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

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最初的选拔学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高考改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

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展望未来,高考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考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需要更多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高考的发展历史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考的发展历史。

1.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考试的科目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选拔了大量人才。

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唐朝的科举考试逐渐规范化,明朝的科举制度则更加严格和刻板。

到了清朝末期,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为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制度创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中国政府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1952年,中国开始实行高考制度,旨在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初期的的高考制度相对简单,科目设置也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3.高考制度的演变过程自1977年以来,中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该政策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高考的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等重大战略,对高考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逐渐向多元化和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估。

4.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的对比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两者的目的和性质不同。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和人才,而高考则是为了选拔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其次,科举考试与高考的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估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儒家经典和时务策等知识,而高考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此外,科举制度与高考在教育资源分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最新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最新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最新指导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高考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关于高考改革的指导意见。

本文将就这一指导意见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高考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国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为选拔人才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决定进行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多元评价,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改革,我们希望能够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评价内容的扩展为了实现多元评价,教育部建议将评价内容从传统的文化知识扩展到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和创新创造等方面。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除了学科知识,学生的能力素养也将成为重要的评价对象。

这主要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素养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创新创造能力也将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鼓励学生在学科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元评价,教育部提出了评价方式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我们还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实验操作、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评价。

口头表达可以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实验操作则可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这既可以检验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将成为评价的一种方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选拔机制的改革高考改革还需要对选拔机制进行改革。

教育部建议将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相结合,形成学生的综合评价报告。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一.背景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

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

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1.高考制度的雏形: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

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2.正式建立:1952年6月,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废除:1966年废除高考。

4.逐渐恢复: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摘要: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单独招生考试向统一招生考试过渡阶段(1949—1951年),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1956年),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1965年),停废高考阶段(1966—1976年),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年),高考改革探索时期(1985—1998年),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2013年),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至今)。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应对建议1新高考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1.1选择性理念得到充分落实,获得了学生和高校的认同本次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选择性理念为主导,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批次的升学考试,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学生考高分的可能性,而且提升了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

从高校角度来说,通过选考科目的设置,可以选拔录取到更多适合专业培养的高质量生源,促进不同专业的特色发展。

1.2从中学教育来看,推动了中学内涵式发展本轮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良性竞争,为学生合理减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原则。

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中学等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为保障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学在此次改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教学组织、学习评价、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面临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3从录取情况来看,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和满意度新高考改革前,各省高考考生可以填报6~8个志愿,填报志愿数量比较少。

改革试点后,各省考生可填报志愿数量为24~112个不等,填报志愿数量的增加使得考生志愿填报的选择性大大提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结合高校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进行志愿填报,这大大提升了考生与高校之间录取的适配性。

