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同名12047)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掌握核磁共振仪器的操作方法,测量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并通过对信号的分析计算出样品的相关参数。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会产生磁矩。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静磁场中时,其自旋能级会发生分裂。

如果此时在垂直于静磁场的方向上施加一个交变电磁场,当交变电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即核磁共振。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通常使用氢核(质子)作为研究对象。

氢核的自旋量子数为 1/2,在静磁场中会分裂为两个能级。

通过测量共振时的交变电磁场频率,可以计算出静磁场的强度;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形状,可以获取有关样品中氢核的分布、化学环境等信息。

三、实验仪器本次实验使用的是_____型核磁共振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磁铁:提供稳定的静磁场。

2、射频发生器:产生交变电磁场。

3、探头:包含样品管和检测线圈。

4、信号接收与处理系统:对检测到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等处理。

5、计算机:控制仪器运行,采集和分析数据。

四、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合适的含氢样品,如纯净水、乙醇等。

将样品装入标准的样品管中,确保样品管无气泡。

2、仪器调试开启核磁共振仪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仪器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调节磁场强度,使其达到预定值。

校准射频发生器的频率范围和输出功率。

3、样品测量将装有样品的样品管放入探头中,确保位置准确。

启动扫描程序,逐渐改变射频频率,观察并记录核磁共振信号。

重复测量多次,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

分析信号的峰位、峰宽、强度等参数。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样品的化学位移、自旋自旋耦合常数等重要参数。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以纯净水为例,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如图 1 所示。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2.学习核磁共振性质的测量方法;3.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核磁共振仪、样品管、场频中心标记物、标定试剂、样品转速调节器、计算机等。

三、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行的一种物质结构、原子核的环境等信息的研究方法。

通过在静磁场中施加射频场,使样品的原子核进行磁共振,进而测量其共振频率和化学位移,从而得到相关的物理和结构性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样品制备:在样品管中配制好待测物质溶液;2.实验准备:打开核磁共振仪电源,调节磁场强度和均匀性;3.校准:使用场中心标记物调整磁场的中心频率;4.样品激磁: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的样品室中,进行样品激磁操作;5.信号获取: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和强度,使样品核的共振信号最大化;6.信号处理:将获取的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频谱图和相关参数;7.数据记录:记录样品的共振频率、化学位移等相关参数。

五、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甲醇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首先进行了磁场强度的校准,通过调整磁场的中心频率,使得样品的共振频率能够与参考标记物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接下来,进行了样品的激磁操作。

通过将样品放入样品室中,使其置于强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开始进行自旋共振。

在信号获取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和强度,使样品核的共振信号最大化。

当共振发生时,仪器会发出响应信号,我们利用该信号来调整射频场的参数,确保信号最强。

通过对获取的信号进行处理,我们得到了甲醇样品的核磁共振频谱图。

在频谱图中,可以观察到不同核的共振峰,通过测量共振峰的位置和间距,可以得到样品的化学位移和相关的物理属性。

六、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甲醇样品的核磁共振频谱图。

通过测量共振峰的位置和间距,我们得到了样品的化学位移和相关的物理属性。

实验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核磁实验报告结果(3篇)

核磁实验报告结果(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核磁共振实验室实验仪器:核磁共振谱仪、示波器、射频发射器、探头、样品等实验目的:1.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物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 学习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方法。

3. 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利用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能量,产生共振现象的一种技术。

通过分析共振信号,可以获得有关原子核的性质和周围环境的信息。

实验内容:1. 样品准备:选取实验样品,并将其置于核磁共振谱仪的样品管中。

2. 磁场调节:调节核磁共振谱仪的磁场强度,使其与样品中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匹配。

3. 射频发射: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

4. 信号采集:利用示波器采集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5.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解析核磁共振谱图。

实验结果:1. 核磁共振谱图:- 通过核磁共振谱图,观察到样品中存在多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核。

