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合集下载

【新提醒】小儿贴敷疗法整理

【新提醒】小儿贴敷疗法整理

【新提醒】小儿贴敷疗法整理小儿贴敷疗法整理一、小儿咳嗽1小儿速效止咳贴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贴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2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5克蜂蜜调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分研末用3-5克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腧,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二、小儿结膜炎小儿白眼珠红的,黄连研末取2克,用凉开水调,用肤疾宁贴膏外贴两足心,每晚一次。

三、小儿遗尿1五倍子,益智仁,五味子,加消肿止痛湿贴贴肚脐,可再加654-2片2附子,干姜,654-23五倍子3益智仁2吴茱萸1贴肚脐四、小儿口腔溃疡1黄连,冰片研末醋调,贴两足心涌泉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3次愈2黄连1冰片0.5吴茱萸2贴脚心3小儿不方便吃药,口疮糜烂,用细辛醋调,外敷肚脐五、小儿盗汗五倍子粉调,贴肚脐,两天换一次药,连续用一周。

六、小儿便秘生大黄10克调成糊状,敷肚脐,清晨去掉,2-3天见效。

七、小儿扁桃体炎黄连30克,吴茱萸30克研细末,贴敷时取上药适量,贴于两侧涌泉穴,每天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54-2片,干姜,炮姜,吲哚美辛片调贴肚脐九、小儿腹泻贴肚脐。

腹泻伴有呕吐用维生素b6针剂调。

寒泻:丁香10肉桂10吴茱萸12藿香6苯乙哌定2.5mg热泻:葛根15黄芩9黄连炙甘草69炒白芍6木香6重的加苯乙哌定2.5mg十、小儿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吲哚美辛片。

贴患处。

十一、小儿流口水益智仁9车前子6甘草3研末调成糊状贴肚脐。

中药贴敷儿科配方大全

中药贴敷儿科配方大全

中药贴敷儿科配方大全
1
中药贴敷儿科配方大全:咳嗽
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僵蚕9克,元胡15克,细辛6克,栀子9克,炒白芥子9克,鱼腥草18克,黄芩12克。

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

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疗程。

中药贴敷儿科配方大全不打针不吃药,贴一贴就好
听声音
2
中药贴敷儿科配方大全:泄泻
丁香15克,肉桂10克,胡椒12克,吴茱萸10克,车前子12克,黄连6克,砂仁10克,干姜10克,葛根15克。

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用姜汁醋调糊。

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一次,3天为1疗程。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

• 马氏用穴位贴敷健胃思食散治疗食欲不振92例。贴敷药由炒白术 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神曲10g、陈皮6g、砂仁 6g、白豆蔻6g组成。将上药2~3g加淀粉少许,于每晚临睡前敷于 神阙穴上,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4~5日可再行第2个疗程。 小儿用量酌减。结果:总有效率93.47%。
小儿厌食症
全国中医药行业 中国贴敷治疗系列课程
【概述】
•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无主动进食的愿望,或厌恶进食, 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厌食可以是一独立病症, 如神经性厌食,但多为喂养不当或急慢性疾病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中医学的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纳呆、纳差等的临床表现与本 病相似。
按释:
• 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白术炒用一则是缓其性,二则 能增强疗效;鸡内金可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滞、健脾胃;白术、 鸡内金同用补消兼施,健脾开胃、增进饮食之力更彰;神曲健脾理气,能消 食和中;麦芽启脾进食、宽中消积,善消面食;山楂消导食积、化瘀散滞、 善消肉积,能助消化;砂仁能醒脾和胃、行气止痛,功专中下二焦;白豆蔻 宣发理气、健胃止呕、开胃消食、芳香气清,功专上中二焦;砂仁、白豆蔻 同用,能宣发上、中、下三焦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 开胃;陈皮利气健脾、调中快肠、消胀除满、降逆止呕。本法用于治疗食欲 不振、小儿厌食症以偏重虚中夹实者为宜。
按释:
• 中医学认为,厌食症主要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胃肠中 消化酶缺乏及活力不足所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腑会中脘,且为手太阳、 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交会穴。神阙穴亦为治胃肠病的要穴。有关资料报道, 刺激中脘及神阙穴可使人的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空肠黏膜皱壁增深增密, 空肠动力增高,可改变胃的紧张度,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肠酶分泌系能力, 并可增强免疫能力;可间接或直接抑制胃肠交感神经的活动,提高副交感神 经的活力,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外贴药具有益气、健脾助运、消食导滞、 和胃行气的作用。用胃肠康贴敷,发挥药物刺激穴位和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 性作用。

