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 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课件)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爱 国 与 责 任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爱国与责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小练笔:
学习完《出塞》,结合现实生活,你有对这 “爱国与责任”有什么新的理解或感受吗?作为 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爱国?从哪些小事做起呢?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l ǒ ng西行xí ng》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远出塞外 Nhomakorabea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huán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jiào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 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 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 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 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 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 ,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 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 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 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 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课件)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课件)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f3597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a.png)
jiào
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会认
sài
塞
边塞 出塞 关塞
qín
秦
秦朝 秦国 秦始皇
zhēnɡ
征
长征 征用 征战
jiànɡ
将
将士 大将
多音字
jiànɡ (将士) (大将)
将 jiānɡ (将来) (将要)
➢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明 月/汉 时 关 , 万 里/长 征/人 未 还 。 但 使/龙 城/飞 将 在 , 不 教/胡 马/度 阴 山 。
想一想
征战万里的将士 为什么不能回来呢?
➢ 无数将士为了保家卫国战死沙场,当读到“万里长 征人未还”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呢?
万里长征人未还。
悲壮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 汉时的边关,可是无数征战万里、守边御 敌的将士至今没有回来。
➢读一读,读出诗人心中的悲壮之情。
21 古诗三首
sài 出塞
[唐]王昌龄
sài
出塞
塞:关塞,在边 境险要的地方设 北方的匈奴民族常常从阴山 一带入侵中原,不曾间断。 秦汉时期便开始修筑长城, 防御匈奴入侵。
➢谁出塞呢?出去干什么呢?
出塞
出塞:到关外去
阻击来犯的敌人。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 为边塞诗。
➢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轮明月仅仅在秦朝出现 过吗?汉朝时有没有明月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关是否仅仅指 的是汉朝时的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
月亮是秦汉时期的月亮,边关还是秦汉 时期的边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部编版语文《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课件(共15张PPT)

创作背景
本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 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 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抗来犯的敌人,因此借 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sài
出塞
【唐】王昌龄
qín
zhēng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前两句叙事,从整体上拉伸了时间感和空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句赏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颈联与尾联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 就决不会让胡马超出阴山,边疆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这里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 仰之情,对当时将领的嘲讽之意。
出塞 王 昌 龄
玉门关
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 (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 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 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 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 史闾丘晓所杀。其诗善于七绝,边 塞诗气势雄浑,XXX高昂;也有愤慨 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 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诗句赏析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仍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和 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 士们至今还没有归来。
诗句赏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 的将领在,绝不允许外敌南下超 出阴山。
诗句赏析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首联中的“秦汉”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明了边关忧患历史悠久,拉伸了 时间感。 颔联中的万里拉伸了空间感,并且“人未还”突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课件(共18张PPT)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 堂 小
练 习
补充诗句: 秦时 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 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边关忧患历史悠久。
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塞将士为国出征却 鲜少归来。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中的“秦、汉”拉长了整首诗的 时间感,而“万里”又给人以遥远的空 间感,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 沧桑感。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吧!
他的代表作有:《参军行》 《芙蓉楼送辛渐》等。
边塞诗
sài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仍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和 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 还没有回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李广那 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 南下超出阴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二、多音字
sài 边塞 塞 sāi 塞住
sè 阻塞
jiàng 少将 将
jiāng 将来
huán 归还 还
hái 还是
jǐ 几个 几
jī 几乎 茶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三、形近字 塞(边塞) 赛(赛跑)
秦(秦朝) 奏(演奏)
催(催促) 摧(摧毁)
醉(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碎(破碎)
雄(英雄) 难(困难)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 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
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古诗三首》 预习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①龙城②飞将③在,不教④胡马⑤度阴山⑥。 [注解] 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 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 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课后问题点拨。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
会到什么?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醉卧在沙 场 上,也请你不要笑话, 自
古以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 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 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 我们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 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 出塞 课件(共22张PPT)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所有百姓的希望,他们希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
任何时代都呼唤骁勇善战的将军, 保家卫国的士兵,将士们都是做好了 马革裹尸还的准备,以死捍卫国家的 领土。
●体会: 对和平安诵并默写《出塞》
谢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 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归还。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 就会想起其他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 塞
出征到塞外
甘肃 玉门关
我国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
战争从秦朝起,一直没有间
断过。秦汉时期开始修筑长
城,防御匈奴入侵,这是玉 门关、山海关、卢龙 城,是唐代著名的边疆地区
边 塞
的军事要塞。长城外就是 诗
塞外。自唐太宗以来,边塞
战争不断。“出塞”就是
到关外去阻击来犯的
敌人。
河北 卢龙城墙
知诗人
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像这样写战争题材的古诗就叫边塞诗。
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
出塞(其二) [唐]王昌龄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xiá)里金刀血未干。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 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 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 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 的血迹仍然没干。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教学设计《出塞》教材分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安排四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在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本单元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习作时注意抓住人物,写出特点。
本单元承接了第六单元“成长故事",设置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上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
因而本单元在整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本诗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本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出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
《出塞》是“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全诗融人、事、景、情、议为一体,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被后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本节课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将爱国精神融入到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力提升的训练中,素养发展的实践中。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和反复诵读认识“塞”“秦”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塞、将、教”,重点学习“塞”字,学习多音字辨析方法。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诵出爱国诗特有的韵味。
3.借助“月、关”体会诗文所表达的离殇之情,感悟将士们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感知强烈的爱国情怀,联系实际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
4.学习借助题目把握古诗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和反复诵读认识“塞”“秦”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塞、将、教”,重点学习“塞”字,学习多音字辨析方法。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诵出爱国诗特有的韵味。
教学难点:借助“月、关”体会诗文所表达的离殇之情,感悟将士们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感知强烈的爱国情怀,联系实际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顾炎武的一句名言,点明了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主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边塞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塞”的书写,了解“出塞”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1.古诗: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作者简介:3.主旨:《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4.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
