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急慢性中耳炎中医效验良方,含经典验方及民间偏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方】急慢性中耳炎中医效验良方,含经典验方及民间偏方
中耳炎就是中耳发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症见耳部持续性隐隐疼痛,听力下降,耳鸣。
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会变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很难治愈,常会导致耳聋。
中医将中耳炎为“耳脓”“耳疳”,认为本病是由肝胆湿热、邪气盛行而引起。
治疗时,有虚实之分。
实证表现为耳内胀闷,耳痛耳鸣,面色红赤,耳道脓液黄稠,多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虚证表现为耳道流出脓色清稀,耳聋耳鸣,面色萎黄,头昏眼花,四肢乏力。
方一王氏二陈汤加味【主治】: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病程2周~1个月,病程较短,耳膜内陷不明显,光锥可部分存在。
鼓膜可呈琥珀色,声导抗示'B'或'C'型,抽出液清淡,苔薄黄或薄白。
治宜清热疏风化痰。
基本方:半夏10g,陈皮6g,白芥子6g,茯苓10g,枳壳10g,白僵蚕10g,浙贝母10g,桔梗6g,石菖蒲6g,生甘草6g。
偏于风热合银翘散加减;偏于风寒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中期】:病程1~3个月,耳膜内陷明显,光锥消失,声导抗示多为“B'型,苔腻或黄或白。
治宜健脾利湿化痰。
基本方: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茯苓10g,桔梗10g,石菖蒲6g,枳壳10g,白僵蚕10g,薏苡仁30g,生甘草6g。
抽出液黏稠可加竹茹10g;苔黄加金银花15g、黄芩10g;苔白加白术10g、炒扁豆10g。
【后期】:病程>3个月,耳膜内陷,并有干燥状,锤骨外突明显,苔薄偏干。
治宜温肾涤痰。
基本方:制附子10g,半夏6g,白芥子6g,茯苓10g,熟地黄15g, 山茱萸12g,山药12 g,桔梗6g,枸杞子12g,生甘草6g。
【用法】:分期治疗,水煎服,日一剂。
10日为1个疗程。
【编按】:所用方为王氏二陈汤出自《外科症治全生集》﹐由半夏、陈皮、白芥子组成,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必用之方。
在早期对夹有热者,方中可加入清热药物,'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
辨证上以抽出液为依据,稀者用王氏二陈汤,稠者再加入竹茹、胆南星等。
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渗出液的吸收有殊功;白僵蚕祛风解毒,消肿化痰,无论是风热、热毒还是痰涎壅盛,无不相宜,尤对苔浊腻者效著;石菖蒲、桔梗一温一平,化湿
祛痰,开宣肺气,宣通诸窍。
虽分三期,临床应用宜灵活掌握,根据病程、症状、抽出液及苔象加减运用。
48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2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
方二通窍耳聋汤加减【主治】:分泌性中耳炎,症见耳闷、堵塞感,部分听力下降。
【方药】:柴胡15g,香附(醋制)12g,川芎12g,葛根15g,通草12g,丝瓜络15g,石菖蒲15g,丹参15g,全蝎12g,白芷12g,茯苓30g,甘草6g,小儿用量酌减。
【加减】:若鼻塞加苍耳子6g,辛夷12g;黄脓涕多者加鱼腥草15g,黄芩15g;若脾虚明显者加党参15g,白术12g;痰多者加法半夏10g,浙贝母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2周为1疗程。
【编按】:通窍耳聋汤中柴胡、川芎、香附为《医林改错》通气散的处方,书中云:'耳孔内小管道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早服通气散..…...三二十年耳聋可愈。
'通气散结构严密,疏肝行气活血开窍为君药;通草、丝瓜络、丹参行气通络,化瘀导滞为臣药;以石菖蒲、全蝎通窍聪耳;葛根、白芷升清降浊以复脱清灵;茯苓化湿祛浊;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60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35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络开窍之功效。
方三陈夏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主治】:分泌性中耳炎,症见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等。
【方药】: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5g、半夏10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石菖蒲10g。
