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第4讲 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一、组成
泽泻(12克)、赤小豆炒(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
二、用法
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现代用法:按证酌量,改汤剂,加姜五片,水煎服)。
三、歌括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四、功用
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五、主治
水湿壅盛。
遍身水肿,喘呼口渴,二便不利。
六、方解
本方治证乃水湿泛溢表里所致,故见遍身皆肿。
水壅于里,三焦气机闭阻,故见二便不通;上迫于肺,肺气不利,则为喘呼气粗。
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见口渴。
治宜表里分消之法。
故方中用商陆泻下逐水,以通利二便;配合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去湿,使在里之水从二
便而去。
羌活、秦艽、生姜善走皮肤,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从肌肤而泄。
诸药合用,疏表攻里,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得疏凿之名。
八、文献摘录(方论)
汪昂:“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
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由汗出,而升之于上;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渗,所以行水于皮肤;商陆、槟榔、椒目、赤豆去胀攻坚,所以行水于腹里;木通泻心肺之水达于小肠;泽泻肾之水,通于膀胱。
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夏禹疏江凿河之意也。
”(《医方集解》)。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注意事项
1. 注意药量,避免过量引起腹泻等不良 反应。
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腹痛等胃 肠道反应,以及乏力、心 悸等全身症状。
应对措施
1. 若出现胃肠道反应,可 减量或停用,并观察症状 变化。
3. 对于不良反应较重的情 况,应及时就医,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目录 CONTENTS
• 泻下剂的概述 • 泻下剂的组成与功效 • 常用泻下剂的介绍 • 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泻下剂的概述
泻下剂的定义
01
泻下剂:指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 、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等作用的 一类方剂。
02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 热内结等需要泻下的人群。
禁忌人群
孕妇、身体虚弱者、脾胃虚寒者 、年老体衰者等,以及患有肠道 器质性病变的人群应慎用或禁用 。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泻下剂 ,如丸、散、汤剂等,遵循医嘱或说明 书规定的剂量和用法。
3. 使用泻下剂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油腻食物。
2. 若出现全身症状,应立 即停药并就医。
05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泻下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结词
泻下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主要用于通便、排毒,缓解肠道压力,减轻病情。
详细描述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如肠梗阻、便秘等,泻下剂能够软化粪便、润滑肠道,促 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对于肠梗阻等紧急情况,泻下剂有助于清除 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肠道压力,缓解病情。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一、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二、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克,每日一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三、歌括1.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2.控涎丹控诞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四、功用攻逐水饮。
五、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水饮盛于里所致。
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水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干呕;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脉沉主里,弦主饮主痛,今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之邪,停留于腕腹,气机阻滞,故水肿腹胀。
以上诸证,皆是水饮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所致。
治疗时非一般化饮渗利之品所能胜任,当以峻剂攻逐。
本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善泄脏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
由于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烈及其毒性,使下不伤正。
此方在《圣济总录·痰饮门》又名三圣散。
《丹溪心法》将本方改为丸剂,名十枣丸,在服用时较为方便,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法。
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如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泻下剂简介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
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
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因而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下法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第一节寒下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
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实热积滞于肠胃,易致气机升降阻滞,甚则导致气滞血瘀,故常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桃仁、丹皮等。
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陷胸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陷胸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去皮,六两(10克)、芒硝一升(10克)、甘遂一钱(1克)。
二、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三、歌括1.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大陷丸再把葶苈杏仁入,和丸更治项背强。
