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 经络的起源经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中,它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的途径。

经络起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经络理论。

2. 经络的分类根据《内经》的记载,经络可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路,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那些分布在人体经络系统之外的气血流动通道,主要包括络脉、淤血及皮部络。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系脏腑、调整阴阳、抵御外邪等作用。

通过经络系统,人体的气血得以运行,脏腑之间得以联系,从而保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经络养生的重要性经络养生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的畅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只有经络畅通,气血才能得以运行,从而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

而经络不畅通,则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影响了人体的健康。

1. 经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经络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联系脏腑等作用,维护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不通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经络养生的作用经络养生是通过调理经络系统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它包括了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以达到改善人体健康状态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通过经络养生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经络调理的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筋骨、舒经活络等作用。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点、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从而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是通过针刺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以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 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 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 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 心经相接。
太白
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健脾要穴 调节血糖
用人参或三七贴敷
健脾补肺 山药薏米粥
列缺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 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主治:
“头项寻列缺”
颈椎病 戒烟 减少吸烟对肺的伤害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
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 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阴交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孕妇禁用
美 容 养
调 经
补 阴 虚

五、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支
脉上挟咽喉,连目系。 体表: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
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神门
取法:将腕横纹三等分,在尺侧1/3的中点。 作用:安神定志,宁心清热。 主治:失眠、预防老年痴呆。
• (二)主治概要 • 是人体排毒通道 • 是人体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 • 激发肾脏潜能
背俞穴 Feishu BL13
肺俞: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贯穿全身的一种特定脉络系统,通过其中的络穴,连接起人体的脏腑。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内容包括了皮部、络脉、经脉、腧穴等诸多内容。

这些经络像网状一样分布在全身,在不同的部位组成了不同的经络系统。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体共有12条正经和8条奇经,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调节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经络的分类1. 12条正经:包括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8条奇经: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 杂经: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特点1. 内外联络:经络系统连接了人体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组织,实现了人体内外部的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寻行经络:按照古代医学的理论,经络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于人体的表面和内部,有着固定的路径和寻行方向。

3. 穴位主治:每一条经络上都有若干个穴位,通过这些穴位可以对相应的内脏进行调节和治疗。

4. 运行规律:经络系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不同的时间、方位和气候的调节要求。

四、经络的生理作用1. 传导与激活:经络是传递和激活气血,神经等生理信息的媒介,促进器官功能的协调和调节。

2. 营养与废物的代谢:经络系统还参与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过程,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免疫调节: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抗外部的病原体。

4. 情绪调节:经络系统也与人体的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缓解人体内部的紧张情绪。

5. 疼痛调节:经络系统参与了人体的疼痛调节过程,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缓解局部的疼痛。

五、经络的疾病1. 经络阻滞:当人体经络系统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经络阻滞,引起气血淤滞,导致人体的疾病。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学问。

它以《黄帝内经》、《灵枢》等医学经典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人体经络的构成、分布、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等内容,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经络学的概念、分布特点、功能作用、临床应用等内容。

一、中医经络学的概念中医经络学是指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经络的科学。

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对人体特定部位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与病变变化的通道。

中医经络学包括经络的构成、循行、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等内容。

二、经络的构成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经络是一种特殊的通道,经过遍布于全身,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

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

经脉有十四条主经脉,络脉主要是经络的支络,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些经络穿行于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三、经络的分布特点1. 经脉的分布规律:主经脉总共有十四条,分布于人体四肢、头面部和躯干。

具体包括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脉不仅分布于肌肉、经脉、血管、神经等组织之中,还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2. 经络的循行规律:经络的循行路径主要包括经脉的定位、循行、归经和交会等。

定位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循行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走向;归经是指经脉的上下通络;交会是指经脉之间相互连接的部分。

3. 奇经八脉的分布:奇经八脉分别分布于人体前后、上下、左右方向,构成了全身的奇经系统。

它们主要负责调整阴阳、上下、内外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功能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导作用:经络能够输导气血精液等生理活动物质,维持人体内外的正常代谢。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器官,组织与组织,运行气血,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对人体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经络的分类1. 皮部经络皮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皮肤和筋膜组织中,它们负责皮肤的感觉、运动和代谢功能。

