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读后感_高三作文

合集下载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莺莺传》•于复杂的情节中丰满起来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实际上来讲,《莺莺传》只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故事,从相识到相恋再到最终分手的落寞结局。

那么为什么我会觉得其实个中的情节也是显出复杂的呢?因为细看全文,不难体悟到:莺莺从一开始的断然拒绝到三日之后的自荐枕席、从一开始的如胶似漆到张生临走前的不忍相见、从内心爱得难以自拔到最终咬着牙只化作笔尖的独自垂伤,这股子浓烈的爱情最后一点一滴消藏与内心深处,这难道不是一个复杂又曲折的过程吗?在这一过程中,莺莺的形象也逐渐地在读者心中塑造起来:在文之初,从张生初见莺莺后的神魂颠倒之态,我们知道莺莺是一个相貌脱俗、气质非凡的姑娘;随着两人坠入爱河,莺莺用情至深、全情投入,但又不敢张扬、胆怯于告诉母亲,这一系列行为便勾勒出了一个集结矜持和热情、顺从和叛逆、坚定和任命的矛盾形象。

可以说,是莺莺的性格最终奠定了她惨遭抛弃的悲剧命运。

我认为全文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莺莺悲剧命运的开始便是自荐枕席这一段。

方才拒绝得那么干脆,结果三日后又主动遣红娘送来枕头和被褥,不禁让我们感叹:这究竟是闹哪样?有谁会知道这三天来莺莺想了些什么,做了哪些激烈的思想斗争呢?也许一次次地想迈出家门,然后又一次次地否决掉自己。

从最后她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这个大胆且极度违反世俗的举措看来,莺莺的世界里只有爱情,再无他物了。

唐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八日的夜晚,在晶莹的斜月下,天真善良的莺莺选择了投奔爱情,为了自己心爱的男子,为了梦想中的爱情,她抛弃了一切也奉献了一切。

从现在的世俗观念来看,在恋爱中女生稍显主动一些也未曾不妥,但在那个年代,女子应允了一段爱情就等于交出了自己的一生一世。

虽说唐朝的风气相较于其他朝代来说已经宽容开明了许多,但其终究是一个严肃不容许胡来的时代,逾越礼制的爱情依旧是不被认可的。

莺莺心中自是明白这些,却还果敢地顺从了自己的内心,足以见得这个女子不一般。

或许也是时代束缚的缘故吧,遇见“渣男”的莺莺最终选择了以一封书信来了结内心的困顿和情思,甚至还嘱咐张生“惜取眼前人”,这样的表态以现今的视角来看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不管莺莺是真的那么想还是口是心非,这封书信无疑大大加深了她身上的悲剧意味。

西厢记读后感15篇

西厢记读后感15篇

西厢记读后感15篇西厢记读后感篇1这几天在看王实甫的《西厢记》,真是有趣,金圣叹的评语也有意思。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看过书的人大概不多。

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俗套,但流传至今,自是有其道理的。

王实甫笔下的这几个角色,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下面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张生是个痴情种,初见莺莺小姐,惊鸿一瞥便再也无法忘怀。

"我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只觉得小姐也对自身有意,暗送秋波,真是可爱至极。

第二日便拜见住持,谎称要在这寺中住几日,温习功课,聆听教诲,并一再强调要住在靠近西厢的客舍中,"虽不得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打当".听闻莺莺一家要为亡父做道场,为见她一面,备了五千钱,追荐自身早亡的父母。

真是痴情至极。

即见了红娘,直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金圣叹在此处评曰"千载奇文!"这个梗现在的言情剧还会用,在张生道来,真是呆得很,有趣得很。

及到莺莺在花园中烧香,张生便"在太湖石畔墙角儿头等待,饱看他一回,"读着好笑,全无猥琐之态,活生生一个痴情种。

再说莺莺姐姐,也很有意思。

张生初见莺莺,只是一瞥,莺莺便转身离开,大家闺秀,当是如此,万万不能轻浮的。

彼时莺莺并未留意张生,一直到花园中烧香,与张生对了首诗,佩服他的才气,那时也只是敬慕。

而后孙飞虎带兵发难,崔母许亲,张生解围,才写莺莺对张生之情。

事后崔母宴请张生以答谢救命之恩,这一段也很有趣,红娘云:"小姐今日起得早也。

"莺莺却说"若不是惊觉人呵,犹压着秀衾卧。

"我是被人吵醒,因此起这么早啊。

这一段,将莺莺急切见到张生,却又羞于表露出来的情感刻画出来。

其他角色如红娘,崔母,法本,惠民等都是生动形象,个性鲜明,这里就不具体讲了。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古代小说经过了近千年的沿革,在唐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唐传奇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出现,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小说。

