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法理学初阶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法理学(第三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解析共29页文档

法理学(第三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解析共29页文档
法理学(第三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解析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陈鹤琴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法理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法理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法理学初阶、进阶第三版课题后选择题参考答案法理学初阶第三版选择题参考答案导论 1.B 2.AD 3.C 4.ABCD 5.ABCD第一章 1.BD 2.A 3.ABCD 4.ABCD 5.B第二章 1.D 2.ABCD 3.ACD 4.ABCD 5.ABCD第三章 1.ACD 2.B 3.BCD 4.BC 5.ACD第四章 1.ABCD 2.ABCD 3.CD 4.ACD 5.ABC第五章 1.BCD 2.ACD 3.AC 4.B 5.AD第六章 1.D 2.AC 3.BD 4.ABCD 5.AB第七章 1.B 2.CD 3.BD 4.ACD 5.ABC第八章 1.D 2.ABC 3.AC 4.ABD 5.AC第九章 1.ACD 2.ABCD 3.AB 4.ABD 5.AB第十章 1.D 2.AD 3.B 4.A 5.ABD第十一章 1.CD 2.B 3.ABCD 4.BCD 5.BC第十二章 1.A 2.D 3.ACD 4.C 5.ABCD第十三章 1.ABCD 2.CD 3.B 4.ACD 5.B第十四章 1.A 2.D 3.B 4.C 5.AC第十五章 1.B 2.ABCD 3.AD 4.ABC 5.C第十六章 1.C 2.B 3.ABC 4.ACD 5.BCD第十七章 1.ABC 2.ABCD 3.C 4.AB 5.AC法理学进阶第三版选择题参考答案导论 1.ACD 2.B 3.D 4.ABD 5.C第一章 1.ABD 2.A 3.ABCD 4.BC 5.AC 第二章 1.①②③④ 2.①③⑤3.①②③④4.①②③④5.①② 第三章 1.① 2.④ 3.③ 4.② 5.③ 第四章1.① 2.①②④ 3.②③ 4.② 5.②④ 第五章 1.① 2.②④ 3.① 4.③ 5.① 第六章 1.①④ 2.① 3.①③④ 4.④ 5.①②③④ 第七章 1.①2.①②③④3.②4.①②③5.④ 第八章 1.① 2.②③④ 3.② 4.②5.①②③④ 第九章 1.②③④ 2.①②④ 3.② 4.①②③④ 5.③④ 第十章1.①②③④ 2.①②③ 3.①②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 第十一章1.①②③2.①②④3.①4.④5.③ 第十二章 1.① 2.③ 3.①②④4.①②④5.②③④ 第十三章 1.②③④ 2.④ 3.②④ 4.④ 5.①③ 第十四章1.④ 2.④ 3.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 第十五章 1.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3.①②④ 4.①②③ 5.①②③ 第十六章 1.② 2.① 3.①③③ 4.②③ 5.② 第十七章 1.④ 2.④ 3.①③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 第十八章1.② 2.①②③ 3.①②③ 4.③ 5.①②③ 第十九章 1.①②2.②③④3.②4.①②③④5.③。

法理学初阶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初阶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初阶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法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法律的起源B. 法律的本质C. 法律的功能D. 法律的效力答案:B2. 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

A. 法律概念B. 法律原则C. 法律事实D. 法律关系答案:B3. 法律关系的核心是()。

A. 法律主体B. 法律客体C. 法律权利D. 法律义务答案:C4. 法律效力的来源是()。

A. 法律的制定B. 法律的实施C. 法律的解释D. 法律的适用答案:A5. 法律解释的目的是()。

A. 明确法律含义B. 增强法律效力C. 扩大法律适用范围D. 减少法律冲突答案:A6. 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适用的一致性C. 法律适用的及时性D. 法律适用的公正性答案:A7. 法律制裁的目的是()。

A. 惩罚违法行为B. 维护法律秩序C. 保护合法权益D. 预防违法行为答案:B8. 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通常包括()。

A. 地域范围B. 人员范围C. 事项范围D. 所有上述范围答案:D9. 法律规范的类型包括()。

A. 强制性规范B. 任意性规范C. 授权性规范D. 所有上述规范答案:D10. 法律推理的类型包括()。

A. 演绎推理B. 归纳推理C. 类比推理D. 所有上述推理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 法律现象B. 法律制度C. 法律思想D. 法律方法答案:ABCD2. 法律规范的特点包括()。

A. 规范性B. 强制性C. 普遍性D. 稳定性答案:ABCD3. 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

A. 主体性B. 客观性C. 合法性D. 可变性答案:ABCD4. 法律效力的特点包括()。

A. 确定性B. 强制性C. 普遍性D. 稳定性答案:ABCD5. 法律解释的特点包括()。

A. 客观性B. 合法性C. 权威性D. 系统性答案:ABCD6. 法律适用的特点包括()。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法理学初阶》(第三版)选择题参考答案导论 1.B 2.AD 3.C 4.ABCD 5.ABCD第一章 1.BD 2.A 3.ABCD 4.ABCD 5.B第二章 1.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6.D第三章 1.ACD 2.B 3.BCD 4.BC 5.ACD第四章 1.ABCD 2.ABCD 3.CD 4.ACD 5.ABC第五章 1.BCD 2.ACD 3.AC 4.B 5.AD第六章 1.D 2.AC 3.BD 4.ABCD 5.AB第七章 1.B 2.CD 3.BD 4.ACD 5.ABC第八章 1.D 2.ABC 3.AC 4.ABD 5.AC第九章 1.ACD 2.ABCD 3.AB 4.ABD 5.AB第十章 1.D 2.AD 3.B 4.A 5.ABD第十一章 1.CD 2.B 3.ABCD 4.BCD 5.BC第十二章 1.A 2.D 3.ACD 4.C 5.ABCD第十三章 1.ABCD 2.CD 3.B 4.ACD 5.B第十四章 1.A 2.D 3.B 4.C 5.AC第十五章 1.B 2.ABCD 3.AD 4.ABC 5.C第十六章 1.C 2.B 3.ABC 4.ACD 5.BCD第十七章 1.ABC 2.ABCD 3.C 4.AB 5.AC《法理学进阶》(第三版)选择题参考答案导论 1.ACD 2.B 3.D 4.ABD 5.C第一章 1.ABD 2.A 3.ABCD 4.BC 5.AC第二章 1.①②③④ 2.①③⑤ 3.①②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第三章 1.① 2.④ 3.③ 4.② 5.③第四章 1.① 2.①②④ 3.②③ 4.② 5.②④第五章 1.① 2.②④ 3.① 4.③ 5.①第六章 1.①④ 2.① 3.①③④ 4.④ 5.①②③④第七章 1.① 2.①②③④ 3.② 4.①②③ 5.④第八章 1.① 2.②③④ 3.② 4.② 5.①②③④第九章 1.②③④ 2.①②④ 3.② 4.①②③④ 5.③④第十章 1.①②③④ 2.①②③ 3.①②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第十一章 1.①②③ 2.①②④ 3.① 4.④ 5.③第十二章 1.① 2.③ 3.①②④ 4.①②④ 5.②③④第十三章 1.②③④ 2.④ 3.②④ 4.④ 5.①③第十四章 1.④ 2.④ 3.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第十五章 1.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3.①②④ 4.①②③ 5.①②③第十六章 1.② 2.① 3.①③③ 4.②③ 5.②第十七章 1.④ 2.④ 3.①③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第十八章 1.② 2.①②③ 3.①②③ 4.③ 5.①②③第十九章 1.①② 2.②③④ 3.② 4.①②③④ 5.③初阶第二章第6题原答案缺,寨寨根据自己的学习加上了哈6.D。

