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荷叶皴
卷云皴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 山石轮廓,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 块,故而得名
筋荷 脉叶 而皴 得的 名皴
笔 从 峰 头 向 下 屈 曲 纷 披 , 形 如 荷 叶 的
《关山行旅图》 【五代】关仝 144.4x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早春图》 【北宋】郭熙 158.3x10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实景不符
因心造境
“留白”
给你产生怎样的感受?
“留白”的不同处理手法, 带给观者完全不同的意境感受。
山水情怀 妙夺造化 因心造境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山水情怀
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看古木拥坡陁。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
《六君子图》 【元】倪瓒 61.9x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 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 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 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 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 画
高一年级 美术
范宽《溪山行旅图》
倪瓒 《六君子图》
王蒙《青卞隐居图》
皴画法
“ 皴(cūn)法 ” ,是指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 种表现技法。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将各种山石 的不同地质结构,以及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 出来的一种表现方式。
长短披麻皴
大小斧劈皴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 206.3x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卞隐居图》 【元】王蒙 140.6x42.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妙夺造化
哪里是不符合视 觉逻辑的地方呢?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以《高存山居图》“合壁”的文化事件作为本课的导人,创设山水画鉴资的问题情境。
为什么中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部的山水情怀?观看《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观察图像考问题1 一、山水情怀问题情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下幸筵,坐穷泉壑”《叙画》所述:“望秋云,神飞扬。
临春风,思浩荡。
”展示《富春山居图》提问:1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2.从文中和图中你是否感觉到“山水”是”畅神”的乐?3.“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4。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5.《富存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归纳: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金,坐穷泉壑”的追求。
探究、讨论、思考。
引用画论的原文还原山水面创作的时代背景。
阅读教材中的“探究发现”,深人思考。
归纳:山水圃的创作源于自然,画家只有饱游饮看才能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会,令“山而兼数士百山之意态”。
探究发现3 三、因心造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山水画移情作用的“相关链接”提出问题:1.什么是山水圃的灵魂?《吉卞隐居图》怎样经营“留白"?《六君子图》是怎样的留自方式?两件作品的留自有何不同?给你怎样的艺术感受?“留白”对山水画意境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溪山行旅图》与《踏歌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境?归纳:山水画是实境和虚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统—。
对山水画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察者的人生经验与文化修养。
阅读教材26页的“相关链接”思考回答问题。
画中山水与真实山水对比。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根据学情的差异性,纳学生的表述“实境”指的是自然中存在的山水,虚境”是画家通过各种绘画语.融合自己的想象感情、志趣是现出来的山水。
探究发现4课堂总结山水画原自对自然山的生,但又超越具体时室,具有纯粹的、普巅性的美,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质欣赏山水画意境与个人人生经验、文化修养相关联,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自我丰富、自我提高。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5
探索与发现
1、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2、“山水”和“江山”“河山”等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什 么特殊含义?
1、 风景画是客观存在的,“山水画”是主观存在的,是表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想。 2、 山水 一般的风景形容词 像是“山水画”;江山 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常听说“江山社稷” 河山 多出现在诗词歌赋中 正如“大好河山”
构图
《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平缓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 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 面远景。靠紧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画面 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三段式”构图就这样展开,实际上就是两道横向的平 缓的石坡,把画面分割为三段。 为了打破构图上单调,增加画面的意境、寒荒和 萧疏感,画上了六棵不同品种树木,与横向的山石坡构成经纬走向。
7
《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纵 206.3厘米、横103.3
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绘巨峰耸立,下不见底,山涧中一线飞瀑直泻而下, 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丛林茂密,楼阁隐约可见,山路 上走来一行毛驴驮队,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构图于饱 满中见出空灵 ,山石树木勾勒严整 ,以雨点皴表现山石的 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质感。画面浑厚壮观,气势雄强,为范 宽的代表作品 。
2
二、山水情怀
1、《论语》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的人总是知
道变通的,而心怀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拥有大智慧的人总是快乐的,知道仁义的人则是会很长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情感。 2、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促成了山水诗与山水 画的诞生。山水成为“畅神”乐园。 3、山水画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其中居住着 高人逸士,借此寄寓情怀,展现高阶的人生境界。 4、山水还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局部)石涛
