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
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
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__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上。
课中,我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观察美景入手,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带叠词的短语到诗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读文言文,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前我首先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我特别选择了相对难读的两句话入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__理解上的难点。
在自由通读课文后,我特意选择班中的后进生来朗读,一方面可借机辅导,教学不是表演,本来就应该教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公开课也一样。
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教学的失败。
读出节奏和韵味后,我又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借助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为让学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体会“知音”,我特意利用课前预热的短语,帮助学生说说“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朗读:__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
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二、反复朗读,心有灵犀一点通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
如刚开始男女生比赛读时,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我问男生听出女生读的有什么问题吗?他们都摇摇头。
我不动声色趁机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字:兮和哉。
并让他们猜猜“若”的意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20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
全文仅有77 个字,而这77 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可见这77 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有很多收获,审视自己的这堂课,还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从图引入,让学生看图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了解他们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学生渗透真正的知音是没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首先将文言文读通,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读出节奏和韵律,个别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直至学生读到烂熟于心我才开讲。
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引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江河的一泻千里,指导学生读出知音间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本文是文言文,选自列子和中唐文,讲述了一个春秋时期流传千古的故事。
于伯亚擅长弹钢琴,钟子琪擅长理解钢琴,博亚把子琪当作知己。
后来,子琪死了,博雅被摧毁了。
他把钢琴弄坏了,决定不再弹钢琴。
因为这个传说,人们称一个知道自己专长的人为“知己”,用“高山流水”来指音乐高妙或知己。
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的。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他们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仍有必要的困难。
因此,本文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独立学习,借助笔记、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知心朋友”,博雅扔钢琴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隐喻意义为什么在子琦死的时候博雅扔钢琴?因为知己难觅,子齐的死让博雅觉得世上没有知己,所以他不用再弹钢琴了。
读了这篇文章,“于波亚摔下钢琴,感谢他的知己”的故事是一杯生命,一个生命的寓言,一个难以找到知己的生命的叹息,一个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一个拥有完美、渴望完美、珍视完美的灵魂的呼唤。
注重对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验。
在阅读、体验、对话和联想之后,走进杯子,理解寓言,倾听叹息,见证探索,渴望完美。
阅读文言文,我了解到,学生只有在听老师朗读后才能准确地感受到文言文阅读的韵律。
因此,阅读节奏的划分是通过课件表现出来的。
同时,课件的主要材料力求在正确的位置拨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是花哨,而是简洁明了。
在课件中,通过动画和色彩变换展示各个关键环节的句子和单词,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
教学结束时,通过演奏“高山流水”的音乐,让优美流畅的钢琴声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音乐中阅读课文,这将更好地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使文言文的美丽魅力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可以说,课件的应用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严雪老师的课堂记录中可以借鉴本文的原始教学理念,但毕竟,这些东西并不完备,也不容易使用,所以我们不能说得那么简洁。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最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24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24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朋友”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学生体会的就不够深刻了。
这部分片断通过学生想、说以及仿写,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受“轻扣诗歌的。
大门”一单元的影响,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因此在仿写上显得比较容易。
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谨,明显不如没有录相的课堂活跃,感觉有许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进入情境。
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师方面,语言不够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形式,在镜头面前放不开;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资源没有利用,整个情境创设得不够真实,一节课下来,感觉师生的状态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绝弦》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学到更多的语文的课堂,学生们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听、说、读、写。
本节课的教学,离我期待的语文课堂还相去甚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地实践探索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这篇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
但它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于文言文有一种害怕。
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这文言文是很难学的。
为了让学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我决心要上好这堂课,以这堂课来改变学生的认识。
所以我采用了一、重朗读练读——感受音韵之美。
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本课的练习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
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叙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意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其次次遇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拟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教师的欣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足。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细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播送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衬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哀思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心情到达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觉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知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留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凹凸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到达六遍之多,学生依旧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展有机地结合,比方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快乐、感动、赞扬的语气,读出知音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快;文章的后半局部,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孤独、孤独,无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尝语言,在品尝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终,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殊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知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解释,这能帮忙同学们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领雁工程”培训结束返校后的第一节便是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
个人很喜欢这篇课文。
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篇简短的文言文的情感因素,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学习中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深厚感情强烈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受到感动,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情感,要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其次,语文老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烘托文本,让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形成一个立体的回音壁,使学生在多种维度中全方位地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老师还要善于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唤学生的心。
这样,作者、编者、教师、学生,还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
现摘录两个片断如下。
【片断一】(学生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后)师: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吗?他还会用音乐表现什么?师:(清风、明月……)当伯牙弹琴志在清风时,钟子期会怎么称赞?(前面进行过“徐徐清风、皎皎明月”等AABC式的词语练习。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作为音乐家的伯牙,他会缺少赞美他的人吗?他为什么独视子期为知音?(赞美声是虚伪、苍白)师:是啊,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他们不会称赞-----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他们不会称赞----师:现在终于遇到了知音。
让我们一起读读相关语句,体会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为契入点,先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补充伯牙弹琴时还会想到什么,钟子期会怎么称赞;然后引导学生从反面想,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引导,既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了子期是伯牙难得的知音,又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的内化、运用训练。
在这一步,我引导学生将简短的文字还原、再现成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四篇)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
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
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志在( ),钟子期曰:‘( )’”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二)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2. 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5篇)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5篇)《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六班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仆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意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缺乏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异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同学借助解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伴侣间互相理解、互相观赏的纯真友谊;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同学可以依据解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
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由于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同学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缘由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
让同学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同学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
引导同学绽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三是引导同学品尝知音之情,这是难点。
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专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同学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同学品尝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假如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同学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嬉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同学扮演读〕老师与同学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尝这种知音团聚的融合与欢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读中品、读中悟。
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的情深意长,更让学生体味到了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课上完后,对于本节课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一、读中有层次。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多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的诵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注意停顿,读出韵味;第三读感悟文本,读出情感。
每一次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
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言文。
由能正确读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体味到“知音”难觅,水到渠成。
二、读中有变化。
读中的变化是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默读、配乐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三、读中有想象。
透过文字,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时,先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
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子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场景,用文中句式来表达。
学生兴趣大增,能根据出示的说话提示仿照书上句式来表达,如“依依兮若杨柳”,并能大声用文言文的语调朗诵出来。
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
四、读中有拓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4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4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这回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回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大家看到了我在课上用的课件很粗糙,但是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己独立做的课件。
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的认真,读得有感情。
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
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有生之年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二《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本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
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新-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壶知道爱岗的燕子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仅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完美、渴望完美、珍惜完美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经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杯具,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完美……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必须的难度,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资料,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必须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所以,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异常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境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经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范秀兰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
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