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智慧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模式:天人合一
医学目标:生生不息
研究主体:以人为本
研究模型:阴阳五行
医学方法:颐养天年、防患未然
===
內因指感受及精神方面的影響如喜、怒、憂、思、悲、恐、惊。外因是指外來環境或季節性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不內外因是指所有意外、飲食飢飽、勞傷及寄生虫等。
===
栗、桃、杏、李、枣即为俗称的“五果”;五果之中桃为首。
===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
方位:南 东 中 西 北
五行:火 木 土 金 水
五臟:心 肝 脾 肺 腎
五腑:小腸 膽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舌 目 口 鼻 耳
五華:面 爪 唇 皮毛 發
五味:苦 酸 甜 辣 鹹
五色:紅 青 黃 白 黑
五情:喜 怒 憂 悲 恐
五液:汗 淚 涎 涕 唾
===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
子时:胆经当令
丑时:肝经当令
寅时:肺经当令
卯时:大肠经当令
辰时:胃经当令
巳时:脾经当令
午时:心经当令
未时:小肠经当令
申时:膀胱经当令
酉时:肾经当令
戌时:心包经当令
亥时:三焦经当令
===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任一行与其他五行的关系为:同我、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
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即顺四时,调理四气,自然养生),去世

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即:隐居清静之地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然,练气化,精满气足,炼气化神,气足神清,精神饱满便能有奇功异能出现。及至长久世,有松龄鹤寿),此,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方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常以快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精神不散,亦可有百寿。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

殷商时期负责医疗管理的官职称为 疾小臣

习近平将中医药学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 钥匙

中国医药学的学科的人文学特点是 哲学向医学渗透

甲骨文记载疾病的水平是 直观部位记载

医巫分家从哪个朝代开始 周朝

哪个朝代开始对医生有考核制度 周朝

负责周天子饮食的是 食医

负责万民内科疾病的是 疾医

中国传统文化中惟一继续发挥作用的学科 中医

中医的处方相当于兵法布阵,清代医家徐大椿称之为 用药如用兵

民族文化形成的“轴心期”时代是 春秋战国

《周易》三圣是指 伏羲、周文王、孔子

《周易》用卦表达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应该采取的对应态度,中医看病是否用卦模型 否

管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乃化为人”说明人体由来是 大自然产物

中医看病是否用卦思维 是

《周易》三画卦变六画卦缘由在于 天、地、人各有阴阳

《周易》简易是指 大道至简

《周易》变易是指 适应规律的不断调整

《周易》不易是指 规律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 养正气

孔子强调大德大寿,德高壽长,称之为 仁者寿

老子“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将为不死之药”;强调“不死之药”是 人体内环境稳定

中医看病卦思维表现在 辨证施治

中国医药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各9卷共162篇,合称 《黄帝内经》

标志中华医学实践理论体系、系统化、规范化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

中华人类生生不息的方式是人类生存必须与()合拍 天

人与天主动合拍的桥梁是(),中医称之谓"四时阴阳五脏系统" 天人合一

()条件决定文化特征 地理

医学模式是()的哲学概括 健康观念、疾病观念、死亡观念

中国医学模式穿越时空而不朽的缘由() 学科目标与人类愿望一致、学科模式与人类生存方式一致、学科模型与模式配套、学科对象是大自然生存主体

中国文化特征是 和谐


国医学模式的两个阶段是 医巫共存、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途径是 长生

秦皇在生生不息文化理念上的积极意义是把养生理念推向 史无前例的高度

两汉一代对生生不息理念文化表达的铁证,今天何从而知 汉代画像石

道家认为“不死”是 精神不死

两汉一代如何表达生生愿望 未世--多生优生 在世--养生 去世--事死如事生 来世--再生

汉武在生生不息文化理念上的积极意义是把养生理念推向 全名普及化

两汉一代对墓地的理解 人生驿站、骨骸保护处、庇护后人处、等待升天处

关于中医药学的“藏象”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用过腑脏外象推理内在变化规律、“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受《易经》“以象推理”思维方式的影响

下列关于五脏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就是(气的升降出入)、正常与否(与“气量”充足与否相关)、(“气”的路线畅通与否相关)、(“气”在不同脏腑发挥不同的功用)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下列哪项为中心? 五脏

