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进展.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进展
1安全
1.1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追求安全的历程安全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话题,是人类基本需求中最根本的一种需求。纵观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躲避各种危险,追求安全状态的奋斗过程:在原始社会里,人类抵抗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弱,受大自然的主宰,因而人类对安全的追求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能选择逃避危险的生存环境;进入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比如有意识的修建水利工程,追求水的安全等,但是这种能力还很有限,只是有意识的营造安全环境;进入工业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能够有效的确保人类生活的安全。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给对安全的追求带来了新的压力和难题,如人类的过度开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水危机问题,给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类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追求安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追求安全的难度。由此可见,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始终存在。
1.2安全的概念在词典里对“安全”下的定义包括了相关的困难和疑惑:免受和远离危险(客观安全),有安全感(主要安全),不为事物或人所疑惑(自信和自明)。这些都是“安全”这一概念的一个部分。最早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主要是指预测危险并消除危险,取得不使人身受到伤害,不使财产受损失,保障人类自身再生、健康发展的自由(宫
学栋,1999)。亦即人们一提到安全自然想到的人身安全、健康安全等。邝杨(1997)视“安全”为人类个体或人类组织的生存免受威胁之状态。蔡守秋(2001)在此基础上考虑得更细致,将安全分为两种:一种安全主要是针对人类健康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等;而另一种安全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王广民、郑保义(2001)也基本赞同对安全的这种分法,将安全分为狭义安全(生产技术性安全)和广义安全(社会政治性安全)。西方国家对广义安全区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前者指传统的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军事安全等,而后者指一些新的因素如环境恶化、有组织的跨国犯罪、大规模移民、金融一体化、网络犯罪等对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等(刘东国,2002)。可见,安全科学是从安全需要(目标)出发,研究人-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求解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安全的科学知识体系(张景林、王桂吉,2001)。综上所述,人类对安全的理解是有一个发展历程的:从单纯追求人类的生存安全出发,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提出了狭义的安全概念;伴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在安全的理念里融入人的社会属性,安全概念有了拓展,提出了广义的安全概念,以至传统性安全与非传统性安全的划分。可以看出,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与深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表1汇总了文献中有关安全概念的演化和进展状况。
2环境安全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则人类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最终会因为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而丧失殆尽。环境效益是人类最基本也是人类最高的效益,因而许多研究安全问题的学者强烈主张将环境问题纳入安全的范畴。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有赖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对环境安全的关注,体现了人类对环境和安全问题的深刻反省和认识。
2.1环境安全的提出自工业化以来,发达国家“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1960年福斯特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世界末日:公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
以来,有关地球安全的警钟越敲越响。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放射性污染、洪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危机,促使全社会重视环境保护。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呼吁进行全球性合作,共同迎接来自环境领域的挑战。最早将环境含义明确引入安全概念的学者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专家莱斯特·布朗,他早在1977年就提出要对国家安全加以重新界定。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界定安全概念的讨论日渐增多。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正式发表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安全问题进入了持续发展的讨论视野,明确指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超出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而要包括环境恶化和发展条件遭到破坏”。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阿佩尔计划”首次
提出了环境安全这一概念。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安全态势的变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紧迫,对环境安全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把环境安全问题作为制订本国安全与发展战略的考虑范围。在我国,环境安全及意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刚刚起步的。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是所有生态环境问题累积的一次大爆发,给环境安全问题敲响了一次警钟。人类对环境安全问题的关注是随着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群际的安全,从而使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交叉发展,环境安全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2.2环境安全的概念当前对环境安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李春红(2000)认为环境安全是人类免于因环境恶化及环境争端而影响区域和区域间人类生存、发展及人类群际关系的威胁,环境安全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环境。王广民(2001)提出环境安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安全是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的对人的健康的有害影响,而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迫害危害的良好状态。邝杨(1997)对环境安全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免于因环境恶化而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以及免于因环境争端或冲突而形成的人类群际关系上的威胁。宫学栋(1999)认为环境安全是环境领域与安全领域交叉而形成的新概念,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两者构成自然因素的总体),不遭受污染与破坏,或处于未面临污染破坏威胁的良好状态;二是环境安全主要涉及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