法理学初阶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初阶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初阶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法律现象B. 法律制度C. 法律规范D. 法律思想答案:A2. 法律的规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A. 法律具有普遍性B. 法律具有强制性C. 法律具有明确性D. 法律具有稳定性答案:A3. 法律效力的根据是()。

A. 国家强制力B. 社会公信力C. 法律的合理性D. 法律的权威性答案:A4.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

A.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B. 法律主体和法律客体C. 法律行为和法律后果D. 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答案:A5. 法律解释的方法不包括()。

A. 文义解释B. 历史解释C. 目的解释D. 道德解释答案:D6. 法律推理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A. 演绎推理B. 类比推理C. 归纳推理D. 辩证推理答案:D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

A.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B.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C. 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D. 法律与道德相互影响答案:D8. 法律的效力位阶中,宪法具有()。

A. 最高法律效力B. 次于法律的效力C. 与法律同等效力D. 最低法律效力答案:A9.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

A. 法律适用于所有人B. 法律适用于所有地区C. 法律适用于所有情况D. 法律适用于所有时间答案:A10. 法律的稳定性是指()。

A. 法律内容的固定不变B. 法律适用的长期有效C. 法律效力的持续存在D. 法律规范的永久适用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法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A. 法律的本质B. 法律的效力C. 法律的功能D. 法律的解释答案:ABC12. 法律效力的根据包括()。

A. 国家强制力B. 社会公信力C. 法律的合理性D. 法律的权威性答案:ABCD13. 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

A. 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B. 法律关系是意志关系C. 法律关系是权利义务关系D. 法律关系是规范关系答案:ABCD14. 法律解释的类型包括()。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名词解释: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

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

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

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法理学初阶》教案

《法理学初阶》教案

《法理学初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法律现象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法律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法理学概述a. 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法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c.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 第二节:法的基本概念a. 法的定义和特征b. 法的分类和体系c. 法的本质和作用3. 第三节:法律关系a. 法律关系的定义和要素b. 法律关系的种类和特征c. 法律关系的变动和保护4. 第四节:法律规范a. 法律规范的定义和结构b. 法律规范的种类和特征c. 法律规范的效力和适用5. 第五节:法律责任a. 法律责任的定义和种类b.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依据c.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法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理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研究报告法:布置相关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内容、结构和论述。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法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法理学初阶》教材或相关著作。

2. 案例库:收集各类法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学术资料:提供相关学术文章、论文和研究报告,供学生参考。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最新法律资讯和学术动态。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法律原则与法律方法a. 法律原则的定义和分类b. 法律原则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c. 法律方法的种类和特点d.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2. 第七周: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变迁a. 法律发展的内在规律b. 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c. 法律变迁的原因和过程d. 法律创新与法律改革3. 第八周:法系与法律文化a. 主要法系的特征与比较b. 法律文化的概念和内容c. 法律传统与法律现代化d. 法律移植与法律发展4. 第九周:立法与法律制定a. 立法的概念和原则b. 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c. 法律制定的主体和权限d. 法律草案的制定和通过5. 第十周:法律与社会a. 法律与社会关系的理解b. 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c. 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d. 法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原则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法律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初阶(打印)

初阶(打印)

《法理学初阶》1、法学与法理学1)、法学简说关于法律问题的学问,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者“刑名之学”,中国古代的“法学”一词与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法学”概念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古代法学是对中国现行法律的注释,它是在对法的正当性首先加以承认的前提下,从语法结构,逻辑等方面对现行法律中的矛盾、重叠、冲突进行解释,而不究问法律何以有效,为什么有效。

它的作用是使法律更有效力。

西方近代法学的核心论点是法律的正当性,通过对人和神的认识(神事为人事立标准)对法律何以正当进行论证。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给法学下过一个经典定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最早由日本输入。

日文汉字“法学”一词由日本法学家津田真道翻译英文和德文而来。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法律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2)、法理学简说法理学是以作为整体的法律的共同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法学,着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

“法理学”一词是由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穗积陈重所创造的。

中国于1949年以后长期使用苏联教科书,特别是维辛斯基的《国家与法的理论》2、法学历史1)、古希腊的正义和法治观念(一)古希腊哲人的思想道路古希腊法律思想的杰出代表是智者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国家篇》(《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正义问题乃是柏拉图法律思想的主题,他的法哲学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正义”之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他把正义分为平均的正义和分配正义(矫正正义)。

(二)古希腊的正义理论智者派—正义实际上是遵循习惯与惯例即遵循自然法则。

《法理学初阶》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初阶》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初阶》作业题一、选择题1.注释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A.伊纳留B.阿佐C.巴尔多鲁D.阿库修斯2.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著作有( )。

A.《战争与和平法》B.《利维坦》C.《政府论》D.《论法的精神》3.将“法律”界定为“不受欲望影响的智慧”的思想家是( )。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色诺芬D.西塞罗4.关于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的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关系B.法学指导着其他社会科学,其他社会科学成为法学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C.两者研究方法具有互补关系D.两者在发展进程中具有互动关系5.迪尔凯姆是哪个国家的社会学家?()A.英国 B.法国C.德国 D.美国6.法学的功能是指()。

