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诗歌简介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摘要:一、澳大利亚文学概述二、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分类1.原住民文学2.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3.澳大利亚魔幻现实主义文学4.澳大利亚侦探小说5.澳大利亚自然主义文学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介绍1.代表作家2.作品简介及艺术特色四、澳大利亚文学的价值与影响五、总结正文:一、澳大利亚文学概述澳大利亚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原住民文学到现代派作品,澳大利亚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分类1.原住民文学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是该国文学的基石,代表了原住民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代表作品有《库纳尔杜》等,这些作品展示了原住民与世界观、自然和历史的紧密联系。
2.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以揭示社会现实为主要任务,代表作品有《澳大利亚妇女》等。
这些作品深入剖析了澳大利亚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澳大利亚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在澳大利亚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类作品以《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代表,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展现了澳大利亚社会的荒诞性。
4.澳大利亚侦探小说澳大利亚侦探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紧张的情节设置而受到广泛关注。
代表作品有《布鲁斯和克莱尔》等,这些作品既有悬念迭起的剧情,又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5.澳大利亚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在澳大利亚有着广泛的影响,作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代表作品如《澳大利亚草原》,通过描绘草原生活,展现了澳大利亚自然风光的魅力。
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介绍1.代表作家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托马斯·库克、彼得·凯里、考琳·麦卡洛等。
2.作品简介及艺术特色以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为例,该作品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反映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冲突。
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澳大利亚诗歌形式
澳大利亚诗歌形式1. 澳大利亚的诗歌呀,就像那广袤大地上的奇花异草,各有各的独特模样。
比如说布鲁斯·道(Bruce Dawe)的诗,他写日常生活就像在跟你唠家常,“Drift”那首诗里,他描述人们的漂泊感,就像是风中无根的树叶,这种直白又生动的写法,让你一下子就被拽进诗里的世界。
2. 澳大利亚诗歌有一种魔力,像是把整个澳洲的风土人情都装进了文字的口袋。
你看莱斯·默里(Les Murray)的诗,那家伙写乡村生活,就像把你直接带到了澳洲的农场里。
像他的“Bent Water in the Tasmani an Highlands”,把塔斯马尼亚高地的山水写得活灵活现,就仿佛那些山水在跟你诉说古老的故事,你难道不想去听听?3. 澳大利亚诗歌的形式可丰富啦。
有的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土著壁画,充满神秘色彩。
就拿凯思·沃克(Oodgeroo Noonuccal)来说,她的诗就带着土著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Sunset on Coochiemudlo”里,她描绘的日落景色,就像是土著祖先在天空中挥洒的颜料,你能感觉到那片土地的古老灵魂在跳动,你不觉得这超酷吗?4. 你要是接触澳大利亚诗歌,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像朱迪思·赖特(Judith Wright)的作品,她写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那真是一绝。
在她的“South of My Days”里,把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写得如同热恋中的情人,那种深情厚意就像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个字词之间,你难道不会被这种感情所打动?5. 澳大利亚的诗歌形式啊,有些像是不羁的海浪,自由奔放。
彼得·波特(Peter Porter)的诗就有这种感觉。
他在“An Angel in Blythburgh Church”里,思绪跳跃就像海浪在礁石间穿梭,一会儿是教堂的天使,一会儿又跳到了人生的思考上,这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你不想跟着他的诗去冒险吗?6. 澳诗就像澳洲的动物一样,有着独特的魅力。
澳大利亚最古老诗词
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诗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由土著居民的祖先创作。
这些诗词通常被称为“回声”或“回音”,是通过口传和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威廉·丹皮尔·史密斯创作的《澳大利亚鸟的回声》。
然而,澳大利亚的诗歌传统并不仅限于土著居民的创作。
自19世纪末以来,许多来自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诗人和作家也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并在那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的诗歌传统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无论是由土著居民创作的古老诗词,还是由移民作家创作的现代诗歌,都为澳大利亚的文学和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国外诗人的诗歌
国外诗人的诗歌冬天的早晨普希金 (俄 1799——1837)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妩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儿,醒来吧~快睁开被安乐闭上的睡眼。
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遮在乌云后发黄的月亮像是夜空里苍白的斑点。
而你闷坐着,百无聊赖——可是现在??啊,请看看窗外: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1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整个居室被琥珀的光辉照得通明。
刚生的炉火内发出愉快的劈啪的声响。
这时,躺在床上遐想可真够美。
然而,你是否该叫人及早把棕色的马套上雪橇~亲爱的朋友,一路轻捷让我们滑过清晨的雪。
任着烈性的马儿奔跑,让我们访问那空旷的田野。
那不久以前葳蕤的树林,那河岸,对我是多么可亲。
1829 年查良铮译【老人曹树厚赏析】普希金是19世纪伟大的俄国诗人,他的诗形式多样,韵律丰富,具有优美、细腻、轻快、明朗的风格。
水仙华兹华斯 (英 1770——1850)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金黄色的水仙,缤纷茂密;2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杨德豫译)【老人曹树厚赏析】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浪漫主3义诗歌的主要代表。
他的诗感情醇厚,诗语平易。
这首《水仙》浅显易懂,但诗情洋溢。
(2001年2月6日星期二 )稠李树叶赛宁 (苏 1895——1925) 馥郁的稠李树,和春天一起开放,金灿灿的树枝,像卷发一样生长。
Fly Away
The following story is the 14th chapter of the novel. Here we can not only see the unbearable scenes of the battlefield, but also learn about the death of Jim’s brother and a tortured bird that Jim witnesses before. Inconceivably, Jim still keeps the habit of taking notes of different birds.
