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内容归纳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二、表现手法:1衬托2象征3渲染烘托4以小见大5借景抒情6寓情于景7托物言志8寓理于事9明暗对比10景情对比1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4以动写静(以静写动)15以静写动(以动衬静)16以乐写哀(以哀写乐)17对比映衬(正衬、反衬)18烘托渲染19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20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21白描工笔(正面描写)2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3联想想象(虚实相生)24以小见大(小中见大)25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6点面结合(既有点又有面)2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8伏笔照应(埋伏笔,照应前文内容)铺垫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30设置悬念与埋伏笔的区别在于前者到后面有明确的结果,后者不一定。
悬念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如:叶圣陶《稻草人》“一条鲫鱼躺在桶里,留心看着稻草人。
”是悬念。
埋伏笔的结果在后面一定要点明。
如:曹雪芹《红楼梦》“宝钗扑蝶”是伏笔。
伏笔与照应的区别在于伏笔是预先埋下,照应则是事后点明。
如:“宝钗扑蝶”是伏笔,到了后面的“宝钗看到林黛玉身上佩戴的饰品和自己在佩戴上有所不同,觉得有重复之嫌。
”是照应。
31明暗对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前后判若两人,其中前后的对比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孔乙己》中先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又侧面描写“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孔乙己》中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侧面烘托掌柜的“笑”,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变色龙》中正面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专横跋扈、看风使舵、趋炎附势,侧面烘托看热闹的人们对警官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知识积累1信息类文本的类型(一)论述类文本体裁概念具体说明政论文[链接考场:2023新课标Ⅱ卷《谈谈调查研究》] 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文章等。
用极具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学术论文[链接考场:2023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2023新课标Ⅱ卷《亦谈社会调查》] 指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①一般有中心议题,有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
②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文艺评论[链接考场:2023全国乙卷《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指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实践活动或文艺现象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章。
有些文艺评论也可归为学术论文。
①主要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展开议论、评价。
②观点鲜明,旁征博引,引用与评论对象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
③如果是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基本信息进行一定的交代。
(二)实用类文本体裁概念具体说明新闻[链接教材: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含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基本特点:①真实性。
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
②准确性。
新闻语言多为客观叙述,主观评论很少。
③公开性。
新闻事件会被公开报道、广泛传播。
④及时性。
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重要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
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 。
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
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发芽的种子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
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
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
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
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
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
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
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
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
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掌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
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
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④那一早,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
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
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
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
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
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哟。
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
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门的悬念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
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
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
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
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2)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
”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3)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
《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
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
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专题6.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一)知识梳理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二)考点指津小说阅读◆考点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常见问法】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问法】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
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
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探究小说主题【常见问法】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6个常考题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讽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归纳概括重要信息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 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 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 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楚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 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 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 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 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 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
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情势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 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 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王亚平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 大屏幕就是外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外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 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 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 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 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特殊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 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以及材料二“‘远缘杂 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 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 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可以概括出: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 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根据材料三“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 产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可以概括出: 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答案】 ①促进了食粮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 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 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解题思路一、筛选概括信息类1.找准答案所在区间;2.注意同义替代语和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 抓关键词句;3.进行整合, 合并相同类;4、归纳答案, 分条表述。