(局部)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 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 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 途,坐穷泉壑”的需求。若不能实现仕 途理想,他们便退而隐居山林,以求独 善其身。因此山水画常表现寒林、枯木、 孤舟、江雪等场景,其中居住着高人逸 士,借此寄寓情怀,展现高洁的人生境 界。
小结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具有 纯粹的、普遍性的美。美学家蔡若虹指出:“艺术的微妙作 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在画面上。还有 一半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
课 后 作 业
❶观察《青卞隐居图》和《六君子图》,说说它们 的留白方式有何不同,各自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象Βιβλιοθήκη ——外中之
国 传
境
统
山
水
画
象外之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
●山水情怀 ●妙夺造化 ●因心造境
中国画,习惯指晋唐以来流行的卷轴画,广义上还应包 括战因秦汉以来的古代帛画、壁画、漆画等样式。
在长期发展中,中国画形成山水、人物、花鸟三个主要 画科。其中,山水画最受中国古代文人推崇。
山水情怀
《论语》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 的情感。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促成了山水诗与山水画的 诞生。他们用文字与图像描绘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受,在广阔的自然天地 中舒展想象,获得精神的逍遥,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心 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 堂途,坐穷泉壑”的需求。山水还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
《六君子图》倪瓒
“留白”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利用绢、纸 的本色,不着一笔。
【公开课】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教案-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课时:1课时二、课型:新授课·美术鉴赏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的理解还有所欠缺,为此,我将在课前准备大量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作品,使学生理解画中浓郁的山水情怀。
四、教材分析:高一年级美术鉴赏模块中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上一单元如何鉴赏美术作品的学习,能更好的理解山水画所表达的情怀。
本课是这单元的第一课,山水画的理解能更好的帮助后面人物画、花鸟画等的学习。
五、学习目标:1、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2、通过欣赏、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欣赏评述能力。
3、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提高对传统绘画的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并且学会赏析经典作品的意境表达。
2、难点: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山水情怀。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的高清图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中的《水墨入诗画》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个视频中的场景是真实的风景吗?同学们能认出它们都是什么画吗?学生回答:视频中的场景不是真实的风景,是用中国的山水画作为背景。
教师总结:节目的背景是《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演员在游动的画中进行表演,让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都“动起来”彷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宋元文明中。
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设计意图:凭借对视频的观察,引发探究意识,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二)新课讲授概述:中国画,习惯指晋唐以来流行的卷轴画,广义上还应包括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代帛画、壁画、漆画等样式。
第三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壁画指绘在壁上的画。原始社会 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 表情,这是最早的壁画。据历史记载, 汉武帝画诸神像于甘泉宫,宣帝图功 臣像于麒麟阁,也都是壁画。自魏晋 到唐宋,佛道两教盛行,寺院道观多 有壁画。敦煌壁画保存了当时大量杰 出的艺术作品。明清卷轴盛行,壁画 渐衰。
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 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 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 石片、木片等。它既是艺术品, 又是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 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漆 画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四要素作为创作的综合条件, 运用着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 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的技法。 漆画是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 来的民族画种
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传统 山水画的代表作。古人称赞此话达到了“圣而 神”的境界,可与书法中王羲之的《兰亭序》 相提并论。
明朝末年此画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 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 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 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 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 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 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全图用墨淡雅,富于变化,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 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明末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酷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侄子从火中抢救 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前段称《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台
象外之意
——中国传统山水画
—— 兰宗意
中国画,习惯指晋唐以 来流行的卷轴画,广义上还 应包括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代 帛画、壁画、漆画等样式。 在长期发展中,中国画形成 山水、人物、花鸟三个主要 画科。其中,山水画最受中 国古代文人推崇。
第3课 象外之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
因心造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轰炸(铸铜) 116cm×90cm×35cm 1946年 滑田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六君子图(纸本水墨)61.9cm×33.3cm 【元代】 倪瓒 上海博物馆藏