伟大的世界
《飞去吧,彼得》发表于1982年,它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 个曾经生活在恬静生活中的年轻人, 因一战的爆发而不得不放弃本惬意的 生活,不得不加入到战争的杀戮中去, 从而第一次亲生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 黑暗和无情,并为这场毫无意义背景: 地处南半球,远离欧洲和亚洲的热点地区的澳大利亚是个提倡民主、向往 和平的国家。不过,因为和英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澳大利亚在 没有条约规定的情况下,多次自愿出兵海外,协助英国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时的工党政府总理安德鲁•费舍尔(Andrew Fisher)宣布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英国,直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先 令”。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往欧洲作战。
What has war or something like it brought to people? How shall we view our transient and fragile lives? You may get the answers from the following story.
文化视角下的澳洲诗歌《来自雪河的人》
外国文学文化视角下的澳洲诗歌《来自雪河的人》赵莉莉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丛林歌谣作为澳大利亚诗歌特殊形式,反映了澳大利亚早期的文化特征。
本文以《本自雪河的人》为例,分析丛林歌谣的特点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化;丛林歌谣;班卓·帕特森;伙伴情谊一、引言丛林歌谣,又称Bush Ballads,是澳大利亚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源于早期澳大利亚广大大陆的内陆(outback)或丛林地区,形式为歌谣体叙事诗,具有诗歌的形式和内涵。
主要代表作者包括诗人Henry Lawson和A.B.Paterson等。
其中Paterson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丛林歌谣的重要作者,其作品长期以来被广为传诵,经久不衰。
“丛林歌谣是这个国家早期时代的记录”。
[1]The Man from Snowy River,中译为《来自雪河的人》,它最早于1890年在The Bulletin上出版,并于1898年结集出版,是澳洲早期丛林歌谣的最杰出代表作之一,集中表现了早期澳洲丛林歌谣体诗歌中的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分析其诗所体现的澳大利亚文化特征。
二、民族文学与文化特征(一)民族文学1889-1913年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称为民族文学时期。
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力求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以民族的语言和风格表现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与社会。
[2]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澳大利亚的独特丛林生活作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澳洲色彩,体现了丰富的丛林精神。
诗中描绘了气势宏大的丛林背景。
“the river runs those giant hills between”“the gorges deep and black”“cliffs and crags that beetled overhead.”“The wild hop scrub grew thickly,and the hidden ground was full of wombat holes”澳洲早期的历史充满了对自然的挑战和征服。
外国诗歌赏析五次钟声[澳大利亚]斯莱塞
外国诗歌赏析五次钟声[澳大利亚]斯莱塞斯莱塞【简介】肯尼斯—斯莱塞(1901-1971)澳大利亚杰出诗人。
著有诗集《月球上的窃贼》(1924)、《地球来客》(1926)、《达灵赫斯特的夜晚与晨辉》(1933)、《五次钟声》(1939)和《1919―1939诗歌百首》(1944)等。
斯莱塞对于语言的运用具有非凡的天赋。
他的早期诗作生动如画,直观性强;中期作品讲究声音效果,音乐性强;在后期,他以丰富的感情和深沉的思想将前两者统一起来,使他的诗在语言和内容上成为有机的整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代表作品有:五次钟声刀片共枕繁星《诗歌原文》在机轮无休止的旋转之间,不是我的时间,那停滞的波流。
在轮船间或传来的报时的钟声之间,在游弋于堤下昏暗战舰上的一阵钟声之间我几经死生之变,重温了久故的乔的一生,他复苏在五次钟声之间。
月光之水像瀑布垂直照耀,摆渡过天国幽深焕散的光。
五次钟声发出冰冷的嗡鸣。
夜和水注入黑暗中的长缝,港湾的轮廓在空气中浮动,十字柱倒映在水中。
为何我想起你,死者,为何那些无益的记忆潜出思想的锚钩,偷窃走沉沙的遗迹?甚至连同你姓氏的意义但还有一些,一些要求倾诉的灵魂在港湾的上空撞击哭叫敲击着防波堤,怒火清晰。
你是否在对我叫喊,死者,在沉默的窗玻璃上挤压成扁平的脸,发表你苦难的言词?哭响些吧,敲击着窗子,叫喊自己的名字! 但我听不见什么,什么……只有钟声五次钟声,撞击着时间的结石。
你的回声消灭了,你的声音被生活浸灭,也没有一张嘴能飞过这狭窄的海峡如果除了一些久置于泥土逐渐吮吸消散的尸骨和你做过的一些琐事或我记得而被你遗忘的琐事和一切我也忘记的——容颜和言词和啤酒的污迹,敞开的上衣,你憔悴的双颊、刺痛的眼睛和关于爱尔兰王的悲惨故事和英王的食言背义以及政客的更肮脏的不忠不信从达林贺斯特向上帝哀吟。
五次钟声。
于是我看见这条道路,听见闪电降落,感到雨兽的爪子在板结的浓黑中我们向摩尔班克出发看不见你的身体和脸只有你纤细的嗓音在空气中划过(此刻如果我打破这层窗玻璃你将哭泣。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人有玛丽·卡尼和阿米代尔的克里斯蒂娜·斯托克斯。
玛丽·卡尼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作品多以描述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题,其诗歌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克里斯蒂娜·斯托克斯是澳大利亚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名,被誉为澳大利亚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澳大利亚诗人,如亨利·肯德尔、埃德蒙·戈斯、彼得·霍恩、安东尼·德拉梅尔等。
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但都以描述澳大利亚的自然和文化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auld lang syne诗歌英文介绍