五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是 精

人体抖动像似树木摇摆,与中医说的哪个脏腑有关 肝

五脏功能的动力是 气

人体“水城”被称为“洲都之官”是指: 膀胱

五脏功能的生命力体现在 神

机体呼吸上天之“六气”,饮食大地“五味”合成( ) 宗气

小肠的功能描述准确的是 分清别浊

肝的功能中对其余四脏功能影响最大的是 舒畅气机

中医认为生命离开母体主要靠“宗气”维持,“宗气”在( )合成。 肺

中医认为生命离开母体主要靠“宗气”维持,“宗气”形成后必须下降到( )才能补充到元气。 肾

人体元气是生命的动力,储藏在 肾

人体情绪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况,简称为“七情”。每种情绪会引起人体“气”作用方向改变,导致气 向上--怒 向下--恐 气滞--思

五脏中为生命节奏打拍子的脏腑是: 肺

五脏中为生命保持路线畅通的脏腑是: 肝

中医建立藏象模型的意义就是将人体与( )合拍 天体

下列属于阳的有( ) 生命动力

五脏中“左升右降”是指: 肝与肺

五脏中“升降枢纽”是指: 脾与胃

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是 五脏

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生理上协调配合

中医将人体胸腹腔内脏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焦包括 心肺

中医认为( )是“气血生化之源”与“后天之本”。 脾

三因治宜是指: 因地、因人、因时

中国医学整体观念认为 人体本身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人与人类社会和谐

中国医学研究对象以人为本,其中关于“人”的理

解应包括 为有机生命体、五脏中心、经络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四肢百骸、发生的疾病

夏王朝创造了阴阳合历称为 夏小历

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文化渊源描述正确的是 是上古中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总结、先秦诸子“推天道以明人事”、西汉董仲舒承上启下“天人一也”、宋代张载“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包括 天地与人的关系——有利有弊、人与天地的关系——趋利避害、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守中、人体与疾病的关系——扶正祛邪

“圣人作……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反映出中华民族早期人类圣人为王的标准是 关注民生

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源自() 农耕活动对天的依赖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提出是由() 西汉董仲舒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提出时间为() 先秦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 先圣对本身存在规律的发现和总结

人类积极适应大自然,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表现在 向自然学习,与天地共阴阳、同节律、依赖天地,从天地获取能量、避免天之六气过激,地之五味偏嗜给人体造成的疾病、人类需要积极主动合拍于大自然

阴阳在天成像(抽象的天象),在地成形(具体的物形),人与天合拍,需要找到大地上的参照物。称之为 法天则地、人法地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相对的

天地自然图是指: 太极图

下列表述中属阴的是 线浮雕

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阴阳失调

五行之间的持强凌弱关系表达: 相乘

五行之间的反克关系表达为: 相悔

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关系表达为: 相生

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表达为: 相克

“先天之本” 是指: 肾

实现“天人合一”的桥梁是:() 四时阴阳五行藏象系统

下列表述中属阳的是 男、青年、风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色红、炎热向上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色白、清肃收敛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色黄、承载蕴育

五行中水的特性是: 色黑、寒凉滋润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色青、条达舒畅

下列表述中属阳的是 灯光、高浮雕、数字“5”

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表达包括: 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的异常关系表达包括: 相乘、相悔

在《庄子·养生主》中谈到“养生”,认为“缘督以为经”: 可以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养生文化在汉代形成与发展受到以下哪些方面的影响: 社会生命靠养、农作物生命靠养、生命成仙靠养、孝养文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属于养生术数中: 环境养生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

”属于养生术数中: 情绪养生

情绪变化对脏腑功能影响 直接作用

情绪发作取决于: 价值观念

情绪对人体影响主要取决于: 脏腑气机

同身寸中“三寸”的表达方式是: 四指并拢

“养生”一词最早提出由() 庄子

主张养浩然之正气的是: 孟子

传统文化 “道”思维建立的是: 老子

人体后正中线称为: 督脉

人体肚脐称为:神阙

据《周礼·天官·冢宰》,周朝的医生等级最高的是() 食医

“履霜坚冰至”的应用是指() 治未病

在养生文化中, “一个关键”是指() 肾藏精

“养生”的对象是() 生命

英国学者李约瑟明确指出:“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 )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养生学

饮食养生的正确描述是: 药食同源、饮食有节、饮食有洁、饮食不偏嗜

劳逸养生包括() 体力劳逸、脑力劳逸、房事劳逸

饮食养生包括() 、饮食有节、饮食有洁、饮食不偏嗜

环境养生包括() 顺势调气、采天地灵气、避免污染、提高免疫力

通过养生可以达到的目的是: 延年、强体、驻颜

养生的两个法宝是() 教育认同、治未病

养生的三大要素是() 养心态、养规律、养习惯

养生术数,具体的方法包括:环境养生、饮食养生、情绪养生、劳逸养生

上古时代养生家彭祖,其延年益寿的养生术包括彭祖() 导引术、服气术、房中术、烹调术

忧患意识的积极作用在于 警示未来风险、将忧患意识转化为积极的防御行为、防患未然

“治未病”的医家被称为: 上工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内容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世界上最早发现传染病的是: 明·吴又可《瘟疫论》

