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讲课稿
白芨栽培技术
在白芨生长的旺盛期,选择晴天进行采收。先将白芨生长的土壤松软,用竹 片等工具小心地将白芨块茎挖出,避免损伤。挖出后及时除去块茎上的泥沙 和杂质,放置在通风干燥处晾晒。
初加工及储存方法
初加工
将采收的白芨块茎进行处理,剪除须根、鳞片和黑斑等,清洗干净后晾晒至表面 干燥。
储存方法
将初加工后的白芨块茎装入干燥的容器中,放置在通风干燥、阴凉处储存。同时 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质量标准及成品规格
质量标准
白芨块茎应呈淡黄色或白色,表面光滑、饱满,质地坚硬,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成品规格
白芨栽培技术的成品规格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 规定。
06
白芨的应用与价值
白芨在医药、保健品中的应用
药用价值
白芨在中医中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内外伤引起 的出血、疼痛等病症,同时还可组成多种方剂用于治疗胃炎、溃疡病等。
灌溉
白芨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灌溉。一般 而言,在干旱季节和白芨生长旺盛期应加强灌溉,以保持土壤湿度。
排水
白芨不耐涝,长时间积水容易导致其根系腐烂。因此,在雨季应及时排水, 以免造成积水。
04
白芨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褐斑病
感染后叶片出现褐色斑点,逐步扩大形成斑块,患病植株生长受阻。防治方法: 摘除病叶,加强通风,喷施杀菌剂。
3
白芨花期4-5月,果期7-9月。其花朵美丽,适 合作为观赏植物。
02
白芨栽培前的准备
白芨栽培前的准备
繁殖方法
• 种子繁殖:选择优良的白芨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然后进行播种。 • 分株繁殖:将白芨植株分成若干小株,每小株至少保留一个芽,分别栽种。
白芨栽培管理技术讲座:白芨特征特性
白芨 喜温 暖 、 阴凉 、 湿 润
的气候 环 境 , 不耐 寒 , 常 野 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疗咯 血 、 吐血、 外伤 出血 、 疮
疡肿 毒 , 皮 肤皲 裂 等 症 。 白
于丘陵 、 低 山溪 谷 边 及 荫 蔽 草
丛 中 或 林 下 湿 地 。 在 海 拔
白 芨特 征 特 性
白芨为兰科植物 , 又名紫 兰、 大白 色, 唇 盘 具 5条 绷 褶 片 。 蒴 果 圆柱 芨、 朱 兰等 , 日本 民间俗称 “ 雪如 来 ” 。 形, 有 6条纵 棱 , 两端 稍尖 , 种 子细
白芨 属植 物 全 世 界 共 有 6 种, 主 要分 布 小 、 数 量 多。 花 期 4 ~5 月, 果期 7 ~8 小种之分 , 其 中 以 在 中国 、 朝鲜 、 日本 以及 缅 甸 北部 。 其 月 。 白芨 又 有 大 种 、 中4 种 原 产我 国 , 分 别 为 白芨 、 华 白芨 、 大种 块 茎产 量较 高 。 小 白芨 和 黄 花 白芨 。 白 芨 以 干燥 块 茎入 药 , 具 有 收 敛 止 j f 【 1 , 消 肿 生肌 等 功 效 , 用 于 治
白芨 植株
性 植物 , 要 求肥 沃 、 疏 松而 排 水 良好 的沙质 壤 土或腐 殖 质
壤 土。白芨耐阴1 1 生 强, 忌 强 光
直射 , 夏季高温干旱 时叶片容
4 以上 , 生 长 状 的分 叉 , 数 个 并生 , 其 上有 多个 同 易 枯 黄 。 平 均 气 温 在 1 心环形 叶痕 , 似“ 鸡 眼” 。叶3 ~6 片, 旺盛 , 低于 1 O ℃时生 长不 良, 0 以 下
6 0 0 ~1 5 0 0 米 的地 方 可 以 人 工 种 植 白 芨 。 由 于 白 芨 是 浅 根
中药学_白及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相关疾病症状:
便血、补肺、肠风、赤眼、疮、疮疡、疮 疡肿毒、疮肿、出血、恶疮、发背、肺结 核、肺结核咳血、肺痨、肺痨咳血、风、 风痹、疥、金疮、金疮出血、疽、咯血、 咳嗽、咳血、溃疡、溃疡病、痨伤、痢、 敛疮、敛肺、痢疾、瘰疬、疟疾、衄、衄 血、皮肤皲裂、生肌、生肌止痛、收敛、 收敛止血、汤火灼伤、疼痛、吐
炮制: 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性味: 苦、甘、涩,微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归经: 归肺、肝、胃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 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 血,溃疡病出血。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用法用量: 6~15g,研粉吞服3~6g。外用适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 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 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 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 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无臭,味苦,嚼之 有黏性。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白及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名称:白及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 娃、连及草、羊角七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及
药材基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的干燥块茎。夏、 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 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 晒干。
养生诗词之中药白芨介绍
养生诗词之中药白芨介绍
*导读:白芨,又名紫兰、苞舌兰、连及草,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花美适合观赏之用,其球茎晒干后的名称为白及
白芨,又名紫兰、苞舌兰、连及草,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花美适合观赏之用,其球茎晒干后的名称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兰根、甘根、白给),属于中草药,其它亦有当作糊料之用途。
草名连及遍山隅,性腻须知好作糊。
菱米根同差足拟,箬兰花发果堪娱。
劳伤吐血偏能止,痈肿排脓亦可敷。
不信肺间填窍穴,临刑剖看一囚徒。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白及味苦微寒无毒,入肺经。
图经曰:出北山山谷,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
春生苗,长尺许。
叶如初生棕苗,及藜芦,两指许大,色青翠。
三、四月叶中出条,开紫花,宛如草兰,即箬兰也。
结黄黑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间有毛。
质极粘腻,可作糊也。
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
肺伤吐血建奇功,痈肿排脓称要剂。
破散中有收敛,盖去腐逐瘀以生新之药也。
得白蔹、红药子,加脑、麝、乳、没,治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散结排脓,有神。
一味为细末,米饮调三钱服,治损肺吐血有奇效。
按洪迈《夷坚志》云: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人传一方,只用白及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