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

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

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感冒和发烧是孩子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医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以及其作用。

一、背俞穴贴敷背俞穴是背部的穴位,贴敷背俞穴可以起到温散寒邪、祛除病邪的作用。

感冒发烧时,可以选择背俞穴进行贴敷。

方法:1. 将孩子平躺或坐直,稍微伸直背部。

2.用温水将背部稍微擦湿,不要太湿。

3.取一张薄荷膏药膏或者跌打万花油贴敷于背俞穴处。

4. 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或者万花油渗透更好。

5. 抚平贴敷处的药膏,确保贴敷牢固。

背俞穴贴敷可以帮助身体温暖,提高免疫力,缓解鼻塞、咳嗽、喉咙痛等感冒症状。

二、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调节点,贴敷足三里穴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缓解感冒发烧导致的不适。

方法:1.让孩子坐下,轻松放松。

2.用温水将足三里穴处擦湿,不要太湿。

3.取一张贴敷药,在足三里穴处进行贴敷。

4.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更好地渗透皮肤。

5.抚平贴敷处的药膏,并确认贴敷位置正确。

足三里穴贴敷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三、大椎穴贴敷大椎穴位于颈部,是一个重要的养护穴位,贴敷大椎穴可以帮助舒缓孩子的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方法:1. 让孩子坐或站直。

2. 用温水将大椎穴处擦湿,不要太湿。

3. 取一张薄荷膏药膏或者跌打万花油贴敷于大椎穴处。

4. 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更好地渗透皮肤。

5. 抚平贴敷处的药膏,并确认贴敷位置正确。

大椎穴贴敷可以帮助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部不适,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四、合谷穴贴敷合谷穴位于手背,是一个重要的经络交通穴位,贴敷合谷穴可以帮助平衡体内的阴阳,缓解疾病。

方法:1. 让孩子伸直手掌。

2. 用温水将合谷穴处擦湿,不要太湿。

3. 取一张贴敷药,在合谷穴处进行贴敷。

4. 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更好地渗透皮肤。

5. 抚平贴敷处的药膏,并确认贴敷位置正确。

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小儿腹泻(一)敷脐方[组成]车前子、丁香各1克,肉挂2克。

(车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带【分3次使用】)[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用时取2克置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

每隔2天换药1次。

[功用]温中止泻。

[主治]1小儿腹泻(脾虚型),[疗效]一般1次即可获效。

无不良反应。

[附记]引自《中药贴敷疗法》。

(二)贴剂膏[组成]朱砂、樟脑、松香、明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成人取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心,外用胶布或膏药封贴,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

[功用]温散止痛,因肠止泻。

[主治]1肠炎与婴幼儿腹泻(单纯消化不良)。

[疗效]1治疗肠炎30例,痊愈28例,无效2例。

用治轻型幼、婴儿腹泻30例,痊愈37例,无效3例。

贴后一般2—12小时见效。

[附记]引自1g 75年《赤脚医生杂志》(5)。

(三)止泻敷脐方[组成]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吴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苍术1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烂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用法]上药分2次敷于神阴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

[主治]小儿肠炎。

[疗效]治疗65例,全部有效。

[附记]引自l 991年《陕西中医》(8)。

加减:脾胃虚寒考去黄连,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湿热下注者去肉桂、吴茱萸,加秦皮5克。