A.法学满足了人类社会的需要 B.法学满足了法学家的需要C.法学满足了法律的需要 D.法学是科学。

7.比较法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A.一国法律制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B.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比较C.不同法系的法律制度的比较D.法学中不同名词概念的比较8.对边缘法学的正确认识包括()。

A.边缘法学是现代法学发展的新趋势B.边缘法学在法学学科中处于边缘地位C.边缘法学就是法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的交叉学科D.边缘法学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9.“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体现了哪种法学分析方法的立场?()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10.“恶法亦法”这一名言体现了哪种法学分析方法的立场?()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11.“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一名言体现了哪种法学分析方法的立场?()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12.法学教育的内容包括()。

A.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B.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教育C.法律职业技能训练D.法律职业道德教育13.下列说法哪些正确?()A.法律人才应当以社会公正为目标,而不是机械地忠于法律B.法律人才的品德比能力更重要C.法律人才应当有超越现有法律制度的批判精神D.法律职业与其它职业一样,都是一种谋生的手段14.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

导论法学与法理学课前提示通过学习,要求对法学和法理学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充分理解法学和法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明晰法理学与法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法学与法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教学难点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学简说(一)法学词源1.“法学”这一用语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 ,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该词表示有系统、有组织的法律知识、法律学问。

古罗马法学家曾给“法学”下过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德文、法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等西语语种,都是在Jurisprudentia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指称“法学”的词汇,并且其内容不断丰富,含义日渐深刻。

2.关于法律问题的学问,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者“刑名之学”。

据考证,虽然“律学”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魏明帝时国家设立“律博士”以后,但是,自汉代开始就有了“律学”这门学问,主要是对现行律例进行注释。

我国古代“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然而,那时所用的“法学”一词,其含义仍接近于“律学”。

中国古代的“法学”一词与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法学”概念有着很大区别。

3.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最早由日本输入。

日本法学家津田真道于1868年首次用来对应翻译英文Jurisprudence , Science of Law以及德文Rechtswissenschaft等词汇并对之作了详细说明,该词于“戊戌变法”运动前后传入我国。

(二)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法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法学以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等。

第三版法理学初阶课后答案

第三版法理学初阶课后答案

【相关使用说明:】1. 此答案以法理学教研室公布的第一版法理学初阶、进阶答案上形成; 2. 红色字体表示在第三版中相关题目的已作变更,答案是注册自己看书时做的,大家可以借鉴之。

当然,自己“丰衣足食”为最佳。

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题目,欢迎大家在跟帖中提出,以便大家共同探讨; 3. 进阶第一版与第二版课后题目无变化。

据注册了解,只是偶尔版面的删减与新增,变化可忽略,如若不实,还望大家指出; 4. 不可迷信答案,抓好课本,夯实基础才是真理。

最后,祝大家考研成功!== 法理学教研室法理学教研室 == == 导 论 法学与法理学法学与法理学 1. B 2. AD 3. C 4. ABCD 5. ABCD 第一章第一章 法学历史法学历史 1. AD 2. A 3. ABCD 4. ABCD 5. B第二章第二章 法学性质法学性质 1. D 2. ABCD 3. ACD 4. ABCD 5. ABC 6.D第三章第三章 法学体系法学体系 1. ACD 2. B 3. BCD 4. BC 5. ACD第四章第四章 法学教育法学教育 1. ABCD 2. ABCD 3. CD 4. BD 5. AB第五章第五章 法律的概念法律的概念 1. BC 2. ACD 3. AC 4. B 5. AD第六章第六章 法律起源和法律发展 1. D 2 ABCD 3. BD 4. ABCD 5. AB第七章第七章法律渊源和法律分类 1. BC 2. CD 3. BD 4. ACD 5. ABC第八章第八章法律机构和法律效力 1. D 2. BC 3. C 4. D 5. AC第九章第九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 1. ACD 2. ABCD 3. AB 4. AB 5. ABD第十章第十章 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 1. D 2. A 3. B 4. A 5. ABD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法系法系 1. BCD 2. B 3. ABCD 4. BC 5. BC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法治概述法治概述 1. A2. D3. ACD4. C5. ABCD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法律程序法律程序 1. ABCD 2. CD 3. B 4. ABCD 5. B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法律制定法律制定 1. D 2. D 3. B 4. C 5. AC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法律实施法律实施 1. B 2. ABD 3. BC 4. ABC 5. C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法律监督法律监督 1. AC 2. B 3. B 4. ABCD 5. A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法律职业法律职业 1. ABC 2. ABCD 3. C 4. ABC5. AC法理学进阶课后选择题参考答案考答案== 法理教研室法理教研室 == == 导论导论 1. (③) 2. (①) 3. (②) 4. (③) 5. (⑤) 第一章第一章 法律本质法律本质 1. (①) 2. (①) 3. (④) 4. (②) 5. (①) 第二章第二章 法律本位法律本位 1.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2. (①③⑤①③⑤①③⑤) ) 3.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5. (①)第三章第三章 法律与语言法律与语言 1. (②④②④②④) ) 2. (①③⑤①③⑤①③⑤) ) 3. (②④⑤②④⑤②④⑤) ) 4. (①④①④①④) ) 5. (④) 第四章第四章 法律功能法律功能 1. (①) 2. (①②④①②④①②④) ) 3. (②③②③②③) ) 4. (②) 5. (②④②④②④) ) 第五章第五章 法律价值总论法律价值总论 1. (③) 2. (①) 3. (②④②④②④) ) 4. (①) 5. (①)第六章第六章 法律与秩序法律与秩序 1. (②③④②③④②③④) ) 2. (②) 3. (②) 4. (②③④②③④②③④) ) 5.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第七章第七章 法律与利益法律与利益 1. (①) 2. (④) 3. (③) 4. (①③④①③④①③④) ) 5. (③)第八章第八章 法律与平等法律与平等 1. (①③①③①③) ) 2.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3.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4.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 5. (①③④①③④①③④) ) 第九章第九章 法律与自由法律与自由 1. (④) 2. (③) 3. (①③④①③④①③④) ) 4. (②) 5.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 第十章第十章 法律与人权法律与人权 1. (①) 2. (①)3. (①②④①②④①②④)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5. (④)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法律与正义法律与正义 1. (①④①④①④) ) 2. (①) 3. (①③④①③④①③④) ) 4. (④) 5.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法律方法概论法律方法概论 1. (②③④②③④②③④) ) 2.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 3.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5. (②)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法律事实与法律判断判断1.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2. (①②①②①②) )3.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5. (①③①③①③) )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法律解释法律解释 1. (①②④①②④①②④) ) 2. (③) 3. (②) 4. (④) 5. (④)第十五第十五 章法律推理章法律推理 1. (②) 2. (③④③④③④) ) 3.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4. (①②④①②④①②④) ) 5. (②③④②③④②③④) ) 第十六第十六 章法律论证章法律论证 1.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2.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3.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5.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法律与社会法律与社会 1. (④) 2. (①②①②①②))④) 3. (①④①④①④) ) 4. (②③②③②③) ) 5. (③)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法律与经济法律与经济 1.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2.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3. (①) 4. (①②①②①②) ) 5.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政治 1. (②) 2. (①) 3.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 4. (②③②③②③) ) 5. (①)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法律与文化法律与文化 1. (④) 2. (④) 3.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5.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一章 法律全球化法律全球化 1. (①②①②①②) ) 2.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3. (②) 4.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5. 答案缺失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法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会的构建 1. (③④③④③④) ) 2.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 3. (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 ) 4. (②) 5. (①②①②) )。

