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22
2024/1/30
1
2
3
如念珠菌属感染可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根据真菌种类选择药物
如深部真菌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剂量,确保安全有效。
剂量调整
23
2024/1/30
对于严重或难治性真菌感染,可采用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
影响蛋白质合成酶
如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代表药物
15
2024/1/30
04
CHAPTER
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
16
2024/1/30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重要物质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微孔,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而死亡。
两性霉素B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1
2024/1/30
目录
引言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防治策略
2
2024/1/30
01
CHAPTER
引言
3
2024/1/30
真菌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包括浅表性、皮下组织和系统性感染等。
针对真菌代谢途径的新型药物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药筛选研究
03
38
2024/1/30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9
2024/1/30
传播途径
28
2024/1/30
院内感染
社区感染
动物源性感染
29
2024/1/30
2024/1/30
1
2
3
如念珠菌属感染可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根据真菌种类选择药物
如深部真菌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剂量,确保安全有效。
剂量调整
23
2024/1/30
对于严重或难治性真菌感染,可采用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
影响蛋白质合成酶
如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代表药物
15
2024/1/30
04
CHAPTER
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
16
2024/1/30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重要物质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微孔,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而死亡。
两性霉素B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1
2024/1/30
目录
引言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防治策略
2
2024/1/30
01
CHAPTER
引言
3
2024/1/30
真菌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包括浅表性、皮下组织和系统性感染等。
针对真菌代谢途径的新型药物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药筛选研究
03
38
2024/1/30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9
2024/1/30
传播途径
28
2024/1/30
院内感染
社区感染
动物源性感染
29
2024/1/30
化学治疗药--抗真菌药物 ppt课件
2.氮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环的1位上的 氮原子相连。 3.Ar基团上取代基中苯环的4位取代基有一 定的体积和电负性,苯环的2位有电负性取 代基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4.R1、R2上取代基结构类型变化较大,其 中活性最好的有两大类;R1、R2形成取代 二氧戊环结构,成为芳乙基氮唑环状缩酮 类化合物,代表性的药物有Ketoconazole 、Itracinazole。
Cl
N N
克霉唑
Cl O
Cl
Cl
咪康唑
N
N
Cl
Cl O Cl
Econazole
Cl
Cl
Cl S O Cl
Tioconazole
H
N
N
N
N
Cl
Cl O Cl N Cl
N
N
N Cl Cl N H S
Cl
N N O O N H3C N O O H Cl Cl
N N H3C N H3C N O H O O Cl
Amphotericin B结构中有一氨基和羧基, 故兼有酸碱两性。多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 深部真菌感染,此类抗生素与真菌细胞膜上 的甾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菌细 胞内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外漏,破坏 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除支原菌外,细胞 上缺少甾醇的细菌不能被多烯类抗生素所作 用。游离甾醇和细胞膜上甾醇竞争多烯类抗 生素,而使多烯类抗生素作用减少。
Fluconazole是根据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 关系研究结果,以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 得到的抗真菌药物。它与蛋白结合率较低 ,且生物利用度高并具有穿透中枢的特点 。Fluconazole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 及其他念珠菌、黄曲菌、烟曲菌、皮炎芽 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有 抗菌作用 Fluconazole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有高 度的选择性,它可使真菌细胞失去正常的 甾醇,而使14-甲基甾醇在真菌细胞内蓄 积,起到抑制真菌的作用
抗真菌药ppt课件
抗真菌药
提 纲
• • • • 概述 抗真菌药分类 常用抗真菌药 小结
概 述
浅部真菌 真菌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康唑 两性霉素 咪唑类 三唑类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局部用药) 咪康唑、酮康唑(局部、全身用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全身用药)
唑类抗真菌药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甾醇14-α 去甲基酶使细 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
3.耐药产生少 4.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
唑类抗真菌药
【不同特点】
1.克霉唑、咪康唑等全身用药毒性大,
仅作局部用药
