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

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

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考研政治试题都是紧扣大纲基本内容的,注重考查基本理论知识点,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希望对大家有用!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篇1对立统一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二)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矛盾即对立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5、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2、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解析之国家安全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解析之国家安全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解析之国家安全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传统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新的安全观: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政治安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

国防安全: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

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状态,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科技安全: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文化安全: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

要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生态安全: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国家安全法》、《刑法》规定了我国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维护过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力和义务、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

《刑法》:专门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等)。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2017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1)“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说法是错误的。

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即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

(5)“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的认识是正确的。

在人类任何一个认识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都包含着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辩证关系,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6)“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错误认识。

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

(7)“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是错误认识。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离开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8)“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

此观点是错误的。

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

(9)“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

此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

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10)“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也都随之发生变化”的认识是错误的。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学说重要知识点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学说重要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社会主义学说重要知识点第二节社会主义学说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1)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2)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3)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真题示例】(2016)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主义之处在于A.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B.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描绘C.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D.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真题示例】(201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1.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2.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四)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期间的理论思考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7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核心知识点总结(4)

2017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核心知识点总结(4)

2017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核心知识点总结(4)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九)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①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九)(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①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③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九)(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①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3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九)(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①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②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7考研:政治考试要点分析

2017考研:政治考试要点分析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2017考研:政治考试要点分析考研政治的不同科目,可根据考点的不同来规划自己的复习重点。

下面小编为考生总结一下几门考试的主要特点,希望可以对考生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过去曾经是考研政治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此在2010年以前,基本上毛概邓论的分析题内容凡是涉及哲学的几乎都可以用马原的知识点来回答。

近几年毛中特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这个策略就逐渐没那么合适了,但是在答题时并没有非常严苛的区分。

此外,马原的“硬”知识点这几年出题越来越少,而根据材料分析和判断类型的“适用”型题目则逐渐增加,由此可见,马原知识点的活学活用是这一科目的复习主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中特这门科目涉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现状、历史、时事分析和理解等内容,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分值也越来越高,同时,毛中特还是有一定“政治性”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这门学科的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严格按照考纲内容,重要的“硬”知识点要知道,而其逻辑内涵也要深刻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复习的要点在于,不要把史纲看做一般的历史学科,死记硬背。

对于史实,可以依据“什么时间谁为什么发生了什么,造成了什么结果”这一线索来理解,其中“结果”或者意义部分往往比时间、人物和事件更容易出题。

在史纲复习中,要注重其中的重点内容与毛中特知识点的结合,而考试的分析题也很容易出现两者交叉的题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法基的硬知识点往往出现在法律部分,但是法律部分的分值并不高,在复习时要注意记忆,但不要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思修的内容可以用常识来理解,但是要注重整体逻辑安排和线索。

对于一些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考生可以着重复习;对于一些需要理解的知识,考生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避免花费太多精力,希望以上总结可以为考生的复习做一个参考,预祝考生可以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第1页共1 页。

2017考研政治备考重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析

2017考研政治备考重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析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备考重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很多同学并不是很清楚。

它在我们考研政治中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

为了帮助2017考研的广大考生很好的掌握此知识点,老师帮大家梳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助广大的考研学子一臂之力。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地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要求。

“改革开放”挥发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源泉。

三、“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上市动力。

2017考研政治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相关推荐:新东⽅校推荐: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离开运动谈物质那么将导致形⽽上学的错误。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物质是⼀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如果离开物质谈运动那么将导致唯⼼主义。

⼆、⽣活中体现的物质与运动的⼩知识 1、⾃然界植物的⽣长过程(发芽-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植物腐烂) 2、⼈的发展(⼩时四条腿-长⼤两条腿-年⽼三条腿) 3、社会性质的更迭(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经典习题 1、⼦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B )A.运动是⽆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

”唐代诗⼈李贺这⼀诗句体现了( C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式D.运动是静⽌的特殊状态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C )A.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了⼈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这部分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考⽣如果仅仅依靠书⾯知识点,那么很难真正掌握,答对题⽬。

⽼师建议⼤家将理论知识点与现实⽣活相联系,通过习题的联系演练,从⽽掌握考点,在考场上取得⾼分。

2017年考研政治之政经重点知识(一)

2017年考研政治之政经重点知识(一)

2017年考研政治之政经重点知识(一)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2004年多选题第17题)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2017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7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连接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认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b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全面小康、民族复兴、供给侧改革全面小康、民族复兴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目标任务。

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3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主要特点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发展从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2017考研必备政治知识点归纳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1)指导作用;(2)解释作用;(3)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1)动力作用;(2)诱导作用;(3)激发作用。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五)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2017年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政治是考研的必考科目,也是让很多人都感到头疼的一科,因为政治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2017年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一、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二、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三、认识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017考研政治重要命题知识点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3)

