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综述(1)
药学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药物分析部分)阿司匹林AspirinC9H8O4180.16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有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和阿司匹林栓,以及国家食品药品地标收载的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些药品成分相同,作用类似,市场应用广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器设备、新方法的应用,形成了阿司匹林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的各异性。
其理化性质如下:(1)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2)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
(3)结构中具有羧基具有酸性。
(4)结构中有酯键,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5)苯环具有紫外吸收。
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含量测定正文试剂:三氯化铁试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试液、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试液、盐酸试液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恒温恒湿箱、恒温水浴箱、薄层色谱扫描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褶合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烧杯、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滴定管、玻璃棒、研钵、电子天平一、原料药的分析鉴别:1.方法一:物理方法(1)外观及熔点:纯乙酰水杨酸为白色针状或片状晶体,m.p135~136℃,但由于它受热易分解,因此熔点难测准。
(2)各种谱图:例如红外光谱2.方法二:化学方法(1)三氯化铁反应: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分子中的酯键受热水解,生成紫色铁配合物,显紫堇色。
这是部分本品水解成水杨酸,三价铁离子与水杨酸的酚羟基结合所致。
(2)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后,水杨酸白色沉淀析出产生醋酸的臭气(3)薄层色谱法:将阿司匹林供试品与标准品同时点样,比较斑点大小,位置。
阿司匹林综述
Insert title text here
• 阿司匹林通过对COX的结构修饰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Add text感he染re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
机体
内热原(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
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
阿司匹林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发热)
• 所有的结果证明了乙酰水杨酸的有效和安全,优于当 时其它的降热止痛药物。阿司匹林,作为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合成药物出现被人接受和信任。
五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 镇痛 • 解热 • 抗炎 • 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防止血栓形成。 (因而临床上被用作心血管类疾病的预防或缓解
药物。)
• 20世纪中期以前, 人们对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作用 机理知之甚少。更多的观点认为阿司匹林是通 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而达到其药效的。
• 直到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vane和他的同事们, 以其杰出的研究证明, 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花生 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合成实现其各种作 用的。这使他们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Insert title text here
花生四烯酸与豚鼠的肺无细胞溶浆在37摄氏度下, 合成前列腺素。加入不同浓度的消炎痛、阿司匹林 和水杨酸,测试的对PG的抑制作用。
结语
• 虽然结构简单, 价格便宜, 但这丝毫不影响阿司 匹林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药物, 阿司匹林100多 年的辉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 近年来, 新药大量问世打击了阿司匹林在常用药 物中的地位。不过, 它较小的副作用, 廉价的来 源仍是其他药物所难以取代的。
•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许 多新的药用性质正在被挖掘出来, 这也将为老药 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 阿 司匹林这种经典药物, 会以一种新的姿态活跃在 药物市场上。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别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阿司匹林的适用症状1.1镇痛、解热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
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1.2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1.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1.4抗血栓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1.6预防消化道肿瘤长期规律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的其他作用阿司匹林抗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患肠癌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基于长期随机对比试验的结果,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据。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Abstract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前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阿司匹林合成研究论文综述
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论文摘要:乙酰水杨酸,通常称为阿司匹林,又称醋柳酸。
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酯化反应合成的。
分子量180.16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碱溶液,同时分解。
适用病症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反应涉及到水杨酸的酚羟基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的乙酰化。
通过本实验学习醋酐和水杨酸在酸的催化下制备乙酰水杨酸的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熟悉重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浓硫酸、酰化反应、重结晶。
一、前言1. 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英文名称: 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2. 水杨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
在医药工业中, 水杨酸本身就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
作为医药中间体。
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
Salicylic 取自拉丁文Salix ,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
水杨酸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新宠儿。
水杨酸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效果。
3. 水杨酸分子式 C7H6O3结构式 C6H4OHCOOH分子量 138.12 色、态、味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 味先微苦后转辛。
乙酰水杨酸结构式:COOHO C CH 3相对密度 1.44熔沸点熔点157-159℃, 在光照下逐渐京变色, 沸点约211℃/2.67kPa4. 实验原理:利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阿斯匹林,反应原理为:在反应中,除了生成乙酰水杨酸主产物外,还因副反应的发生可能生成水杨酰水杨酸酯、乙酰水杨酰水杨酸酯等副产物。