2.三唑类毒性较小,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3.各药的药理学特征、临床用途不同
唑类抗真菌药
药物 抗 菌 谱 机理 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 备注
克霉唑
抑制麦 角固醇 合成, 广 胞膜透 谱 性增加
外用-局部
贫血、消化道 反应
口服吸收差
咪康唑
静滴-全身 外用-局部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适用证和用药途径:
•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唑类抗真菌药 • 抗表浅部真菌感染药
灰黄霉素、特比萘芬、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克霉唑、咪康唑)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
•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 唑类 咪唑类,三唑类 • 嘧啶类 氟胞嘧啶 • 烯丙胺类 特比萘芬 • 其他类 灰黄霉素、卡泊芬净
提 纲
• • • • 概述 抗真菌药分类 常用抗真菌药 小结
概 述
浅部真菌 真菌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康唑 两性霉素 咪唑类 三唑类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局部用药) 咪康唑、酮康唑(局部、全身用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全身用药)
唑类抗真菌药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甾醇14-α 去甲基酶使细 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
3.耐药产生少 4.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
唑类抗真菌药
【不同特点】
1.克霉唑、咪康唑等全身用药毒性大,
仅作局部用药
2.三唑类毒性较小,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3.各药的药理学特征、临床用途不同
唑类抗真菌药
药物 抗 菌 谱 机理 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 备注
克霉唑
抑制麦 角固醇 合成, 广 胞膜透 谱 性增加
外用-局部
贫血、消化道 反应
口服吸收差
咪康唑
静滴-全身 外用-局部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适用证和用药途径:
•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唑类抗真菌药 • 抗表浅部真菌感染药
灰黄霉素、特比萘芬、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克霉唑、咪康唑)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
•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 唑类 咪唑类,三唑类 • 嘧啶类 氟胞嘧啶 • 烯丙胺类 特比萘芬 • 其他类 灰黄霉素、卡泊芬净
《抗真菌药物》课件
哺乳期妇女
抗真菌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儿童
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根据年龄和 体重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
老年人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较弱,对抗真 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应谨 慎使用。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与预防措施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长期使用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真 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去疗效 。
唑类抗真菌药物
总结词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念珠菌、曲霉菌等有良好疗效。
详细描述
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 曲康唑、伏立康唑等。这些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念 珠菌、曲霉菌等有良好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总结词
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较强抗菌活 性。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如两性霉素B,是治疗深部真菌 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唑类抗真菌药物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是治 疗浅部真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如特比萘芬,主要用于治疗皮 肤癣菌感染。
其他抗真菌药物
如灰黄霉素、制霉菌素等,主 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02
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
抗真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概述
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治 疗同一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
联合治疗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或重症真 菌感染。
注意事项
联合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以及患者的耐受性。
04
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与 注意事项
抗真菌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肝脏损害
部分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异常,表 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感染 (作用部位)
皮肤、黏膜皮下组织
深部感染
内脏、骨骼、脑
现状——深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上升 抗生素的滥用 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 继发感染
按结构分为:
抗真菌抗生素 唑类抗真菌药 其他抗真菌药物
一、抗真菌抗生素
多烯类抗生素
两性霉素B 大环内酯;共轭七烯; C19氨基糖苷;毒性大 具有酸碱两性 制霉菌素A1 大环内酯;六烯; C19 氨基糖苷;毒性大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N R1 N-(CH2)n-C R2 X Ar
n=0,1 X=N,CH
