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整理)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儿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B从婴儿到成年的认知发展C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D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格变化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心理发展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A人群中每个人的心里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B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C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
A从出生到幼儿期B从幼儿期到童年期C从童年期到青春期D从青春期到青年期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
A幼儿期B童年期C青春发育期D青年期7、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
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C既没有连续性,有没有阶段性D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8、普莱尔(W.Preyer)是()的奠基人。
A科学心理学B科学儿童心理学C科学发展心理学D科学社会心理学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冯特B奥尔波特C普莱尔D弗洛伊德10、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年。
A1879 B1882 C1900 D190511、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
A达尔文于1876年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B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成立心理学实验室C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D霍尔于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A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名称B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C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D1922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13、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1.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过程实现的。
A.顺应B.同化C.反思D.观察2.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是有层次性的,总是由简单的低级学习向复杂的高级学习发展,构成了一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与水平。
而简单的低级学习是高级学习的基础。
按照他的这种观点,学生将“柳树”“杨树”“松树”等概括为“植物”的学习属于()。
A.连锁学习B.语言联结学习C.概念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3.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是根据学习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条件反射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蜜蜂采蜜B.猴子练攀爬C.痛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鹦鹉学舌5.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实现的途径是()。
A.尝试过程B.试误过程C.联结过程D.反馈过程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故本题选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次结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其中,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题干中,将“柳树”“杨树”“松树”等概括为“植物”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
故本题选C。
3.【答案】A【解析】本本题考查桑代克理论关于教学的启示。
准备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得到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幼儿心理学这门学科,探讨的是关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模式、学习方式等问题。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儿童发展和教育相关的练习题。
一、认知与感知发展儿童的认知与感知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和环境的互动,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知模式。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他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进而对事物形成认知。
1. 儿童的感觉器官在感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描述儿童的感官发展过程。
在几个月的岁月里,婴儿的感觉器官逐渐发育,在感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接收到各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自己的感知与认知。
2. 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感知有何关系?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感知密不可分。
感知提供了儿童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而认知则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应用。
儿童通过感知世界中的各种刺激,逐渐认知到事物的属性、关系和规律。
二、语言发展语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通过语言的运用,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语言的有效运用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1. 请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描述1-3岁儿童的语言特点。
1-3岁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这个时期会有很大的产量和多样性。
1岁时,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和简单的句子表达意思。
2岁时,他们能使用更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语法结构。
3岁时,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过去时态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2. 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有何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儿童在家庭中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如果家庭重视语言的使用和鼓励儿童积极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儿童的语言发展会更为丰富和迅速。
三、情绪与社会发展儿童的情绪与社会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情绪的体验和社会交往,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
小学心理学练习(3)
小学心理学复习练习资料(3)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一、选择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②)记忆。
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④运动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 ③)会发生变化。
①量②质③量和质④不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 ②)性遗忘。
①暂时②永久③一般④特殊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 ④)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
①积极②消极③熟悉④情绪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
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 ③)想象的形象。
①有意②无意③再造④创造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④)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①经验②知识③客体④表象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 ②)发展的表现。
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 ③)的发展的表现。
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9.考试中的判断题,选择题属于( ①),问答题与填空题属于( ②)。
①再认②再现10.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①) ,以后见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这是(③),而且还能背着写出来,这是( ④)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再现11.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 ②)。
①记忆联想②记忆表象③幻想④追忆12.在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 ③) 。
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13.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 ②) 。