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的综述“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John A.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也可以止痛。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
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
信中说,他五年里总共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有退热、止痛和消炎的作用。
从此,水杨酸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
不过水杨酸钠的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
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力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
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
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莱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
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给此药注册。
关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及目前努力方向。
阿司匹林的经典制备方法是使用乙酸酐或者乙酰氯在浓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进行酰化制得,工艺比较成熟,产率在60%左右。
但该方法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且不利于提纯,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因此,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中,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及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是关键。
文瑞明等评述了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草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吡啶、无水乙酸钠、苯甲酸钠、氧化锡、三氯化铝、稀土氯化物、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氟化钾/氧化铝、磷酸二氢钠、一水硫酸氢钠、酸性澎润土、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文献综述
【摘要】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 ;Reye综合征 ;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
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3]。
张锡迎等[4]用内镜观察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随机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82例,治疗组44例因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50 100mg/d,服药时间为0.56年。
对照组23例常规胃镜体检,内镜观察两组粘膜损伤情况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膜红斑及粘膜下出血点,部分表浅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溃疡,与对照组比铰差异有显著性p<0.05。
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机制以及防治综述-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机制以及防治综述-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服用阿司匹林可显着减少各类栓塞及血栓形成的发生,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1 年AHA/ASA 关于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预防指南指出: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的抗栓治疗,氯吡格雷(75 mgd- 1)和阿司匹林(50 ~325 mgd- 1)均可作为首选药物[1].然而,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有部分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或者被实验室检查出血小板活性未充分抑制,称为阿司匹林抵抗[2-3],目前对于它的产生机制及防治众说纷纭。
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机制以及防治作一综述。
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主要通过脂肪酸环氧酶-1(COX-1)活部位的529 位丝氨酸被不可逆地乙酰化,阻止花生四烯酸结合其乙酰化位点,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从而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服用阿司匹林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统计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2 年后有8% ~ 18% 的患者可能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2],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同时,很多实验室检查也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的血小板活性不能被充分抑制,称为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
Krasopoulos 等[3]荟萃分析了2 930 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中810 例(28%)被多种实验室检查认定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新发脑血管病、再血管化失败甚至等的风险明显增加,表明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存在相关性。
2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方法目前实验室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检测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1)活体评估血小板功能:尿中血栓烷B2、P 选择素和可溶性P 选择素表达的定量检测;(2)来自活体的血小板聚集:包括光透射聚集仪、电阻抗法测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阿司匹林活动快速检测和凝血弹性图仪。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分析
7舒德海,张可,何华.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 临床精神医药杂志。2005,15(1):64 8徐俊冕.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的临床应用经验[J】.圆外医药合成
药、生化药、制荆分册,2001,22(4):207
9杜文华,易祖芹.舍曲林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00,19(5):479 lO王祖新.另一ssm西酞普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2):75
n郭珊,郭克锋.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31—133
12李朋云,文心.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
(11):781
13 garpa KD,Cavanaugh Jg。Lakoski JM.Duloxetine dual monoamine
extract(Ze 117)and fluoxetine:
C//n Psy-
ofmajor depres-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 in
mild・moderatedepression[J]./ra
replication(NCS-R) d叫呐Ⅲm∞Dl,2000,15:61-68 (2007-06-29收稿)
其他
姒t.唧轰燃茹篡凝需篡器
(1例)
3讨论 3.1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 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 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