auldlangsyne诗歌的英文介绍1Auld Lang Syne is a renowned poem that hold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It was composed by Robert Burns, a Scottish poet. Burns was born into a humble farming family and his life experiences greatly influenced his works. His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rural landscape and the people of Scotland can be felt in Auld Lang Syne.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this poem lies in the traditional Scottish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friendship and remembrance. It was inspired by the gatherings and partings of people,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nostalgia and the value of past relationships.The theme of Auld Lang Syne is the celebration of friendship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It reminds us to cherish the memories we have shared with our friends and loved ones, even as we move forward in life. The poem expresses a sense of both joy and sadness, as it looks back on the past while also accept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 Auld Lang Syne has become a symbol of unity and togetherness. It is often sung during New Year's Eve,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to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welcome the new with a sense of hope and reflection. This poem has the power to touch the hearts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 making it a timeless classic.Auld Lang Syne is a renowned poem that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earts of many. Its charm lies not only in its profound meaning but also in its artistic expressions. The rhythm of Auld Lang Syne is truly captivating. The cadence and beats create a gentle flow, like a soft melody that lingers in one's mind. This rhythmic pattern enhances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poem, making it easy for the readers to get immersed in the sentiment it conveys.The imagery used in the poem is another aspect that adds to its allure. For instance, the mention of "old friends" brings a sense of warmth and nostalgia. It evokes memories of shared laughter, tears, and countless precious moments. The image of "the days gone by" makes us reflect on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value of the past.This poem is not just a collection of words; it is a vessel that carries emotions, memories, an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elationships. It has the power to unite people, as when we sing it together, we feel a connection to those around us and to the experiences we have shared. Auld Lang Syne is a timeless masterpiece that continues to touch the souls of people of all ages, reminding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the bonds we have formed throughout our lives.Auld Lang Syne is a remarkable piece of poetry that holds immense artistic value.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its profound and evocative language weaves a tapestry of emotions and memories. The poignant words have the power to stir the depths of the human soul, making readers reflect on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riendships. This poem has served as an inspiration for countless literary works that follow, as its themes of nostalgia and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re universal and timeless.When it comes to music, Auld Lang Syne has achieved unparalleled success. Its melody is hauntingly beautiful, carrying a sense of longing and warmth. Adapted into various musical forms, it has spread far and wide, becoming a staple at gatherings and celebr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ignant lyrics and the captivating melody creates an enchanting experience that transcends borders and cultures.The enduring popularity of Auld Lang Syn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touch the hearts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precious moments we share with oth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those connections. This poem and its musical renditions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collective cultural