法理学初阶样题参考答案(朱颖)

法理学初阶样题参考答案(朱颖)

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专科课程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课程法理学(一)( A 卷)专业法学年级2007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C 2.CD 3.ABCD 4.B 5.A C 6.BC 7.A BCD 8.ACD 9.AD 10. C二、概念比较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法律事件和法律事实:凡是在社会生活中能实际发生的,并且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事件与行为,即为法律事实。

(2分)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则所规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并且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或现象。

(2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1分)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法律责任是由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2分)法律制裁是通过法律责任的承担对责任主体进行惩罚。

(2分)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无法律责任即无法律制裁的可能。

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功能体现,但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结果。

(1分)三、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法律的评价作用是对人的思想或行为的合法与不合法、违法与不违法的评价。

(×)判断正确1分。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尺度,能够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进行评价。

(2分)但并不针对思想进行评价。

(2分)2.程序法即使离开实体法也有其存在价值。

(√)判断正确1分。

程序法不能完全被理解为实体法的附庸,程序法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地位,通过程序实现正义也是程序法的目标。

(2分)程序正义可以独立于实体正义而存在。

(2分)3.不成文法是指没有书面的文字形式的法。

(×)判断正确1分。

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

法理学(一)课程(A)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1 页共 3 页(2分)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可有文字形式。