l王永铭.药物不良反应.1960一1997[M/C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0.12
资料来源 检索1994—2006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
药剂学综述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广泛应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
小剂量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大剂量时会引发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等。
因为这些副作用,研制出了肠溶剂、阿司匹林的缓释或控释制剂等。
同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奥扎格雷、他汀类药物、尿激酶、EPA + DHA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介绍了阿司匹林的历史和关于剂型、联合用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字】阿司匹林,历史,剂型,联合用药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系统命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oxybenzoic acid)。
分子式:C9H8O4,相对分子质量:180.16,熔点:135~136℃,密度:1.40g·cm-3。
它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的历史、剂型、联合用药等进行了综述。
1. 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药物之一。
早在1899年,阿司匹林就作为商品化的药物进入市场。
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阿司匹林可谓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
19世纪末期,由Friedrich Bayer创办的拜耳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染料公司。
由于当时的染料行业很不景气,Bayer决定转行,创办了自己的药物研究所。
阿司匹林正是在这里诞生的。
1897年,拜耳公司的职员Felix Hofman声称,他在水杨酸分子上装配了一个乙酰基,得到了一种药效更好,副作用小很多的抗炎症药物——阿司匹林。
Hoffman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拜耳公司的认可,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阿司匹林就是Hoffman发明的。
不过到了1949年,拜耳公司另一位员工Arthur Eichengrtin却宣称,自己当时是Hofman的领导,是他下令让Hofman尝试水杨酸乙酰化的,而Hofman本人甚至根本不知情。
浅谈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浅谈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发表时间:2018-03-14T15:42:57.0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4期作者:秦峰[导读]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于1893年合成,是最古老的,常见的而且历史非常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药材科安徽淮南 232001)【摘要】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名叫乙酰水杨酸。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发现它有许多新的药效药理作用,与老年病有密切关系。
它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
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对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服用阿斯匹林,其知觉度每年可恢复17%~20%,且不易再复发。
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糖尿病的防治:据文献报告,每日服用阿斯匹林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阿斯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阿斯匹林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故有降血糖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有些作用,如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副作用和降压保胎作用等。
在服用剂量上,一般以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毫克为宜;服用时间最好在早晨7时前最好。
因为晨起后血小板聚集力逐渐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时刻,所以,在早晨起床后要尽早服药。
但对患有胃溃疡病、胃出血倾向者应慎重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02-01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于1893年合成,是最古老的,常见的而且历史非常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小剂量阿司匹林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及脑血栓的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降低其病死率和再梗死率。
阿司匹林小综述
阿司匹林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本文主要同通过其理化性质、药理药效、发现与应用、临床适应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环氧化物酶、抗癌、新应用阿司匹林抵抗、发展前景1.阿司匹林的基本特征1.1 阿司匹林化学结构式分子化学式为:C9H8O4分子结构式为:CH3COOC6H4COOH分子相对质量:180.161.2阿司匹林物理性质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熔点:136-140℃沸点:321.4°C at 760 mmHg闪点:131.1°C水溶性:3.3 g/L (20℃)蒸汽压:0.000124mmHg at 25°C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较强的碱性溶液,同时分解1.3 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分子中含有羧基而呈弱酸性。
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NaOH或Na2CO3溶液中溶解,同时分解。
分子中具有酯键可水解,产生水杨酸,其分子中由于含有酚羟基,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成一系列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的醌型有色物质,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
1.3阿司匹林药理作用1.3.1药物效力动力学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
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 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
阿司匹林综述(样本)
阿司匹林综述
摘要:
关键词:
1.药物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算得上是最著名的化学药物,问世已有一百多年。
一开始以解热镇痛药闻名,后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它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以及死亡的风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现在每年全世界要消耗掉4万吨阿司匹林,相当于服下1200亿片阿司匹林药片。
2.药物的研发历史(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
3.药物的作用机理及药理学
(1)药物效力动力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
4.药物的适应病症及功效(抗菌谱)
5.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及禁忌(包括相互作用的药物)6.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毒性)
7. 药物的用法用量
8. 药物的规格和剂型种类(包括图片,价格)
9.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
10.药物的药典检测方法(使用2015版药典,任选一种剂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至少列出5篇期刊论文,1篇专利)
[1]乔永锋,夏丽娟,高妹.乙酰水杨酸合成方法改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3):244-245.
[2]王晓丹,肖鹏,王占军等.一种制备阿司匹林的方法:中国,201110070088.0[P].2013-06-19.