其中,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以唐传奇的重要部分传世。

甚至在数百年后,元代的王实甫仍扼腕《莺莺传》昔年芸香侣今日分飞燕的结局,甚至以《莺莺传》为蓝本创作了《西厢记》,并为张生和崔莺莺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足见《莺莺传》的影响力。

hh《莺莺传》的故事发生在唐贞元中,有一位青年名叫张生,时年二十三岁,学识广博、青年才俊。

一日游于普救寺时偶遇一位妙龄小姐。

两人眉来眼去,互生情愫,以至花前月下、夜夜情好。

但最终张生并没有为崔氏停留,最终和崔氏分手。

日后,张生考取功名,迎娶娇妻,莺莺亦另嫁。

两人自普救寺之后不复相见。

这样的结局对中国历来的小说来说是独特的。

同样是爱情悲剧,无论是之前的《孔雀东南飞》还是之后的《玉簪记》,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外界环境被迫决裂——而自始至终两人心中对对方的感情都未曾改变。

而在《莺莺传》中则不同,崔氏得知张生要赴长安后,却主动地分手诀别。

除了使人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心寒外,为什么偏偏在唐代故事结局就和其他时代迥然不同呢?表面上看,张生绝情,崔氏冷漠,普救寺偶遇不过是两人各自为排解孤单的一时冲动。

这样一来,故事就变成了一些人所说的“只是元稹借张生之事炫耀自己玩女人的风月文章”。

元稹这位中唐极具争议的文人,素以多情和痴情闻名于世。

而他的诗文,总能让人感到作者内心从未抹去的真挚和热情。

就连张生和崔氏也不例外。

张生素来“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但在看见崔氏之后却主动递诗以文挑。

如果崔氏不入他的眼,张生又何必放弃内心的坚定去招惹一位未亡人。

而如果不是张生中了崔氏的意,她又何苦去接近张生。

如果只是一时冲动,又怎么会日日相好,决裂之后再不相见。

不相见不就正是因为心中仍有对方,却苦于世事舆情、沧海桑田,甚至害怕再见时情难自抑,只好将旧事藏于胸中,掩于尘土。

心魂相守,却终不能成眷属。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莺莺传读后感(一)今人读王实甫《西厢记》,多赞叹莺莺和张生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爱情的坚贞。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也更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

今之广为流传西厢故事,本源于唐元缜的传奇文《莺莺传》。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其评价是“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不过鲁迅又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一篇“尚非上乘”之作,何以“振撼文林,为力甚大”?今天重读了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慨叹良久,总算有所感悟。

不少人对传奇中张生始乱终弃、文过饰非的行为颇有微词。

如毛滂的《调笑令》:“薄情年少如飞絮。

”;鼓子词“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都是谴责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遭遇表示同情。

其实张生不是薄情,而是忍情。

薄情是情浅而轻弃,忍情是情深而痛绝。

传奇中最为感人的笔墨就是崔莺莺写给张生的书信和元缜的《会真诗》。

我们知道,张生原型就是作者元稹本人,所以书信和诗就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

这是诗的最后几句:“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前四句写莺莺的相思,后四句写张生的无奈。

其中用了“萧史”的典故,可见二人之恩爱与用情之深。

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称爱情绝唱。

然而,在现实面前,有多少人真的会为情而生死相许?有多深的情经能得住生死相许?尤其是对于男人,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功名和前程才是头等大事,为一女子牺牲仕途经济,何异于周幽王之宠幸红颜不顾天下?所以张生的选择,是最合乎情理的选择。

这一点,莺莺自己一直都相当清楚,所以从始到终,她的行为和言辞其实都很理智。

元缜想借人托事,记录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人的情感和理性的冲突,这才是更普遍的,更具有悲剧意义的冲突,令人深思。

读《莺莺传》

读《莺莺传》

读《莺莺传》读《莺莺传》李剑清一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小到一首绝句,还是大到一部煌煌巨制,大致都有一个标准:看它诞生以后,是否能被世人接受,广为阅读。

大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先征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同时,还能征服不同时代的读者。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存在的依据。

元稹的《莺莺传》被千百年的读者所接受,必然会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莺莺传》的读者群中,自然不会少了文学史家、小说史家。

可是,文学史的研究是近百年的事。

如果从世界文学范围来看,19世纪以前,是诗歌的世纪,19世纪以来,小说这种文体成为大宗。

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面临仅次于佛学东传之后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文学界也是如此。