2. 筋部经络筋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腱间,负责肌腱和骨骼的相互连结。

3. 肌部经络肌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内,负责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

4. 穴部经络穴部经络是指穴位的分布规律,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调节和调整作用。

5.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主要负责传导气血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二、经络的走向及分布1. 经络的走向人体经络的走向是指经络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分布,它包括长循环和短循环。

其中,长循环是指主要经络的走向,贯通躯干和四肢,将脏腑联结,活动气血。

短循环是指支脉的走向,负责构成每个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

2. 经络的分布人体经络的分布主要包括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个腧穴。

十四条主要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胆经。

这些经络在人体内部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的功能人体经络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行气血经络系统是气血的运行通道,负责气血在全身的循环运行,使得脏腑组织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2. 传导信息经络系统能够传导信息,包括感觉信息、运动信息和生理信息等,从而实现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作用。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二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作用;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二具体名称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十二经脉的循行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足太阴脾经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手少阴心经1.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2.分支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3.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手太阳小肠经1.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2.分支.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醪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听宫穴;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足太阳膀胱经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2.分支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下分为两支: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足少阴肾经1.循行部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骨穴,经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埚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后缘,人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2.分支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手厥阴心包经1.循行部位: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部、上腹、下腹,联络三焦;2.分支胸部分支: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人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桡侧末端中冲穴;掌中分支: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2.分支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1.循行部位: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少阳三焦经之后,行人缺盆部;2.分支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其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下行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环跳穴;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足窍阴穴;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3.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足厥阴肝经1.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2.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3.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四、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五、经筋经筋的含义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人体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因其运行于体表筋肉,故称经筋;经筋也分手足三阴三阳,其数目与经脉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相接;经筋的循行十二经筋的走向及分布,基本上和十二经脉的循行相一致;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胭、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人内脏,而与他经相结;。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贯通脏腑、气血,并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通道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气血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不仅连接脏腑,还贯通全身的气血,是正常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分类中医理论对经络进行了多种分类,包括经络的名称、位置、走向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经络的名称和位置进行的。

1.根据经络的名称:主要包括十四经络和奇经八脉等。

十四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根据经络的位置:主要包括经外奇经和经脉。

经外奇经主要是指维持全身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和奇穴。

经脉则是指有具体名称和位置的经络,主要包括了十四经络。

三、经络的功能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气血运行:经络通过贯通全身的气血,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2.联系脏腑功能:经络连接脏腑,贯通气血,进行脏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保持脏腑的正常功能。

3.防御机体:经络具有固护机体的作用,通过气血的循行和运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袭。

4.影响经络穴位:经络对于穴位的选取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经络的病理学意义在中医病理学中,经络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是疾病发生的重要通道:在中医病理学中,病变往往通过经络传导,引起气血阻滞和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2.经络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靶点: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和治疗,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经络基本知识

经络基本知识

经络基本知识一、十二经络人体十二经络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到手,手三阳经从手到头,足三阳经从头到足,足三阴经从足到胸。

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

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脏腑以脏为主。

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

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1.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Meridian)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据《黄帝内经》记载:“经者,有所不通,则痛苦不足以清,若在皮肉之间,其寒淫深藏乃发热也。

”意指人体有一些生理活动通道,它们通过经脉系统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血络联系起来,起着营养和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

这些通道被称为经络,是中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2. 经络的分类按经络的循行方向可以分为十四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其中,十四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两大系统,分布在人体的表里、上下和四肢,共十四条。

奇经八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经、足厥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条经脉,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它们分布在头、颈、躯干、四肢和脏腑等部位。

3. 经络的循行十四经络的循行主要包括经别、原穴、腧穴、络穴、照穴和输穴等。

经别是经脉上的主要经络部位。

原穴是经络上能直接与腧穴相连的穴位。

腧穴是能对相关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生理、病理反应的特定穴位。

络穴是两脏经络直接相连的穴位。

照穴是两络相连的穴位。

输穴是十四经总合腧穴和络穴的交叉位置。

4. 经络的功能经络具有调节气血、营养脏腑、调节阴阳、协调人体机能、防御外邪以及治疗疾病等功能。

其中,调节气血是指经络能调节气血的流利和周围的分布。

营养脏腑是指经络通过气血的流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调节阴阳是指经络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协调人体机能是指经络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防御外邪是指经络能阻止外邪侵袭,保护人体健康。