(将电子版本内容抄写1页左右到实训记录本上)。
阿司匹林 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药学1002 吴硕•阿司匹林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其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该文旨在分析阿司匹林原料药及阿司匹林为主药的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体内及体外药的分析•(中文)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式:C9H8O4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体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仪器与试药】Waters269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有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及Millennium数据处理系统;旋涡混合器(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TGL—16高速离心机(上海医用仪器厂)。
水杨酸、苯甲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磷酸为分析纯,乙睛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4.6mm×250mm,5um),流动相为甲酵-乙睛-0.2%磷酸(18:32:50),检测波长为237nm,流速为1.0mL/min。
•【溶液配制】精密称取10.10mg水杨酸对照品,用甲酵溶解,并定容至10ml,得到1.010mg/L水杨酸的储备液,并用甲醇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溶液。
精密称取10.44mg苯甲酸,用甲酵溶解,并定容至10mL,得到1.044mg/L苯甲酸的储备液。
取lml储备液,用甲醇稀释至l0ml,得到104.4μg/ml的内标工作液。
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体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处理与测定】精密量取血清样品0.5nl,加入内标苯甲酸溶液(104.4μg/mL)50μL,乙睛2ml,旋涡振荡2min,1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夜20u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分别记录内标与样品的色谱图与峰面积。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外标法一点:•••C供、C对分别为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浓度;A供和A对分别为其对应的峰面积;D为稀释倍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条件】•色谱条件:色谱柱:Atlantis dC18 色谱柱(4.6mm ×100mm,5μ m )•流动相:40%含0.05% 甲酸的乙腈和60% 10mmol/L 甲酸(PH=3.5 )•流速:1.5mL/min (分流比1:9 )•柱温:40 ℃•进样量:10μ L,每个样品分析用时3.5min 。
阿司匹林综述【可编辑范本】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临床研究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至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
本文对不同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工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简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分析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我国阿司匹林发展的建议.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Aspirin is also known as acetyl salicylic acid, its chemi cal name is2-acetoxybenzoicacid, is akind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published in1899,hasmore than100years ofhistory, is one ofthe three classical drug i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it isthe mostwidely used clinicalantipyretic, analgesicandanti-inflammatory drugs by far.Theprocessofsynthesis ofaspirin withdifferent catalysts were reviewed, the ph armacologicaleffect of aspirin,analyzes the applica tion of aspirininclinical practice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developmentofour country of aspirin。
前言阿司匹林(Asp irin )又名乙酰水杨酸,英文名为2-ace tyl salicy lic acid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物.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化学式为984C H O ,分子结构式为364CH COOC H COOH ,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综述1.阿司匹林的简介本文对阿司匹林 (Aspirin)的发现历史与合成方法及现当代的一些分析检测手段作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他们的优缺点,并着重探讨了酸催化条件下的经典合成的实施过程与改进方案。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表征含量测定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阿司匹林 (Aspirin)化学名称叫乙酰水杨酸。
也叫乙酰基柳酸、醋柳酸。
纯品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密度1.35,熔点135~138℃,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会缓慢水解生成水杨酸和乙酸,微溶于水,在醇、乙醚和氯仿中溶解,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并分解。
阿司匹林目前主要由水杨酸和醋酸酐经酰化反应制得,在世界医疗史上是一种老资格的药品。
阿司匹林诞生以后,用来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疼痛,十分有效,因此很快就成为广泛应用的药物。