- 谱图中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的性质。

2. 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图中峰的位置,反映了原子核周围电子云的密度。

- 通过化学位移,可以确定不同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的种类和数量。

3. 自旋耦合:- 自旋耦合是指相邻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谱图中峰的分裂。

- 通过自旋耦合,可以确定分子中相邻原子核之间的关系。

4. 峰面积:- 峰面积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的数量。

- 通过峰面积,可以确定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核的比例。

讨论与分析:1.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根据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有机物结构。

- 通过比较谱图与标准谱图,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

2. 化学位移分析:- 化学位移可以提供有关样品中氢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密度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NMR)测试,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获取样品的结构和化学环境等相关信息,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射频电磁场引起磁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在NMR实验中,常用的原子核有氢核(^1H)、碳-13核(^13C)等。

当样品置于恒定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不同的能级。

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在仪器上检测到信号。

化学位移是NMR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密度的差异。

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其共振频率会有所不同,表现为在谱图上的化学位移不同。

此外,耦合常数也是NMR谱图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相邻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样品管移液器2、试剂测试样品(如某种有机化合物)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将溶液转移至样品管中,确保样品管内无气泡。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波谱仪,设置仪器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频率等。

进行匀场操作,使磁场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

3、样品测试将样品管放入仪器中,启动测试程序。

等待仪器采集数据,获取NMR谱图。

4、数据处理对所得谱图进行基线校正、相位调整等处理。

标注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等重要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氢谱(^1H NMR)分析观察谱图中的峰形、峰位和峰强度。

根据化学位移值确定不同类型的氢原子。

分析耦合常数,判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

例如,在某有机化合物的氢谱中,化学位移在 10 ppm 附近的峰可能归属于甲基上的氢原子,而在 70 ppm 附近的峰可能归属于苯环上的氢原子。

耦合常数的大小和模式可以提供关于氢原子之间连接方式的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一、引言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医学成像技术,常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MRI扫描实验,了解MRI的工作原理和影像生成过程。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包括磁共振设备模型、水样品、图像处理软件等。

2. 实验方法:
a. 将水样品放入磁共振设备中。

b. 使用磁场梯度和射频脉冲来激发水样品的核自旋。

c. 采集信号,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生成MRI图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成功生成了水样品的MRI图像。

在图像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组织的信号强度和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MRI图像,可以发现水样品内部的结构特征,如脂肪、肌肉等组织的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模拟MRI扫描,深入理解了MRI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影像生成过程。

MR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可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五、参考文献
1. Smith A,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10.
2. Brown C, et al. Introduction to MRI Technology. London: Springer, 2015.
六、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实验的支持与帮助。

以上为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探索不同物质中原子核的行为特性,并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自旋性质和外加静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原子核具有自旋,当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子核会产生能级分裂,形成不同能级的磁子态。

核磁共振仪器主要由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等组成。

磁场系统提供均匀的静磁场,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射频波,探测系统接收并测量信号。

二、样品制备与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苯甲酸、乙酸乙酯和苯作为样品。

首先,我们将样品溶解在特定的溶剂中,以保证样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从而获得较好的核磁共振信号。

然后,将样品溶液倒入核磁共振试管中,放入核磁共振仪器中进行实验。

三、核磁共振谱图的解读通过核磁共振仪器的测量,我们得到了苯甲酸、乙酸乙酯和苯的核磁共振谱图。

核磁共振谱图是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核的共振频率和强度而得到的。

每个峰代表一个核,峰的位置和强度提供了关于分子结构和环境的信息。

在苯甲酸的核磁共振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苯环上的氢原子产生的峰,以及甲基上的氢原子产生的峰。

这些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苯甲酸的分子结构和取代基的位置。

同时,还可以通过峰的强度比来推测不同氢原子的化学环境。

乙酸乙酯的核磁共振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乙酸乙酯中甲基和乙基上的氢原子产生的峰。

通过测量峰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了解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和取代基的位置。

此外,还可以通过峰的耦合模式来推测分子中不同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苯的核磁共振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苯环上的氢原子产生的峰。

苯环上的氢原子由于环境的不同,其共振频率和强度也不同。

通过测量峰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了解苯的分子结构和环境。

四、核磁共振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自旋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实验技术。

