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编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编辑学
张勇风
课程简介:
•了解图书编辑的发展历史;图书形式的演变;书籍的装帧设计;图书的选题策划;图书的种类;中国书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旨在对中国图书业和中国
文化传播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第一章编辑工作
第一节、编辑的概念
第二节、古代书籍编辑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编辑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形成
第四节、图书编辑工作的性质
第五节、图书编辑工作的功能
第六节、图书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编辑的概念
1、字词考
2、编辑与杂家
3、编辑概念的演进
字词考:
•殷商时期:“编”,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编”作动词用时指“编次”。《说文·糸部》:“编,次简也,从糸,扁声”。段玉裁注:“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辑” 意为收集,特指辑录。《汉书·艺文志》:“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魏书·李琰之传》:李琰之“修撰国史……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缉”。“编缉”一词最早出于此处。
•(2)李延寿稍晚于显庆四年(659年)编成《南史》:梁朝名臣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缉,筐箧盈满”。
•(3)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年)的一道诏令称:“修撰国史,义存典实,自非操屡忠正,适量改通,才学有闻,难堪斯任。如闻近日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讹传,亦恐泄漏史事。”
•(4)唐高宗议凤元年(676年)《颁行新令制》称:“然以万机事广,恐听览之或遗;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
•(5)唐玄宗时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在《干禄字书序》中说:“若总据《说文》,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合宜,不揆庸虚,久思编辑。”
•(6)《辞源》修订本把“编辑”的古义概括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辑”被看作是成书的一种方式,未说与出版工作有什么关系。
•(7)《辞海》1989年版则认为“编辑”是“新闻出版和电影等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或摄制)前的重要环节”,把编辑工作看作出版等专业工作的一部分。
编辑与杂家:
•九流:《汉书·艺文志》分别指: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编辑与杂家:
•《汉书•艺文志》: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清《四库全书》,将杂家分为六类:
•立说者谓之杂学;
•辨证者谓之杂考;
•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
•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
•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
•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
•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把著作方式分成26种类型,前4种为:
•a、著(撰、写、创作、述等)
•b、编著(编写、编纂等)
•c、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编辑等)
•d、主编
•现代:编辑工作是“按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概括地说是“为向公众传播准备稿件”,对出版社书籍编辑来说,就是“为出版准备书稿”。
•总之,编辑的工作就是收集、审读、加工稿件。作者的劳动是“显”性的,从一篇文章中可以读到文章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编辑的劳动是“隐”性的,所以编辑工作又被比作“为他人做嫁衣裳”。
唐僖宗时诗人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二节古代图书编辑活动的特点
一、最早的一批图书成书方式:编辑
二、古代官府的编校图书机构
三、民间书肆、书坊及图书编刻家
一、最早的一批图书成书方式:编辑
•《诗》《书》是编辑而成,《春秋》、《左传》是编著而成。我国最早的一种书周宣王的太史所作的《史籀篇》已失传。秦灭六国后为统一文字而编写的识字读物《仓颉篇》今存多种辑本,四言成句,两句一韵,内容夹叙夹议。
•对《史籀篇》做过研究的清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其书必四言成文,教学童诵之,《仓颉》、《爰历》、《博学》实仿其体。”如果这个推断不错,《史籀篇》十五篇应是带编著性质的识字读物。
二、古代官府的编校图书机构
•自汉以来,历代王朝设有保管图书档案、校理典籍、记录史实、修撰国史或起草官方文书的机构,有天禄阁、兰台、秘书省、宏文馆、集贤院、史馆、崇文院、国子监、龙图阁、翰林院、武英殿等名目繁多的名称。他们所承担的不是同一的固定的任务,不宜通称“皇家图书编辑机构”。史官和编校图书人员的职务有太史、令史、著作郎、秘书郎、校书郎、
修书史、书吏、校勘官、总裁、总监、总纂、主修、修纂、监撰、撰书、编修、修撰、协修、校理、校录等。他们有的从事统治者言行的记述,有的从事官书的编辑、编著或编纂,有的从事校对,编校图书多为兼任的工作。
三、民间书肆、书坊及图书编刻家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雅典出现了库斯创办的抄本出版社。
•出售手抄本的书肆在我国西汉末期开始出现。
•所售书籍主要有三种来源:一书肆主人选择适销的作品自己抄写或雇人抄写,校对通常由抄书人负责;二以抄书为业的人主动把抄好的书送来出售;三是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复本交书肆出售,或由书肆抄写出售。最初以选择古典作品的定本,包括官府校理编定的本子抄写出售居多,后来逐渐增加新的作品。东汉王充在书肆看到所卖书有不少属诸子百家的著作。早期的书肆规模不大,一般不会有专职编辑。
•小楷书手吴彩鸾与其丈夫文箫在唐大和至乾符年间以抄书售书为业。传世的抄本有《玉篇》、《法苑珠林》、《唐韵》及佛本行经等,大多是已流传百年以上的工具书和佛教书籍。
•晚唐是抄本和印本并行的年代,书商所选的多是前人已编辑或翻译好的销售量较大的书籍,同时代人的新作很少接受出版。
•到了宋代,我国学术文化和出版业才发达起来,开始出现一些博学不仕、终身以编刻他人之书为业的人。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40年的南宋诗人陈起(富商)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陈起是宁宗(1195-1224年)时的解元,喜欢与当代文士往来,他在钱塘开设的陈宅书籍铺,除出少量唐人作品外,以编刻宋人诗集、笔记为主,如《江湖集》、《圣宋高僧诗选后集》、《圣宋高僧诗选续集》等。
•《江湖集》是由许多种诗集组成的总集,流落江湖的刘克庄、赵师秀、叶绍翁、吴文英等著名诗人的作品通过《江湖集》的编辑出版得以传世。
•在个人一生中编刻图书最多的中国出版家是明末藏书楼和印书工场汲古阁的主人毛晋。•他是江苏常熟人,中过秀才,好古博览,收购古籍开按页论价的先例,藏书8.4万多册。延请海内名士30多人校勘经史等方面成套古籍,每刻一书,均附跋语,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雇用刻字和印书工匠最多时达数百人,刻版共计1.9万页以上。
•毛晋从20岁始编书,在30多年中编印十三经、十七史、汉魏元朝百三家集、唐宋元人别集、道藏词曲等共几百种。所出书籍校勘详明,印制精良,流布极广,时人称“毛刻本”。•经营书坊时间最长的家族是福建建安余氏家族。
•余氏家族世居福建建安县崇化坊书坊镇,由北宋至清初,累世从事雕版印刷事业。传世的宋刻本中以余仁仲万卷堂最有名,刻有《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尚书精义》、《礼记》等。
•后有余靖安、余志安、余象斗、余泗泉等,重要作品如《古列女传》、《千家注杜工部诗》、《唐律疏义》等。他们还编印了许多带图的民间读物、小说、杂著、类书,如《列国志》、《四游记》、《诗林正宗》等,颇受时人欢迎,是建本和坊刻的代表。
第三节编辑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形成
•1873年王韬同美国留学生、熟悉印刷校对业务的广东黄山人黄胜(1825-189?年)在香港集资创办了中华印务总局,这是中国民办的第一家近代出版社,既出书又出报。
•1873年10月他效仿英国《泰晤士报》的模式,出版近代第一张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循环日报》,自任主笔,每日刊登一篇时事评论。
•王韬承担风险出版黄遵宪的处女作《日本杂事诗》和郑观应短篇政论文集《易言》。•在甲午战争以前占主要地位的是官办和外国教会办的编译出版机构,规模较大的有京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