(四)复方五倍散[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

葱白1段。

(五倍子2袋,生姜、吴茱萸各两袋,??)[制法]上药姜葱捣烂,余药研细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热至50一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备用。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热(不烫)敷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0.3-0.5厘米),外盖塑料纸,纱布,绷带包扎。

帖敷配方穴位帖敷明细

帖敷配方穴位帖敷明细

中科帖敷配方风寒感冒发热:退热粉+柴胡+石膏+新华片贴肚脐风热感冒发热:退热粉+黄连+连翘+石膏+新华片贴肚脐+暑湿感冒发热:退热粉+藿香+佩兰+石膏贴肚脐食积发热辩大便:不通的大便干的不通+桃仁+石膏贴肚脐大便头干的不通+食积等分+石膏贴肚脐正常的食积+二丑+莱菔子+石膏贴肚脐腹泻发热食积+参苓白术散+石膏贴肚脐长期发热的四黄大黄黄苓黄连牛黄贴涌泉风寒咳嗽:寒咳粉+麻黄+白矾痉挛性咳嗽+桑白皮鼻子流清水+桂枝贴膻中或肺俞风热咳嗽:热咳粉+麻黄+半夏镇咳祛痰+甘草黄涕+防风贴膻中或肺俞寒热交杂:一贴寒咳一贴热咳贴膻中或肺俞前竖后横毛细支气管炎:呼噜喘的毛支+麻黄+川贝有火的+黄芩贴膻中或肺俞大便正常的+寒咳贴膻中或肺俞大便青绿色的+参苓白术散+白矾贴肚脐大便三次以上的腹泻+参苓白术散等分+岩白菜素贴肚脐大便干的+不通方+桃仁咳嗽的都可加咳粉贴肚脐咽炎咳嗽:嗓子痒的+薄荷嗓子有痰咳不出的+桔梗嗓子咳嗽疼痛的+冰片上鄂黄者咽后壁发红者+黄芩贴天突咽炎咳嗽: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咽炎+薄荷+桂枝+三棱+大黄热咳+麻黄+桑枝咽炎咳嗽都加咽炎分晚上嗓子吱吱响或不响响者老慢支+麻黄+胆南星贴膻中不响者加热咳嗓子干+三黄大黄+黄苓+黄连贴肚脐大便干+不通粉贴肚脐腹泻:寒泄疼痛+元胡水样便+车前子漏屁股拉一点拉一点+五倍子贴肚脐脓血样便+吴茱萸呕吐+异丙嗪热泄直接此方就成贴肚脐病毒性腹泻:第一天秋泄粉+参苓白术散等份第二天至第三天秋泄粉+赤石脂第四天秋泄+赤石脂+雄黄都贴肚脐疼痛:额窦炎头痛:鼻炎粉+葛根+黄芩+川芎清涕者+桂枝黄涕者+防风贴额头颈椎炎的:疼痛粉+芒硝+羌活+川芎贴痛点腰椎炎:疼痛粉+羌活+芒硝+伸筋草+川断贴痛点肩周炎:疼痛粉+芒硝+羌活+伸筋草+左桑枝+右桂枝贴痛点腘窝炎:疼痛粉+芒硝+乳香+没药贴痛点膝关节骨质增生或骨刺:骨增粉+疼痛各等份+芒硝跟骨刺:骨增粉+芒硝各等份+消炎痛8片跟骨刺药连续贴十天其余部位贴三天停三天上羌活下独活左桑枝右桂枝劲不离川芎腰不离川断见刺加芒硝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粉+大黄+芒硝+青黛+冰片+消炎痛4粒贴局部腮腺炎:腮腺炎+大黄+芒硝+冰片+青黛+消炎痛贴局部颌下淋巴结:淋巴结粉+芒硝+冰片+三棱+莪术+消炎痛贴局部疼痛加红肿热痛方不疼加三棱+莪术食积发热:不通+食积+桃仁+石膏+新华片+柴胡三黄或四黄贴涌泉大黄黄苓黄连人工牛黄火疖子:大黄芒硝青黛冰片可加沙蒿子加消炎痛贴局部鹅口疮:手足口粉+黄连+吴茱萸+地丁+制霉素+维生素B2各两片贴涌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粉+黄芩+西药左氧片乌洛托品呋喃妥因三任选二贴关元手足口+黄连+射干+地丁贴涌泉穴盆腔炎:盆腔炎粉+元胡+消炎痛贴关元壮腰健肾散:阳痿,加蛇床子,早泄加覆盆子,时间短加五倍子,事后出虚汗加五味子,阴囊潮湿加地夫子,治疗期间少或不过夫妻生活;女性手脚冰冷的加蛇床子;贴关元或神阙。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消肿止痛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

