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
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
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
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
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7考研政治大纲解读之马原历史唯物主义
2017考研政治大纲解读之政治经济学8月26号考研政治大纲公布,马原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整体知识并没有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对大纲中的一些知识点的变动做出陈述,并提出备考策略。
删除知识点无。
改述知识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改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改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改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改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改述为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仅仅是表述方式发生了变化,内容并无实质变化,完全不影响复习。
新增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当下中国的深化改革,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这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哲学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并没有做出调整和变化,只是一些表述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在我们的考试中所占分值并不高,在选择题和分析题中命题可能性都不高,但这并不能降低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党分析社会问题指导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学习毛中特、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法纪以及当代经济与政治课程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只有深刻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几门课程。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资料-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精品文档]
里,看更多政治资料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承认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切唯心主义都宣扬主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真理;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里,看更多政治资料①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次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最后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量变质变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事物的量和质统一于度中。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1)二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马原知识点期中总结
马原知识点期中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出发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它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社会化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性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社会财富和生产力是社会化的产物和社会化的产物。
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它强调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
四、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实质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性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斗争。
五、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它强调共产主义是社会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极目标。
六、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和根本目标。
2017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解析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
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017年考研政治1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真理1、真理的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2、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⑴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⑵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注:真理没有阶级性。
3、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具体的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是指任何真理即主观同客观的一致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如果超出了这些具体限定,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内容和要求是:⑴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⑵真理是全面的。
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真理是历史的。
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观点。
⑷真理是具体的。
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表现!)⑴真理是思想形式;⑵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⑶有用就是真理;⑷圣人之言是真理等。
5、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⑴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两者是不能相互包含的。
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⑴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⑵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两个方面: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
历年马原唯物论和辩证法常考八大原理总结归纳
历年马原唯物论和辩证法常考八大原理总结归纳历年马原唯物论和辩证法常考八大原理总结归纳历年马原唯物论和辩证法常考八大原理总结归纳在考研马原中,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历年常考区。
主客观题型在此考查内容较多,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对这一章节的历年真题和常考原理有一清楚全面的认识,我们为大家总结如下:近四年真题单选考点多选考点材料分析考点2013 运动和静止的关(第1题)原因和结果(第2题)2012 动物的感觉与人的意识(第1题)质量互变(第2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第17题)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规律(第34题第1问)2011 适度原则(第1题)正确的实践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34题第1问)、对立统一规律(第34题第2问)2010 质量互变(第2题)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第17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第20题)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的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都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和实现。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四、发展的过程性原理1.原理内容: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坚持发展的过程性,反对新而上学的不变论和“激变论“。
(2)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
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017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重要原理和考察要点,大家要辩证的区分和认识这一知识点,下面新东方网考研频道详细为大家分析讲解这一原理详细内容及考察要点。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
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
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
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
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
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做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
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重点问题——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重点问题——真理真理原理难点辨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承认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1、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
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
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
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
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真理的属性;其二是指真理的类型。
从类型的角度而言,所谓“绝对真理”是指最大限度地接近“完全”、“终极”意义上的真理;而所谓“相对真理”是指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是用前一个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
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教资学习)
八大原理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
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1)二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
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
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与多维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价值选择及其实现①价值选择: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主体人的不同需要,即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客体价值进行选择。
②价值选择的实现:只要主体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合理的,即不损害和不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的选择就能够实现。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易考分析题)(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方法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大根本原则。
前者要求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后者则要求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前者使人的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性,注重统一性,后者则使人的活动符合目的性,侧重多样性。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的活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是人的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们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原理: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1)二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