以后又陆续制成了以乙酰水杨酸为主药的多种复方制剂,更是受到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具有解热止痛作用的新药不断出现,但阿司匹林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光彩依旧,近百年来它依然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物美的大众化解热止痛药。
阿司匹林源出于杨柳的提取物。
用来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疼痛,十分有效,植物含有水杨酸类物质是在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这类化学物质对植物而言是天然驱虫剂,用来抵御寻食的动物,以保存自身物种的存在和繁衍。
1835年卡尔·娄卫希 (Karl Lowig)从绣线菊中提取出了纯的水杨酸;1838年意大利人拉菲尔·皮瑞阿 (Raffaele Piria)在实验室里将从柳树皮中提取的水杨苷转化成水杨酸。
当时纯的水杨酸已经开始作止痛药使用,它的降热止痛抗炎疗效比水杨苷要好得多。
然而从天然植物中分离提取水杨酸耗时耗力成本亦高。
此外作为治病药物水杨酸的副作用很强,对胃刺激性大,会导致胃痛甚至出血,当时认为是水杨酸的酸性所致。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_徐芳雄
[3]A ll anore Y,Borderie D,P6ri an i n A,et al1N i fed i p i ne protects agai n stoverproducti on of superoxi de an i on by Ill onocyte,g fro m paden ts w it h s yste m i c scleros i s[J]1A rt h ri ti s Res Ther,2005,7:93~1001[4]M ili o G,Corrado E,Genova C,e ta l.Il op rost treat m en t i n patients w it hRaynaud.s pheno m enon secondaf y t o s yste m ic scl erosis and t he qual-it y of life:a n e w t herapeu ti c p rotocol[J]1Rheum at ology.2006,45:999~1004.[5]施冶青,韩星海,赵东宝,等1重组干扰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15例医药导报[J]12004,23:545~5461[6]LounevaN,H ua m an G,Fertal a J,e ta l.Inhib i ti on ofSyste m i c S cl erosisDer m al F i brob l astType I C oll agen Producti on and G ene Expressi on by S i m vastati n[J].Art h ritis Rheum,2006,54:1298~13081[7]S ei bo l d J R,Ko rn J H,S i m m s R,et al1Recomb i nan t hum an relaxi ni n t he treat m en t of scleroder m a:a rando m iz ed,doub l e2b li nd,p l ace-bo2con tro lled tri al[J]1A nn Inter m e M ed,2000,132:8781~88791[8]Di n esh Kh anna,Ph ili p J C l e m en ts,Dan iel E Fu rst,et al1Reco m b i nan t hu m an relaxi n i n the treat m ent of s yste m i c scl erosis w it h d iff u s e cutaneous,i nvolve m en tA random ized doub le-bli nd p l ace-bo-con trolled tri al D i gitalOb j ect Iden tifi er(DOI)R eceived:24Ju l y 2008;Accepted:8Dece mber20081[9]M u s elli m Benan,Ik iti m ur H ande,Ongen Gu l The nat u ral course ofp rogressive s yste m i c scl erosis pati en ts w it h i n terstiti al l ung i nvolve-m en t[J]1C li n Rh eu m ato,l2007,26:349~3541[10]W h ite B,M ooreW C,W igl ey F M et a l Cycl ophospha m i de i s associatedw it h pu l m onary f un cti on and surv i va l ben efit i n patients w it h scl ero-der m a and al veoli ti[J]1Ann Intern M ed2000,132:947-9541 [11]O1N adashkeri ch,P1Davis,M1F ri tz l er,et al1A re m do m ized unb l endedtri al of oycl ophosph a m i d e versus azat h iopri n e i n t he treat m en t of s ys-te m i c scleros i s[J]1C li n kheum ato,l2006,25:205~2121[12]H U Seherer,G)T Bu r m ester,G R i e m ekasten.Targeti ng acti vat ed Tcell s:successfu l u s e of an ti)CD25m onoclonal an ti b ody bas ili x i m abi n a patient w it h syste m i c scleros i s[J]1Ann Theum D is,2006,65:1245~1247.[13]Robyn Do m sic,K enn eth Fas anell a,K l au s B i elef eldt,Gastrointes ti nalM an ifestations of Sys t e m ic S cl erosis[J]1D i g D is S c,i2008,53:1163 ~11741[14]Roos N,Pou l al hon N,Farge D,et al1In vitro E vi d ence for a D i rectAn-ti)Fi b rotic Role of t he I mmunos up ress i ve Drug M ycophen1ate M o-f etil[J]1Phar m acolE xp Ther,2007.