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

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⑤子宫肌瘤: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

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选择不同的配方。

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外感类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4 鼻炎 (小儿通窍散)脾胃类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2 小儿食积(肥儿散)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肾阳肾气虚损类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3 小儿遗尿 (缩泉粉)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皮肤、皮损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3 喉咙起泡舒喉散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

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

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

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

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外感之2感冒咳喘:秋天小儿易外感,容易晨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有时会发烧,头痛,喉咙痛。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肺炎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肺炎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肺炎疗法提供:昭通市中医医院赵艳萍,郑德勇治疗方法:给予全身治疗方法。

抗生素选择:细菌感染者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支原体感染者用阿奇霉素等。

其他药物:氨茶碱、沐舒坦、双黄连等,口服药:小儿咳喘灵冲剂等。

在此基础上用中药外敷。

处方如下:白芥子、细辛、胆南星各3份,葶苈子、炒莱菔子、紫苏子各1份,共研为末,以蜂蜜和醋调匀为糊状,据病情取膻中、中府、肺俞和阿是穴(啰音点或痰鸣音点)贴敷。

贴敷时,取药糊如蚕豆大,涂于医用自粘敷料中间(规格:6 cm×7 cm),再粘贴于所需穴位上,每日1~2次,每次4~6 小时取下,2次需间隔6 小时以上。

3天为1个疗程。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除常规静脉给药外,加用中药外敷穴位治疗,选用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宣肺降气的药物。

药用白芥子利气散结,胆南星燥湿化痰,细辛宣肺散寒,莱菔子、葶苈子、紫苏子化痰降气。

通过穴位敷贴使药物从皮肤吸收并刺激经络穴位。

常用穴位为膻中、中府、肺俞、阿是穴等。

“气会膻中”,膻中主一身之气,刺激膻中,可理气止痛;中府为肺的募穴,俞募配穴治疗肺系疾病;再加阿是穴的应用,加强宣通肺气、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的作用,使痰去气顺则病愈。

该疗法既使药物发挥了作用,又有经络的穴位刺激作用,故而治疗效果更显著。

外治法方法简单易行,疗效肯定,还可弥补内治法的不足。

内外合治,中西结合,加快了炎症的吸收,提高了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过程,减少了疾病痛苦。

更多肺炎问题,请点击→(本文内容/图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分享到:。

透皮儿科

透皮儿科

穴位贴敷临证使用指导儿科:v 1号方发热: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v 2号方感冒:临证取3克,用双黄连注射液适量或者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12小时换一次,第二贴24小时换一次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肺俞各一贴,如伴发热,加退热方贴大椎。

v 3号方咳嗽:临证取3克,用氨溴索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或者天突)12小时换一次,第二贴24小时换一次,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肺俞各一贴(第三胸椎),如伴发热,加退热方贴大椎,或者足心。

v 4号方哮喘:临证取3克,用细辛脑注射液适量或者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12小时换一次,第二贴24小时换一次,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肺俞各一贴v 5号方汗症:临证取3克,用谷维素注射液适量或者生脉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24小时换一次。