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中的核自旋进行分析,以便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实验基于核自旋的特性。

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核自旋会进入不同的能级态,其能级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能级跃迁来获得。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核磁共振仪器来探测核自旋间能级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得到与样品相应的核磁共振谱。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a. 选择合适的样品,确保样品具有核自旋。

b. 准备样品溶液,使样品均匀溶解于溶剂中。

2. 仪器操作:a. 打开核磁共振仪器,确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b. 将样品放置于核磁共振仪器中,保证样品与仪器之间的正常接触。

3. 参数设置:a. 设置核磁共振的相关参数,如磁场强度、扫描频率等。

b. 根据样品的特性设置相关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4. 开始扫描:a. 启动核磁共振扫描,并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b. 记录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频率等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a. 基于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

b. 利用相关的核磁共振谱图谱进行比对和验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的核磁共振扫描,我们得到了样品的核磁共振谱。

在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峰信号,这些峰信号代表了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的能级跃迁情况。

通过对这些峰信号的位置、强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推断出样品中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此外,通过对核磁共振谱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与样品性质相关的参数,比如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研究样品的动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论:核磁共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了解其基本原理、仪器构成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磁性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即角动量,当处于外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磁矩,并与外磁场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产生能级差,从而形成共振吸收。

二、核磁共振的仪器构成核磁共振实验主要依赖于核磁共振仪器,其主要包括磁体、射频线圈、探测线圈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部分。

1. 磁体磁体是核磁共振仪器的核心部分,用于产生稳定的外磁场。

常见的磁体有永磁体和超导磁体。

永磁体可以产生较弱的磁场,适用于一些小型实验室;而超导磁体可以产生较强的磁场,适用于大型实验室和医学影像设备。

2.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是用于产生射频场的设备,用于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射频线圈的设计和制造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探测线圈探测线圈用于接收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探测线圈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4.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处理和分析核磁共振信号。

现代核磁共振仪器通常配备了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高速、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化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测量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推断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这对于化学合成、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代谢组学等方面。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

3. 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核磁共振是现代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在医学诊断、化学分析、材料科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深入探究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探索物质中核自旋的行为,并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测量样品的基本属性,如自旋量子数、共振频率以及相关的弛豫时间。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核自旋运动的原理,在一个外加恒定磁场下,样品中的核由于其自旋量子数的性质,会在磁场中取向成两种可能的状态。

当样品受到高频电磁辐射时,会发生共振吸收或释放能量的现象,并通过测量共振频率来获取核的相关信息。

实验仪器本实验使用的核磁共振仪器主要包括磁体、高频发生器和探测器等。

磁体提供了恒定的磁场,用来产生核磁共振;高频发生器用来激发样品中的核共振;探测器则用来测量共振信号。

实验步骤1. 调整磁场:通过控制磁体电流,使其产生恒定的磁场。

这是核磁共振实验的基础。

2. 放置样品:将待测样品置于磁场中,并调整其位置,使得样品中的核自旋可以充分感受到磁场。

3. 激发核共振: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与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的电磁辐射,使样品中的核进入共振状态。

4. 探测共振信号:利用探测器来测量样品中共振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并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处理:通过测量得到的共振频率,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核的自旋量子数和其他相关信息。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在恒定磁场下,样品中的核共振频率为x Hz,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得知核的自旋量子数为S=1/2。

实验还测得了核磁共振信号的弛豫时间,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核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生成清晰的影像,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此外,核磁共振也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成功探索了样品中核自旋的行为,并测得了相关的物理参数。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一、实验目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技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会产生磁矩。

当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会产生不同的能级分裂。

在射频场的作用下,当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可以检测到核磁共振信号。

对于氢原子核(质子),其共振频率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可表示为:\\omega =\gamma B_0\其中,\(\omega\)是进动频率,\(\gamma\)是旋磁比,\(B_0\)是外加磁场强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核磁共振仪器:包括超导磁体、射频发生器、探测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

2、样品:选择了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乙酸等。

四、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将适量的样品装入核磁共振样品管中,确保样品均匀分布。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仪器,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射频频率等参数,进行匀场操作,以获得均匀的磁场。

