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牛顿运动定律 习案—2021届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讲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701cb580eb6294dd886ccd.png)
状态 减速下降
上升
或减速上升
原理 F-mg=ma
mg-F=ma
mg-F=ma
方程 F=m(g+a)
F=m(g-a)
F=0
2.整体法和隔离法 (1)整体法 当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的 加速度 相同时,可以把 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 一个整体 ,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 整体 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 当求系统内物体间 相互作用的内力 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 统中 隔离 出来,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牛顿第二定律 对 隔离 出来的物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核心考点·分类突破——析考点 讲透练足
考点一
超重和失重问题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
重”改变。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
全消失。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
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4.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
[动力学图象问题] 4.从地面以一定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到达最高点
的时刻为 t1,下落到抛出点的时刻为 t2。若空气阻力的大小恒定,则 在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被抛出物体的速率 v 随时间 t 的变化关系的图线 是( )
解析:选 C 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 a1=mgm+Ff,下降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 a2=mgm-Ff, 即 a1>a2,且所分析的是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故 C 正确。
物体对支持物的
压力(或对悬挂物 压力(或对悬挂物
概念
的拉力) 大于 物 的拉力) 小于
压力(或对悬挂物 物
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微专题4动力学中的“木板_滑块”和“传送带”模型教案
![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微专题4动力学中的“木板_滑块”和“传送带”模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123c0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c.png)
微专题四动力学中的“木板-滑块”和“传送带”模型动力学中“木板-滑块”模型1.模型分析模型概述(1)滑块、滑板是上下叠放的,分别在各自所受力的作用下运动,且在相互的摩擦力作用下相对滑动.(2)滑块相对滑板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若两者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若反向运动,位移之和等于板长.(3)一般两者速度相等为“临界点”,要判定临界速度之后两者的运动形式。
常见情形滑板获得一初速度v0,则板块同向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x板-x块,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滑块获得一初速度v0,则板块同向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x块-x板,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开始时板块运动方向相反,两者加速度不同,最后分离滑板或滑块受到拉力作用,要判断两者是否有相对运或相对静止,Δx=x块+x板动,以及滑板与地面是否有相对运动2。
常见临界判断(1)滑块恰好不滑离木板的条件:滑块运动到木板的一端时,滑块与木板的速度相等.(2)木板最短的条件:当滑块与木板的速度相等时滑块滑到木板的一端.(3)滑块与木板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滑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且二者加速度相同。
[典例1]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
5 m,如图(a)所示。
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
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v。
t图线如图(b)所示。
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
求:图(a)图(b)(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板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大题拆分]第一步:分析研究对象模型.设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和M。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新人教版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076b76ce2f0066f53322b6.png)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意义(1)指出了一切物体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2)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当物体不受力时,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地理位置均无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表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它表明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C.它表明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D.由于现实世界不存在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没有用处答案:B二、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同时对这个物体也施加了力.(2)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表达式:F=-F′.(4)意义:建立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关系.2.(多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B.太阳系中的行星均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C.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引力的方向不变D.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答案:BD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2)揭示了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时相同.(4)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①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②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反抗运动状态的改变.惯性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惯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典例(2019·福建三明一中模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所示.①两个对接的斜面,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③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会达到原来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会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结论是( )A.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B.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运动状态的维持并不需要外力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思维点拨] 理想斜面实验: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小球,如果忽略摩擦力带来的影响,我们发现小球从左边滚下后,再从右边的斜面滚上,小球将上升到与左边释放高度相同的点;若将右边的倾斜角减小,小球还是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但通过的路程比原来更长;假设右边的轨道为水平,小球要想达到原来的高度,但小球无法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将永远运动下解析:理想斜面实验只能说明小球具有惯性,没有推广到自然界的一切物体A错误;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运动状态的维持并不需要外力,B正确;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这是牛顿得出的,C错误;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这是牛顿第二定律内容,D错误.答案:B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1.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通过伽利略斜面实验等大量事实推理得出的.2.牛顿第一定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任何外力的理想化情况.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考点二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3.(1)一看受力物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2)二看产生的原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典例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上拉时,下颚须超过单杠面.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所示,这样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关于做引体向上动作时人的受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加速上拉过程中,单杠给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给单杠的作用力B.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等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C.悬垂静止时,单杠对人的作用力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D.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在某瞬间人可能不受力的作用[思维点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运动状态无关,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人一定受到重力作用.解析:无论是上拉过程还是下放过程,还是静止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总是等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人的运动状态无关,选项A、C错误,B正确;在下放过程中,若在某瞬间人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则人只受重力,故D错误.答案:B1.牛顿第三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因所作用的物体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往往不同.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涉及第三个物体.考点三“转移研究对象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1)应用原则:在研究某些力学问题时,如果不能直接求解物体受到的某个力,可先求它的反作用力.例如,要求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可先求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2)选取用途: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更灵活、更宽阔.典例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一质量为70.0 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 kg的建筑材料以0.50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m/s2)( )A.510 N B.490 NC.890 N D.910 N[思维点拨] (1)明确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地面支持压人拉拉绳拉拉建材(2)转换研究对象.①求地面所受压力时,由于地面无其他信息,因此转换为求人受地面的支持力.②求绳对人的拉力时,人的受力情况复杂,因此转换为求建材所受绳的拉力.(3)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后所求的力与待求力是“等大”的,因此问题得以巧妙解出.解析:设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1,F1-mg=ma,F1=m(g+a)=210 N,绳子对人的拉力F2=F1=210 N,人处于静止状态,则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 N=Mg-F2=490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F′N=F N=490 N.故B项正确.答案:B1.科学家关于物体运动的研究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B.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结论: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如果它不受力,它将以这一速度永远运动下去C.笛卡卡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D.牛顿认为,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答案:A2.(多选)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C .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D .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答案:AD3.(多选)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将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时刻相等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同时变化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答案:ACD4.(2019·宜昌质检)如图所示,用质量不计的轻绳L 1和L 2将M 、N 两重物悬挂起来,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L 1对M 的拉力和L 2对M 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 .L 2对M 的拉力和L 2对N 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 .L 1对M 的拉力和M 对L 1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D .L 2对N 的拉力和N 对L 2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案:D5.(2019·常州一模)如图,一截面为椭圆形的容器内壁光滑,其质量为M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内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当容器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向右匀加速运动时,小球处于图示位置,此时小球对椭圆面的压力大小为( )A .m g 2-⎝ ⎛⎭⎪⎫F M +m 2B .m g 2+⎝ ⎛⎭⎪⎫F M +m 2C .m g 2+⎝ ⎛⎭⎪⎫F m 2D.(mg )2+F 2 解析:先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a =FM +m ,再对小球研究,分析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F N =(mg )2+(ma )2=m g 2+⎝ ⎛⎭⎪⎫F M +m 2,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椭圆面的压力大小为mg 2+⎝ ⎛⎭⎪⎫F M +m 2,故B 正确. 答案:B 6.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重G =10 N 的金属块,使金属块一部分浸在台秤上的水杯中(水不会溢出).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 T =6 N ,则台秤的示数比金属块没有浸入水前( )A .保持不变B .增加10 NC .增加6 ND .增加4 N答案:D。
2021版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基础课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2021版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基础课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93f7287c1cfad6185fa75c.png)
2021版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基础课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高考导航]考点内容要求高考(全国卷)三年命题情形对比分析2020 2021 202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ⅡⅠ卷·T20:v-t图象、牛顿第二定律T25:水平面上的滑块—木板模型Ⅱ卷·T2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实验T25:斜面上的滑块—木板模型Ⅰ卷·T18:牛顿第二定律的明白得和应用Ⅲ卷·T2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拓展实验Ⅲ卷·T25:滑块—木板模型(两个滑块) 超重和失重Ⅰ单位制Ⅰ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知识排查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成立条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3.意义(1)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指出力不是坚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故,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故,即产生加速度的缘故。
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性质: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形和受力情形无关。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独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力。
2.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表达式:F=-F′。
小题速练1.摸索判定(1)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2)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 )(3)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
(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随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 )答案(1)×(2)×(3)×(4)√2.[人教版必修1·P70·科学闲逛](多选)小华坐在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突然看到原先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向后滚动,假设桌面是光滑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小球在水平方向受到了向后的力使它向后运动B.小球所受的合力为零,以地面为参考系,小球的运动状态并没有改变C.火车一定是在向前加速D.以火车为参考系,现在牛顿第一定律差不多不能适用答案BCD3.[人教版必修1·P82·做一做](多选)用运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专题突破(0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专题突破(0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e9ff49a51ed9ad51f11df288.png)
6
二、规律方法总结 1.数据处理 (1)利用 Δx=aT2 及逐差法求 a. (2)以 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 线上,说明 a 与 F 成正比. (3)以 a 为纵坐标,m1 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 a 与 m 成反比.
(3)不平衡摩擦力,则 F-μmg=ma,a=mF-μg,图象的斜率大的木块的质量小, 纵轴截距绝对值大的动摩擦因数大,因此 m 甲<m 乙,μ 甲>μ 乙.
答案:(1)AD (2)远小于 (3)小于 大于
13
【题后反思】 (1)本实验存在系统误差.细绳的拉力小于砝码及砝码桶的重力,当 砝码及砝码桶的质量远小于木块及其上的砝码总质量时,误差才可以忽略.
