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汉朝政治制度的高考试题
2020-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1)
2020-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周朝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增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朝的“雅言”最先应起源于此刻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朝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域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此刻的陕西西安,故C 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2.(2021·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朝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品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域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品级不同;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域,君王、卿医生、士的墓葬品级不同明显。
这说明( )A.经济进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品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排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品级不同,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说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品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行致使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品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品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2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阻碍深远。
以下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要紧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答案】C4.(202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阻碍,其要紧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显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以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其明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
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4.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
刘恒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排除D项。
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不是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 ;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政治史第3课 汉至元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政治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题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D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B5、“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C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B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D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C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高考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2.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重树儒学地位B.抑制商业发展C.缓和社会矛盾D.保护宗族制度3.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5.“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7.《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8.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汉朝的政治 专题复习练习 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汉朝的政治专题复习练习1.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2.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4.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5.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6. 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
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7.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8.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考真题
【解析】 B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答案】 B
上一页
4.(2010·山东高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 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上一页
【解析】 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 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 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 C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1.(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 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 )
上一页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 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 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 【答案】 C
上一页
5.(2010·江苏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 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 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 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B.中书省 D.行中书省
A.宣政院 C.理藩院
上一页
【解析】
“土番”即吐蕃,即今西藏地区。元朝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一页
本单元结束, 谢谢使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3.(2010·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 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上一页 ( )
2020版高考历史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济宁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地位,故D项错误。
]2.(2019·德阳诊断)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一改变旨在( )A.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B.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C.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B[人事任免权在皇帝,不在丞相,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表明是为了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改变选任官吏的方式,不是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故D项错误.]3.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
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A[地方政府由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4.(2018·衡水中学全国联考)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是门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都是三省六部制,故A 项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从太宗到高宗、玄宗,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
汉到元朝制度的变迁 高考真题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6•新课标全国H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2.(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3.(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4.(2016•新课标全国0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5.(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6.(2016•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7.(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真题速递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1.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
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3.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
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5.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
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6.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
”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
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7.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
(完整版)汉朝政治制度的高考试题
(13年全国卷13)1。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12年全国12)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
工作器具 B。
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12年新课标24)3。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2年上海10)4.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 C.西汉 D.唐朝(12年北京12)5.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11年湖南24)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11年四川13)7.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0年北京12)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12、13题。
8。
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接下来,为你分享2017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 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押题角度1先秦时期的制度变化1.[2024·邯郸市高三二模]商代占卜人员由卜人、贞人、占人组成且分工明确。
殷商前期,商王参加占卜一般只拥有占辞权,并不参与卜贞。
然而,到殷商后期,商王往往独揽占卜权,可以上窥神意下传神谕。
这一变化说明殷商后期()A.国家神秘色彩浓厚B.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商王权力得到加强D.神权逐渐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殷商前期商王只拥有部分占卜权,而到了后期独揽占卜权,上窥神意下传神谕,说明殷商后期商王通过垄断神权而强化了王权,C项正确;殷商时期国家始终充满神秘色彩,与“这一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殷商后期商王垄断了神权,而非削弱神权,神权走向衰落表述并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镇江市高三二模]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
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
这表明西周时期()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实行分封制,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部族方国的国家组织形态,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借助宗法血缘关系稳固政治秩序,而非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不能得出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排除B项;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尚不能实现王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4·衢州市高三二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对新征服地区设县管理,如楚国灭权国后,楚王委任斗缗为“县尹”进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年全国卷13) 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
•轻徭薄赋 C •崇尚节俭 D •民贵君轻
(12年全国12) 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
,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
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2年新课标24) 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 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2年上海10) 4 .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 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
A .西周B.秦朝C .西汉D .唐朝
(12年北京12) 5.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 人
A .不事生产
B .不尊儒术
C .不敬宗族
D .不纳租税
(11年湖南24)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 统”,以此为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
(11年四川13) 7.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 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0年北京12)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
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2、13 题。
8.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 秦朝
C.汉朝
D. 唐朝
(10年江苏1)9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D .唐朝
(10年重庆12)10.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09年福建13)11.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一公兀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 .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09年全国113 )12•“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 ,民族融合的结果
(09年海南5)1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 .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 .皇权独尊
(09年北京14)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 甘英出使
(08年四川延考12)15.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
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B .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
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08年海南3)16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
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07年宁夏27)1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07年福建12题)18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 • 康熙帝
(07年四川12) 19、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 官职具有监察
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06年天津12) 2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的认识
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13年天津12) 1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 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
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
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
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 而由 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
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 限制人们与诸侯
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
(13年天津12) 1.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07年全国1113 ) 20.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 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
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 .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07年宁夏26)21.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 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该印出土于
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
遇有相同的字时,-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D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