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
2、中草药课程—白及
课题:中草药课程—白芨
授课教师:李菲菲
授课时间:10月20日
授课班级:一年级3班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白芨的外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了解其药效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观察并说出白芨的特点,并简单知其药效、服用方法和禁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我国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学生对中草药的兴趣。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先要看,看它的形状、颜色、大小;再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最后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每班请一位同学上台,用之前泡好的白芨水倒在4个杯子里,请同学尝一尝有什么味道。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安静坐好,准备上课
学生回答:可以服用胖大海
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它的表面有许多纹路;是细长条的;黄白色;觉得有清香味。
激发学生对学习中草药的兴趣。
2分钟
5分钟
2分钟
4分钟
13分钟
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板书设计:
白芨药效
教学反思:
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平常举手不积极的学生一些机会,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告诉学生不怕说错,要勇于表达。
学生回答:有点甜;有点苦;没有味道像白开水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并为新知识做铺垫。
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亲身实践得出感受
2分钟
5分钟
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3、教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出示课件,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麦冬外形的特征。
白芨栽培技术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白芨栽培技术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白芨栽培技术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白芨栽培技术(大纲)一、白芨概述1.1白芨的生物学特性1.2白芨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二、栽培环境与选址要求2.1栽培环境2.1.1气候条件2.1.2土壤条件2.2选址要求2.2.1地势与排水2.2.2光照与风向三、繁殖方法与种苗选择3.1繁殖方法3.1.1分株繁殖3.1.2种子繁殖3.2种苗选择3.2.1种苗质量标准3.2.2种苗处理与保存四、栽培管理与技术要点4.1栽培时间4.2栽培方式4.2.1地栽4.2.2栽培基质选择4.3栽植4.3.1栽植密度4.3.2栽植方法4.4田间管理4.4.1水肥管理4.4.2病虫害防治4.4.3修剪与疏苗五、采收与加工5.1采收时间与方法5.2加工与储存5.2.1加工流程5.2.2储存条件与方法六、白芨栽培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6.1经济效益分析6.2市场前景展望七、附则7.1常见问题解答7.2相关政策与法规7.3推荐阅读资料一、白芨概述白芨概述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又称刀豆花、山豆根,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兰科白芨属。
白芨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地。
白芨植株高约20-50厘米,叶基生,呈带状,花紫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1. 引言1.1 白芨的简介白芨,又称白莨,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根茎肥大,外皮呈黄白色,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
白芨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等治疗。
白芨还可以用于药膏、口服液等制剂的配方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白芨的生长环境通常在山间草地、林缘草地以及灌丛中,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它的生长期一般集中在春季至夏季,植株长势旺盛,根茎发育较快,是最佳的收获时机。
白芨的生长状况与土壤质量、养分、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和保养,以确保植株的健康生长。
白芨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植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白芨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为中药材的供应做出贡献。
1.2 白芨的产地白芨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其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
在湖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地均有白芨的种植。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白芨的生长。
贵州的白芨品质最为上乘,被誉为“中国白芨之乡”。
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一般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草原、林缘以及河谷地带。
其生长的地理分布也决定了白芨的品质和功效。
选择合适的产地对于白芨的质量和产量都至关重要。
白芨的产地在近年来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农户的重视,通过科学种植、合理管理和技术支持,提高了白芨的产量和品质,为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白芨的产地将不断扩大,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白芨的用途白芨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其根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白芨被广泛用于中药材的提取和制作,主要用途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润肺止咳等。
白芨根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静等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传染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炎症等疾病。
白芨还可以用于美容护肤,具有去痘、祛斑、美白等功效。