15
(3)(多选)在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时,可用天平测出小盘和砝码的质量 M′和 m′,以及小车 质量 M,直接用公式 a=M′+ M m′g 求出 B.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小车 C.每改变一次小车的质量,都需要改变垫入的小木块的厚度 D.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小车受力不变,研究加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8
3.误差分析 (1)实验原理不完善: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m′g 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 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 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9
C 实验 基础 考法
考法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0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课时1牛顿第一、第三定律和力学单位制学案新人教版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课时1牛顿第一、第三定律和力学单位制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e893dc1711cc7930b716a6.png)
课时1 牛顿第一、第三定律和力学单位制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表现: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为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改变。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
温馨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不会相互抵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四、单位制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1)基本量: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这几个单位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
(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是质量、长度、时间;它们的单位都是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分别是千克(kg)、米(m)、秒(s)。
(3)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时间t 秒s长度l 米m电流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 K物质的量n 摩[尔] mol发光强度I 坎[德拉] cd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明确了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2b10a8ee06eff9aff80789.png)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基础梳理】提示:匀速直线运动静止低速匀速直线运动静止质量相等相反F′=-F【自我诊断】判一判(1)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3)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 )(4)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一定是相互作用力.(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随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6)人走在松软土地上下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提示:(1)×(2)×(3)×(4)×(5)√(6)×做一做手拿一个锤头敲在一块玻璃上把玻璃敲碎了.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锤头敲玻璃的力大于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所以玻璃才碎裂B.锤头受到的力大于玻璃受到的力,只是由于锤头能够承受比玻璃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C.锤头和玻璃相互间的作用力应该是等大的,只是由于锤头能够承受比玻璃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D.因为不清楚锤头和玻璃的其他受力情况,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提示:选C.锤头敲玻璃的力与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因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因物体的承受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故C正确,A、B、D均错误.牛顿第一定律【题组过关】1.(2020·浙江十校联考)漫画中的情景在公交车急刹时常会出现.为提醒乘客注意,公交公司征集到几条友情提示语,其中对惯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站稳扶好,克服惯性B.稳步慢行,避免惯性C.当心急刹,失去惯性D.谨防意外,惯性恒在解析:选D.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恒在.2.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 1和m2的两个小球(m1>m2)随车一起匀速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若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B.一定不相碰C.不一定相碰D.无法确定解析:选B.因小车表面光滑,因此小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原来两球与小车有相同的速度,当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两小球的速度将不变,所以不会相碰.3.(2020·舟山质检)在水平的路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现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情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在此种情况下的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加速解析:选B.原来水和小车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运动,水突然向右洒出有两种可能:①原来小车向左运动,突然加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故相对碗向右洒出.②原来小车向右运动,突然减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相对于碗向右洒出,故B 正确.1.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2)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明(1)明确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揭示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在实际情况中,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表现是相同的.(4)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的.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回答.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下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知识提炼】(2019·4月浙江选考)如图所示,小明撑杆使船离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与船之间存在摩擦力B .杆的弯曲是由于受到杆对小明的力C .杆对岸的力大于岸对杆的力D .小明对杆的力和岸对杆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解析] 小明与船之间存在静摩擦力,A 正确;杆的弯曲是由于受到小明对杆的作用力,B 错误;杆对岸的力与岸对杆的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C 错误;小明对杆的力和岸对杆的力受力物体都是杆,两者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 错误.[答案] A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不同点 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叠加性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性质不一定相同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需注意的三个问题(1)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因所作用的物体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往往不同.(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涉及第三个物体.【题组过关】1.(2020·1月浙江选考)如图所示,一对父子掰手腕,父亲让儿子获胜.若父亲对儿子的力记为F1,儿子对父亲的力记为F2,则( )A.F2>F1B.F1和F2大小相等C.F1先于F2产生D.F1后于F2产生答案:B2.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当竿上一质量为m的人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A.(M+m)gB.(M+m)g-maC.(M+m)g+maD.(M-m)g解析:选B.对竿上的人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 f,由mg-F f=ma得F f=m(g-a).竿对人有摩擦力,人对竿也有反作用力——摩擦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竿分析:受重力Mg、竿上的人对竿向下的摩擦力F′f、顶竿的人对竿的支持力F N,有Mg+F′f=F N,又因为竿对“底人”的压力和“底人”对竿的支持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到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F′N=Mg+F′f=(M+m)g-ma.B项正确.[随堂检测]1.(2018·4月浙江选考)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笛卡尔D.牛顿解析:选B.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说法,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如图所示,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A.冰壶的速度B.冰壶的质量C.冰壶受到的推力D.冰壶受到的阻力解析:选B.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3.(2020·台州高二期中)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人所用绳子相同,甲拉住绳子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乙拉住绷紧绳子的中点把绳子拉断了,则( )A.绳子对甲的拉力小于甲的重力B.绳子对甲的拉力大于甲对绳子的拉力C.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小于乙的重力D.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解析:选D.由平衡条件可知,绳子对甲的拉力大小等于甲受到的重力,A错;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绳子对甲的拉力等于甲对绳子的拉力,B错;乙能把绳子拉断,对于具有同样承受能力的绳子,说明乙拉断绳子前的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绳子的承受力,而甲拉的绳子能承受甲的重力,甲、乙质量相等,因此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C错,D对.4.如图所示,用细线将A物体悬挂在顶板上,B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有一劲度系数为100 N/m 的轻质弹簧,此时弹簧伸长了2 cm.已知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3 N和5 N.则细线的拉力及B对地面的压力分别是( ) A.8 N和0 N B.5 N和7 NC.5 N和3 N D.7 N和7 N解析:选C.对A由平衡条件得F T-G A-kx=0,解得F T=G A+kx=3 N+100×0.02 N=5 N,对B由平衡条件得kx+F N-G B=0,解得F N=G B-kx=5 N-100×0.02 N=3 N,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对地面的压力是3 N,故选项C正确.[课后达标]选择题1.(2020·湖州质检)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车系安全带可防止由于人的惯性而造成的伤害B.子弹飞出枪膛后,因惯性受到向前的力而继续飞行C.飞机起飞时飞得越来越快,说明它的惯性越来越大D.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比光滑水平面上难推动,说明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惯性大答案:A2.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慢慢停止下来答案:A3.下列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B.物体相互作用时,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C.马能将车拉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D.鸡蛋碰石头时,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答案:D4.为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浙江省计划在2020年前,开设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 000所以上.如图所示,某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在训练踢球时( )A.脚对球的作用力大于球对脚的作用力B.脚对球的作用力与球对脚的作用力大小相等C.脚对球的作用力与球的重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脚对球的作用力与球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B5.(2020·浙江十校联考)电动平衡车是一种时尚代步工具.当人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车匀速行驶时,相对于平衡车上的人,是运动的B.平衡车的重力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平衡车在加速过程中也是平衡的D.关闭电机,平衡车还会继续行驶一段路程是由于惯性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惯性、受力分析以及对一对平衡力的理解.以人为参考系,车是静止的,A错误;平衡车竖直方向还有人对其压力,所以B错误;平衡状态为物体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错误.6.如图所示,狗拉着雪橇在雪道上行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知( )A.若加速前进,狗拉雪橇的力大于雪橇拉狗的力B.若匀速前进,狗拉雪橇的力与雪橇拉狗的力平衡C.若减速前进,狗拉雪橇的力小于雪橇拉狗的力D.狗拉雪橇的力与雪橇拉狗的力大小始终相等解析:选D.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因作用对象不同,效果不能抵消,故不能平衡或求合力,则D项正确.7.女子十米台跳水比赛中,运动员从跳台斜向上跳起,一段时间后落入水中,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随入水深度的增加,阻力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她在空中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B.她在空中下落过程中做自由落体运动C.她即将入水时的速度为整个跳水过程中的最大速度D.入水过程中,水对她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她对水的作用力大小解析:选D.她在空中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向下,故处于失重状态,A错误;运动员从跳台斜向上跳起,下落时速度有水平分量,则她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B错误;入水后,运动员受到水的阻力作用,开始时重力大于阻力,做加速运动,随着入水深度的增加,阻力增大,当重力等于阻力时加速度为零,此时速度最大,故她即将入水时的速度不是整个跳水过程中的最大速度,C错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入水过程中,水对她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她对水的作用力大小,D正确.8.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0 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 kg 的建筑材料以0.5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 m/s2)( )A.510 N B.490 NC.890 N D.910 N解析:选B.设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1则F1-mg=maF1=m(g+a)=210 N绳子对人的拉力F2=F1=210 N人处于静止,则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 N=Mg-F2=490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F N′=F N=490 N,故B项正确.9.(2020·嘉兴月考)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沿水平地面向前滑行,在横杆前相对于滑板竖直向上起跳,人与滑板分离,分别从横杆的上、下通过,忽略人和滑板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则运动员( )A.起跳时脚对滑板的作用力斜向后B.在空中水平方向先加速后减速C.越过杆后落在滑板的后方D.越过杆后仍落在滑板上起跳的位置解析:选D.相对滑板竖直向上起跳时,脚对滑板的作用力竖直向下,选项A错误;分离后,由于惯性,滑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员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越过杆后落在滑板上起跳的位置,选项B、C错误,选项D正确.10.一列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内的旅客突然发现(俯视图)小球沿如图所示的虚线从A点运动到B点,则由此可以判断列车的运行情况是( )A.减速行驶,向北转弯B.减速行驶,向南转弯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解析:选B.小球具有惯性,相对于列车向前运动,故列车在减速,相对于列车向北运动,故列车向南转弯,B正确.11.撑竿跳高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如图所示,完整的过程可以简化成三个阶段:持竿助跑、撑竿起跳上升、越竿下落.撑竿跳高的过程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持竿助跑过程,重力的反作用力是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B.撑竿起跳上升阶段,弯曲的撑竿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撑竿的作用力C.撑竿起跳上升阶段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D.最高点手已离开撑竿,运动员还能继续越过横竿,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向前的冲力答案:C12.(2020·浙江联考)如图所示,一个楔形物体M放在固定的粗糙斜面上,M上表面水平且光滑,下表面粗糙,在其上表面上放一光滑小球m,楔形物体由静止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A.沿斜面方向的直线B.竖直向下的直线C.无规则的曲线D.抛物线解析:选B.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小球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均沿竖直方向,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不变,又因楔形物体由静止释放,故小球在水平方向上无运动,只沿竖直方向向下做直线运动.故B正确.13.(2020·浙江黄岩质检)如图所示是一种汽车安全带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安全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摆动,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安全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可能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是( )A.向左行驶、突然刹车B.向右行驶、突然刹车C.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D.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解析:选B.简化模型如图所示,当小球在虚线位置时,小球、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车的运动情况可能为:向左加速行驶或向右减速行驶,A错误,B正确;当车匀速运动时,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小球均处于竖直位置不摆动,C、D错误.14.如图将两根吸管串接起来,再取一根牙签置于吸管中,前方挂一张薄纸,用同样的力对吸管吹气,牙签加速射出,击中薄纸.若牙签开始是放在吸管的出口附近,则牙签吹在纸上即被阻挡落地;若牙签开始时放在嘴附近,则牙签将穿入薄纸中,有时甚至射穿薄纸.设牙签在管中受力恒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情况下牙签击中薄纸时的速度相同B.两种情况下牙签在管中运动的加速度相同C.牙签开始放在吸管的出口处时,气体对其做功较大D.牙签开始放在近嘴处时,运动时惯性较大答案:B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基础梳理】【自我诊断】判一判(1)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 =ma 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 (2)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其加速度一定大.