heritage, continuing to evoke powerful emotions and foster a sense of unity and shared experience.Auld Lang Syne is a timeless and beloved poem that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earts of many. This poem has the power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and evoke deep emotions.For ordinary people, Auld Lang Syne often becomes a highlight at gatherings. Imagine a group of friends, old and new, coming together on a chilly New Year's Eve. As the clock strikes midnight, they join hands and sing Auld Lang Syne with voices filled with warmth and joy. The lyrics flow like a gentle river, carrying memories of past times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It is also a common thread that ties the hearts of those who have been apart. A story comes to mind of two childhood friends who lost touch over the years. When they reunite by chance, they find themselves singing Auld Lang Syne, and in that moment, the years of separation melt away. The poem serves as a bridge, reconnecting them and reigniting the flame of their friendship.In essence, Auld Lang Syne is not just a poem; it is a vessel of emotions, a celebration of friendships, and a reminder of the preciousness of the past. It continues to touch the souls of people of all ages, making every occasion it graces truly special.Auld Lang Syne is a renowned and deeply influential poem that 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It has gained immense popularity and has been widely disseminated across the globe.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often sung during New Year's Eve celebrations, symbolizing the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the welcoming of the new. The heartfelt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poem resonate with people of all ages, evoking a sense of nostalgia and hope for the future.In European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France, Auld Lang Syne is not only sung during festive occasions but also incorporated into various cultural events.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their unique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poem. In some, it represents the value of friendship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past memories. In others, it might signify the cycle of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In Asian cultures, although the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may differ, the universal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remembrance still strike a chord. People are drawn to the poignant beauty and the timeless message it conveys.The enduring appeal of Auld Lang Syn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touch the hearts of peopl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transcending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common humanity that binds us all, and the shared experiences that make life meaningful.。
外国诗歌赏析《徘徊者》[澳大利亚]布伦南
外国诗歌赏析《徘徊者》[澳大利亚]布伦南克里斯托弗—布伦南【简介】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澳大利亚著名诗人。
他是个学者,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因患癌症而亡。
他的诗精致、纤巧、朦胧,爱用隐喻,较多地表现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马拉美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诗集:1913》。
他在生前几乎不被重视,五六十年代以来评价日高,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现代屈指可数的重要诗人。
代表作品有:徘徊者我曾经坐在炉火旁,静听檐水欢乐轻快地歌唱,知道树林吮足了雨水在即将降临的黎明,会有新鲜的嫩叶,在晨光中闪烁,连叶底幽处也阴凉生辉。
而当今我倾听,心中却渐渐发冷,我的思想远远掠过,空旷苦涩的大海,贫瘠荒芜的峡谷溪岸和无法居住的山地,那儿没人能享受上帝的福泽,于是,炉火便失去温暖,家变得十分遥远。
我的心多么苍老,多么苍老,当早晨十分清新,我有否哼起歌?走过了多少路,记不清离开了多少住所,每次离去仍像离开我心的一部分,我苍老的心呵,我曾耗尽以营构我的家而留下的惟有憾恨的记忆。
因而我坐在这路旁小屋等待直到听到昔日的风汇聚呼号我将再次离去,让炉火的余烬静静碎成白灰和飞尘,看道路在面前延伸,空旷而灰白,我的衣服、住所再次如包容一切的风而我的心完全充斥了它无情的呼啸。
(刘新民译)【赏析】《徘徊者》这首诗歌以丰富的想象与新奇的意象描绘了流浪儿苦苦追寻家园的心路历程,孤独、失望与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整首诗歌。
诗歌分为三节。
