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之一

合集下载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的实例分析3.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5.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身边的共栖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身边的共栖现象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栖现象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了解共栖现象。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共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讲解共栖现象的实例。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3. 提前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收集身边的共栖现象实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共栖现象的思考。

2. 讲解共栖现象:详细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共栖现象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共栖现象的作用:探讨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互利共生、相互依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共栖现象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寻找和记录身边的共栖现象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实例,讨论共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七、课堂练习(1)共栖现象是指两种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相互依赖的现象。

(2)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常见的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共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等。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例子。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及例子。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生物进行观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特点。

1.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3.2 教师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实践活动4.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生物进行观察。

4.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

5.2 学生分享收获,提出疑问。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调查一种生物的共栖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调查的生物共栖现象,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授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

2. 考虑教学方式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助于他们的积极参与。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_人教版-文档资料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_人教版-文档资料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人教版(2019)一、说教材《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共栖.课文讲述了三种共栖现象: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燕千鸟与鳄鱼的共栖;金黄鼠与百舌鸟的共栖.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展开想像,体会生物之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情景,是教学的难点.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二、说学生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初步具备了查找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适时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资源交流及知识拓展中开阔视野.三、说教法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我在用故事法激趣后,将凭借课文前"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提供学法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利用学生资源及课件资源拓展课文,扩张课堂.四、说学法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收集材料法,自读自悟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由于本课讲的是几种动物的有趣的共栖现象,学生很感兴趣.我将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感悟,自悟其法,自得其乐,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用故事导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指导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阅读提示"里的问题自读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课文讲述了哪三种共栖现象),再组织他们分小组带着第二个问题(这些共栖现象为何有趣,共栖的原因)深入研究喜欢的一对共栖生物.此时,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法有:故事法(可模仿老师)和填表法,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悟,在合作中实践,以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经过充分的自学后,再到交流平台展示学习成果.(三)小结通过不露痕迹的小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他们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四)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环节主要是使用经我修改的课件.充分而"恰到好处"地利用现代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经验的匮乏,还易于拓展相关方面的知识.该课件里面不仅有其它生物共栖的图片,还有内容详实的课外资料(如果课堂上来不及呈现,可以在课后观看或印发给学生浏览).六、说板书设计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凶猛强大的巨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弱小无比的小雀这个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水平,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品PPT课件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品PPT课件

二、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初步具备了
查找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 适时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 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 的快乐;在网络资源交流及知识拓展中开阔视野。
三、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
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 键。我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用故事导入,激发 其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 到良好的效果。
(二)阅读课文 阅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教学一篇阅
读课文,让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积累——迁移 运用等几大环节。不但是充分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 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 联想和想象能力。
一、说教材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八
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 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共栖。课文讲述了三种 共栖现象: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燕千鸟与鳄鱼的共栖; 金黄鼠与百舌鸟的共栖。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 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展开想像,体会生 物之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情景,是教学的难点。 针 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 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 兴趣。
考察正式开始了,加油吧!要有点耐心!
返回
任务二: 在读懂课文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 个词语来填写。
谁和谁共栖
有趣的现象
共栖的原因
我想说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示例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示例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示例教案章节一: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与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生物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利益的一种生存方式。

2. 生物共栖现象的特点: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共同进化。

3. 生物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例子:蜜蜂与花、牛与牛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共栖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共栖现象,如蜜蜂与花、牛与牛蝇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5. 总结:强调生物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教案章节二: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及实例【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

2. 掌握不同类别生物共栖现象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寄生、共生、捕食、竞争等。

2. 各类生物共栖现象的实例:寄生:例如,结核菌与人类、寄生虫与宿主等。

-共生:例如,蚂蚁与蚜虫、人体肠道中的细菌等。

-捕食:例如,狼与羊、鹰与兔子等。

-竞争:例如,水稻与杂草、狮子与猎豹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共栖现象的多样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实例。

