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巨人IBM公司发展史

合集下载

蓝色巨人IBM培训及发展体系全方位揭秘

蓝色巨人IBM培训及发展体系全方位揭秘

IBM的员工培训体系就犹如一台巨大的染色机——无论你进IBM时是什么颜色,经过培训,最后都变成蓝色。

本文将系统向您介绍IBM的新员工培训、战略转型的人才发展、领导力模型、人才梯队建设、接班人计划,希望大家学习参考!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中文名为“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

这家1911年创立的公司,全球总部在纽约附近的阿蒙克镇,目前拥有全球员工将近40万人,业务遍及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人将IBM称为“蓝色巨人”(Big Blue)。

战略沟通——与团队达成实现目标的共识在IBM全球总部,有为IBM制定发展方向的战略团队。

这个团队通常由来自各个业务部门的10名至12名高管组成。

根据市场变化,人员由董事长亲自挑选出来并调整。

战略团队每个月都要跟业务部门交流,告知其如何开展业务及想把资金投向何处。

畅通的上下沟通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明白企业目前的发展重点及个人努力方向。

(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IBM在做战略规划时,运用了一套被称为“业务领先模型”的完整的战略规划方法论。

这个模型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领导力,公司的转型和发展归根结底在内部是由企业的领导力来驱动。

下面的两部分被称为战略和执行,一个好的战略设计自然会包含两部分,要有好的战略设计,同时要有非常强的执行,没有好的执行,再好的战略也会落空,但执行不是空谈,执行是需要具体内容来进行制成的。

BLM八要素BLM认为企业战略的制订和执行部分包括八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分别是战略意图、市场洞察、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氛围与文化、人才和正式组织等。

第一,战略意图是战略思考的起点,同时按照业界广泛采用的SMART原则,设立一组相应的具体的战略目标。

好的战略规划,起始于好的战略意图的陈述和战略目标的表达,这是战略规划的第一步。

第二,市场洞察力决定了战略思考的深度,其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知道未来的机遇和企业可能碰到的挑战与风险,理解和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对公司未来的影响。

IBM_托马斯沃森:“蓝色巨人”成功转型

IBM_托马斯沃森:“蓝色巨人”成功转型

托马斯沃森:“蓝色巨人”成功转型本文关键字:IBM,托马斯沃森,计算机,转型已经有0位网友发表了评论当父亲老沃森将自己掌管的IBM交到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手上时,他也面临着一道难以逾越的丰碑——在老沃森手中,一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由生产磅秤、钟表、计算制表机等杂七杂八的产品,成长为商界巨擘。

由于缺乏自信,这位IBM宝座的继位者甚至向母亲大倒苦水,“我无法担当大任,实在不能去IBM工作。

”然而,他最终有了一番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不仅摆脱了父亲的阴影,成功地继承其事业,并最终实现了超越。

他大胆地将IBM公司乃至整个世界带入了计算机时代。

在沃森时期,IBM以傲人的销售业绩及卓越的服务能力著称,每当人们谈及美国公司或“组织人”这类话题时,脑海中便会涌现这家公司。

没有闪光的年轻时代托马斯沃森生于1914年。

同年,他的父亲老沃森成为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公司(CTR)的经理。

1924年,老沃森出任该公司CEO,并将其改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IBM)。

由于父亲位置显赫,沃森从小养尊处优,就读的是私立学校,还时不时来一次环球旅行。

地位显赫、家财万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也许正意味着丧失进取心,从而毁于安乐。

和一切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老沃森对自己的儿子寄望甚高,这常常让沃森力不从心。

而在托马斯沃森的幼年时期,他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无法与父亲媲美且不说,能否成为合格的继任者都是一个未知数。

从出生开始,他就顶着“二世祖”的头衔,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为了排遣内心深处的这种挫败感,他玩世不恭,并陶醉在挑战权威的快感中,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可怕的汤姆”。

他用了六年时间,换了三所学校才将高中念完。

好不容易挤进布朗大学后,全部时光都用来闲逛,最后还是系主任大发慈悲,才得以勉强毕业。

大学毕业后,沃森加入IBM销售队伍,但这段时光并不愉快。

案例-IBM的三次兴衰

案例-IBM的三次兴衰

占领计算机市场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宣告了电子数 据处理时代的到来,IBM投资开发了700 系列、650系列电子计算机,并以其强大 的销售服务及高层经理对销售的支持,超 越先行者占领了计算机市场。 50年代末,IBM已经成功地占有了计算机 市场75%的份额。

第一次兴盛时期

1956年晶体管和1959年集成电路的发明激发了计 算机行业技术进步的新浪潮。IBM以其4000人的 研究开发阵容和50亿美元开发经费投入,大力利 用这些新技术成果,于1964年向市场投放了与原 有计算机都不兼容的360大型计算机,打击了其 竞争者。此时,IBM以每月1万美元左右的租金在 全球范围内出租的5万多台计算机为公司带来了 7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9亿美元的净收益,并以 70%的占有率近乎垄断了美国大型计算机市场。
IBM的三次兴衰
IBM公司总体介绍
IBM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简称,它曾是美国 四大工业公司之一,年营业额高达六七百亿美 圆,员工人数最多时达到40余万人,被称为 “蓝色巨人”。 但自80年代末,IBM陷入困境,1991年至1993 年间,累计亏损额高达162亿美元,相当于每 天亏损1480万美元。不过令人惊奇的是1996 年,IBM实现了7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0亿 美元的净利润,其东山再起的奥秘值得探究。

其他产品的竞争
IBM以大型机为主的经营还受到了来自其 他厂商的市场细分产品的竞争。 1965年,DEC首先开发出了小型计算机, 而IBM受大型机视野制约,没有进行小型 机的开发。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迅速兴起的个人电脑, 该种产品引起了计算机行业的重大革命。

第二次兴盛时期

1980年9月,IBM成立了相对隔离的个人电 脑开发小组。由于摆脱了“惟大型机独 尊”、视个人电脑为玩具的那些高层经理 人员的干扰和公司日益严重的官僚体制的 束缚,这个由50人组成的富有创新精神的 开发小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 了IBM PC机,并很快成为个人电脑的行业 标准。

IBM公司的兴衰史

IBM公司的兴衰史

IBM公司的兴衰史IBM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英文简称。

它曾名列美国四大工业公司之一,年营业额达六七百亿美元,员工人数最多时达40余万人,被称为“蓝巨人”企业。

但自80年代末开始,IBM陷入困境,1991年至1993年间累计亏损额高达162亿美元,相当于每天亏损1480万美元。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仅隔3年时间,即在1996年,IBM就实现了7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0亿美元净利润。

IBM公司的三起两落过程引人深思,其东山再起的奥秘更是值得探究。

一、IBM创始人与公司文化IBM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CTR公司,该公司系由一位拥有一家企业的工程师和另一位拥有两家企业的金融家合伙创立的。

1914年,原国民收款机公司的推销员托马斯·沃森加入了CTR公司,他很快被提拔为公司销售部经理,继而升为公司总裁。

公司早年主要生产计算器、制表器和记录器。

1924年,沃森升任董事会主席时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意在突出公司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先进商用设备的经营宗旨。