( )(3)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个水平力,当力刚作用瞬间,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 )(4)物体由于做加速运动,所以才受合外力作用.( )(5)F =ma 是矢量式,a 的方向与F 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无关.( ) (6)物体所受合外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而速度不一定减小.( )(7)物理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答案:(1)× (2)× (3)√ (4)× (5)√ (6)√ (7)√ 做一做(2020·1月浙江选考)以下物理量为矢量,且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是()提示:作用力 质量 作用力 F =ma 惯性 宏观 低速 受力情况 运动情况 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 质量 时间 长度 基本量A .电流、AB .位移、mC .功、JD .磁感应强度、T答案:B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 【典题例析】(2020·余姚质检)如图所示,物块1、2间用刚性轻质杆连接,物块3、4间用轻质弹簧相连,物块1、3质量为m ,物块2、4质量为M ,两个系统均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两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物块1、2、3、4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a 3、a 4.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有( )A .a 1=a 2=a 3=a 4=0B .a 1=a 2=a 3=a 4=gC .a 1=a 2=g ,a 3=0,a 4=m +MMg D .a 1=g ,a 2=m +M M g ,a 3=0,a 4=m +MMg [解析] 在抽出木板的瞬时,物块1、2与刚性轻杆接触处的形变立即消失,受到的合力均等于各自重力,所以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 1=a 2=g ;而物块3、4间的轻弹簧的形变还来不及改变,此时弹簧对物块3向上的弹力大小和对物块4向下的弹力大小仍为mg ,因此物【知识提炼】1.求解思路: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类”模型(1)刚性绳(轻杆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块3满足mg =F ,a 3=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块4满足a 4=F +Mg M =M +mMg ,所以C 正确. [答案] C【题组过关】考向1 力与运动的关系1.(多选)如图所示,一木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受一恒力F 作用,前方固定一足够长的弹簧,则当木块接触弹簧后( )A .木块立即做减速运动B .木块在一段时间内速度仍可增大C .当F 等于弹簧弹力时,木块速度最大D .弹簧压缩量最大时,木块加速度为零解析:选BC.木块接触弹簧后向右运动,弹力逐渐增大,开始时恒力F 大于弹簧弹力,合外力方向水平向右,与木块速度方向相同,木块速度不断增大,A 项错误,B 项正确;当弹力增大到与恒力F 相等时,合力为零,速度增大到最大值,C 项正确;之后木块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但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木块速度逐渐减小到零,此时,弹力大于恒力F ,加速度大于零,D 项错误.考向2 牛顿运动定律的瞬时性2.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 1、L 2的两根细线上,L 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 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1)现将线L 2剪断,求剪断L 2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2)若将图甲中的细线L 1换成长度相同(接m 后),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乙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剪断L 2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解析:(1)细线L 2被剪断的瞬间,因细线L 2对物体的弹力突然消失,而引起L 1上的张力发生突变,使物体的受力情况改变,瞬时加速度垂直L 1斜向下方,大小为a =g sin θ.(2)当细线L 2被剪断时,细线L 2对物体的弹力突然消失,而弹簧的形变还来不及变化(变化要有一个过程,不能突变),因而弹簧的弹力不变,它与重力的合力与细线L 2对物体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等大反向,所以细线L 2被剪断的瞬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为a =g tan θ,方向水平向右.答案:(1)g sin θ,方向垂直于L 1斜向下方 (2)g tan θ,方向水平向右瞬时问题的处理(1)两种模型:加速度与合外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具体可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2)求解瞬时加速度的一般思路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典题例析】(2019·4月浙江选考)小明以初速度v 0=10 m/s 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m =0.1 kg的小皮球,最后在抛出点接住.假设小皮球在空气中所受阻力大小为重力的0.1.求小皮球(1)上升的最大高度;(2)从抛出到接住的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所做的功; (3)上升和下降的时间.[解析] (1)在上升过程中,有mg +F f =ma 1 解得a 1=11 m/s 2上升的高度h =v 202a 1=5011m.(2)重力做的功W G =0空气阻力做的功W f =-F f ·2h =-1011J.【知识提炼】1.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关键(1)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 (2)一个“桥梁”——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2.解决动力学问题时的处理方法(1)合成法:在物体受力个数较少(2个或3个)时,一般采用“合成法”.(2)正交分解法:若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或3个以上),则采用“正交分解法”.(3)上升的时间t 1=v 0a 1=1011s在下降过程中,有mg -F f =ma 2 解得a 2=9 m/s 2又h =12a 2t 22解得t 2=101133s.[答案] (1)5011 m (2)0 -1011 J(3)1011 s 101133s 【题组过关】考向1 已知受力求运动1.(2020·余姚月考)某市规划建设一新机场,请你帮助设计飞机跑道.飞机质量为5×104kg ,假设飞机在加速滑行过程中牵引力恒为F =8×104N ,受到的阻力恒为F f =2×104N ,起飞速度v =80 m/s.(1)从开始滑行到起飞的过程中飞机的位移是多大?(2)如果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因故需要停止起飞,立即采取制动措施后能以 4 m/s 2的加速度减速,为确保飞机不滑出跑道,则跑道的长度至少多长?解析:(1)飞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到离开地面升空过程中滑行的距离为x 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1=F -F f m =8×104-2×1045×104m/s 2=1.2 m/s 2 x 1=v 2-02a 1=802-02×1.2 m =8 0003m.(2)飞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2, x 2=0-v 22a 2=-6 400-2×4 m =800 m所以跑道的长度至少应为x =x 1+x 2=8 0003m +800 m ≈3 467 m. 答案:见解析考向2 已知运动求力2.(2020·1月浙江选考)(9分)一个无风晴朗的冬日,小明乘坐游戏滑雪车从静止开始沿斜直雪道下滑,滑行54 m 后进入水平雪道,继续。
202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第3讲 讲义(人教版浙江)
![202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第3讲 讲义(人教版浙江)](https://img.taocdn.com/s3/m/811ce9d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44.png)
[考试标准]学问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d d超重与失重b考点一超重与失重现象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重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打算的,其大小等于ma.[思维深化]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肯定向上.(×)(2)减速下降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3)加速度大小等于g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站在台秤上的人下蹲过程,台秤示数减小.(×)1.[超重与失重的推断]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在电梯中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B.磁悬浮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时,列车上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C.荡秋千时秋千摆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状态D.“神舟九号”飞船在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时,飞船内的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答案 D2.[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多选)在游乐园中,游客乘坐升降机可以体验超重与失重的感觉,关于游客在随升降机一起运动的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游客处于失重状态时,升降机肯定在加速下降B.游客处于失重状态时,升降机可能向上运动C.游客处于失重状态时,升降机肯定向下运动D.游客处于失重状态时,升降机的加速度方向肯定向下答案BD解析游客处于失重状态时升降机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此时升降机可能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选项B、D正确.3.[对完全失重的理解]如图1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肯定为零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答案 A解析无论物体在上升过程中还是下降过程中,两物体组成的系统都只受重力作用,系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在整个过程中,A对B的压力始终为零,故选项A正确.4.[斜面上的超重与失重的推断]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如图2所示,当此车减速上坡时,则乘客(仅考虑乘客与水平面之间的作用)()图2A.处于超重状态B.不受摩擦力的作用C.受到向后(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D.所受合力竖直向上答案 C解析当车减速上坡时,加速度方向沿斜坡向下,人的加速度与车的加速度相同,依据牛顿其次定律知人的合力方向沿斜面对下,合力的大小不变.人受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如图.将加速度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则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则:mg-F N=ma y.F N<mg,乘客处于失重状态,故A、B、D错误,C正确.超重和失重现象推断的“三”技巧1.从受力的角度推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0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推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推断(1)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2)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考点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1.动力学中常见的图象v-t 图象、x-t图象、F-t图象、F-a图象等.2.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1)看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留意坐标原来是否从0开头.(2)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抓住图象的一些关键点,如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等,推断物体的运动状况或受力状况,再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思维深化]图象问题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在某些状况下,要用有关物理规律和公式进行推导,得到两个变量的关系来分析图象的有关问题.5.[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多选)一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3所示.在图中标出的时刻中,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的有()图3A.t1B.t2C.t3D.t4答案AC解析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质点做加速运动.由v—t图象可知,质点在t1、t3时刻做加速运动,在t2、t4时刻做减速运动.故选项A、C正确,选项B、D错误.6.[图象与牛顿其次定律的结合](多选)如图4甲所示,某人正通过肯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货物提升到高处,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货物获得的加速度a与绳子对货物竖直向上的拉力F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可以推断()图4A.图线与纵轴的交点M的值a M=-gB.图线与横轴的交点N的值F N=mgC.图线的斜率等于货物的质量mD.图线的斜率等于货物质量的倒数1m答案ABD解析分析货物的受力状况,依据牛顿其次定律可得F-mg=ma,所以a=1m F-g.对比图象可知图线与纵轴的交点M的值a M=-g,与横轴的交点N的值F N=mg,故选项A、B正确.图线的斜率为1m,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7.[F-t图象分析物体运动]“蹦极”就是跳动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状况如图5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约为( )图5A.gB.2gC.3gD.4g 答案 B解析 如题图,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人的重力大小约为35F 0,即mg =35F 0①人在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小约为95F 0,由牛顿其次定律得:95F 0-mg =ma ②由①②两式得a =2g ,故选项B 正确.求解图象问题的基本思路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留意坐标原点是否从0开头,明确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制约关系,明确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线进而弄懂物理过程,写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进而明确“图象与公式”“图象与物体”间的关系,以便对有关物理问题作出精确 推断.考点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1.概念临界问题是指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刚好要发生或刚好不发生的转折状态. 2.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2)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3.解答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假设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殊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消灭临界条件,也可能不消灭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数学法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依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8.[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如图6所示,质量均为m 的A 、B 两物体叠放在竖直弹簧上并保持静止,用大小等于mg 的恒力F 向上拉B ,运动距离h 时,B 与A 分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B 和A 刚分别时,弹簧长度等于原长B.B 和A 刚分别时,它们的加速度为gC.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mghD.在B 与A 分别之前,它们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 C解析 A 、B 分别前,A 、B 共同做加速运动,由于F 是恒力,而弹力是变力,故A 、B 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当两物体要分别时,F AB =0,对B :F -mg =ma , 对A :kx -mg =ma .即F =kx 时,A 、B 分别,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由F =mg ,设用恒力F 拉B 前弹簧压缩量为x 0,又2mg =kx 0,h =x 0-x ,解以上各式得k =mgh,综上所述,只有C 项正确.9.[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多选)如图7所示,A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 和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 施加一水平拉力F ,则( )图7A.当F <2μmg 时,A 、B 都相对地面静止B.当F =52μmg 时,A 的加速度为13μgC.当F >3μmg 时,A 相对B 滑动D.无论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答案 BCD解析 当0<F ≤32μmg 时,A 、B 皆静止;当32μmg <F ≤3μmg 时,A 、B 相对静止,但两者相对地面一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F >3μmg 时,A 相对B 向右做加速运动,B 相对地面也向右加速,选项A 错误,选项C 正确.当F =52μmg 时,A 与B 共同的加速度a =F -32μmg3m =13μg ,选项B 正确.F 较大时,取物块B 为争辩对象,物块B 的加速度最大为a 2=2μmg -32μmgm =12μg ,选项D 正确.10.[绳子断裂的临界条件]如图8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2m 和3m 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 和3m 的木块间用一不行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 T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3m 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8A.质量为2m 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当F 渐渐增大到F T 时,轻绳刚好被拉断C.当F 渐渐增大到1.5F T 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D.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 和2m 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0.66F T 答案 C解析 质量为2m 的木块受到重力、质量为m 的木块的压力、m 对其作用的向后的摩擦力、轻绳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五个力的作用,故A 错误;对整体,由牛顿其次定律可知,a =F6m ;隔离后面的叠加体,由牛顿其次定律可知,轻绳中拉力为F T ′=3ma =F2.由此可知,当F 渐渐增大到2F T 时,轻绳中拉力等于F T ,轻绳才刚好被拉断,选项B 错误,C 正确;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 和2m 的木块整体的加速度a ′=F T3m ,质量为m和2m 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F f =ma ′=F T3,故D 错误.动力学中极值问题的临界条件和处理方法 1.“四种”典型临界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 N =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 T =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0时. 2.“四种”典型数学方法 (1)三角函数法(2)依据临界条件列不等式法 (3)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法 (4)极限法等考点四 传送带模型两类传送带模型(1)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推断.推断摩擦力时要留意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也就是分析物体在运动位移x (对地)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和传送带速度相等.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2)倾斜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状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假如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应进一步确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后依据物体的受力状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况.