形看,在任意一点,无差异曲线左右两边的斜率可能会不同。
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意义来看,在某一点有左右不同的斜率,这就意味着会存在两条无差异曲线同时穿过一个点的情况,即无差异曲线相交。
7.王某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汽车被盗,汽车价值20万元。
他可以花25钱购买防盗险。
但是由于不购买保险的情况下王某的期望损失是20元,因此王某购买保险支出大于期望损失。
王某的价值函数为:当0≤x≤200000时,V(X)=200000X-X²;当-200000≤X<0时,V(X)=300000X+X²时,王某的权重函数是w(p)=0.001+0.997。
证明王某会购买防盗险。
答:(1)不购买防盗险时,价值函数要么是V(0)=0,要么是V(-200000)=-20000000000。
V(0)权重为:w(0.9999)=0.001+0.997×0.9999= 0.9979003。
V(-200000)权重为:w(0.0001)=0.001+0.997×0.0001= 0.0010997。
因此,选择不买保险的价值为:0×0.9979003-20000000000×0.0010997=-21994000。
(2)购买防盗险时,V(-25)=300000×(-25)+252=-7499375。
-7499375>-21994000
因此,王某会购买防盗险。
8.企业是否可以利用禀赋效应、锚定效应制定策略,例如营销策略、广告策略?请举例说明。
答:企业可以利用禀赋效应、锚定效应制定相应的策略,举例如下:
(1)企业运用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物品的所有者或卖主比非所有者或买主赋予物品更高的价值。
根据禀赋效应,物品的所有者可能会对物品赋予更高价值从而厌恶损坏或者丢失该物品。
因此,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设计某种形式的营销和广告策略,唤起人们经历过的拥有物品但却损坏了或者遗失了的负面回忆,可以增加人们对财产保险的购买欲望。
(2)企业运用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当事人作决策时会根据显著毫不相关的信息作选择,而根本不反映决策者偏好。
超市推出限量购买的营销策略是利用了锚定效应。
例如超市在有几天时候写着“每人限购10瓶”,其他时候则是写着“不限量”。
10瓶的可购买量会成为一种锚定,不限购时候购物者可能平均购买2瓶,而在限购期间购物者可能平均会购买5瓶。
9.人们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贯彻制定的计划,因此会做出事先承诺。
请给出人们做出事先承诺的例子。
答:事先承诺的目的在于解决跨期偏好不一致问题,意思是当事人作出一种有利于自己长期利益的选择,如果在未来改变行为,会使自己付出的成本大于得到的收益。
例如,计划戒烟的人扔掉剩余的香烟;大手大脚花钱的人提取每月薪水的10%存入银行,以免储蓄不足影响退休后的生活;购买健身年卡,以保证自己定期参加健身等。
10.请举出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出现当下偏见行为的例子。
如何克服当下偏见的行为?
答:具有当下偏见的人缺乏自制力,例如他们不能坚持自己制定的计划,如不能执行学
习计划,总是等到考试临近时才复习功课;不能执行健身计划,见了甜点就吃,而不愿锻炼身体,等等。
通过预先承诺,使得当事人如果在未来改变行为,会使自己付出的成本大于得到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下偏见的行为。
11.行为经济学通过对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讨价还价博弈、信任博弈、公共品博弈等多个博弈进行实验,发现了博弈者作出利他、公平的举动,从而对标准经济理论和标准博弈模型的结论提出质疑,你是否认同意行为经济学通过实验所获得关于利他与公平的结论?请予以解释。
答:同意。
从与现实相符的角度看,这些结论与现实更为相符。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无限理性且只受利己动机支配的,因而经济人不会因为公平的目的而牺牲自我利益,或者做出利他的行为,但这与许多实验和经验观察的结果并不相符。
通过将心理分析和经济运作规律有机结合,行为经济学放宽了标准博弈模型利己的假定,在模型中纳入了利他,公平等因素。
这些关于利他与公平的结论,与很多实验和经验观察都是相符的,和已知的心理机制也是相容的,有很强的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从人们的心理角度看,这些结论也更为贴近人们实际中的想法。
行为经济学里人们大多都期望公平,包括公平地对待别人和被别人公平对待。
利他行为则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产生正的外部性。
从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来看,利他行为产生也是来自于利己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利己的经济人假设并不矛盾。
12.厌恶不均等模型与互惠模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