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IBM借助其强大的销售力量,以及向商界出租打孔计算设备进而推销配套订孔卡的独特经营手法,很快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和最有实力的商用设备制造企业。

在托马斯·沃森的领导下,IBM自50年代起进入电子计算机行业,凭借其强大的销售服务队伍以及每年占销售收人10%的研究开发投入,IBM很快便超越其先行者(雷明顿·兰德公司)进而占领了电子计算机市场。

IBM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

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规则。

深色西装、白衬衫、条纹领带,是IBM的制服;喝酒,甚至下班后喝酒也被禁止;员工们被要求接受频繁的工作调换;管理者每年至少要花40小时的时间专门参加研修;大部分雇员在进入公司的前6周里要接受公司的培训;在IBM,员工们拥有良好的就业保障,并受到尊重;对顾客服务给予了永恒承诺,如果顾客购买的IBM的设备出现问题,可以相信IBM的售后服务人员有能力予以解决。

IBM蓝色巨人传奇 创业经验

IBM蓝色巨人传奇 创业经验

蓝色巨人传奇今天,“IBM”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巨人,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低迷,如今的它又重新焕发了光彩。

多少人在使用IBM的家用电脑,已经数不清了,作为计算机业的龙头老大,回溯历史,从一个生产磅秤、切肉机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跨国电脑公司,其中的路程不可谓不艰难!这里面有好几代人的努力,但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托马斯·约翰·沃森——“IBM”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都尊敬的“计算机之父”。

在忍耐和辱骂中成长托马斯·约翰·沃森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1874年2月17日,他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亲是来自英国的移民,靠伐木和种地谋生。

虽然家境贫苦,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有种乐观的态度,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沃森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从父母的身上,他继承了美国农民许多优秀品质:正直、踏实、认真、乐观、崇尚个人奋斗。

因为家里穷,当时教育还不是很普及,所以沃森没有上过几天学,并且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他17岁就开始进入社会。

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成为他第一份工作。

而在当时,推销并不被多少人看得起,因此小沃森受到了很多白眼,但正是推销的经历锻炼了他,后来沃森在谈到自己早年的辛苦,也说:“一切始于销售,若没有销售就没有美国的商业。

”刚开始,他对老板付给他每星期12美元的工资还挺满意。

后来,他从另一个推销员那里得知,他实际上被老板耍了,因为其他推销员通常拿的是佣金,而不是工资,如果按佣金计算,他每个星期应得65美元。

于是他愤而辞职,从此,他找工作再也没有同意过“死工资”的报酬方式。

1895年10月,困境中的沃森把谋生的目光投向“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因为这里月薪平均400美元,收入可观。

而老板帕特森是当时有名的“推销天才”,在他手下,很多质朴勤奋的青年成长为一流的推销人才。

他去拜访公司分所经理兰奇先生,结果被拒绝了,但是无论被怎么打击,沃森总是以微笑来面对兰奇。

案例分析:IBM的浮沉之路

案例分析:IBM的浮沉之路

IBM的沉浮之路——巨人风采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里,很少有企业能像IBM公司那样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增长。

IBM在整个50、60和70年代,在计算机行业独领风骚,领导潮流。

在当时,IBM这个词几乎是“电脑”的代名词。

甚至在80年代它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如:《财富》杂志在1982年开始公布世界500强的公司名单时,IBM连续4年排名第一。

IBM从1980年到1990年比世界上任何公司的税后收益都高,达到510亿美元。

它的市场资本积累在1987年达到1060亿美元的最高点。

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

IBM被世人誉为“蓝色巨人”。

IBM的沉浮之路——身陷困境IBM是如此成功,以致没有人怀疑其未来。

然而到了80年代末,蓝色巨人却陷入了经济困境之中。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它在1992年遭受了高达49.7亿美元之巨的损失,是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亏损。

这已是连续第二年亏损。

1992年的亏损几乎是前一年的两倍(1992年亏损28.6亿美元)。

公司股票在1992年夏天时每股价格100美元,而到年底时已跌至11年来的最低点,为48.375美元。

在那时,IBM的竞争对手,如:英特尔、康柏、苹果公司、太阳公司、惠普公司以及微软公司等却迅速崛起。

造成IBM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战略决策的失误。

IBM一直以大型机及其软件为主营业务。

大型机及其软件每年大约为其创造40亿美元的利润,产生70%的投资回报率。

其利润的2/3来源于大型机及其软件。

IBM在大型机及其软件上取得的巨大成绩,很容易使它认为计算机行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不会再有什么剧变的稳定产业了。

但事实与IBM判断的相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几乎以每18个月出现一次技术革命的速度飞速发展着。

计算机行业还不能算是一个成熟而稳定的行业。

IBM没有料到自己投巨资首先开发的个人计算机,会彻底改变计算机行业的格局,并动摇其保持的高业绩的基础。

特别是没有预料到个人计算机成长的潜力,没有预料到这些计算机将代替大型机、微型机这些IBM传统优势之所在。

IBM──不倒的蓝色巨人

IBM──不倒的蓝色巨人
二战中,美国政府大量购买IBM的产品,美军用IBM公司制造的打孔机记录轰炸的结果、伤亡情况、战俘人数、失踪人数和后勤供应情况等。每一个应征入伍的士兵都会有一份打孔卡记录,在他服兵役的全过程中,打孔卡会一直伴随着他。IBM的机器还用来破译日本人的密码和在海上搜寻德国人的潜艇。二战后,公司的销售额从1940年的4600万美元猛增到了1945年的1.4亿美元。
当1956年82岁高龄的老沃森逝世的时候,IBM公司的年收入已突破5亿美元大关,而且正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增长,比起老沃森当年接手CTR公司时已增长了100倍。
随着晶体管制造工艺的日渐成熟,1958年4月IBM决定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成批生产分立式的晶体管计算机。不久即推出7070型、7090型等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和1401型、1620型等中小型晶体管计算机。7090型大型计算机每秒可以进行229000次运算。美国空军使用它进行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计算。而1401型小型计算机以其价格低廉、效率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很快成为销路最好的品种。
360型大受市场欢迎,IBM生产了8000台360型计算机,公司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纯利高达10亿美元,IBM的霸主地位已不可动摇。1970年下半年,小沃森因健康原因决意急流勇退,提前于1971年夏天退休。董事长由非沃森家族的利尔森接任。这一年,IBM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达75亿美元。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IBM虽然在80年代遭遇坎坷,但新任CEO郭士纳适时站了出来引领着IBM这艘巨轮走出了浅滩。IBM不仅成功地扭亏为盈,而且还在电子商务,安全电子交易(SET)等领域走在了业界前头。时至今日,IBM是IT界中唯一一家提供从掌上电脑到大型主机,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外设的全方位IT企业。蓝色巨人的屹立可以称得上当代IT业的真正奇迹!