西方已辉煌了近一个世纪的小说,首次进入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视野之中。

一扫几千年的传统文学观念: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

文学史家开始涉足于古典小说的研究,鲁迅先生首当其冲。

1920年8月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1924年6月正式出版《中国小说史略》,打破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一举奠定了中国小说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格局。

无稹的《莺莺传》开始进入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先生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而李绅杨巨源既各赋诗以张之,稹又早有诗名,后秉节钺,故世人仍多乐道。

”[1](P65)鲁迅先生接受了宋代王性之、赵德麟提出的张生为元稹自寓的说法,成为权威观点。

同时,鲁迅先生指出元稹《莺莺传》中张生的议论文字,说这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这种从道德标志评价《莺莺传》的思路,又成为后继的文学史研究者立论的切入点。

20世纪的几部颇具影响的《文学史》皆是如此。

写作于30年代,出版于40年代,影响于50年代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莺莺传》的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名门闺秀,为了追求爱情的幸福生活,反抗封建道德而终归于失败的女性悲剧,并成为小说中在封建压力下反抗斗争而遭受着牺牲的女性典型之一。

莺莺转对大学生的启示

莺莺转对大学生的启示

莺莺转对大学生的启示生而为人,叹匆匆;情由何起,心茫茫。

读罢《莺莺传》,思绪万千,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无可奈何!奈何渴望爱情的崔莺莺,始乱终弃的张生。

可叹崔莺莺的命运,可恨张生的懦弱!莺莺,常服睟容,不加新饰。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这样的女子怎能不让人一见钟情,新生怜爱!但崔莺莺作为一个传统而又天真的女子,渴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希望可以和爱的人一直在一起。

毋庸置疑的是,莺莺深爱着张生。

一开始,面对用诗追爱的张生,以诗回绝。

但这种回绝在我看来,或许是崔莺莺的担忧,一方面,张生相貌出众,激起了她对爱情的渴望。

另一方面是她担忧张生是因为是她的救命恩人来欺骗她。

最终,还是抵不过自己的心,偷偷私会张生,主动投入张生的怀抱并日益依赖于张生。

她期待张生可以娶她,过着神仙侠侣的生活。

可最终抵不过长安的诱惑,张生还是抛弃了她。

而莺莺知道张生要离开的时候,未弹几声的《霓裳羽衣曲》序,凄凉哀婉,如泣如诉。

最后,面对张生的上门求见,莺莺终未相见。

张生,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可见张生是一个性格温和,刚毅正直的人。

富有才华的他,作的诗足以感动崔莺莺。

我想也是因为这些,莺莺才会爱恋他吧。

张生对莺莺的情是真的,爱也是真的。

只不过在繁华的长安城面前,他还是选择了功名利禄。

在路经崔莺莺家是,选择与她相见,或许是对崔莺莺还有情,或许是自己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后悔。

其实,在封建制度下,固有的功利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

崔莺莺的命运早已经注定了。

崔莺莺没有什么错,唯一错的是她对爱情的期望值太高了。

她想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

同时,我敬佩崔莺莺,当她被张生抛弃后,虽心如刀割但却能避不相见,可见她内心的坚韧。

而张生,说他始乱终弃也罢,说他追逐名利也罢,无非就是他的懦弱,他只享受男欢女爱的快感,但却没有大丈夫该有的责任感。

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像崔莺莺一样悲剧的女性数不胜数,但这种敢于像封建思想所挑战的女性为数不多。

