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交流资料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
海口实验中学徐芹
单元教学目标: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单元教学时长:2课时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

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

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

在环境、情节、人
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前言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认为,语文教师不是对付教材的。

作为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应该面对学生,他备课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研究他的学生,他的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观点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但在很多的课堂上,基本还是“以师为本”——完成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况。

这其实不能全怪老师。

因为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习,并没告诉老师哪些是应该教的,应该怎么教。

面对教材,老师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还得放在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预设问题,很难再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

虽然,独立钻研教材、钻研文本还是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所在,但是,如果我们的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能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做得再深入一步,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为老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老师怎么教,那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可能更容易落实。

很多教师将“教参”当作“拐棍”固然不对,但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确实需要教参,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丰富教参的编写内容,即除了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之外,更主要的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教材的编者面面俱到,但如果组织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先行编拟一部分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就像很多学校推广的集体备课,先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吧。

因为新课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编写的,每一单元的文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是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基点:以标定教,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来设计,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材设教,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兰亭集序》,综合型教材(人教版)、专题型教材(苏教版)、活动型教材(山人版)都选作篇目,其编写意图就不一样,如果不考虑教材特点来设计,则教材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就根本无从体现;当然,同样的文本还有其共同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因文设教,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与重点】1、故事情节2、倒叙的作用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

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第二课时了解祥林嫂的一生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涂丽娟《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涂丽娟《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任务群背景下的文学作品鉴赏与评价教学实践——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一、课文分析:必修三第一单元为小说单元,一共三篇文章组成,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第三回,为何作者要如此安排,这堂课重点探讨此问题。

鲁迅《祝福》,海明威《老人与海》。

小说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高考考试重点,本单元中矛盾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复杂而多元的环境,曲折而波澜的故事情节,都是学生提高小说阅读和鉴赏的能力的优秀素材。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 1、以林黛玉之眼,纵观贾府的容貌2、阅读红楼梦第六回、三十九回、四十回、四十一回、四十二回及《林黛玉进贾府》,在比较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二)教学目标分析:1、目标一分析,《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林黛玉进贾府》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的容貌。

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眼让我们感受到贾府的奢华、富贵、气派、等级森严等方方面面。

但是在描述贾府的建筑及人物着装之时,有很多生僻字,且所描述之物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贾府的奢华程度,在此设计了从造字法来感受其奢华。

2、目标二分析,阅读《红楼梦》第六回、三十九回、四十回及《林黛玉进贾府》,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林黛玉形象。

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之感,比较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同时小说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赏析人物形象之时,也离不开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分析,在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之中去构建学生赏析小说的阅读方法。

三、任务分析:采用学习任务群方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学习任务群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能力都能得以锻炼。

教学过程一、找出《林黛玉进贾府》中带有“纟”“钅”“斜玉旁”的字有哪些,从造字法来探讨林黛玉眼中的贾府。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6份) 人教课标版3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6份) 人教课标版3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鉴赏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展示)、作者介绍周树人(年月日-年月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写于年月日。

世纪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和课堂情况,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研究语文。

然而,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没有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

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和预设问题,难以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可以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教学化,为教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教师怎么教。

这样,研究学生和课堂就可能更容易落实。

教师需要教参,但教参需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以标定教为基础,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

同时,以材设教也很重要,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

此外,因文设教也很重要,需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最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尽量提供菜单式的设计,为教师的不同教学追求留出余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文本和人本两个方面。

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和问题设计,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

通过合适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整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先行者对文本研究的设计,从而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在新课程下,研究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支撑。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优势教学资源,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研究语文。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包括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研究鉴赏小说的方法,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品味小说语言,研究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单元共计6学时,其中《林黛玉进贾府》占3课时,《祝福》占2课时,《十八岁出门远行》占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辽宁锦州铁路高中尤玉冰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剖析贾府典型环境,掌握剖析环境的方法。

2、结合环境,剖析人物命运,探求主题,掌握剖析主题的方法。

3、经过学习,使先生提高剖析、归结、评价、探求、写作等综合才干进程与方法:1、用直观演示和归结法剖析要点2、用探求法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艺术匠心情感态度价值观:1、看法封建大家族的腐朽衰败。