中药材(白及、重楼)栽培技术PPT精选文档共60页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Hale Waihona Puke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0
中药材(白及、重楼)栽培技术PPT精 选文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白芨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解析》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白芨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解析》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白芨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解析》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白芨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解析》一、白芨概述白芨,学名Bletillastriata,又称白及、白芨草、白芨花等,属于兰科植物。
白芨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其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多个地区均有种植。
本文将从白芨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白芨的生物学特性白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喜阴、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
在自然条件下,白芨多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等地。
白芨的生长发育周期较长,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需34年。
其根茎呈扁圆形,表面灰褐色,有环节状凸起,质坚硬,断面类白色,呈放射状结构。
白芨花期46月,果期79月。
白芨的应用价值白芨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成分为白芨胶,具有收敛止血、生肌、愈伤、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创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状。
此外,白芨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用于园林绿化。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白芨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栽培前景广阔。
总之,白芨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了解白芨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对提高白芨栽培技术、发挥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白芨栽培环境要求气候条件:白芨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同时,白芨对阳光的需求较高,应选择阳光充足或半阴的环境进行栽培。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白芨属于兰科,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而“兰花家族”本来就是“美女集中营”。
白芨的植株高30~60厘米,地下有肥厚的白色块茎。
每年初夏时开花,每一枝上有3~8朵紫红色的花,大而美丽。
白芨入药的部分为它的块茎,通常在夏、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放到沸水中煮至无白心,然后除去外皮,晒干,再切成片。
它味苦、甘、涩,性寒,归肺经、胃经、肝经,最主要的功效为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适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皴裂,以及肺结核出血、溃疡病出血等症。
白芨对内外伤出血有奇效,很多民间传说中都记载着它神奇的止血功效。
比如说古时候有位会稽将军,从关外保护皇帝回京,身负重伤,虽然经过太医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因为肺部被箭射穿,所以吐血不止,命在旦夕。
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求能人前来医治。
这一天,来了位老农,拿着几株像棕榈叶一样的草药,根部有菱角肉形状的块块,献给皇帝道:“请把这些根块烘干,磨成粉,给那位将军冲服并外敷。
”将军用药之后,果然伤口愈合,也不吐血了。
皇帝龙颜大悦,便让太医把这味草药编入药书,公布天下,并以老农的名字给草药命名为“白芨”。
还有一个发生在牢狱里的故事,也能说明白芨的药效。
从前有个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儿好,很关心犯人的生活疾苦。
有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病了,这个老狱卒请来一位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并自掏腰包付了药费。
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他对老狱卒感激不尽,就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
多亏我有一个止血护肺的秘方,把一种神奇的白根研磨成粉末,用米汁调服,其效如神。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就把这个秘方奉上吧!”不久之后,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发现肺部有十余处受伤的穿孔,都被白根的粉末填补修复了,但这些粉末依然保持着白色,一点儿都没有变色。
从此,老狱卒牢记此方,临终前告诉了一位做郎中的朋友,并用献方人白及的名字给这味药命名,从此白根就有了“白芨”这个正式的药名。
【转载】【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白及
【转载】【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白及【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白及概述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娃、连及草、羊角七图片产地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
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形状鉴别白及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
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
无臭,味苦,嚼之有黏性。
炮制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味归经【性味】苦甘,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辛。
李氏:大寒。
雷公:辛,无毒。
③《别录》:辛,微寒,无毒。
④李杲:苦甘,微寒,性涩。
【归经】入肺经。
①《纲目》:入肺。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能主治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
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