《莺莺传》的得失

《莺莺传》的得失

莺莺 的 那篇 摧人 泪 下 的长信 为止 , 是 写 得相 当 出 色的 , 对 于前 ” 部分来 说 , 上 述评 价似
乎 还 不够 , 应 该说 它是 极有情 致 , 颇 为可 观 的 。 其中寺 遇 , 酬 简 、 赖 简 、 会 真、 听 琴 等
等情 节 , 大 多被 后 来董 , 王 《 西厢 记 》 吸取并发展 , 成为戏 曲 中的 精采片 断 。 这 里 以 酬 简赖 简 一 节 为 例 说 明之 。 由于 张生 的痴情 得到莺 莺侍 女红 娘的 同情 , 并 有 “ 君试 为 喻
一 篇虎 头蛇尾 的传奇
中外文 学史 上 , 即 使是 杰 出的文 学作 品 中也不乏 这 样的例 子 , 即一 部作 品 在艺 术上 存
在不 够统 一不 够 匀称 的 现象 。 《 红 楼梦 》 的前八 十 回 与后 四十 回 , 由于 出 白两个 作家 之
手 , 其艺 术 水准有 高下之分 自不 必 说 。 又如 《 水 浒 传 扒 越到后 来 , 人物 愈多 , 其 面 目 却 反不 如前 数 十回 清 楚 。 果戈理 的 《 死 魂灵 》 干 脆 只 剩下 半部 。 这 种情况 出现 在长 篇大 作 之 中 , 似 乎是 不 足为 奇的 。 在 篇幅 较 短的 名作 中 , 则 比较罕 见 。 即 以 唐 代为 例 , 与
日矢 。 崔 之 东有 杏花 一 株 , 攀援 可 瑜 。 既 望 之 夕 , 张 因梯 其 树 而 瑜 焉 。 达 于 西
厢 , 则 户半 开 矣 。 红 娘 骇 曰 : “ 郎 何 以 至 ? ” 张 因 结 之 曰 : “ 崔 氏之 发 召我 也 , 尔 为我告 之。 ” 无 几 , 红 娘 复来。 连 曰 : “ 至 矣 又至 矣 ! ” 张 生 且 喜且驻 , 必 说 获 济 。

西厢记读后感900字(精品10篇)

西厢记读后感900字(精品10篇)

西厢记读后感900字(精品10篇)西厢记读后感900字篇1寻本溯源,《西厢记》的蓝本原始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之所以没有如《西厢记》一般名冠天下,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结尾,在《莺莺传》中,张生因为功名迷失自我,抛弃莺莺,这样一个曲终人散的凄凉结局着实让人不忍,然而我们并不能怪元稹的不通情理,因为他是在写自己的爱情,这样的悲情诗人只应让我们无限包容和怜悯,不过一切才只是开始,因为元稹过后还有王实浦。

王实浦所生活的时代,小说取悦的对象只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这样淳朴的民风里,人民总是希望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西厢记》便由此应运而生。

《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仔细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剧本中竟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哪怕是那个谎称张生抛弃莺莺的小舅子,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小无赖。

而剧本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障碍,虽然这只是作者为了体现张、崔两人爱情的忠贞,但剧中情节入情入理,事实上,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老夫人的顽固,而是整个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正因为如此,崔莺莺才会对张生的爱意半推半就,犹豫不决,而老夫人也会对张生这样“倒插门”的女婿极力阻挠,然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战胜了老夫人的偏执,战胜了封建礼义的压力,这在现实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可能的喜剧竟然逼真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无疑是偌大的封建社会下的暖色幽默。

细细品读《西厢记》,会发现其中有三处点睛之笔,即“张生的迂”,“红娘的灵”和“老夫人的精”,说张生迂,不是因为他机智不足,学识不广,而是完完全全被莺莺的美貌迷的神魂颠倒,如,刚一见到红娘,便急切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完全一副相亲的模样,读书人的自尊早已被他丢到脑后了,实在是可笑的可爱,再说“红娘的灵”,说起红娘,早已成了一位热心的媒婆,可以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之中没有红娘的牵线搭桥,怕是难以长久的,而剧本中最为出彩的一幕便是红娘和老夫人的斗智,在这一幕中,将红娘与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最后红娘说服老夫人,也是剧本中张、崔爱情的转折点,然而说到“老夫人的精”则让人忍俊不禁,为了阻止张生,老夫人竟让莺莺认张生做哥哥,足以看出老夫人的精明老辣,让人佩服。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很久以前就知道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读完之后让人感到无奈。

《莺莺传》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贞元年间,张生游历蒲州,居普救寺。

有崔氏孀妇携子女路经蒲州,也居寺中。

兵士乘主帅之丧而扰乱,崔氏甚惧。

张生与守将之友有交,请派将保护,崔家得免于难。

崔氏感张生恩德,宴请张生,并命子女拜见。

见到"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张生恋慕,不能自己。

于是作《春词》二首,托莺莺使女红娘通意。

莺莺端服严容,责其非礼。

张生绝望。

数天后,莺莺夜奔张生,与之结合。

张生惊为天仙。

数月内,二人相会于西厢。

张生西去长安应试,莺莺知是诀别之日,弹《霓裳羽衣曲》序曲未终而泣。

明年,张生考试不中,滞留长安。

莺莺给张生寄去信物及一封长信,追述二人相爱经过,倾诉自己忠贞之志“如环不解”。

时人感此,纷纷赋诗元稹续《会真诗》三十韵。

然而张生终与莺莺决绝。

《莺莺传》是一篇思想内容复杂的作品。

它既肯定莺莺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敢精神,又为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辩护。