四、功用泻热逐水。
五、主治结胸证。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六、方解结胸证乃由邪热与内蕴之水饮结于胸中所致。
水热互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日晡所小有潮热,还可见短气烦躁。
邪热在胸,与水饮互结,津液不能敷布,故上则见舌燥口渴,下则致肠燥而大便秘结。
脉沉紧,按之有力,是邪盛于里而正不虚之证,故可以泻热逐水立法,急泻其实。
方中以甘遂逐水并能泄热散结。
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而且还能润燥软坚,配合甘遂以逐水饮,泻实热,使结于胸中之水热从大便而去,则诸证自愈。
本方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散结之峻剂,中病即止,故原书用法指出:“得快利,止后服”,以免过剂伤正。
此外,如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
本方与大承气汤虽同为寒下峻剂,都用大黄、芒硝以泻热攻下,但二方主治证之病因、病位不同,故其配伍及煎煮法皆有差异。
尤在泾曾说:“大陷胸与大承气,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
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
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
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
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
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
方剂学-泻下剂 PPT课件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泻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泻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症状分析: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传化 失职,传送无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生姜、大枣——和胃补脾,扶助胃气
甘草——和中,调药
泻
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
下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剂
组成: 玄参30g 麦冬25g 生地25g 大黄9g 芒硝4.5g 功效: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 热结津亏证
泻
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
下
剂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
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泻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方解:
附子----温里散寒,止腹痛
君
大黄----泻下通便
臣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佐
泻
下
分述
剂
寒下剂 温下剂
润下剂 攻补兼施剂
逐水剂
泻
分述·润下
下
剂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 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泻
下
分述
剂
寒下剂 温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 芒硝、甘草
功效:泻热通 便,消食导滞
主治:阳明腑 实证,热结便 秘,腹胀腹痛, 苔黄厚,脉滑
数
方解:大黄泻 热通便,芒硝 软坚润燥,甘 草调和诸药, 共奏泻热通便
之功。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 枳实、大黄、厚朴、杏 仁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 消胀
主治:肠燥便秘,腹胀 腹痛
寒热泻下剂:适用于寒热错杂, 脾胃虚弱,大便不通,腹痛腹胀 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泻下:适用于热邪内侵,脾胃 积热,大便秘结,口干口臭等症 状。
寒热泻下剂的注意事项:使用寒 热泻下剂时,要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药物。
03
泻下剂的禁忌症
孕妇禁用
泻下剂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孕妇应避免使用泻下剂,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产后及月经期妇女慎用
产后妇女: 产后身体 虚弱,不 宜使用泻 下剂
月经期妇 女:月经 期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月经 不调、痛 经等问题
孕妇:孕 妇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流产、 早产等问 题
老年人: 老年人体 质较弱, 使用泻下 剂可能导 致脱水、 电解质紊 乱等问题
儿童:儿 童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腹泻、 脱水等问 题
作用机理: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泻下剂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注意用量和用法,避免过度泻下,损 伤正气。
虚证泻下
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症状:大便稀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中益气 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方剂学泻下剂
泻下剂的作用机制
刺激肠道蠕动
泻下剂中的药物成分可以刺激肠道平滑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 加速粪便的排出。
增加肠道水分
某些泻下剂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吸水性,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水分, 使粪便软化,易于排出。
降低肠道内压
泻下剂可以降低肠道内压,减轻肠道痉挛,缓解便秘症状。
泻下剂的应用范围
泻下剂的临床应用
泻下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肠易 激综合征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研究展望
01
泻下剂的作用机制 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泻下 剂的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更有效 的药物作用靶点。
02
泻下剂的配伍与剂 量优化
研究将致力于优化泻下剂的配伍 与剂量,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 用。
03
配伍注意事项
1 2
孕妇慎用
泻下剂多为攻伐之品,易伤正气,孕妇应慎用。
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下剂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3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服用泻下剂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 响药效。
04
泻下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煮器具
