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摘要:一、陈鹤琴简介二、陈鹤琴的教育理念1.活教育2.儿童本位3.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三、陈鹤琴的教育实践1.创办幼儿园2.推行家庭教育3.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四、陈鹤琴教育故事案例1.关注儿童个体差异2.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3.激发儿童创造力五、陈鹤琴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1.注重素质教育2.提倡亲子互动3.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正文:陈鹤琴,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故事,不仅展现了其人格魅力,更体现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简介陈鹤琴,189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家。
他曾留学日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陈鹤琴主张“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他提倡“儿童本位”,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陈鹤琴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其教育理念。
他创办了幼儿园,推行家庭教育,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旨在让更多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陈鹤琴教育故事案例在陈鹤琴的教育实践中,他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
他曾讲述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在课堂上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陈鹤琴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小朋友对昆虫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利用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这位小朋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陈鹤琴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陈鹤琴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次,提倡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最后,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热情,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及其思想述评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及其思想述评在介绍陈鹤琴生平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陈鹤琴著作《家庭教育》的介绍;(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3)在学习接受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标签: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教育研究者来说,陈鹤琴以及他的名著《家庭教育》家喻户晓。
《家庭教育》自1925年问世以来便风靡全国,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或实践的人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它的裨益。
陈鹤琴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教育和启迪意义。
因此,在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写一篇纪念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重温陈鹤琴这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思想精髓,让我们认真地思考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展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生平简介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189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陈鹤琴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先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
1919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
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时期的、开拓性的实践、实验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委员。
他的遗著已编成《陈鹤琴全集》出版。
陈鹤琴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
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
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陈鹤琴教育思想》课件

04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影响 与评价
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为本、实践为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儿童教育的发展
陈鹤琴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儿童教 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为中国现代教育注入 了活力。
对世界教育的影响与贡献
1
为世界儿童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果,为世界儿童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丰富了世界教育理论体系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 普遍意义,丰富了世界教育理论体系。
地完善与发展。
03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为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以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05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当代 价值
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游戏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强调实践与体验
陈鹤琴提倡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 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03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
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实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01
陈鹤琴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
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
02
陈鹤琴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
和个体经验等。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
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
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
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
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
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
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
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
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
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
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
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
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
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
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
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陈鹤琴是当代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也是中国儿童家庭教育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她提出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拟对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进行述评,探讨其理念的价值和实践的可行性。
首先,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她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最基础的教育环境。
在家庭中,孩子学会语言、学会社交、学会感恩等等,奠定了他们一生学习与成长的基础。
陈鹤琴还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她提出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理念,强调了父母应该以关爱、尊重和理解来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引起广泛共鸣,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其次,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她主张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她倡导的“启发性教育”理念,强调让孩子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这一理念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教育机构提供了借鉴。
然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陈鹤琴的理念需要家长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技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缺乏系统的教育知识和方法,难以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
因此,需要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支持和辅导,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实现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落地。
其次,陈鹤琴强调的自主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育环境的支持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强调知识的传输和考试成绩的评比,而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因此,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框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陈鹤琴家庭教育实践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陈鹤琴家庭教育理念、实践方法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陈鹤琴家庭教育理念1. 尊重儿童天性陈鹤琴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
2. 培养儿童全面发展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体质等方面。
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素质。
3.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应相互促进。
家庭教育应关注社会环境,使儿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陈鹤琴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陈鹤琴家庭教育实践方法1. 生活教育陈鹤琴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在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成长。
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自理、自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游戏教育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陈鹤琴主张,家庭教育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3. 情感教育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
此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感等情感素质。
4. 读书教育陈鹤琴认为,读书是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途径。
家庭教育应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5. 社会实践教育陈鹤琴主张,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参观展览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
三、陈鹤琴家庭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陈鹤琴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有助于促进儿童在智力、情感、道德、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儿童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中国现代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东南大学教务长,1923年创立南京市鼓楼幼稚园兼任园长,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院长等。
家庭教育是陈鹤琴进行儿童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根据对自己的儿子几年的观察研究,同时吸取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训而写成的。
其中提出了101条原则,涉及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以下择要点作一初步介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作用
他认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难以建立。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他认为,家庭虽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父母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却是很多的。
在儿童的身体健康方面,家长需要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穿衣、刷牙、洗脸、饭前洗手、午间睡觉、吃饭定量、便溺有定所等等。
还要让孩子参加游戏锻炼身体,创造条件让他们画图、剪图、穿珠、浇花、玩沙等,不要随意地恐吓他,或随便打骂。
在品德教育方面,他主张要教以下9条:
1、教孩子心中有他人
2、教孩子有同情心
3、使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习惯
4、教育孩子对人有礼貌
5、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
6、教育孩子要诚实
7、教育孩子不可强横霸道
8、教育孩子适当参加家务劳动
9、教育孩子爱父母、爱别人
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不主张让孩子过早的读书写字,而要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让孩子增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生活常识,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望等。
具体要求是:
1、丰富孩子的生活常识,增进生活经验。
2、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支持孩子的探索。
3、鼓励孩子的好问精神,激发求知欲望。
4、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条件和环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孩子多鼓励,多赞许,少责骂或殴打。
2、以身作则。
小孩子好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就要合乎规范。
3、及早施教。
幼儿的可塑性很大,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可使孩子受益终身,反之则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
4、严格要求。
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能溺爱,迁就放任,这样会害了孩子。
5、教养态度一致。
家庭中的成人教育态度要一致,不能有偏爱,或一个提出这种要求,一个提出另一种要求。
有的要求严格,有的放任自流,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6、宽严适度。
过于严格和过于宽容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应把握适中的尺度。
7、责罚要慎重。
孩子有过失,家长可以用责罚的手段,但必须弄清情况和原因,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责罚孩子,不在早上或晚间责罚孩子,不要迁怒于孩子。
总之,不要滥用责罚,最好不要打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