莺莺是位具有诗人气质的贵族少女,封建礼教的熏陶赋予她矜庄沉稳、端严难犯的大家风范。

实则她内心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要求。

当面对性温茂、美风容”的年轻秀才张生,并从《春词》中看出他又颇富才情时,爱情之芽自然地萌发了。

但她拘于礼教,不敢贸然接受张生的追求。

她寄柬张生,用“待月晒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句约他西厢幽会。

但当张生真来时,她却违心地”大数”其"啡礼之动”,而一任爱情之火在胸中熊熊燃烧。

这些生动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大家闺秀在爱情与礼教冲突中矛盾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痛苦。

莺莺终于冲破重重束缚,主动地投入张生的怀抱,“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这一大胆的叛逆行为,显出了莺莺内心巨大的感情潮汐,反映了当时妇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求。

张生这个负心薄情郎的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对莺莺的爱只是好其色,并没有真切深厚的感情。

唐传奇读后感

唐传奇读后感

唐传奇读后感
《唐传奇读后感》
唐传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完唐传奇,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读到《莺莺传》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纠结。

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两人幽会相恋,本以为是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然而后来张生却抛弃了莺莺,还将她比为“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

这让我特别不理解,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或许有当时封建社会下男人对女性复杂的态度,但这种抛弃就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这种爱情的戛然而止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有些人在感情中轻易的放弃对方,给自己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而莺莺的坚韧和她面对爱人背叛时的那种无奈,又让我很是心疼。

在《柳毅传》中,特别触动我的是柳毅的侠义心肠。

他看到龙女牧羊的惨状,毅然决定为她传书。

他不顾路途艰险,心中怀着对龙女的同情和正义之感。

后来我明白了,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人神相恋的故事,还在于倡导一种美好的品德,那就是侠义精神和对弱者的救助。

这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还有《虬髯客传》里,那种英雄豪杰间的惺惺相惜让我印象深刻。

红拂女慧眼识英雄,她敢于追随李靖。

而虬髯客,虽是一方豪侠,却能被李、
红拂二人的才貌气质所折服,更是将家中财宝赠予他们以助大业,自己潇洒离开去海外自立。

这个故事就像是一幅英雄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

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有着识人的眼光,对于比自己厉害的人,不嫉妒而是欣赏。

唐传奇就像是一个宝库,每读一个故事,都能从中收获到不一样的感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载体。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莺莺传故事概述三、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四、莺莺传的艺术特点五、莺莺传的现实意义六、结语正文:一、引言《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原名《会真记》,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这篇文章旨在分析《莺莺传》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以及现实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二、莺莺传故事概述《莺莺传》讲述了一个才子张生,在长安游学时结识了富家女崔莺莺。

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开交往。

后来张生赴任外地,与莺莺两地相隔,彼此思念。

莺莺决定抛弃世俗观念,私奔到张生所在地,但不幸的是,张生因为莺莺家世背景而抛弃了她。

莺莺伤心欲绝,削发为尼。

最后,张生后悔莫及,抑郁而终。

三、莺莺传的主题思想《莺莺传》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世俗偏见的抨击。

故事中的张生和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爱情却显得如此脆弱。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世俗观念对爱情的摧残,强调了真善美的价值。

四、莺莺传的艺术特点《莺莺传》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如张生的才子气质、莺莺的坚定果断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使读者沉浸在故事的情感世界中。

3.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西厢记”中的诗句等,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4.寓意深刻,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

五、莺莺传的现实意义《莺莺传》的现实意义在于传达了以下信息:1.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追求到真爱。

2.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对个体命运的摧残,启示我们要摒弃陈旧观念,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

3.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义,捍卫真善美。

六、结语《莺莺传》作为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展现了美好的爱情和现实的残酷。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莺莺传》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一部小说。

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的简单明了,描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在我刚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对张生和崔莺莺这两个主人公是完全喜欢不起来的,在我的感觉来说,放在现代,张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负心汉的形象,而崔莺莺则是多次欲拒还迎,极其的矫情。

但是当我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带给了我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张生和崔莺莺都是矛盾的甚至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矛盾的。

而也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崔莺莺整个人物形象,元稹描写的极其丰富饱满。

她就像是被关在笼子的里的百灵鸟,美丽、清纯,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郑母叫她出来与张生初次见面时她“久之辞疾”,不愿如此仓促见面,即使没落也不改自身的傲气。

但是她心里又蕴藏着一股劲,她想冲破这封建礼教的牢笼,而张生对她多次表达爱慕便成了其导火线,她题《明月三五夜》暗示张生来此见面,甚至命“红娘敛衾携枕而至”等等都是她在对当时的封建礼教进行挑战。