IBM:从制造到咨询——蓝色巨人的转变

IBM:从制造到咨询——蓝色巨人的转变
பைடு நூலகம்I :从制造到咨询 M B
蓝 色 巨 人 的 转 变
信 息 管 理 系统 ,并 非 每一 个 计 算机 技 术 公 司都 可 以让 自 己的 系 统可 以 实 现和 企 业 现 实 管 理 的无 缝 对 接 ,要想 使 得 信息 系统 能 够 最 大 效用 地 发 挥 功效 ,首 先 必须 应 当 做 到 的 就 是 了解 用 户 企 业所 在 的 领域 ,能 够 全 面 客 观地 分 析 行 业 管理 模 式 ,帮 助企 业 用 户 分 析和 设 计 制 定 相应 流 程 和管 理 制 度 【 31,而这 一 点 ,恰恰 是咨 询公 司的 专长 , 在 I 接 受普华 永道咨 询业 务之后 ,除 了 M B 能 够 对 企 业 的运 营 管 理做 出更 加科 学 地 判
断 之 外 ,还 可 以依 托 强 大 的 I BM 的 I 技 术 T 服 务 手 段 , 为客 户提 供最 佳 的 集成 解 决 方
文0 陆天瑶 ( 南京农业大学 信息科技 学院)
摘 要 : 2 1世 纪是 知识 经 济 的时 代 ,知 式开 始以一 个 整体面 对客 户 ,35 亿美 元的 识 就 是 财 富 已经 不 再 是 一 句 简 单 的 1 号 , 收购 就 在 这样 一 种 近 乎 神 速 的两 个 月中 完 2 ' 它 已 然 成 为 I 等 大 型 制 造 企 业 的 新 的 价 成了 ,新组成 的 I M B BM 业务 咨询 暨系统 整合 值 增 长 点 , 在 进 军 咨 询 业 的 进 程 中 ,I 将 服 务部 ( S)归属 I BM BC BM 全球 服务部 ,在 自身独 具 的优 势展 露 无疑 。 业务划 分上 ,以 I 的行 业划 分为主 要方 M B 关键 词 : M B S l l ;C ; B T咨询 ; 优势 ; 变革 式 ,辅 之 以 普 华永 道 咨 询 的按 产 品线 划 分 引 言 方式 ,以 行 业 为重 点 ,发 展 各 个行 业 的 全 2 0 年 7月 3 02 0日,当 I M 与普华 永道 球 解决 方案 ,并与 I 软 硬件部 门结 构遥 B M B 咨 询 宣布 双 方 合 并 的 消息 时 ,业 界 一 片哗 相 呼 应 [ 。 2】 然 ,l 0天之 内以 3 美元谈 妥价 格 ,不管 5亿 二 I M 在 l B T咨询 的优势 I 是一 位十 足的机 会主 义者 ,或 是一位 M B ( ) 组 织 结 构 优 势 一 、 早 已运 筹 帷幄 的 智 者 ,有一 点可 以 确 定地 B CS 的组织 设计 从全球 来讲是 一个标 是 ,在 当前 I 行业 普遍发 展减 缓之时 ,蓝 准 的模 式 ,但 是在 每 个 国家 、 每个 市 场 又 T 色 巨人 已然 开 始 大 步 地 迈 向 了 咨 询 服 务 。 根据 各 自不 同 的情 况 ,有 一 些 不 同的 侧 重 1 M 的咨 询之路 B 点。大 中华 区 Bc ,按照矩阵管理结 构 ,依 s ( )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 到 来 一 、 据业 务划 分 、行业 划 分 和 地 域 划分 三个 不 个 提 公 文 包 的 人 能 够 偷 到 的钱 比 同 的 维 度 。 10 个 带钱 的 人还 多 。 ”这 是 教 父》 中老 咨 询 是社 会 专 业 化 分 工发 展 到 一 定程 教 父 唐 .克 里 奥尼 的名 言 。随 着 人 类 社 会 度 的产 物 ,这 种细 化 的 结 构 划 分带 来 的 一 的 不 断 向前 进 步 ,力 量 正在 从 暴 力 、 金钱 个非常 大的 好处就 是使 B CS成 为 了一 个名 转 移 向知识 【 】 l 。在 当前全 球 经济 不景 气 、 副其 实的 信 息 集散 地 ,并 且 随 着专 业 经 验 金 融 危 机 大行 其 道 之 时 ,整个 制 造 行 业 的 的 不 断 积 累 ,使 得 I BM 应 对 各 种 客 户 的 需 利 润 早 已薄到 不 能 再 薄 ,与此 同时 ,成 本 求都 能 够 更 加 地得 心 应 手 ,并 且详 细 的 服 却 是 以 令 人吃 惊 的 速 度 不断 膨 胀 ,为 了躲 务细分 ,也 有助于 B CS根 据不 同的环 境组 开 价 格 战 对 自身 造 成 的 伤害 ,越 来 越 多 的 织不 同的 咨 询 人 员 与技 术 人 员来 为 企 业 或 制 造 业 的 行业 领 头 者纷 纷 以 自 己的 行动 向 者组 织进 行更 好地 IT 咨询 。 世 人宣 布 一 一 向服 务 经 济 转 型 。 ( ) ( 二 、IB V 商业 价 值 研 究 院 ) 正 是 出 于 这 样 的 一 种 理 念 ,I BM 、 HP、 为 了凸显 I BM 的咨询 能力 ,I BM 在全 Comp q、SUN 已经悄然和德 勤 ,普华 永 球设 立 了 I ,其 内部 均是 各个 行业 经验 a V B 道 、 埃 森 哲 等 专 业 的 咨 询 公 司 展 开 了竞 丰富 的专家 ,这些 人不 会和客 户探讨 I 技 T 争 。这 一 切都 已经 在 向 世人 宣 告 ,知 识 经 术 ,但 是 他 们 会进 行 行 业 分析 和 判 断 ,同 济 的时 代 已经 到 来 。 时也 会 对 本 土 化的 案 例 进 行 不断 地 调 查研 ( ) 一一 I 与 I 咨询 二 、B CS M B T 究 ,使 其 能 够 根据 细 分 的 市 场 更好 地 进 行 I 咨 询这 个词最 初是 为 了区分 传统的 咨询 服务 ,在这 一方 面 ,I 的中 国商业 T M B 管理 咨 询 而提 出的 。传 统 的管 理 咨 询 偏 重 价 值 研 究 院 就 是 一 个 典 范 。 ( ) 企 业 信 息 化 发 展 的 要 求 三 、 从 企 业 的 管理 角度 对 企 业的 经 营 运 作 提 出 咨询 意 见 ,主 要 关 注 的 是企 业 的 战 略 ,组 如 今 的大 中型 企 业 各 个流 程 和 环节 百 织架 构 ,市场 策略 ,业务 流程 ,人 力资源 , 分之百 地都 与 1 相关 ,从 财务管 理 ,到人 T 财务管 理等领 域 ;而 I 咨询 关注 的是清 楚 力 资 源的 配 置 ,再 到生 产 线 的 监控 ,无 一 T 企 业 内 部 与 信 息 化 应 用 有 关 的 咨询 服 务 , 不需 要 I 服 务 系统的 支持 ,在近 20 年全 T 包 括 : 业 I 战 略 ,I 发 展 规 划 ,系 统 的 世 界企 业 的 发 展 历程 中 ,每 一 个 合格 的 领 企 T T 选 型与 集 成 ,实 施 应 用 ,信 息 化 培 训 等 。 导者 都深 知 ,I 技 术在 企业 管理 中的 大量 T 早在 1 9 3年 ,I 9 BM 在全球就开始 了由 应 用 ,使 得 企 业 的改 革 以 及 企 业竞 争 力 的 产 品 导 向 型 公 司 向 服 务 型 公 司 转 型 之 旅 , 大 幅提 升 成为 了可能 ,企业 如 何在 E 化过 I BM 的全球 服务部 ( GS) I ,是 一个营 业收 程 中选 择 适 合 自己 的解 决 方 案 , 其 实 质就 入 占整 个 公 司一 半 的 部 门 , 其 工作 内容 涵 是 对 于信 息 技 术 的应 用 和 管 理 , 企 业对 于 盖 了从 行 业 战略 层 面 的 商 务战 略 咨 询 和运 发 展 的不 断 诉 求 ,造就 了对 于 咨询 业 务 及 维服 务 ,到企 业 管 理 层 的 电子 交 易 , 电子 I 解 决方 案 的大 量需 求 ,也 正 是基 于此 , T 协同 工作 ,客 户关 系管 理 ,供应链 管理 ,企 提 供此 项 服 务的 IT 咨 询 业 得以 日渐快 速 业 资 源 规 划 , 商 务 信 息 咨 询 等 全 方 位 服 发 展 。 务 ,还 包括 I 系统 的设 计 ,实现 和后期 的 T ( ) 完 善 的 咨 询 服 务 与 强 大 的 技 四 、 维护服 务。下 设 “ 整合技 术服 务 ( TS) 、 术 保 证 I ” “ 业务 咨询服务 ( BCS) 、及 “ 略外包服 ” 战 “ 今 天 为 止 ,我 们 绝 大 多 数 顾 问 在 到 务 ( ) sO ”三部 分 ,其 中业务 咨询服 务部 , 为 客 户提 供 服 务 的时 候 ,都 感 到 自己背 后 前身为业务创新服 务部 ( S ,从 2 0 BI ) 0 2年 的 力量更 强 大 了。 ”面对 I 和 普华 永道 M B 7月 3 日,I 0 BM 宣布 与普华永 道咨询双 方 两 家 公 司 的 合 并 ,一 名 企 业 高 管 如是 说 合并消息开始 ,一直 到 2 0 0 2年 1 0月 2日普 [】 2。 华永道 3万名 员工与 I BM 的 3万名 员工正 I 咨询 并不 等同于 简单 的为企 业安 装 T