3、数据采集:将样品管放入仪器中,启动数据采集程序,采集核磁共振信号。

4、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傅里叶变换,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乙醇的核磁共振谱观察到了乙醇中甲基、亚甲基和羟基上氢原子的共振信号。

通过化学位移、峰面积和耦合常数等信息,可以推断出乙醇分子中不同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和相互作用。

2、乙酸的核磁共振谱清晰地分辨出了乙酸中甲基和羧基上氢原子的信号。

分析化学位移和峰形,了解乙酸分子的结构特征。

六、实验误差分析1、磁场不均匀性:可能导致谱线加宽,影响化学位移和峰形的准确性。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操作技能。

3. 学习通过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物质的结构。

4. 熟悉核磁共振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产生共振吸收现象的技术。

当原子核置于磁场中时,其磁矩会与磁场相互作用,导致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发生分裂。

通过向样品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可以使原子核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回到低能级,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三、实验仪器1. 核磁共振仪(NMR Spectrometer)2. 样品管3. 射频脉冲发生器4. 数据采集系统5.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转移至样品管中。

2. 调整磁场:将样品管放置在核磁共振仪的样品腔中,调整磁场强度至所需值。

3. 设置射频脉冲参数:根据样品的核磁共振特性,设置射频脉冲的频率、功率和持续时间等参数。

4. 数据采集:开启核磁共振仪,开始采集核磁共振信号。

5.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核磁共振谱图:通过核磁共振仪采集到的样品谱图显示了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峰。

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等信息可以用来推断样品的结构。

2. 化学位移:峰的位置(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在磁场中的相对位置。

通过比较标准物质的化学位移,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类型的原子核。

3. 峰的积分:峰的面积与样品中该类型原子核的数目成正比。

通过峰的积分,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类型原子核的相对比例。

4. 峰的分裂:峰的分裂(耦合)反映了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峰的分裂情况,可以推断样品中原子核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多种因素,如仪器精度、操作技能和样品纯度等。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多次重复实验。

核磁共振 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 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在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探索其原理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核磁共振技术,了解原子核的磁性与能级结构,掌握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与检测方法,并探索核磁共振在医学与化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磁性与能级结构的现象。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都具有自旋。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由于自旋的存在,原子核会具有磁矩。

当外加磁场的方向与原子核的磁矩方向一致时,原子核的能量较低;当外加磁场的方向与原子核的磁矩方向相反时,原子核的能量较高。

这种能级差距可以通过外加射频脉冲来激发或翻转。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调节核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和频率,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2. 样品制备:选择合适的样品,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注入玻璃管中。

3. 样品放置:将含有样品的玻璃管放置在核磁共振仪的样品室中,确保其与磁场方向垂直。

4. 实验参数设置:调节核磁共振仪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时间、扫描次数等。

5. 信号检测:通过核磁共振仪的探测器,检测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

6. 数据处理:对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得到了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

核磁共振谱图是由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构成的。

通过分析谱图,我们可以得到样品中不同核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息,从而确定样品的结构和成分。

五、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与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可以用于人体内部的无创成像,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化学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帮助化学家进行合成和研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大学核磁共振实验报告(3篇)

大学核磁共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核磁共振(NM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化学、物理、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2. 掌握核磁共振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样品准备、参数设置、数据采集与分析。

3. 通过实验,学会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照射时,其磁矩发生进动而产生的现象。

当射频脉冲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能量,从而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实验中,通过改变射频脉冲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观察到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根据共振信号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参数,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核磁共振谱仪(NMR)2. 样品:有机化合物3. 实验室常用试剂与仪器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有机化合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样品放置: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样品管中,放置在NMR谱仪的样品管架上。

3. 参数设置:根据样品的化学性质,设置合适的射频频率、磁场强度、扫描速度等参数。

4. 数据采集:启动NMR谱仪,开始采集数据。

5. 数据分析:利用NMR谱仪自带的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化学位移: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化学环境下的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

2. 耦合常数: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化学环境下的氢原子和碳原子的耦合常数值。