但是在她暗示张生来密会,却“大数张生”令“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而在张生问她告诉郑母了没,莺莺却说“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在张生要去长安,她也仍是“宛无难词”。

崔莺莺整个人是矛盾的,她仿佛有点力不从心,她想要冲破封建礼教,但是她的思想却还未完全摆脱封建制度。

元稹说《莺莺传》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改编的,那么张生就是元稹自己的缩影,在小说里,全篇都是以张生的角度进行展开的,张生这个角色从一开始的“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心”到见到莺莺的“张惊为礼”又何尝不是“见色起意”,我们不能否认张生对莺莺曾经是有爱的,但是也不能否认他的冷漠和始乱终弃。

张生也是矛盾的,而他的这种矛盾则更多的是一种仕途与爱情之间的矛盾,而最后他选择了功名,他将莺莺类比成褒姒和妲己,而曰:“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

”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脱罪。

张生这样的一方言语换个角度说更像是元稹在为自己负心汉的进行一种自我说服,颇有“掩耳盗铃”的感觉。

西厢记读后感3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3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3000字《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爱情代表作,它以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实甫所著的《莺莺传》为蓝本,描绘了一个古代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张生和莺儿两个年轻人在相互倾慕之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阅读《西厢记》,我深深被其情节和人物所吸引。

小说中的张生和莺儿是两个充满朝气和勇气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在古代封建社会,他们的爱情遭遇了许多障碍,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

张生和莺儿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莺儿的娘亲王婆,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性形象,她为了女儿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帮助莺儿和张生走到了一起。

她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还有张生的好友马文才,他是一个忠诚而又豁达的朋友,他在张生困难的时候,总是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人物形象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友情和亲情的重要性。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情节也让我深有感触。

小说中的张生和莺儿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所蕴含的爱情观念和人生哲理却是永恒的。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激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同时,小说中也不乏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这些内容都让我深有感触。

通过阅读《西厢记》,我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手法都非常高超,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许多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比如对诗词歌赋的运用和对音乐舞蹈的描写,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西厢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莺莺传》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莺莺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莺莺传》读后感1初读《莺莺传》看到的是张生的冷漠、崔莺莺被抛弃的故事,究其背后才知道,抛弃与被抛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那个时代的传统思想,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

崔莺莺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的女子,经过种种机缘巧合与张生相遇,由此展开了所有的故事情节。

还记得第一次崔莺莺看见张生的场景,张生只觉得眼前一亮,而崔莺莺则是病弱样子但仍旧掩遮不住满脸的红光艳丽,初读文章还以为崔莺莺只是单纯的不想和张生见面,但是经过思考之后,不难发现,那满面的红光不正是看见意中人的娇羞之作吗?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复杂,红娘传信给张生,满心欢喜的应约却发现崔莺莺只不过是把自己叫来批评一番。

书信往来、张生守窗,看似浪漫的追求情节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崔莺莺夜间探望也只是偷偷摸摸,哭哭啼啼,那种看似神往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即为禁地,彼此交好喜欢却只是偷偷摸摸,告诉父母只字不提,原因在于难上加难。

在崔莺莺也表达了心意以后,两人便书信往来,之后张生进京赶考未中,滞留京师,认为崔莺莺乃是天下之“尤物”,终是变心,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另嫁,张生另娶,而最让我们想不到的就是张生路过崔莺莺门口竟想以“外兄”相见,但是终于还是遭到了崔莺莺的拒绝。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也很明晰,通过张生和崔莺莺的相遇、相恋到相离的故事传达给我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文中鲜明的就是崔莺莺的形象亦或者说是她的性格。

由一开始的柔弱娇羞到最后的刚强,这是全文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张生的变心是意外,倒不如说是必然,这仿佛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女子的一种经历,用心付出、真心以对,最后只有抛弃可言,不公平、没道理,但就真真切切的存在于那段历史之中。

崔莺莺是勇敢的,为了爱迈出了那艰难的第一步,她对张生态度的犹豫不定不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变化吗?同时她也是可悲的,最后被抛弃的凄凉伤痛只能独自一人承担,这不正是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反应吗?处在那个时代,无论爱情多美好、多真挚,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悲剧罢了!封建礼教下的故事相必就给我们的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我们不应该愤愤不平,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和现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

800字西厢记读后感(精选5篇)

800字西厢记读后感(精选5篇)

800字西厢记读后感(精选5篇)800字西厢记读后感(精选篇2)《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

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

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

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写600字的西厢记读后感(精选5篇)