2、正确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外延及艺术价值,培育对祖国传统文明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剖析贾府典型环境,探求主题教学难点:掌握剖析环境、主题的方法,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部作品像«红楼梦»那样,把爱情喜剧写得如此震撼人心,也没有哪部作品像«红楼梦»那样,把爱情喜剧的社会缘由开掘的如此深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可谓字字珠玑,赏读红楼,就要字斟句酌,在〝字字血泪〞中品读出雪芹先生的真心真意真滋味!〔二〕研习新课1.初看贾府〔1〕反省预习,停止圈画旁批,完成学案。

〔2〕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贾府各处环境的描写及贾府礼节描写,停止品读,剖析概括环境特点。

表格1:贾府的规划考究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贾府规划的描写,完成下表。

表格2:贾府的摆设华贵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贾府室内摆设的描写,完成下表。

表格3:贾府的仪节 繁琐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贾府仪节的描写,完成下表。

总结: 贾府是一个贫贱显赫、等级威严的封建家族 2.再看贾府效果〔1〕猜一猜,P69第二段第五行〝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些小厮是什么人?他们在这里做什么?看似闲来之笔,你读出了什么?明白:抓住〝总角〞剖析,八九岁的小男孩能完成仆人的职责就是跑腿送信,只因他们身上性别界限还不清楚,可以进入内院,可见贾府对男女之防的警戒,〝都〞垂手侍立,可见往常训教之严,贾府规矩之大。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祝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祝福》教案

2.祝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明确:序幕(1—2) 鲁镇的年底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前言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认为,语文教师不是对付教材的。

作为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应该面对学生,他备课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研究他的学生,他的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观点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但在很多的课堂上,基本还是“以师为本”——完成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况。

这其实不能全怪老师。

因为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习,并没告诉老师哪些是应该教的,应该怎么教。

面对教材,老师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还得放在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预设问题,很难再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

虽然,独立钻研教材、钻研文本还是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所在,但是,如果我们的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能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做得再深入一步,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为老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老师怎么教,那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可能更容易落实。

很多教师将“教参”当作“拐棍”固然不对,但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确实需要教参,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丰富教参的编写内容,即除了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之外,更主要的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教材的编者面面俱到,但如果组织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先行编拟一部分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就像很多学校推广的集体备课,先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吧。

因为新课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编写的,每一单元的文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是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基点:以标定教,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来设计,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材设教,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兰亭集序》,综合型教材(人教版)、专题型教材(苏教版)、活动型教材(山人版)都选作篇目,其编写意图就不一样,如果不考虑教材特点来设计,则教材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就根本无从体现;当然,同样的文本还有其共同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因文设教,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览思想之胜 效精神之质 品思辩之魅 学论证之术
——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说课
1 说课标:
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属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这个 任务群包括本单元7篇社会科学和下册第四单元3篇自然科学共两个单 元10篇文章,教学课时18课时,学分计1学分。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定位是: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 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 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 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2 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七篇课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包括恩格斯、 毛泽东、张岱年、卢梭、柏拉图等大家的经典文章,跨越古今中 外,观点深邃,思辨性强,逻辑推理严谨,论证严密。有助于学 生体会理论阐述的魅力,把握理论分析的方法,拓宽视野,开阔 胸襟,在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两方面得到提升。
学习“科学与文化”论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 进学生精神世界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小专题一:
作业设计:请在下面两小题中选择一个完成,不少于300字。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述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用此观点来解释一下刘邦项羽这两 位伟大人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或尝试解释“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2.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发展的越来越好,几乎人人一部智能手机,就连一些中老年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智能 手机的蓬勃发展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学习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 的观点。请运用这些观点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
5 说学法:
1.提供学习支架,通过导学案提供必要的知识清单。 2.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比较教学法 3.学法:自学法、探究法、赏析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刘晓莉《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刘晓莉《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刘晓莉教学内容:《老人与海》教学目标:以课文为本,掌握提炼小说主旨的方法。

素养定位: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人物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提炼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自学部分一、必备知识,素养储备1、作者简介(生平)2、写作背景(渔民富恩特斯)3、文学常识(诺贝尔奖的获得、电报式文风)二、深度预习,分层阅读1、初读感知给学生1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完成任务:小说节选部分主人公和鲨鱼搏斗共有五个回合,请完成下边表格的内容。