画风疏简放逸,用笔似嫩实苍 意境清远萧疏
山水的意境,仰赖画家的创造。对画面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经验和文化修养, 当我们与画面产生心灵共鸣时,就能体会到观赏的乐趣。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石涛的美学观点。《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 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一搜尽奇 峰”,指多从山水自然中收集、体验素材;“打草稿”,指对绘画素材勤于选择、构思和加工,更好地把握 画理。
于此主张画家创作山水画,应该多直面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理解、熔铸,把自然山川变 为胸中丘壑,即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从而创作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来。这 是对艺术创作典型化过程的一种概括,反映了石涛注重艺术与生活,自然的关系,注意感同身受和提炼构思 相结合的美学思想。
[chū](无用师)所绘,被誉为“画中之
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清顺治年间曾
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
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第一单元 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青卞隐居图》
(纸本水墨) 140.6CM*42.2CM 元代 王蒙 上海博物馆藏
描绘作者家乡吴兴的卞山景色。峰 峦曲折盘桓,重叠峥嵘,气势雄奇秀 拔。山间林木茂密,山径迂回,飞瀑 高悬直注。山脚下有客曳杖而行,山 坳深处茅庐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 而坐。 有一老者策杖、踏着轻松缓 慢的步伐,正在兴致勃勃地领略山林 逸趣。密树深溪处一山麓水口,宽阔 的河道上横卧山石和漫长的渚洲,在 水中时隐时现。溪水潺潺,迂回流转。 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长有树木二十 余株,浓荫密布。树木山势繁密充盈, 气势雄伟。
人教版 2020高一美术(必修)第二单元 第3课
象外之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
重庆市垫江第三中学校 廖才君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 中国画,习惯指晋唐以来流行的卷轴画,广义上应该包括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代帛画、 壁画、漆画等样式。
• 中国画长期以来形成了三个画种:山水、人物、花鸟 • 山水画最受古代文人推崇
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 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 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 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 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 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 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 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三、因心造境
什么是山水画的灵魂?
•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
《青卞隐居图》怎样经营留白?《六君子》是怎样的留白方式? 两件作品的留白有什么不同?给你怎样的艺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受?
第三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课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课型】授新
【教学目标】
1、课表内容要求: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
识读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在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规律的基
础上,讨论与自主探究,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形成分析与评价。
2、培养核心素养要求: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
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对传统绘画的
鉴赏水平,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并提升人文
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山水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评价法。
教学过程。
【公开课】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美术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特色,从不同角度赏析名画。
了解《千里江山图》绘画风格与色彩特色。
2.通过旅游引导,游走在《千里江山图》间,通过与《富春山居图》进行对比,从音乐角度分析,不断巩固知识点内容。
3.通过欣赏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鼓励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多角度对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1.理解千里江山图的设色特点和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旅游情景,导入主题(具体抽象法) 1分钟创设旅游情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记录美景,引出一千年前的旅行博主通过画画记录美景。
二、多角度对比,激发学生探索欲(变换提示法)1分钟1、通过《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对比,感受中国画的不同绘画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两幅作品表现的不同意境,通过画家不同年龄对比,感受画家不同的画面语言。
3、音乐与绘画结合,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的画面节奏感。
三、跟随画家“游走”画间,千里江山任我游(图示讲授法) 2分钟王希孟化身旅行博主,通过动画展现,游走在画间,从整体上感受及经典作品,创设情景,与经典零距离接触,介绍千里江山图中的美景名称与画面内容,体会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可观、可游、可居的体验。
回归真实画卷,宏观感受经典。
四、探索式名作解读(演绎法) 2分钟从宏观欣赏真实画卷,学生提出第一感受,进而引出《千里江山图》的历史地位。
局部赏析品味经典,找寻画作中的色彩、构图、绘画方式、画面细节,也是对画面主观理解的过程,既了解北宋时代的风俗、生活习惯、有对作者细腻精致的表现手法有深入了解。
五、天才画家王希孟(解剖分析法) 1分钟了解王希孟成长经历,对学生正向引导,天才不是一蹴而就,感悟数千年前王希孟眼中的中国,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眼中的中国,启迪爱国思考,感悟生活美好。
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图像 识读
溪山行旅图(绢本墨笔)北宋 范宽 踏歌图(纸本设色)南宋 马远
文化 理解
外将看居思而景如寂肃坦欣
郭 熙 《 林 泉 高 致 》
妙 也 。
, , ,
, ,
, , ,
, ,
真 即 其 处
此 画 之 意
此 画 令 人 起 此 心
如
见 岩 扃 泉 石 而 思 游 。
望
见 幽 人 山 客 而 思
图像
识读 山 水 情 怀
青卞隐居图(纸本墨笔)(元代)王蒙
文化
理解 山 水 情 怀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精神家园
不下堂筵 坐穷泉壑
文化
理解 探究与发现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山水”和“江山”“河山”等词在 传统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义?