选择砂锅或搪瓷锅作为煎煮器具,避免使用 铁锅或铝锅,以免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影响
泻下剂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肠道健康的重视,泻下剂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注意反应
使用泻下剂后,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 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06
泻下剂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研究进展
泻下剂的成分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下剂的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 发现了许多具有泻下作用的活性成分,如大 黄素、芦荟苷等。
方剂学-泻下剂
“属统疗用攻凡
下于称里为积以
法八为实主、通
”法泻证,逐便
中下的用水、
的剂方于等泻
。剂治作热
,
、
分类
方剂
适应症 注意事项
一类
二类
三类
寒下剂 温下剂 润下剂
逐水剂 攻补兼施
剂
大承气汤、大 黄牡丹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十枣汤
济川煎
黄龙汤、增液 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黄附子汤、 三物备急丸 五仁丸
禹功散
里热积滞实证 (热结)
生姜 大枣 甘草
(佐使药)
和中益胃
人参(佐药)
益气
谢谢 和 美 仪
是 很 有
德 , 学
进 友 谊
闻 茶 、
通 过 沏
感 之 道
就 是 品
式益习,饮茶。赏
某图
。的礼美茶、
茶
一法心、赏
的
观看 出 品
种,修增茶 、
美
气滞
热结
津伤
大承气汤
实(腹痛拒按)
大黄(君药)
苦寒泻热 攻积通便
峻
助下
热 结
芒硝(臣药)
泻热通便 润燥软坚
燥(肠中燥屎)
速 泻 泻热破气 之 推荡积滞 功
满(脘腹胀满)
厚朴(君药)行气除满行 气助枳实(臣药)
下气 开痞散结
痞(胸脘闷塞压重感)
大承气汤
方剂
组成
大承气汤 硝黄枳朴
小承气汤 黄枳朴
调胃承气汤 硝黄草
共同点
泻热通便 都用大黄4两
区别
痞满燥实 (阳明腑实
重证)
痞满不燥 (阳明腑实
轻证)
《方剂学泻下剂》课件
配伍技巧
药量比例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调 整药量比例,以达到最
佳疗效。
药物炮制
根据药物性质,采用不 同的炮制方法,以提高 药效或减轻不良反应。
煎煮方法
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充 分发挥药效,提高疗效
。
用药时机
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 如餐前或餐后服用,以 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吸
收。
配伍禁忌
孕妇禁用
01
泻下剂具有较强的攻下作用,孕妇应禁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
适用于水肿、鼓胀等里实 证,如十枣汤、禹功散等 。
适用于水肿、鼓胀等里实 证,如舟车丸、控涎丹等 。
泻下剂的作用机制
泻下剂主要通过刺激肠道黏膜,促进 肠道蠕动,使粪便软化排出体外,从 而缓解便秘等症状。
在攻下剂中,大黄等泻下药可以刺激 肠道黏膜,使肠道蠕动加快,同时抑 制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使粪便迅速排 出体外。
需要注意的是,泻下剂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 孕妇、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来说,使用泻下剂需要特别谨慎。
PART 02
泻下剂的常用药物
大黄
总结词
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详细描述
大黄是泻下剂中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作用。它能够刺 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同时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于实热型便 秘、炎症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3-2026
ONE
KEEP VIEW
《方剂学泻下剂》ppt 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泻下剂的概述 • 泻下剂的常用药物 • 泻下剂的配伍原则 • 泻下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 泻下剂的典型案例分析
PART 01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泻下剂
·大黄的作用特点; ·附子 + 大黄; ·本方乃四逆汤 + 人参、大黄而成。
运用
·温脾汤 ·
1.辨证要点: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名医论方) 2.临证加减: ·腹痛甚者(寒凝气滞)+ 肉桂、木香; ·呕吐者 + 半夏、砂仁。 3.现代运用: ·肝硬化腹水、蛔虫性腹痛、幽门梗阻属于中阳虚寒, 冷积内结者。 4. 现代研究: ·本方能显著促进寒积便秘型小鼠的排便,增加其排便 量的作用; ·本方水煎液对家兔离体肠管呈明显兴奋作用。 ·具有抗缺氧、可明显对抗模型的足趾的温度。
大便干结 小便频数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 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
【病机】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方解
·麻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丸 ·
君:火麻仁 — 滋脾润燥,滑肠通便。 臣:杏仁 — 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运用
·十枣汤 ·
1.辨证要点(名医论方)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本方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宜久服; ·孕妇忌用;忌与甘草配伍。
2. 现代用治: ·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之胸水、腹水或 全身水肿属于邪盛而体实者。
3.衍化方: ·本方去芫花、大枣 + 白芥子,以生姜汤送服 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悬饮证。 上迫于肺 — 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
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 胸胁牵引作痛, 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 — 心下痞硬;
犯胃,胃气上逆 — 干呕; 上扰清阳 — 头痛目眩; 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 ·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一两(30克)、干姜一两(30克)、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0克)。
二、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
用时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散,成人每服0.6~1.5克,小儿酌减,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三、歌括1.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2.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四、功用攻逐寒积。
五、主治寒实冷积。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六、方解本方专为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而设。