【加减】:若抽出积液呈浓稠的胶状者,可加元明粉、海浮石、海蛤粉等,积液浓度转稀后应即撤去上述药物;若湿热较重,鼓膜充血明显、口苦胁痛者去党参、白术加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若鼻塞较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等。
【用法】:每天1剂,水2次煎服,疗程最短1周,最长3个月。
【编按】:采用陈夏六君子汤健脾化痰,配合三子养亲汤加强化痰之功,故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55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39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
方四泽泻汤加味【主治】:渗出性中耳炎,其主要特点是中耳腔内有渗出性非化脓性积液,导致听力下降,主要症状为耳内闷胀堵塞感,低音调耳鸣、听力下降等。
【方药】:泽泻20g,白术、茯苓、苡仁、赤芍、藿香、佩兰、石菖蒲、荆芥、防风、苍耳草各10g,生甘草、红花
各6g。
【加减】:有肝胆湿热,出现黄稠液体者,加用焦山栀、柴胡、龙胆草、黄岑等以清解肝胆湿热;痰湿夹热者,选加半夏、贝母、瓜蒌皮、胆南星以清化痰湿。
【用法】:以上为成人剂量,小儿减半,水煎服,日1剂,7剂为一疗程。
【编按】:经过1个疗程治疗,120例患者治愈112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3%。
本病属中医耳胀、耳闭范畴,为湿阻清窍或痰湿犯上;引起耳窍气道受阻,咽鼓管闭塞不通,痰湿淤积中耳腔,形成鼓室积液。
故治以利湿通窍,以泽泻、白术、茯苓、苡仁利水渗湿;藿香、佩兰、石菖蒲化湿开窍;荆芥、防风、苍耳草祛风解表通窍;赤芍、生甘草、红花活血散淤,清热凉血,诸药配伍,能迅速消除咽鼓管的充血水肿,恢复正常通气功能,以达到解除病症的目的。
方五皮刺法【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方法】:取聤耳穴,位于耳屏尖与听宫连线间靠耳屏尖外1/3处;于选定穴位处常规消毒,在无菌操作下,用5分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约1分深(同身寸),逆时针捻转180°,迅速拔出,不闭孔;出针后同侧耳内有发热胀感;每日一次,2~3次可愈。
【编按】:痊愈48只患耳,好转8只患耳,无效2只患耳,总有效率96.4%。
本法只适用于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
皮刺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内容丰富,方法简单,简便易行、疗效快、痛苦少,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宜。
另外,此法立竿见影,便于普及,也是基层医疗单位切实可行的医疗方法之一。
方六小柴胡汤【主治】: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
【方药】:柴胡12g,黄岑、半夏、生姜各9g,人参、炙甘草各6g,大枣4枚。
【加减】:病初起者,加荆芥、防风、石菖蒲各9g;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者,加用当归、石菖蒲、路路通各10g。
【用法】:服药方法:1剂/天,水煎2次,分2次温服。
【编按】: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如属初感外邪,加用荆芥、防风祛风,石菖蒲通窍;病情持续,则加郁金、石菖蒲,以加强化痰、通窍作用;病情迁延不愈,形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者,应加活血化瘀及通窍之品,如当归、路路通及石菖蒲。
分泌性中耳炎无论病情久暂,肝胆经气不舒都是一个重要原因,故用小柴胡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0例患者经过治疗临床治愈2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方七煅牡蛎粉外用【主治】:慢性中耳炎,临床上以耳
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
【制用法】:取煅牡蛎粉晒干,研细末,过细筛,备用。
然后取干净白纸,卷成烟卷样细纸筒,直径以能插入耳内为准。
用药前彻底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的脓液,可用3%的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生理盐水棉棒试净。
患者取坐位,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将细纸近端蘸少许煅牡蛎粉,慢慢送入耳内,这时远端用力一吹,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物的吸收。
每日一次,每次吹入药散不宜过多。
但对穿孔小,脓液多者禁用。
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甚至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编按】:48例患者用药7~21天,平均14天,其中治愈20例,好转21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为85.4%。