图像
识读
妙夺造化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局部) (纸本墨笔)清代 石涛
图像 识读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纸本墨笔)(元代)黄公望
图像 识读
山水情怀
富春山居图·剩山卷(纸本墨笔)(元代)黄公望
文化 理解
问题情境
1.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2.“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3.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4.从文中和图中你是否感觉到“山水”是“畅神”的乐园? 5.《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2022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
象外之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
图像 识读
富春江风光 富春山居图局部
• 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江两岸 的景色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 的山水情怀?
文化 理解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 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 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高一美术《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
对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的理解,以及对经典作品意境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山水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一
课题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 必修 美术鉴赏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与自主探究,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形成分析与评价。
3妙夺造化:学生通过对三幅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分析,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水并不是真山真水,理解山水画中的妙夺造化,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4.因心造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山水画中的“留白”,帮助学生理解山水画中的因心造境,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的营造与表达,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实境”与“虚境”有所感悟。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
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因心造境。
课前学习任务
提到中国传统山水画,你能想到哪些画面?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山水画?请把你知道的山水画的图片找出来,仔细观察画面中都画了什么内容。
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青绿山水第一长卷
“致广大而尽精微”
——北宋 王希孟
可游可居
人在环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为“游”,所谓“居”,是人在地域环 境下的长期生活感受,以使“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而达到“乘物
以游心”强力的内心感受。 错落的村庄、连绵的峰峦、跨江大桥。岸上一片绿色的平地生机盎然,岸
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心造境
笔墨愈减,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一片水沙,一段 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
从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 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
边星星点点的渔船,似乎传来了渔翁的吆喝。
景随步移
研究指出,《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 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
图。 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
律感,引人入胜。
因心造境
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 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
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山水情怀 Landscape feelings
论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自 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怀
境
妙夺造化 Grasping Nature
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因心造境 Create a state of mind
山水画是实景和虚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统一。
象外之境《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说课稿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国美术鉴赏,第3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 我是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首先,说教材。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中第二单元,第3课,本课主要内容是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情怀,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特点,体会山水画独特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对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倾向。
他们对于中国画的基础鉴赏知识是基本了解的,但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内在人文内涵及山水画作品的内在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欠缺。
我会采用作品示例、问题引导、合作讨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山水画著名作品,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情怀,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特点,体会山水画独特魅力,掌握鉴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富春山居图》《六君子图》《踏歌图》等作品,运用小组讨论等方法从山水画的内容、构图、笔墨等方面体会山水画的情怀、造化、意境。
学习鉴赏方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3.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领悟人文精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中国山水画山水情怀、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的特征。
难点:领会蕴含在山水画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国画的内涵较深,理解难度较大,不可只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应灵活运用教法,做到轻松、从容教学。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高中美术课教案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高中美术课教案教案主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学科:美术年级:高中时间:4-6节课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技巧。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创作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
教学准备:图片和示例作品,包括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和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美术材料,如水墨、宣纸、毛笔等。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示范和讲解。
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引入: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背景和特点,解释其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山水画元素:讲解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如山、水、云、树等,并展示相关的示例作品。
练习:让学生使用铅笔进行简单的素描练习,练习描绘山、水、云等元素。
第二节课: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素描练习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构图和透视: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和透视法,如前景、中景、远景的处理等,并展示示范作品。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山水画构图练习,体验透视和远近感的表现。
第三节课:水墨技法:介绍传统水墨的基本技法,如干笔、湿笔、点染等,以及宣纸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示范和实践:教师进行水墨山水画的示范,演示不同的水墨表现技法和处理方法。
学生实践:让学生尝试使用水墨和宣纸进行山水画的实践,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观进行创作。
第四节课: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并进行互相讨论和评价。
鉴赏与解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示范作品和学生作品,讨论其中的意境、表达和艺术特点。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他们在中国传统山水画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教学扩展: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特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展览,让学生亲自接触和欣赏真实的艺术作品。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邀请专业艺术家或美术教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卞
幻相。近景树干部分留白与坡脚岩石穿插掩映,
隐 居
中景树干留白与远景瀑布形成了遥相呼应之关系,
图
如此,画面中所要追求的空间感便显得丰富而合
王
理。全图结构繁复充实,通过留白的方式表现溪
蒙
流、水潭、奔泉、云霭等,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
元
气韵。
1、什么是“留白”
六 君 子 图 倪 瓒 元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树 木背后中景部分大面积留白却 非无物,宽阔的太湖水面静水 深流,茫茫无际,沒有一丝的 人迹,大面积的留白显示出如 此的凄凉静寂。
麻 皴
?