3. 分析:分析不同类别生物共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各类生物共栖现象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强调生物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章节三:生物共栖现象的生态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2. 掌握生物共栖现象在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教学内容】1. 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维持生态平衡:例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与分类1.1 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1.2 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1.3 生物共栖现象与共生、寄生关系的区别第二章:生物共栖现象的实例解析2.1 植物与昆虫的共栖现象2.2 动物与动物的共栖现象2.3 动物与微生物的共栖现象第三章:生物共栖现象的优势与意义3.1 生物共栖现象为共栖生物带来的优势3.2 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系统的意义3.3 生物共栖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四章: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方法与技术4.1 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方法4.2 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技术4.3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五章:生物共栖现象的生态保护与利用5.1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5.2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5.3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态农业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利用第六章:生物共栖现象的生态伦理学意义6.1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态平衡6.2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物多样性6.3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态伦理学中的价值第七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教育意义7.1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学教育中的应用7.2 生物共栖现象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7.3 生物共栖现象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第八章:生物共栖现象的跨学科研究8.1 生物共栖现象与进化生物学8.2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态学8.3 生物共栖现象与分子生物学第九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未来研究方向9.1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9.2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未来趋势9.3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第十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案例分享与讨论10.1 国内外生物共栖现象的经典案例10.2 生物共栖现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10.3 生物共栖现象案例对科研与教育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与分类解析:理解生物共栖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

这环节需要学生掌握共栖现象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的共栖关系,如互利共生、共栖、捕食共生等。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第1篇: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栖的事情。

本课教学目的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这一有趣的现象及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且内容浅显,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可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如谁与谁共栖,有那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从文中找到*。

当所有的问题解决以后,什么是共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其它生物共栖的现象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学文后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这一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思想以及激发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说明《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栖的事情。

本课教学目的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这一有趣的现象及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且内容浅显,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可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共栖现象,并能够举例说明。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作用。

2. 共栖现象的识别和举例。

三、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共栖现象。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和例子。

2.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些生物标本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共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吗?”2. 讲解: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解释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互相帮助、互相依赖等。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标本或图片,找出共栖现象的例子,并简要说明。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共栖现象的特点,如共生、共栖生物之间的互动等。

5.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更多共栖现象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作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栖现象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共栖现象的思考题,让学生回家后思考和探索。

8.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共栖现象在其他生物群体中的作用,如微生物、植物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评估他们是否能正确识别和解释共栖现象。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共栖现象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

2. 邀请生物学家或环境科学家来课堂讲解,分享更多关于共栖现象的研究和实例。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原创—生物共栖现象 人教版

原创—生物共栖现象  人教版

学完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你知 道吗?
1.对动物的关爱
2.了解自然的兴趣。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小丑鱼
在印度洋和西太 奇鱼。因为它们的外 所以称为“小丑鱼” 人们也叫其"海葵鱼" 海葵鱼几乎不离 围,它就像迷失了方 去。因为在茫茫的海 它们受到其他动物威 好像找到了保护伞, 触手上密布着有毒的 会随着刺丝进入来犯 手慢慢地将它送入口 葵鱼和海葵共生在一 些食物。 有趣的是,海葵对 身上有一层迷惑海葵 类。
读准一个音:共 栖 (qi)
别出错哦
排除疑问
共栖就是两种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活 在一起,其中一方得到的好处比较多, 一方得到的好处比较少,或得不到好处 但是也不受害的现象。
其实我们很温柔

世界上除了大象以外,犀牛是陆 地上最大的动物,最大的可重达5吨。 犀牛角非常坚硬,前角 有50多厘米长。眼睛很小,看不远。 听力很好,嗅觉极佳。
欢 迎 各 位 老 师 指 导!
篇目:《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小学语文第八册
试讲人:陈 英
看到我的小资料知道我是谁吗
口头禅:别碰我 习惯动作:低头 性格:害羞
呵呵,难不倒我
种类:植物
考考你
我就是含羞草啊!你答对了吗?
说一说: 生物世界还有很多有趣的现 象,你还知道那些?
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鳄鱼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爬行类动物, 也是非常危险的动物。鳄鱼通常是肚皮着 地爬行。但也能用腿把身体撑起来。鳄鱼 主要的食物是鱼,也捕食在河边饮水的羚 羊和斑马。它的长颚上有66颗牙齿,很快 就能把猎物撕成碎片。
知道我的 厉害了吧
找朋友
百舌鸟 燕千鸟