其中,浙江、山东等省考生志愿平行到“专业(专业类)”,考生志愿填报率高、退档率低,考生满意度高。

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

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

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刘希伟㊀㊀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通过必考加选考 3+3科目及考试时间设置,不仅带来了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为激活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㊂选择性作为贯穿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官网,2014-09-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以及浙江㊁上海两试点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后,得到了全国教育学界的普遍称赞与肯定㊂其实,某种意义上,选择性这一理念基本上贯穿了1977年制度恢复以来的整个高考科目改革历程㊂2017年,既是浙江㊁上海首批试点高中学生参加新高考的年份,同时又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㊂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回顾高考科目改革探索历程,反思高考科目设置内在矛盾,廓清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所存问题,无疑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㊂从一种宏观视野来看,自1977年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以来,高考在科目方面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尝试㊂其中,第一次改革尝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㊂当时改革意见的出台十分谨慎,其研究工作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有关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场大讨论,而这一讨论是缘于中学阶段的 片面追求升学率 问题㊂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中学教育很快出现 片追 现象,甚至存在文科生不学理㊁化㊁生,理科生不学史㊁地的极端情况,由此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偏狭㊁残缺的严重问题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考改革研讨至少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1984年‘人民教育“杂志在第1至第7期开设了高考改革专栏,专门讨论高考分类㊁科目设置及计分比例问题;另一条是教育部委托北京㊁上海㊁陕西㊁湖北㊁四川㊁吉林六省市分别会同北京师范大学㊁华东师范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华中师范学院㊁西南师范学院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高考改革办法㊂(教育部学生管理司㊁本刊编辑部:‘ 改革高考分类㊁科目设置与计分比例讨论⓪结束语“,载‘人民教育“1984年第7期㊂)之后,国家采用了在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改革高考的思路㊂不过,当时只有上海地区结合会考进行了试点改革,其他各省的高考科目暂不调整,仍是原来的 文六理七 模式㊂从高考制度变迁史来看,增加科目设置类别及选择性的改革思路成为当时的一种基本共识,并进一步演变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种试点改革㊂1990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发布,根据通知所附‘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高考科目分为四组,第一组:政治㊁语文㊁历史㊁外语;第二组:数学㊁语文㊁物理㊁外语;第三组:数学㊁化学㊁生物㊁外语;第四组:数学㊁语文㊁地理㊁外语㊂(杨学为:‘高考文献(下)“,第457 45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㊂)这一改革方案,较之当时各省正在采用的 文六理七 二元分科模式,大大增加了科目的选择性㊂高校及系科㊁专业根据高考科目组的设置情况及各自特点选择一组作为考生的应考科目,考生则根据高校及系科㊁专业所要求的考试科目组以及本人的志向与兴趣选择一组参加考试㊂1991年,湖南㊁云南和海南三省开始作为试点试行这种科目设置,即所谓的 三南方案 ㊂若是抛开上海高考科目改革不论,那么 三南方案 可以说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在科目方面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尝试㊂然而,由于方案设计的内在不足等原因,湖南㊁云南和海南三个省份仅过了一年便停止了尝试,经过国家教委几年系统研究而形成的‘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只是昙花一现,随后被完全搁置㊂在今天看来,这一改革似乎有点 浅尝辄止 ,但实际上主要还是国家对于高考改革的态度比较慎重㊂既然 三南方案 的基本改革指向存在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那么自然应该及时 回头 或者再转向㊂其后,全国各省普遍采用了 3+2 高考2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模式,即高考分文㊁理两大类,语㊁数㊁外为共同必考科目,在此基础上文科类加考政治㊁历史,理科类加考物理㊁化学㊂较之 文六理七 模式,20世纪90年代的 3+2 科目设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㊂然而, 一法立,一弊生 ,高考取消生物和地理给这两门学科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㊂不难预见,将生物与地理排除在外的 3+2 高考模式势必被新的模式所替代㊂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 3+X 模式是1977年以来高考在科目方面所进行的第二次大的改革尝试㊂199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强调高考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为 三个有助于 ,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㊁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㊁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㊂在高考科目方面,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推行 3+X 科目设置方案㊂(杨学为:‘高考文献(下)“,第627 62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㊂) 3 指语㊁数㊁外为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不再分文㊁理科; X 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㊁特点的要求,从理㊁化㊁生㊁政㊁史㊁地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㊂就制度设计而言,较之1990年原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 X 科目在更大范围内赋予了学生与高校更多的选择权与选择空间㊂在 3+X 高考改革背景下,全国多数省份采用 3+文综/理综 模式,少数省份实行 3+文理综合 或 3+文理综合+1 模式㊂但截至2005年,多数试行 3+文理综合 或 3+文理综合+1 模式的省份,纷纷调整为 3+文综/理综 模式㊂如果说 3+X 高考在综合科目方面大体实现了改革目标,那么,其在增加科目选择性㊁增加高校及学生选择权与选择空间方面则无疑是失败了㊂各试点省份最终不约而同地取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某一门或两门高考单科科目的制度设计这一事实,折射出 3+X 高考改革在增加科目选择性方面还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㊂究其原因,选择性意味着多元性㊁多样性,多元性㊁多样性意味着复杂性㊁不可比性;考生与高校的选择权与选择空间越多,高考招生制度也就越多元化㊁多样化,越多元化㊁多样化也就越复杂㊁异质,越复杂㊁异质也就越不可比㊂(刘希伟:‘新试点高考招生制度:价值㊁问题及政策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0期㊂)同时,增加学生选择权意味着赋予了其忽略甚至近乎放弃学习某些科目的自由,由此,势必造成应试主义风气;尤其在避难趋易这一基本人性前提下,出于高考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大量考生纷纷 弃理选文 ,由此造成文理人才需求与培养㊁供给的 倒挂 问题,并且对物理㊁化学等理科顶级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造成巨大影响㊂全国第三次即最新一轮高考科目大改革,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科目方面实行 3+3 模式㊂在 实施意见 中明确地提出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规定考生高校入学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㊁数㊁外三个科目的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科目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㊂计入总成绩的学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院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㊁史㊁地㊁理㊁化㊁生等科目中自主选择㊂ 实施意见 的另一重要改革意见是提出了 应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学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㊂根据改革规划,新一轮高考改革自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㊂作为先行试点的上海与浙江,两地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既然都是以国务院 实施意见 为基本依据,必然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㊂但在科目与分值设置方面,两地存在着若干差异㊂上海新高考成绩由语㊁数㊁外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㊂高考成绩总分660分,其中语㊁数㊁外每门满分150分,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㊂就选考科目组合而言,上海考生共有20种选择㊂浙江新高考必考科目语㊁数㊁外每门分值同样均为150分;其选考科目则是从政㊁史㊁地㊁理㊁化㊁生㊁技(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中选择三门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㊂这样,浙江新高考考生总成绩满分为750分㊂在选考科目组合方面,浙江考生共有35种选择㊂上海与浙江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之后,引起教育学界及社会人士的广泛热议与普遍肯定㊂36刘希伟: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但随着两地改革实践的推进,方案的利弊效应也逐渐显现㊂两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试主义教育问题㊁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基础匹配问题㊁分数不等值问题㊁考试效度与区分度问题㊂尤其是浙江方案,由于制度设计更为复杂,因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更加复杂㊂事实上,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与之前 3+X 模式具有一定相似之处㊂当前,上海与浙江新试点高考综合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包括应试主义问题㊁分数等值问题㊁考试区分度问题以及考生基于高考收益最大化的 弃理选文 行为等,在以往 3+X 改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㊂广东之前的 3+X 实行时间较长,江苏省 2008年高考方案 也与当前新一轮 3+3 改革具有诸多类似之处,因此,两省可以为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若干有益启示㊂但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也遇到某些新问题,比如时间维度上的 一考定终身 与 多考定终身 问题㊁选考科目考试次数的 一 与 多 问题等㊂再比如,上海㊁浙江两地新学考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学考与高考两者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良性互动㊂而浙江新试点学考㊁选考科目两次考试的制度设计,又可为其他省份,尤其是将为考生提供学考或选考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㊂从这一意义上说,上海与浙江先行试验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已经彰显出重要的试点价值㊂高考制度一端连接基础教育,一端连接高等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且是社会矛盾的一个聚集点㊂尤其在中国,高考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改革高度敏感且 牵一发而动全身 ㊂因此,各省在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新困境,预研预判并及时作出应对与调整,力争以稳健节奏取得高考改革的最大共识与成效㊂[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新高考招生制度试点改革跟踪与评价研究 (16CGL059)资助㊂](作者简介:刘希伟,山东栖霞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㊂)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反思新高考的科目设置胡中锋,董㊀标㊀㊀自1952年8月首次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以来,65年间,数不清考试科目变换了多少次㊂前25年,以 文革 起落为界,在时间段上,有若干不可比之处㊂后40年与前25年,也有一些不可比的时间段㊂所以,今天论高考科目改革,往往只是讨论近40年来的情况㊂也是在这40年间,学界和社会各界,对高考科目设置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高了㊂一些深层次的沉珂积弊逐渐暴露,引发关注㊂到了把问题明确化㊁尖锐化,剪除榛莽,兼治标本的时候了㊂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势必推进高考制度愈发合理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从教育测量学角度出发,论列现行中国大陆高考科目设置的突出问题,不涉及高考实际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与港澳台的高考模式无涉㊂40年来,高考科目组合模式历经多种变化㊂比如, 文六理七 模式(理科考七门㊁文科考六门的模式,1981年起实行); 3+2 模式(理科不考生物㊁政治,文科不考地理,1993年开始实施); 3+X 模式(又有多种组合, 3+综合 模式,综合又分文综㊁理综和大综合等,1999年最先在广东实行)㊂2017年,浙江省高考采用的是 3+3 模式,不分文理科,第一个 3 指语文㊁数学㊁英语三科(全国统一高考),后面的 3 是从其他七科(包括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政治㊁历史㊁地理㊁技术等)中任选三科(由省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可考两次,取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成绩㊂同年,上海市的高考也实行了 3+3 (语㊁数㊁英,加上从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历史㊁地理和政治六科中任选三科)模式㊂㊀㊀这两种新的高考模式(以下简称 新高考 ),刚一实行就引起很大的争议㊂ 人民不满意 ,我们就必须探究并尝试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新高考4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7年第5期。