IBM的沉浮之路2007

IBM的沉浮之路2007

20世纪50年代
在50年代,IBM成为美国空军的自 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 包商。着手再现高射炮系统, IBM才接触到在麻省理工进行的 关键性研究;工作关于第一代实 时、数码计算机(其中包括许多 其它中前进诸如一项综合性录像 展示、磁心经验传承、轻型枪炮, 第一项有效的代数计算机语言、 模拟-数码及数码-模拟转化技术、 数字数据传输电话线、duplexing、 多处理器、网络化).
黑暗
IBM在1998年至2003年向韩国政府官员行贿,在2004 年至2009年向中国政府官员行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 会(SEC)正在起诉IBM有现金贿赂的行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称,该公司驻韩国办事 处雇员向政府官员行贿207,000美元,为其提供旅游、 娱乐等活动,以及摄像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礼物,以换取 向政府供应个人电脑和大型机的合同。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还称,IBM 驻中国办事 处的100多名员工和两名高管,通过在旅行社设立秘密 资金帐号为中国政府相关官员出国旅游买单。这项调查 是美国司法部对打击违反《反海外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行为的一部分。
IBM的沉浮之路
潮涌潮落,沉浮变迁
IBM简介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 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 简称。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 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 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 前拥有全球雇员 30多万人,业务遍 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创 立时的主要业务为商用打字机,及 后转为文字处理机,然后到计算机 和有关服务,2011年IBM在中韩两 国行贿被罚1000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

IBM公司发展史简介

IBM公司发展史简介

IBM公司发展史简介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IBM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IT业前三十年的历史。

这是人们最初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听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对IBM都是心存崇敬,这是一个很奇特也很强大的公司,从螺丝钉键盘鼠标到CPU硬盘内存到大型机巨型机,它都可以制造,从软件到硬件到服务,它都可以提供,这在IT历史上,不敢说是否绝后,空前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1908年,制造刻度盘记录器的锡拉丘兹时间记录公司被国际时间记录公司收购。

随后在1911年,Charles R. Flint筹划了国际时间记录公司、计算尺公司和制表机器公司三家公司的合并,成立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即C-T-R公司)。

1915年,T. J. Watson, Sr.当选C-T-R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著名的“Think”标志,老沃森提出的口号,开始在公司内部使用。

1924年,计算-制表-记录公司(即C-T-R公司)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公司)。

二战爆发后,IBM大量生产军需品,生产线日益扩大。

战争年代里,IBM迈出了跨入计算领域的第一步。

1951年,IBM开始决定开发商用电脑,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1952年12月研制出IBM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电脑,它叫IBM701。

这是IT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52年,小沃森出任CEO,IBM新一代领导集体诞生。

在小沃森的改革下,IBM公司采纳新的营销政策,对大部分系统工程活动、将来的计算机程序和客户培训课程分别进行收费。

七十年代是沃森家族对IBM的领导的结束,1971年,Thomas J. Watson, Jr.退休,成为执行委员会的主席。

IBM的沉浮之路

IBM的沉浮之路

一、身陷困境
IBM是如此成功,以致没有人怀疑其未来 IBM 。然而到了80 80年代末,蓝色巨人却陷入了 80 经济困境之中。《经济学家》说:“IBM IBM 现在是一个被可怜的对象。它那神话般的 兴盛已被冲刷掉了。”
1993年1 19 19日,IBM IBM宣布它在1992 1992年遭 1993 1月19 IBM 1992 受了高达49 7亿美元之巨的损失,是美 49.7 49 国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亏损(不久,通用汽 ( 车突破了IBM IBM的记录!) !)。这已是连续第二 IBM !) 年亏损。1992 1992年的亏损几乎是前一年的两 1992 倍(1992 (1992年亏损28 6亿美元)。公司股票 28.6 (1992 28 ) 在1992 1992年夏天时每股价格100 100美元,而到 1992 100 年底时已跌至11 11年来的最低点,为48 48. 11 48 375美元。 375
造成IBM IBM衰落的最主要原因 IBM 是战略决策的失误。
一、IBM IBM一直以大型机及其软件为主营业 IBM 务。大型机及其软件每年大约为其创造40 40 亿美元的利润,产生70 70%的投资回报率。 70 其利润的2/3来源于大型机及其软件。 2 3
二、IBM IBM在大型机及其软件上取得的巨大 IBM 成绩,很容易使它认为计算机行业已经是 一个成熟的、不会再有什么剧变的稳定产 业了。但事实与IBM IBM判断的相反,计算机 IBM 行业是一个几乎以每18 18个月出现一次技术 18 革命的速度飞速发展着。
谢谢大家!!!
LOGO
IBM的沉浮之路 IBM
巨人风采 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里,很少有企业能像IBM IBM 公司那样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增长。IBM IBM在整个50 60 50、60 IBM 50 和70 70年代,在计算机行业独领风骚,领导潮流。在当 70 时,IBM IBM这个词几乎是“电脑”的代名词。甚至在80 IBM 80 年代它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财富》杂志在 1982年开始公布世界500 500强的公司名单时,IBM IBM连续4 1982年开始公布世界500强的公司名单时,IBM连续4 年排名第一。IBM 1980 IBM从1980 1990年比世界上任何公 IBM 1980年到1990 1990 司的税后收益都高,达到510 510亿美元。它的市场资本 510 积累在1987 1987年达到1060 1060亿美元的最高点。业务遍及 1987 1060 130多个国家。IBM 130 IBM被世人誉为“蓝色巨人”。 IBM

