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生态智慧与价值观
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生态智慧与价值观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拥有广阔的领域,孕育了无数的生物和资源。
海洋生态文化作为人类传承的重要一环,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以及海洋生态智慧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意义海洋生态文化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包含着对海洋的认知、利用和保护方式等。
传承海洋生态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保护海洋资源,以及发展出科学、可持续的海洋利用方式。
传承海洋生态文化还能够促进海洋科普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海洋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共识。
二、海洋生态智慧的传承海洋生态智慧是基于对海洋生态系统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它蕴含着对海洋的认知和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通过传承海洋生态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并根据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
比如,传统的海洋捕鱼方法,往往是通过观察鱼群的迁徙和繁殖规律,选择最佳的捕鱼时间和地点,以保证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种智慧不仅实现了对资源的保护,同时也使捕鱼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海洋生态价值观的传承海洋生态价值观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行为指导。
传承海洋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看待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海洋生态价值观强调对海洋的尊重和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保护珊瑚礁的价值观认为,珊瑚礁是世界自然遗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保护珊瑚礁免受污染和破坏。
传承这样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也能够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海洋生态文化传承的挑战和应对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海洋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很多人对海洋缺乏了解,这导致了对海洋生态文化的缺乏兴趣和关注。
其次,过度的开发和污染问题也对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知;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认识的浅谈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认识的浅谈【摘要】海洋文化,即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蕴含了多种有关精神、物质、社会等多方面的生活内涵,海洋文化可从多角度定义与理解,国家对海洋文化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进而决定了世界各国有关海洋竞争的态势,本文从一些特定角度浅谈了对海洋文化概念的理解,阐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文化0 引言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话、喜剧、文学、艺术等;广义上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
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
1 海洋与文化1.1 海洋文化与文化的概念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定义种类繁多。
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
通常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范畴,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国对文化的研究似乎一开始就与文明存续、文明图存等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1]。
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诸如齐鲁文化研究、吴越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随着沿海地区的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海洋文化才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比如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它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张余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因水而生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我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也表现在古往今来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
充分认识水文化的功能,对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追求崇水为上、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这是水文化博大精深地深刻体现。
新时期水文发展理念是“服务”,服务为本、服务至上,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谋发展,即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水利事业发展为中心,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水文服务。
关键词:水文化;崇水为上;人水和谐Analysis of the water culture view of natur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Zhang yuqing(Remote Sensing Institu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JiangsuNanjing 210044, China)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source of civilization, water and raw water culture, not only in ancient China the voluminous ancient literature, but also in material wealth through the ages human social practice in dealing with water, the spirit wealth, the sum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Full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the water culture, dig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water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Pursuit Chong water, human and water harmony values, which is the water culture is profound to profoundly embodied. The hydrologic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s the "service", service-oriented, service first, in the service of survival, in the service plan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closely around the Water Development for the center,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high quality, efficient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Key Words: Water culture;admire water;person and water harmonious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中国拥有悠久的海洋传统,古代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航海活动和海上贸易。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海洋被视为辽阔、神秘和具有启迪意义的存在,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海洋被视为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古代中国人注重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衷共济。
海洋也被认为是知识、智慧和启迪的源泉,通过探索海洋,人们可以开拓视野、开阔思维。
在现代,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提醒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和谐观念,对我们今天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所启示。
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对现代的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有所影响。
古代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活动,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现代中国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借鉴古代的海洋传统和经验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探索海洋的奥秘,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以其独特的观念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以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海洋民族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艺术、海洋历史、海洋哲学和海洋风俗等内容。