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 [思维深化]1.将一物体静止放在倾斜传送带的底端,如图9,可能消灭什么样的运动情景?图9答案 若μ<tan θ,物体静止不动 若μ>tan θ,物体可能始终加速 也可能先加速到共速,再匀速.2.将一物体静止放在倾斜传送带的顶端,如图10,可能消灭什么样的运动情景?图10答案 可能始终加速到底端,此时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对下,也可能先加速再共速,此时μ=tan θ,也可能先加速再加速,此时μ<tan θ.11.[水平传送带模型](多选)如图11所示,水平传送带A 、B 两端相距x =4 m ,以v 0=4 m /s 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A 端,由于煤块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已知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则煤块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 )图11A.煤块到A 运动到B 的时间是2.25 sB.煤块从A 运动到B 的时间是1.5 sC.划痕长度是0.5 mD.划痕长度是2 m 答案 BD解析 依据牛顿其次定律,煤块的加速度a =μmgm = 4 m/s 2,煤块运动到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的时间t 1=v 0a =1 s ,位移大小x 1=12at 21=2 m <x ,此后煤块与传送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运动直至B 端,所以划痕长度即为煤块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大小,即 Δx =v 0t 1-x 1=2 m ,选项D 正确,C 错误; x 2=x -x 1=2 m ,匀速运动的时间t 2=x 2v 0=0.5 s ,运动的总时间t =t 1+t 2=1.5 s ,选项B 正确,A 错误.12.[倾斜向下传送]如图12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 、B 两端间的距离为L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运行速度为v ,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 端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关于粮袋从A 到B 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2A.粮袋到达B 端的速度与v 比较,可能大,可能小或也可能相等B.粮袋开头运动的加速度为g (sin θ-μcos θ),若L 足够大,则以后将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C.若μ≥tan θ,则粮袋从A 端到B 端肯定是始终做加速运动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Α到Β端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a ≥g sin θ 答案 A解析 若传送带较短,粮袋在传送带上可能始终做匀加速运动,到达B 端时的速度小于v ;μ≥tan θ,则粮袋先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后,做匀速运动,到达B 端时速度与v 相同;若μ<tan θ,则粮袋先做加速度为g (sin θ+μcos θ)的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加速度为g (sin θ-μcos θ)的匀加速运动,到达B 端时的速度大于v ,选项A 正确;粮袋开头时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上,所以受到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μmg cos θ,依据牛顿其次定律得加速度a =mg sin θ+μmg cos θm =g (sin θ+μcos θ),选项B 错误;若μ≥tan θ,粮袋从A 到B 可能始终是做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先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后,做匀速运动,选项C 、D 均错误.13.[倾斜向上传送]如图13所示,为传送带传输装置示意图的一部分,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倾角θ=37°,A 、B 两端相距L =5.0 m ,质量为M =10 kg 的物体以v 0=6.0 m /s 的速度沿AB 方向从A 端滑上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均为0.5.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v =4.0 m/s ,(g 取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图13(1)物体从A 点到达B 点所需的时间;(2)若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可以调整,物体从A 点到达B 点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答案 (1)2.2 s (2)1 s解析 (1)设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速度时加速度大小为a 1,由牛顿其次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1① 设经过时间t 1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同,t 1=v 0-va 1②通过的位移x 1=v 20-v22a 1③设物体速度小于传送带速度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 2 Mg sin θ-μMg cos θ=Ma 2④物体连续减速,设经t 2速度到达传送带B 点 L -x 1=v t 2-12a 2t 22⑤联立得①②③④⑤式可得:t =t 1+t 2=2.2 s(2)若传送带的速度较大,物体沿AB 上滑时所受摩擦力始终沿传送带向上,则所用时间最短,此种状况加速度始终为a 2,L =v 0t ′-12a 2t ′2,t ′=1 s(t ′=5 s 舍去)分析传送带问题的三步走1.初始时刻,依据v 物、v 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受力状况,进而确定物体的运动状况.2.依据临界条件v 物=v 带确定临界状态的状况,推断之后的运动形式.3.运用相应规律,进行相关计算.练出高分基础巩固题组1.应用物理学问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好玩和深化.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头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答案 D解析 手托物体抛出的过程,必有一段加速过程,其后可以减速,可以匀速,当手和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既不超重也不失重;当手和物体减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选项A 错误;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必有一段加速过程,此过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选项B 错误;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只受重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选项C 错误;手和物体分别之前速度相同,分别之后手速度的变化量比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大,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所以选项D 正确.2.如图1所示,滑雪爱好者从静止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在水平雪面上匀减速滑行一段距离停止,沿山坡下滑的距离比在水平雪面上滑行的距离大,斜面与水平雪面平滑连接.下列图中x 、v 、a 、F 分别表示滑雪爱好者位移大小、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以及合力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图1答案 B解析 滑雪爱好者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有:v 2=2a 1x 1,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有:v 2=2a 2x 2,由于x 1>x 2,所以a 1<a 2.依据v =at 知,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小,则时间长.故B 正确,C 错误.依据牛顿其次定律F 合=ma 知,在斜面上所受的合力小于在水平面上所受的合力.故D 错误.3.如图2所示,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以速度v =2 m /s 向右运行,现将一小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A 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A 端与B 端相距6 m.求物体由A 到B 的时间为(g 取10 m/s 2)( )图2A.2 sB.2.5 sC.3.5 sD.4 s 答案 C解析 物体放在传送带上,传送带对物体有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使物体开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后滑动摩擦力消逝,物体与传送带以相同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依据牛顿其次定律,μmg =ma ,物体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μg =2 m/s 2,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t 1=v a =1 s ,发生位移x 1=v2t 1=1 m ,此后匀速运动t 2=6 m -x 1v =2.5 s 到达B 端,共用时间3.5 s ,选项C 正确.4.(多选)质量为m 的物体放置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现在升降机以加速度a 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则( ) A.升降机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B.台秤示数削减maC.升降机肯定向上运动D.升降机肯定做加速运动答案AB解析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方向肯定竖直向下,但速度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故A对,C、D错.由mg-F N=ma可知台秤示数削减ma,选项B对.5.(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3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电梯的压力()图3A.t=2 s时最大B.t=2 s时最小C.t=8.5 s时最大D.t=8.5 s时最小答案AD解析由题图知,在上升过程中,在0~4 s内,加速度方向向上,F N-mg=ma,所以向上的加速度越大,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就越大,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电梯的压力就越大,故A正确,B错误;由题图知,在7~10 s内加速度方向向下,由mg-F N=ma知,向下的加速度越大,人对电梯的压力就越小,故C错误,D正确. 力量提升题组6.如图4所示,质量为M的木楔ABC静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在斜面顶端将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肯定的初速度从A点沿平行斜面的方向推出,物体m沿斜面对下做减速运动,在减速运动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图4A.地面对木楔的支持力大于(M+m)gB.地面对木楔的支持力小于(M+m)gC.地面对木楔的支持力等于(M+m)gD.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为0答案 A 解析由于物体m沿斜面对下做减速运动,则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沿斜面对上,则其沿竖直向上的方向有重量,故系统处于超重状态,所以可确定A正确,B、C错误;同理可知,加速度沿水平方向的重量向右,说明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故D错误.7.放在电梯地板上的一个木箱,被一根处于伸长状态的弹簧拉着而处于静止状态(如图5),后发觉木箱突然被弹簧拉动,据此可推断出电梯的运动状况是()图5A.匀速上升B.加速上升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答案 C解析木箱突然被拉动,表明木箱所受摩擦力变小了,也表明木箱与地板之间的弹力变小了,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处于失重状态,选项C正确.8.(多选)如图6所示,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 A=6 kg,m B=2 kg.A、B间动摩擦因数μ=0.2.A物体上系一细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 N,水平向右拉细线,下述中正确的是(g 取10 m/s2)()图6A.当拉力0<F<12 N时,A静止不动B.当拉力F>12 N时,A相对B滑动C.当拉力F=16 N时,B受到A的摩擦力等于4 ND.在细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无论拉力F多大,A相对B始终静止答案CD解析假设细线不断裂,则当细线拉力增大到某一值A物体会相对于B物体开头滑动,此时A、B之间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以B为争辩对象,最大静摩擦力产生加速度,由牛顿其次定律得:μm A g=m B a,解得a=6 m/s2以整体为争辩对象,由牛顿其次定律得:F m=(m A+m B)a=48 N即当绳子拉力达到48 N 时两物体才开头相对滑动,所以A 、B 错,D 正确.当拉力F =16 N 时,由F =(m A +m B )a 解得a =2 m/s 2,再由F f =m B a 得F f =4 N ,故C 正确.9.(多选)如图7所示,水平传送带A 、B 两端相距x =3.5 m ,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滑上传送带A 端的瞬时速度v A =4 m/s ,到达B 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 B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7A.若传送带不动,v B =3 m/sB.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v B 肯定等于3 m/sC.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v B 肯定等于3 m/sD.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有可能等于3 m/s 答案 ABD解析 当传送带不动时,物体从A 到B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 =μg =1 m/s 2,由2μgx =v 2A -v 2B得,v B =3 m /s ;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运动方向不变,物体以相同的加速度始终减速至B ,v B =3 m/s ;当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时,传送带的速度不同,物体滑上传送带后的运动状况不同.有下面的五种可能:①匀速;②始终减速;③先减速后匀速;④始终加速;⑤先加速后匀速.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B 、D.10.如图8甲所示,质量为m =1 kg 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的固定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对物体施加平行于斜面对上的恒力F ,作用时间t 1=1 s 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图8(1)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拉力F 的大小.(2)求t =6 s 时物体的速度,并在图乙上将t =6 s 内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补画完整,要求标明有关数据. 答案 (1)0.5 30 N (2)6 m/s ,方向沿斜面对下 见解析图解析 (1)设撤去拉力前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1,撤去拉力后物体沿斜面连续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 2,由v -t 图象,可知:a 1=20-01-0 m /s 2=20 m/s 2a 2=20-102-1m /s 2=10 m/s 2对物体在撤去拉力前应用牛顿其次定律得 F -mg sin 37°-μmg cos 37°=ma 1对物体在撤去拉力后上滑时应用牛顿其次定律得 mg sin 37°+μmg cos 37°=ma 2 解得F =30 N ,μ=0.5(2)加速上滑的时间t 1=1 s ,撤去拉力时的速度为v =20 m/s.设再经过t 2速度减至0.由0=v -a 2t 2得t 2=2 s. 在最高点时,因mg sin 37°>μmg cos 37°,故物体将沿斜面加速下滑,设加速度大小为a 3,据牛顿其次定律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 3 解得a 3=2 m/s 2再经过3 s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6 m/s ,方向沿斜面对下,补画完整后的图线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11.如图9所示,倾角为37°,长为l =16 m 的传送带,转动速度为v =10 m /s ,动摩擦因数μ=0.5,在传送带顶端A 处无初速度地释放一个质量为m =0.5 kg 的物体.已知sin 37°=0.6,cos 37°=0.8.g =10 m/s 2.求:图9(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从顶端A 滑到底端B 的时间; (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从顶端A 滑到底端B 的时间. 答案 (1)4 s (2)2 s解析 (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对上,又μ<tan 37°,故向下匀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 ,依据牛顿其次定律有mg (sin 37°-μcos 37°)=ma 则a =g sin 37°-μg cos 37°=2 m/s 2, 依据l =12at 2得t =4 s.(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当物体下滑速度小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
202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与巩固
![202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与巩固](https://img.taocdn.com/s3/m/6a55303e551810a6f424862a.png)
第三讲 牛顿运动定律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并能运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分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1),(2):⎧⎪⎪⎪⎪⎧⎪⎪⎨⎪⎪⎪⎪⎨⎪⎪⎧⎪⎪⎨⎪⎪⎩⎩⎩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也叫惯性定律牛顿概念:物体本身固有的维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与第一运动状态无关。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定律惯性不受外力时表现为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表现受外力时,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牛顿定律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第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12(1):F maF ma =⎧⎪⎨⎪=⎩⎧⎪⎪⎪⎨⎪⎧⎪⎨⎪⎩⎩−→合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方向相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牛顿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作用力、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对平衡力的主要区别()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类问题运动牛顿定律的应用:0,(3),,0F a F G a F G a g F ⎧⎪⎪⎪⎪⎪⎪⎪⎪⎪⎪⎪⎪⎪⎪⎨⎧−−←−−−⎪⎪⎪⎧⎪⎪⎪⎨=⎨⎪⎩⎪>⎧⎪⎪⎪<⎨⎪⎪==⎪⎩⎩⎧⎪⎨⎪⎩合力加速度是运动和力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平衡条件向上时超重超重和失重向下时失重时完全失重基本单位:千克(kg)、米(m)、秒(s)力学单位制导出单位七个基本单位:千克、米、秒、摩尔、开尔文、安培、卡德拉⎪⎪⎪⎪⎪⎪⎪⎪⎪⎪⎪⎪⎪⎪⎪⎪⎪⎪⎪⎪⎪⎪⎪⎪⎪⎪⎪⎪⎪⎪⎩学习目标知识网络知识点一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要点诠释:1、前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运动与推、拉等动作相联系。
有推、拉的作用,物体就会运动;没有推、拉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就会静止下来。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07ac578fad6195f312ba6f4.png)
返回 [深化理解] 1.不管物体的加速度是否沿竖直方向,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 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 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 变化,即视重发生了变化。 3.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取与所研究的问题及连接体的组成特 点有关。如用滑轮连接的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 往往不同,常采用隔离法。
整体的加速度 a 减小,因为 m、m′不变,所以 Tb 减小,Ta
增大,A、D 正确。
答案:AD
返回
二 研究好——题型·考法·技巧
返回
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超重和失重的理 解、临界极值问题分析、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通常以选 择题的形式呈现,难度一般,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 规律分析板块模型和传送带模型问题,既是难点,又是热点, 题型有选择题,也有计算题,难度较大。