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肾俞穴各一贴,或者足心各一贴。

v 6号方腹泻:临证取3克,用654-2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6小时换一次。

减轻12小时一次。

痊愈后加一贴。

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大肠俞穴(四腰椎旁开)各一贴,或者命名一贴。

v 7号方积滞:临证取3克,用维生素B-6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12小时换一次。

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涌泉穴各一贴。

v 8号方遗尿:临证取3克,用谷维素注射液适量或者生脉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12小时换一次。

如症状严重加敷关元(脐下三寸),命门各一贴。

v 9号方口疮:临证取3克,用西咪替丁注射液适量或者维生素-C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12小时换一次。

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涌泉穴各一贴。

v 10号方多动症:临证取3克,用谷维素注射液适量或者异丙嗪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24小时换一次。

如症状严重加敷两侧涌泉穴各一贴。

(注:0-3岁第一贴建议贴6小时左右,3-6岁贴10小时左右,6岁以上可贴12小时,观察有无过敏或其它皮肤反应,如有发红发痒,可用生姜片擦拭皮肤后,再行贴敷使用,每贴间隔2-3小时)妇科:v 11号方月经不调:临证取3克,用双黄连注射液适量或者生脉注射液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穴位贴敷治小儿食积咳嗽

穴位贴敷治小儿食积咳嗽

穴位贴敷治小儿食积咳嗽
穴位贴敷治小儿食积咳嗽一穴位贴敷药方为:茯苓6g、鸡内金5g、炙麻黄5g、苦杏仁4g、法半夏4g、白芥子3g、吴茱萸
3g,穴位贴敷的使用方法为,将所有药物进行研末,然后蜜调为糊状,使用时捏成1元硬币的大小,使用医用胶布贴敷在食积咳嗽患儿肚脐的神阙穴部位,每次贴敷12h,每天贴敷1次,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对本组食积咳嗽患儿治疗1个疗程。

对小儿食积咳嗽实施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的外治方法,是通过在食积咳嗽患儿的腧穴部位外敷上中药而制成的糊、饼等发挥治疗作用,小儿食
积咳嗽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比较安全而可靠二疳积散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食积咳嗽治疗方法疳积散膏剂制备。

药物组成:苦杏仁、桃仁、
生山栀子、芒硝各10g,白胡椒7枚,葱白(寸许),鸭蛋(弃黄取清)1个,75%乙醇5mL。

将药物粉碎成细末,葱
白捣烂,加入鸭蛋清、乙醇、适量糯米粉调匀,调制成膏状。

取疳积散膏剂填满神阙穴,用PU穴位贴固定,12~14h一次,根据病情轻重,两次贴敷间隔1~3h,根据病情轻重贴敷3~6d,贴至患儿咳嗽及食积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6d后效果不明显或
病情加重者转由他法治疗。

,消疳散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食积咳嗽,可明显改善症状,无不良反应,可避免患儿打针服药的痛苦,操作简便,值
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医方】小儿厌食症贴敷治疗医方

【医方】小儿厌食症贴敷治疗医方

【医方】小儿厌食症贴敷治疗医方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是通过对天枢、足三里、神阙等穴持续的刺激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二是药物本身作用于经穴时,经渗透并通过经络的输布深入于内,而发挥其药效,使其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起直接治疗的作用。

【提示】穴位贴敷可通过经络调节以纠正厌食患儿存在的各种功能紊乱。

相关贴敷部位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

天枢穴天枢为肠病要穴为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能改善肠道功能。

神阙穴神阙穴为肠病要穴,属任脉,任督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故和诸经百脉相通。

脐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面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尤其是小儿,极容易穿透弥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

故敷脐药物可弥散穿透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效应,使人体胃蠕动和空肠动力增强,提高胃肠酶分泌能力。

丁香、白术等药有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肠黏膜的吸收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因此通过穴位贴敷能提高血锌含量,明显改善厌食症状,增加体质量,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克服了儿童畏针和服药困难的弊端。