3.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根据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核磁共振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烫伤等事故。

2. 样品准备过程中,注意样品的纯度和浓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采集过程中,注意参数设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1、前言和实验目的核磁共振是指受电磁波作用的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

本实验的样品在外磁场中,外磁场使样品核能级因核自旋不同的取向而分裂,在数千高斯外磁场下核能级的裂距一般在射频波段,样品在射频电磁波作用下,粒子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从而产生核能级的跃迁。

1932年发现中子后,才认识到核自旋是质子自旋和中子自旋之和,质子和中子都是自旋角动量为2 的费米子,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核才有非零的核磁矩,正是这种磁性核才能产生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信号可提供物质结构的丰富信息,如谱线的宽度、形状、面积、谱线在频率或磁场刻度上的准确位置、谱线的精细结构、超精细结构、弛豫时间等,加之是对样品的无损测量,广泛的应用于分子结构的确定、液相和固相的动力学研究、医用诊断、固体物理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是确定物质结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实验方法。

核磁共振还是磁场测量和校准磁强计的标准方法之一,其不确定度可达001.0±%。

实验目的:(1)掌握核磁共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2)用核磁共振方法校准外磁场B ,测量氟核的F g 因子以及横向驰豫时间2T2、实验原理如原子处在磁场中会发生能级分裂一样,许多原子核处在磁场中也会发生能级的分裂,因为原子核也存在自旋现象。

质子和中子都是自旋角动量等于2 的费米子,当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偶数时原子核的磁矩为0,当其一为奇数时原子核磁矩为半整数,当两个都为奇数时核磁矩为整数。

只有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才有核磁共振现象。

我们知道在微观世界里物理量都只能取分立的值,即都是量子化的。

原子核的角动量也只能取分立的值 )1(+=I I p ,I 为自旋量子数,取分立的值。

对于本实验用到的H 1和F 19,自旋量子数I 都为1/2。

沿z 方向的角动量为 m p z =,在这里m 只能取1/2或-1/2。

而自旋角动量不为0的核具有核磁矩p m e gp 2F =,考虑沿z 轴方向则有N z pZ mgF p m eG F ==2,其中以 γ==p z m e F 2为原子核磁矩的基本单位,pm e2=γ。

实习报告核磁共振

实习报告核磁共振

实习报告:核磁共振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技术在医学、化学、物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核磁共振实习课程。

本次实习旨在提高我对核磁共振原理的理解,培养我操作核磁共振设备的能力,并了解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文献阅读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发生共振的现象。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样品被置于强磁场中,然后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

由于原子核具有磁性,它们会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产生共振。

通过检测共振信号,可以得到有关样品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2. 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学习了核磁共振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样品的制备、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信号检测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信号弱、噪声大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结束后,我学习了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预处理、峰拟合、化学位移计算、积分等。

通过这些处理方法,我可以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进一步了解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核磁共振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实习的一些收获和体会:1.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生物样品结构和功能的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2. 核磁共振实验操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细心和耐心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习报告磁共振

实习报告磁共振

为了更好地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在2023年7月至9月期间,在XX医院影像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磁共振实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对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实习内容1. 磁共振成像原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成像过程、图像重建等。

通过学习,我对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磁共振设备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熟悉了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流程,包括设备启动、参数设置、患者准备等。

在操作过程中,我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3. 磁共振图像分析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磁共振图像的分析方法,包括图像质量评估、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对磁共振图像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临床应用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临床磁共振检查工作,学习了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磁共振检查方法。

同时,我还协助医生进行磁共振图像诊断,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掌握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深入了解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实习期间,我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操作、图像分析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4. 了解了临床工作流程:通过参与临床工作,我了解了磁共振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基础。

本次磁共振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对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本篇实习报告字数为518字,符合要求。

)。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核磁共振在医学诊断和化学分析中的应用;3. 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操作和仪器使用。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核自旋共振现象进行研究的物理技术。

该技术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建立核磁共振信号,以及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 核磁共振仪:包括磁场产生系统、激磁系统、探测和信号处理系统等;2. 乙酸、甲醇、苯乙烯。