写600字的西厢记读后感(精选5篇)

写600字的西厢记读后感(精选5篇)写600字的西厢记读后感(篇1)《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现实主义杰作,它改编至一个悲剧故事《莺莺传》。

作者王实甫根据前人的改编,再结合自己的创作,最终将一个大悲剧改成大团圆,打破了封建礼教思想。

从这点说,王实普确实是一个反封建思想剧作家。

《西厢记》的情节错综,跌宕起伏,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富有很强的戏剧性。

通过不同的曲词,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

起初,张生是一个穷苦的秀才,而崔莺莺的身份却是相国小姐,身份的设定不可谓不悬殊,用古代的说,这是“门不当户不对”,可偏偏两人的姻缘被月老撮合在一起。

郎才女貌,本来是很般配的一对,但败在两个人面前的封建的等级制度,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

张生最终考中状元,得到了社会的地位,但是心中从未忘记崔莺莺,“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可以说,《西厢记》是讲述二人从相知,到相爱,到最后相守的故事。

崔莺莺在乎张生的功名吗?答案是否定的,崔莺莺从来没有嫌弃过张生的出生,也不在乎张生到底能不能高中。

在长亭送别张生的时候,崔莺莺说,“疾便回来”,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生能不能得官,她是不在乎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二人的爱情是纯洁的,是凌驾于物质、地位之上的,这是作者对爱情的看法。

他用张生和崔莺莺的完满结局打破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在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想法,真是难能可贵。

反封建的思想是《西厢记》的主题,而这一观点也影响到了后世文人。

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是反封建思想的代表作,不同程度上都是继承了王实普的思想。

无怪乎后世有人评价《西厢记》为“天地妙文”。

写600字的西厢记读后感(篇2)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感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感情有此刻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咱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

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因此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我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好处,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我的见解。

《莺莺传》读后感优秀范文7000字5篇

《莺莺传》读后感优秀范文7000字5篇

《莺莺传》读后感优秀范文7000字5篇《莺莺传》讲述:本来张生向她表露爱慕之情,她又端服严容,以礼自持,让张生绝望痛苦。

可是后来她又私自偷会张生。

读到这儿,真想不通崔莺莺是怎么想的,明明让别人陷入绝望,又让张生在绝望中看到希望,那么关于《莺莺传》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莺莺传》读后感7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莺莺传》读后感范文一读这个是因为在读王朔的《他们曾使我空虚——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本来以为是书评之类,却发现是单纯的小说集子——除了王朔的一篇序。

《莺莺传》是本书的第一篇,还是文言文,读了两段之后实在觉得有些困难,到网上搜了翻译对照着来看。

接下来说到的内容也多少会用到那个翻译,先在此说明了。

《莺莺传》乃唐元稹所作,后世加工衍生作品不少,最出名的当属王实甫的《西厢记》。

我没读过《西厢记》,但也知道它和《莺莺传》的内容着实不同。

作为女主人公的莺莺,关于她的种种我是没有料到的。

首先是她的矜持隐忍和退缩。

张生因保护了莺莺一家而受到其母亲宴席款待。

母亲请她和弟弟出面道谢,莺莺却“久之,辞疾”母亲斥责和再三催促下,又“久之,乃至”。

坐下了之后心情也十分不佳,“凝睇怨绝”。

张生为莺莺的美貌而动心,宴席上一直想和她搭话,却被无情地拒绝——“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

单从这里看来,莺莺这个“高贵冷艳”(非贬义)的女子形象简直跃然纸上。

到了下一阶段,张生以诗勾搭莺莺,她也回张生以诗,张生兴奋而来,却没想到遭到了一顿教训。

莺莺这里的一段说理进退得当,非常有说服力:“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译文: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二者相差无几。

假如不说破,就是保护别人的欺骗虚伪行为,是不义;向母亲说明这件事呢,就辜负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的真实的心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莺莺传》读后感元稹的《莺莺传》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厢记》,一提到红娘,恐怕没有几个人会不知道。

其实《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的。

只不过《西厢记》是歌颂自由恋爱的喜剧,而《莺莺传》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如果说《西厢记》是根据人们美好愿望而写成的一篇成人童话,那么《莺莺传》则是描述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

《西厢记》是浪漫美好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莺莺传》则是悲剧残忍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看《莺莺传》缘于《西厢记》,因为被《西厢记》中美好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所以当我无意间看到《莺莺传》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想知道它到底与《西厢记》有哪些不同。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莺莺最终被张生无情的抛弃作为结局。