IBM的发展历程.ppt

IBM的发展历程.ppt

2, 202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IBM公司成立到今超过半个世纪,可分三个时 代 第一个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产品导 向的时代。 第二个时代:1980年至1993看可称为营销策略 过渡的时代。 第三个时代:1993年之后的企业改革与营销再 造的时代。
产品导向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由创办人华森父子主持下的IBM, 致力于促进美国政府与公私营机构的自动化。 60年代IBM推出360系统,在功能上属于均衡形 态的计算机。 70年代,IBM推出370系统,是将360系统在功 能上作极大之改良并成为整合性系统。
改革迫在眉睫
IBM的牛人
董事会在1992年底开 始对外物色可以接掌 IBM企业的首席执行 官。最后在猎人头公 司提出的十大候选人 中,选择了当时是纳 比斯柯企业的首席执 行官郭士纲担任。
改革
通过CRM的实施,向电子商务企业迈出了重 要的一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CEM逐步完善,实际上已 发展为产品营销与销售一客户服务与支持等功 能一体化的应用系统、IBM公司的CRM实 施,实际上是将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网络 化管理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实施将自身转变 为电子商务企业的重要一步
IBM的发展研究
小组成员
财政--孙志君 企管--陷艳婷 政经--刘美玉
IBM公司:蓝色巨人
公司背景——“蓝色巨人”的辉煌
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研 究和制造计算机的公司。由IBM公司习惯 以蓝色作为商标的主色,所以,这个电脑 霸主被称为“蓝色巨人”。
根据美国《幸福》杂志1997年评选的美国 500家大公司名单,IBM是全美第六大公司; 按行业区分,IBM是计算机行业中第一大 公司;按地理位置区分,IBM是纽约第一 大公司。

蓝色巨人IBM公司发展史

蓝色巨人IBM公司发展史

本人来源于《中国电脑教育报》蓝色巨人IBM公司发展史(一)新加坡一位资深电脑专栏作家曾经写道:“谈电脑,不能不谈IBM。

”另一位日本电脑专家则更明确地断言:“电脑的历史,就是IBM的历史。

”他们的这些议论,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几分道理。

IBM 公司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脑软件公司,它的历史的确包含着整个前半部电脑史,是现代电脑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化身。

以电子器件划分的四代电脑,前三代都明白无误地以IBM公司的电脑作为“代际”产品标志。

美国《时代周刊》称:“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象IBM 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就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

”IBM从本世纪初一个仅1300员工、负债400万美元的小企业起步,多次称霸,又多次“遇险”;它的成功取决于关键时刻敢于锐意创新,它的失误往往给电脑业界以最深刻的反思。

在因特网IBM网站里,他们自己认为,IBM公司的历史应该从CTR公司创立那天算起,但也可以追溯到霍列瑞斯制表机公司。

众所周知,美国统计学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发明了第一台自动制表机,1890年在人口普查中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数据处理之父”。

1896年,他“下海”创办了制表机公司,但很快便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

1911年6月15日,美国华尔街颇具冒险精神的金融投资家弗林特(C.Flent),斥资收购了制表机公司和其它两家企业——国际计时公司和美国计算尺公司,拼凑成一个名叫CTR的公司,C代表计算,T代表制表,R代表记时。

然而,弗林特本人并非经营企业的行家,CTR被他胡弄得欠下一屁股债务,几乎要濒临倒闭。

弗林特想到要“捕获”一个新的经理帮他度过难关。

1914年,四处网罗人才的弗林特,把刚被美国现金出纳机公司(NCR)解雇主管经理——托马斯·沃森(T.Watson)招聘到公司主持业务。

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蓝色巨人IBM

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蓝色巨人IBM

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蓝色巨人IBM一、IBM概况IBM(Internal Business Machines),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914年创建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20多万人,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全年的销售额为859亿美元,剔除汇率损失同比增加1%,纯盈利77亿美元。

稀释后每股纯利润为4.35美元。

2001年不同地区的销售额方面,美洲大陆为374亿美元;欧洲/中东/非洲为240亿美元;亚太地区为172亿美元;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收入为72亿美元。

对于2001财年的业绩,IB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Louis Gerstner 表示:“尽管2001年景气低迷,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优良的业绩。

在实现了高利润的同时,本公司在软件、存储及服务器等主力业务上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得到扩大”。

“从全年来看,大型主机的销售额自1989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

而美国IBM公司在美国当地时间2002年1月10日宣布该公司获得的美国专利数量已连续9年排名第一。

目前,IBM已经拥有了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蓝图,能够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企业数据应用方面,IBM的DB2通用数据库能够提供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企业系统资源管理方面,IBM的全资子公司Tivoli能够提供良好的网络安全保障;在跨平台信息交换方面,IBM拥有MQSeries、CICS等领先业界的中间件产品;在安全领域,IBM还掌握了最先进的防火墙和CA认证体系;而以Lotus Notes/Domino则可为企业提供先进的Intranet解决方案及前端应用。

另外,IBM软件还拥有ViaVoice,Internet Solution Set等许多个人应用软件。

作为IBM中文网站()的主要构成部分,IBM电子交易网站下设电子商务随需应变(随需应变的电子商务是商务和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新动向,它改造了技术和商务流程合作的方式,帮助企业从简单地整合各种流程发展到可以根据需要实时地感觉和反应市场波动。

IBM:永远的蓝色巨人(一)

IBM:永远的蓝色巨人(一)

IBM:永远的蓝色巨人(一)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立于1911年,最初它只是一个生产计时器、穿孔卡、统计分类机、称量器具等产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1924年改为现在的名字。

几十年来,IBM公司在小沃森称之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尽善尽美的服务,终于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电子公司,并在计算机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老沃森时代IBM公司的实际创业人,是被列为美国企业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马斯·沃森(老沃森)。

他对公司的早期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沃森对公司的最重要贡献,是为IBM公司奠定了一个基调,培养了独特的企业风格。