四、实验步骤1. 校准仪器:打开核磁共振仪的电源,进行磁场校准和频率校准;2. 放置样品:在核磁共振仪样品槽中放置样品(乙酸、甲醇或苯乙烯);3. 开始实验:调整仪器参数,选择目标核(例如乙酸中的氢原子核),并设置合适的脉冲序列;4. 记录数据:通过可视化界面观察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并记录数据(如化学位移、峰面积等);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乙酸作为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特征,我们成功地获得了乙酸中氢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和峰面积等信息。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乙酸的分子结构以及其中氢原子核的环境与其他原子的相互作用情况。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核磁共振在医学诊断和化学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这次实验为我们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七、参考文献1. 《核磁共振实验指导书》;2.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

八、附录实验操作过程详见实验笔记。

实验人员签名:日期:。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核磁共振现象,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对样品的测试分析,获取有关样品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信息。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的特性,自旋会产生磁矩。

在没有外加磁场时,原子核的磁矩方向是随机的。

当置于外加静磁场中时,原子核的磁矩会取向于特定的方向,分为与磁场平行和反平行两种状态。

平行时能量较低,反平行时能量较高。

如果再施加一个与静磁场垂直的交变磁场,且其频率与原子核在静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原子核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这个共振频率与原子核的种类、所处的化学环境以及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通过测量共振时吸收的能量和频率,可以得到关于原子核及其所处环境的信息。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核磁共振仪:包括超导磁体、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控制台等。

2、样品管:用于容纳测试样品。

3、测试样品:例如某种有机化合物溶液。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确保溶液均匀无沉淀。

将样品溶液装入样品管中,注意避免气泡产生。

2、仪器调试开启核磁共振仪,预热一段时间,使其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调节磁场强度和射频频率,使其达到实验所需的条件。

3、样品测试将装有样品的样品管放入仪器的检测区域。

启动测试程序,记录核磁共振信号。

4、数据处理对获得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傅里叶变换,以得到频谱图。

分析频谱图中的峰位置、峰强度和峰形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频谱图分析观察到了多个明显的共振峰,每个峰对应着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

通过峰的位置可以确定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周围电子云的密度和化学键的特性。

2、峰强度分析峰的强度与相应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可以用于定量分析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含量。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摘要】磁共振指磁矩不为零的物质处于恒定磁场中,由于射频或微波电磁场引起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本实验主要涉及到磁共振技术中的三个实验,分别为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光磁共振实验,讨论影响实验信号的因素,并分析三种共振实验的特点。

通过顺磁实验主要了解微波顺磁共振的概念和原理,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计算出原子的g因子;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测定有关物理量,认识磁共振的一般特性。

观测核磁共振的测量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光磁共振实验了解掌握光抽运和光检测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加深对超精细结构,光跃迁及磁共振的理解,测定铷87及铷85的g因子,地磁场垂直和水平分量。

尽管这些这些磁共振各有特点,但有着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本实验还有一主要目的是找到他们的发展特点并引发思考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光磁共振g 因子【引言】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

如果共振是由原子核磁矩引起的, 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如果磁共振是由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提供的,则称电子自旋共振(简写ESR),亦称顺磁共振(写作EPR)。

此外,还有以其他物理特征为标志的共振现象,建立在光抽运基础上的光泵磁共振。

尽管这些磁共振各有特点,但有着共同的原理和方法。

【正文】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

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

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

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

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

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原理
2、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确定样品的旋磁比γ、朗德因子g N 和原子核的磁矩μI
3、用核磁共振测磁场强度
实验重点:原子核能级分裂情况,发生共振的条件
实验难点:氢核和氟核的共振频率的调节
实验原理:
下面我们以氢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来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法。

氢核虽然是最简单的原子核,但它是目前在核磁共振应用中最常见和最有用的核。

(一)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描述
1.单个核的磁共振
通常将原子核的总磁矩在其角动量P 方向上的投影μ 称为核磁矩,它们之
间的关系通常写成
P m e g P P N
••=•=2μγμ或 式中P
N m e g 2•=γ称为旋磁比;e 为电子电荷;m 为质子质量;N g 为朗德因子。