法律逻辑学课后答案

法律逻辑学课后答案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参考答案1第二章概念一、1、内涵, 外延; 2、内涵, 外延;3、内涵, 外延;4、内涵, 外延;5、内涵, 外延;6、内涵, 外延;7、内涵, 外延;8、内涵, 外延;二、一1、单独概念 2、普遍概念 3、普遍概念 4、单独概念 5、普遍概念 6、普遍概念 7、普遍概念 8、普遍概念 9、普遍概念二1、正概念 2、负概念 3、正概念 4、负概念 5、正概念 6、负概念 7、正概念 8、负概念三、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2、集合概念 3、非集合概念 4、集合概念 5、非集合概念四、1、“丛书”是集合概念,不能受“三本”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书”;2、第一个“人”为集合概念,第二个“人”为非集合概念,该陈述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3、“词汇”是集合概念,不能受“1000个”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词”;4、第一个“群众”为集合概念,第二个“群众”为非集合概念,该陈述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5、“枪支”是集合概念,不能受“50多支”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枪”;6、“鸟类”是集合概念,不能受“几十种”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鸟”;五、1、“人民法院”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是全同关系;2、“死亡”与“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是真包含关系,“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是矛盾关系;03、“法律”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包含于关系;4、“哲学”与“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全同关系,“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是真包含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是矛盾关系;5、“亚洲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是交叉关系;6、“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最大的博物馆”是全同关系;六、1、A盗窃犯与B杀人犯、B杀人犯与C强奸犯、A盗窃犯与C强奸犯是交叉关系, A盗窃犯、B杀人犯、C强奸犯分别与D罪犯都是真包含于关系;2、A人民与B人民法院、A人民与C司法机关是反对关系,B人民法院与 C司法机关是真包含于关系;3、A强制措施分别与B逮捕、C拘留、D取保候审是真包含关系,B逮捕、C拘留、D取保候审相互间为反对关系;4、A共青团员、C青年律师与B青年是真包含于关系,A共青团员与C青年律师是交叉关系,A共青团员、B青年、C青年律师与D律师事务所为反对关系;5、A农村与B农民、C劳动模范、D共产党员都是反对关系,B农民、C劳动模范、D共产党员相互间为交叉关系;6、A动物园与B动物、C人、D机器人都是反对关系,D机器人与A动物园、B动物、C 人也都是反对关系,B动物与C人是真包含关系;7、A青年与B共产党员、C司法干部、D审判员都是交叉关系,B共产党员与A青年、C 司法干部、D审判员也是交叉关系,C司法干部与D审判员是真包含关系;8、A广播电视大学、B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C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相互间为反对关系;七、1、A青年人,B工人,C中年人;2、A中国现代长篇小说,B现代长篇小说,C长篇小说,D小说;3、A青年,B共产党员,C记者,D报社记者;4、A金属,B大学生,C罪犯,D盗窃犯;5、A司机,B共产党员,C青年人,D老年人;6、A学生,B球迷,C大学生,D足球迷;7、A收藏家,B古玩收藏家,C中国人,D美国人;8、A人,B教师,C医生,D音乐家;八、1、被定义项:国家机器定义联项:是定义项:阶级压迫的工具属:工具种差:阶级压迫2、被定义项:刑法学定义联项:是定义项: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属:科学种差:研究犯罪和刑罚3、4、5、6、7、8题略;九、1、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犯了“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2、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3、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4、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5、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6、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概念”,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7、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犯了“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8、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9、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10、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十、1、表达划分,是二分法,划分正确;2、不表达划分,是分解;3、表达划分,但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犯了“子项相容”、“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4、表达划分,但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5、表达划分,但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犯了“子项相容”、“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6、表达划分,但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7、表达划分,但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8、不表达划分,是分解;十一、1、限制正确,因为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2、作为连续的限制不正确,因为不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3、作为连续的限制不正确,因为不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4、限制正确,因为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5、概括正确,因为是由种概念推演到属概念;6、作为连续的限制不正确,因为不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7、作为连续的限制不正确,因为不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8、限制正确,因为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十二、1、小说,限制长篇小说,概括文学作品;2、纪律,限制考试纪律,概括行为规范;3、审判员,限制初级审判员,概括司法干部;4、社会主义国家,限制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概括国家;5、主刑,限制有期徒刑,概括刑罚;6、经济犯罪,限制贪污罪,概括犯罪;7、合同,限制无偿合同,概括文书;8、蓝色,限制浅蓝色,概括颜色;9、法学,限制刑法学,概括社会科学;10、防卫,限制正当防卫,概括行为;11、工业产品,限制轻工业产品,概括产品;12、概念,限制集合概念,概括思维形式;十三、1、作为划分不正确,因为不是在属种概念间进行,是分解而已;2、作为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漏了子项“无期徒刑”;3、作为限制不正确,因为不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青年人”与“女同志”是交叉关系,不是属种关系;4、作为限制不正确,因为不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表扬信”与“书面表扬信”是全同关系,不是属种关系;5、作为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漏了子项“三年级的同学”;6、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犯了“子项相容”、“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7、该定义不正确;因为违反定义规则“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8、作为划分不正确,因为不是在属种概念间进行,是分解;9、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犯了“子项相容”、“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10、划分不正确;违反划分规则“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犯了“子项相容”、“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法律逻辑学练习题参考答案2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一、1、表达判断,对“人民检察院”是否具有“审判机关”的性质进行了断定;2、表达判断,对“犯盗窃罪”是否具有“应受法律制裁的”的性质进行了断定;3、表达判断,对“张某”是否具有“伤害了李某”的性质进行了断定;4、表达判断,对“某甲”是否具有“凶手”的性质进行了断定;5、不表达判断,是感叹句,没有对“祖国”的性质进行任何断定;6、不表达判断,是疑问句,没有对“这个人”的性质是否具有“有前科”的性质进行任何断定;7、表达判断,对“善”、“恶”是否具有“有善报”、“有恶报”的性质进行了断定;8、反问句表达判断,对“犯抢窃罪”是否具有“故意犯罪”的性质进行了断定;二、1、特称肯定判断,主项“犯罪”不周延,谓项“女性犯罪”不周延;2、全称肯定判断,主项“这个团伙中的人”周延,谓项“惯犯”不周延;3、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刑法”周延,谓项“惩治犯罪的法律”不周延;4、特称否定判断,主项“经济合同”不周延,谓项“合法”周延;5、全称肯定判断,主项“盗窃罪”周延,谓项“故意犯罪”不周延,“没有一个······不是”等于“所有······都是”;6、单称否定判断,主项“地球”周延,谓项“没有卫星”周延;7、全称肯定判断,主项“犯罪行为”周延,谓项“有社会危害性的”不周延;8、单称肯定判断,主项“这个人”周延,谓项“审判员”不周延;三、1、“所有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是A判断,“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是O判断,A与O是矛盾关系;2、“某甲是有作案时间的”是a判断, “某甲不是有作案时间的”是e判断,a与e是矛盾关系;3、“凡被告都有权辩护”是A判断,“有的被告有权辩护”是I判断,A与I是差等关系;4、“某甲所有证词都不是可信的”是E判断,“某甲有的证词是可信的”是I判断,E与I 是矛盾关系;5、“这个单位有的人是青年”是I判断,“这个单位有的人不是青年”是O判断,I与O 是下反对关系;6、“那家商店所有的商品都是高档的”是A判断,“那家商店所有的商品都不是高档的”是E判断,A与E是反对关系;四、1、这是全称肯定判断A,已知为真;根据反对关系,E判断“凡概念都不是用语词表达的”为假;根据差等关系,I判断“有概念是用语词表达的”为真;根据矛盾关系,O判断“有概念不是用语词表达的”为假;2、这是全称否定判断E,已知为真;根据反对关系,A判断“任何正确思想都是头脑中固有的”为假;根据差等关系,O判断“有正确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为真;根据矛盾关系,I判断“有正确思想是头脑中固有的”为假;3、这是特称否定判断O,已知为真;根据矛盾关系,A判断“这个律师的辩护词全都是符合事实的”为假;根据差等关系,E判断“这个律师的辩护词全都不是符合事实的”真假不定;根据下反对关系,I判断“这个律师的辩护词有些是符合事实的”真假不定;4、这是特称肯定判断I,已知为真;根据矛盾关系,E判断“经济合同都不是购销合同”为假;根据差等关系,A判断“经济合同都是购销合同”真假不定;根据下反对关系,O判断“有些经济合同不是购销合同”真假不定;5、这是全称否定判断E,已知为真;根据反对关系,A判断“凡人民团体都是审判机关”为假;根据差等关系,O判断“有些人民团体不是审判机关”为真;根据矛盾关系,I判断“有些人民团体是审判机关”为假;6、这是特称否定判断O,已知为真;根据矛盾关系,A判断“这个法庭的审判员全都是不坚持原则的”为假;根据差等关系,E判断“这个法庭的审判员全都不是不坚持原则的”真假不定;根据下反对关系,I判断“这个法庭的审判员有些是不坚持原则的”真假不定;五、1、这是特称肯定判断I,已知为假;根据矛盾关系,E判断“所有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是周延的”为真;根据差等关系,A判断“所有肯定判断的谓项都是周延的”为假;根据下反对关系,O判断“有些肯定判断的谓项不是周延的”为真;2、这是特称否定判断O,已知为假;根据矛盾关系,A判断“所有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为真;根据差等关系,E判断“所有法律都不是有强制性的”为假;根据下反对关系,I判断“有些法律是有强制性的”为假;3、这是全称肯定判断A,已知为假;根据反对关系,E判断“那个地方所有的人都不是从事违法活动的”真假不定;根据差等关系,I判断“那个地方有些人是从事违法活动的”为真假不定;根据矛盾关系,O判断“那个地方有些人不是从事违法活动的”为真;4、这是全称否定判断E,已知为假;根据反对关系,A判断“这个村子每户人家都是万元户”真假不定;根据差等关系,O判断“这个村子有些人家不是万元户”真假不定;根据矛盾关系,I判断“这个村子有些人家是万元户”为真;5、这是全称肯定判断A,已知为假;根据反对关系,E判断“所有的鲸都不是鱼”真假不定;根据差等关系,I判断“有些鲸是鱼”为真假不定;根据矛盾关系,O判断“有些鲸不是鱼”为真;6、这是特称肯定判断I,已知为假;根据矛盾关系,E判断“这个案件中所有证据都不是间接证据”为真;根据差等关系,A判断“这个案件中所有证据都是间接证据”为假;根据下反对关系,O判断“这个案件中有些证据不是间接证据”为真;___六、1、推理形式: SAP→SOP, 这是依据矛盾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___2、推理形式: SIP→SEP, 这是依据矛盾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3、推理形式: SAP→SIP, 这是依据差等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___4、推理形式: SAP→SEP, 这是依据反对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___5、推理形式: SEP→SIP, 这是依据矛盾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___6、推理形式: SIP→SOP, 这是依据下反对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七、1、这是A判断,可用O判断反驳;根据矛盾关系,“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所以,并___非凡闪光的都是金子”;其推理形式是:SOP→SAP2、这是A判断,可用O判断反驳;根据矛盾关系,“有些不搞司法工作的人不是不懂法的, ___所以,并非不搞司法工作的人都是不懂法的”;其推理形式是:SOP→SAP3、这是O判断,可用A判断反驳;根据矛盾关系,“所有个体户都是守法户,所以,并___非有的个体户不是守法户”;其推理形式是:SAP→SOP4、这是I判断,可用E判断反驳;根据矛盾关系,“所有投机倒把都不是合法行业,所以, ___并非有的投机倒把是合法行业”;其推理形式是:SEP→SI P5、这是a判断,可用e判断反驳;根据矛盾关系,“这种行为是不应受到制裁的,所以,并 ___非这种行为不是不应受到制裁的”;其推理形式是:SaP→SeP6、这是A判断,可用O判断反驳;根据矛盾关系,“有些经济犯罪行为不是不适应缓刑的, ___所以,并非凡经济犯罪都是不适应缓刑的”;其推理形式是:SOP→SAP_八、1、换质为“人人在法律面前不是不平等的”,推理形式为:SAP→SEP_2、换质为“有些公安干警不是非党员”,推理形式为:SIP→SOP_3、换质为“有些诗人是非专业作家”,推理形式为:SOP→SIP_4、换质为“有的贪污犯罪不是单独犯罪”,推理形式为:SIP→SOP_5、换质为“遗嘱不是多方法律行为”,推理形式为:SAP→SEP_6、换质为“有些土地出租是合法的”,推理形式为:SOP→SIP九、1、I判断可以换位:“有些不出售的商品是样品;”推理形式为:SIP→PIS2、A判断可以进行变量换位:“有些故意犯罪是贪污犯罪;”推理形式为:SAP→PIS3、E判断可以换位:“凡没有强制性的都不是法律;”推理形式为:SEP→PES4、O判断不能换位,否则违反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5、A判断可以进行变量换位:“有些不合法行为是拐卖儿童;”推理形式为:SAP→PIS6、O判断不能换位,否则违反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十、1、先换质:“一切制造假药的活动都是非法行为;”再换位:“有些非法行为是制造假药_ _的活动;”推理形式SEP→SAP→PIS2、先换质:“有的个体户是非守法户;”再换位:“有些非守法户是个体户;”推理形式SOP _ _→SIP→PIS3、先换质:“所有作案者都不是没有作案时间的人;”再换位:“所有没有作案时间的人都不_ _是作案者;”推理形式SAP→SEP→PES4、先换质:“这个案件的作案人都是非青年人;”再换位:“有些非青年人是这个案件的作案_ _人;”推理形式SEP→SAP→PIS5、先换质:“正当防卫不是负刑事责任的;”再换位:“负刑事责任的不_ _是正当防卫;”推理形式SAP→SEP→PES6、先换质:“有些司法干部是男同志;”再换位:“有些男同志是司法干部;”推理形式SOP _ _→SIP→PIS十一、1、这是换位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OP→POS,该推理不正确,违反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因为SOP不能换位;_2、这是换质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AP→SEP,该推理正确,符合换质法直接推理规则;___3、这是性质判断下反对关系推理,推理形式SOP→SIP,该推理不正确,因为根据下反对关系,只能由假推真,不能由真推假;4、这是换位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EP→PES,推理正确,符合换位法直接推理规则;5、这是先用换位法直接推理,后用性质判断差等关系推理,推理形式SIP→PIS→PAS,推理不正确,因为根据差等关系,只能由假推假,不能由真推真;___6、这是性质判断矛盾关系推理,推理形式SIP→SEP,推理正确,符合性质判断矛盾关系推理规则;7、这是换位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EP→PES,推理正确,符合换位法直接推理规则;8、这是换位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AP→PAS,推理不正确,违反换位法直接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因为SAP不能进行等量换位,只能进行变量换位;_ _9、这是换质位法推理,推理形式SEP→SAP→PIS,推理形式正确,符合换质位法推理规则;10、这是换位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AP→PAS,推理不正确,违反换位法直接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因为SAP不能进行等量换位,只能进行变量换位;11、这是换位法直接推理,推理形式SOP→POS,推理不正确,违反换位法直接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因为SOP不能进行换位;___12、这是性质判断反对关系推理,推理形式SEP→SAP,该推理不正确,因为根据反对关系,只能由真推假,不能由假推真或假;_ _13、这是换质位法推理,推理形式SOP→SIP→PIS,推理形式正确,符合换质位法推理规则;法律逻辑学练习题参考答案3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一、1、小项:被告大项:有罪的大前提:某甲是有罪的小前提:某甲是被告结论:有的被告是有罪的这是第三格三段论MAP∧MAS→SIP2、小项:法律大项:宪法大前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小前提:有些法律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结论:有些法律不是宪法这是第二格三段论PAM∧SOM→SOP3、小项:法律大项:有阶级性的大前提:凡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小前提:而刑法是法律结论:刑法是有阶级性的这是第一格三段论MAP∧SAM→SAP4、小项:这辆摩托车大项:这个地区的摩托车大前提:这个地区的摩托车都不是标有A字牌号的小前提:这辆摩托车是标有A字牌号的结论:这辆摩托车不是这个地区的摩托车这是第二格三段论PEM∧SAM→SEP5、小项:能有效地指导革命的理论大项:脱离实际的理论大前提: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小前提:空洞的理论不是能有效地指导革命的理论结论:凡能有效地指导革命的理论都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这是第四格三段论PAM∧MES→SEP6、小项:塑料大项:金属大前提:而所有不导电的物体都不是金属小前提:塑料是不导电的物体结论:塑料不是金属这是第一格三段论MEP∧SAM→SEP二、1、不能必然推结论,因为有两个特称前提,且中项“司法干部”在两前提中未周延一次,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两特称推结论”、“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2、不能必然推结论,因为中项“有作案时间的”在两前提中未周延一次,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3、可以必然推结论“有的犯罪不是抢窃罪”,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4、不能必然推结论,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大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5、可以必然推结论“有些固体不是金属”,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6、不能必然推结论,因为中项“强奸共犯”在两前提中未周延一次,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7、可以必然推结论“有些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8、不能必然推结论,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大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9、可以必然推结论“某甲的行为不是紧急避险”,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10、不能必然推结论,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大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11、可以必然推结论“某甲的行为不是紧急避险”,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12、不能必然推结论,因为中项“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两前提中未周延一次,如推出结论,必然违反三段论规则“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三、1、这是第三格三段论III式,推理形式MIP∧MIS→SI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两特称推结论”、“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2、这是第二格三段论AAA式,推理形式PAM∧SAM→SA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3、这是第二格三段论AEE式,推理形式PAM∧SEM→SEP,推理形式正确,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 ;4、这是第一格三段论AEE式,推理形式MAP∧SEM→SE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大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 5、这是第三格三段论III式,推理形式MIP∧MIS→SI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两特称推结论”、“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6、这是第三格三段论AAA式,推理形式MAP∧MAS→SA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小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7、这是第二格三段论AEE式,推理形式PAM∧SEM→SEP,推理形式正确,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 ;8、这是第三格三段论AAA式,推理形式MAP∧MAS→SA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小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 9、这是第一格三段论AEE式,推理形式MAP∧SEM→SE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犯“大项不当周延”逻辑错误; 10、这是第三格三段论EAO式,推理形式MEP∧MAS→SOP,推理形式正确,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 ;11、这是第二格三段论AAA式,推理形式PAM∧SAM→SAP,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三段论规则“中项在两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犯“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12、这是第二格三段论AEE式,推理形式PAM∧SEM→SEP,推理形式正确,没有违反三段论规则 ;。