二、概括文章的要点类1.给选段分层;2.逐层概括;3、整理, 分点作答(用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1.原句→文本(从原句入手回归文本)2.本句→上句、下句(关系)(1)总分—分总 (2)阐释、说明 (3)比较、呼应 (4) 指代、复指3.主干(关键词)、枝叶(定、状、补)4.扣住中心主结旨、揣摩作者情感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类语法分析→修辞分析→情感分析→区间分析五、分析文中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类(一)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1.联系本句的含意2.关注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是否揭示段意4、 3.联系作者情感(或事物特征或本文中心观点)5、关注是否有用到某种表达技巧(二)分析文中重要段落作用1.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2.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 使答案更有针对性:(1)记叙性的段落: 何时、何地、何人、何对象做了什么事(2)描写性的段落:描写了何种对象的何特点, 并由此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情感(3)议论性的段落: 论证了什么观点(4)陈述性的段落: 把握主要的陈述对象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引出主要的陈述对象?3、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类1.分层概括写了什么2.结构的作用是什么七、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仔细读题, 明确方向;2、选取角度, 揭示特点;3、示举典例, 具体分析;指向主旨, 阐明效果。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类(一)行文段落类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 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扫描“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它需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我们写文章总会有一个目的,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中心,都会有一个写作的目的。
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感情……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选材、组材、构思、行文个个都要围绕着它进行。
同时作者为了将这个中心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深刻,往往不只是从单一层面来表达,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将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深刻全面。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但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内容,还要能够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内容的。
这一“知道”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
复习方略对这一考点,命题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正确理解全文内容,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概括段意或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二是理解重要句子或作者的观点、判断、结论等产生的原因、条件,所涉及的材料或各种角度,然后分条概括出来。
三是分析文中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表达的有关部分,并进行归纳。
四是对内涵丰富,语言精彩的语段或某项材料进行浓缩,突出要点。
因此,为应对这一考点,我们有如下的注意点。
1、注意段落构成,切分意义层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你知道文章一个意义中心的内容,它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的。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归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23题。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 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有四种态度: 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 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 “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 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 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汇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汇集随着现代文阅读字数的增加和题型的改变,在反套路的考试环境下,除了加强语文文本阅读,还需要对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夯实语文现代化阅读的基础知识,常考知识一:词语理解对策小结: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或化抽象词义为具体形象。
2.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常考知识二:句子理解对策小结:1.“句不离段”。
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
2.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3.根据修辞特点,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本义。
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常考知识三:修辞方法及作用对策小结: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富有情趣,新颖别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产生连贯的气势,增强行文的语势。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给人以美的感受。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紧凑感,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增强节奏美和韵律美。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对比、反衬的作用:突出、反衬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
(衬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以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有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事衬人、以彼物衬此物等。
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全归纳

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全归纳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2、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3、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小学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学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现代文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掌握一些阅读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提高阅读效果。
下面是小学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信息获取技巧1. 标题预测法在阅读文章之前,通过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提前了解主题和大致意思,对理解整篇文章起到引导作用。
2. 图片预测法观察插图和照片,可以从中获取关键词,了解文章主题的一些细节信息。
3. 首尾句法首尾句通常包含文章的主题和结论,学生可以先读首尾句,获得文章的大致思路。
4. 文章段落缩写法阅读过程中遇到较长的段落可以采用段落缩写法,将每段的主要意思通过关键词的方式缩写下来,方便整体把握。
二、细节获取技巧1. 句子分析法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成分,有助于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意义。
2. 词义猜测法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联系,猜测不懂的生词或词组的意思,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指代关系识别法当出现代词、名词等指代词语时,要通过上下文理解指代的对象,避免产生歧义。
三、主题思维技巧1. 梳理思路法通过整理文章的标题、段落标题和重要关键句,可以将文章的主题思路梳理清楚,有助于整体理解。
2.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文章中的事实、观点和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3. 对比分析法将文章中提到的相似、相反、对比的事物或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情感认知技巧1. 情感投射法通过阅读文章时将自己的感受与文章中的情感进行比较,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2. 观点辨析法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文体辨析技巧1. 散文的特点散文一般采用抒情或叙事的方式,语言简洁明快,多用读者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描写和写作。
2. 诗歌的特点诗歌以文字的美感和音乐性为重点,常采用特殊的韵律和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和意境。
3. 小说的特点小说通过展示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来传达主题,文字通俗易懂,结构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走好“五步”
●审读题干
●锁定范围
●切分语义
●筛选要点
●整合信息
(12年广东卷)(选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
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
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过渡)//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
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
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解析】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总结:在审题的过程中,读懂考官的命题意图。
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6分)
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
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
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
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
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
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
//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
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
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
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
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