煅牡蛎属贝壳类中药,具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作用,内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研末外用,可减轻局部水肿渗出,从而起到除湿排脓、生肌敛疮之功。
方八蔓荆子汤合红棉散【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方药】:蔓荆子15~20g,升麻12~15g,前胡8~12g,桑白皮12~15g,甘草3-9g,麦门冬14~18g,茯苓18g,赤芍药15~20g。
【红棉散】:枯矾15g,龙骨12g,海螵蛸15g,洗净,切碎,与冰片2g共为末,消毒,贮瓶中备用。
【用法】:将外耳道洗净后,吹入红棉散量易少,鼓室内覆盖薄薄一层即可,以防结块妨碍引流),日1次;同时煎服蔓荆子汤,日1剂,分2次服,直至外耳道流脓止、干燥。
其后间断用蔓荆子汤2~3个疗程,1个疗程为3剂,疗程间隔时间为8~10日。
【编按】:110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9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100%。
方中蔓荆子、升麻祛风清热解毒;前胡、桑白皮化痰泄热;麦门冬、赤芍药滋阴凉血;茯苓利水渗湿,可清热解毒,泻三焦之火。
诸药合用,集清热、化痰、凉血为一体,据其病因而选其君臣,定其用量,治本求源。
红棉散中枯矾清热解毒,燥湿祛腐;龙骨收敛固涩,研末外用可收湿敛疮;海螵蛸收敛止血;冰片清热止痛,祛腐生肌。
诸药合用,共奏解毒燥湿、收敛止血、祛腐生肌之功。
故中药内服、外用,能使局部组织消除肿胀,促进炎症吸收,改善引流,促进脓液的排出,可有效控制鼓室、乳突内顽固性感染,疗效巩固,尤对乳突根治术后复发患者效果良好。
方九治疗中耳炎验方配方及用法:白矾3份,食盐1份,樟脑2份,冰片2份,共为细末,装入瓶内备用。
用药时,先将耳中脓液用干棉球蘸净,
再将黄豆大的药粉撒入耳内,最后用半寸长大葱塞住耳孔,约20~30分钟。
每日1次,一般2~3次痊愈。
方十中耳炎验方制备方法:取猪胆1只,猪胆不能破裂,原胆汁要保留在胆内,在胆上部开一小口,塞入适量明矾,使明矾全部浸没在胆汁里,然后用线在开口处扎牢,再把猪胆挂在通风处阴干。
经过一段时间后,待胆汁干了,把胆内明矾取出,研成粉末,即成“明矾散”。
用法:用一根干净的吸管,吸管内放入少许药粉,将吸管的一端伸进患者耳道内,将药粉吹入耳道深处,每日吹药2~3次,直至耳内没有脓液,耳道内干燥为止。
疗效:一般用药4天后,耳道内流脓即止,用药7天后,耳内完全干燥。
方十一治分泌性中耳炎验方笔者近年来采用下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5例,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方药用法:车前子(包煎)20g,泽泻20g,蒲公英20g,大戟1.5g。
日1剂,水煎服,3次/日。
若中耳积液较多者,行鼓膜穿刺后服上方效果更佳。
方十二治疗中耳炎验方取明矾10g,置铁勺中熔化,晾干后研细;加麝香、冰片少许,研匀备用。
用药前先用双氧水将创面冲洗干净,用棉棒拭净;再取少许药粉,用一干净白纸卷成的尖纸筒,将药粉吹入患侧耳道内。
隔日1次。
一般经2~3次治疗即愈。
本法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十三鹿角霜治中耳炎有良效用鹿角霜治疗中耳炎,是吾师张介安教授祖传验方。
笔者应用本验方屡用屡验。
现将方法介绍于下。
处方:取鹿角霜10g,冰片1g,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先将患耳用生理盐水洗净,再滴菜油1滴于耳内,将以上药粉少许吹于耳内,每日2次,一般用药2~3天可痊愈。
体会:鹿角霜气味咸温,能行血消肿,可治恶疮痈肿。
中医认为,中耳炎多为三焦蕴热,气血瘀阻,日久则化腐成脓所致。
本方重用鹿角霜行血消肿,佐以冰片芳化开窍,使其蕴热清,气血活,腐去新生。
鹿角霜实为治化脓性中耳炎的一味良药。
方十三甘白除毒散【主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方药】:白矾150g,甘遂1.5g,鸡蛋清2个。
【制用法】:先将白矾用砂锅焙4~5分钟,用1个鸡蛋清和焙过的白矾调和,再焙,然后加第2个鸡蛋清调和,继续焙干后研成面,与研成面的甘遂混和均匀。
使用时先将患者耳内脓液用吸管或消毒棉签擦净,再用0.9%生理盐水冲洗。
头偏向健侧,患耳朝上,取药面适量,用吹药器将药面吹入患处,在吹药时动作要轻柔敏捷,药面要均
匀撒布于整个患病部分。
每日1次,3日为1疗程。
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编按】:64例患者经过痊愈52例;显效7例,占11%;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
甘白除毒散方中鸡蛋清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甘遂具有消肿散结、清热降泻、破结通利之功;白矾具有解毒、消肿、蚀恶肉、收涩生肌之功。
三者同具有活血化瘀、改善中耳微循环作用。
临床观察,甘白除毒散对听力无损害,对鼓膜和中耳粘膜无局部刺激,无耳鸣出现,且疗效快,疗程短。
一般在2~3日可使患者耳道脓性分泌物消失,疮面逐渐结痂,脱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