1.分子中的氮唑环 (咪唑或三氮唑)是必须的, 2.氮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环的 1位上的 4.R1、R2 上取代基结构类型变化较大,其 咪唑环的 3 位或三氮唑的 4位氮原子与血红素铁 氮原子相连。 中活性最好的有两大类: 原子形成配位键,竞争抑制酶的活性,当被其 3.Ar基团上取代基中苯环的4位取代基有一 他基团取代时,活性丧失。比较咪唑和三氮唑 R1、R2形成取代二氧戊环结构,成为芳乙 定的体积和电负性,苯环的2位有电负性取 类化合物可以发现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治疗指数 基氮唑环状缩酮类化合物,代表性的药物 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 代基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有酮康唑、伊曲康唑。 R1、R2为醇羟基,如氟康唑。
非多烯类抗生素
灰黄霉素、西可宁
二、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 唑类 三氮唑类
口服可以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作用靶点
1、咪唑类
Cl O H N N Cl Cl
益康唑
结构特点: 1)乙醇取代物; 2)OH醚化; 3)C-1手性,与芳环直接连接; 4)C-2与咪唑环连接。
N
N N CH2 C O O Cl N 酮康唑 NCOCH3 Cl
抗真菌药物 (感染 (作用部位)
皮肤、黏膜皮下组织
深部感染
内脏、骨骼、脑
现状——深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上升 抗生素的滥用 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 继发感染
按结构分为:
抗真菌抗生素 唑类抗真菌药 其他抗真菌药物
一、抗真菌抗生素
多烯类抗生素
两性霉素B 大环内酯;共轭七烯; C19氨基糖苷;毒性大 具有酸碱两性 制霉菌素A1 大环内酯;六烯; C19 氨基糖苷;毒性大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N R1 N-(CH2)n-C R2 X Ar
n=0,1 X=N,CH
1.分子中的氮唑环 (咪唑或三氮唑)是必须的, 2.氮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环的 1位上的 4.R1、R2 上取代基结构类型变化较大,其 咪唑环的 3 位或三氮唑的 4位氮原子与血红素铁 氮原子相连。 中活性最好的有两大类: 原子形成配位键,竞争抑制酶的活性,当被其 3.Ar基团上取代基中苯环的4位取代基有一 他基团取代时,活性丧失。比较咪唑和三氮唑 R1、R2形成取代二氧戊环结构,成为芳乙 定的体积和电负性,苯环的2位有电负性取 类化合物可以发现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治疗指数 基氮唑环状缩酮类化合物,代表性的药物 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 代基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有酮康唑、伊曲康唑。 R1、R2为醇羟基,如氟康唑。
非多烯类抗生素
灰黄霉素、西可宁
二、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 唑类 三氮唑类
口服可以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作用靶点
1、咪唑类
Cl O H N N Cl Cl
益康唑
结构特点: 1)乙醇取代物; 2)OH醚化; 3)C-1手性,与芳环直接连接; 4)C-2与咪唑环连接。
N
N N CH2 C O O Cl N 酮康唑 NCOCH3 Cl
抗真菌药PPT课件
此外,角鲨烯环氧化酶受抑,甾醇角 鲨烯在真菌细胞内浓集,而对真菌产 生毒性作用。
37
丙烯胺类 表浅部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
• 可以外用或口服治疗甲癣和其他一些浅表部真菌 感染。对深部曲霉菌感染、侧孢感染、假丝酵母 菌感染和肺隐球酵母菌感染并非很有效,但若与 唑类药物或两性霉素B合用,可获良好结果。
• 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反应,较少发生肝炎 和皮疹。
用 途:
局部用于浅部真菌感染, 如头癣、体癣、手足癣、 指(趾)甲癣;亦可用于防治阴道念球菌感染及白色 念珠菌、类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全身感 染。
不良反应:
偶有严重肝毒性和过敏反应,孕妇及肝病患者 禁
止全身应用。
30
酮康唑
酮康唑是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口服可有效 地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亦可局部用 药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
Miconazole Ketoconazole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posaconazole ravuconazole
氟胞嘧啶 特比萘芬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阿尼芬净
Flucytosine Terbinafine
Caspofungin Micafungin Anidulafungin
•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约55%。 •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头痛、
头昏、低血钾、高血压、水肿和皮肤瘙痒等。
29
酮康唑
(ketoconazole,KCZ,康特霜)
特 点:
第一个口服用于真菌感染的唑类药物,广谱,口服 易吸收,分布广,不宜透过血脑屏障。
酮康唑抑制人的甾醇合成产生严重的肝毒性,也抑制 皮质激素和睾丸素的合成,产生男性乳房发育。
37
丙烯胺类 表浅部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
• 可以外用或口服治疗甲癣和其他一些浅表部真菌 感染。对深部曲霉菌感染、侧孢感染、假丝酵母 菌感染和肺隐球酵母菌感染并非很有效,但若与 唑类药物或两性霉素B合用,可获良好结果。
• 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反应,较少发生肝炎 和皮疹。
用 途:
局部用于浅部真菌感染, 如头癣、体癣、手足癣、 指(趾)甲癣;亦可用于防治阴道念球菌感染及白色 念珠菌、类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全身感 染。
不良反应:
偶有严重肝毒性和过敏反应,孕妇及肝病患者 禁
止全身应用。
30
酮康唑
酮康唑是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口服可有效 地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亦可局部用 药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
Miconazole Ketoconazole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posaconazole ravuconazole
氟胞嘧啶 特比萘芬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阿尼芬净
Flucytosine Terbinafine
Caspofungin Micafungin Anidulafungin
•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约55%。 •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头痛、