治疗疾病是指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可以发挥调理作用。

5. 经络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中,经络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络的诊断、经络的治疗、经络的保健、经络的病因病机等。

其中,经络的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

经络的治疗是指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的保健是指通过保健养生对经络进行调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经络穴位基础知识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二经络的命名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三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四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指导开发了中医的辩证论治能力,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此完成了人体健康的调节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介绍经络学的基础知识。

一、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医经典中指代人体内部联系的通道。

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其中包括三阴经、三阳经和八肢经(奇经和偶经),又称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头、手、脚、胸、腹、背等部位,其中任脉、督脉作为主要带络,形成了一条从头到足底,从腹部到背部的通道网络。

此外,人体内还有很多次要经脉,如头髓会、颈会、小腿诸经等。

经络通过传递气血,联系了全身的器官组织,保证了人体的正常运转。

二、经络的特点1. 经络是互为联系的:经络互相联系,是一种非常细致、先进的系统,又称“生命能网”。

经脉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与其他组织结构如经络、脏腑、五官六腑、皮毛等形成联系,融入人体的整体,形成了一张繁复到极致的网络。

2. 经络是细密的:经络的管腔非常细小,有时只有毫米、甚至毫米以下,可以说是人体内最细小的“管子”。

这一特点造就了经络所传递能量的特殊性,使人体的整体调控显得更为精细而有效。

3. 经络是相互依赖的:经络之间关系紧密,在人体内相互依赖。

如果某一条经络的气血运行畅通,那么它所依赖的经络、脏腑都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相反运行不畅则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网络的作用。

三、经络的流动气血是经络内的流动物,其流向主要由心脏和肺两大器官驱动。

经络是经络内气血流向的各种途径,其计划神经系统、经组织与统御功能相应。

同时,气血也通过经络进行运动,经络的长短、弯曲、通畅等形态的不同,决定了气血在其内部运动的速度和衔接度。

经络所传输的气血根据中医学的学说,包括元气(本气)、气、血、津液、营养等物质的运动,涵盖了人体内脏器官、组织、骨骼、肌肉、神经等系统全部功能的运行。

四、经络学的应用经络学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以治疗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调整生理功能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一系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3、胃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热4、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胃寒。

胃动力不足,可能有慢性炎症。

5、胃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胃热。

6、胃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胃痛,胃溃疡。

可能出现的病证:胃阴虚,食积胃脘,胃寒症。

(2)肺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肺经偏离指数呈大于等于零的绿色或蓝色。

1、肺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肺经营养及代谢正常,机体气血充盈。

2、肺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气血适宜。

3、肺经偏离指数在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机体疲劳没有完全消除或感冒初愈。

4、肺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或红色的临床意义:肺经有热,人体胃气下降,易感冒。

5、肺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肺气虚6、肺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感冒,咳嗽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肺气虚2、肺阴虚3、风寒束肺4、寒邪客肺5、痰湿阻肺6风热犯肺7、燥邪犯肺8、热邪壅肺。

(3)大肠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大肠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小于零的蓝色。

1、大肠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大肠经营养正常2、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慢性便溏3、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可能有痔疮,便秘和慢性便溏4、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大肠经有热,便干5、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大肠积热,便秘6、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哮喘或大便前7、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腹泻,大肠疾患可能有以下病症:1、大肠湿热2、大肠津亏3、肠虚滑泻(4)肾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肾经偏离指数呈大于零的绿色或的蓝色。

1、肾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肾经营养正常,机体元气充足。

3、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肾阴不足。

4、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肾阴不足,关节易受伤。

5、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肾阴虚。

6、肾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或红色的临床意义:肾系统有炎症或损伤。

9、肾经偏离指数为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血压不稳定的可能性大。

可能有以下病症:1、肾阴虚2、肾阳虚3、肾精不足4、肾气不固5、肾不纳气(5)膀胱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膀胱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大于零的蓝色。

1、膀胱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膀胱经营养正常,机体恢复能力强。

2、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膀胱经伤痛和病痛3、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肾系统炎症,损伤,肿瘤等4、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膀胱经有淤滞现象。