上海高考变迁史知识点

上海高考变迁史知识点

上海高考变迁史知识点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在上海的变迁中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和发展。

本文将以历史的视角,探索上海高考变迁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环节:初创时期的上海高考上海高考起源于1977年,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高考复苏的标志。

当时的高考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以综合素质面试和学业表现为依据,没有统一的考试科目和科目分数线。

考生报名和考试都相对简单,但由于历史原因,报名人数较少。

初期的上海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第二环节:科目设置的调整上海高考在80年代出现了科目调整的重要变化。

最初的高考科目设有四门: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科目。

综合科目较为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目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上海高考在1990年起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目调整,将综合科目改为了具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科目。

第三环节:考试内容的优化除了科目调整之外,上海高考也在考试内容的优化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1977年至1996年间,上海高考存在一种评卷方式叫做“大集体打分法”。

这种方式下,一份试卷会由多名评卷老师集体打分,然后取平均分作为最终得分。

然而,这种评卷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和主观性。

为了消除这些问题,上海高考于1997年引入了“线性分数平移制”,即通过对考生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跨年度、跨科目的平等竞争。

这一改革为高考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环节:高分绩点制度的实行2007年,上海高考迈出了又一重要的步伐,推出了高分绩点制度。

在过去的高考中,只有总分和各科目的分数。

但是,这种分数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潜力。

因此,上海高考采用绩点制度,将不同等级的分数转化为绩点,以此更细致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成长。

这一制度的引入,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原则,并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环节:多元化录取机制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考录取机制也在上海发生了一些重要调整。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变迁研究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变迁研究