小儿厌食方小儿厌食:吴萸椒矾散小儿厌食:吴萸椒矾散【组成】吴茱萸、白胡椒、白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取上药粉适量,用金柏河透皮液调和成软膏状,敷于双足涌泉穴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功用】温中散寒,清热燥湿。

【主治】小儿厌食症(虚寒型)。

——引自《外治汇要》小儿厌食:藿佩散【组成】藿香、佩兰叶、广木香、焦山楂各等份(藿香1袋,佩兰1袋,木香2袋,焦山楂1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外敷于肚脐和中脘穴上,每日换药1次。

【功用】消食醒胃。

【主治】小儿厌食症。

——经验秘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wode。

【陈正瑾:中药贴敷神阙穴-治婴幼儿疾病】

【陈正瑾:中药贴敷神阙穴-治婴幼儿疾病】

【陈正瑾:中药贴敷神阙穴-治婴幼儿疾病】
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的《中国百佳基层名中医实用验方选》一书,由北京聚医杰医葯科学研究院组织名中医献方并主编
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婴幼儿疾病
①方药组成:茵陈1.0克,生栀子0.5克,生大黄0.2克,研细末。

服法:用藿香正气水1ml调和,用白板贴将调和之后的药物贴神阙穴。

主治: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一日或半日更换,一至三贴显效。

②方药组成:茯苓1.0克,白术1.0克,赤石脂1.0克,丁香0.5克,研细末。

服法:用藿香正气水调和,用白板贴贴神阙穴。

主治:婴幼儿的脾虚下利(清水样)、干呃,一岁半以下显效,不服药。

一日一换。

③方药组成:苏叶1.0克,淡豆豉1.0克,柴胡1.0克,黄芩0.5克,半夏0.5克,研细末。

服法:用藿香正气水调和,用白板贴贴神阙穴。

主治:婴幼儿的风寒感冒,一岁半以下疗效较好,不服药,可半日一换。

④方药组成:桑菊感冒片1片,沙参1.0克,黄芩1.0克,前胡
1.0克,共研末。

服法:用灭菌水调匀,用白板贴贴肺腧穴。

方药组成:浙贝母1.0克,黄芩1.0克,麻杏石膏散(按《伤寒论》原方原量为散剂)1.0克,前胡1.0克,共研细末。

服法:用灭菌水调匀,用白板贴贴膻中穴。

以上两穴同时贴敷,贴敷十小时,一日一换。

主治:湿邪犯肺初期的发热咽痛,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外感温邪,痰黄咳喘,可视病情轻重加内服药。

十岁以下儿童疗效好。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

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0.5:0.5:0.5:0.05)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中药贴敷疗法特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特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特效配方
小儿咳嗽帖敷的配方为麻黄、杏仁、白僵蚕、元胡、细辛、鱼腥草、黄芩、栀子与蜜调制。

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到外邪侵袭,最容易侵害肺脏,出现咳嗽咳痰等等表现,尤其是到了秋季干燥时节好发。

因此经常咳嗽的小儿可以选择穴位贴敷对于经常咳嗽的效果较好,且贴敷的时间多为三九以及三伏时节。

配方有:(1)麻黄、杏仁、细辛:主入肺经,主要作用为宣肺化痰润肺止咳,祛风解表等功效。

(2)黄芩、鱼腥草、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3)白僵蚕、元胡: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可以使药效通达经络。

最后用蜜调服,蜜也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穴位贴敷的穴位多为后背的肺俞穴、膈俞穴、以及天突穴和膻中穴。

穴位帖贴敷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贴敷部位的皮肤发红或者出现水泡要立即将贴敷药膏取下,并注意皮肤部的护理,避免感染。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办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牢固。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4.5g;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办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日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办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大批,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吐逆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选择不同的配方。

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外感类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4 鼻炎 (小儿通窍散)脾胃类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2 小儿食积(肥儿散)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肾阳肾气虚损类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3 小儿遗尿 (缩泉粉)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皮肤、皮损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3 喉咙起泡舒喉散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