第一节,诗人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幸福的场景。
那时的“我”坐在炉火边,暖流袭满全身。
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水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屋檐上,演奏起欢快的乐曲。
树上的绿叶在雨露的滋润下焕发出新生命。
清晨,我们能看到树枝上冒出的翠绿翠绿的嫩芽,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此刻的“我”幸福地沉浸于这温馨的氛围里,不愿醒来。
第二节则与上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此时的“我”心中发冷,眼前晃动着大海、峡谷、溪岸和山地的自然景象,浸透着悲凉和凄婉。
这里,诗人运用了许多灰色、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这些自然物象,如“空旷苦涩”、“贫瘠荒芜”。
the sing song 牛津阅读讲解
《The Sing-Song of Old Man Kangaroo》牛津阅读讲解一、引言《The Sing-Song of Old Man Kangaroo》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和诗人A.B. ‘Banjo’ Paterson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描述了袋鼠老爹(Old Man Kangaroo)和他的歌谣。
本次讲解将基于牛津阅读教材,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以及其文化和社会意义。
二、作品背景A.B. ‘Banjo’ Paterso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和动物为主题,展现了澳大利亚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The Sing-Song of Old Man Kangaroo》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主题与内容自然与动物的赞美诗歌以袋鼠老爹的歌谣为主线,通过对袋鼠老爹和周围动物的描绘,赞美了自然和动物的和谐共生。
袋鼠老爹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他的歌谣代表了自然的声音,传达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体现袋鼠老爹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动物种群,也象征了澳大利亚人民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诗歌通过描绘袋鼠老爹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展现了澳大利亚人民在艰难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四、艺术手法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Paterson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他巧妙地运用押韵和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诗歌中的袋鼠老爹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智慧,使得这个动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通过与人类的对比,突出了袋鼠老爹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也传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五、文化和社会意义对澳大利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The Sing-Song of Old Man Kangaroo》作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传承和发展澳大利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诗歌赏析《夜播》[澳大利亚]坎贝尔
外国诗歌赏析《夜播》[澳大利亚]坎贝尔《作者简介》澳大利亚诗人。
青少年时期在农场上度过。
18岁时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后改学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空军,在新几内亚和太平洋作战。
战时在《公报》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诗,并结识当时任《公报》文学编辑的斯图尔特。
坎贝尔是一位多产的诗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与太阳的对话》于1949年出版。
1956年出版诗集《马利恩山的奇迹》。
70年代共出版11册诗集、2本短篇小说。
1975年获怀特文学奖。
哦,温柔、温柔的土地你将生长出谷穗绿莹莹,微亮替你镶上花边:月光下休耕地起伏不平,犁沟向茫茫的黑夜伸延。
这是播种的最好时节:别人夫妻已双双安睡,我深夜还在地里操劳,种子火星般四处蹦飞,我看见黑夜在开始燃烧。
哦,温柔的土地,我撒下自己心田培育的谷种。
星星为我松土耙地,夜露送来滋润的甘霖:我与大地相会,怀着柔情。
(李文俊译)【赏析】《夜播》运用了一系列的新奇意象和清新简洁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下辛勤耕种的快乐场面,表达了诗人珍爱时间与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歌颂了劳动者辛苦劳作的奋斗精神。
“哦,温柔、温柔的土地/你将生长出谷穗绿莹莹”,冰冷坚硬的土地在诗人柔情的眼里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生动,它柔情似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它上面将会生长出绿莹莹的谷物。
“微亮替你镶上花边:/月光下休耕地起伏不平,/犁沟向茫茫的黑夜伸延。
”美丽的月光给大地播撒月晕,就如给大地镶上精致的花边。
这样,耕田便拥有了延绵不断的曲线,而细条修长的犁沟也向远处伸展。
这一节诗人将大地、月亮、耕田等拟人化,展现了一幅充满生命和柔情的田园风光。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直奔主题,“这是播种的最好时节: /别人夫妻已双双安睡,/我深夜还在地里操劳”。
绿莹莹的谷穗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下希望的最佳季节,别人虽然已经安睡,但“我”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在地里劳作着以获来年的丰收,这传达了诗人珍爱时间、把握时机的呼声。
澳大利亚 诗
澳大利亚诗以下是一首关于澳大利亚的诗:
在欧洲的深邃夜晚,
我梦回那遥远的澳大利亚。
那里有金色的沙滩,
有湛蓝的海水,
有热烈的阳光,
有翠绿的草原。
澳大利亚,你是南半球的明珠,
你是世界的乐园。
你的广袤和富饶,
你的美丽和独特,
让我为你自豪,为你歌唱。
你是我们的家园,
你是我们的希望。
你的繁荣和进步,
你的开放和多元,
让我们为你骄傲,为你奋斗。
澳大利亚,你是我们的梦想,你是我们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澳大利亚印象诗歌欣赏
澳大利亚印象诗歌欣赏
澳大利亚印象诗歌欣赏
墨尔本
我的香港冬衣吸收墨尔本
夏天黄昏十八度气温的金光
轻身抖擞,散落满地金粉
南半球的晚风轻佻,为
无人的街道和房子树木
划上一道又一道斑马纹
懒洋洋的街道上走着
持手杖的老人和几个
因过度兴奋而疲惫的旅客
关闭的商号门前立着
一丝不苟的木牌 7 days service
嘿嘿,今天是星期天!