中华海洋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向往、探索和利用的精神和智慧,具有许多独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
中华海洋文化强调海洋的广阔与包容,认为海洋应该容纳万物、包容一切,海洋使大地拥抱着整个世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中华海洋文化充满了包容和开放的力量。
第二,崇尚“水乡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水为主、以舟为居的国家,水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文明的渊源所在。
江河湖海贯穿中国大地,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水乡文化,水乡文化蕴含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经典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
强调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中华海洋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认为海洋是神圣的、威严的,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一个永远值得尊敬和感恩的母亲。
海洋的辽阔、深邃、神秘与中国人对海的敬畏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敬畏与感恩的情怀贯穿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国和外国的重要桥梁。
中华海洋文化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灵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让中国吸纳了大量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海洋文化。
第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水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海洋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海洋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如《山海经》、《海国图志》等,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资源。
第二,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
中国拥有众多的海岛资源,这些海岛不仅丰富多样,还孕育了许多岛屿特有的文化,中华海洋文化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使得海洋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
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
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海洋文化是指源于海洋环境、与海洋密切相关、体现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的生态文化、社会文化、技术文化和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海洋一直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海洋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
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借鉴。
一、弘扬海洋文化要素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指在人与自然平衡的前提下,人们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保护和发展所形成的文化。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它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和丰富的资源,承载着全球碳循环的60%以上和全球氧气的70%以上。
弘扬海洋生态文化,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价值观。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发现和消除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洋生态文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推广和发展的方向。
2.社会文化海洋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是指与海洋环境相关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节日、饮食等方面的文化。
它包括了原住民文化、渔民文化、沿海居民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在人类文化史上,海洋一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弘扬海洋社会文化,需要通过民俗、艺术、音乐等方面的手段,将海洋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强化海洋文化意识,减少对海洋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技术文化技术文化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应用和发展出来的各种技术和技能。
它包括了渔业、航海、造船、石油勘探、海洋采矿、海上通信等方面的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海洋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
弘扬海洋技术文化,需要在技术的开发、传承和发展方面下功夫。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安俊丽【摘要】中国海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特征都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中国先民面对海洋相对保守、心生抗拒等诸多特征,其实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本思想、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小国寡民、保守求稳、克己复礼等思想的影响.【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哲学;传统思想【作者】安俊丽【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成长的历史与浩瀚的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人海互动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海洋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就是浩瀚无垠,无边无际的海洋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
基于这一点衍生出海洋的一系列次特征:一是开放的海域容易给人产生自由、不受束缚的联想;二是由于海面开阔,无所依靠,海面变化无常,变化性也成为海洋的典型特征之一;三是在变动不居的海面上生存,航行必然需要冒险的精神,要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努力抗争不断战胜风浪;四是在广阔的海域上的主要生存模式有海上捕捞、海上贸易和海外拓展,所以海上行动具有很强的慕利性和商业性;五是成就无际海域的是其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特点。
面对同样的海洋,不同民族生活的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生活生产方式、不同思想文化背景,决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在西方海洋文化中,海水潮来潮往成就了海洋的丰富资源,也涌动着无穷机会。
西方人在与海洋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乐于接受海洋挑战、享受海洋刺激,善于从海洋获取丰厚回报,能够与海洋形成良好互动。
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国家,有绵延几万里的海岸线,也有悠久的人海互动历史,但是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与西方相比较,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传统思想的烙印。
海洋文化及其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影响
海洋文化及其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影响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文学到艺术,从航海到捕鱼,海洋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技术和娱乐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考察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影响,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海洋文化并非一夜之间产生的,它始于古代人们对海洋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代,人们相信海洋是神明的领域,而且充满了危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对海洋文化也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其中包括文学作品、绘画、音乐和电影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与海洋的联系密不可分,它们展现了人们对海洋的情感和理解,并且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态度。
二、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的影响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的认识和理解。
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探索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利用是海洋科学技术的重点,而海洋文化为这一领域提供了动力。
从传统的渔业到现在的深海矿藏开发、海底油气开采,都深受海洋文化的启发。
例如,英国和荷兰这两个海上贸易大国都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这种文化为这两个国家的海洋资源利用提供了深刻而有益的帮助。
同时,海洋文化还促进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激发了探索海洋资源的热情。
2、发展船只和海用设备从古代的木制帆船到现代的航空母舰,船舶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创新。
但是,这一领域是非常依赖海洋文化的,因为船舶设计和海洋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很多船只的名称和样式都与海洋文化有关,比如中国传统的木质渔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风破浪”等船名。