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14.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④)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15.无意识记是( ③) 的识记.①无意义②对材料不理解③无预定目的二、判断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2.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 √)3.凡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2014 级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 )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A.远距离感觉B. 外部感觉C. 近距离感觉D. 内部感觉4.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 感觉D. 知觉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A.转换B. 收集信息C. 神经传导D. 中枢加工6.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B.0—1000C.380—1280D.400—7507.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A.暗适应B.明适应C. 不适应D. 知觉适应8.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B. 光适应C. 暗适应D. 不适应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
A.漂白过程B. 明适应C. 暗适应D. 感觉后效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 听觉适应C. 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A.20—2000B.200—2000C.20—20000D.200—20000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A.感觉B. 知觉C. 记忆D. 想像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A. 视知觉B. 听知觉C. 视、听知觉D. 视、感知觉14.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A.整体性B.理解性C.恒常性D.适应性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A. 视觉B. 色觉C. 知觉D. 感觉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 整体性B. 选择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单选题1.(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C.表象 D.想象2.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3.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 D.持续性注意4.人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器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5.研究者通常用( )来研究分配性注意。
A.双耳分听实验 B.警戒作业C.双作业操作实验 D.速度实验6.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 D.朝向反射7.梦通常出现在( )。
A.以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的浅睡阶段B.出现"睡眠锭"波的阶段C.深度睡眠阶段D.快速动眼睡眠阶段8.下面对催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 B.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个体都可以进人催眠状态C.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是不同的 D.催眠已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等行业9.在嘻杂的环境中即使我们的名字被很小声地提及,仍然能被我们接收到,( ) 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器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10.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注意不集中 B.意志努力的结果C.刺激的意义性 D.注意的动摇11.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有关。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稳定性C.背景的绝对强度D.对象的绝对强度12.一个熟练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13.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A.脑干网状结构B.边缘系统C.选择过滤器D.朝向反射14、前注意加工过程是A.无意识的 B.意识的C.感觉加工 D.非意识的15、一个刺激形对另一个刺激的特性加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这叫做:A.自动恢复 B.条件作用C.启动效应 D.诱发行为16、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章节练习(附答案)
第三章幼儿的注意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活动对一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思维B.记忆C.感知觉D.注意2.有自觉的目的,并和( )相联系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A.意志努力B.个性C.行动D.内心活动3.一个人能同时把歌唱好,能把舞跳好,能注意在队列中与别人对齐,是注意()能力好。
A.广度B.稳定性C.转移D.分配4.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
A.清晰性和集中性B.鲜明性和选择性C.清晰性和指向性D.指向性和集中性5.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往往会出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说明人的注意具有( )。
A.指向性B.内在性C.集中性D.稳定性6.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是注意的()A.选择性B.稳定性C.广度D.分配7.“一目十行”体现的是注意的( )A.选择性B.稳定性C.广度D.分配8.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概念是注意的( )。
A.分配B.分散C.转移D.选择9.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的长短指的是( )。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选择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广度10.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 )。
A.3~5分钟左右B.10 分钟左右C.15分钟左右D.20 分钟左右11.“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 )。
A.指向性B.集中性C.清晰性D.鲜明性12.注意是一种( )。
A.独立的心理过程B.认识风格C.心理现象D.个性特征13. 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A.注意B.想象C.需要D.思维14.离开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所吸引的现象,是注意的( )。
A.分散B.分配C.转移D.广度15. 下面属于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无意注意占优势B.有意注意占优势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16.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地注意,这是( )。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一、选择题1.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B.鹦鹉学舌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2.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A.信号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连锁学习辨别学习B.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C.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D.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3.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把学习的分为()A.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B.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发现学习D.发现学习机械学习4.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A.独立的发现学习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5.以下几位哪一个是联结派的代表人物()A.斯金纳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6.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7.观察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桑代克B.奥苏伯尔C.可勒D.班杜拉8.以下哪一条学习规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 )A.习得律B.效果律C.消退律D.泛化律9.原本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后来乘船、乘火车等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A.条件反射的消退B.条件反射的泛化C.条件反射的分化D.条件反射的习得10.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使类似的不同的刺激被辨别出来,这是条件作用的()A.强化B.消退C.分化D.习得11.以下哪一个不是桑代克总结的学习原则()A.准备律B.习得律C.练习律D.效果律12.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13.下大雨的时候,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得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
这是()A.条件反射B.逃避条件作用C.回避条件作用D.顿悟14.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从轻发落”是()A.消退B.惩罚C.强化D.分化15.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 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