爱在冬天患疯脚热的
墨尔本人都驾了风帆出海
湛蓝的雅拉河拥抱十七世纪的
教堂塔尖十字架在怀古
不自量的高楼赫然占了半个天空
我打楼上走过,一心欣赏
这垂垂老去的大不列颠子民
的'海外掘金女王城的犹存风韵
要吃奥克兰街犹太人的咖啡蛋糕
要买艾斯伯连兹内的土着陶器和
袋鼠皮袄,却误入了多蚊蚋的
维多利亚菜市场,又是星期天!
我的朋友提起蓝色丹德农山谷和
贝尔桂或威廉里科兹保护区就
眉飞色无舞,整个人变成欧达林土着的木刻神明,不费吹毛之力就把神仙景界带到我的眼前来
虽然我们只可能在夜半的
高速公路上开快车,回味龙虾肉和福建茶的馥郁,还我本色地
用老挝语谈论墨尔本女同性恋者的春色和王公大人以在女王城
身世显赫为荣的滑稽愚忠德性
墨尔本在向世人炫耀金色的
古老教堂,金色的取模于英伦的桥和金色的河流,还有金色的
老去的大厦和几乎被遗忘的金色的街道;此地人的梦中有金色的寡妇。
移植和创新---澳大利亚诗歌200年发展
移植和创新--- 澳大利亚诗歌200年发展苏州大学王国富1997年8月自从1788年第一批英国人登上澳洲大陆以来,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这200多年中,澳大利亚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童年和青年时期,正在迈向成年。
但是纵观澳大利亚诗歌史,我们可以不那么武断地说,澳洲诗坛尚未产生如小说界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利克·怀特那样的世界级巨星,纵然“代有著名诗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澳大利亚诗歌作为澳大利亚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经历着从移植到创新的过程。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地处南太平洋四周环海的澳洲大陆,长期与世隔绝。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澳洲这块世界最古老的陆地上,生息着澳洲土著。
200年前他们仍处在狩猎的原始状态,地广人稀,被中国人称为”无人路地“之国。
他们虽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也就不存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文学“。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澳大利亚文学,说到底是英语文学,即用英语创作的文学。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在那里生活着世界各式人种,但是他们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英国移民及其后裔,英语是官方语言和绝大多数人的母语。
因此,我们不难想见,澳大利亚文学是英国文学移植到澳洲的产物,澳大利亚诗歌是由英国诗歌派生而来的。
由于澳大利亚这一特殊的历史渊源,澳大利亚文学 (澳大利亚诗歌亦然) 也就有着有别于别国文学的发展模式:移植-生根-开花-结出新果 (一种有别于英国文学的澳大利亚文学)。
这一发展模式不仅贯穿澳大利亚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也见诸于诗歌发展的每一时期和每位诗人的成长过程。
这是与别国文学的继承、借鉴和发展模式性质不同的一种模式。
对这一模式的考察和研究,会加深我们对澳大利亚诗歌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也能帮助我们把握它今后的走向。
澳大利亚诗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殖民主义时期 (1788-1879);二、民族主义时期 (1880-1919);三、古典主义时期 (1920-1959);四、现代主义时期 (196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诗歌简论唐正秋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的大洋洲国家,面积为七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一百五十余万。
澳大利亚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行政上由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六个州和首都直辖区、澳北区两个地区组成。
澳大利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大陆。
说她古老,因为那里自古以来就居住着在冰河时期就从马来亚、印尼(也有人说从中国和蒙古)迁移过去的土著居民;说她年轻,是因为这个由英国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才只有两百年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讲的澳大利亚文学,是指澳大利亚建国以后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英语文学。
因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学都是口头创作,包括各种传说、神话和故事。
当代出现的少数几位土著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
象任何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一样,澳大利亚文学的产生,也是诗歌先于其它文学形式。