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

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

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

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外感之2感冒咳喘:秋天小儿易外感,容易晨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有时会发烧,头痛,喉咙痛。

使用玉叶和营散还魂散(用醋调贴曲池大椎)小儿外感之3支气管炎、哮喘:三仁椒米粉(用醋调贴双侧涌泉穴),秋天也是支气管炎频发的季节,收敛肺气,让扩张的支气管能很好的回纳小儿外感之4 鼻炎:小儿通窍散(用黄酒调贴侧三里印堂穴)小儿鼻炎是一种慢性病,有本来就鼻中隔有移位,也有肥大,造成呼吸不畅,影响心肺之气交流,有时还会头晕,造成缺氧状态,这个也会影响睡眠,严重者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药散剂小儿通窍散外贴之目的,在于通鼻窍,促进心肺交流,消除鼻中息肉,打开呼吸屏障。

小儿喂养提醒小儿喂养温馨提醒之一:对于喂养小儿的家长,切勿强制喂食,小儿脏器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孩如果吃到不想吃了,说明已经喂到过度了,这样很容易损伤小儿的脾胃,古代小儿医家万全在他的《幼科发挥》讲“小儿常留三分饥”,是很有道理的。

水果不是饮食中必须的,尽量少吃水果为宜,《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吃水果要以当地产的,当时令的,符合身体需要为佳,现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水果已经很少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很多水果是外地产的,不符合时令,不符合身体需要。

另从中医上讲,水果寒凉,吃多了会损伤脾肾之阳,易致虚致泻,对于小儿身体一样,切勿将吃水果成为一种习惯,代替主食饮食上注意一下,首先小孩不让其挑食,以大米饭等五谷杂粮,少吃垃圾食品,我们吃的大米饭是最接地气的,远离抗生素,小孩感冒发烧咳嗽,使用中药,外贴的,艾灸等各种方子小儿腹泻:用药: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用法:等量研末,适量填脐,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

每日1次,3次即愈。

小儿夜啼的穴位贴敷疗法本文Tag标签:幼儿疾病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

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或者瘙痒等出现的夜啼相鉴别;也应与护理不当引起的夜啼予以鉴别。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脾肠不足,喜温恶寒,腹中受寒,夜又属阴,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或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邪热乘心,故见灯火愈啼;或因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血不养肝,虚火内扰,热扰心神,虚烦不眠;或惊骇客邪,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敝夜啼发作。

1.方剂1(1)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鞋。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药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症见睡喜伏卧,曲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微,出气不温,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唇舌淡白,指纹青自,腹中若得温熨抚摩,常可使夜啼稍缓。

2.方剂2(1)组成丁香3粒。

(2)用法将丁香末同饭捣作饼,贴患儿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3.方剂3(1)组成黑丑50g,米汤适量。

(2)用法将黑丑研为细末,以米汤和药末拌之成糊状,贮存备用。

用时取药糊适量涂满于患儿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

每晚于睡前th涂药,连续涂药至痊愈为度。

(3)说明主治小儿食积型夜啼。

症见小儿入夜啼哭不休,或定时夜间啼哭,腹胀,吮乳,大便带不消化之物,舌质淡红,苔白腻。

4.方剂4(1)组成朱砂、僵蚕、钩藤各9g,灯心草4g,黑丑3g。

(2)用法诸药混合研末,加米汤与药末调和如膏状,备用。

取药膏适量敷于患儿脐心和掌心(劳宫)穴位上,每日下午2—3时敷膏药1次,至睡前再敷1次。

连敷3-5天,疗效显著。

(3)说明主治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

症见睡喜仰卧,见灯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啼时有汗,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口气热,面赤唇红,舌质红,舌尖尤红,舌苔黄,尿短黄或大便秘结,指纹青紫。

5.方剂5(1)组成朱砂、琥珀各等份。

(2)用法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于每晚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亦可),以温开水浸湿蘸药末少许,涂于肚脐上(为免污染衣物可包扎),每晚1次,可连用3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受惊吓引起的小儿夜啼。