冷食积滞阻结肠胃,致使气机痞塞,故为心腹胀痛,或痛如锥刺大便不通;甚则气机逆乱,可见脘腹胀满高起,气急面青口噤,或昏仆不省人事等危急证候。
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能开结散寒,非用急攻峻下之品,不能去其实,故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结通闭为君药;干姜辛温,助巴豆以祛寒开结,并顾脾阳,是为臣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药。
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为急下寒积之峻剂。
本方重点在于攻除冷积,服后或吐或泻,务使邪去正安,所以方后云:“当腹中鸣,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本方巴豆大辛大热,力猛毒剧,孕妇、年老体虚者,以及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能使用。
如服后泻下不止,可喝冷粥止之。
方名之意,是因虽三药制为丸剂,但力猛效捷,可备寒实急证之用,故名三物备急丸。
正如汪昂所说:“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日备急”。
七、附方及方论白散(《伤寒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和服,强人半钱,赢者减之。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泻下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泻下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秘结、胸腹积水等里实证。
要点二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必是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衡量表里轻重,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之法。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亏,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细目二寒下要点一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厚朴(炙)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
见有里热实证者。
【组方原理】一者,由于伤寒之邪化热,内传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热盛伤津,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时,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浊气上攻,心神被扰,则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均为热盛伤津,燥屎内结之象。
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二者,由于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旁而下,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治宜通因通用,泻热以存津液。
三者,由于实热积滞闭阻,阳热受遏内郁,不能外达四末导致阳盛格阴,故见四肢厥冷而为热厥;实热内结,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则症见抽搐而发为痉病;阳明热甚,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发为狂证。
治宜急下热结,保存阴津。
上述各证虽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与实热内结有关,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可同用下法治之。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既泻热以除病因,又通便以治主证,且生用并后下,荡涤之力更锐,治“实”而为君药。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温补脾阳
脾阳不足
寒
积
寒饮积滞
中 阻
攻下冷积
2021/3/15
1.腹痛(重于单纯中焦虚寒型腹痛) 2.便秘
3.手足不温,疲乏无力,纳差 4.苔白,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44
方解
君:附子: 温补脾阳 大黄:泻下冷积
臣:芒硝:助大黄泻下攻积 干姜:温中助阳,守而不走
佐:人参、当归:益气补脾。
使:甘草
2021/3/15
提示:君药不同,主治不同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 大黄、附子、细辛 温下散寒,通便之痛
2021/3/15
41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新用
配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寒性疼痛。
使用注意
大黄量不超过附子。
2021/3/15
42
温脾汤
Ⅰ类
《备急千金要方》
2021/3/15
温下剂43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病案分析
患者,女,25岁。2天前外出淋雨受凉,晚间 即感恶寒,头身疼痛,服“感冒通”未效,遂来院求 治。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 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苔白微腻,脉 浮有力。 ❖ 辨证: ❖ 治法: ❖ 处方:
2021/3/15
1
❖ 辨证:外感风寒湿邪,兼痰湿阻滞。 ❖ 治法:发汗祛湿,宣肺化痰。 ❖ 处方:荆防败毒散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2021/3/15
34
使用注意
早期使用,脓溃勿用。
医家认识不一
①《金匮要略》:“脉洪大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②近代名医曹颖甫著《经方实验录 》 :“当脓成 之 后 ,反曰不可下之 ,试问其脓作何处置?将使脓复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从二便而去
1、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
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 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可用于单纯性的肠梗阻等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比较: 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主治痞满燥实俱 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实 厚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主治痞满实的阳 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其功缓下,主治阳 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者。
热
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
,
行 佐 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
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 ;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 便秘结,小便频数。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简捷记忆:麻仁丸用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四、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润下—肠燥便秘。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积滞而正虚者。