这些船只既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信仰,又反映了船只的功能和性能。
3、推动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科技是现代海洋文化的产物,海洋文化为海洋科技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
例如,深潜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对深海的探索,遥控和自主潜水器的发展也受到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的兴趣推动。
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广大的沿海地区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靠海、观海、吃海、用海、思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
在这些丰富的海洋文化中的一些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对现在的我们的生产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科学思想现代启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栖息在地球上最广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东临地球上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
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中华民族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
中华文明生长发育的根基在陆地,“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基调,古代由农耕生产方式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河流—大陆型”特征。
但是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河流-大陆型”特征,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倾听着大海的涛声。
中国既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既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液,也流淌着海洋文明的血液。
正是这样,中国的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性、商业性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文化。
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一)自然观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懂得了“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随着火与石斧技术的改进,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为海上航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的发展是以“以海为田”的海洋农业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沿海地区的人们通过长期生产生活活动的体验,不断积累起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包括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海洋型或者有海洋色彩的自然观。
远古时期,甲骨文中有关海的字已不少。
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明化与经济
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海洋 文化中的变革图强思想、探索冒险精神、全面开放理念、 吃苦耐劳品格等,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 是一个海洋大国,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应 该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 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 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海洋经济的持续健 康发展,需要海洋文化发挥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重视海洋文化研究,积极举办海洋文化活动,开展海洋学 术研讨,既可以丰富沿海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 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进步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无限
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无限的时 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在超越那里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 人类追求利益,从事商业„„” ——黑格尔(《历史哲学》)
人类一直在从事着与大海有关的事,比 如捕鱼、运输等等,随之也产生了一种新的 文化——-海洋文化。当然海洋文化也不是完 全新生的,他与其他的文化也是相交相容的。 那么
海洋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和海洋有关 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 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 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 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 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的范围也极其广阔,包括海岛文化、 航海文化、海洋文学、海洋旅游文化、海洋经济 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科普 的研究和海洋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等。有关的海 洋院校、海洋论坛、海洋博览会、海洋文化节等。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 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 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 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 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 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 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中崇尚 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 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 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 神秘性的有利条件,但 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 距。如何更好地加快发展,尽快赶上世界海洋经济发 达国家,需要探索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 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掠夺性开发、重开发轻 保护、产业布局不合理、陆域污染向海洋排放严重、 盲目向海洋要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长期重 陆轻海、陆海分离的发展观和粗放式经营方式不无关 系。深入研究海洋文化,可以理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历 史脉络,廓清新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转变增 长模式和经营方式,促进我国海洋经济走上合理、有 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现实价值作者:赵俊良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1期赵俊良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1]。
濒海国家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中国的海洋文化发轫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巅峰于明,衰落于清。
与西方相异,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与秩序性特征。
如今,中国的海洋文化可以为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支撑。
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形成对于陆海复合型国家来讲,并不存在毫无大陆基础的海洋文化和纯粹意义上的大陆文化。
因此,将一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大陆文化或者海洋文化是欠妥的。
将岛国和向海图存的国家称之为海洋国家,并认为只有海洋国家才具有海洋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陆海兼备的国家都是兼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国家。
由于各国所面临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条件不同,各国的海洋文化既具有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海洋文化的不同范式,具体体现为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1]。
从城邦时代到航海世纪,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到全世界,西方各国形成了以掠夺海外资源和建立殖民地为基本特征的海洋文化,并据此推演出大量有关海洋的法律和协议。
西方探索和控制海洋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征服与劫掠为手段的海洋争霸史。
以此形成了西方国家侵略性的、霸占性的海洋文化观。
与西方海洋文化观相反,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并非出于侵略、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而是和平、友好的交往。
异于西方世界,中国依托农耕文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海洋文化。
有些学者按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区域划分为游牧文化区和农耕文化区,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互影响的竞争史。
实际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均属于大陆文化的分支。