2023年12月Vol.39,No.4Dec.2023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第39卷第4期[收稿日期]2023-09-28[作者简介]徐祥运(1963-),男,辽宁丹东人,辽宁理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变迁研究[摘 要]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变迁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三个主要阶段:“文六理七”和会考基础上的“3+2”模式阶段;以“3+理综(文综)”为主流的“3+X”模式阶段;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3+3”和“3+1+2”模式阶段。

这些科目设置政策的变迁,涉及和影响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的变革都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共同推动的结果。

其中,政治源流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单独地促成政策之窗的开启。

基于此,为了教育更加契合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未来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变革既要聚焦高考科目设置的现实问题、重视政策源流的“软化”作用,又要重视国家重要战略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多源流理论;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变迁[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4-0098-08A study on the policy changes of subject setting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multi-source theoryXU Xiang-yun 1,GAO Hai-xin 2,XU Bo-chang 3(1. School of Marxism ,Liaon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7,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China ;3. College of Education ,Beijing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the changes of the subject setting policy of the examina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main stages : the mode of “six subjects for liberal arts ,and seven subjects for sciences ”and “3+2”based on the pre-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mode of “3+X ”with “3+1 comprehensive subject of science courses (or 1 comprehensive subject of liberal arts courses )”as the mainstream ;and the mode of “3+3”and the mode of “3+1+2”in the new rou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se changes in subject setting policies involve and aff ect diff erent interest 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ource theory ,the reform of the subject setting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the problem source ,the policy source and the political source. Among them ,political source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which can independently facilitate the opening of the policy window. 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futur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ubject setting policy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examination subject sett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softening ”role of policy source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of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ies.Key words:multi-source theory ;subject setting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change○ 徐祥运1,高海鑫2,徐博昌3 (1.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2.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3.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5)● 社会治理研究·99·第4期一、引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简称高考)制度的改革内容包括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高考内容的改革、高考形式的改革以及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四个部分[1],其中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一直是高考改革最为重要的部分。

北工大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数据库检索报告--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北工大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数据库检索报告--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作业中文数据库检索报告11023224王丹阳2013年4月4日中文数据库检索报告目录一、课题名称 (2)二、检索词 (2)三、检索式 (2)四、检索过程 (2)1、“读秀”-“图书”搜索 (2)2、维普数据库 (3)3、CNKI系列数据库 (4)4、万方系列数据库 (4)五、文献题录 (5)六、总结 (5)1.检索课题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其定义。

(5)2.研究此课题的重要专家和科研机构。

(7)3.与此课题相关的重要事实 (7)4.此课题现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及其他作者的见解。

(10)5.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11)七、心得体会 (11)中文数据库检索报告11023224王丹阳一、课题名称高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二、检索词由题目显而易见的检索范围要包括“高考”、“制度”、“发展”及“变革”。

仔细研究发现“变革”有“改革”、“改良”、“革新”、“改变”等同义词,于是本课题的检索词包含:“高考”、“制度”、“发展”、“变革”、“改革”、“改良”、“革新”、“改变”。

检索词“发展”、“变革”、“改革”、“改良”、“革新”、“改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或,他们与检索词“高考”和“制度”的逻辑关系为且。

三、检索式高考*制度*(发展+变革+改革+改良+革新+改变)四、检索过程1、“读秀”-“图书”搜索方式1:选择“书名”字段,输入检索词“高考*制度*发展”,结果为0方式2:选择“书名”字段,输入检索词“高考*制度*变革”,结果为0。

方式3:选择“书名”字段,输入检索词“高考*制度*改革”,结果为2,见图1。

方式4:选择“书名”字段,输入检索词“高考*制度*改良”,结果为0。

方式5:选择“书名”字段,输入检索词“高考*制度*革新”,结果为0。

方式6:选择“书名”字段,输入检索词“高考*制度*改变”,结果为0。

结论:考虑到图书书名较短,可选择准确、简单的检索词。

读秀不支持复杂的检索式,所以采用轮排重合检索词,多次检索的方式。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首先是高考制度的建立。

在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是实行单一的学制,不分高中、初中、小学,由于经济条件恶劣,没有条件让所有人上学,高等教育的招生也很有限。

直到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制开始慢慢规范,高中开始增加,并逐渐设立了普通高等学校。

1952年至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高考,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母语、数学和外语。

高考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保证每个大学都招收到优质的学生。

这个时期的高考比较简单,没有设定艰难的考题。

第二个阶段是高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从1953年开始,高考制度逐渐走上了正轨。

高考科目逐渐扩大,考试内容比较全面。

尤其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和高校招生工作几乎停滞不前,因此也没有高考。

直到1977年,高考重新恢复,但却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之前长时间没有进行高考招生,招生政策亟待制定,教育资源短缺,高考制度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此后几十年,高考制度经过多次,试图解决问题。