橡皮泥以后,两段绳的拉力 Ta 和 Tb 的变化情况是 ( )
A.Ta 增大
B.Tb 增大
C.Ta 减小
D.Tb 减小
解析:设最左边的物体质量为 m,最右边的物体质量为 m′,
整体质量为 M,整体的加速度 a=MF ,对最左边的物体分析,
Tb=ma,对最右边的物体分析,有 F-Ta=m′a,解得 Ta=F -m′a。在中间物体上加上橡皮泥,由于原拉力 F 不变,则
最大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 A、D 错误;由 F-mg=ma,
可得 F=mg+ma,则当 a=1.5 m/s2 时体重计的示数最大,
故 C 正确,D 错误。
答案:C
3.(多选)如图所示用力 F 拉 A、B、C 三个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教案(2021年整理)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教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50a855d0d233d4b04e69a4.png)
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教案的全部内容。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牛顿运动定律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已知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2)已知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常用的运动学公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2/2,2,21,0202200t t t t v v v t s v as v v at t v s at v v =+===-+=+=等。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搞清所求问题的类型。
(2)选取研究对象。
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同一题目,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4)当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去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的方向上。
202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第三定律随堂检测新人教版202108143
![202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第三定律随堂检测新人教版202108143](https://img.taocdn.com/s3/m/fae0c124fab069dc51220169.png)
202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第三定律随堂检测新人教版2021081431481.(高考北京卷)伽利略制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进展.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开释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步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依照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能够得到的最直截了当的结论是( )A.假如斜面绝对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B.假如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C.假如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解析:选A.依照题意,铺垫材料粗糙程度降低时,小球上升的最高位置升高,当斜面绝对光滑时,小球在斜面上没有能量缺失,因此能够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而B、C、D 三个选项,从题目不能直截了当得出,故选项A正确.2.(2020·杭州模拟)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说明,其中正确的是( )A.采纳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这说明能够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B.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说明它的惯性变小了C.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会改变它的惯性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操纵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躯体略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转弯的目的解析:选C.物体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3.(2020·台州模拟)如图所示,有两个穿着溜冰鞋的人站在冰面上,当其中一个人A从背后轻轻推另一个人B时,两个人都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因为A推B时( ) A.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B.A对B的作用在先,B对A的作用在后C.B对A的作用力小于A对B的作用力D.A对B的作用力和B对A的作用力是一对平稳力解析:选A.A推B时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4.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所示,已知环沿杆匀加速下滑时,环与杆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 f,则现在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多少?解析:环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形如图甲所示,其受重力mg和杆对它竖直向上的摩擦力F f,依照牛顿第三定律,环应给杆一个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f.故箱子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形如图乙所示,其受重力Mg、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 N及环对它的摩擦力F′f.由于箱子处于平稳状态,可得:F N=F′f+Mg=F f+Mg.依照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大小,则F′N=F N=F f+Mg.答案:F f+Mg。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5224b08e9951e79b8927e2.png)
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纲考情核心素养►超重和失重Ⅰ►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Ⅱ►超重、失重的概念、条件.►内力、外力的概念.物理观念全国卷5年9考高考指数★★★★★►整体法、隔离法在连接体问题中的应用.►拆分思想在综合问题中的应用.►临界法在临界、极值问题中的应用.科学思维知识点一超重与失重1.实重和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视重:①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②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物体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完全失重现象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g(续表)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完全失重现象原理方程F-mg=maF=mg+mamg-F=maF=mg-mamg-F=ma=mgF=0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以a=g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知识点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整体法:当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可以把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2.隔离法:当求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对隔离出来的物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3.外力和内力(1)如果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物体的作用力,这些力是该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时不考虑内力.如果把某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内力将转变为隔离体的外力.例: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B,质量均为m,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运动,用F AB代表A、B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对A、B整体,如图甲,有:F=2ma__F N=2mg;对B,如图乙,有:F AB=ma__F N B=mg.1.思考判断(1)物体向上运动时超重.( ×)(2)支持力小于重力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3)传送带上的滑块所受摩擦力方向与传送带运动方向相同.( ×)(4)重力属于内力.(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整体分析时,不需要分析内力.( √)(6)完全失重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变为零.( ×)2.如图所示,某跳伞运动员正减速下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B.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C.伞绳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小于运动员的重力D.伞绳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大于运动员对伞绳的作用力解析:跳伞运动员减速下落,则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所以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选项A 错误,B正确;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合外力向上,所以伞绳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选项C错误;伞绳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和运动员对伞绳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D错误.3.(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AD )A.t=2 s时最大B.t=2 s时最小C.t=8.5 s时最大D.t=8.5 s时最小解析:当电梯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人处于超重状态,人对地板的压力大于重力,向上的加速度越大,压力越大,因此t=2 s时,压力最大,选项A正确;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人处于失重状态,人对地板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向下的加速度越大,压力越小,因此t=8.5 s时压力最小,选项D正确.4.(多选)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记录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由图线可知该同学( AC )A.重力约为650 NB.做了两次下蹲—起立的动作C.做了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且下蹲后约2 s起立D.下蹲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解析:当该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静止时,其合力为零,即压力等于该同学的重力,由图线可知,该同学的重力约为650 N,A正确;每次下蹲,该同学都将经历先向下加速(加速度方向向下)、后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上)的运动,即先经历失重状态,后经历超重状态,读数F 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每次起立,该同学都将经历先向上加速(加速度方向向上)、后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下)的运动,即先经历超重状态,后经历失重状态,读数F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由图线可知C正确,B、D错误.5.(多选)如图(a)所示,在电梯内轻绳AO、BO、CO连接吊着质量为m的物体,轻绳AO、BO、CO对轻质结点O的拉力分别为F1、F2、F3.现电梯竖直向下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b)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则( AD )A.在0~t1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等于F3B.在0~t1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大于mgC.在t1~t2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小于F3D.在t1~t2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大于mg解析:对轻质结点O,因没有质量,故其在任何状态下,F1、F2、F3三个力的合力都为零,即F1与F2的合力与F3等大反向,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绳子的拉力F3,在0~t1时间内,电梯加速向下运动,物体处于失重状态,F3<mg,即F1与F2的合力小于mg,选项B错误;在t1~t2时间内,电梯减速向下运动,物体处于超重状态,F3>mg,即F1与F2的合力大于mg,选项D正确.考点1 动力学图象问题1.常见的图象类型vt图象根据图象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进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合外力Fa图象首先要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关系式结合图象,明确图象的斜率、截距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象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at图象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负,正确分析每一段的运动情况,然后结合物体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t图象要结合物体受到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分析每一时间段物体的运动情况2.图象类问题的实质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以牛顿第二定律F=ma为纽带,理解图象的种类,图象的轴、点、线、截距、斜率、面积所表示的意义.题型1 根据图象分析物理过程,求未知量1.(2019·全国卷Ⅲ)(多选)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 =4 s 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10 m/s 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AB )A .木板的质量为1 kgB .2 s ~4 s 内,力F 的大小为0.4 NC .0~2 s 内,力F 的大小保持不变D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与图象的结合.设木板质量为M ,物块质量为m ,在0~2 s 内,结合(b)(c)两图可知在力F 作用下,木板与物块之间有摩擦力作用,细绳对物块的拉力与静摩擦力平衡,可知力传感器测量的f 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随着f 逐渐增大,木板保持静止状态,对木板和物块整体分析,可知力F 逐渐增大,当力F 大于木板与物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两者开始相对滑动,C 错误;2 s 后木板与物块之间有滑动摩擦力,大小为μmg =0.2 N ,在2~4 s 内,以木板为研究对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有F -μmg =Ma ′,由图(c)可知a ′=0.4-04-2m/s 2=0.2 m/s 2,在4~5 s 内木板只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 =Ma ,由图(c)可知a =⎪⎪⎪⎪⎪⎪0.2-0.45-4 m/s 2=0.2 m/s 2,联立解得F =0.4 N ,M =1 kg ,由于物块质量不确定,所以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不确定,故选项A 、B 正确,D 错误.2.(多选)如图甲所示,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用力F 向上提它,力F 变化而引起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D )A .当F 小于图乙中A 点值时,物体的重力Mg >F ,物体不动B .图乙中A 点值即为物体的重力值C .物体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和力F 成正比D .图线延长线和纵轴的交点B 的数值的绝对值等于该地的重力加速度解析:当0≤F ≤Mg 时,物体静止,选项A 正确;当F >Mg 时,即能将物体提离地面,此时F -Mg =Ma ,故a =F M-g ,A 点表示的意义即为F =Mg ,所以选项B 正确;B 点数值的绝对值为g ,选项D 正确. 题型2 根据物理过程选择或画出图象3.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 ,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 作用在P 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 表示P 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 和x 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A )解析:假设物块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0,则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kx 0=mg ,在弹簧恢复原长前,当物块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k (x 0-x )-mg =ma ,由以上两式解得F =kx +ma ,显然F 和x 为一次函数关系,且在F 轴上有截距,则A 正确,B 、C 、D 错误.4.在地面上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经过2t 0时间小球落回抛出点,其速率为v 1,已知小球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空气阻力与小球运动的速率成正比,则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速率v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可能是下图中的( A )解析:小球向上运动时,加速度a 1=mg +kv m 随速度减小而减小;小球向下运动时,加速度a 2=mg -kv m 随速度增大而减小,上升和下降的位移大小相等,则上升、下降对应图线与t 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将在t 0时刻前到达最高点,选项A 正确.名师点睛解决图象综合问题的三点提醒1分清图象的类别:即分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会分析临界点.2注意图线中特殊点的物理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把图象与具体的题意、情境结合起来,再结合斜率、特殊点、面积等的物理意义,确定从图象中提取出来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或关键点.考点2 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及步骤(1)当只涉及系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而不涉及系统内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一般采用整体法.(2)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明确所研究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或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及步骤(1)当涉及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一般采用隔离法.(2)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某个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将两质量不同的物体P 、Q 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上,如图甲所示,在物体P 上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使两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乙为仅将图甲中的斜面调整为水平,在P 上加相同大小的水平恒力F ;图丙为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物体P 上施加一竖直向上的相同大小的恒力F 使二者向上加速运动.三种情况下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甲、a 乙、a 丙,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分别为F 甲、F 乙、F 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乙最大,F 乙最大B .a 丙最大,F 丙最大C .a 甲=a 乙=a 丙,F 甲=F 乙=F 丙D .a 乙>a 甲>a 丙,F 甲=F 乙=F 丙【解析】 本题考查同一连接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运动问题.以P 、Q 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甲图:F -(m P +m Q )g sin θ=(m P +m Q )a 甲,解得a 甲=F -m P +m Q g sin θm P +m Q,乙图:F=(m P+m Q)a乙,解得a乙=Fm P+m Q,丙图:F-(m P+m Q)g=(m P+m Q)a丙,解得a丙=F-m P+m Q gm P+m Q,由以上三式可知a乙>a甲>a丙;对Q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甲图:F甲-m Q g sinθ=m Q a甲,解得F甲=m Q Fm P+m Q ,乙图:F乙=m Q a乙=m Q Fm P+m Q;丙图:F丙-m Q g=m Q a丙,解得F丙=m Q Fm P+m Q,综上所述,可知D正确.