①《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
②《别录》:除白癣疥虫。
③《药性论》: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皯疱,令人肌滑。
④《唐本草》:手足皲拆,嚼以涂之。
⑤《日华子本草》:止惊邪、血邪,痢疾,赤眼,癥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瘿,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
⑥《本草图经》: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
⑦李杲:止肺血。
⑧《滇南本草》: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
⑨《中国药植图鉴》:治矽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5-3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注意事项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紫石英为之使。
恶理石。
畏李核,杏人。
②《蜀本草》:反乌头。
③《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白芨种植技术课程设计
白芨种植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白芨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条件,掌握基本的白芨种植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白芨的繁殖方法和栽培过程,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的养护要点。
3. 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白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白芨的播种、移栽和日常养护工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白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白芨种植实践活动,培养对植物生长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激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技实践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鼓励提问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白芨种植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白芨概述:介绍白芨的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及经济意义,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 植物学特征- 药用价值- 经济意义2. 白芨种植环境条件:讲解白芨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等条件,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 光照- 温度- 水分- 土壤3. 白芨繁殖与栽培技术:详细介绍白芨的繁殖方法、播种、移栽及日常管理,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 繁殖方法- 播种技术- 移栽要点- 日常管理4. 白芨病虫害防治:介绍白芨常见病虫害的类型、症状及防治方法,关联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 常见病虫害- 症状识别- 防治措施5. 白芨采收与加工:讲解白芨的采收时间、方法及加工过程,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
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摘要】白芨,是一种重要的草本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的相关内容。
在先介绍了白芨的概述和重要性。
在分别详细阐述了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播种方法、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加工的技术要点。
在展望了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白芨的种植技术与栽培方法,为推动白芨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白芨种植技术、栽培、生长环境、播种方法、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发展前景、建议、白芨的概述、白芨的重要性1. 引言1.1 白芨的概述白芨,学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t Hoffm,属五加科白花类白花族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芨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滋阴清肺、补脾胃、润肠、安神等功效。
白芨的根茎肥厚,富含多种药用成分,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白芨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草甸、林缘疏林地和荒草地。
其耐寒性强,适应性广,喜光半阴,怕干旱,宜湿润多雨气候。
白芨生长期要求较长,生长迅速,开花结果早,种植较容易。
白芨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栽培记载。
现代人们对白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白芨的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提升,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白芨的重要性白芨,又称为“白芨蕊”,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根部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抗炎抗菌等功效,对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了解白芨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白芨种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到白芨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相关科研机构和种植户加大对白芨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促进白芨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白芨,又称为羌活,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白芨种植技术要点
白芨种植技术要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白芨种植技术要点。
你想想啊,白芨这宝贝,可浑身都是宝呢!就好像是一个隐藏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
那怎么才能种好它呢?首先啊,得选个好地方。
就跟咱人找家一样,得舒服、合适吧!这地儿得排水良好,不然白芨可不得被水淹得够呛。
咱能让咱的宝贝受这委屈吗?肯定不能啊!