头昏、低血钾、高血压、水肿和皮肤瘙痒等。
29
酮康唑
(ketoconazole,KCZ,康特霜)
特 点:
第一个口服用于真菌感染的唑类药物,广谱,口服 易吸收,分布广,不宜透过血脑屏障。
酮康唑抑制人的甾醇合成产生严重的肝毒性,也抑制 皮质激素和睾丸素的合成,产生男性乳房发育。
抗真菌药PPT课件
19
药代动力学特点
分布容积大,组织浓度高 药物吸收后在肝、脾、肺中的药物浓度明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多烯类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醇
7
真菌细胞膜
2.作用于真菌细胞核
胞嘧啶脱氨酶
❖ 氟胞嘧啶
氟尿嘧啶
U
T
胸苷酸合成酶
DNA、 RNA合成
3.作用于有丝分裂
灰黄霉素
真菌微管蛋白
微
管
有丝分裂
8
第一节 影响真菌细胞膜 的药物
一. 多烯类药物
5.可以事先给予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 可减少治疗初期寒战、发热反应的发生。
14
药动学
口服、肌注难吸收且不稳定,仅能静 脉滴注。
蛋白结合率90-95%,不易透过血脑屏 障,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缓慢以原形 自肾排泄,半衰期24h。
15
最重要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之一,几乎对所 有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仍是治 疗多种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的 首选药物。
抗真菌药物分类
1、影响真菌细胞膜的药物 多烯类(两性霉素B)、唑类(酮康唑
、氟康唑、伊曲康唑)、丙烯胺类( 特比萘芬)吗啉类(阿莫罗芬) 2、影响真菌细胞壁的药物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吩净) 3、其他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
6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丙烯胺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
唑类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细菌细胞膜上无类固醇,故对细菌无效。 人体内的肾小管细胞和红细胞的膜上有类固醇,故
易引起肾损伤和红细胞膜损伤。 真菌很少对本药产生耐药性。
药代动力学特点
分布容积大,组织浓度高 药物吸收后在肝、脾、肺中的药物浓度明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多烯类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醇
7
真菌细胞膜
2.作用于真菌细胞核
胞嘧啶脱氨酶
❖ 氟胞嘧啶
氟尿嘧啶
U
T
胸苷酸合成酶
DNA、 RNA合成
3.作用于有丝分裂
灰黄霉素
真菌微管蛋白
微
管
有丝分裂
8
第一节 影响真菌细胞膜 的药物
一. 多烯类药物
5.可以事先给予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 可减少治疗初期寒战、发热反应的发生。
14
药动学
口服、肌注难吸收且不稳定,仅能静 脉滴注。
蛋白结合率90-95%,不易透过血脑屏 障,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缓慢以原形 自肾排泄,半衰期24h。
15
最重要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之一,几乎对所 有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仍是治 疗多种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的 首选药物。
抗真菌药物分类
1、影响真菌细胞膜的药物 多烯类(两性霉素B)、唑类(酮康唑
、氟康唑、伊曲康唑)、丙烯胺类( 特比萘芬)吗啉类(阿莫罗芬) 2、影响真菌细胞壁的药物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吩净) 3、其他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
6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丙烯胺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
唑类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细菌细胞膜上无类固醇,故对细菌无效。 人体内的肾小管细胞和红细胞的膜上有类固醇,故
易引起肾损伤和红细胞膜损伤。 真菌很少对本药产生耐药性。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两性霉素B
属于多烯类的抗生素 含-NH2和-COOH,有酸碱两性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肾毒性大 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存在的麦角甾醇来损伤真菌细胞膜,抑制 静止期的真菌。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 的生成
唑类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分为咪唑类和三氮唑两类结构 咪唑类的代表药物为克霉唑、咪康唑、噻康唑、奥昔康唑、
深部真菌病
主要由链珠菌引起的感染。可侵犯皮肤粘膜(口角炎等)、指(趾) 甲(甲沟炎等)和内脏器官(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等)。可通过血液 传播。
近年来,深部真菌病有增多趋势,主要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所引起 ➢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腹膜透析等均使
得抵抗力下降而可能诱发本病。 ➢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导致菌群失调而并发真菌感染
氟康唑
酮康唑
同时连接咪唑基(三氮唑基)和苯环的C原子上可连接第三个基 团,其中活性最好的有两类: ➢ 连接醇羟基:氟康唑 ➢ 连接被取代的二氧戊环结构:酮康唑、伊曲康唑、特康唑。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丙烯胺类
1981年发现了萘替芬作为丙烯胺类结构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较 高的抗真菌活性,局部使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效果优于克霉唑和 益康唑,治疗白色念珠菌病(深部真菌)效果同克霉唑。由于其良 好的抗真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继而又发现抗真 菌活性更高的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绝大多数真菌是不致病的,如食用菌等。少数危 害人类的真菌(包括黄癣菌、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 念珠菌等等)可侵入机体引起疾病,根据侵犯人体的部位不同, 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简称癣,发病时真菌位于角蛋白组织(表皮角层、 毛发、甲板)。在我国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常见的有头癣、体癣、 手足癣、甲癣等等。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临床应用