[15]孙寅光,杨震冲,施若非,等1波生坦治疗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初步疗效[J]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19~11231[16]李玲,李媛,齐文成1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化的临床观察[J]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29~11301[17]郭刚,董淑云,赵咏武,等1参赭助运合剂治疗系统硬化症患者食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71~9731[18]Zolt n Szekanecz,M agdolna A l ek sz a,P ter An t a-lS zal m s,etal1Co m-b i ned p las m aph eres i s and h i gh-dose i n travenou s i m m unoglobu li n trea-tm ent i n s yste m i c scleros i s for12m on t h s:foll ow-up of i m m unopat h o-l og i cal and cli n i cal eff ects[J]1C li n Rheumato,l2009,28:347~3501 [19]M uselli m Ben an,Ik iti m u r H ande,Ongen Gu,l The nat u ral course ofprogress i ve syste m i c scl erosis pati en t s w i th i nterstitial l ung i nvol ve-m ent[J]1C li n Rheum at o,l2007,26:349~3541[20]曹越兰,李欣,郑敏1槌果藤对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产生的影响[J]1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5631(收稿日期:2009-05-25)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徐芳雄,顾明,赵杰东,赵玉琼(解放军第60中心医院药械科,云南大理671003)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哮喘;R eye综合征;水杨酸反应中图分类号R9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193(2009)05-0944-03D o:i1013969/j1issn11672-7193120091051088阿司匹林(A spir i 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Abstract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前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1 生产工艺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阿司匹林的生产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工艺:以苯酚为原料,经过和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生成水杨酸,经升华后得到升华水杨酸,再采用醋酐-醋酸法,将水杨酸和醋酐进行酰化反应,最终得到乙酰水杨酸也即阿司匹林,多年来,这套生产工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其生产工艺的突破方面,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以及采用先进合成技术变成了关键。
1.1 催化剂改进研究阿司匹林的传统合成方法是用醋酸酐和水杨酸为起始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经酯化反应而制得,这一生产方法已使用多年,其工艺较为成熟,我国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
但是该方法也有不少缺点,如收率较低,一般在70%左右,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1.1.1 酸性催化剂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如下:在酸作用下,乙酸酐中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使乙酸酐中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基,即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催化剂酸性越强,氢质子流动性越好,越易于催化酯基的生成,但在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中,催化剂酸性太强,也会造成水杨酸分子中羧基与另一水杨酸分子中的酚羟基脱水酯化,生成较多的酯聚合副产物。
因此,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为基础,人们对酸性化合物替代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酸性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固体酸、有机酸、酸性无机盐、酸性膨润土等[2]。
1.1.2 碱性化合物为催化剂基于碱性化合物能与水杨酸反应、能破坏水杨酸分子内氢键、活化水杨酸的羟基机理,许多碱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常见的催化剂包括强碱、弱碱和弱酸强碱盐[3]。
1.1.3 维生素C为催化剂维生素C是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一双烯醇结构,呈酸性和还原性,对酯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陈洪等用维生素C催化了水杨酸乙酰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在60~80e下,反应10~25min,收率大于87%[4]。
用维生素C为催化剂催化的该反应,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催化剂无需回收,反应条件温和,不腐蚀仪器设备,对环境无污染。
维生素C是一种常见的维生素类药,价廉易得,以其作为催化剂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1.1.4 以三氯稀土为催化剂三氯稀土是一种简单、便宜和易得的Lewis酸,具有可溶性强、可回收再使用、对设备腐蚀轻、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可望用来解决传统Lewis酸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友好催化剂,符合绿色化学的时代潮流。
张武等考察了LaCl3,NdCl3,YCl3,GdCl3,YbCl3和PrCl3等三氯稀土催化阿司匹林的合成反应,在80~90e下,反应30min,收率分别为65.7%,84.3%,89.5%,87.6%,87.2%和85.7%[5]。
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与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效果相当,其中稀土中YCl3 的催化效果较好。
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其优点在于反应结束分离出产品后,将水溶液蒸干,剩余物可再次用于该反应的催化,采用相同的反应条件,重复利用3次,产率不变,但较贵的价格是其缺点。
2 世界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1 生产现状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国家数百家厂商生产阿司匹林,年产量达9万多吨。
美国是世界阿斯匹林的主要生产国,年生产能力5万吨。