五、使用注意:
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 则应视表里证的轻重,பைடு நூலகம்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兼有血瘀、虫积或痰饮,分别配伍相应药物治之。 3、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属峻猛,多年老体弱,新产血
水
结 短气烦躁—邪热扰及胸膈
饮
胸 舌上燥而渴 邪热在胸,水饮
结 于
证 大便秘结 互结津液不能敷布
胸 中
脉沉紧按之有力—邪盛于里而正不虚
君 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肠胃热结 泻 热 臣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助大黄破积散结,通腑泻热
逐 水
佐 甘遂—苦寒尤善峻下泻水逐饮并能泄热散结
与硝黄伍用以逐水泻实热,使结于胸中之水
亏,病后伤津以及血亏者,慎用或先补后攻,或攻步 兼施。孕妇忌用。
4、泻下剂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5、注意饮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早进,以免 重伤胃气。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5g 厚朴12g 枳实9g 芒硝6g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便秘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
冷
或喜食生冷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
脾
积 腹痛 —寒主收引主痛
阳 不
便 秘
或久痢不止 —寒湿久留,冷积不化,损伤肠络
足 冷
积
证 手足不温 —脾阳不足不能达于四末
内
停
脉沉弦 —阳虚有寒,冷积内停之体征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 君 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
补
脐腹疼痛 按之坚硬有块
里热津伤,燥屎积于肠中。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异病同治)
寒因寒用
热厥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被遏不达四肢
痉病 —里热伤津劫液,筋脉失于濡养
发狂 —热扰神明,心神浮越
急下存阴
君 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以祛“实”
臣 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以祛“燥”
峻
二者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更强
大黄—泻下攻逐积滞
脾 阳 臣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阳祛寒
攻
佐 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下
与附子温补阳气以扶脾弱。助阳先益气之意
冷
积 使 甘草—助人参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
调和诸药。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15g 大黄12g 杏仁10g
枳实6g
厚朴9g 白芍9g
组成:小承气汤 + 麻仁、杏仁、芍药、蜂蜜
趣味记忆: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用法:先煮枳朴,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痞—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有燥粪,干结不下;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2、热 结 旁 流 (通因通用)
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
腑热炽盛,积滞内结不出, 迫肠中津液从旁而出
大黄附子(细心)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用: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实腹痛。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
气急,大便不通。 方歌: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
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趣味记忆: 三物备急丸。
寒 胁下偏痛—虚寒之气上逆 积 发热—寒实内结肠胃,阳气内郁 腹 腹痛便秘—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 痛 手足不温或厥逆—阳虚有寒不能达于四末 证 苔白腻,脉弦紧—寒实内结之体征
阳 明 腑 实 大 黄 、 枳 轻下热结
证。
实、厚朴
减枳朴量 三药同煎
大 黄 、 芒 缓下热结 硝、甘草
主治
痞满燥实 俱备的阳 明腑实重 证。
痞满实而 不燥的阳 明腑实轻 证。
阳明燥实 内结而无 痞满之证。
大陷胸汤《伤寒论》
心下痞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 水热互结
水 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气不得通
邪
热
热 日哺小有潮热—邪热误陷波及阳明,未达到腑实 与
麻子仁丸《伤寒论》
脾 大便秘结 —燥热伤津,肠失濡润
约
证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
小便频数 津液不布,但输膀胱
肠胃燥热 脾津不布 肠失濡润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脾主为 胃行其津液也。”
《素问•经脉别论》
润 君 麻子仁—质润多脂,滋脾润肠,润燥通便
肠 泻 臣 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
里结 寒阳 积气 滞不 内运
温通 里便 散止 寒痛
君 附子—辛热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 臣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 佐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
寒,合用以制大黄之寒性止痛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歌: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用法:大黄后下。
泻有形 之积滞
下
热 结 佐使 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以除“满” 消无形
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以消“痞” 之痞满
二者助硝黄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三承气汤比较表
方名
相同
组成
不同 功效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 汤
三 方 均 用 大 黄 、 芒 峻下热结
大黄荡涤 硝、枳实、
胃 肠 积 热 , 厚朴
均 可 治 疗 大黄后下
第四节 泻下剂
概述
一、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 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 剂。 属“八法”中的“下法”。
二、立法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 引
而竭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三、适用范围:便结不通与水饮内停所致的里实证。
如: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