【答案】 D高分技法整体法、隔离法的使用技巧1不能把整体法和隔离法对立起来,而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解题时,从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研究对象,恰当地选择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2当系统有相同的加速度时,可依据所求力的情况确定选用整体法还是隔离法.若所求的力为外力则用整体法,若所求的力为内力则用隔离法.但在具体应用时,绝大多数情况是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应用:求外力时,一般先隔离后整体;求内力时,一般先整体后隔离.先隔离或先整体的目的都是求解共同的加速度.1.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三块木块a、b、c,质量均为m,a,c之间用轻质细绳连接.现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b上,三者开始一起做匀加速运动.运动过程中把一块橡皮泥粘在某一木块上面(不影响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系统仍加速运动,且始终没有相对滑动.则在粘上橡皮泥并达到稳定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无论粘在哪块木块上面,系统的加速度都不变B.若粘在a木块上面,绳的张力和a、b间摩擦力一定减小C.若粘在b木块上面,绳的张力一定增大,a、b间摩擦力一定减小D.若粘在c木块上面,绳的张力和a、b间摩擦力一定都增大解析:本题考查多体系统的板块问题.系统始终没有相对滑动,故将a、b、c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合外力即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橡皮泥粘在哪块木块上面,系统的加速度都相同,但是比没有粘橡皮泥时要小,故A 错误;对a 、b 、c 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绳子张力即c 受到的合外力,a 、b 间摩擦力为a 、c 的合外力;那么由加速度减小可得若粘在a 或b 上,绳子张力减小;若粘在c 上,绳子张力增大;若粘在a 或c 上,摩擦力增大;若粘在b 上,摩擦力减小;故B 、C 错误,D 正确.2.(多选)如图所示,2019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通过完全相同的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相连,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一起沿光滑水平面以加速度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设1和2之间弹簧的弹力为F 1-2,2和3间弹簧的弹力为F 2-3……2018和2019间弹簧的弹力为F 2018-2019,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D )A .F 1-2F 2-3…F 2018-2019=123…2018 B .从左到右每根弹簧长度之比为123…2018C .如果突然撤去拉力F ,撤去F 瞬间,第2019个小球的加速度为F m,其余每个球的加速度依然为aD .如果1和2两个球间的弹簧从第1个球处脱落,那么脱落瞬间第1个小球的加速度为0,第2个小球的加速度为2a ,其余小球加速度依然为a解析:本题通过弹簧连接体考查多物体系统运动问题.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2 019ma ,解得a =F2 019m;以后面的第1、2、3…2 018个小球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1-2=12 019F ,F 2-3=22 019F …F 2 018-2 019=2 0182 019F ,则F 1-2F 2-3…F 2 018-2 019=123… 2 018,故A 正确;因为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相等,根据胡克定律可知,从左到右每根弹簧伸长量之比为123…2 018,但是总长度之比不等于123…2 018,故B 错误;突然撤去F 瞬间,因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可知除第2 019个球所受合力突然变为2 0182 019F ,加速度为2 018F 2 019m,其他球的合力未变,所以其他球的加速度依然为a ,故C 错误;如果1和2两个球间的弹簧从第1个球处脱落,那么脱落瞬间第1个小球受到的合力为零,则加速度为0,第2个小球受到的合力变为2F 2 019,则加速度为2F2 019m =2a ,其余小球受到的合力不变,加速度依然为a ,故D 正确.考点3 动力学临界、极值问题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即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对应临界状态.(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2.“四种”典型临界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 N=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 T=0.(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加速度变为0时.如图所示,一轻绳上端系在车的左上角的A点,另一轻绳一端系在车左端B点,B点在A点正下方,A、B距离为b,两绳另一端在C点相结并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绳AC长度为2b,绳BC长度为b.两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2mg,g为重力加速度.则:(1)绳BC刚好被拉直时,车的加速度是多大?(2)为不拉断轻绳,车向左运动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解析】(1)绳BC刚好被拉直时,小球受力如图甲所示.因为AB=BC=b,AC=2b故绳BC方向与AB垂直,cosθ=22,则θ=45°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tanθ=ma解得a=g.(2)小车向左的加速度增大,AC、BC绳方向不变,所以AC绳的拉力不变,BC绳的拉力变大,当BC绳的拉力最大时,小车向左的加速度最大,小球受力如图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 m+mg tanθ=ma m因T m=2mg,所以最大加速度为a m=3g.【答案】(1)g(2)3g高分技法解决动力学临界、极值问题的常用方法方法1:数学极值法,将物理过程通过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方法2:极限分析法,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方法3:假设分析法,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3.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叠放在竖直弹簧上并保持静止,用大小等于mg 的恒力F向上拉B,运动距离h时,B与A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B 和A 刚分离时,弹簧长度等于原长 B .B 和A 刚分离时,它们的加速度为gC .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mg hD .在B 与A 分离之前,它们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解析:A 、B 分离前,A 、B 共同做加速运动,由于F 是恒力,而弹簧弹力是变力,故A 、B 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当两物体要分离时,F AB =0,对B :F -mg =ma ,对A :kx -mg =ma .即F=kx 时,A 、B 分离,此时弹簧仍处于压缩状态,由F =mg ,设用恒力F 拉B 前弹簧压缩量为x 0,则2mg =kx 0,h =x 0-x ,解以上各式得k =mgh,综上所述,只有C 项正确.4.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可以随意改变,当θ=30°时,可视为质点的一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大小恒为v 0的初速度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x 将发生变化,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当θ角为何值时,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最小?求出此最小值.解析:(1)当θ=30°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对木块受力分析可得mg sin θ=μF N ,F N-mg cos θ=0解得μ=tan θ=tan30°=33. (2)当θ变化时,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木块的加速度为a ,则-mg sin θ-μmg cos θ=ma0-v20=2ax得x=v202g sinθ+μcosθ=v202g1+μ2sinθ+α令tanα=μ则当α+θ=90°时x最小即θ=60°,对应最小值x min=v202g1+μ2=3v204g.答案:(1)33(2)60°3v204g。
2021高考山西版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2021高考山西版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ae8a7267ec102de3bd893f.png)
3.若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 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1.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1)整体法和隔离法是指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 ( √ )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整体分析时,可以分析内力。 ( ✕ ) (3)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时,要用隔离法。 ( √ ) (4)当物体具有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而斜面体相对于地面静止时,解题时一 般采用隔离法。 ( √ )
设小滑块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f1'=ma1,其中f1'=f1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l=
1 2
a1
t12
联立解得t1=1 s
(2)设小滑块滑上木板B时的速度为v1,小滑块滑上木板B后,B的加速度为a2,经
过时间t2小滑块与木板B脱离,小滑块的位移为x块,木板B的位移为xB、最大速
度为vB,则
小分别为
a1'=
μ2mg m
=μ2g,a2'=
μ2mg M
设滑块与木板从t1时刻开始到速度相等时的运动时间为t2,则v2=a2t1,v1=a1t1,
v1-a1't2=v2+a2't2 解得t2=1.6 s
在此时间内,滑块位移x1'=v1t2-
1 2
a1't22
木板的位移x2'=v2t2+
1 2
3.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木板B上,A、B的质量均为m,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μ,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若将水平力作用在A上,使A刚好要相
3
对B滑动,此时A的加速度为a1;若将水平力作用在B上,使B刚好要相对A滑动, 此时B的加速度为a2,则a1与a2的比为 ( C )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1eb53026fff705cd170a18.png)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意义(1)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惯性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普遍性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A对另一个物体B施加了力,物体B一定也同时对物体A施加了力。
2.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3)意义:建立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关系。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 (√)(2)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
(×)(3)物体运动时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4)两物体相互作用时,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5)人走在松软的土地上下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其合力为零。
(×)2.(人教版必修1P70T1改编)(多选)下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分析正确的是( )A.飞机投弹时,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炸弹,能击中目标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向上跳起来后,还会落到原地C.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刹车时,人由于惯性发生危险D.有的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BC [飞机在目标正上方投弹时,由于惯性,炸弹会落在目标的前方,A 错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向上跳起后,由于惯性,还会落在原地,B正确;汽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会向前冲,安全带可以防止人的前冲,C正确;物体被向上抛出后,在空中向上运动是由于惯性,D错误.]3.(粤教版必修1P71T1)沼泽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泥炭,泥炭是沼泽地积累的植物残体,它的纤维状和海绵状的物理结构导致人在其表面行走时容易下陷。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2021年整理)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526d0b195f312b3069a529.png)
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1单元 牛顿运动三定律知识网络:一、牛顿第一定律(内容):(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2。
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3。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a07d1eda38376bae1fae96.png)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考点要求]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Ⅱ) 2.超重和失重(Ⅰ) 3.单位制(Ⅰ)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高考导航]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用书P43]【基础梳理】提示:匀速直线运动静止低速匀速直线运动静止质量相等相反F′=-F【自我诊断】1.判一判(1)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3)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 )(4)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一定是相互作用力.(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随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6)人走在松软土地上下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提示:(1)×(2)×(3)×(4)×(5)√(6)×2.做一做(1)(多选)(人教版必修1·P82,做一做改编)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DIS)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把两个测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提示:选ACD.由题图可知,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A、C、D正确.(2)水平放置的密闭玻璃管内充有水,它的中间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玻璃管由静止开始向右沿水平方向运动时,气泡对于管子将要( )A.向右运动B.向左运动C.保持不动D.无法判断提示:选A.管中的气泡和相同体积水相比,其质量很小,气泡的惯性要比管中的水的惯性小得多,当玻璃管由静止开始向右沿水平方向运动时,玻璃管中的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使水涌向管的左端,气泡由于惯性较小,则相对于管子向右运动,故A正确.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学生用书P44]【知识提炼】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1)揭示了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2)揭示了力的本质:牛顿第一定律明确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揭示了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时(实际上不存在),与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表现是相同的.2.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惯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跟进题组】1. (多选)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D.奔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解析:选ABD.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B正确;牛顿第一定律还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木块的运动状态,奔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2.(2020·湖南益阳模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物理学》中说:一切物体都具有某种“自然本性”,物体由其“自然本性”决定的运动称之为“自然运动”,而物体受到推、拉、提、举等作用后的非“自然运动”称之为“受迫运动”.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批判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说法,建立了新物理学;新物理学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的“自然本性”是“惯性”.下列关于“惯性”和“运动”的说法中不符合新物理学的是( )A.一切物体的“自然运动”都是速度不变的运动——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使物体做“受迫运动”即变速运动的原因C.可绕竖直轴转动的水平圆桌转得太快时,放在桌面上的盘子会向桌子边缘滑去,这是由于“盘子受到的向外的力”超过了“桌面给盘子的摩擦力”D.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受到了重力,却没有立即反向运动,而是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才反向运动,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解析:选C.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当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故A符合题意;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符合题意;可绕竖直轴转动的水平圆桌转得太快时,放在桌面上的盘子会向桌子边缘滑去,这是由于“盘子需要的向心力”超过了“桌面给盘子的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由于物体具有向上的速度,所以具有向上的惯性,虽然受到向下的重力,但物体不会立刻向下运动,故D符合题意.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学生用书P44]【知识提炼】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三无关①与物体种类无关;②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1.(多选)用牛顿运动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走路时,地对脚的力大于脚蹬地的力,所以人才能往前走B.不论站着不动,还是走动过程,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C.人站在沼泽地下陷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D.以卵击石,石头完好而鸡蛋破了,但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仍等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解析:选BD.人走路时,地对脚的力与脚蹬地的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 错误;不论站着不动,还是走动过程中,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故B正确;人站在沼泽地下陷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故C错误;以卵击石,石头完好而鸡蛋破了,但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仍等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只是鸡蛋的承受能力弱些,故D正确.2.(2020·吉林长春四模)在班级清扫卫生的劳动中,某同学用水平方向的力推桌子,桌子没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同学推桌子的力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D.同学推桌子的力与同学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解析:选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桌子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B错误;同学推桌子的力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都作用在桌子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同学推桌子的力受力物体是桌子;同学受到的摩擦力的施力物体是地面,所以这两个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3.