再说说土壤,那得肥沃疏松啊!不然白芨怎么能茁壮成长呢?这就好比孩子得吃好的才能长得壮实。
选好了地,咱就得准备种植啦。
种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儿,别把它弄伤了。
你说咱要是不小心把它弄伤了,它得多难受啊!那怎么种呢?要把白芨的块茎放在土里,盖好土,就像给它盖了个小被子。
种完了,还得好好照顾它。
浇水可不能马虎,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就像咱吃饭得适量一样。
太多了会淹死,太少了它会口渴。
施肥也很重要,给它来点营养,让它长得壮壮的。
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啊,这就像咱要预防生病一样。
一旦有了病虫害,那可不得了,得赶紧想办法除掉,不然咱的白芨不就遭殃啦!
我跟你说,只要咱认真对待白芨种植,好好按照这些要点去做,就一定能种出又大又好的白芨。
咱可不能偷懒,不能马虎,不然怎么能收获满满的成果呢?所以啊,大家都行动起来,把白芨种得棒棒的,让我们一起见证白芨的成长奇迹吧!
我的观点就是,只要用心去种,白芨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回报!。
中药材白芨介绍
中药材川乌介绍一、概述本品为毛莫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检査】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9.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通则2302)。
【含量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乌头碱(C34H47NO11)、次乌头碱(C33H45NO10)和新乌头碱(C33H45NO15)的总量应为0-0.50%〜0.17%。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二、采收及加工:1、采收夏至至小暑,太子参地上茎叶半数枯黄时,参根已长成应即收获。
过早或过晚采收粉质少、出干率低,质量也差。
延期收获,还常因雨水过多造成腐烂。
起挖深度一般13厘米左右,按行距细心依次采收。
亩产量200-300公斤。
2、加工有烫制晒干和自然晒干两种方法,烫制晒干:将挖起的鲜参,放在通风屋内摊凉1-2天,使根部失水发软,用清水洗净装入箩筐内,稍经沥水,放入开水锅中,浸烫2-5分种,随即摊放在水泥晒场或芦席上曝晒至干脆。
浸烫以能顺利插入参身为标准。
干燥后把参根装入箩筐,轻轻振摇,撞去参须,即成商品。
这样加工的参,习称烫参,参面光,色泽好,呈淡黄白色、质地较柔软。
白芨种植技术和栽培
白芨种植技术和栽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白芨种植技术和栽培那些事儿。
你说这白芨啊,就像是咱地里的宝贝。
要种好它,可得有点小窍门呢!
首先咱得找个好地儿,就像给宝贝找个舒适的家一样。
这地儿得排水良好,可别让白芨泡在水里,那不得“淹死”呀!土壤呢,要肥沃疏松,这样白芨才能舒舒服服地扎根生长。
然后就是种苗啦!这可得精挑细选,找那些健康强壮的种苗,就跟咱挑运动员似的,得有活力呀!种的时候也别马马虎虎,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种下去,就像对待小婴儿一样轻柔。
白芨生长的时候,可别忘了照顾它哟!浇水要恰到好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你说这像不像哄女朋友,得掌握好那个度呀!施肥也得跟上,给它补充足够的营养,让它长得壮壮的。
嘿,你想想,看着白芨一点点长大,那心情得多美呀!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一样。
要是遇到病虫害,可别慌,咱得像医生一样,赶紧给它诊断治疗,可不能让这些小坏蛋把咱的宝贝给糟蹋了。
还有啊,平时得多留意白芨的状态,有没有发黄啦,有没有长歪啦,这都得关心着。
这就跟咱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稍有不舒服就得赶紧调整。
等白芨长大了,收获的时候那可真是让人开心呀!那一株株白芨就像一个个小宝藏,那成就感,啧啧,别提多棒了!