对氢核来说,5851.5=N g
按照量子力学,原子核角动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 ()h I I P 1+=
式中π2h h =,h 为普朗克常数。

I 为核的自旋量子数,可以取 ,2
3,1,21,0=I 对氢核来说2
1=I 把氢核放入外磁场B 中,可以取坐标轴z方向为B 的方向。

核的角动量在B 方向上的投影值由下式决定
h m P B = (2—3)
式中m 称为磁量子数,可以取I I I I m ----=),1(,1, 。

核磁矩在B 方向上的投
影为
m m eh g P m e g P
N B P N
B )2(2==μ 将它写为 m g N N B μμ= (2—4)
式中12710787.05.5--⨯=JT N μ称为核磁子,是核磁矩的单位。

磁矩为μ 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B 中具有的势能为
mB g B B E N N B μμμ-=-=•-=
任何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2121m m B g E E E N N m m --=-=∆μ (2—5)
考虑最简单情况,对氢核而言,自旋量子数21=
I ,所以磁量子数m 只能取两个值,即2
121-==和m 。

磁矩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也只能取两个值,如图2—1中的(a )所示,与此相对应的能级如图2—1中(b )所示。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选择定则,只有1±=∆m 的两个能级之间才能发生跃迁,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为
B g E N N •=∆μ 由这个公式可知:相邻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E ∆与外磁场B 的大小成正
比,磁场越强,则两个能级分裂也越大。

如果实验时外磁场为0B ,在该稳恒磁场区域又叠加一个电磁波作用于氢核,
如果电磁波的能量0hv 恰好等于这时氢核两能级的能量差0B g N N μ,即 00B g hv N N μ= (2—7)
则氢核就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由21=
m 的能级跃迁到2
1-=m 的能级,这就是核磁共振的吸收现象
式(2—7)就是核磁共振条件。

为了应用上的方便,常写成 0000,)(B B h g v N N ⋅=⋅=γϖμ即 (2—8) 2.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
上面讨论的是单个的核放在外磁场中的核磁共振理论。

但实验中所用的样品是大量同类核的集合。

如果处于高能级上的核数目与处于低能级上的核数目没有差别,则在电磁波的激发下,上下能级上的核都要发生跃迁,并且跃迁几率是相等的,吸收能量等于辐射能量,我们就观察不到任何核磁共振信号。

只有当低能级上的原子核数目大于高能级上的核数目,吸收能量比辐射能量多,这样才能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

在热平衡状态下,核数目在两个能级上的相对分布由玻尔兹曼因子决定: )ex p()ex p(012kT
B g kT E N N N N μ-=∆-= (2—9) 式中N 1为低能级上的核数目,N 2为高能级上的核数目,E ∆为上下能级间的
能量差,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

当kT B g n N <<0μ时,上式可以近似写成 kT
B g N N N N 0121μ-= (2—10) 上式说明,低能级上的核数目比高能级上的核数目略微多一点。

对氢核来说,如果实验温度 T=300K ,外磁场B 0=1T ,则 61
216121071075.61--⨯≈-⨯-=N N N N N 或 这说明,在室温下,每百万个低能级上的核比高能级上的核大约只多出7个。

这就是说,在低能级上参与核磁共振吸收的每一百万个核中只有7个核的核磁共振吸收未被共振辐射所抵消。

所以核磁共振信号非常微弱,检测如此微弱的信号,
需要高质量的接收器。

由式(2—10)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粒子差数越小,对观察核磁共振信号越不利。

外磁场
B越强,粒子差数越大,越有别于观察核磁共振信号。

一般核磁0
共振实验要求磁场强一些,其原因就在这里
另外,要想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仅仅磁场强一些还不够,磁场在样品范围内还应高度均匀,否则磁场多么强也观察不到核磁共振信号。

原因之一是,核磁共振信号由式(2—7)决定,如果磁场不均匀,则样品内各部分的共振频率不同。

对某个频率的电磁波,将只有少数核参与共振,结果信号被噪声所淹没,难以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