高考科目和内容逐渐扩大并趋于多样化,增加了理科、文科和工科等不同领域的考试科目。

高考的评分也逐渐走向科学化,采取了标准化的评分方法。

第三个阶段是高考制度的进一步。

2001年,高考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主要包括增加了对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的考察,取消了理科、文科划分,开设了新的科目如综合科、体育科等。

此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提高高考评判的公平性。

这一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随后,高考制度在各地继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探索多元化考试和招生模式。

近年来,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的新挑战,高考制度进一步推进。

202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方案》,提出了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方案,试图打破单一准入方式对分数的依赖,鼓励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考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高考这一制度对于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的变迁展开讨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与前瞻。

首先,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政策。

1977年,高考恢复,中国宣布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这一决策意味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新的时期,人们对于教育机会的追求开始得到了合法的渠道。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年轻一代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途径,被视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高考政策实施初期,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刻板的分数导向和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困扰着学生和家长。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政策中尤为突出,也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一些隐忧。

因此,高考政策的变迁和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高考制度开始逐渐改革。

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高考的主要目标从简单地选拔人才变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上。

高考科目开始扩大,除了语文、数学等主科外,还增加了文综、理综科目,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同时,高考试卷的内容也逐渐增加了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改革开放后期,高考政策再度发生较大变化。

2001年,改革开放20年后的高考改革更加深入,全国实行了联考制度。

这一改革突破了省级、地区级高考的限制,高考试卷统一命题、统一判卷、统一录取。

这一改革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分数线差异过大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然而,任何制度都存在可以完善的空间。

改革开放40年后,我们对高考政策的反思势在必行。

在高考政策的前瞻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所具有的缺陷,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考的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政策的核心,关系到对学生能力和潜力的准确评估。

当前的高考制度仍然偏重于笔试,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特长。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

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

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

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

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

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

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

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

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

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高考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高考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由于非 正式约 束 的长 期效力 ,那种 一揽子
的变迁 可能会 导致 失败 ,而且 可能进一 步强化
1 制度的某些特质。 曩 就考试方面而言, 统一考 全国
皙 试制度承袭了科举匿名评卷的传统。科举制度 在匿名评 卷上 的重要举 措是采 取糊名 制度 和誊
录制度 。 名制 度ຫໍສະໝຸດ 把 考卷上 的姓名 、 贯等 密 糊 籍
蔟 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 。誊录制度是将考生的
试卷 另行誊 录 ,这 样考 官在评 阅考生 的试卷 时 就无 从通过 字迹辨认 出姓 名 。 就录取 方 面而言 .高考 制度 中按省 区划分 录取 分数线是 源 自科 举制度 中配额 制 。我 国幅 员辽 阔 . 政治 经济文化 发展很 不均衡 , 人才 在分 布上 与各地 的政治经 济发展基 本上是 呈正相 关
L・ 揽子 ’ 变迁 是有 可能发生 的 . 与此 同时 , 但 许
多非正式约束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存韧性 。[J ”]5 12 () 包含 有文 化信 息的非正 式约束 “ 在长期 意 味着 : 它在 制 度 的渐 进演 化 方 面起着 重 要 的作用 , 从 而成 为 了路 径依赖 的根 源 ” 酏 。[ ’ ) (
渤 效率和公平性上不及考试选才而作罢。 科举制 度始 于隋唐 , 宋代获 得发展 , 明代 到 达 到极 盛 , 走 向没落并 于 10 年被废 止 。 清代 95 当 当 今 高考 制度 在考试 和录取 两方面 都承袭 了科举
法 ,但 却忽 略 了构 成非正 式约束 之基础 的根深 蒂 固的文化继 承 因素。 “ 因此 , 管正式规 则的 尽
收 稿 日期 :0 9 l — 6 20 一 2 2
作 者 简 介 : 敏 强 (9 3 ) 男 , 士 , 头 大 学 理 学 院讲 师 , 事模 糊 数 学 、 等 教 育理 论 研 谷 17 一 , 博 汕 从 高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自1952年我国实施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被视为选拔人才、晋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而在高考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分省招生制度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也被称为“文化插班生制度”。

其初衷是根据各省市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以确保更多地区有机会培养优秀人才。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省招生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省份之间录取分数的不公平。

由于全国高考试题相同,但分数线却不同,这使得一些分数偏高的省份的考生录取门槛相对较低,而一些分数偏低的省份的考生则面临较高的录取竞争。

因此,高考分数对于考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次,分省招生制度导致了高考报考热点地区之间的倾斜。

由于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门槛相对较低,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在这些省份报考更容易被录取。

因此,这些省份逐渐成为高考报考的热点地区。

这导致了高考报名人数的不均衡分布,使得热点地区的高校录取压力剧增,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冷门地区则面临招生难题。

再次,分省招生制度可能导致部分考生出现重复报考的问题。

由于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存在差异,一些考生可能会通过不断的报考来寻求更好的录取机会。

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压力,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同时,这也可能导致考生在不同省份之间作出抉择,从而削弱了家庭和地区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