咱中国人种地那可是有一手的,这白芨种植也不例外。
只要咱用心去种,就一定能种出好的白芨来。
这不只是为了赚钱,也是一种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呀!所以呀,大家都行动起来,一起把白芨种得棒棒的,让咱们的生活也因为白芨而更加美好!怎么样,还不赶紧去试试?。
《药象品悟课》第六课:白芨
《药象品悟课》第六课:白芨
(2013-06-20 09:52:51)
▼
1、观形色
叶子同样比较长,略宽大,叶脉平行,舒展之象。
花的颜色偏紫色,收藏之象。
白芨药用部分为根茎,比较圆润,外表有一圈一圈的环形纹,是一种土气之象,药气缓和。
新鲜的白芨切片很细腻很滋润。
白芨产量不高,价格相对较贵。
2、药气分析
白芨自然兼具五色,可以润养五脏,养五脏之真气,充养五脏之精。
一般的药物都不会像白芨那样干净、柔和,很难去养五脏。
能够养五脏的药很少,品质好的人参可以,但主要养五脏之气。
再就是白芨,白芨可养五脏之阴。
白芨养五脏,因其滋润,所以更偏于养肺阴。
3、品药交流
白芨可以止血,因为白芨汁液比较黏,熬出的药液也比较粘稠,白芨药液喝起来柔和,黏滑饱满,质地醇厚的感觉。
相比之下,麦冬、百合显得更加清淡。
4、临床应用
有胃病的人,药物里加白芨胃会感觉很舒服,补肾的时候,加白芨补肾效果更好。
养润的同时带有一些封藏之力。
白芨一是治疗肾病。
好的白芨打粉吃偏养偏藏偏补,入汤剂的话在补的同时还有比较好的流通性。
白芨质地粘稠,有敛邪的作用,所以,郁结重或病气重时要慎用。
若用的话,需要配合疏通的药物配合使用。
单纯的虚证是可以同补益的药一起用的,效果更好。
白芨栽培技术PPT学习教案
第18页/共21页
第19页/共21页
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
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 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 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 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一般亩采收鲜品 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个大、饱满、 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白芨块茎含有淀粉、 葡萄糖、挥发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第20页/共21页
第4页/共21页
白芨的块茎为我国传统中药,白芨花色艳丽,也是一种很好的景观 植物,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因此市场对白芨的需求十分旺盛。近 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遭到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自然资 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 。
第5页/共21页
形态特征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 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 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 月,果期7~8月。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 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2、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 大面积发展时可选用组培苗繁殖。9~11月初将白芨挖 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 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 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 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 用种苗100公斤。
第14页/共21页
第15页/共2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名:白及。
李时珍说: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
野生。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此外浙江、河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福建、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扁圆形。
有2~3个分叉,略似掌状,长1.5~4.5厘米,厚0.5~1.5厘米,分叉扁圆锥形。
表面黄白色,有细密纵皱纹,上面有微凸起的茎痕,周围有较紧密的环纹2~3圈。
和点状细根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断裂残基,周围有稀疏环纹1~2圈,分叉上亦有稀疏环节纹1~3圈,环纹呈棕色或褐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角质样,黄白色半透明,并有散在的细椎管束小店。
气无,味微苦。
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个大坚实,色白明亮,光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白芨胶(为粘胶质)和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1、止血,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据初步观察,其原理为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
白芨末的止血效果迅速确实,优于紫珠草、大小蓟等。
2、抗菌,体外试验对大型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3、抗真菌,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化瘀止血,补肺生肌。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外敷痈肿,烫伤,皮肤燥裂。
临床应用:1、治肺、胃出血,白芨较常用。
配枇杷叶、阿胶珠等治肺出血。
例如白芨枇杷丸即为治疗肺痨咯血的有名方剂,凡阴虚有热的咳嗽咯血均可用。
治胃溃疡出血,常配乌贼骨,或配陈棕炭、当归炭、阿胶、白芍等,方如溃疡出血汤。
2、外用止血。
以白芨纱布或用粉剂覆盖创面,不仅对皮肤损伤的止血有效,且在手术时对肝、肾静脉出血的止血也可靠,止血效能较明胶海绵或淀粉海绵更好。
单纯外伤出血,可用白芨末配五倍子末撒敷患处。
3、治肺结核。
历代医家用白芨治疗肺痨的不乏其人,有的还称誉白芨有“补肺”作用,但实际上,白芨在肺结核病的治疗上主要仍在合并有咯血时用。
现代应用白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或空洞型肺结核虽不少,但多配其他药用,有的配雷米封(效果比单用白芨或单用雷米封好),有的配大蒜粥(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按中医传统经验,则多配其他滋阴益气药,如龟板、牡蛎、山甲、阿胶、党参、黄芪等,这样的配伍起到滋养、强壮、补充钙质和抑菌的作用,对促进结核病变消散或纤维化、钙化有一定作用,这也许就是所谓“补肺”的原理所在,但白芨究竟在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这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治支气管扩张,有咳嗽和痰常带血者,可以单用(白芨粉每次3g,每日3次),但最好配百合、麦冬、阿胶、三七等养阴药和止血药同用。