仪器与装置
核磁共振实验仪主要包括磁铁及调场线圈、探头与样品、边限振荡器、磁场扫描电源、频率计及示波器。

实验装置如图(2—7)所示:
调节过程
(一)熟悉各仪器的性能并用相关线连接
实验中,FD—CNMR—I型核磁共振仪主要应用五部分:磁铁、磁场扫描电源、边限振荡器(其上装有探头、探头内装样品)、频率计和示波器。

(1)首先将探头旋进边限振荡器后面指定位置,并将测量样品插入探头内;(2)将磁场扫描电源上“扫描输出”的两个输出端接磁铁面板中的一组接线柱(磁铁面板上共有四组,是等同的,实验中可任选一组),并经磁场扫描电源机箱后面板上的接线头与边限振荡器后面板上的接头用相关线连接;
(3)将边限振荡器的“共振信号”输出用Q9线接示波器“CH1通道”或者“CH2通道”,“频率输出”用Q9线线接频率计的A通道(频率计的通道选择:A通道,即1HZ—100MHZ;FUNCTION选择:FA;GATETIME选择:1S);
(4)移动边限震荡器将探头连同样品放入磁场中,并调节边限振荡器机箱低部四个调节螺丝,使探头放置的位置保证使内部线圈产生的射频磁场方向与稳恒磁场方向垂直;
(5)打开磁场扫描电源、边线振荡器、频率计和示波器的电源,准备后面的仪器调试。

(二)核磁共振信号的调节
FD —CNMR —I 型核磁共振仪配备了六种样品:1#—溶硫酸铜的水、2#—溶三氯化铁的水、3#—氟碳、4#一两三醇、5#—纯水、6#一溶硫酸锰的水。

实验中,因为1#样品的共振信号比较明显,所以开始时应该用1#样品,熟悉了实验操作之后,再选用其他样品调节。

(1)将磁场扫描电源的“扫描输出”旋钮顺时针调节至接近最大(旋至最大后,再往回旋半圈,因为最大时电位器电阻为零,输出短路,因而对仪器有一定的损伤),这样可以加大捕捉信号的范围;
(2)调节边限振荡器的频率“粗调”电位器,将频率调节至磁铁标志的H共振频率附近,然后旋动频率调节“细调”旋钮,在此附近捕捉信号,当满足共振条件0B ⋅=γω时,可以观察到如图(2—10)所示的共振信号。

调节旋钮时要尽量慢,因为共振范围非常小,很容易跳过。

注:因为磁铁的磁感应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成反比关系),所以应在标志频率附近MHZ 1±的范围内进行信号的捕捉!
(3)调出大致共振信号后,降低扫描幅度,调节频率“细调”至信号等宽,同时调节样品在磁铁中的空间位置以得到微波最多的共振信号。

实验内容:
1、调出共振信号后,记下此时频率计的读数,用特斯拉计测出样品所在处的磁场强度。

2、用测得的数据计算样品(核)的旋磁比γ、朗德因子N g 和磁矩I μ
3、用已知的旋磁比,测出共振频率,计算磁场强度。

4、用比较法测氟核的旋磁比(此时无特斯拉计)
实验数据:
MHz f 9032.211= MHz f 9047.212= MHz f 6052.203= MHz f 9034.214= MHz f 9026.215= MHz f 9032.216= T B 534.0= 氢核的共振频率MHz f f f f f f 9034.215654210=++++=
由得B ⋅=γω0
T Hz B f B /105759.2534.0109034.212286
00
⨯=⨯⨯=⋅==ππωγ 氟核的共振频率MHz f 6052.203=
由得B ⋅=γω0
T Hz B f /104287.2534.0106052.2022B 86
33
F ⨯=⨯⋅=⋅==ππωγ 0711.5100508.5/100546.1104287.2/27348=⨯⨯⨯⨯==--N F F g μγ 又由N F F I g μμ=,式中I 为自旋量子数,氟核的I 值为1/2,所以 T /J 108066.12100508.55.00711.52727F --⨯=⨯⨯⨯=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