主要生产厂家有孟山都公司,年生产能力18000吨;道化学公司,全自动化工艺,1985年投产,年生产能力11000吨;司丹令公司,年产9800吨;Morron-Tlliokol公司,年产3300吨等。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环保治理等项费用上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减少了本国的生产,美国近年国内阿匹林生产能力一般只发挥60%~70%,同时购买国外廉价产品或到其它国家合资办厂,如美国孟山都公司与泰国Osothsaph,合股在曼谷附近建年产7000吨阿司匹林工厂,并配套生产醋酸原料。
2.2 市场情况阿司匹林为老牌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抗风湿疗效良好,毒副作用低,价格低廉,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市场经久未衰,为国内外解热镇痛抗风湿的基础药物。
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原料药4万~5万余吨,消耗阿司匹林片剂1千多亿片。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年耗用阿司匹林原料药4万吨以上,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5%~40%,最高时消费了56000多吨。
美国市场每年销售的阿司匹林片剂有450亿片左右,很多美国人都有随身携带阿司匹林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阿司匹林占美国解热镇痛药市场的50~60%,其中1/2~1/3用于抗风湿治疗。
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其它解热镇痛药的崛起,挤占了阿司匹林的部分市场份额,使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里阿司匹林的市场占有率又不断回升。
目前阿司匹林占美国OTC解热镇痛药市场销售额的25~27%,扑热息痛占45%左右,布洛芬占23~25%,其它解热镇痛药占5%左右。
面对市场上众多解热镇痛药,许多人又重新回过头来看阿司匹林,它使用方便,安全有效,与较新的止痛药相比较疗效相当。
人们发现,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服用时最大的缺点是呈酸性,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近年来市场上开发了多种抵消这种副作用的制剂,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铝、阿司匹林钙等,还有阿司匹林和解酸剂组成的复方制剂等。
日本市场上阿司匹林加解酸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和甘氨酸铝)很受欢迎,药房零售额居解热镇痛药前列。
据零售额统计显示,近几年美国市场上阿司匹林是唯一一个销售额增长的OTC 解热镇痛药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阿司匹林销售额为5.5亿美元左右,到20世纪末,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左右,平均年增幅约为0.9~1.1%,而同期其它解热镇痛药销售额有的下降,有的持平。
长期以来,我国阿司匹林年消费量一直在10000吨左右徘徊,未有明显提高,仅占世界消费量的7%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不相称。
最近几年我国消费量有所增长,达到每年12000吨左右。
特别是阿司匹林制剂的市场销售额有了较快的增长,2010年我国阿司匹林片剂产量达到100多亿片。
但是,增长的大部分是防治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小剂量阿司匹林。
其销售额的不断增长,拉动了整个阿司匹林制剂市场的增长。
解热镇痛药市场的阿司匹林消费量增长幅度不大。
今后若干年,我国将步入老龄社会,十几亿人口中的老龄人口比例将逐步增加。
作为中老年人“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将不断增加。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疗效,且服用方便,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
50mg/片的小剂量阿司匹林每片市场价格仅为人民币3~4分钱,以每天服用2~6片计算,每日的治疗费用仅为0.1~0.2元。
现在已进入我国各地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将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这方面的市场消费量将逐年强劲增长,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阿司匹林市场销售的主要部分。
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在我国市场销量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我国市场上阿司匹林制剂品种较少,单方制剂尚未推广普及。
而国外市场上阿司匹林有多种含量的各种单、复方制剂,有百余种之多,非常普及。
如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单方制剂就有胶囊、片剂、咀嚼片、缓释肠溶剂、胶囊控释片、胃内缓冲片等10多种,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等不同患者,其“BAYER”(拜耳)商标的阿司匹林制剂售价一直高于其它品牌。
美国市场上各种阿司匹林单、复方制剂品种有60余种,上百个规格,占解热镇痛药制剂的40%左右。
剂型有片剂(普通片、肠衣片、制酸片、泡腾片、加味可嚼片、多层片、缓释片)、胶囊、栓剂、散剂、膜剂、微囊、外用擦剂、注射剂等[6]。
最近,又研制出透皮吸收剂、膏剂、霜剂、贴剂等等。
和国外相比,我国阿司匹林制剂不仅品种少,质量也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目前已引起国内不少医药企业的关注,并投入力量进行开发,今后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表2-1 1986-1995年我国阿司匹林出口量(吨)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出口量19601445784842109628923940402450653550表2-2 1990-1995年我国解热镇痛药产品数量(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布洛芬安替比林小计199051468893634016203321549225470 19917124104977159202528102010229732 199280061020783332652310216014332605 199371451090566742261292540234430658 199476681201188261835258233714433406 199580191378575651374209418195352283 我国阿司匹林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阿司匹林,几十年来产量增长很快,目前有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的厂家17家,重点生产企业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