外用方面,白芨还可以治疮疡(与皂角共研细末,水调敷,或以蜂蜜调敷),治肛裂(以白芨和石膏粉治成软膏局部涂敷),治皮肤皲裂(白芨粉用麻油调匀外擦),都有一定效果。
使用注意:习惯上本品忌与乌头、附子配伍。
用量:粉剂3~9g,入煎剂6~18g,大剂可用至27~30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1、白芨枇杷丸:白芨30g,枇杷叶(去毛蜜炙)15g,藕节15g,阿胶珠(蛤粉炒)15g,共为细末,以生地浓煎取汁泛丸,每次3g含化,治咳嗽咳血、肺损阴虚。
2、溃疡出血汤:白芨12g,白芍9g,陈棕炭9g,当归炭9g,阿胶9g(溶化),党参9g,黄芪12g,水煎服。
注:白芨有抗结核菌的作用,配合雷米封治疗肺结核效果较好。
配乌贼骨可治疗消化系统溃疡出血。
【中文名】白蔹(《本经》)【类别】根类【异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
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
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
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
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
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
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
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
气微,味甘。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
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煎汤,1~3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
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选方】①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
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
(《补缺肘后方》)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
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
(《普济方》白蔹散)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
为细末,干撒疮上。
(《鸡峰普济方》白蔹散)③治?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
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
(《圣济总录》白蔹散)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
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白蔹散)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
为末。
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
(《仁斋直指方》白蔹散)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
(《圣惠方》白蔹散)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
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
(《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
捣烂外敷。
(《全展选编?外科》)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
(《备急方》)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如无地黄汁。
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
(《圣济总录》白蔹汤)【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
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
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
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
共治80例,66例有效。
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白茅根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毛草根。
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
野生。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根茎细长圆柱形,通常不分歧。
长约50厘米以上,直径约2~4毫米。
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
节明显,节上有残留的鳞叶,根及芽痕。
味微甜。
以色白,条肥壮,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大量钾盐。
并有芦竹素、白茅素、木蜜糖、果糖、葡萄糖、柠檬酸、草酸等。
功效与作用:1、利尿。
白茅根水浸剂对正常动物有利尿作用,有效成分可能主要为钾盐。
2、止血。
茅花止血作用较显著,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炮制:切咀:(1)鲜用。
(2)生用。
(3)炒炭。
性味:甘寒。
归经:入心、脾、胃三经。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
利尿。
主治:热病烦渴,吐衄,尿血,水肿,黄疸,肺热咳喘等症。
鲜用凉血益阴。
炒炭去瘀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尿血而属热证者,但单用效力不大,需配生地、黑山栀、藕节等。
2、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取其有利尿消肿作用,目前常配车前草、玉米须等,据初步观察,有近期治愈效果,方如急性肾炎方。
3、用于治疗温热病烦渴(配芦根)、恶心呕吐(配葛根)。
此外,用茅根水煮猪肉,或以茅根、赤小豆煎汤,对治疗黄疸水肿有一定作用。
单用茅根煎汤代茶喝,可清热利尿。
用量:茅根12~30g,茅花3~9g。
处方举例:急性肾炎方:茅根15g,车前草9g,玉米须15g,仙鹤草9g,鹰不泊9g,漳柳头15g,水煎服。
白前(《别录》)【异名】石蓝、嗽药(《唐本草》)。
【来源】为萝?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