2、再读感知给学生10分钟时间再一次快速阅读文章。

小组讨论:文章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如23段、43段的内心独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3、过关检测关于《老人与海》,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作品通过老人同大自然的顽强拼搏以及失败的遭遇,象征性地表达了在生活中人应当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

B、老人和鱼似乎是一个硬汉的两种表现:一个体力不足但智慧和顽强有余,一个不但强健而且沉着机智。

鱼和老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作者通过写老人追捕大马林鱼和搏击鲨鱼这两件事,集中表现了老人的“硬汉子”性以及“命运无常和人生来必经苦难”的主题。

D、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小说主旨探究一、二阶诊断关于《老人与海》,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E、作品通过老人同大自然的顽强拼搏以及失败的遭遇,象征性地表达了在生活中人应当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

F、老人和鱼似乎是一个硬汉的两种表现:一个体力不足但智慧和顽强有余,一个不但强健而且沉着机智。

鱼和老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G、作者通过写老人追捕大马林鱼和搏击鲨鱼这两件事,集中表现了老人的“硬汉子”性以及“命运无常和人生来必经苦难”的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交流资料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海口实验中学徐芹单元教学目标: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单元教学时长:2课时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

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

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

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1、直接的心理描写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多媒体打出)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

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6份)人教课标版2优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6份)人教课标版2优教案

《祝愿》教课设计教课目的:、认识小说反应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惨剧命运。

、赏识小说中肖像描绘、心理描绘和环境描绘的艺术成效。

、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色。

能力目标: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踊跃参加讲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中学得悉识教课要点:领会环境描绘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课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育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指导:人物形象剖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阅读文学作品最简单的目的是“使看不见的被看见”。

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仍旧使我们看到他那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感觉他心里满心的难过和无穷的忧情。

我们经过他看见了由开朗可爱而变为麻痹愚笨的闰土,站着饮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

今天,我们将会透过其笔尖,去认识那位命运多舛痛失爱子的祥林嫂。

(板书:祝愿)二、知人论世、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呼喊》、《徘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召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在五四运动迸发前夜,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志》,既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呼喊》;接着创作出《祝愿》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

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一)家道败落鲁迅于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岁那年,他的本来在京城当官的祖父因故入狱,今后他的父亲又长久生病,终至死亡,家境没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一样母亲一起肩负起生活的重任。

天真开朗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困难和世情的冷暖。

(二)弃医从文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特意学校习医。

因深受财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踊跃投身于反清革命的大水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合,听演讲”,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一、导语引入《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

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

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习这一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

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

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王熙凤出场贾宝玉出场三、合作探究1.老师作鉴赏示范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前言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认为,语文教师不是对付教材的。

作为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应该面对学生,他备课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研究他的学生,他的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观点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但在很多的课堂上,基本还是“以师为本”——完成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况。

这其实不能全怪老师。

因为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习,并没告诉老师哪些是应该教的,应该怎么教。

面对教材,老师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还得放在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预设问题,很难再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

虽然,独立钻研教材、钻研文本还是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所在,但是,如果我们的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能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做得再深入一步,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为老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老师怎么教,那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可能更容易落实。

很多教师将“教参”当作“拐棍”固然不对,但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确实需要教参,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丰富教参的编写内容,即除了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之外,更主要的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教材的编者面面俱到,但如果组织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先行编拟一部分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就像很多学校推广的集体备课,先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吧。

因为新课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编写的,每一单元的文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是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基点:以标定教,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来设计,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材设教,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兰亭集序》,综合型教材(人教版)、专题型教材(苏教版)、活动型教材(山人版)都选作篇目,其编写意图就不一样,如果不考虑教材特点来设计,则教材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就根本无从体现;当然,同样的文本还有其共同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因文设教,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另外,作为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的教学设计,应尽量提供菜单式的设计,为教师的不同教学追求留出余地。

语文教学,说到底一是关注文本,一是关注人本。

关注文本关键看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落实到课堂层面一是看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二是恰当地问题设计,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深入把握。

这两方面是完全可以通过合宜的“单元教学设计”达到统一的,这样,教师授课时就可以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先行者(教学设计者)对文本学习的设计进行有效整合,结合对学情的把握,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学习方式层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落实到操作层面还需要相当的一段距离,这需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支撑。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优势教学资源,使老师们尽快找到契入文本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这未尝不是一条路。