《法理学初阶》教案

《法理学初阶》教案

《法理学初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法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让学生了解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4. 让学生学会运用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 法理学的定义1.2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2. 法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1 法理学的起源2.2 法理学的发展历程3. 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3.1 法理学的基本概念3.2 法理学的主要内容4. 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1 法理学的基本原理4.2 法理学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理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法理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 问题解答法:解答学生关于法理学的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法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法理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法理学的总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法理学初阶》2. 课件:PowerPoint 课件3. 案例资料:与法理学相关的实际案例4. 参考书籍:与法理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六、教学安排1. 第一周: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第二周:法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第三周: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上)4. 第四周: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下)5. 第五周:法理学的主要内容(上)6. 第六周:法理学的主要内容(下)7. 第七周: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上)8. 第八周: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完成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教学。

法理学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法理学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1. 简述法学的研究对象。

答: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2. 如何划分法学体系?答: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这是就法学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

随着法律发展成为广泛而复杂的整体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法律部门的出现,产生了对法律体系进行解析型研究,即对法律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科学需要。

由此,出现了法学内部的分科。

然而,如何分科或依据什么标准分科,这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还没有一致的观点。

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第一,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

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或迟或早要有新的法学部门与之相应。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应用法学主要是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3. 为什么说法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答:法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特殊联系。

这是因为:第一,在认识论上,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又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可以分为若干大类,每一类都包括一系列科学部门。

在不同的科学部门之间还有若干边缘科学。

各门科学都以特定客体作为研究对象。

各门科学以其研究对象的个性而互相区别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它们研究的对象的共性而互相联系,并一起构成科学体系或学科群。

法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法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法理学课后习题答案法理学课后习题答案法理学作为法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法律的本质、原则和规范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法理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法理学课后习题及其答案,供大家参考。

1. 什么是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指法律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在法理学中,有不同的观点对法的本质进行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法的本质在于其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即法律规范能够通过国家强制力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另一种观点认为,法的本质在于其具有公正性和正当性,即法律规范应当符合公正的原则和正当的价值观。

2. 什么是法的原则?法的原则是指法律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观。

它们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

常见的法的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自由原则、人权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法律制度的基石,也是法律实施的准绳。

3. 什么是法的规范?法的规范是指法律中的具体规定和条文。

它们是法律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的规范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规则、法律规定等。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的规范起到具体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法律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而道德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具有强制力,但违反道德会受到道德谴责和社会厌恶。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在于,法律往往反映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和人权保护,这些都是道德的核心价值。

因此,法律往往与道德有着一定的契合和共通之处。

5. 什么是法律解释学?法律解释学是法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法律的解释和适用问题。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模糊、不明确或争议的法律规定,这时就需要进行法律解释。