而创作发表第一首澳大利亚诗歌的殊荣,则落到了流放犯迈·罗宾逊(Michael Massey Robinson, 1747-1826)的头上。
罗宾逊主要写颂歌,用于一些王家及战事庆典。
他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望,被戏称为这个年轻国家的桂冠诗人。
澳大利亚的诗歌史,从罗宾逊发表的第一首诗(1810 )开始到现在,刚好经历了180年的历程。
澳诗在这180年中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殖民时期(1810-1880)、民族主义时期(1881-1945)和当代时期(1946- )。
当代时期又可分为前当代期(1946-1967)和新当代期(1968- )。
殖民时期是指从第一首诗歌开始发表,到1880年《公报》杂志建立这七十年时间。
这是澳大利亚殖民和开拓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歌直接受英国的影响--早期是华兹华斯、济慈、拜伦和雪莱,后期则是丁尼逊和史文朋。
因此在形式上大多数是对英国诗歌的拙劣模仿,在内容上则多以抒情的手法描绘澳洲特有的自然风光,反映他们艰难的生活。
多数诗充满了怀乡的情绪。
1819年,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的朋友,新南威尔士州高等法庭法官费尔德 (Barron Field,1786-1846)出版了《澳大利亚诗歌最初的果实》( First Fruits of Australian Poetry,1819 ),这是在澳大利亚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袋鼠啊,袋鼠!你这澳洲的精灵,从彻底的失败和一片荒芜中再生,并证实这个地球上第五部份的万物生灵。
但到此为止的诗歌还几乎都是由英国来此的流放犯和移民等创作的,基本上还是以英国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新大陆的一切。
1823年,出生在新南威尔士州诺福克岛的温特沃斯 (William Charles Wentworth,1790-1872 ) 在英国伦敦出版了一卷澳大利亚诗歌《澳大利西亚》?Australasia,1823)。
这是澳洲本土出生的诗人出版的第一卷诗歌。
在这以后,生于悉尼的汤普逊(Charles Tompson,18061883) 于1826年在澳洲出版了诗集《土生诗人七弦琴狂调》(Wild Notes From the Lyre of a Native Minstrel 1826)。
这是土生诗人在澳洲本土出版的第一部诗集。
这两件事标志着土生诗人正式走上澳大利亚诗歌舞台。
《澳大利西亚》至今被认为是早期澳诗中最具权威的一首。
这是一首400多行的颂诗,诗中庆祝在另一个大陆上发展起来的新不列颠国。
其中关于土著人的舞蹈庆功晚会、1788年来过澳洲的拉佩罗斯的命运和他的探险,以及对悉尼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颇为成功。
总的来讲,从1810到1845这35年的时间里,澳诗的发展处于贫困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歌,无论是艺术风格、语言模式以及审美趣味方面,都一直带有十八世纪的烙印。
无怪乎这段时期的澳诗在文学史上历来不受重视,对后来的诗人也没产生多大的影响了。
1845年以后有三位重要的诗人出现,他们是哈珀、肯德尔和戈登。
哈珀 (Charles Harpur,1813-1868 ) 是出生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重要诗人。
他的诗颇受英国浪漫派诗人华滋华斯和济慈的影响。
哈珀以风景诗见长。
他观察细致、描写准确,象一个风景画家一样,时而写意,大处挥毫,勾勒出澳洲自然风光的轮廓;时而工笔,小处探微,集中刻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澳洲大陆的丰姿多彩以及神秘变幻全展现在他笔端。
他能够成功地抓住澳洲环境的特征,但他所使用的诗歌语言却不是典型澳洲的,他常常是用一种别扭的诗歌语言来刻画熟悉的澳洲景物。
哈珀的主要作品有《幻梦之塔》(The Tower of the Dream,1865) 《遐想:一组十四行诗》( Thoughts:A Series of Sonnets,1845 )等。
肯德尔 (Henry Kendall,1839-1882)是那个时代的多产诗人,他的成就也主要是在抒情诗方面。
和哈珀的有点拘谨、严肃的笔调相比,肯德尔的诗更显得随和、流畅和过分甜蜜。
虽然有时候也失之肤浅和伤感,他的诗总的说来是动人而有魅力的。
他的“铃鸟”( Bell-Birds,又译"钟雀")是十九世纪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肯德尔的代表作有诗集《澳洲森林的树叶》(Leaves From Austra- lian Forests,1869)和《来自山上的歌》(Songs From the Mountains,1880)等。
戈登 (Adam Lindsay Gordon,1833-1870)一生以善骑著名,著有诗集《丛林歌谣与跃马曲》(Bush Ballads and Galloping Rhymes,1870)等。
他的诗主要是描写内地偏僻地区和丛林的人们的生活,因此深得乡野人民的喜爱。
人们常在篝火旁,在农舍及边远牧区剪羊毛棚内朗诵他的诗。
“生病的骑马牧人”( The Sick Stockrider ) 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诗,也最有澳洲特色。
戈登的这些诗对后来的丛林歌谣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从1881年到1945年,是澳大利亚诗歌发展的第二时期,即民族主义时期。
