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知识点

合集下载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三.古今异义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2)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将.数百之众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结盟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使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文帝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文才显名,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通过对秦由盛而衰、从兴到亡的历史总结,来讽谏汉文帝。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2、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3)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3、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防御工事)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5)度①内立法度(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5)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6)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7)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8)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10)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11)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12)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排序,使……朝拜)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三.古今异义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2)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将.数百之众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结盟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流血漂橹使,,漂浮.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约从离.衡使,,离散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使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观点1.王道政治:荀子主张以王道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保持智慧、明理、审慎和德行,奉行仁义之政,以对国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统治。

2.法治政治:荀子认为君主应实施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激励良善和制止邪恶的目的。

二、伦理观点1.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社会约束,才能使人具备道德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美德,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心性论:荀子提出了心性平等论,认为人们的心性本质相同,都有追求利益和避免危险的本能。

他认为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以利益和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3.小人与君子:荀子区分了小人和君子,他认为小人追求个人私利,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君子则追求公义、仁爱和道德的完善,以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并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教育的方法:荀子主张以规范和纪律来管理学生,通过刻苦钻研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以及通过道德榜样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育的目的: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义之德,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文化观点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荀子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价值,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2.文化的养成: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以及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来培养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3.文化的传承:荀子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秦论》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2、山东豪俊并起(崤山以东,即东方)3、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4、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5、国家无事(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二、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陈利兵而谁何(通“呵”)4、倔起阡陌之中(通“崛”)5、赢粮而景从(通“影”)6、百有余年(通“又”)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⑵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⑶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在国内;对外,在国外)⑸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2、名词作动词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⑵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⑶将数百之众(率领)⑷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3、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⑴尊贤而重士(形作动,敬重、尊重)⑵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4、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⑴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⑵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⑶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⑷以愚黔首(使…愚昧)⑸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⑹流血漂橹(使…漂浮)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⑻约从离衡(使…离散)⑼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人)四、一词多义爱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⑵宽厚而爱人(喜爱、爱护)⑶成语:爱屋及乌(喜爱)兵⑴弃甲曳兵而走\ 收天下之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武器)⑵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军队)⑶项羽兵四十万(士兵)⑷成语:穷兵黩武\ 兵不厌诈(军事、战争)⑸左右与兵之(用兵器伤害人)乘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⑵致万乘之势(兵车)⑶乘彼垝垣(登上)从⑴合从缔交(通“纵”,合纵)⑵赢粮而景从(跟随)⑶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⑷樊哙从良坐(依傍、紧挨着)⑸择善而从之(听从)⑴内立法度,务耕织(规章、制度)⑵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过秦论知识点《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辩言体散文,由韩非所作。

以下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总结:1. 内容概述:《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国在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秦国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和改革建议。

2. 法家思想:《过秦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强调法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治理的重要性。

韩非提出了“非秦者,虽有智者亦不能之治”、“近者鉴远”等观点。

3. 统一思想:《过秦论》强调中央集权和统一的重要性,认为分裂的国家将无法抵抗外敌的侵略。

韩非提出了“分而治之”的思想,认为分裂各国可以削弱其力量。

4. 军事改革:《过秦论》提出了对军队的改革建议,包括提倡军民合一、充实战斗力、强调纪律等方面。

韩非认为军队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

5. 经济发展:《过秦论》也论述了秦国的经济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繁荣的观点。

韩非认为经济富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6. 政治制度:《过秦论》批评了秦国的传统制度,尤其是分封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治理。

他提出了实行郡县制、设立官吏考核制度等改革建议。

7. 社会道德:《过秦论》也对社会道德进行了批评,认为秦国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需要进行纠正。

韩非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8. 影响与价值:《过秦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兵家之宗师”。

这些都是《过秦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过秦论》的内容和思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他的政论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2、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3、古今异义(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导致。

(2)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5)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6)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8)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9)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使动用法,使……朝拜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被毁坏)(2)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施仁义”,宾语前置)4、状语后置句(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状语后置)(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于九国之师”,状语后置)四、文章内容1、上篇上篇通过对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治国方略和秦由兴到亡的历史事实的叙述,指出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下面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概括:《过秦论》主要探讨了秦国崛起的原因、君主制度的优劣以及君臣关系等政治问题,旨在告诫当时诸侯国君主,引导他们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2.秦国崛起原因:通过分析历史,荀子认为秦国能够崛起主要原因是其推行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

3.君主制度的优劣:荀子认为君主制度的优劣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君主个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仁德、明智、明辨是非、遵循道德法则,而不是任性妄为、专横无道。

4.君臣关系:荀子提出了儒家以外的一种君臣关系观,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君主应该履行主宰责任,臣子则应该忠诚、尽责,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5.政治理想: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他主张建立法治国家,以法律原则来规范君主和臣民的行为。

6.人性的本恶论:荀子在《过秦论》中阐述了他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贪婪的,只有通过教育和法律的引导才能约束人性的恶,使之符合道德标准。

7.政治手段与权术:荀子在《过秦论》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政治手段和权术,如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善用间谍情报、巧妙运用奸计等,以达到巩固君主权力和稳定国家的目的。