(2020·四川乐山模拟)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赢.若绳子质量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解析:选C.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错误;绳静止时,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错误;若甲的质量比乙的质量大,则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可知乙先到分界线,故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C正确;收绳速度的快慢并不能决定“拔河”比赛的输赢,D错误.[学生用书P45]转换研究对象法的应用【对点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上,斜面体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力F拉物体使其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斜面体始终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为F cos θB.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为(M+m)gC.物体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D.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解析:选A.由于斜面体和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将斜面体和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由受力情况可得,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为F cos θ,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小为(M+m)g+F sin θ,故A对,B错;隔离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斜面体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F+mg sin θ,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mg sin θ,故C错;将斜面体作为施力物体,则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即为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由力的合成可知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与物体的重力和F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在竖直方向上,D错.2.(2020·海南海口模拟)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一质量为70.0 kg 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 kg 的建筑材料以0.500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 m/s2)( )A.510 N B.490 NC.890 N D.910 N解析:选B.设绳子对建筑材料的拉力为F1,F1-mg=ma,F1=m(g+a)=210 N,绳子对人的拉力F2=F1=210 N.人处于静止状态,则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 N=m0g-F2=490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F′N=F N=490 N,B正确.3.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重G=10 N的金属块,使金属块一部分浸在台秤上的水杯中(水不会溢出).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 T=6 N,则台秤的示数与金属块没有浸入水前相比会( )A.保持不变B.增加10 NC.增加6 N D.增加4 N解析:选D.对金属块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可知,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F=G-F T=4 N,方向竖直向上,则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金属块对水的作用力大小为F′=F=4 N,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台秤的示数比金属块没有浸入水前增加了4 N,D正确.[学生用书P309(单独成册)](建议用时:4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18·4月浙江选考)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笛卡儿D.牛顿解析:选B.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错误;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B正确;笛卡儿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故C错误;牛顿在伽利略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不是第一个根据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科学家,也不是第一个提出惯性的科学家,故D错误.2.(2020·福建三明清流一中段考)如图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B.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C.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D.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解析:选C.绳拉牛的力和牛拉绳的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B错误;由于没有拉动牛,可知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D错误.3.本组照片记录了一名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较深的水坑而倒地的过程.下面是从物理的角度去解释此情境,其中正确的是( )A.这是因为水坑里的水对自行车前轮的阻力太大,而使人和车一起倒地的B.骑车人与自行车原来处于运动状态,车前轮陷入水坑后立刻静止,但人与车的后半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因此摔倒C.因为自行车的前轮陷入水坑后,自行车还能加速运动,所以人和车一起倒地了D.因为自行车的前轮陷入水坑后,自行车的惯性立即消失,而人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人向原来的运动方向倒下了解析:选B.骑车人与自行车本身处于运动状态,车的前轮陷入水坑时,前轮会立即静止,但人与车的后半部分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原来的运动方向运动,故人和车的后半部分向原来运动的方向摔倒,因此B正确.4.一列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A处有一相对桌面静止的小球.由于列车运动状态的改变,车厢中的旅客发现小球沿如图(俯视图)中的虚线从A点运动到B点,则说明列车是减速且在向南拐弯的图是( )解析:选A.由于列车原来做匀速运动,小球和列车保持相对静止,现在列车要减速,由于惯性小球必向前运动,C、D错误;又因列车要向南拐弯,由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知,列车要受到向南的力的作用,即桌子受到向南的力的作用,所以小球相对桌面向北运动,A正确,B错误.5.如图所示,一个盛水的容器固定在一个小车上,在容器中分别悬挂和拴住一只铁球和一只乒乓球.容器中的水和铁球、乒乓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两球的运动状况是(以小车为参考系)( )A.铁球向左,乒乓球向右B.铁球向右,乒乓球向左C.铁球和乒乓球都向左D.铁球和乒乓球都向右解析:选A.因为小车突然向右运动,铁球和乒乓球都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由于与同体积的“水球”相比,铁球质量大,惯性大,铁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即速度变化慢,而同体积的水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即速度变化快,而且水和车一起加速运动,所以小车加速运动时铁球相对小车向左运动.同理,由于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水球”相比,质量小,惯性小,乒乓球相对小车向右运动.6.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所示.已知环沿杆匀加速下滑时,环与杆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则此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A.Mg+f B.Mg-fC.Mg+mg D.Mg-mg解析:选A.环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及箱子的杆给它的竖直向上的摩擦力f,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环应给杆一个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故箱子竖直方向上受重力Mg、地面对它的支持力N及环给它的摩擦力f′,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由于箱子处于平衡状态,可得N=f′+Mg=f+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即N′=Mg+f,故A正确.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水平向右加速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μ1(m+M)g B.μ2mgC.μ1mg D.μ1mg+μ2Mg解析:选B.木块在长木板上向右滑行过程中,受到长木板对其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木块对长木板有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μ2mg,由于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合力为零,故地面对长木板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μ2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长木板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2mg,故B正确.8.某同学为了取出如图所示羽毛球筒中的羽毛球,一只手拿着球筒的中部,另一只手用力击打羽毛球筒的上端,则( )A.此同学无法取出羽毛球B.羽毛球会从筒的下端出来C.羽毛球筒向下运动过程中,羽毛球受到向上的摩擦力才会从上端出来D.该同学是在利用羽毛球的惯性解析:选D.羽毛球筒被手击打后迅速向下运动,而羽毛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从筒的上端出来,D正确.9.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人所用绳子相同,甲拉住绳子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乙拉住绷紧绳子的中点把绳子拉断了.则( )A.绳子对甲的拉力大小小于甲的重力大小B.绳子对甲的拉力大小大于甲对绳子的拉力大小C.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子上的拉力大小一定小于乙的重力大小D.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子上的拉力大小一定大于乙的重力大小解析:选D.由平衡条件可知,绳子对甲的拉力大小等于甲受到的重力大小,A错;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绳子对甲的拉力大小等于甲对绳子的拉力大小,B错;乙能把绳子拉断,对于具有同样承受能力的绳子,说明乙拉断绳子前的瞬间绳子的拉力大小一定大于绳子的承受力,而甲拉的绳子能承受甲的重力,甲、乙质量相等,因此乙拉的绳子上的拉力大小一定大于乙的重力大小,C错,D对.10.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特伍德设计的装置,不考虑绳与滑轮的质量,不计轴承、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初始时两人均站在水平地面上,当位于左侧的甲用力向上攀爬时,位于右侧的乙始终用力抓住绳子,最终至少一人能到达滑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甲的质量较大,则乙先到达滑轮B.若甲的质量较大,则甲、乙同时到达滑轮C.若甲、乙质量相同,则乙先到达滑轮D.若甲、乙质量相同,则甲先到达滑轮解析:选A.由于滑轮光滑,甲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乙的力,若甲的质量大,则由甲拉绳子的力等于乙受到的绳子拉力,得甲攀爬时乙的加速度大于甲,所以乙会先到达滑轮,A正确,B错误;若甲、乙的质量相同,甲用力向上攀爬时,甲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乙的力,甲、乙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和速度,所以甲、乙应同时到达滑轮,C、D错误.二、多项选择题11.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解析:选AD.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A正确;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错误;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受中心天体的引力作用,不是由于具有惯性,C错误;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D正确.12.如图所示,某人用手托着苹果处于静止状态,则( )A.手所受压力是由于苹果的形变而产生的B.手所受压力和手对苹果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苹果所受重力和手对苹果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苹果所受重力和苹果对手的压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选AC.苹果对手的压力是由于苹果发生形变而产生的,A正确;手所受压力和手对苹果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错误;苹果所受重力和手对苹果的支持力都作用在苹果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C正确;苹果对手的压力是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是苹果与手之间的作用,而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是苹果与地球的相互作用,D错误.13.(2020·浙江嘉兴模拟)如图所示是我国首次立式风洞跳伞实验,风洞喷出竖直向上的气流将实验者加速向上“托起”.此过程中( )A.地球对人的吸引力和人对地球的吸引力大小相等B.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受到气流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等于气流对人的作用力大小D.人被向上“托起”时处于超重状态解析:选AD.地球对人的吸引力和人对地球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A正确;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受到气流的力涉及人、地球、气流三个物体,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错误;由于风洞喷出竖直向上的气流将实验者加速向上“托起”,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不为零,所以人受到的重力大小不等于气流对人的作用力大小,C错误;人被向上“托起”时加速度向上,处于超重状态,D正确.14.(2020·山东潍坊模拟)在水平路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现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情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减速解析:选BD.原来水和小车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运动,水突然向右洒出有两种可能:①原来小车向左运动,突然加速,碗中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故相对碗向右洒出;②原来小车向右运动,突然减速,碗中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相对于碗向右洒出,故B、D正确.15.(2020·四川宜宾检测)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着一辆小车,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塞子喷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塞子的质量小于小车的质量,喷出时塞子受到的冲击力将大于小车受到的冲击力B.由于塞子的质量小于小车的质量,喷出时塞子受到的冲击力将小于小车受到的冲击力C.塞子喷出瞬间,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大于小车整体的重力D.若增大试管内水的质量,则可以增大小车整体的惯性解析:选CD.喷出时塞子受到的冲击力和小车受到的冲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B错误;塞子喷出瞬间,试管内的气体对小车整体有斜向左下的作用力,所以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大于小车整体的重力,故C正确;若增大试管内水的质量,则小车整体的惯性增大,故D正确.。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题型探究课二共点力平衡教学案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题型探究课二共点力平衡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1a7ce4a32d7375a517800b.png)
题型探究课二 共点力平衡解决共点力静态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题组过关】1.(2019·4月浙江选考)如图所示,一根粗糙的水平横杆上套有A 、B 两个轻环,系在两环上的等长细绳拴住的书本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两环距离变小后书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A .杆对A 环的支持力变大B .B 环对杆的摩擦力变小C .杆对A 环的力不变D .与B 环相连的细绳对书本的拉力变大解析:选B.以环、绳和书本整体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上始终受力平衡,故杆对其中一环的支持力F N 恒等于书本重力的一半,故A 错误;设绳与水平杆之间的夹角为θ,对B 环受力分析,可得杆对B 环摩擦力F f =F Ntan θ,两环距离减小,夹角θ增大,摩擦力F f 减小,故B 环对杆的摩擦力变小,B 正确;杆对环的作用力包括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据环受力平衡可知,两者的合力大小与绳的拉力大小相等,而绳的拉力大小F =F Nsin θ,可知,夹角θ增大,拉力大小减小,故C 、D 均错误.2.如图所示,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跨过光滑钉子b 悬挂一质量为m 1的重物,悬挂点为d ,另一端与另一轻质细绳相连于c 点,ac =l2,c 点悬挂质量为m 2的重物,平衡时ac 正好水平,此时d 点正好与ac 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到b 点的距离为l ,到a 点的距离为 54l ,则两重物的质量的比值 m 1m 2为( )A.52 B .2 C.54 D.35 解析:选C.法一:合成法因c 点处于平衡状态,所以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均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甲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力F 与m 1g 合成,则sin θ=m 2g m 1g,而sin θ=ll 2+⎝ ⎛⎭⎪⎫3l 42=45,所以m 1m 2=54,选项C正确.法二:分解法因c 点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可在F 、m 1g 方向上分解m 2g ,如图乙所示,则同样有sin θ=m 2g m 1g,所以m 1m 2=54,选项C 正确.法三:正交分解法将倾斜绳拉力m 1g 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如图丙所示,则m 1g ·sin θ=m 2g ,同样可得m 1m 2=54,选项C 正确.1.解决共点力静态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方法内容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正交分 解法 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力的三 角形法 对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的矢量图平移使三个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未知力解决共点力动态平衡问题的三种方法【知识提炼】1.动态平衡: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2.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方法方法步骤解析法(1)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2)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图解法(1)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变化(2)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相似三角形法(1)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两个不同情况对应的力的三角形和空间几何三角形,确定对应边,利用三角形相似知识列出比例式(2)确定未知量大小的变化情况【典题例析】在水平地面上放一重为30 N的物体,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3.若要使物体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问F与地面的夹角为多大时最省力,此时的拉力多大?[解析] 方法一解析法:物体受力如图所示,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水平方向:F cos α-F f=0竖直方向:F N+F sin α-G=0另F f=μF N三式联立可解得F=μGcos α+μsin α要使力F有最小值,则需cos α+μsin α有最大值cos α+μsin α=1+μ2⎝⎛⎭⎪⎪⎫11+μ2cos α+μ1+μ2sin α令tan β=μ,则cos α+μsin α=1+μ2cos(α-β)当α=β时,cos(α-β)有最大值且为1cos α+μsin α=1+μ2F min=μG1+μ2=33×301+⎝⎛⎭⎪⎪⎫332N=15 N此时力F与地面的夹角α=arctan μ=arctan33=30°.