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课件(34张)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课程方案解读课件 新人教版

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坚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 》,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
1.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4.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教 材 中 守 恒 观 念 的 落 实 ( 新 教 材 )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课程内容
教 材 中 时 空 观 念 的 落 实 ( 新 教 材 )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课程内容
教 材 中 时 空 观 念 的 落 实 ( 新 教 材 )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教 材 中 涉 及 到 的 量 子 观 念 ( 新 教 材 )
课程方案解读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学科教材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坚持正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 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全面落实到了普通高 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教书
必修课程:全修全考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 选修课程:学而不考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选 修 课 程
选
课 程
择 性 必
修
必 修 课 程
选修2-1: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选修2-2: 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选修2-3: 近代物理初步
选择性必修1-1:动量与动 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与 机械波,光及其应用
选择性必修1-2:磁场,电 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振 荡与电磁,波传感器
育人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 》,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
1.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4.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教 材 中 守 恒 观 念 的 落 实 ( 新 教 材 )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课程内容
教 材 中 时 空 观 念 的 落 实 ( 新 教 材 )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课程内容
教 材 中 时 空 观 念 的 落 实 ( 新 教 材 )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教 材 中 涉 及 到 的 量 子 观 念 ( 新 教 材 )
课程方案解读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学科教材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二、课程方案变化及思考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坚持正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 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全面落实到了普通高 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教书
必修课程:全修全考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 选修课程:学而不考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选 修 课 程
选
课 程
择 性 必
修
必 修 课 程
选修2-1: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选修2-2: 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选修2-3: 近代物理初步
选择性必修1-1:动量与动 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与 机械波,光及其应用
选择性必修1-2:磁场,电 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振 荡与电磁,波传感器
育人
一、课程方案修订的背景
2019届高三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课件:三章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提素养备战高考
练典题走进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 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 概 念 力(或对悬挂物的 力(或对悬挂物的拉 拉力) 大于 物体 力) 小于 物体所受 所受重力的现象 重力的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 力(或对悬挂物的拉 力) 等于 零的现象
练典题走进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4)匀减速下降时,如图(丁)所示, 有 FN4-mg=ma 得 FN4=mg+ma=50×(10+1.5) N=575 N. 归纳总结:(1),(4)中,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将发生超重 现象;(2),(3)中,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将发生失重现象.
答案:见解析
第三章
第三章
析考点层级突破
提素养备战高考
练典题走进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产生 条件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物体的加速度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竖直向上 竖直向下
物体的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下,大小 a= g mg-F=ma F=0 以 a=g 加速 下降 或 减速 上升
原理 方程 运动 状态
F-mg=ma F= m(g+a) 加速 上升或 减速 下降
析考点层级突破
提素养备战高考
练典题走进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例 1]
(08786250)(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 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
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 a 的正方向,则 人对地板的压力( )
第三章
析考点层级突破
提素养备战高考
练典题走进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A.t=2 s 时最大 C.t=8.5 s 时最大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课件新人教版

·
【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
核
实验验证
心 素
◎实验设计:如何验证 s t?2
◎实践体验: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与时间(困难?)
养 ◎修正方案:让小球沿斜面运动…… (理由?)
◎实验验证:(学生参与)数节拍、测距离、填表格
科
学
通过实验重现历史情
探 究
(导轨2m,有刻
(节拍器) 境,让学生沿着大师的
养
知识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相互
物 理
联系的、具有内在结构的事实形 成的。知识更具有客观性、系统 性和内在的结构性。
观
观念是对一系列相关的观点
念
进行提炼概括形成的。从这个意
义上讲,观念是主观的,因为观
点更具有主观性.
二、增加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
物理观念的第二个要点,是“会用物理观念
核 心
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
核
●把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
心 问题、现代科技成果等有实践情境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
素
养
●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
的联系;
物
●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维加工来建立
理 观
物理概念;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念
●养成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大小的习惯,乐于对媒
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
素 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
养 升华➢”培。养公民的素养教学
物
➢基于学考水平的教学
理
➢基于选考水平的教学
观
➢基于自招水平的教学
念
·
新课标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主题五能量和动量5-1-5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课件