A.感受器 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 于( )。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知觉练习题学前儿童的感知和知觉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学习的基础。
在学前班阶段,为了促进孩子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感知方面进行练习和培养。
以下是一些与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视觉感知:家长可以在房间中放置一些有鲜明颜色和各种形状的对象,引导孩子观察并尝试用手指指向或说出它们的名称。
比如可以用红色苹果、黄色香蕉、蓝色球等来进行游戏。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状和颜色辨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2. 听觉感知:在教室或家中播放一段有节奏的音乐,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仔细听。
然后停止音乐,询问孩子刚才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器声音。
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孩子训练听觉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触觉感知:利用纸张的不同质地,向孩子展示一些有粗糙、光滑、柔软等不同质感的纸张,让他们用手触摸并说出感觉。
家长或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使用形容词来描述纸张的触感,如“柔软如棉花”、“光滑如丝绸”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能力和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4. 味觉感知:选取一些常见的食物,如苹果、橙子、葡萄等,让孩子尝试,并描述它们的味道。
可以引导孩子用甜、酸、苦等词语来描述食物的味道。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味觉感知,并丰富他们的词汇和口味。
5. 嗅觉感知: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如香皂、鲜花、咖啡等,让孩子尝试用鼻子闻,并说出它们的味道。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不同气味的辨识能力和嗅觉感知能力。
在进行上述练习题时,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感知和知觉的习惯。
此外,还应该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设计适合他们的感知觉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单选题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A.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A.积累B.迁移C.学习D.领会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A.发展B.发育C.遗传D.成熟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C.特纳氏综合症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A.高尔顿法B.基因突变法C.消除法D.孟德尔法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B.灌输C.传授D.接受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A.学习B.发展C.遗传D.成熟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A.唐氏综合症B.特纳氏综合症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D.杭亭顿舞蹈症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 )P62A.孟德尔法B.高尔顿法C.家谱分析法D.基因突变法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A.华生B.霍尔C.埃里克森D.格塞尔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A.遗传的作用B.环境的影响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D.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18. 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P62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19. 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C )P65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教育 D.心理发展20.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D )P74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21.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B )P79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22.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简答题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
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2)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
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心理学练习题(第三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三章)一、填空题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3、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6、回忆哟眼良种不同水平再现和再认。
再现比再认水平要高。
7、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提取信息。
8、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语言是有效的途径。
9、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形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
小学儿童识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10、以前感知过事物在脑海中留下的形象叫记忆表象,根据文字描叙在脑海中出现事物的想象叫想象表象。
二、选择题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A)记忆。
A 瞬时B 短时C 长时D 运动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C)会发生变化。
A 量B 质C 量和质D 不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A)性遗忘。
A 暂时B 永久C 一般D 特殊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A)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A 积极B 消极C 熟悉D 情绪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D)想象的形象.A 有意B 无意C 再造D 创造6、想象是人脑对己有的(D)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A、经验 B 、知识C、客体D、表象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B)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B、现实性C、创造性D、概括性8、小学生“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A)的发展大案表现。
A、有意性B、现实性C、创造性D、概括性9、记忆过程包括(D)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0、所为“潜移默化”是通过(A)A、无意识记而接受B、有意识记而接受的C、无意回忆而接受的D、有意回忆而接受的11、“触景生情”是(B)A、有意回忆B、无意回忆C、间接回忆D、机械回忆12、幻想是(C)的一种特殊形式。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幼儿的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A、需要与态度B、观察与思考C、分配与稳定D、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A、指向性和集中性B、鲜明性和选择性C、清晰性和指向性D、清晰性和集中性3、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A、调节B、整合C、维持D、选择4、”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 )A.广度B.稳定性C.选择D.分配5、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无意注意占优势B、有意注意占优势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6、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D、选择性注意7、儿童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A、广度B、稳定性C、分配能力D、范围8、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A、广度B、稳定性C、分配能力D、范围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10、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A、15分钟B、5分钟C、10分钟D、20分钟11、驾驶员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是()。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范围12、听到一声巨响,马上转过头去,这属于()。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13、“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注意到是利用刺激物的()A.强度 B.对比 C.变化 D.活动二、判断正误1、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表明其有多动症。
()2、幼儿的注意通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
()3、无意注意不等于注意力不集中。
()4、幼儿画画时,突然又玩起了手中的笔。
这是幼儿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第三章---课后习题