症见睡中时作惊惕而夜啼,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紧偎母怀,常可见明亮灯光而啼缓,而色乍青乍白,脉来弦急而数,或散乱不止。

若配合涂劳宫(双)、膻中(两乳之间)则效果更佳。

6.方剂6(1)组成朱砂0.5g,五倍子1.5g,黄连3g,生地黄10g,陈茶叶水适量。

(2)用法将4味药共为细末,加陈茶叶水适量,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脐中,用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

一般敷2~6次症状消失。

(3)说明本方适用于阴血亏虚型夜啼。

症见夜啼,五心烦热,五液俱少,躁动少眠,大便干,舌质红,或舌尖红。

7.方剂7(1)组成地龙2或3条。

(2)用法捣烂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8.方剂8(1)组成五倍子30g。

(2)用法五倍子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成饼,外用贴患儿脐部,以布缚定。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9.方剂9(1)组成牛蒡子3g。

(2)用法研末掺膏药L,贴患儿脐ff1。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10.方剂10(1)组成丁香3粒,钩藤3g,蝉蜕2g。

(2)用法上药共研末,水训为糊,敷脐,常法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不安。

11.方剂11(1)组成牛蹄用适景。

(2)用法牛蹄甲研末贴脐中。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2.方剂12(1)组成牛蒡子50g,珍珠粉2g,朱砂3g。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术,每川lg填脐,常法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

13.方剂13(1)组成酸枣仁、郁李仁各5g。

(2)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3)说明可养肝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14.方剂14(l)组成远志、合欢皮各Sg。

(2)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用伤湿止痛膏吲定。

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5.方剂15(1)组成焦山楂、鸡内金各等量。

(2)用法研细末,每次10g用米醋或者清水敷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3~5天。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小儿呕吐,是指乳食从口中吐出为主症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症。

与小儿呕吐相似的还有小儿溢乳,是偶尔小儿吸吮过多,胃满而溢,不应视为病象。

引起呕吐的原因,多因暴饮暴食,过食不洁食物,造成脾胃受伤,遂致乳食不化,宿食成积,阻滞中焦,胃气上逆;或者外邪犯胃,入于中焦脾胃,脾胃不和等。

1.方剂1(1)组成大黄、芒硝各6g,枳实5g,丁香3g,灶心上10g。

(2)用法先将前4味药研为术,灶心土煎汤,备用。

用时取药末适量,然后用灶心土汤调成糊状,敷贴于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或2次。

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食滞型呕吐。

症见嗳腐吞酸,呕吐乳食,脘腹胀满,夜寐不安,大便酸臭,舌苔白厚,脉滑。

2.方剂2(l)组成炒吴茱萸3g,生姜、葱白少许。

(2)用法上药共捣成糊状敷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外感寒邪型呕吐,症见呕吐,涕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苔白,脉浮。

3.方剂3(1)组成鲜葱白20茎,鸡蛋2枚。

(2)用法把鲜葱白洗净,切碎略捣出汁,放入碗内与鸡堡(除壳)棚搅拌,切勿放盐。

热锅里放菜汁少许,将上2味药倒锅内煎成7cm2大饼l块,用纱布包裹趁热贴神阙穴。

(3)说明本方适朋于外感寒邪呕吐。

4.方剂4(1)组成吴茱萸10g,干姜9g,丁香6g,生姜、葱白适量。

(2)用法前3味药共研为细末,用时取适量与生姜、葱白共捣为糊状,敷贴于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胃寒型呕吐。

症见朝食暮吐,伴见面色苍白,唇舌淡白,食少不化,腹痛便溏。

5.方剂5(1)组成肉豆蔻(面裹煨热)4.5g,雄黄末3g。

(2)用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黄豆大,晒干。

用1丸醋泡少时,放脐内以膏药贴之。

(3)说明主治小儿吐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