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公司经营三方针:为了顾客的利益;为了员工的利益;为了股东的利益。

这实际上成为使他一生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老沃森的管理风格属于家长式,在公司中他简直就是“上帝”,跟他的意见不一致就等于是“犯罪”。

但是,在管理思想上,老沃森却颇具独创精神。

老沃森系推销员出身,他工作艰辛,曾经失业,因此十分了解一般工作人员的最严重困难是职业保障。

为此,IBM公司制定了职业保障政策,采取了美国少有的终身雇用制。

这一政策获得雇员们的衷心拥护,并大大促进了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为避免雇员由于经理人员的偏袒或个人好恶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在老沃森的倡导下,IBM公司推行所谓“开门政策”,公司雇员有所不满,可随时向公司最高领导反映,这最终成为公司中一种正规的制度。

这种政策本身,便会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温和的影响。

随后,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计件工作,工厂里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并不保留零件生产资料,雇员的成绩根据其对公司的总体贡献进行评定。

所有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司全部雇员的精力和才能,显著提高了雇员的士气和工作效率,也给公司本身带来了勃勃生机,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沃森的经营思想,是力求使公司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尽善尽美。

他希望并且要求所有雇员在任何工作中,都应该有杰出的表现。

IBM——蓝色巨人

IBM——蓝色巨人

沿用和发展。
早期竞争优势


1953年,IBM推出了它的第一台计算机——701型,之后发布了650型,
这种机器成为50年代最流行的机型。 1964年研制出的System/360是所有现代IBM系统的标准配置计算机。
为了适应该系统今后不断的升级需求,编写了一套操作系统,
OS/360,即z/OS的前身。
早期竞争优势


为了与DEC和惠普公司抢夺小型企业用户,IBM推出了System/3系
列产品,现在,这个系列的产品型号已经发展为AS/400。 在80年代刜期,苹果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崭露头角,IBM公司的管理
人士意识到该项技术将会对IT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它
迅速地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出一系列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 (ThinkPad),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仌被不断地

在4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IBM最新一代的大型主机上运行的主要操作
系统。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打孔卡片渐渐退出了应用领域,被
交云式的显示终端(以IBM 3270为首的产品)所取代。
郭士纳

郭士纳刚接手IBM时,公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危为安,而
不是成为行业领袖。这里涉及到眼前和长远的兲系问题。对此,郭士 纳的战略是“两步走”,第一步叫做“灭火”,第二步叫做“振关”。

1990-1993年IBM累计亏损168亿美元, 当时的媒体描述称,IBM “一只 脚已经迈进了坟墓”,就像一头步履阑珊,一步步迈向沼泽地的大象。” 微软创始人盖茨更预言:IBM将在几年内倒闭!

1993年,IBM及时更换新掌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于是IBM开始 了它长达9年的服务转型历程。事实证明,此次华丼转身给IBM带来了更 大的利益,前后用了9年时间,IBM奇迹般地仍连续3年累计亏损168亿美 元,转变为年盈利81亿美元。 同时,IBM 也创造了大象会跳舞的神话。

IBM公司长久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IBM公司长久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IBM公司长久不衰的秘密是什么?1.当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进入的第一家公司就是IBM,还记得当时拿到IBM的offer,欣喜若狂的样子。

为什么高兴?能进入这样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公司,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2. IBM是计算机界的领导者,因为它的logo是蓝色的,所以也被叫做“蓝色巨人”。

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IBM已经过气了。

记得之前过年回老家,初中同学说“IBM不是被联想收购了吗?”,其实IBM只是把它的一小部分业务(个人电脑)卖给了联想。

但是IBM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和IT服务公司、第三大数据库公司、世界第一的专利申请大户、拥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 Research)。

4. IBM从创业开始便把企业作为主要客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

二战以后,IBM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发展它在机械时代的产品(电动机械制表机),二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

CEO小沃森认为大型计算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便决定发展大型计算机。

这让IBM抓住了电子时代的机会,使得大型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

5. 1971年小沃森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IBM错过了全球信息化的机会。

这是怎么回事呢?1981年,IBM个人电脑问世,一上市就大受欢迎,占领了3/4的个人电脑市场。

IBM错误的认为个人电脑赚钱的部分是几千块钱的硬件,而不是几十块钱的软件。

为了快速推出个人电脑,IBM来不及自己开发操作系统,于是向其他公司招标。

这时候比尔盖茨看到了机会,他把操作系统卖给了IBM。

但是聪明的比尔盖茨没有让IBM买断操作系统,而是从每台IBM个人电脑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

比尔盖茨一边和IBM合作,一边下大力气开发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Windows一经推出,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

个人电脑慢慢开始胜任一些以前只有大型计算机才能做的工作。

这样,个人电脑开始侵占大型计算机的市场。

百年基业:蓝色巨人的长寿基因

百年基业:蓝色巨人的长寿基因

百年基业:蓝色巨人的长寿基因根据美国专利局2010年末公布的数据,IBM在2010年共获得了5896项美国专利,连续18年保持专利数世界第一。

文/汪新波人们常说,IBM的历史就是一部IT产业史,此言不假。

前不久,蓝色巨人刚刚度过了百岁华诞,再度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IBM的寿命比IT产业的历史还要长,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信息技术和竞争格局发生了一次次颠覆性变化,但每一次变革和危机之后,蓝色巨人都能重新站立潮头,继续作为产业领袖缔造、改变和影响产业发展。

就让我们从这个百年老店开始,探索一下它基业长青、长寿不衰的秘密吧。

早期的商业模式IBM的故事要从1911年讲起。

这一年,销售员出身的托马斯•沃森(老沃森)担任一家制表机器公司的总裁。

他将公司业务重新整合,并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

从此开启了通往辉煌的光荣里程。

老沃森刚刚接手这家公司的时候,该公司只是众多提供办公设备的普通企业之一,当他于1952年将权力交给自己的长子汤姆•沃森(小沃森)的时候,IBM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垄断者,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老沃森是IBM竞争优势的奠基者,靠的是两样法宝:第一,“只租不售”的商业模式;第二,全球领先的企业实验室。

“只租不售”是一种奇妙的商业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制表机器和穿孔卡片之间的网络效应:机器的安装基数越大,对穿孔卡片的需求越高。

IBM提供的计算、制表设备需要通过大量的穿孔卡片记录存储其计算结果,机械制表和穿孔卡片是两种互补品,就像是剃须刀的刀座和刀片、打印机和墨盒、照相机和胶卷,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等。

凭借廉价的出租模式,IBM设备的用户安装基数的增加,IBM实际上掌控了穿孔卡片的行业标准,这种穿孔卡片只与IBM的设备兼容,当大部分公司还靠卖设备挣钱的时候,IBM已经在靠卡片盈利了。

老沃森第二个重大贡献是将IBM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变成了一家以知识创新为使命的高科技企业。

1932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低谷的时期,老沃森投资100万美元(年收入的6%)建设了当时美国企业界居于领先地位企业实验室。