5- 氟胞嘧啶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宜与两性霉 素 B 同时使用。两者联合应用治疗念珠菌及隐球 菌感染可起协同作用,尤以白念珠菌感染时这种 协同作用更为明显。
不良反应
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血药浓度过高(大于100mg/l)可引起白细 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障或骨髓抑制。 故用药期间要常规进行对外周血白细胞和 血小板计数的检查。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并注意对骨 髓的抑制作用
为最重要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之一,几乎对 所有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仍是 治疗多种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物。
Slide: Malcolm Richardson, 2002
Adapted from JP Donnelly
药代动力学特点
两性霉素B口服吸收不良且不稳定(<5%),仅能 静脉滴注。 蛋白结合率90-95%,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缓慢以 原形自肾排泄,每日约2-5%的给药量由尿派出, 可维持到停药7w后。 吸收后仅有微量药物进入脑脊液,因此,用两性 霉素 B 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需鞘内注射(与 5-Fc 合用)。 不易透析除去
3. 嘧啶类药物
5-氟胞嘧啶
5-fluorocytosine, 5-Fc
作用机制
5-氟胞嘧啶进入人体内后,能选择性地进入 真菌细胞内,在真菌细胞的胞嘧啶脱氨酶 的作用下转化为一种抗代谢产物 — 氟尿嘧 啶取代 RNA 中的尿嘧啶,从而干扰了真菌 正常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真菌的作用。
抗菌谱
两性B含量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AmB Fungizone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ABLC 两性霉素B胶样分散体 ABCD Amphotec 脂质体两性霉素B L-AmB AmBisome 2-7% 33% 50% 10% 每日剂量 0.5-1mg/kg 5mg/kg (用5%糖水) 3-6mg/kg 1mg/kg开始 →4mg/kg(35) (总1-2g)
抗真菌药(药理学课件)
第一节 抗真菌药
•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 球菌引起,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 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
第一节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 • 嘧啶类抗真菌药,如氟胞嘧啶;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性。 3.毒性大,不作注射用,口服不易吸收,仅
适用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局部用药治 疗皮肤、黏膜等浅表部位的真菌感染 。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 灰黄霉素(grifulvin) 特点: 1.口服给药,但吸收较少。 2.对各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深 部真菌无效 。 3.口服用于各种皮肤癣病的治疗。对头癣疗 效较好,甲癣疗效较差。 4.由于该药毒性较大,现临床已少用。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较多。目前 主要局部应用治疗皮肤、黏膜及指甲的真菌感染。
一、唑类抗真菌药
• 联苯苄唑(bifonazole) 抗菌活性比其他咪唑类药物高。起效
快,作用时间长。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 感染。 • 氟康唑( fluconazole)
口服和静脉给药均可。用于治疗隐球 菌性脑膜炎、白色念珠菌感染、体癣、甲 癣等,也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 的首选药。不良反应较咪唑类少。
膜的通透性 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真菌 死亡。 ③真菌对此类药较少产生耐药性。 ④与咪唑类比,三唑类毒性较小,且抗菌活 性更高。
一、唑类抗真菌药
• 酮康唑( ketoconazole) 口服用于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
亦可局部用药。口服不良反应多。 •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口服不易吸收,毒性大,只局部给药治疗浅 部真菌感染。 • 咪康唑( 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
•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 球菌引起,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 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
第一节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 • 嘧啶类抗真菌药,如氟胞嘧啶;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性。 3.毒性大,不作注射用,口服不易吸收,仅
适用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局部用药治 疗皮肤、黏膜等浅表部位的真菌感染 。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 灰黄霉素(grifulvin) 特点: 1.口服给药,但吸收较少。 2.对各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深 部真菌无效 。 3.口服用于各种皮肤癣病的治疗。对头癣疗 效较好,甲癣疗效较差。 4.由于该药毒性较大,现临床已少用。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较多。目前 主要局部应用治疗皮肤、黏膜及指甲的真菌感染。
一、唑类抗真菌药
• 联苯苄唑(bifonazole) 抗菌活性比其他咪唑类药物高。起效
快,作用时间长。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 感染。 • 氟康唑( fluconazole)
口服和静脉给药均可。用于治疗隐球 菌性脑膜炎、白色念珠菌感染、体癣、甲 癣等,也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 的首选药。不良反应较咪唑类少。
膜的通透性 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真菌 死亡。 ③真菌对此类药较少产生耐药性。 ④与咪唑类比,三唑类毒性较小,且抗菌活 性更高。
一、唑类抗真菌药
• 酮康唑( ketoconazole) 口服用于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