1.动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分析计算Δp以及判断Δp的方向 时,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就能直接选定一个正方向, 矢量运算就可以转化为代数运算;当不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 应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
2.冲量的计算
(1)恒力的冲量:直接用定义式I=Ft计算.
(2)变力的冲量
①方向不变的变力的冲量,若力的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
1.系统、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 整体 . (2)内力:系统 内部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外力:系统 以外 的物体对系统 以内 的物体的作用 力.
2.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 外力 ,或者所受 外力 的
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常写成:p1+p2= p1′+p2′ 或m1v1+m2v2= m1v1′+m2v2′ .
[答案] IG=50 N·s,方向竖直向下 IN=40 N·s,方向垂直 于斜面向上 If=20 N·s,方向沿斜面向上 I合=10 N·s,方向 沿斜面向下
走出对动量和冲量的认识误区 (1)忽视动量、冲量的矢量性而出错. (2)忽视I=Ft的适用条件,认为可求变力的冲量而出错.
[变式训练] 1.(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0.18 kg的垒球,以 25 m/s的水平速度向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 速度大小变为45 m/s,则这一过程中动量的变化量为( )
即力为时间的一次函数,则力F在某段时间t内的冲量I=
F1+F2 2
t,其中F1,F2为该段时间内初、末时刻力的大小.
②作出F-t变化图线,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变力的冲
量.
③对于易确定始、末时刻动量的情况,可用动量定理求 解.即通过求Δp,间接求出冲量.
2.冲量的计算
(1)恒力的冲量:直接用定义式I=Ft计算.
(2)变力的冲量
①方向不变的变力的冲量,若力的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
1.系统、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 整体 . (2)内力:系统 内部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外力:系统 以外 的物体对系统 以内 的物体的作用 力.
2.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 外力 ,或者所受 外力 的
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常写成:p1+p2= p1′+p2′ 或m1v1+m2v2= m1v1′+m2v2′ .
[答案] IG=50 N·s,方向竖直向下 IN=40 N·s,方向垂直 于斜面向上 If=20 N·s,方向沿斜面向上 I合=10 N·s,方向 沿斜面向下
走出对动量和冲量的认识误区 (1)忽视动量、冲量的矢量性而出错. (2)忽视I=Ft的适用条件,认为可求变力的冲量而出错.
[变式训练] 1.(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0.18 kg的垒球,以 25 m/s的水平速度向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 速度大小变为45 m/s,则这一过程中动量的变化量为( )
即力为时间的一次函数,则力F在某段时间t内的冲量I=
F1+F2 2
t,其中F1,F2为该段时间内初、末时刻力的大小.
②作出F-t变化图线,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变力的冲
量.
③对于易确定始、末时刻动量的情况,可用动量定理求 解.即通过求Δp,间接求出冲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版”课标
“2017版”课标
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提炼与升华
(3)课程目标变化 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具体目标变化
1.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概 课程具体目标比较表 念和规律,了解基本观点与思想; 2.认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掌握 实验基本技能,使用基本仪器; 知识与技能 3.了解物理学史,关注科技的成 物理观念 就、趋势以及物理学的影响; 4.关注学科联系,知道相关应用 领域,能尝试解释一些自然与生 活问题。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意义, 应用研究问题,验证规律; 2.了解物理研究方法,认识实验、 模型、数学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自主学习能力; 4.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质疑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 力、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能 力。
成绩与问题并存
修订与完善
三、有什么变化?
(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3)课程目标
(4)课程结构
(5)课程内容
(6)学业质量
(1)课程性质变化
课程性质变化
“实验版”课标 “2017版”课标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 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 课程性质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 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主 考核
选修
选修2-3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2 选修2-1 选修3-3 选修3-2 选修3-1
选修 性必 修课 程
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 原子与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磁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 振荡与电磁波,传感器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 与机械波,光及其应用
静电场,电路及其应用,电磁场与 电磁波初步,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课程目标变化 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具体目标变化
“实验版”课标 分目标 具体描述
分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比较表
“2017版”课标 具体描述
1. 科学探究意识; 2. 科学探究能力; 3. 交流意 识与反 思 、评估 能力;
1. 2. 3. 情感态度与 4. 价值观 5. 6.
好奇心与求知欲; 热情、意识和勇气; 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团队精神; 可持续观念; 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科学探究
1. 2. 3. 科学态度与责任 4. 5.
科学的本质; 好奇心与求知欲; 团队精神; 实事求是; 可持续观念。
(4)课程结构的变化
选修3-5 选修3-4
选修 课程
选修2 选修1 选修3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物理学与 社会发展
选择性必修3 (2学分)
物理学与 技术应用
近代物 理学初步
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
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 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
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
(2)基本理念变化
课程基本理念变化
“实验版”课标
课程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7版”课标 注重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 养
分目标
“实验版”课标 具体描述
分目标
“2017版”课标 具体描述 1.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 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 2.运用物理观念解释自然 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
1. 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2.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定性和 定量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 律、形成结论; 3. 使用科学依据的意识和评 估的能力,运用证据进行描 述、解释和预测; 4. 批判意识,基于证据质疑, 不同角度思考,追求创新。
解读 物理课程标准
一、有什么作用?
教学 评价
依据Βιβλιοθήκη 考试 命题教材编写
二、为什么要修订?
成绩
1.促进了物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2.促进了物理教师对学科教育价值的认识 3.促进了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4.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5.促进了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为什么要修订? 问题
1.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层次理解不一 2.选修三个系列的教学实践遭遇困境 3.课程内容难度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4.课程内容的衔接性不够 5.物理实验与科学实践程度不一 6.文本可操作性与指导性有待完善
“2017版”课标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胡克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体加速度与受力及质量的关系 ۞超重与失重 (6)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 动定律
(5)课程内容变化
必修1
(一)内容结构:大体和“实验版”课标的必修1相同
实验版课标: 运动的描述 2017版课标: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二)主要要求的变化 1.提高了关于“质点”的教学要求
实验版: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模型的的特点 2017版: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 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景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 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提出体会抽象方法和极限方法(瞬时速度) 3.“力的合成与分解”从理解到了解 4.提出“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问题”
删去: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课程内容变化
(四)物理实验的变化 要求通过实验或观察进行教学的知识点及数目
“实验版”课标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规律 胡克定律 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体加速度与受力及质量的关系 超重与失重(6)
课程结构 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 基础性与选择性,满足终身发展的需求 课程内容
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 注重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性 需求 注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多 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多样化 样化
课程实施
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 课程评价 展 展
(3)课程目标变化
选择性必修2 (2学分)
选择性必修1 (2学分)
物理2 物理1
必
共 同 必 修 必修 修
必修3 (2学分) 必修2
等 级 性 考 试
合 格 性 考 试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曲线运动与万有引 课程 (2学分) 力定律,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必修1
1.12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2学分) 2.选修1系列侧重物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选修2系列侧重物理与技术的结合. 3.从选修1-1、2-1、3-1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高中毕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