我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将海洋文化排除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之外非常不合理。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两种形态:大陆文化形态(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态。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海洋文化方面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文化。
中华海洋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历史文化传承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秉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中华海洋文化共分为海岛文化、海滨文化、内陆水域文化和渔民文化等。
它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古代航海文化和开放思想,丰富多彩,流传至今。
中华海洋文化传承了“船为家园”,“路就是家”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自然、自由、开放的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自然和谐观中华海洋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和人是一体的。
自然是神秘的,是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的力量,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中华海洋文化更是注重了人类和大海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海洋文化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追求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自然和谐观。
三、与时俱进的开放化思想中国自古就有开放思想,尤其是在海商兴盛时期,中华海洋文化经历了长达400多年的蓬勃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以及美洲等地区建立起互通有无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
北海、南海、东海和黄海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上文化,对世界各国海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中华海洋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中华海洋文化带来了更加充沛的动力。
四、创新的发展方向中华海洋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升华,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创新已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海洋文化研究、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旅游等方面引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推动中华海洋文化不断壮大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海洋文化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断拓展海上合作的新领域,为海洋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摘要】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
海洋文化的根基可追溯至古代的航海活动和渔业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尊重和利用。
海洋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航海技术、海洋经济、海洋神话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理念。
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传承海洋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海洋文化持续繁荣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华海洋文化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和发展,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力量。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华海洋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扩大,使海洋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中华海洋文化、重要性、海洋文化的根基、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发展、现代社会的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推广、传播、影响力。
1. 引言1.1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涵。
它不仅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海洋上拓展和传播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陆地文化局限,开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领域,还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海禁政策到如今的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文化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伦理起到深远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和传承海洋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海洋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正文2.1 海洋文化的根基海洋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
【水文化之中华海洋文化】
【水文化之中华海洋文化】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
地球表面是一片汪洋,水连着水,而陆地则像是水中的几个岛屿。
科学的数字告诉我们:地球表面的71%为海水所覆盖,准确地说,地球应该叫“水球”才对。
中华民族栖息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上最广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其东南濒临世界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则深居亚欧大陆的中心,是一个左高原、右大海的“大陆海岸型”国度。
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中华民族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
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先民一开始就没有超越土地的限制而走向大海。
中华文明生长发育的根基在陆地,“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基调,由农耕生产方式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河流—大陆型”性格,而海洋文化不过是大河文化的附属和补充。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
中华民族栖息生存的领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沿海一带的气候与资源条件又较为有利于海上活动,故中国的航海历史极为悠久。
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那时的先民主要是在海滩上以捡拾小型水生动物为生,其生活的遗迹被称之为“贝丘遗址”,从事原始海洋渔猎的原始人也被称为“贝丘人”。
根据《物原》有关“燧人氏以匏(葫芦)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的传说记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渔猎为生的原始先民已开始利用原始的航行工具与海洋打交道。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懂得了“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用“石斧生火”共同制造出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为海上航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尽管随着沿海陆地农业的兴起,农业、畜牧业逐渐占据主要经济地位,但海洋采集和捕捞活动始终是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2. 海洋精神的独特价值观中华海洋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海洋精神的独特价值观。
中国古代就有“舟楫以為家”、“海纳百川”的思想,标志着中国人对海洋的无限向往和探索精神。
这种海洋精神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航海家的壮丽远航和渔民的坚韧勇敢,更体现在对海洋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顺从。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坚毅、包容、谦卑、勤劳等传统美德,也正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和锻炼而产生的。
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理想动力。
3. 海洋传统与现代创新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海洋文化正在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创新的融合态势。
尽管中国的海洋传统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中,这些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接受来自国内外的新知识和新文化影响,与现代科技和思想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中国的海洋科研、海洋经济、海洋旅游等领域,传统的海洋文化正在与现代技术、管理和服务理念相结合,推动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这种传统与现代创新的融合,使中华海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的海洋事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
1.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华海洋文化在发展中始终将传承与创新并重。