说心里话,我是不喜欢读悲剧的。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都希望每个爱情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伤的故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而且我觉得《莺莺传》比《西厢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结局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崔莺莺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这既有张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在里头。

首先说张生这个人物,小说开头交待说:“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

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

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张生是当时社会一个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既长得英俊潇洒,又性格温和,还不近女色。

当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对人说:“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啊!”给人的感觉就是张生对爱情的态度非常的认真,不是那种烂情的人。

在没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会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紧接着交待说,张生出去游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郑氏也寄宿在那里。

正赶上当地军队的最高统帅病死了,而新任的将军还没有到,所以士兵们便开始到处烧杀抢掠。

张生与当地的将领是朋友,所以请就请他派军队保护郑氏一家。

郑氏对张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让他的儿子和女儿出来拜谢张生的救命之恩。

张生对郑氏的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

所以他就私下里多次送给莺莺的丫鬟红娘许多礼物,并请求她代为传递感情。

红娘起初不同意说:“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时,张生则耍起了无赖。

他说道:“余孩提,性不苟合。

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

不为当年,终有所蔽。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尔其谓我何?”大家注意,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若张生是真心实意的喜欢崔莺莺自然会乐意娶她,怎么可能像他说的那样因为多等两天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觉得人的性命决不可能像他说的这么脆弱,否则人类早就绝种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想不负责。

前文交待过他是个对感情很负责的人,而此时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呢。

我认为可能是他此时正处在一种矛盾当中,首先是他的确深深的爱上了崔莺莺,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莺莺门第不合,父母是决不会同意的。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不负责任的偷情。

这种以牺牲崔莺莺的终生幸福来换取他个人短暂快乐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龌龊的。

但红娘并没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觉得张生是个痴情的男子。

为了成全他,红娘给张生出主意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

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生大喜,立即写了两首情诗交给红娘,希望能打动崔莺莺的心。

崔莺莺给张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知道莺莺已经被他打动,约他在西厢见面。

所以张生便在当晚趁着月黑风高,悄悄的跳墙进去与莺莺约会。

张生本以为可以与莺莺尽鱼水之欢,谁想到莺莺之所以写这首诗,就是要把他引来,好当面说清楚。

张生被莺莺回绝以后,只得灰溜溜的走了,并从此对莺莺死了心。

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

可谁知过了几天,莺莺竟主动送上门来,和张生缠绵了一夜,张生自己都以为是在梦中。

崔莺莺为何会有如此转变,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突兀。

可若是仔细读读,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不难看出些端倪来。

"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半开的又岂是门户啊,还有莺莺一颗萌动的芳心。

莺莺自幼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节看得很重。

刚开始他的妈妈另她出来见张生时,她托病不肯出来,出来后又不发一言。

可她必竟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也许在她的心里,早就对张生有意了,可又迫于封建礼教不敢表露出来。

接着张生以情诗来打动她,她对待张生的态度便似她诗中所写的那样欲拒还迎。

可作为一个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女孩子,在社会舆论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才在西厢拒绝了张生。

我想在她看到张生失望的离去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她明明是喜欢张生的,却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拒绝他。

应该说崔莺莺是勇敢的,最终她终于冲破了一切束缚投入到了张生的怀抱。

可她又是懦弱的,当她得知张生有意遗弃她之后,不但一点也不反抗。

反而向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

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她将一切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太过轻浮,张生若是一直对她好下去,那是她的运气。

张生若是舍弃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临了,还为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没有弹了几声,就因曲调哀怨而停止了。

莺莺丢弃了手中的琴,哭着跑回去了。

当时,张生也被感动的热泪盈框。

然而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无情的将莺莺抛弃了。

而崔莺莺面对张生无情的抛弃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二年,张生科考失利,莺莺寄书于他:“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多么痴情的一个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个薄情负心汉。

那张生竟将此书到处展示给人看,好让别人看他多么有手段。

当别人问他为何抛弃对他一往情深的莺莺时,他竟然无耻的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真是一个无耻至极的混蛋。

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当时世人竟没有几个同情莺莺悲惨遭遇的,反到将张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可悲,可叹啊!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生之所以这么做,也是顺应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的。

在他认为他自己做得很对,而根本没有把莺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想。

只不过把她当成一个玩物,正像刘备说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够白头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视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

也许在他们眼里,莺莺连衣服都不如,简直是一盆祸水。

从崔莺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是很难冲破大众普遍所持有的观念的。

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

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

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

现在像崔莺莺一样被人抛弃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而她们倒是比崔莺莺更想得开,因为这太普遍了。

所以她们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爱情便也就贬值了。

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

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