亦可局部用药。口服不良反应多。 •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口服不易吸收,毒性大,只局部给药治疗浅 部真菌感染。 • 咪康唑( 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教学课件ppt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适用症状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抗 真菌药物的基本框架。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该部分详细介绍了抗真菌药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医疗、农业、工业等,并阐述了一 些实际应用案例。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趋势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药的研发、药效的提高 等。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和药学的发展,不 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被研发和应用。
02
目前,抗真菌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由真菌引起
的感染和疾病,如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等。
未来,随着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和新型真菌感染的不断出现,
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02
抗真菌药物特性
THANKS
这些抗菌机制可以影响真菌细胞的生长、分裂和代谢等过 程,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某些真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物产生了抵抗 力,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耐药性的产生可以是由于真菌细胞膜或细胞壁的改 变、真菌代谢途径的改变、或药物靶点的改变等原
因。
耐药性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耐药性的发展情况,并选择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教学课件 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抗真菌药物概述 • 抗真菌药物特性 • 抗真菌药物应用 • 抗真菌药物的安全性 • 抗真菌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 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抗真菌药物概述
抗真菌药物的定义
抗真菌药物是指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包括抗生 素和抗真菌剂等。
抗真菌药物在其他科室的应用
其他科室常用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该部分详细介绍了抗真菌药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医疗、农业、工业等,并阐述了一 些实际应用案例。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趋势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药的研发、药效的提高 等。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和药学的发展,不 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被研发和应用。
02
目前,抗真菌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由真菌引起
的感染和疾病,如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等。
未来,随着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和新型真菌感染的不断出现,
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02
抗真菌药物特性
THANKS
这些抗菌机制可以影响真菌细胞的生长、分裂和代谢等过 程,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某些真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物产生了抵抗 力,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耐药性的产生可以是由于真菌细胞膜或细胞壁的改 变、真菌代谢途径的改变、或药物靶点的改变等原
因。
耐药性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耐药性的发展情况,并选择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教学课件 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抗真菌药物概述 • 抗真菌药物特性 • 抗真菌药物应用 • 抗真菌药物的安全性 • 抗真菌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 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抗真菌药物概述
抗真菌药物的定义
抗真菌药物是指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包括抗生 素和抗真菌剂等。
抗真菌药物在其他科室的应用
其他科室常用抗真菌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唑-1-基乙醇
三氮唑类的发现
依据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关系 用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
抗真菌药
作用特点
生物利用度高,与咪唑类相比,三氮唑 类在体内代谢较慢,对真菌细胞色素 P450酶的选择性较高,疗效更好,相对 于咪唑类,三氮唑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 真菌感染。其中氟康唑是治疗深部真菌 感染的首选药。
手癣(鹅掌风和灰指甲)
头癣(俗称“秃疮”或“癞痢 头”)
体癣
深部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白色链球菌感染皮下组 织和全身系统,以前深部真菌感染比较少 见,但据统计,近十年来,深部真菌感染 的发病率提高了3至5倍,同时也日趋严重, 已成为缺乏免疫力的艾滋病人、肿瘤病人 死亡的真正原因之一,原因在于: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氟康唑
酮康唑
同时连接咪唑基(三氮唑基)和苯环的C 原子上可连接第三个基团,其中活性最好 的有两类:
➢ 连接醇羟基:氟康唑
➢ 连接被取代的二氧戊环结构:酮康唑、 伊曲康唑、特康唑。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丙烯胺类
1981年发现了萘替芬作为丙烯胺类结构 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 局部使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效果优于克 霉唑和益康唑,治疗白色念珠菌病(深部 真菌)效果同克霉唑。由于其良好的抗真 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 继而又发现抗真菌活性更高的特比萘芬和 布替萘芬。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4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3