⼼理学-第三章---课后习题第三章课后习题⼀、单项选择题:( )1 、⼼理学家已初步探明,⼈类⾏为的⼀切动⼒都起源于 ___________ 。
A. 情绪B. 动机C. 思维D. 需要( )2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 __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
A .动机与需要 B. 动机与⽣理C. 动机与⽬标D. 动机与⾏为效果( )3 、⼼理学家⽡顿⽤⽩⿏实验来测量和⽐较各种驱⼒的强度。
结果发现,驱⼒最强烈。
A 、母性B 、渴C 、饥饿D 、性( )4 、⼼理学研究发现,当⼈们有他⼈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作压⼒、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产⽣的⼼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 、控制感B 、⾃我效能感C 、习得性⽆助感D 、社会⽀持感( )5 、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 ___________ 。
A .正⽐B .反⽐C .正 U 型曲线D .倒 U 型曲线( )6 、研究已证实, ___________ 是⼈类⾏为的基本动⼒。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 、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 ________ 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 、⼼理学家阿特⾦森认为,具有⼒求成功动机的⼈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 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 、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 、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 、成就动机是⼀种___________ 。
A. 社会动机 B. ⽣理动机 C. 社会赞许动机 D. 交往动机( )12 、交往动机是⼀种___________ 。
A. 社会性动机 B. ⽣理性动机 C. 物质性动机 D. 原发性动机( )13 、中国谚语中的“破罐⼦破摔”⼼理,在⼼理学上称为 __________ 。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习题附带答案
112.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A.老鼠打洞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D.蜘蛛织网1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条件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114.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A.斯金纳B.桑代克C.班杜拉D.华生115.“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这句话出自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米尔顿D.华生116.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的学习。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117.学习的“试误说”是由()提出来的。
A.苛勒B.杜威C.桑代克D.班杜拉11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条件反射1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1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12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认知理论122.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A.正强化B.负强化C.奖励D.惩罚123.负强化是指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C.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D.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124.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给予表扬。
这种鼓励能帮助他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良好品行。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A.消退B.间隔强化C.负强化D.正强化12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26.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127.“杯弓蛇影”是一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D)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D)
A.知觉整体性
心理学章节自考练习题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B)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C)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A.音强
B.音高
C.音色
D.音域
E.音量
6.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ABCDE)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触知觉
D.嗅知觉
E.味知觉
7.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知觉可分为(ABCD)p61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A.感觉通道的性质
B.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C.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D.经历丰富还是经历简单
E.对事件的期待还是厌恶
15.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它包括(ABCD)P72
A.对他人的知觉
B.对自我的知觉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B)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B)
20.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的(D)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B)
A.正比
B.反比
C.没有关系
D.平行关系
22.在视觉后象中,所保持的形象与原有的刺激性质相反时,这种后象被称作为(B)
10.知觉恒常性包括(ABC)P65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颜色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E.味觉恒常性
11.人们对时间知觉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BCD)
A.对时间的分辨
B.对时间的确认
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D.对时间的预测
E.对时间的回忆
12.形成人的时间知觉的主要线索包括(ABC)
B.差别刺激量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
E.差别感觉阈限
3.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AB)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大小适应
D.形状适应
E.距离适应
4.颜色感觉的属性有(CDE)
A.冷色
B.温色
C.色调
D.饱和度
E.亮度
5.声音感觉的属性有(ABC)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C)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C)
C.运动知觉
D.社会知觉
E.颜色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集中性
9.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ABCDE)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性
E.良好图形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C)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A)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B)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C.对社会事件的觉
D.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E.对距离的知觉
16.人在社会知觉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会产生(ABCDE)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第一印象效应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C)
A.首因效应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C)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19.有的人听觉能力特别好,能够听出远处的轻微声音,这说明他的听觉(C)、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A.正后象
B.负后象
C.后象
D.遗觉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ABC)
A.近距离感觉
B.内部感觉
C.远距离感觉
D.超感知觉
E.颜色感觉
2.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它包括(DE)
A.绝对刺激量
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B.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C.借助计时工具
D.客观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E.主观生活经历的多少
13.引起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属于客观刺激方面的线索有(ABCDE)
A.视野中的高度
B.物体有无遮挡
C.线性透视
D.纹理变化
E.光照与阴影
14.影响人们时间知觉的因素主要有(ABC)P72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蠢,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A)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C)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