“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5.译文: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赏析: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1.古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作者简介:3.主旨:《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4.注释: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沙场:战场。
5.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6.赏析: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出塞》一、教材分析《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
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2、导入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
谁能说出是哪一篇?提问背诵明确学法: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1)自由朗读。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朗读指导。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出塞》的注释和译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
②还:回来。
③但使:假如。
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
⑤教:让,使。
⑥胡马:胡人骑兵。
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
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
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
【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 《艺苑卮言》)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
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
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
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
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
语意反常,其实合理。
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
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出塞》,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边塞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关于边塞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起感受边塞的壮丽与沧桑。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塞)。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古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的景象和战士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忧虑。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指名读这句诗,说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体会这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边塞的悠久历史和战争的残酷。
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体会战士们的艰辛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默读这句诗,说说“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引导学生理解“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
体会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渴望。
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体会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保卫边疆的决心。
4.体会情感,感悟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说一说从这首古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总结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古诗三首PPT课文电子课件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 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 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 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 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 岑参 ,李贺,李益。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出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塞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2024/2/27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新课导入
04 拓展延伸
2024/2/27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学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 边防的天然屏障。
与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 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 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诗的后两句假设的语气给出了“万里长征人未
还”的答案,赞美了古代像卫青、李广那样的 名将,讽刺了今日将领的无能,表达对边关巩 固的期望和对良将的渴望,侧面体现了诗人的 爱国情怀。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学古诗《出塞》知识导学+图文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学古诗《出塞》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解读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语句注释①出塞:古乐府曲名,内容多是将士的边塞生活。
②关:关口。
③长征:远程跋涉讨伐入侵的敌人。
④还:返回。
⑤但使:只要。
⑥龙城:卢龙城,这里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
⑦飞将:汉代名将李广,骁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⑧不教:不让。
⑨胡马:指侵扰内地的胡人骑兵。
⑩阴山:山脉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当时的塞外屏障。
白话释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写作背景唐朝的时候,道学非常兴盛,王昌龄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对道学感兴趣。
他跟着一位道长学习道学,学着学着,发现这根本不是他喜欢的事物啊。
因为啊,道学是教人“无为”的思想,而此时的王昌龄,正是满腔热血,壮志待发的年龄,他最想建功立业,取得一番功名。
于是,他辞别了师父,离开家乡去京城谋求发展,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
但是在长安,王昌龄并没有很好的际遇,于是,他就离开长安,来到边疆,投笔从戎。
这一离开长安,王昌龄就如旷野逐风一样,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边陲,甚至到达了当时的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巨星。
作品赏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重点解析
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王昌龄渴求良 将,渴望和平的希望,还表达了千百万 征人的希望。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 过上安定生活。
诗词主旨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 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 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 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 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小学语文部编版版四年级上册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约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 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 《闺怨》等。
拓展资料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 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 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 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 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 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 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 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 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 “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了解诗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 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诗词详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只是说秦朝的明月和 汉朝的边关吗?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的写法,这句诗的 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关塞。衬托了边关 寂寞、冷清、荒凉、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
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 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 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 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 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 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 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关:关隘(ài)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将士 还:回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阴山:阴山山脉,在现在的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从这 里南下侵入中原地区。
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 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 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 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 想些什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谁? 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万里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
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将士、血战、兵戈……
王昌龄:(689—757)山西太原人(京兆万年人)。唐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开元进士,补秘书郎。安史乱起,为刺史 闾丘晓所杀。能诗,尤以边塞、闺情、送别之作最佳。他是盛 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 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 《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 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 在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看 一看
① 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皱纹,相互 搀扶着,蹒跚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 树下,遥望边关和明月,忍不住喊一声; ② 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 又一筐的衣服,遥望边关和明月,忍不
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父亲 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遥望边关和明月 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还。”的不朽佳句。
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
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 李广将军的?
• 结合右边的资料,说一说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 么?
•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 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 的希望?
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 英勇善战闻名, 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 右北平地区。
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我专注制作了每一课,敬请各位同仁斧正、自由编辑使用!
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课件
目 录
目录:
第七单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 ( 痛恨 )
• 对戍边将士的( 同情 ) • 对像李广一样的良将的( 思慕 )
《十五从军行》、《出塞》从什么角度出发战争的?分别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从军行》从一个( 退伍)士兵的角度,以老兵的 (见闻 )、(感受 )为素材表达了对封建兵役制度的( 怨恨 ); 《出塞》则从戍边(将士 )的生活角度,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 (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的愿望。
塞:指边塞、边关、边防重地。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 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 (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 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 《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 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