第三版-第一册-课后题答案

第三版-第一册-课后题答案

第三版-第一册-课后题答案LTUnit 1 – Section ALanguage Focus – Words in Use1. Given the chance to show his ability, he regained (confidence) and began to succeed in school.2. It is so difficult to (explore)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because some parts are very deep.3.It was about 30 seconds before Alex (emerged) from the water; we were quite scared.4. We often (assume) that when other people do the same things as we do, they do them for the same reasons; but this assumption is not always reasonable.5. There is widespread concern that the rising unemployment may (pose) a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6. After a(n) (comprehensive) physical exam, my doctor said I was in good condition except that my blood pressure was a little high.7. It is well known tha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a very big population.8.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can (yield) enough food to support at least twice its present population.9. Sam (inherited) the gift of imagination from his family, but he lacked the driving power to take action.10. A bee that has found honey is able to (transmit) to other bees the information theyneed in order to collect the honey. Word Building1.cover2.easy3.load4.apply5.resist6.account7.assistant8.simple9.note10.quality11.class 1.uncover2.uneasy3.unload4.applicant5.resistant6.accountant7.assist8.simplify9.notify10.qualify11.classify1. Despite being (classified) as a meat-eater, the panda has a diet that is overwhelmingly vegetarian.2. They have developed computerized systems which will greatly (assist) all library users so that they will not need the help of others.3. Changes have been made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in this city in order to make the buildings and highways more(resistant) to earthquakes.4. After a two-month inquiry, the police have (uncovered) the three men's intention to rob a bank and have arrested them.5. Consumers say they are (uneasy) about using their credit cards over the Internet because theyon the way to work.3. In order to make sure he would be able to attend the meeting, I called him up two weeks (in advance) .4. Experts say our company is amazing in that sales have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over time) .5. In order to (reap the benefits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 you have t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for at least half an hour each time.6. They all tried to talk (all at once) , but I couldn't hear anything they said.7. Yellow flowers in the field always (1) (remind) me (2)(of) my childhood in the countryside.8. We have been practicing for so long and so hard that our team should (stand a chance of) winning the game.9. Research on genes will (open the door to) exciting new medical treatments.10. Every one of you has made a contribution and I (take pleasure in) acknowledging what each of you has done to make this academic convention such a success.●Translation➢英译汉Socrates was a classical Greek philosopher who is credited with laying the fundamentals (基础)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He is a mysterious figure known chiefly through the accounts of later classical writers, especially the writings of his most famous student Plato. Socrates has become well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ethics. His method of teaching, known as the Socratic Method,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to stimul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xplain ideas remains a commonly used tool in a wide range of discussions. He also made important and last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epistemology (认识论) and logic,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ideas and approach remains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Western philosophy that followed. Socrates was the most colorfu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 His fame was widespread in his own time, and his name soon became a household word although he constructed no philosophical system, established no school, and founded no sect (宗派).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使用说明:】
1.此答案以法理学教研室
公布的第一版法理学初
阶、进阶答案上形成;
2.红色字体表示在第三版
中相关题目的已作变
更,答案是注册自己看
书时做的,大家可以借
鉴之。

当然,自己“丰
衣足食”为最佳。

如若
有解决不了的题目,欢
迎大家在跟帖中提出,
以便大家共同探讨;3.进阶第一版与第二版课
后题目无变化。

据注册
了解,只是偶尔版面的
删减与新增,变化可忽
略,如若不实,还望大
家指出;
4.不可迷信答案,抓好课
本,夯实基础才是真理。

最后,祝大家考研成功!
== 法理学教研室 == 导论法学与法理学
1. B
2. AD
3. C
4. ABCD
5. ABCD
第一章法学历史
1. AD
2. A
3. ABCD
4. ABCD
5. B 第二章法学性质
1. D
2. ABCD
3. ACD
4. ABCD
5. ABC
6.D
第三章法学体系
1. ACD
2. B
3. BCD
4. BC
5. ACD
第四章法学教育
1. ABCD
2. ABCD
3. CD
4. BD
5. AB
第五章法律的概念
1. BC
2. ACD
3. AC
4. B
5. AD
第六章法律起源和法律发

1. D
2 ABCD
3. BD
4. ABCD
5. AB
第七章法律渊源和法律分

1. BC
2. CD
3. BD
4. ACD
5. ABC
第八章法律机构和法律效

1. D
2. BC
3. C
4. D
5. AC
第九章法律意识与法律行

1. ACD
2. ABCD
3. AB
4. AB
5. ABD
第十章法律关系和法律责

1. D
2. A
3. B
4. A
5. ABD
第十一章法系
1. BCD
2. B
3. ABCD
4. BC
5. BC
第十二章法治概述
1. A
2. D
3. ACD
4. C
5. ABCD
第十三章法律程序
1. ABCD
2. CD
3. B
4. ABCD
5. B
第十四章法律制定
1. D
2. D
3. B
4. C
5. AC
第十五章法律实施
1. B
2. ABD
3. BC
4. ABC
5. C
第十六章法律监督
1. AC
2. B
3. B
4. ABCD
5. A
第十七章法律职业
1. ABC
2. ABCD
3. C
4. ABC
5. AC
法理学进阶课后选择题参
考答案
== 法理教研室 ==
导论
1. (③)
2. (①)
3. (②)
4. (③)
5. (⑤)
第一章法律本质
1. (①)
2. (①)
3. (④)
4. (②)
5. (①)
第二章法律本位
1. (①②③④
2. (①③⑤)
3. (①②③)
4. (①②③④)
5. (①)
第三章法律与语言
1. (②④)
2. (①③⑤)
3. (②④⑤)
4. (①④)
5. (④)
第四章法律功能
1. (①)
2. (①②④)
3. (②③)
4. (②)
5. (②④)
第五章法律价值总论
1. (③)
2. (①)
3. (②④)
4. (①)
5. (①)
第六章法律与秩序
1. (②③④)
2. (②)
3. (②)
4. (②③④)
5. (①②③④)
第七章法律与利益
1. (①)
2. (④)
3. (③)
4. (①③④)
5. (③)
第八章法律与平等
1. (①③)
2. (①②③④)
3. (①②③④)
4. (①②③)
5. (①③④)
第九章法律与自由
1. (④)
2. (③)
3. (①③④)
4. (②)
5. (①②③)
第十章法律与人权
1. (①)
2. (①)
3. (①②④)
4. (①②③④)
5. (④)
第十一章法律与正义
1. (①④)
2. (①)
3. (①③④)
4. (④)
5. (①②③④)
第十二章法律方法概论
1. (②③④)
2. (①②③)
3. (①②③④)
4. (①②③④)
5. (②)
第十三章法律事实与法律判断
1. (①②③④)
2. (①②)
3. (①②③)
4. (①②③④)
5. (①③)
第十四章法律解释
1. (①②④)
2. (③)
3. (②)
4. (④)
5. (④)
第十五章法律推理
1. (②)
2. (③④)
3. (①②③④)
4. (①②④)
5. (②③④) 第十六章法律论证
1. (①②③④)
2. (①②③④)
3. (①②③④)
4. (①②③④)
5. (①②③④)
第十七章法律与社会
1. (④)
2. (①②)④)
3. (①④)
4. (②③)
5. (③)
第十八章法律与经济
1. (①②③④)
2. (①②③④)
3. (①)
4. (①②)
5. (①②③④)
第十九章法律与政治
1. (②)
2. (①)
3. (①②③)
4. (②③)
5. (①)
第二十章法律与文化
1. (④)
2. (④)
3. (①②③④)
4. (①②③④)
5. (①②③④)
第二十一章法律全球化
1. (①②)
2. (①②③④)
3. (②)
4. (①②③④)
5. 答案缺失
第二十二章法律与和谐社
会的构建
1. (③④)
2. (①②③④)
3. (①②③)
4. (②)
5. (①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