30种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30种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为它剔牙。
相处情形: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
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
“趣”:有时燕千鸟不在它身边,鳄鱼的牙齿难
受了,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附近树上的燕 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
金黄鼠和百舌鸟:
原因:百舌鸟为金黄鼠演唱,金黄鼠为百舌鸟照看卵和雏。
相处情形: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黄金鸟的洞穴去产卵。
共栖:两种不同的动物生活在
一起,不是相依生存,只对其中一 种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共栖。
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介 绍了几种生物共栖现象,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跟什 么动物共栖?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动物共栖的原因以 及它们相处的情形,并且找出它们在相 处中所包含的“趣”。
犀牛和犀牛鸟:
原因:因为犀牛的皮肤上有许多皱褶,这些皱褶里
经常藏着一些吸血的昆虫,犀牛鸟为它啄去寄生的 昆虫和蛆卵。
相处情形:犀牛鸟在犀牛身上这里啄啄,那里啄
啄,在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
“趣”: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
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 牛报警。
鳄鱼和燕千鸟:
原因: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
在孵卵育雏期间,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 而且还替它照看着。
“趣”: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
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舞。有时,百 舌鸟落到金黄鼠的背上,用翅膀驱赶着它前进, 金黄鼠猛地向洞里钻去,百舌鸟一收翅,就被 金黄鼠驮进洞里去了。
其他的共栖现象:
1水母和虾:水母没有眼睛,靠虾带路,虾则分享水 母的食物。 2寄居蟹和海藻:寄居蟹靠海藻掩护,保护自己;海 藻则靠寄居蟹才能到别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课文原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课文原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课文原文四年级语文教案动物世界充满奇趣。

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有的是巨兽,有的是小雀……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

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

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犀牛背上的黑色小鸟,是在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

所以,小黑鸟和大犀牛成了一对好朋友。

人们把这种黑色的小鸟叫做“犀牛鸟”。

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

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

非洲尼罗鳄最大的身长5米,重1吨以上。

它可以把一头重几百公斤的野牛拖到水中淹死后吃掉。

它用尾巴一扫,能把在河边喝水的羚羊打落水中。

有谁想到,就是这样凶猛的动物却能够和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和睦相处。

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

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因此,燕千鸟也叫“牙签鸟”。

有时燕千鸟不在它身边,鳄鱼的牙齿难受了,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

附近树上的燕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

这样,燕千乌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也是一对“好朋友”。

百舌鸟在草原上被称作第二百灵,歌声悦耳动听。

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

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

在孵卵育雏期间,它们相处得非常好,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

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语文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语文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语文教案áng) 残渣和睦相处皱褶蛆卵剔牙2.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朝夕与共:每天从早到晚在一起相处。

和睦相处:很团结很友好地相处。

牛虻:昆虫名.象蝇而大、生活在野草丛中。

雄的吸植物汁液。

雌的吸人、畜血液。

蛆:苍蝇的幼虫。

孵卵育雏;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

4.课文讲述了三对生物的共栖现象凶猛强大弱小无比犀牛————犀牛乌共栖{ 鳄鱼————燕千鸟金黄鼠———白舌鸟这三组动物小.前者属于强者,后者都是比较柔弱的。

它们怎么和睦相处呢?四、再读课文,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和其中包含的“趣”。

1.选择二一四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展开学习。

自由读段,画出写明原因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用自己的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原因。

2.汇报自学情况。

指名读出你厕的语句,正音、评价。

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原因。

第二自然段:犀牛鸟为犀牛啄去身上寄生着的昆虫和蛆卵,还帮它们放哨。

第三自然段:燕千鸟为鳄鱼剔去塞在鲜鱼牙缝里的残渣。

第四自然段:百舌鸟为金黄鼠演唱,金黄鼠替百舌乌照看卵和雏。

五、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共栖现象吗?请举例。

生: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联合体。

生;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

生:寄居蟹和海藻。

六、生物除了共栖现象以外,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还有共生、寄居、互利。

或个别动物的有趣现象;如大雁飞行排以字形;大象为什么爱注身上涂呢?鸭于走路一摇一摆……七、小结。

自然界小充满了奥秘和乐趣,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不久的将来,探索大日然的奥秘,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文小的共柄现象讲给家人听。

3. 阅读课外书籍,了解生物的其他知识,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

板书设计:30 *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犀牛————犀牛乌共栖{ 鳄鱼————燕千鸟金黄鼠———白舌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与分类1.1 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1.2 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1.3 生物共栖现象与共生、寄生、竞争的区别第二章:生物共栖现象的实例解析2.1 植物与动物的共栖实例2.2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共栖实例2.3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栖实例第三章:生物共栖现象的作用与意义3.1 生物共栖现象对宿主的作用3.2 生物共栖现象对共栖者的作用3.3 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第四章: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方法与技术4.1 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方法4.2 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技术4.3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五章:生物共栖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1 生物共栖现象在农药研发中的应用5.2 生物共栖现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5.3 生物共栖现象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应用第六章:生物共栖现象在医学领域的应用6.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共栖现象在医学上的意义6.2 生物共栖现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6.3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治疗中的潜在价值第七章: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1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7.2 生物共栖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3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物入侵的关系第八章:生物共栖现象的伦理与道德考量8.1 生物共栖现象与人类利益的冲突与协调8.2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中的伦理问题8.3 生物共栖现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第九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教育与普及9.1 生物共栖现象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9.2 生物共栖现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性9.3 生物共栖现象教育资源的设计与推荐第十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前沿领域10.2 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挑战与机遇10.3 未来生物共栖现象研究的方向与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与分类难点解析: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分类的界定和区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表和案例进行详细解释。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4.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实例。