居
图
》
山水情怀
《搜尽奇峰打草稿》(局部)【清】石涛 全图 42.8x28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对书画创作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书画作品应多采素材,多观事物,才能迸发灵 感,创出奇妙之作.因而应“搜尽奇峰”.但画作亦应多磨多练,于反复磨练中不断摸索,以便将“搜尽奇峰” 所产生的创作灵感和意境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作品当中.这是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境界. 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
拓展学习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 春山居图》对读,二者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 面有何异同?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晶,有其独特的 形式和符号化的造型语言,用“线”造型,抒发画家 心中独有的山川。创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理想境界。
山水情怀
画
中为
的什
山么
水 是 真 实 的 富 春 山 风 景 吗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有 着 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和水纹用 浓墨、淡墨和 枯墨进行复勾,
浓淡结合、浑然天成
披麻皴
山石干笔皴擦 线条疏密有致 披麻皴、解索皴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枯中有润、淡雅的笔墨表现秋天“枯润墨法”
米点皴
粗细变化,聚散组合, 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苍 苍茫茫
山水画中经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居高人逸士、寄寓情怀展现高洁人生境界。
第三课 象外之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 肖阳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 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剩山卷31.8cmx51.4cm(纸本水墨)元代 黄公望 浙江省博物馆 1350年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 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 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 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 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 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在《富春山居图》中,按照富春山脉络的延伸,应用了“长披麻皴”的画法,江面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与山体相交接的浅水处也 用长线条皴擦来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浓淡朦胧得横点,描写丛林,用变化了的”米点皴“法,粗细变化,聚散组合,远近浓淡干湿结合, 苍苍茫茫。远山高峰远树穿插淡墨小竖点,上细下粗,似点非点,似树非树。山石大部分用干笔皴擦,线条疏密有致;长披麻皴为主,略 加解索皴;皴笔的转折灵活自如,墨虚实枯润相融。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局部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三、因心造境
对比:
这两幅作品营造的 意境有何不同?留 白方式有何不同?
雄伟壮阔 气势磅礴
清远萧疏
溪
山
六
行
君
旅
子
图
图
北
元
宋
代
范
倪
宽
瓒
绢
纸
本
本
水
水墨墨大斧皴方硬刚健 陡峭山石构图上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山水 画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
二、妙夺造化
1、什么是“外师造化”? 2、什么是“中得心源” 3、为什么说画中的山水不同于真山真水?
山水画的创作源于自然,画家只有饱游饫看才能从外在 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 会,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局部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长披麻皴”的画法 横向长皴
寒林 孤舟 枯木 江雪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山水之形是万物规律的具体化、人在山水中可以洗心养身、澄怀观道,可以无限 通有限,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 蒙冤入狱,隐居富春山,借山水创作抒发情怀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 富 春 山 居 图 》 纸 本 水 墨 元 代 黄 公 望
一、山水情怀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思考: 1、中国山水画为 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山水是中国传统 文人的精神家园。 他们心系家国天 下,悠游山水之 间常常是种奢望, 山水画的出现, 满足了“不下堂 筵,坐穷泉壑” 的追求。
一、山水情怀
马远 踏歌图 绢本设色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设色 南宋 局部
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探究思考:1、画家描绘的是真实的富春江风景吗?
富春江沿岸部分风景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 求的体现。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智者乐水,仁者乐 山”“不下堂筵,坐穷 泉壑”,中国人自古以 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 情感,魏晋时期,人们 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 促成了山水诗和山水画 的诞生,山水是中国传 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