这是澳大利亚诗歌的划时代时期,在十九世纪最后一二十年里,澳大利亚文学经过七八十年的孕育和酝酿,终于摆脱了对英国文学的幼稚模仿,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澳大利亚特色的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的产生,还在于本世纪初澳大利亚成立了联邦,从而作为一个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这使作家们的民族意识大大增强。
一位作家曾写到:“无论我怎样努力,我都不能象一个英国人那样思想。
我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我生活在这个国家。
在这儿圣诞卡片上的雪对小孩们来讲是陌生的东西,而有的只是火苗噼啪作响的森林野火;在这儿云雀不是一种雀鸟,甚至也不是一种精灵,而是一种喧闹的恶作剧;在这儿国王不是让人屈膝叩拜的王室,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一个自由的英联邦的象征……”①这场民族主义的文学风暴的产生与《公报》杂志(The Bulletin)的推波助澜大有关系。
《公报》自1880年创刊起,就自称为“澳大利亚民族报”,并对民族主义文学作家大力培植,鼓励和指导他们写作。
在艺术上,这一时期的诗人比以前更加成熟。
诗人的风格和个性也更加多彩多姿。
-----------① J.K.Ewers: Creative Writing In Australia,Georgian House,Melbourne, 1962,p.41? 在诗歌方面,民族主义文学发轫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丛林歌谣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诗歌的发展,一直有两大源流。
它们常常并行不悖,和平共处,虽然其发展的强弱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这两大源流分别是通俗(po- pular)诗和高雅的、文学的(learned and literary)诗。
通俗诗包括歌体诗和谣曲,以及反映与澳大利亚生活的主要场景或事件有关的叙事诗。
其特点是语言口语化,多用习语和方言。
而高雅的文学诗则是指从整个欧洲文学的传统中汲取养料,在语言上刻意求工,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效果。
这两大源流在民族主义时期的表现可谓泾渭分明。
80-90年代丛林歌谣的蓬勃兴起,将通俗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从而压到了在殖民时期一度占上风的英国诗体。
据历史学家考证,澳大利亚早期谣曲是淘金时代或更早由移民们带来的各种民谣的变体。
它们有伦敦街头民谣、爱尔兰民歌、英国音乐厅及美国舞台上的民歌等等。
但澳大利亚的民谣体诗歌具有强烈的本土气息,它不象中世纪欧洲的民谣,主要描写爱情和骑士。
它或者描写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粗犷的丛林生活,或者刻画一次冒险的经历或某些生活的画面,没有深刻的哲理,微妙的关系,复杂的比喻和伤感的情调,着重生活的真实。
其风格豪放不羁,节奏似跑马,便于记忆。
这些诗歌主要是写来给丛林人、剪羊毛工人、淘金者和牧羊人口唱的,尤其注意给人以勇气和快乐。
澳大利亚丛林歌谣的代表人物是劳森和佩特森。
劳森(Henry Lawson,1867-1922)一生饱尝生活的艰辛,是一个抑郁、哀伤型的诗人。
他的诗刻画了现实的严峻、失败的滋味,以及那些由于自身的弱点而毁掉自己的人,常常充满了辛酸的哀叹。
劳森对下层劳动人民倾注了巨大的同情,有“人民诗人”之称。
但比较起来,劳森在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更大,尤其是那些描写丛林生活、赞颂“伙伴情谊”的短篇小说尤具澳洲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劳森的诗有《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 (In the Days When the World Was Wide and Other Verses,1896 )和《通俗及幽默诗集》 ( Verses,Popular and Humorous,1900)等四部。
佩特森 (Andrew Barton Patterson,1864-1941)的诗几乎从不描写个人,而是某一种类型——通常是某一种环境或氛围中产生的类型。
他在诗中创造了一个男人的世界--一个丛林和边远地区的男人世界,歌颂这个男人世界主人公们的刚毅、勇敢和反抗精神。
由于他的诗多描写农牧场人们的生活,故他获得了“牧场歌手”的美名。
佩特森最有名的诗有《来自雪河的人》(The Man From Snowy River)和“带着行囊去流浪”(Waltzing Matilda)等。
《来自雪河的人》描写一个瘦小的青年不顾艰险和别人瞧不起,以惊人的勇气和技巧,独自一人征服狂奔的野马的故事。
诗歌赞扬了男性的力量和拼搏的精神。
“带着行囊去流浪”描写一个丛林流动工人在池塘边歇宿时,捉了一只偶来塘边喝水的羊,骑警和牧场主赶来抓人,他勇敢地自溺拒捕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蔑视权威、宁死不屈的气概。
这首诗被谱成曲以后受到广泛的流传,被称为澳大利亚的国歌,而《来自雪河的人》以它磅薄的气势和鲜明的澳洲特色而被奉为“国诗。
”与劳森和佩特森同时期写作的布伦南 ( Christopher John Brennan, 1870- 1932 )是这时期写“智识的文学诗”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