2. 教学难点: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栖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共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3.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共栖现象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共栖现象: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珊瑚与虫黄藻、牛与牛蝇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共栖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5. 课堂提问: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共栖现象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实例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4.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如共生、寄生、捕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中的共栖现象。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生物学书籍,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水平: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实例识别和分析。

二、教学准备教具:1. PPT课件2. 共栖现象实例图片3. 生物视频资料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共栖现象的图片,如蚂蚁和蚜虫、蜜蜂和花、海葵和寄居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

Step 2:新课导入(5分钟)1. 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利益的一种生存方式。

2. 讲解共栖现象的特点:互利共生、不能分开、共同适应环境。

Step 3: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蚂蚁和蚜虫共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种现象。

2. 展示蜜蜂和花、海葵和寄居蟹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共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Step 4: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发现更多的共栖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共栖现象的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课后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拓展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共栖现象,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共栖现象。

活动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考察指南,如如何识别共栖现象、观察注意事项等。

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享,以此加深对共栖现象的认识。

生物《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生物《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生物《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实例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共栖现象实例。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采用观察法,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实例及意义等内容。

2. 准备相关共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问题讨论表格,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1.2 提问:“你们知道共栖现象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共栖现象2.1 教师简要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

2.2 分析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案例分析3.1 教师展示具体共栖现象的实例,如海葵与小丑鱼、蚂蚁与蚜虫等。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共栖现象的作用和意义。

4. 学生分享4.1 每组学生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2 教师点评并总结共栖现象的重要性。

5. 观察实践5.1 教师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在校园或家庭环境中寻找共栖现象。

5.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并简要描述其作用和意义。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2 强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7.2 收集更多关于共栖现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8. 课后反思8.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8.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考察活动,寻找身边的共栖现象实例。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与分类1.1 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1.2 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1.3 生物共栖现象与共生、寄生关系的区别第二章:生物共栖现象的实例解析2.1 植物与植物的共栖现象2.2 植物与动物的共栖现象2.3 动物与动物的共栖现象第三章:生物共栖现象的作用与意义3.1 生物共栖现象对个体层面的影响3.2 生物共栖现象对种群层面的影响3.3 生物共栖现象对生态系统层面的影响第四章: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方法与技术4.1 生物共栖现象的观察与记录4.2 生物共栖现象的实验研究4.3 生物共栖现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五章:生物共栖现象在农业生产与生物技术中的应用5.1 生物共栖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2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5.3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第六章:微生物共栖现象的特殊案例6.1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栖6.2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栖6.3 微生物间的共栖与竞争第七章:生物共栖现象的生态学意义7.1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物多样性7.2 生物共栖现象与能量流动7.3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八章:生物共栖现象的进化生物学视角8.1 生物共栖现象与共同进化8.2 生物共栖现象与物种形成8.3 生物共栖现象在进化中的角色第九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挑战与争议9.1 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难题9.2 生物共栖现象中的互惠共生问题9.3 生物共栖现象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性第十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教育与科普价值10.1 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学教育中的应用10.2 生物共栖现象的科普宣传与教育意义10.3 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活动的设计建议第十一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影响11.1 环境污染与生物共栖现象11.2 生态系统破坏与生物共栖现象11.3 人类利用生物共栖现象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生物共栖现象在生物技术创新中的应用12.1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物制药12.2 生物共栖现象与生物反应器12.3 生物共栖现象在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第十三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未来研究方向13.1 生物共栖现象的基因编辑研究13.2 生物共栖现象在领域的应用13.3 生物共栖现象的全球变化研究第十四章: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生物共栖现象中的应用14.1 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研究14.2 生物共栖现象的模型构建与模拟14.3 生物共栖现象的社会科学视角第十五章:生物共栖现象的教学与研究案例分析15.1 生物共栖现象的教学实践案例15.2 生物共栖现象的研究案例分析15.3 生物共栖现象教学与研究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设计涵盖了生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分类、实例解析、作用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领域、生态学意义、进化生物学视角、挑战与争议以及教育和科普价值等多个方面。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_1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_1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