方法二图解法:由于F f=μF N,所以不论F N如何改变,F f与F N的合力F1的方向都不会发生变化,如图甲所示,合力F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一定为α=arctanF fF N=arctanμ=30°由物体做匀速运动可知F、F1和G三力平衡,且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当改变F的方向时,F和F1的大小都会发生改变,由图乙知,当F和F1的方向垂直时F最小.故由图中几何关系得F min=G sin α=15 N,θ=α=30°.[答案] 30°15 N动态平衡问题的常见解题思路(适用三力平衡问题)(1)若已知一个力不变,另一个力F1方向不变大小变,则用三角形法(或图解法)处理问题,另一个力F2的最小值条件为F1⊥F2.(2)若已知一个力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则用画图法处理问题.(3)若已知一个力不变,另一个力大小、方向都变,则采用相似三角形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寻找一个力的三角形和一个边的三角形,根据对应边比例相等求解.【题组过关】考向1 解析法求解动态平衡问题1.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解析:选A.设绳OA段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对O点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得F=mg tan θ,T=mgcos θ,则随θ的逐渐增大,F逐渐增大,T逐渐增大,A正确.考向2 图解法求解动态平衡问题2.(2020·湖州质检)如图所示,半圆形线框竖直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P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P与圆心O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将力F在竖直面内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过90°,框架与小球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一直增大B.拉力F的最小值为mg sin θC.地面对框架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D.框架对地面的压力始终在减小解析:选D.对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从图看出,将力F在竖直面内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过90°,拉力先减小后增加,当拉力与支持力垂直时最小,为mg cos θ,故A、B错误;再分析球和框整体,受重力、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如果将图中的拉力F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将力F在竖直面内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过90°过程中,其水平分力减小、而竖直分力增加,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支持力减小、摩擦力也减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地面的压力减小,故C错误,D正确.考向3 相似三角形法求解动态平衡问题3.(2020·金华月考)如图所示,光滑半球面上的小球被一通过定滑轮的力F由底端缓慢拉到顶端的过程中,试分析绳的拉力F及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的变化情况.解析:如图所示,作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注意弹力F N总与球面垂直,从图中可得到相似三角形.设球体半径为R,定滑轮到球面最高点的距离为h,定滑轮与小球间绳长为L,根据三角形相似得F L=mgh+R,F NR=mgh+R由以上两式得绳中的张力F=mg Lh+R球面的弹力F N=mg Rh+R由于在拉动过程中h、R不变,L变小,故F减小,F N不变.答案:见解析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题组过关】1.(2020·温岭质检)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系在质量为m =1 kg 的小物块上,另一端固定在墙上.物块在斜面上静止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已知斜面倾角θ=37°,斜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斜面固定不动.设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物块可能只受三个力B .弹簧弹力大小一定等于4 NC .弹簧弹力大小不可能等于3 ND .斜面对物块支持力可能为零解析:选C.假如物块受3个作用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以及摩擦力,则mg sin 37°=6 N ,而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 cos 37°=4 N<6 N ,则物块不能静止,选项A 错误;要使物块静止,设弹簧弹力最小为F ,则满足mg sin 37°=μ(F +mg cos 37°),解得F =4 N ,故当弹力不小于4 N 时,物块均能静止,选项B 错误,C 正确;若斜面对物块支持力为零,则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则物块不可能静止,选项D 错误.2.如图,两个轻环a 和b 套在位于竖直面内的一段固定圆弧上;一细线穿过两轻环,其两端各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在a 和b 之间的细线上悬挂一小物块.平衡时,a 、b 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圆弧的半径.不计所有摩擦.小物块的质量为( )A.m 2B.32m C .m D .2m 解析:选C.由于轻环不计重力,故细线对轻环的拉力的合力与圆弧对轻环的支持力等大反向,即沿半径方向;又两侧细线对轻环拉力相等,故轻环所在位置对应的圆弧半径为两细线的角平分线,因为两轻环间的距离等于圆弧的半径,故两轻环与圆弧圆心构成等边三角形;又小球对细线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下,由几何知识可知,两轻环间的细线夹角为120°,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由三力平衡知识可知,小物块质量与小球质量相等,均为m ,C 项正确.掌握突破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求极值、讨论分式求极值、三角函数求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等.(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如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构成封闭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矢量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3)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处理临界问题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恰当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问题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右”“极左”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使问题明朗化,便于分析求解.1.(2020·温州四校联考)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MN.在P 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个装置的纵截面图.若用外力使MN保持竖直并且缓慢地向右移动,在Q落到地面以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B.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C.P、Q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答案:B2.(2020·舟山检测)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于P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 N,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F =mgtan θB .F =mg tan θC .F N =mgtan θD .F N =mg tan θ解析:选A.法一:合成法 滑块受力如图甲,由平衡条件知:mg F=tan θ,mg F N=sin θ⇒F =mg tan θ,F N =mgsin θ.法二:效果分解法将重力按产生的效果分解,如图乙所示,F =G 2=mg tan θ,F N =G 1=mgsin θ.法三:正交分解法将滑块受的力水平、竖直分解,如图丙所示,mg =F N sin θ,F =F N cos θ,联立解得:F =mg tan θ,F N =mgsin θ. 法四:封闭三角形法如图丁所示,滑块受的三个力组成封闭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得:F =mg tan θ,F N =mgsin θ.3.(2020·绍兴检测)如图,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 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 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A.F1不变,F2变大B.F1不变,F2变小C.F1变大,F2变大D.F1变小,F2变小解析:选A.木板静止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设轻绳与竖直木桩的夹角为θ,由平衡条件知,合力F1=0,故F1不变,F2=mg2cos θ,剪短轻绳后,θ增大,cos θ减小,F2增大,故A 正确.4.(多选)(2020·舟山质检)如图所示,A、B两球质量均为m,固定在轻弹簧的两端,分别用细绳悬于O点,其中球A处在光滑竖直墙面和光滑水平墙面的交界处,已知两球均处于平衡状态,OAB恰好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 )A.球A可能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弹簧对球A的弹力大于对球B的弹力C.绳OB对球B的拉力大小一定等于mgD.绳OA对球A的拉力大小等于或小于1.5mg解析:选ACD.对球B受力分析,据共点力平衡可知弹簧和绳对球B的作用力大小均为mg,选项C 正确.对同一弹簧而言,产生的弹力处处相等,故弹簧对球A的弹力等于对球B的弹力,选项B错误.对球A分析可知,一定受重力、弹簧的弹力、墙面的支持力作用,可能受地面的支持力和绳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绳的拉力也可能有一个为0,当地面对球A的支持力为0时,绳上的拉力最大,等于重力和弹簧竖直方向的分力之和,即1.5mg,选项A、D正确.高中物理学案大全,高考学案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运动定律近三年真题统计命题热点1、力与运动的关系2、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经典模型)3、牛顿运动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识与能力储备1、阅读理解与建模能力2、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运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真题赏析例题1、一质量为m 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 N 表示,速度大小用v 表示。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0-t 1时间内,v 增大,F N >mgB. t 1-t 2时间内,v 减小,F N >mgC. t 2-t 3时间内,v 增大,F N <mgD.t 2-t 3时间内,v 减小,F N >mg例题2、(2020北京)在无风的环境,某人在高处释放静止的篮球,篮球竖直下落;如果先让篮球以一定的角速度绕过球心的水平轴转动(如图)再释放,则篮球在向下掉落的过程中偏离竖直方向做曲线运动。
其原因是,转动的篮球在运动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受到空气施加的阻力1f 和偏转力2f 。
这两个力与篮球速度v 的关系大致为:211f k v =,方向与篮球运动方向相反;22f k v =,方向与篮球运动方向垂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k 、2k 是与篮球转动角速度无关的常量B. 篮球可回到原高度且角速度与释放时的角速度相同C. 人站得足够高,落地前篮球有可能向上运动D. 释放条件合适,篮球有可能在空中持续一段水平直线运动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瞬时性的理解例题3、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30°,轻弹簧下端固定A 物体,A 物体质量为m ,上表面水平且粗糙,弹簧劲度系数为k ,重力加速度为g ,初始时A 保持静止状态,在A 的上表面轻轻放一个与A 质量相等的B 物体,随后两物体一起运动,则( ) A .当B 放在A 上的瞬间,A 、B 的加速度为4g B .当B 放在A 上的瞬间,A 对B 的摩擦力为零 C .A 和B 一起下滑距离2mgk时A 和B 的速度达到最大D .当B 放在A 上的瞬间,A 对B 的支持力小于mg2、超重失重问题例题4、如图所示,表面光滑的斜面体固定在匀速上升的升降机上,质量相等的A 、B 两物体用一轻质弹簧连接着,B 的上端用一平行斜面的细线拴接在斜面上的固定装置上,斜面的倾角为30°,当升降机突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A 、B 两物体的瞬时加速度大小和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A .12A a g =,方向沿斜面向下;B a g =,方向沿斜面向下 B .0A a =,0B a = C .0A a =;B a g =,方向沿斜面向下D .3A a =,方向垂直斜面向右下方;B a g =方向竖直向下 2、极值临界问题例题5、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 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不变的初速率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 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g 取10m/s 2,根据图象可求出( ) A .物体的初速率v 0=3m/sB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5C .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 的最小值x 小=1.44mD .当某次θ=30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将不会沿斜面下滑例题6、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斜面上用一平行于斜面的轻质细绳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
斜面以加速度a 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系统稳定时,细绳对小球的拉力和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分别为T 和N 。
若T -a 图象如图乙所示,AB 是直线,BC 为曲线,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240m /s 3a =时,N =0 B .小球质量m =0.1kg C .斜面倾角θ的正切值为34D .小球离开斜面之前,N =0.8+0.06a (N )三、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多对象问题1、整体法与隔离法例题7、如图所示,两块长方体滑块A 和B 叠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体C 上。
已知A 、B 质量分别为1m 和2m ,A 与C 的动摩擦因数为1μ,B 与A 的动摩擦因数为2μ。
两滑块A 、B 在斜面体上以相同加速度自由下滑,斜面体C 在水平地面上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C 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 .滑块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1=tan μθC .滑块A 受到斜面对其摩擦力的大小为()112cos m m g μθ+D .滑块B 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22cos m g μθ例题8、如图所示,a 、b 、c 为三个质量均为m 的物块,物块a 真b 通过水平轻绳相连后放在水平面上,物块c 放在b 上.现用水平拉力作用于a ,使三个物块一起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真 A .该水平拉力大于轻绳的弹力 B .物块c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μmg C .当该水平拉力增大为原来的32倍时,物块c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12μmgD .剪断轻绳后,在物块b 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块c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13μmg 2、接触面分离问题例题9、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叠放两个质量均为M的物体A真B真B 物体与弹簧连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A上,使物体A开始向上做加速度为a真a真g)的匀加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施加外力F大小恒为M真g真a真B.A真B分离时,弹簧弹力恰好为零C.A真B分离时,A上升的距离为() M g ak-D.弹簧恢复到原长时,物体B的速度达到最大值3、滑板、滑块问题例题10、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3m和2m,两物块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μ≠0)。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B施加一水平推力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F=μmg,A、B间的摩擦力一定为零B.无论F为多大时,A相对B都不会滑动C.当F=3μmg时,A的加速度为μgD.若去掉B上的力,而将F=3μmg的力作用在A上,则B的加速度为0.1gμ例题11、如图a所示,质量为M=1kg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kg的物块以初速度v0=2.0m/s滑上木板的左端,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μ=在物块滑上木板的同时,给木板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当恒力F取某一值时,物块在木板上相对于木板滑动的路程为s,给木板施加不同大小的恒力F,得到1Fs-的关系如图b所示,当恒力F=0N时,物块恰不会从木板的右端滑下.将物块视为质点,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试求: (1)求木板长度;(2)要使物块不从木板上滑下,恒力F的范围;(3)图b中CD为直线,求该段的1Fs的函数关系式.例题12、如图所示,为传送带传输装置示意图的一部分,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倾角θ=37°真A、B两端相距L=5.0m,质量为M=10kg的物体以v0=6.0m/s的速度沿AB方向从A端滑上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均为0.5。
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v=4.0m/s真真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真1)物体从A点到达B点所需的时间;真2)若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可以调节,要使物体能到达B点,传送带速率应满足什么条件?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最短时间是多少?(其他条件不变)牛顿运动定律习案答案例题1、分析:A .由于s -t 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0-t 1时间内速度增加,即乘客的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则F N <mg ,选项A 错误; B .在t 1-t 2时间内速度不变,即乘客的匀速下降,则F N =mg,选项B 错误;CD .在t 2-t 3时间内速度减小,即乘客的减速下降,超重,则F N >mg ,选项C 错误,D 正确;故选D例题2、分析:A .篮球未转动时,篮球竖直下落,没有受到偏转力2f 的作用,而篮球转动时,将受到偏转力2f 的作用,所以偏转力22f k v 中的2k 与篮球转动角速度有关,故A 错误; B .空气阻力一直对篮球做负功,篮球的机械能将减小,篮球的角速度也将减小,所以篮球没有足够的能量回到原高度,故B 错误;C .篮球下落过程中,其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篮球下落过程中,由受力分析可知,随着速度不断增大,篮球受到1f 和2f 的合力沿竖直方向的分力可能比重力大,可使篮球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减小为零或变成竖直向上,所以篮球可能向上运动,故C 正确;D .如果篮球的速度变成水平方向,则空气阻力的作用会使篮球速度减小,则篮球受到的偏转力2f 将变小,不能保持2f 与重力持续等大反向,所以不可能在空中持续一段水平直线运动,故D 错误。
故选C 。
例题3、分析:将B 放在A 上前,以A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有:根据平衡可知:F=mgsin30°=0.5mg=kx 1 当B 放在A 上瞬间时,以AB 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有:整体所受合外力F 合=2mgsin30°﹣F=(2m )a可得整体的加速度,故A 正确;当B 放在A 上瞬间时,B 具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可将B的加速度沿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分解,B 的加速度有水平方向的分量,重力与支持力在竖直方向,故可知此加速度分量由A 对B 的摩擦力提供,故B 错误;B 的加速度有竖直方向的分量,且竖直向下,故可知,A 对B 的支持力与B 的重力的合力竖直向下,故A 对B 的支持力小于B 的重力mg ,故C 错误;AB 一起下滑时,弹簧弹力增加,共同下滑的加速度减小,故当加速度减小至0时,AB 具有最大速度,由A 分析知F 合=2mgsin30°﹣F′=0,可得弹簧弹力F′=mg=kx 2,所以共同下滑的距离,此时AB 具有最大速度,故D 正确. 故选AD .例题4、分析:当升降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和斜面之间的作用力变为0,弹簧弹力不发生变化,故A 物体只受重力和弹簧弹力,两者合力与原来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其加速度为cos A mg θa g m == 方向垂直斜面斜向右下方;B 物体受到重力弹簧弹力和细线拉力作用,完全失重的瞬间,细线拉力变为和弹簧向下拉力相等,两者合力为0,故B 物体的加速度为a g =方向竖直向下;由以上分析可知A 、B 、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