5、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肝肾不足;膀胱经有淤滞现象;背部酸6、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肾阳虚;膀胱经有淤滞现象;腰膝酸软。

膀胱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膀胱湿热2、肾阳虚。

(6)三焦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三焦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三焦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三焦经营养正常,机体适应能力强。

2、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三焦有湿。

3、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免疫力低下。

4、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有陈旧伤痛或慢性炎症。

5、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机体处于轻度缺水状态。

伤痛或炎症刺激。

6、三焦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免疫力低下,疾病状态。

(7)肝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肝经偏离指数呈大于等于零的绿色或蓝色。

1、肝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肝经营养正常,机体血液调配能力优秀,结缔组织无伤痛,适应能力强。

2、肝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处于亢奋状态,血液调配能力强,机体消耗加大,易耗阴而导致肝血虚。

3、肝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肝火上炎。

急躁、易怒。

4、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肝经营养一般。

6、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肝经有淤滞现象。

7、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肝血虚或肝气郁滞。

8、肝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肝胆疾患可能性大;减肥过程;血管、肌腱损伤等疾患的可能性。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肝气郁结2、肝火上炎3、肝阴虚4、肝血虚5、肝阳上亢6、肝风内动7、寒凝肝脉8、肝胆湿热(8)胆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胆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胆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胆经营养正常,机体消化能力处于优质状态。

2、胆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下降。

3、胆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饮食中油脂类含量较高。

4、胆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明显下降,肝胆系统慢性疾病可能性大。

5、胆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饮食中油脂类过量。

伤痛或慢性炎症刺激。

6、胆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肝胆疾患可能性大。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肝胆湿热2、胆郁痰扰(9)心经偏离指数临床意义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心经偏离指数呈大于等于零的绿色和蓝色。

1、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的临床意义:心经营养正常,机体兴奋性适宜,心系统功能正常。

2、心经偏离指数为大于0的黄色和红色的临床意义:心系统代谢物质堆积,心火亢盛。

易生疮疖。

易失眠。

可能有咽干、手心发热等症状。

甚至心胸烦热,夜不能成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降,或口舌生疮,脉数有力。

或见狂躁、吐衄血,疮疡红肿。

心火亢盛是心火内炽,扰动心神,火热炎灼所致的病态反应。

3、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绿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机体兴奋性一般。

4、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蓝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营养不佳。

睡眠不足。

有心事或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黄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状态不佳。

精神忧郁,注意力不集中。

面部易生粉刺。

6、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红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状态不佳。

精神忧郁,应及时调整,面部易生痤疮。

7、心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心脏供血不足,可能有咽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肋痛、手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状发生。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心气虚2、心血虚3、心阳虚4、心阴虚5、心脉痹阻6、痰迷心窍7、痰火扰心(10)小肠经偏离指数分析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小肠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小肠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意义:小肠经营养正常,机体营养吸收能力优良。

2、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营养吸收能力良。

3、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营养吸收能力良,小肠蠕动快。

4、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小肠蠕动快,肠鸣、腹泻或便秘。

5、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小肠蠕动能力下降,便秘或疾病。

6、小肠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腹泻或疾病。

(11)脾经偏离指数分析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脾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大于0的蓝色。

1、脾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意义:脾经营养正常,机体消化能力处在优质状态。

2、脾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处于旺盛状态。

3、脾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处于亢奋状态。

4、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下降。

5、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下降明显。

6、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脾虚乏力。

7、脾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减肥过程中,糖耐受量降低。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脾阳虚2、脾气虚3、中气下陷4、脾不统血5、寒湿困脾6、湿热蕴脾(12)心包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心包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大于0的蓝色。

1、心包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意义:心包经营养正常,血管适应性优秀,身体血液循环正常。

2、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心包经营养不均衡,血管适应性良。

3、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心包经营养不均衡,血管适应性一般。

4、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心包经营养不良,血管适应性下降。

5、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心系统营养不良,血管适应性不良。

6、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心系统营养不良,血管适应性差,身体有瘀滞现象。

7、心包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心脏供血不足。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心血虚2、心阴虚3、心脉痹阻4、痰迷心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