从电子商务到智能星球——蓝色巨人IBM的3次战略转型

从电子商务到智能星球——蓝色巨人IBM的3次战略转型

h - n . i  ̄A I, ;’ a , 、 m H - 1 t tAA 、rm A 1r^
映一 个公 司 的经 营 隋况 。郭 士纳 上 任 3 0天 , 就从 公
司 的业绩报 表 七了解到 公 司 的财务 情况 ,并 给 公 司
种类 、 争 分析 、 术 前 景 、 济 情 况 和 短期 的关 键 竞 技 经 问题 以及下 一年 的发展 前 景 。 述 对 IM 的总 体看 描 B 法 。 2) 公 室帮 郭 士纳起 草 一份 走访 时 问表 , ( 办 以便 尽 早与 顾 客与 员工 交 流 。 ( 到公 司各 部进 行 实地 3) 考 察 。 ( 召 开客 户 大会 。 4)
坚定战术 的企业 , 才能走得更远。当时的 I M是如 B
何 力挽 狂澜 的呢 ? 19 9 3年 3月 , 经历 了一 场 地毯 式 的 “ E 在 C O搜
司限制其野心 , 避免 “ 山望着那 山高”, 这 使管理者
能 够集 中资 源 , 好经 营管 理 。 搞
2 现金 流 郭 士纳认 为 , 司里 的现金 流最 能反 ) 公
从电子商务劐智能星球
— —
蓝 色 巨人 IM的 3次 战 略转 型 B
本刊编辑 : 国 为
从 古至今 , 一永恒 不变 的 , 唯 就是 “ ”。 瞬息 变 在
猎行动 ” 之后 , 郭士
纳 被 暴 露 在 I M 的 B
万变 、 分秒必争的全球经济大转型 的舞台上, 谁能 以
变应变 , 就决 定谁 沉谁 浮 。 企业 经 营也是 如此 。 革 在
9 年代 的 I 0 T界正在迎来个人电脑时代 的兴起和互
联 网时代 的到 来 , M却 错 过 了这两 大 历 史 机 遇 的 I B 最好 时机 , 微 软 和 康 柏 等竞 争 对 手 瓜 分 了新 “ 被 蛋

IBM在中国

IBM在中国

(四)IBM在华的经验教训
• 用美国的观点看待问题缺乏灵活性 • 用美国人的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区域 问题, 问题,导致产品不很符合中国当地 的需求, 的需求,导致一掷千金的广告并不 适应中国的用户, 适应中国的用户, • 广告行为一味模仿 广告行为一味模仿DELL,削弱了品 , 牌效力 • 讨论:IBM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讨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IBM在华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1979年---1988年 第一阶段: 年 年 • 第二阶段:1989年---1999年 第二阶段: 年 年 •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第三阶段: 年至今
第一阶段:在投资中学习
• IBM真正进入中国是在 真正进入中国是在1979年, 年 真正进入中国是在 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第一台 IBM计算机。 计算机。 计算机 • 80年代中后期,先后在北京、上 年代中后期,先后在北京、 年代中后期 海设立了办事处, 海设立了办事处,业务范围迅速 扩大。 扩大。 • 这一时期业务模式简单,以单一 这一时期业务模式简单, 城市运作和单一销售业务为主, 城市运作和单一销售业务为主, 投资合作的对象是中国政府以及 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重点在北 国有大中型企业, 京上海等地区
第二阶段:在投资中成长
• 通过多城市运作拓展多重业务,扩 通过多城市运作拓展多重业务, 大规模。 大规模。不仅加大其在华的硬件投 并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 入,并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开发 适应中国市场的软件产品。 适应中国市场的软件产品。 • 加强了汉化软件的开发,在上海成 加强了汉化软件的开发, 立了软件开发中心。 立了软件开发中心。 • 1995年在北京成立了 年在北京成立了IBM中国研究 年在北京成立了 中国研究 中心, 中心,是其在全球的第七个科学实 验室 • 逐步加强其在中国的国际采购业务 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来源于《中国电脑教育报》蓝色巨人IBM公司发展史(一)新加坡一位资深电脑专栏作家曾经写道:“谈电脑,不能不谈IBM。

”另一位日本电脑专家则更明确地断言:“电脑的历史,就是IBM的历史。

”他们的这些议论,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几分道理。

IBM 公司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脑软件公司,它的历史的确包含着整个前半部电脑史,是现代电脑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化身。

以电子器件划分的四代电脑,前三代都明白无误地以IBM公司的电脑作为“代际”产品标志。

美国《时代周刊》称:“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象IBM 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就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

”IBM从本世纪初一个仅1300员工、负债400万美元的小企业起步,多次称霸,又多次“遇险”;它的成功取决于关键时刻敢于锐意创新,它的失误往往给电脑业界以最深刻的反思。

在因特网IBM网站里,他们自己认为,IBM公司的历史应该从CTR公司创立那天算起,但也可以追溯到霍列瑞斯制表机公司。

众所周知,美国统计学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发明了第一台自动制表机,1890年在人口普查中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数据处理之父”。

1896年,他“下海”创办了制表机公司,但很快便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

1911年6月15日,美国华尔街颇具冒险精神的金融投资家弗林特(C.Flent),斥资收购了制表机公司和其它两家企业——国际计时公司和美国计算尺公司,拼凑成一个名叫CTR的公司,C代表计算,T代表制表,R代表记时。

然而,弗林特本人并非经营企业的行家,CTR被他胡弄得欠下一屁股债务,几乎要濒临倒闭。

弗林特想到要“捕获”一个新的经理帮他度过难关。

1914年,四处网罗人才的弗林特,把刚被美国现金出纳机公司(NCR)解雇主管经理——托马斯·沃森(T.Watson)招聘到公司主持业务。

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的沃森年方40,思维敏捷,精明强干。

他从17岁开始就挨家挨户帮人推销缝纫机等产品,30多岁时才被NCR老板帕特森收留,慢慢爬到该公司第二把手的位置。

帕特森是美国商业史里公认的“现代销售之父”,沃森在他身边一干就是18年,学会了经营销售全套策略,后终因“功高盖主”,被老板一脚踹出了大门。

沃森走马上任,手下尽是些口嚼烟叶、只会叫卖肉铺磅称和咖啡碾磨机一类的人物。

他用“THINK” (思考)的口号激励员工,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头4年便使公司收入达到200万美元,业务扩大到欧洲、南美和亚洲。

沃森打心眼里讨厌CTR这个“大杂汇”式的名字,几经周折,终于在1924年,把公司更名为一个很宏伟的字号——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英文缩写IBM。

二战爆发不仅让IBM度过了美国“大萧条” 时代的不景气,而且让这家公司得以高速扩张。

战争期间,沃森与美国国防部签署合同,大量制造机枪、瞄准器、发动机等军火,公司新属工厂的2/3全部投入军需品生产,生产量扩大了3倍。

1945年,公司员工达2万人,销售额猛增至1.4亿。

同时,战争也使IBM 第一次进入到计算机领域。

1944年,沃森出资100万,并派出4名工程师,协助海军军械局霍德华·艾肯(H.Aiken)博士,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著名的“MarkⅠ”计算机。