愿我们共同探索。

【学习目标】一、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 二、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重点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三、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时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言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不同的叙述视角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

五、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从教材编写来看,二、四两个目标是本单元要重点完成的,即欣赏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语言。

第一个目标是学习小说的基本方面,三、五目标是具体的方法)【学时安排】6学时(根据高中课程方案,每个模块用时36个学时,这就需要科学安排,有所取舍,每个单元大约需用6个学时完成。

其中《林黛玉进贾府》3课时,《祝福》2课时,《十八岁出门远行》 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初步感知文本。

【活动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预习,预习除了常规的疏通字词外,应提出要求,因《红楼梦》系古白话小说,可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用三四百字口述全文大意,叙述时需交代清楚人、事、地、时、物,注意叙述的视角(第三人称视角)。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预习充分,与文本对话和师生对话才成为可能。

但预习要注意提出要求,除了疏通字词方面的常规要求外,应根据不同文本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口述大意一方面有助于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训练。

)一、导入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出天文数字的经济链。

清代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

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

(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指定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读错的,则分别从形、音、义三方面予以订正。

重点留意字词(略)。

三、听取预习报告。

听取完学生报告后,老师可经过订正、讨论提供完整的口述作参考,这需要教师提前将口述稿字斟句酌地做好。

以下提供完整的口述稿(略)。

四、预设问题,深入文本学习活动: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说说贾府的特点,并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1.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文章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的?或: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完成后同桌交流。

请学生回答。

)(答案略)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学生独立完成)(答案略)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认为描写人物肖像和语言最准确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加以评述,看看通过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

第二、三学时【活动内容】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通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活动过程】一、提出活动要求问题设计:课文描写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

详写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

请找出集中描写这三个人物的段落,反复阅读,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三个主要人物?(任选一个人物,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二、分析人物性格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不惜浓墨重彩,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用意何在?2.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为什么黛玉要改变口吻呢?3.宝玉听到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摔玉,体会这一细节,分析宝玉的“痴狂病”是什么“病”?4.《红楼梦》是小说,但在叙事描写中大量穿插诗词。

节选部分用《西江月》二词来写贾宝玉,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书或课件:1.多愁善感林黛玉:(1)众人眼中的黛玉——超尘拔俗的气质,娇弱多病的体质(2)熙凤眼中的黛玉——不同寻常的标致(3)宝玉眼中的黛玉——脱俗飘逸、清爽灵淑2.精明泼辣王熙凤:(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绘肖像——浓墨重彩,雍容华贵(3)见黛玉——极尽奉承(4)回王夫人——精明机变3.潇洒多情贾宝玉:(1)出场前的他人介绍——惫懒懵懂、顽劣疯傻(2)宝黛相会时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任性率真(3)《西江月》词对于宝玉的刻画——独立不羁、张扬个性三、展示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述评展示要求:1.要求根据预习,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某句话来述评。

讲述时讲的虽是个别例子,但仍要讲得有头有尾,成为完整整体。

如:我认为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

这段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红楼梦》中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可以边述边评,也可以述完了再评,但不可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

”该项活动通过提出述评的语言规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鉴赏,又是一种语言训练)3.学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结合文本,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提供了几个例子,教师可以再提供几个,学生讲不到时教师可预作补充。

三、经过评说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说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带演讲的口气说明。

(略)四、布置作业1.有条件的话,课外读一读《红楼梦》全书2.学习用“批注式读书法”对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进行评注,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示例: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从外貌描写方面)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活脱脱一个风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附:学生有关王熙凤的批注示例生:“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笑声之中,足见人之爽朗,人人都说王熙凤奸诈阴险,单从出场似乎读不出有何阴险与奸诈。

生:“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张扬,放肆,泼辣,绝非一般人行为,足见此人非同一般。

生:读过有关王熙凤穿戴的一段描写,我马上感受到一位贵妇人的逼人气势: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集珠光宝玉于一身,雍容华贵,光华四射。

生:我们对王熙凤的出场进行总评。

从王熙凤的出场,从黛玉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王熙凤这个人大胆狂放、不拘一格,话语行为中都透出一种掌权者的气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