面对以上问题,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已经开始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制度,将不同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进行调整和统一,以确保录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此后,我国的高考录取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努力减少分数线的差异,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然而,分省招生制度的问题还并没有完全解决。

高考加分政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路径优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高考加分政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路径优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高考加分政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路径优化--基于历史制
度主义视角
张卫国;刘杨;宣星宇
【期刊名称】《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2(42)19
【摘要】高考加分政策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选拔特殊人才、提升弱势群体教育水平和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野来看,高考加分政策自制定以来历经了初步探索、制度恢复、稳定发展、调整过渡和深化改革等五个阶段,其调整变迁的动力来自中央与地方政府间、高校与高中学校及考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博弈,且呈现出从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治理模式转变的趋势。

未来,高考加分政策可采取以下措施:从规范角度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提升政策治理能力;正视利益群体间博弈,增加弱势群体话语权;健全相关考试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执行监管效力。

【总页数】6页(P14-19)
【作者】张卫国;刘杨;宣星宇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8
【相关文献】
1.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演进与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2.撤县设市政策的变迁:历程、逻辑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3.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逻辑与优化路径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4.中国继续教育政策变迁历程、逻辑与方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变迁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1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高考改革与探索——郑若玲主持1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李 媛 方 芳摘 要:从政策文本来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14个省市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与时间、赋分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浙江、上海两地的高考综合改革经验对后续试点改革省份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同时前序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等选科人数下降、应试负担加重以及等级赋分政策产生的公平等问题,在后续改革省份的方案中也得到了及时的回应与调整,既体现了政策变迁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也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尊重多元参与基础上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新高考;文本分析;方案演变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提出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浙江省、上海市被列入第一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为其他省市改革的实施提供依据。

2017年,山东、天津、北京、海南4个省市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2019年4月,广东、江苏、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福建等8省同步出台文件,从2018年9月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根据《意见》[2]要求,各改革省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与考试时间、赋分方式等三个方面。

目前,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14省市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改革方案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高考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利益诉求的多元性。

一、改革方案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14省市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三批改革省份在考试科目上呈现出从“3+3”到“3+1+2”与“3+3”并存,考试次数与时间从多样化趋于统一,等级赋分方法呈现出省际差异性。

(一)考试科目首先是从传统的“3+X”模式向“3+3”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3+X”模式中,学生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作为必选科目,从文综和理综中选择其中一项作为选考科目,第一、二批试点省市改变传统“3+X”模式,改革了考试科目设置,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的3个科目成绩构成,即实施“3+3”考试模式,备选方案有“7选3”和“6选3”两种类型。

高考制度变迁

高考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的变迁:A.政策变迁B.考试制度C.招生制度1.制度的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当年有570万人参加,录取人数仅27万人。

2.取消限制:1978年恢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规定日期统一考试,不再限定录取迎接高中毕业生的比例。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3.自主招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到2005 年,享有这一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始于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

4.法律保障:1987年4月21日,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由此“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这一制度具有了法律效力。

5.大众教育:1999年,教育部试行高考网上录取。

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

6.考试科目的变化: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沿用了”文革”前的文理分科办法,理科7门课程,文科6门课程。

7.英语走进高考:1978年10月,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类杂志《英语学习》复刊。

同年,英语列入了考试科目——“不计总分,但是录取的重要参考”。

至此,除了出身外,英语成绩成为高考录取的另一标准。

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8高考下的新课改: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

被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

9.新课改下的高考方案:科目总分实行省份3+X 750 25省市区3+X+其他750 广东、山东、浙江4+综合630 上海市3+学业水平测试480 江苏省10.考试时间:2000年中国高考在上海、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实行春夏两季招生。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使高考告别了酷暑。

11命题形式:统一命题:1978年恢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规定日期统一考试,不再限定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

新高考改革对高等教育招生的影响分析

新高考改革对高等教育招生的影响分析

新高考改革对高等教育招生的影响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也几经调整和改革。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实施了新高考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选拔适合的人才进入大学。

本文就新高考改革对高等教育招生的影响展开分析。

首先,新高考改革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高考改革在考核形式上进行了调整,不再仅仅以抽象的笔试成绩评价学生,而是通过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高考改革中的综合评价,包括思维品质、学业素养、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这样一来,高校录取时也更容易选拔到适合不同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学生,从而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次,新高考改革改变了高校招生录取方式。

以往,高等教育招生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和分数线,这也导致了学生填鸭式的学习和培训。

新高考改革引入了综合评价机制,允许高校在录取时综合考虑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及面试等。

这种改革使得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而不仅仅以分数来论英雄。

这样一来,有助于实现人才选拔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了大学的录取公正性。

再次,新高考改革对地区和优质学校的影响凸显。

传统高考制度中,一些地区和优质学校被认为更容易获得高分。

而新高考改革对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改变。

综合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这意味着非重点学校和地区的学生有更好的机会被优质学校录取,以及实现潜在的发展。

这促进了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为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后,新高考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综合评价机制的引入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对于学生、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