MarkⅠ属于电磁式计算机,又称“自动序列受控计算机” ,由3000多个继电器构成。

该机器长约15米,高约2.4米,自重达到31.5吨,运算速度为每秒钟做1次加法。

然而,这台机器刚出世不久便成为“昨日黄花”,用电子管组装的ENIAC和UNIVAC等第一代电脑产品相继问世,使IBM面临着丧失传统制表机业务的重大危机。

沃森下令迅速研制IBM自己的“最好、最新、最大的超级计算机”。

1947年,在同样花了100万美元后,IBM推出“选择顺序控制计算机”(SSEC)。

然而,这台机器属于传统与创新的“大杂烩” ,12500只电子管和21400只继电器不协调地组装在一起,全长足有120英尺。

它虽然代表着IBM从制表机行业迈向计算机领域,但业界却称它是“巨大的科技恐龙”,它甚至不是储存程序的计算机。

70多岁高龄的老沃森声望太高,以至在《美国名人录》里创下所占篇幅最大、词条长达16英寸半的纪录。

他不愿正视IBM掉队的事实,反而故作镇静地把IBM制表机标榜为“穷人的ENIAC”;而IBM工程师几乎没有一人懂得电子技术,连总设计师也弄不懂如何安装电子管。

即便如此,老沃森仍然认为:IBM在计算机这种新鲜玩艺上走到这一步已经可以了,他甚至断言说:“世界市场对计算机需求大约只有5部。

”(二)50年代初,老沃森的长子小托马斯·沃森(T. Watson Jr)临危受命,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实施带根本性的改革, IBM开始跨越传统。

孩提时代的小沃森曾是纨绔子弟,但在二战的5年里,他参军驾驶轰炸机飞行长达2500小时,官至空军中校。

战争使他学会了勇往直前和运筹帏幄,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团结部属。

小沃森首先提拔公司仅有的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沃利·麦克道尔任研究主管,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顾问,招聘到4000余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工程师和技师。

当时,美国空军正在准备实施半自动地面防空工程(SAGE)计划,小沃森不失时机为IBM争取到项目,建立自动化工厂,训练了数千名制造和装配工人。

在此基础上,IBM着手研制一种在国防里具有全用途电子计算机。

这是IBM首次冒险行为,仅设计和制造样机就需要300万美元,整个计划费用是这个数目的三四倍。

小沃森为这台机器取名“国防计算机”,也就是后来改称IBM701的大型机,他们放弃了穿孔卡,代以自己过去不熟悉的东西——电子管逻辑电路、磁芯存储器和磁带处理机,使机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执行17000次指令。

1953年4月7日,IBM公司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为首的150位嘉宾莅临IBM701揭幕仪式,称赞这台电脑是“对人类极端智慧的贡献”。

此后,IBM仰仗雄厚的人才实力,开足马力以每年12台的速度组织生产,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

701大型机的成功,把IBM推上了研制电脑的快车道:1954年,推出适用于会计系统的IBM702大型电脑,不仅能高速运算,而且能进行字符处理,销售14台。

紧接着,适应不同需要的IBM704、 IBM705型电脑相继面世,销售数达到250多台。

当其他公司还在大型机领域竞争时,小沃森又果断决定开发中型电脑。

1954年,IBM650中型商业电脑上市,以优越的性能和便宜的价格,再次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这型机器的销售量竟超过千台以上。

1956年美国再次大选, IBM电脑一举取代UNIVAC电脑的地位,在电视上独领风骚。

此时,IBM已经占领了约70%的市场,美国本土只留下以雷明顿·兰德公司为首的七家公司,新闻传媒戏称美国电脑业是“IBM和七个小矮人”。

1956年6月19日, 82岁老沃森离开人世。

在此之前仅6星期,小沃森正式接任IBM公司总裁。

1958年11月,小沃森为大型电脑IBM709隆重剪彩,这是当时用于科学计算的性能最优秀的一种电脑,也是IBM 公司生产的最后一款电子管计算机。

小沃森迅速将IBM的事业扩展到美国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里亚圣何塞附近新建实验室和工厂,委派自己信任的工程师雷诺·约翰逊(R. Johnson)前往主理。

中学教师出身的约翰逊是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他带领30多名青年工程师,在不到三年时间内,为IBM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磁盘存储器。

1957年,约翰逊在新开发的IBM 305 RAMAC(会计和控制随机存取计算机)电脑上,首次配置了这种磁盘装置。

大约50张24英寸的磁盘被装配在一起,构成一台前所未有的超级存储装置——硬盘,容量大约500万字节,造价超过100万美元,存取数据的速度则比过去常用磁带机快200倍。

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RAMAC以10种语言为参观者回答问题,大出风头。

同年, IBM还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级语言——FORTRAN,西屋电气公司幸运地成为FORTRAN的第一个商业用户。

该语言是程序师约翰·巴科斯(J. Backus)的创造,他带领一个13人小组,包括有经验的程序员和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在IBM704电脑上设计编译器软件,于1954年完成。

40多年过去后,FORTRAN 仍是科学计算选用的语言之一。

还在小沃森正式担任董事长的时候,他就满腔热情策划IBM电脑向以晶体管为元件的方向转变,向各地工厂和实验室发出指令说:“从1956年10月1日起,我们将不再设计使用电子管的机器,所有的计算机和打卡机都要实现晶体管化。

” 三年后,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产品。

美洲航空公司为它的订票系统购买了两台主机,远程连接65座城市。

这是IBM公司的黄金季节,它登上了美国《幸福》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榜首;它创造出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在美国运转的64部电脑中,有44部是IBM生产;它的企业标志和商品标志“IBM” 三个大写字母,每个字都由八根蓝条拼成;它的销售人员,一律着深蓝色的西装,以代表公司形象。

人们开始把IBM公司称作“蓝色巨人”(BigBlue)。

(三)50年代末,核能研究、导弹设计和飞机制造等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需要一种高速计算机,速度比当时最好的电脑高两个数量级,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选中了IBM。

小沃森董事长把设计任务交给天才的工程师史蒂芬·唐威尔主持,为这型电脑取名Stretch,意为“扩展” 新技术的机器。

Stretch实际上是一种巨型机,小沃森保证说:“扩展”的速度一定会比IBM现有的机器快100倍。

IBM的设计师为此搅尽脑汁,急中生智:元件的速度不够,就在电脑内部结构上打主意,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新方法,如先行控制、交叉存取、同时操作、自动纠错等等,使Stretch可以同时在几条流水线上并行工作,大大提高了机器的效率。

然而,1961年,当第一台Stretch巨型机运抵洛斯阿拉莫斯时,它没有能达到设计要求,速度只有原设想每秒100万次的60%。

IBM只得把Stretch价格从1350万元降低到800万,刚够收回成本。

Stretch共生产了5台,又造成2000多万美元亏损。

几乎在同一时期,一家规模很小的控制数据(CDC)公司,却出人意料地宣布研制成功CDC6600巨型机。

在西蒙·克雷博士的主持下,CDC6600的研制费只用了700万,功能却比IBM的Stretch电脑强大三倍,运算速度达每秒300万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