分子中至少含有1个咪唑或三氮唑基团作为 活性基团(由于活性基团的不同,三氮唑类的 治疗活性明显优于咪唑类)。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1
Cl 4
24
Cl 2 4 Cl O
.HNO3பைடு நூலகம்H 1N
N
三氮唑(咪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 环的1位上的氮原子相连,使得咪唑环的3位 或三氮唑的4位氮原子是活性部位。 结构中均有苯环,其中苯环的4位或2位 上被具有一定体积和电负性的F、Cl原子取 代,利于增加抗真菌活性。
属于非多烯类抗生素,用于浅部真 菌感染,代表药物为灰黄霉素和西可 宁,不良反应小。机制为渗入皮肤角 质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核酸合 成
要点
属于三氮唑结构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属于咪唑类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其它抗真菌药有哪些?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 过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结合而损 伤真菌细胞膜
➢ 免疫抑制剂(激素)的大量应用
➢ 肿瘤、艾滋病等严重疾病摧毁免疫力
➢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而并发真菌感染
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受到重视
麦角甾醇与真菌的关系
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特有的重要成 分,在真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抗真菌药基本上是通过干扰 真菌已有的麦角甾醇的活性来损伤真菌 细胞膜或阻止麦角甾醇的生成来阻止真 菌细胞膜的生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因此抗真菌药物对细菌无效、对哺乳动 物无毒性。抗真菌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 一般为制剂中辅料所产生。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二甲吗啉类
H3C H3C CH3
N CH3
CH3 O
CH3
阿莫罗芬原为农业使用的杀菌药物,后 发现它对曲霉和青酶等以外的所有致病 真菌显示很好的活性,主要用于甲癣等 真菌感染,它在涂抹指甲后、很容易向 指甲扩散,并保持长时间的抗真菌作用。 为理想的抗浅表真菌药物。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唑类
益康唑、氟康唑
真菌细胞P450酶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甾醇 真菌细胞膜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结构共性:分子内都含有亲脂的大环内
酯环;此环含有四、五、六或七个共轭双 键的发色团;并且连有一个氨基糖,称为 多稀类抗真菌药,属于抗生素。
代表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A1、
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生成
唑类——三氮唑类
氟康唑 特康唑 伊曲康唑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 病,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 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极为常见,居住环境 潮湿易引发,对于卫生习惯不好的人 群更易发生。主要侵犯皮肤、毛发、 指(趾)甲,包括:手癣(鹅掌风和灰指 甲)、足癣(脚气)、头癣、头屑、 体癣,据统计浅部真菌病占全部皮肤 病1/4,尤其是足癣。
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哈霉素和曲古霉 素。只溶于极性溶剂。
两性霉素B
属于多烯类的抗生素 含-NH2和-COOH,有酸碱两性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肾毒性大 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有的麦角甾 醇来损伤真菌细胞膜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 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成
抗真菌药物按机制分类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有的麦角甾醇从而损 伤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多烯类抗真菌抗生 素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物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丙烯胺类和二甲吗
啉类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灰黄霉素、西
可宁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丙烯胺类、二甲吗啉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阿莫罗芬
唑类抗真菌药物分为咪唑类和三氮唑 两类结构
咪唑类的代表药物为克霉唑、咪康唑、 噻康唑、奥昔康唑、益康唑、酮康唑。
三氮唑类的代表药物为氟康唑、特康 唑和伊曲康唑。
唑类抗真菌药物简介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首先是克霉唑和咪康唑于20世纪60
年代末问世 随后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被用于
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硝酸益康唑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
1-[2,4-二氯-β-(4-氯苄氧基)苯乙 基)] 咪唑硝酸盐
结构特点
乙醇的取代物 –羟基被氯苯甲醚取代 –C-1与二氯苯基连接 –C-2与咪唑基连结
C-1是手性碳 使用外消旋体
合成
氟康唑
α-(2,4-二氟苯基)-α-(1H-1,2, 4-三氮唑-1-基甲基)-1H-1,2,4-三
三氮唑类的发现
依据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关系 用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
抗真菌药
作用特点
生物利用度高,与咪唑类相比,三氮唑 类在体内代谢较慢,对真菌细胞色素 P450酶的选择性较高,疗效更好,相对 于咪唑类,三氮唑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 真菌感染。其中氟康唑是治疗深部真菌 感染的首选药。
手癣(鹅掌风和灰指甲)
头癣(俗称“秃疮”或“癞痢 头”)
体癣