“亚健康”表现为: 有感觉没指标

“亚临床” 表现为: 没感觉有指标

中医将有传染的病因称之为: 戾气

固化了“治未病”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

“上工”的标准是: 防患未然

“养生以不伤为本,积伤至尽则早亡” 的提出者是: 晋代-葛洪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的提出者是: 唐代-孙思邈

“先安未受邪之地” 的提出者是: 清代-叶天士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提出者是: 东汉-张仲景

养生的根本: 不受伤害

生命早衰与消亡的关键因素: 伤害积累

唐代孙思邈对医药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将人体与疾病关系状态描述为: 未病、欲病、已病

中医里程碑式标志: 秦汉《黄帝内经》、东汉《伤寒杂病论》、明清温病学派

商朝开国成汤桑林求雨与灭国纣王酒池肉林两个典型为周朝人警示: 有道为德、得道多助、居安思危、得民心者得天下


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最有效的是保证人体血液通畅,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 血液粘稠度、管壁光滑、血液流速、动力充足

天之大德是 好生

“仁者寿”的提出是由: 孔子

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是: 孙思邈-大医精诚

“德”字左边的“彳”形符号表示() 道路或行动

“仁者寿”是强调与寿命相关的是: 品德

在中国历史传说中能配得上“皇”“帝”之称需具备() 大德

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的书籍有: 孙思邈——《大医精诚》、陈实功——《五戒十要》、龚廷贤——《医家十要》、喻昌——《医门法律》

“德”做为中国医学调整内心平衡的手段,得到的是: 寿命延长、成就感强、安全感强、心里愉悦

黄帝内经》中能够“把握阴阳、独立守神”是指: 掌握规律、不受干扰、内守精神

“圣人”的标准: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人整体与自然整体协调统一

中医诊断手段包括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中医施治依据是 证

脉诊中“轻取既得,重按则无”是形容 浮脉

脉诊中“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是形容 滑脉

脉诊中“腹大中空,如按葱管”是形容 芤脉

咳嗽可以吐黄痰,也可以吐白痰。治疗需要() 同病异治

感冒可以发热为主,也可以恶寒为主。治疗需要() 同病异治

肝气不舒可以引起头痛,也可以心烦易怒,调理需要() 异病同治

中医“证”的概念是() 疾病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望诊重点: 神

望诊患者的面色若为白而无华则提示其可能存在() 气虚

中医诊断原则是: 四诊合参

病机主要是指: 疾病发生的机理

中医问诊包括: 声音、气味

中医望诊要点: 神、色、形、态

中医望色要点: 光泽、含蓄

中医望舌包括: 舌体、舌苔

中医诊疗抓住病机关键在于把握患者的()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致病因素寒邪入侵中属于:外因

中医“药食同源”表明中药的() 安全性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九针”之术发源于: 南方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艾灸”之术发源于: 北方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砭石”之术发源于: 东方

“以人为本” 针对生命本体的策略是() 扶正祛邪

“以平为期”,“平”是指“阴阳”的() 动态平衡

致病因素胆囊结石中属于: 继发病因

致病因素中运动不当属于: 不内外因

致病因素中饮食不当属于: 不内外因

致病因素中忧思气结属于: 内因

实证是指: 邪气偏甚

虚证是指: 正气不足

根据中医理论,阳虚的治疗应予以() 温



五脏气虚最常见于() 肺、脾

外因致病包括: 六气、戾气

继发病因包括: 痰饮、淤血、结石

贪凉发热的病机一般是: 阳盛阴虚

怕冷恶寒的病机一般是: 阳虚阴盛

下列伏羲对人类的贡献是() 驯六畜

以下不属于五果的是() 大豆

酸、苦、甘、辛、咸是用以描述食物的() 味

“脾主运化”,若脾运化水湿功能受限,舌苔则会() 腻

“肥甘厚腻”之味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最易滋生() 痰湿

“神农尝百草”的意义是: 寻可食之物、区别有毒无毒,教民避就、归纳出食物的四气五味

食物药物的“四气”是指 寒、热、温、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