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也需要优质的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来支撑,这对于教育部门的改革和高校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新高考改革还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录取过程的公平和透明。

高考测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反思--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高考测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反思--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2014.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考测试制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高考子制度①。

从微观与宏观或局部与整体两种视角,审视高考测试制度60年来的演变,不难发现,其在顺应高考制度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改革中的新问题。

厘清与总结这些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变迁路径,是认清高考测试制度改革局势,汲取改革经验教训,揭示高考制度变迁规律的重要前提。

一、高考测试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考试作为获取大学入门券的主要手段,其科学性决定着公平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且这些智能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呈现。

因此,从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来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方式应该是多元而非单一。

综观高考测试制度的改革演变,其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等在整体上基本是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考试形式上,打破了统考独大的僵局,实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为改变“一试定终身”和综合评价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

统一考试有“抵制特权,维护公平、公正”,“规模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1]以及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

中国从开始推行科举到20世纪80年代的李木洲(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高考测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反思摘要:反思高考测试制度的改革历程,其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制度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元评价、分类选才理念及其文化的形成。

但受制于中国社会整体改革节奏,高考改革亦处于重大转型期,多种考试形式急需改进与整合、多元命题方式尚需调整与完善、考试内容结构与设计有待优化、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还存在较明显的阶段性矛盾。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大事记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大事记

高考制度变迁大事记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

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

197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78年,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高考制度对比 1、 升学考试次数 中国:每年全国统考1次。学生若这次未考好,须1年后 再考。 美国:每年SAT可考7次,ACT可考5次。学生可自选考试 次数,争取最好成绩。 2、考试科目设置 中国:形式为3+X。科目由省招生委决定 美国:形式为2+X。科目由高校招生需要决定 3、考试科目难度 中国:试题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或被授权的省级教育 厅考试机构命题。数学科试题较难。所有考生接受同一难度 的数学试题。 美国:试题由权威、非赢利的全国教育测试中心命题。 多数学科试题较易。所有考生接受仅有初中水平的数学试题, 对报考高校理科的考生,接受X中有高中内容的数学试题
阅卷方式
1989年使用机器判卷的标准化考试 逐渐在高考中实行。
招生方式
• 统一招生:1952年我国建立全国普通高校统 一招生考试制度。此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 • 自主招生:(重点高校参与)2006年,上海 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300个名额,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
特殊政策招生
高考制度优点 高考制度的优点
1、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 2、磨练青少年的意志 3、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 4、为农村学子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提供条件 5、形成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6、促进了教育公平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一卷测全体、一 考定终身”,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考试科目多,“应试教育”变本加 厉,素质教育有名无实 三、现行高考使中国教育被功利所包围, 为升学所左右,“生命教育”、“素质 教育”、“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盲点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减负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新课改
教 育 的 制 度 化
初等教育
通过高考
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的变迁
• 政策变迁 • 考试制度 • 招生制度
制度的恢复
•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当年有570 万人参加,录取人数仅27万人。
取消限制
• 1978年恢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规定日期统一考试,不再限定录 取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 • 2001年4月2日,教育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 龄和婚姻限制。
大众教育
• 1999年,教育部试行高考网上录取。高校 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 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