8.对于他国的批评:荀子在《过秦论》中对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风俗做出了一些批评,他批评了部分国家君主任性妄为、无法无天,导致政治混乱以及社会道德的败坏。

总结起来,《过秦论》主要包括秦国崛起的原因、君主制度的优劣、君臣关系、政治理想、人性的本恶论、政治手段与权术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批评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以及荀子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过秦论》是古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商鞅所著的一部强国论文。

该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国家纷争和兴亡问题,并从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下面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整理:1.反对封建家族制度:商鞅主张废除封建制度中的重视血缘关系、礼法纲常的家族观念,提倡以功绩为标准的选拔选拔的封建制度。

2.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商鞅认为,国家的统一与繁荣需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他提倡国家制定统一的法律、税收政策和军事组织,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实行军事:商鞅提出了军制的思想,认为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

他主张废除封建制度中的兼并征战,推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提倡重农抚军的军民关系,以提高战斗力。

4.推行农村:商鞅重视农业发展,主张推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解放农民的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和发展手工业,以增加国家的财富。

5.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鞅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由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建立国家垄断经济体系,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6.推动法律:商鞅认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是统治基础,必须修订法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

他提倡公正、严明和简单的法律,反对以礼法约束人的观念。

7.反对奴隶制度:商鞅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提倡奴隶的自由,认为奴隶的劳动能力是国家财富的一部分。

他主张实行劳动报酬制度,以激励奴隶的劳动积极性。

8.强调国家机关的重要性:商鞅认为国家机关的运作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必须建立强大、高效的国家机构来推动政府的工作。

他主张建立攘外安内和贤能择官的国家机关。

9.提倡教育:商鞅主张推行普及教育,培养有才能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的基础,应该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

10.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商鞅认为国家利益应该高于一切,提出了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治国理念。

他主张国家利益需要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反对个人或家族的私利。

过秦论原文及知识点

过秦论原文及知识点

过秦论原文及知识点写一篇文章(step by step thinking)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之作。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过秦论的原文和其中的知识点。

一、过秦论原文概述过秦论的原文,又称《劝学篇》,共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探讨了不同的议题。

它以“秦始皇帝时,天下咸说苦秦久矣”为开头,以“故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为结尾。

整篇文章立意高远,论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知识点解读1.政治思想过秦论中,荀子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政治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当深入了解和洞察人心,根据人的品德和能力来任用和选拔人才,从而建立稳定和富强的国家。

这种政治思想强调了君主的智慧和能力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变革过秦论中,荀子对于秦始皇帝的政治改革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秦朝的政治制度过于集权,缺乏人民的参与和监督,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荀子强调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提出了“明法审时”的政治理念,即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教育观念过秦论中,荀子提出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天性和习惯,使其成为有道德和智慧的人。

荀子的教育观念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经济发展过秦论中,荀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经济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荀子强调了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集合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集合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篇1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14.区区①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②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③感君区区怀(诚恳)指出句式特征(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判断(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判断(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4)威振(于)四海——省略(5)而倔起(于)阡——省略(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省略(7)身死(于)人手——省略(8)委命(于)下吏——省略(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后(10)铸以为金人十二——介后(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后(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前《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篇2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9、揭:揭竿为旗(举)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二、通假字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三、一词多义1、制: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2、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3、利: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6、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四、词类活用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五、难句翻译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他的政论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就是论秦之过。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古今异义(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来招致。

今义:导致(某种结果)。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5)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6)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7)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被毁坏)(2)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3、省略句(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于”)(2)(百越之君)委命(于)下吏(省略“于”)4、倒装句(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不施仁义”)(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四、文章内容1、上篇上篇主要叙述了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对内建立法度,重视农业生产,整顿军队,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01771_《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01771_《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部政治文化著作,作者是秦朝时期的李斯。

该文论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百家争鸣的批判和对中央集权政治的支持。

下面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的结构来详细阐述《过秦论》的知识点。

引言概述:《过秦论》是一篇对当时政治状况进行详尽剖析的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该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政治学问题的著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文内容:一、君主的权力与责任1.君主应当具有权力集中的优势2.君主需具备聪明才智和明察事理的能力3.君主应当注重法制建设和法律的执行力二、百家争鸣与政治制度1.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2.针对百家争鸣中的儒、法、道、墨等不同思想体系进行批评3.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进行集权统治的原因和影响三、政治清廉与反腐倡廉1.强调君主及政府官员的廉洁自律2.批评当时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3.主张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机构四、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目的1.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和目标2.分析战争的性质和目的3.探讨如何保持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五、教育与思想控制1.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2.论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3.分析思想控制的手段和技巧总结:《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以其思想深邃、见解独到而广泛传播。

通过对君主权力、政治制度、廉政反腐、军队建设、教育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李斯提出了许多对于当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这些观点对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因此,《过秦论》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写作手法不同。
立论角度不同。
《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01
特殊句式
02
判断句
03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0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0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06
被动句
07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08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09
谪戍之众
10
天下诸侯已困矣
省略句 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聚之(于)咸阳。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身死(于)人手。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详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详细!)

《过秦论》梳理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贾谊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3.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名词的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重点实词
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⑤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③宾语前置句: 陈利兵而谁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