通过对海洋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弘扬,使得中国的海洋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中国海洋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追求更广阔、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成为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特点之一。
3. 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的互动随着海洋科技的迅速发展,海洋文化也在与海洋科技的互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中国的海洋科技成果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智慧相互交融,使中国的海洋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海洋文化,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4. 海洋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海洋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这也推动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洋文化的探索与传承
海洋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海洋,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舞台。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承载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海洋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海洋文化的内涵海洋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海洋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海洋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了海洋科学知识、海洋文学艺术、海洋宗教信仰、海洋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海洋文化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也体现了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
海洋文化的价值海洋文化具有多重价值。
首先,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过程和技术进步。
其次,海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记忆都与海洋紧密相关。
再次,海洋文化是社会教育的资源,通过海洋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和环保意识。
最后,海洋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产,能够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海洋文化的传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海洋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现代传媒技术使得海洋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的海洋文化。
另一方面,海洋环境的恶化和过度开发威胁到了海洋文化的生态基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
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是传承海洋文化的前提。
只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才能支撑起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减少污染排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弘扬海洋文化弘扬海洋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可以将海洋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和环保意识。
文化部门可以举办海洋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示海洋文化的魅力。
旅游部门可以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海洋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海洋文化专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洋文化专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洋文化是指与海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文化体验,涵盖了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海洋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海洋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承载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与情感。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海洋文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文化现象。
海洋文化不仅是各海洋沿岸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连接海洋与人类之间的纽带,反映了人类与海洋的交织与融合。
海洋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艺术和文学等方面。
海洋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量的生物种类,这一多样性的特点使得海洋文化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
同时,不同地区的海洋民俗文化也体现着人们对海洋的崇敬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
海洋艺术和文学作品则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海洋的喜爱和对海洋的情感。
本文将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海洋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海洋文化的变迁和演变过程。
最后,文章将会总结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海洋文化的展望进行展示,旨在增进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和理解,进一步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海洋文化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海洋文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通过引人入胜的开篇,读者能够对海洋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海洋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在这一部分,将对海洋文化的定义进行解释,并详细介绍海洋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本质和独特之处的探究,使读者对海洋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第三部分:海洋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本部分将回顾海洋文化的历史沿革,介绍海洋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的追溯,读者可以了解到海洋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保护的智慧与价值观
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保护的智慧与价值观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传承海洋保护的智慧与价值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海洋保护的智慧以及价值观角度出发,探讨海洋生态文化传承对海洋保护的重要作用。
一、海洋保护的智慧智慧是人类多年来穿梭于海洋中的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是对海洋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理解。
人类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积累了许多保护海洋生态的智慧。
首先,智慧体现在海洋生态文化传统中。
许多沿海地区的文化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如渔民的岛屿信仰、海洋神话故事等,这些都营造了人们爱护海洋的价值观。
其次,智慧还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深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海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海洋生态的因素。
这些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海洋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智慧还包括人类的实践经验。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度捕捞、河流污染、海底破坏等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这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保护海洋,就要改变过度捕捞的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合理开展岩石和沙滩开发等。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二、海洋保护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对某种事物看法和评价的准则,也是行动的动力和指引。
在海洋保护中,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倡导保护海洋、促使人们采取具体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海洋保护的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来源,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福祉。
人类必须认识到我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尊重海洋的生态系统,与之和谐共存。
其次,价值观还体现了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担当。
中华文化与海洋科学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海洋科学的关系?