深部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白色链球菌感染皮下组 织和全身系统,以前深部真菌感染比较少 见,但据统计,近十年来,深部真菌感染 的发病率提高了3至5倍,同时也日趋严重, 已成为缺乏免疫力的艾滋病人、肿瘤病人 死亡的真正原因之一,原因在于: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氟康唑
酮康唑
同时连接咪唑基(三氮唑基)和苯环的C 原子上可连接第三个基团,其中活性最好 的有两类:
➢ 连接醇羟基:氟康唑
➢ 连接被取代的二氧戊环结构:酮康唑、 伊曲康唑、特康唑。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丙烯胺类
1981年发现了萘替芬作为丙烯胺类结构 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 局部使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的效果优于克 霉唑和益康唑,治疗白色念珠菌病(深部 真菌)效果同克霉唑。由于其良好的抗真 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 继而又发现抗真菌活性更高的特比萘芬和 布替萘芬。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4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3
分子中至少含有1个咪唑或三氮唑基团作为 活性基团(由于活性基团的不同,三氮唑类的 治疗活性明显优于咪唑类)。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1
Cl 4
24
Cl 2 4 Cl O
.HNO3பைடு நூலகம்H 1N
N
三氮唑(咪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 环的1位上的氮原子相连,使得咪唑环的3位 或三氮唑的4位氮原子是活性部位。 结构中均有苯环,其中苯环的4位或2位 上被具有一定体积和电负性的F、Cl原子取 代,利于增加抗真菌活性。
属于非多烯类抗生素,用于浅部真 菌感染,代表药物为灰黄霉素和西可 宁,不良反应小。机制为渗入皮肤角 质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核酸合 成
要点
属于三氮唑结构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属于咪唑类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其它抗真菌药有哪些?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 过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结合而损 伤真菌细胞膜
➢ 免疫抑制剂(激素)的大量应用
➢ 肿瘤、艾滋病等严重疾病摧毁免疫力
➢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而并发真菌感染
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受到重视
麦角甾醇与真菌的关系
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特有的重要成 分,在真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抗真菌药基本上是通过干扰 真菌已有的麦角甾醇的活性来损伤真菌 细胞膜或阻止麦角甾醇的生成来阻止真 菌细胞膜的生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因此抗真菌药物对细菌无效、对哺乳动 物无毒性。抗真菌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 一般为制剂中辅料所产生。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二甲吗啉类
H3C H3C CH3
N CH3
CH3 O
CH3
阿莫罗芬原为农业使用的杀菌药物,后 发现它对曲霉和青酶等以外的所有致病 真菌显示很好的活性,主要用于甲癣等 真菌感染,它在涂抹指甲后、很容易向 指甲扩散,并保持长时间的抗真菌作用。 为理想的抗浅表真菌药物。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唑类
益康唑、氟康唑
真菌细胞P450酶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甾醇 真菌细胞膜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结构共性:分子内都含有亲脂的大环内
酯环;此环含有四、五、六或七个共轭双 键的发色团;并且连有一个氨基糖,称为 多稀类抗真菌药,属于抗生素。
代表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A1、
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生成
唑类——三氮唑类
氟康唑 特康唑 伊曲康唑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 病,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 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极为常见,居住环境 潮湿易引发,对于卫生习惯不好的人 群更易发生。主要侵犯皮肤、毛发、 指(趾)甲,包括:手癣(鹅掌风和灰指 甲)、足癣(脚气)、头癣、头屑、 体癣,据统计浅部真菌病占全部皮肤 病1/4,尤其是足癣。
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哈霉素和曲古霉 素。只溶于极性溶剂。
两性霉素B
属于多烯类的抗生素 含-NH2和-COOH,有酸碱两性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肾毒性大 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有的麦角甾 醇来损伤真菌细胞膜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 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成
抗真菌药物按机制分类
干扰真菌细胞膜上已有的麦角甾醇从而损 伤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多烯类抗真菌抗生 素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物 麦角甾醇生成抑制剂:丙烯胺类和二甲吗
啉类 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灰黄霉素、西
可宁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丙烯胺类、二甲吗啉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阿莫罗芬
唑类抗真菌药物分为咪唑类和三氮唑 两类结构
咪唑类的代表药物为克霉唑、咪康唑、 噻康唑、奥昔康唑、益康唑、酮康唑。
三氮唑类的代表药物为氟康唑、特康 唑和伊曲康唑。
唑类抗真菌药物简介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首先是克霉唑和咪康唑于20世纪60
年代末问世 随后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被用于
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硝酸益康唑
Cl
Cl 2 4 Cl
O HN
.HNO3
N
1-[2,4-二氯-β-(4-氯苄氧基)苯乙 基)] 咪唑硝酸盐
结构特点
乙醇的取代物 –羟基被氯苯甲醚取代 –C-1与二氯苯基连接 –C-2与咪唑基连结
C-1是手性碳 使用外消旋体
合成
氟康唑
α-(2,4-二氟苯基)-α-(1H-1,2, 4-三氮唑-1-基甲基)-1H-1,2,4-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