近年来高校本专科生招生规模
考试科目的变化
•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沿用了” 文革”前的文理分科办法,理科 7门课程,文科6门课程。
英语走进高考
• 1978年10月,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类杂志 《英语学习》复刊。 • 同年,英语列入 了考试科目——“不计总分, 但是录取的重要参考”。至此,除了出身外, 英语成绩成为高考录取的另一标准。 • 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校长推荐优秀 生) • 保送生制: (品学兼优,成绩突出者) • 高校联考: (重点大学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 • 加分政策 :(特长生、少数民族)
高考制度十大变迁 中美高考制度对比 高考制度优缺点
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高中教育方面 •1、高中学制 中国:3年(小学6年,初中3年)。 美国:4年(小学5年,初中3年)。 2、课程设置 中国:学生统一学习多门必修课,少量选修课是必修课的 延伸,为升学考试服务。 美国:学生自主学习多门必修课与选修课,为毕业、升学、 工作或兴趣发展服务。 3、学科成绩评价 中国:平时成绩与终结成绩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 美国:平时成绩用百分制转换成A、B、C、D、F等级制, D等以上为合格;学科终结成绩用学分制,D等以上给规定的学 分。 4、高中毕业认定 中国:由学校组织主要必修课毕业考试,达合格标准,准 予毕业。学生不能提前毕业。 美国:学生参加州级统考,学科终结成绩合格,获得规定 学分;达到毕业总学分,准予毕业。学生可以提前毕业
高考下的新课改
◆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 科目设置改革方案。被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 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
新课改下的考试方案
科目 3+x
3+x+其他 4+基础综合 3+学业水平测试 总分 750分 750分 630分 480分 实行省份 25省市区 广东、山东、浙 江 上海市 江苏省
4、录取新生标准 中国:由省级招生委和高校划定最低录取 分数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美国:由高校自主决定录取新生标准,统 考成绩与平时成绩综合评价。 5、学生被高校录取 中国:考生资料被各级招生委控制,其录 取受志愿填报风险极大。考生仅被1所高校录取。 美国:考生资料由考生发往多所高校,高 校自主录取考生。考生可被多所高校录取,由 考生选定愿去的高校。
• 6、大学学习费用 中国:学生平均每年交学费4000- 6000 元人民币,约占人均年收入的40- •6、大学学习费用 60%。学生学费多依赖家长,可申请银行 中国:学生平均每年交学费 贷款、学校奖助学金。 4000-6000元人民币,约占人均年 美国:学生平均每年交学费 3000- 收入的 40-60%。学生学费多依赖 5000 美元,约占人均年收入的10-18%。 家长,可申请银行贷款、学校奖助 学金。 学生学费多依靠较宽松的联邦、州的奖助 学金、贷款及工读计划 美国:学生平均每年交学费 3000-5000美元,约占人均年收入 的10-18%。学生学费多依靠较宽 松的联邦、州的奖助学金、贷款及 工读计划
考试时间
• 2000年中国高考在上海、北京、安徽、内蒙 古等地,实行春夏两季招生。 •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 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使高考告别了酷暑。
命题形式
• 统一命题: 1978年恢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规定日期统一考试,不再限定录取应届高中 毕业生的比例。 • 自主命题:2000年上海市首先自主命题,此 后, 自主命题的省市逐年增加。
• 高考改革曾经中断 高考改革曾经中断 从1977 年开始至20 20世纪 90 年代末,高考几乎没有 • 从1977 年开始至 世纪 90 年代末,高考几乎没有 大的改革。 1977 年高考匆忙恢复,超过50% 的考生不是 大的改革。 1977 年高考匆忙恢复,超过 50% 的考生不 应届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 是应届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高考考生才以应届为主,高考制度步入正轨。 此后高考考生才以应届为主,高考制度步入正轨。 多元化是改革趋势 • 多元化是改革趋势 针对扩招、各地自主命题等高考改革,郑晓齐教授 说,20世纪90年代后,考能力的概念体现在高考中,各 • 针对扩招、各地自主命题等高考改革,郑晓齐教授 地自主命题带来的是教材的变化,导致考试内容的多元 说, 20世纪90年代后,考能力的概念体现在高考中, 化。 各地自主命题带来的是教材的变化,导致考试内容的多 人均GDP增加,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强烈,高 元化。 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弱化了。 要化解高等教育的需求强烈的矛盾,高考必然要改革, • 人均 GDP增加,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强烈,高 多元化是高考改革的趋势。 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弱化了。 要化解高等教育的需求强烈的矛盾,高考必然要改革, 多元化是高考改革的趋势。
高考制度的设想
• • • • • • • • • •
恢复高考:报名人数达570万 .恢复高考:报名人数达570万 高校收费:学费从此年年长 .高校收费:学费从此年年长 “ 3+X”:治疗偏科的良药 :治疗偏科的良药 .“3+X” 网上录取: 66 年时间基本普及 .网上录取: 年时间基本普及 .高校扩招: 108 万到 475 万 高校扩招: 108 万到 475 万 .春季高考:磕绊 年前途不明 春季高考:磕绊 55 年前途不明 .高考年龄:取消年龄婚姻限制 高考年龄:取消年龄婚姻限制 .高考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高考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权扩大了 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权扩大了 .自主命题:今年高考卷版本多样化 自主命题:今年高考卷版本多样化
.
目前高考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压力。
2.高考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
3.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的单一化导 致高考的“负荷”加重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社会经济原因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高考成为—个 社会问题,也促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三,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单一,造成高考制度的不 堪重负和应试的火热。 四,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在中等职业教育上的 重大缺失,导致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情况的 出现。 五,社会就业看中高学历的不良倾向,也为应试教 育无形之中开拓了市场。 六,学校和社会对高考目标和中学教学目标的简单 同—化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也是—个因素。 七,家长的超值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 助长了应试教育的气焰。 八、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有偏差
面对这种困境, 我们该何去何从??
改革方法
一、实行多个平行的第一志愿。 二,增加统考次数。 三,规范学校面试。 四、增加平时考试成绩加权 五、强化自主招生 六、规范高校管理经营,重素轻量。 七、国家规划发展中等教育,提高中等教育地位, 分流生源。 八、加强高校素质培养,提升大学生素质与价值。 九、加强舆论监督与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 氛围。
高考制度的设想
原则
择优录取 公平公正 提升能力 多次录取
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严格完备的诚信 档案体系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网上录取
招生制度
统一考试与学校自主性相结合 校长实名制推荐 保送(调节) 特长生 自荐制
希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谢谢!再见!
自主招生
•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 的自主招生权。到2005年,享有这一自主招 生权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 •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始于2006年复旦 大学和上海交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