答:中华文化与海洋科学之间存在着深厚而广泛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科学知识和经验。
这种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华文化中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为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如郑和等,通过远洋航行,不仅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同时,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海洋探测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华文化中的海洋地理和水文地理知识为海洋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水经注》等,详细记载了中国海域的地理特征、水文条件以及海洋生物等信息,为后世的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中华文化中的海洋文学和艺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深厚感情和认识。
古代的海洋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海洋的壮丽景色和神秘魅力,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最后,现代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探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断发现新的海洋生物种类、海洋资源和能源等。
这些新的发现不仅推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与海洋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中华文化为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现代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海洋生态文化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的结合
海洋生态文化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的结合海洋是地球上最广袤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文化传统知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文化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的结合,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传统知识的重要性传统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理解,是几千年来人们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传统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渔业、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
例如,海洋渔民对于鱼类洄游规律的了解,让他们能够准确预测到鱼群的出现位置,从而提高捕鱼效率。
此外,传统知识还涉及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具和方法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水下探测技术、基因分析技术等工具,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现代科学技术还为海洋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海洋保护区的建立、环境监测和海洋污染控制等。
三、海洋生态文化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的结合要实现海洋生态文化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的结合,需要建立跨学科合作的机制。
首先,科学家、海洋保护专家和传统知识持有者应该进行密切合作。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传统知识进行科学验证和分析,进一步完善和扩充现代保护策略。
传统知识持有者可以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其次,应该加强教育和培训,以促进传统知识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发展。
这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和培训课程等形式实现。
年轻一代的参与将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
四、成功案例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将海洋生态文化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相结合。
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原住民合作,将当地的文化传统知识融入到大堡礁的保护和管理中。
这一合作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既保护了大堡礁的生态系统,又保护了原住民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广大的沿海地区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靠海、观海、吃海、用海、思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
在这些丰富的海洋文化中的一些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对现在的我们的生产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科学思想现代启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栖息在地球上最广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东临地球上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
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中华民族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
中华文明生长发育的根基在陆地,“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基调,古代由农耕生产方式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河流—大陆型”特征。
但是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河流-大陆型”特征,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倾听着大海的涛声。
中国既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既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液,也流淌着海洋文明的血液。
正是这样,中国的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性、商业性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文化。
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一)自然观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懂得了“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随着火与石斧技术的改进,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为海上航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的发展是以“以海为田”的海洋农业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沿海地区的人们通过长期生产生活活动的体验,不断积累起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包括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海洋型或者有海洋色彩的自然观。
远古时期,甲骨文中有关海的字已不少。
水流千里,必归大海是很早清楚的。
庄周、屈原等人进一步思索,既然百川归海,为什么海水不会满;又为什么不管大旱还是大涝,海平面却始终稳定不变。
据此,先秦时已建立起海洋广阔无垠、深不可侧的海洋观,并又将海洋命名为“巨海”、“大壑”、“百谷王”、“无底”、“天池”等名称。
【1】因此,在先人的心目中,便形成了对大海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从古代一些文献记载中也可以从之体会到这种崇拜和敬畏之心。
《诗经·小雅·污水》最早提到海。
《庄子·秋水》言“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将河海对比,衬现了海的浩翰与人类及物质世界的有限、无常。
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往往会对力量强大的、不可解释的东西产生畏惧和崇拜的心理。