2017考研政治重要命题知识点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3)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重要命题知识点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3)复习2017考研政治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培养学习政治兴趣,注意整体把握。

多关注时事政治,对国家每天发生的事情要关注,这不仅仅是为了拿下每年时事政治这部分的内容,也是为了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都有所帮助。

1.矛盾分析方法(一级重点)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一级重点)(1)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方法论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2017年石磊考研政治答题模板及要点归纳总结

2017年石磊考研政治答题模板及要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1、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⑴A和B并列关系(40对):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和B相互依存:A离不开B:B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的A,离开了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和B相互渗透:A渗透着B:B渗透着A;A和B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能转化成B:B也能转化成A⑵A和B从属关系(6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决定B(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

⑶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注意: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1、死记硬背的题目2、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3、情景型题目(例子题)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1、先写... ...认为:①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③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017考研政治五部分必背知识点,你背了哪些?.

2017考研政治五部分必背知识点,你背了哪些?.

2017考研政治五部分必背知识点,你背了哪些?考研政治的复习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 更要注重质的掌握。

但是考研政治的内容不仅深奥晦涩,而且知识点庞杂,很多考生在复习政治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看了, 可最终却什么都没记住。

把考研政治必备知识点整理了一些, 这些你都背了吗, 背了吗, 背了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马原部分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时间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 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毛中特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史纲部分“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2017年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面对今年的政治考研,很多考生现在依旧手忙脚乱,即将要进入考研冲刺强化阶段的你,现在必须要理清备考思路了,整理好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考研政治知识要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②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①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物质方面。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和动物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③人口因素。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方面。

第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密度和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发展的状态和需要相适应,会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等全部精神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第一、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第二、道德是是依赖社会舆论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三、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2017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大汇总(2)

2017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大汇总(2)

2017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大汇总(2)史纲六大必背考点1 建党95周年纪念讲话必背要点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1.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社会主义革命: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3.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必背要点1.“4”个伟大远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①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②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③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④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2.长征精神的“5”个深刻内涵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1”个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6”点对“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要求①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7考研政治重点内容-

2017考研政治重点内容-

考研政治精华汇总!!一、马原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自主性力量)。

⑥社会革命(质变)和改革(量变)推动着社会发展。

2、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构成。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产生的差额。

5、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其一,划分的依据不同。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根据生产资本之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之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划分的。

2017考研政治五部分章节概要及复习重点

2017考研政治五部分章节概要及复习重点

2017考研政治五部分章节概要及复习重点
考研政治复习必须要掌握好知识点框架,了解更章节各小结讲的什么,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题目的时候也能够更全面的分析融合。

其次再把握重点,强化复习,下面分别介绍政治五部分章节概要及复习重点,2017考生先把握以下全局。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考试重点。

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及剩余价值理论、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难在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一般掌握。

学科考查特点:考点再现,出题灵活,选择题常有超纲题,分析题设问随意,难抓要点
备考建议:注重理解,建立体系、分清重点,总结真题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科考查特点:重点突出,时政大热,考题设问清楚
备考建议:掌握大纲解析知识点,关注国内社会热点(习近平重要讲话)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科考查特点:时间序列、注重纲要,设问在细节,作答要高度,试题难度振荡
备考建议:以重要时间节点划分时间段,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或相关角度(重大事件、人物)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科考查特点:贴近常识,试题难度不大,注意专业表达
备考建议:掌握学科术语,善于考点总结归纳
5.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形势与政策
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②年度间(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学科考查特点:常识判断,中国,并非记忆
备考建议:熟练掌握国家外交立场和战略,答题落在“国家”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连接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认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b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全面小康、民族复兴、供给侧改革全面小康、民族复兴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目标任务。

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3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主要特点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发展从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树立创新发展观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官场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B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C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D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是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和贡献者。

“一带一路”是不带硝烟的合作共赢,是和平崛起的生动实践。

E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均衡、公平与普惠。

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内在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互相替代。

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4.全面从严治党(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如果治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2)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执政党,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5.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网络道德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

网络道德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隐匿性,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为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

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6.党的贡献、不忘初心第一个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个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个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党能做出这样的伟大历史贡献,首先在于9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最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之心;不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之心;不忘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使命之心;不忘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7.宪法、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第一,要加强宪法实施。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

第二,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第三,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8.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第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第二,国际竞争新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先创新谁就有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各国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第四,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9.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择业观(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现实的可能结合起来。

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应当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创业观(1)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应该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敢于创业的勇气。

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

创业艰苦磨难多,只有创业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创业勇气。

(3)提高创业的能力。

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是需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破解的一道难题。

10.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包括爱党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其中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2)提高职业道德意识(3)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贡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11.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