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2.重点探究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

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2)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

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第3自然段讲了百舌鸟和金黄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化育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之一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7个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皱裙、寝食不安、孵卵育雏、雏鸟、有利可图”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生物共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能悟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道理。

从而对探求自然奥秘和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或小黑板、投影片,并适当搜集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其中强化”共栖、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皱裙、雏鸟、孵卵育雏、剔牙”等词语的认读,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

2、导人阅读探究的谈话:(指板书)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这篇课文。

从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好。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有趣吗?二、引导把握全文,交流阅读体验。

-1、什么是”共栖”?课文说的是”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那么说了哪儿种生物共栖现.象呢?同学们自己迅速地看全文,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反馈。

((1)犀牛”黑色小鸟〈犀牛鸟〉;(2)鳝鱼”燕千鸟〈牙签鸟〉;(3)金黄鼠百舌鸟。

)2、交流阅读体验。

同学们把自己阅读时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组织小组的同学一个一个地说(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三、阅读体验,点拔难点,突出重点。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共栖现象,把它读其他学生昕,再说说它们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学生自发起来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简要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同时相机利用课文插图等图片点拨、诱导,并适当板书。

)2、自主朗读,巩固认识。

学生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再练习读一读。

(教师巡视。

)3、组织深入理解、探究。

(1)同学们,你们今天读得很好。

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在生活中还昕到过、或是看到过类似我们课文中说到的生物共栖现象吗?先互相说说,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搜集信息,以便调控下一步的教学。

)(2)反馈、点拨。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拨,最后教师自己也可以简单列举几种其他的生物共栖现象。

(3)通过今天的课,同学们想想,这些生物共栖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世界是有联系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14、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凶猛强大的巨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弱小无比的小雀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设计:《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授课地点:计算机教室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①古诗趣背复习;②《赠汪伦》诗句;③自学提示;④《赠汪伦》意境动画演示;⑤送别诗6首;⑥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6首(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观潮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二课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三、学情简介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方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2、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还记得课文为我们都展示了哪几个画面吗?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画面。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领略这“天下奇观”吧!你们要去找找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读书欲望)(二)感悟文本1、自读感悟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并简要写下你的体会。

(课件出示)(设计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读书师要有适时的读书笔记)2小组交流3汇报交流预设:A我从这句感受到大潮的奇“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还没见到潮水,就听到了声音,真“奇”!师:我们先听到了声音,声音是什么样的?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生:书中是用“闷雷滚动”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师:闷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生:轰隆隆的声音,不响亮。

师:是啊,比较沉闷的雷声,那快来读一读吧,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有感情读文。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才看到一条白线就有那么大的声音了,而且浪潮还是那么的整齐,好像训练过一样。

师:是啊,一条白线出现了,响声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人们也跟着潮水沸腾起来了!你快把这时的情景读出来吧!C“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谁再来把你的体会读一读?生有感情读文。

D“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对面那排房子那么高,想象一下那排房子就是浪潮,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设计理念:用身边的事物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更容易接受,容易理解)E“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太壮观了,那样的场景怎能不叫人称奇呢?师: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这样的气势可真是奇观啊,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生有感情读文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让我也有些忍不住去感受这奇观了!(师范读)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把你们的感受用你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F让我们近距离的去看看这“奇观”吧播放幻灯片,师引读。

(设计理念:有声音和图像的展示,更容易带动起学生的激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师:谁能再来把这壮观大潮读一读?(生再有感情读文)读得多好啊,让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请注意:潮来了!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设计理念:之前的是静止的图片和声音,再到动感的视频,让课堂有层次性,也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好的去理解课文。

)今天,我们观看了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如临其境,我们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同学们,让我们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吧!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师:你认为哪个词更能展现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适时板书:风号浪吼)师:你能再把当时的气势展示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B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当时的壮观,文中的“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设计理念:这个小题的出示,从而引出下文,使课堂更有连续性,还培养了阅读理解的能力)生:不能去掉,因为潮来之前,江面也是很平静的,潮水去了,江面还是很平静,所以“恢复”一次不能去掉。

6、品读“潮来前”的“奇”。

师: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谁来把潮来前的美景给我们读一读?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

(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三)回归整体,拓展升华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神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这样的壮观之景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