因此,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活动的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与海洋有关的信仰。
夏商周已开始祭海。
唐代封四海为王。
后来又形成了中国航海家的保护神——“妈祖”的形象。
这些海洋神灵、海洋信仰的出现,是人类向往海洋、开发海洋的一种体现,也是尊重海洋、敬畏海洋的一种标志。
(二)科学思想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而“兴鱼盐之利,行舟楫之便”,逐渐总结和掌握一些科学思想。
比如,《吕氏春秋》提出了水分海陆大循环的学说,《管子》提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和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思想等。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潮汐月球成因说和潮月同步原理,创元气自然论潮论;发现了高潮间隙;提出暴涨潮的地形成因说。
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岸树起了潮信碑,供渡海者使用。
唐代窦叔蒙应用天文历算法,精确推算出潮汐周期为12时25分12秒;总结出潮汐的半日、月、年三个基本周期;发现了分点潮;绘制了直观的天文潮汐表。
五代末赞宁和尚编制了钱塘江潮候口诀。
在此基础上,1056年吕昌明编制了《浙江四时潮候图》。
此潮汐表在元代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浙江亭,供渡江者使用。
先贤们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解释潮汐的成因变化,为人们渡海提供科学的安全保证。
另外,对潮汐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壮观的暴【1】试论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宋正海.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卷.第四期涨潮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艺术中突出的主题。
描绘钱塘江暴涨潮文学作品是大量的。
东晋有顾恺之《观涛赋》。
唐宋时不少大文学家留下观潮作品,如唐代有白居易《咏潮》诗、李益《江南曲》、姚合《杭州观潮》、罗隐《钱塘江潮》等。
宋代有蔡襄《和浙江口观潮》、米芾《海潮诗》、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等。
范仲淹、苏轼也写有观潮诗多首。
可知观潮画最早的是唐代李琼的海涛画。
宋代有赵千里的夜潮图、李嵩的《钱塘观潮图》、《夜月观潮图》、夏珪的《钱塘观潮图》,宋代还有《旭日观潮图》、《观潮图》等。
正是先贤们对潮汐的准确推算,才使得文人墨客有机会在恰当的时机体会到潮汐的壮观景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诗篇。
古代先贤们从海洋中发现的科学思想还有很多,比如《尔雅》、《说文》、《临海水土异物志》、《魏武四时食制》、《博物志》等书不仅记载了许多海洋生物,而且逐步形成在每一种类下,记述名称、形态、习性、用途及地理分布的海洋生物志体例。
不仅为渔民打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提高了打渔的产量,也开辟了新的海洋生物的记录方法;明清的地方志中,保存了丰富的海洋自然灾异等现象的记载;黑潮洋流被发现并用于海运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发展海洋仍存在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启示(一)海洋敬畏与生态保护由于古代人民对海洋认识程度较低,所以他们对海洋的浩瀚无边一般都存在一种恐惧的心理。
又因为古代的沿海人民要靠海洋获得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所以他们一直对海洋充满了敬畏。
《管子》提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以及古“四时之禁”的政策还有海神崇拜等都表达了古代沿海地区人民对海洋的崇拜和敬畏。
正是这种敬畏的存在,人类在产生任何活动的时候才会有所顾虑,才能更发自内心的更纯粹的思考和行动。
这样恰好在更深程度上保护了海洋,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海洋的敬畏之心逐渐减弱,对海洋的开发越来越深层次化。
人类追逐经济利益,无限制的开采海洋资源、捕捞海洋生物,发展海洋军事、海上交通。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海洋带来的灾难。
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海水污染,海洋生物灭绝等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虽然,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敬畏早已不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与我们生态保护上的启示。
先贤们几千年前的自然观就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现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而言更要继续发扬,发挥其积极作用。
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敬畏海洋,尊重传统的海神崇拜,尊重海洋发展的规律,在各个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要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
(二)“以海为田”与海洋资源开发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影响下的海洋文化有明显的农业性。
古人的“以海为田”,充分利用了自己已知的海洋知识,发展海洋资源为农业发展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齐鲁、燕昭,南方的吴越就以鱼盐之利为富国之本。
秦汉时期也出现了牡蛎的养殖。
明清时海洋软体动物养殖已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出现了蚝田、蚶田、蛏田等,并均从“田”意。
明代出现了海洋鱼类的养殖。
海盐的生产更是源远流长,传说炎帝时就已煮海为盐。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海洋需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大陆上资源渐趋枯竭的前提下,谁能尽早的利用海洋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
然而,对于现在的我国来说对海洋的利用还少之又少,仅仅局限于渔业、盐业以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在未来我们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海洋的巨大作用,使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比如,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都是清洁能源,而且能量巨大,在未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几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
另外,在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中更应加大锰结核、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利用。
(三)科学思想与防灾减灾古代的海洋文化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对现在的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48年起,潮灾被连续不断地记录下来。
为战胜风暴潮灾,自汉代起建起雄伟的海塘。
海塘与长城功能一样均是保卫沃野千里的农业区。
海塘在世界海洋减灾史上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集中、经济繁荣的地方,但这里又是潮灾能量集中的地区。
我国古代丰富的潮灾记录是一个丰富的自然史信息库,对我国潮灾规律的探寻和减灾事业都有很大的价值,有待于开发和利用。
结语: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但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海洋观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科学思想仍然对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积极汲取先贤们的科学的海洋观念和思想,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并充分利用先贤们遗留下来的科学的数据促进当今的防灾减灾建设,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以海为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本质.宋正海【2】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东南学术1994年第四期【3】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宋正海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卷【4】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李德潮【5】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