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高考作文一直是考生最为关注的一项考试内容,考生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而高考材料作文则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它是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写作的,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

那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呢?以下是一些写作指导:1. 理解材料高考材料作文的核心在于材料,考生必须对所给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好的写作。

考生可以先阅读材料,然后再进行划重点、概括材料、总结材料中的信息等操作,最后再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抓住主题高考材料作文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考生需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找出其中的主题,并在写作中突出该主题。

同时,在写作中要注意不要离题,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写作。

3. 逻辑清晰高考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较短的篇幅内进行较为充分的表达,因此逻辑清晰非常重要。

考生在写作时应注意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掌握好材料和自己的观点之间的联系。

4. 立意深刻高考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立意”,即考生在材料的基础上表达出深刻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在写作时考生应该多思考,多积累,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并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5. 语言表达高考材料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写作时考生应该注意用词准确,语言通顺,句型多变,同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需要考生在理解材料、抓住主题、逻辑清晰、立意深刻、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所突破,只有掌握好这些要点,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范文:高考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其中的一种题型,考生需要在所给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写作。

然而,由于高考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因此,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已经成为考生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可从交互的双方入手,个体要愿意主动、真实地表达,他人也同样需要坦诚以待。 此外,应当创设开放、尊重、包容的交流环境作为支持条件。 ③怎样才算“真正”的相遇?“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从材料中的“才可能”或是客观规律上,我们可以明确前者为后者的前提条件,只 有坦诚交流,实现心与心相连,交流才有意义,这样才是“真正”的相遇。 ④实现“真正的相遇”能带来什么好处?
在俄乌战争引发的世界大战危机、全球变暖、动植物快速灭 绝、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威胁下,人类迟早要迎接共同的命运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 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世界战火纷飞、贫富差距巨大,在信息化 的浪潮之下,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甚至在绝望中不甘死去?
(举例论证,结合热点素材展开,切中肯綮。
国与国之间,应真诚相待,和谐共处,以面对共同的命运。 (第二分论点,从国与国之间相处的角度展开论证。) 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 永远的利益。”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并不总是和谐共处。从中 国放眼望去,环顾世界:向东,日本一意孤行,核污水排海仍在 继续;向西,美国态度强硬,议院批准的对台军售额逐年上涨; 向南,南海诸岛因主权问题争执不休;向北,俄乌战争依旧不息 。这东西南北,又可曾真正安宁?
坦诚交流促相遇,和谐相处共命运。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多真正的相遇和更加美好的人生 。
(呼应开头,归结全文,展示美好愿景。)
【例文点评】
本文标题切合材料,直接表明立场观点。开头引用诗 句,从阐释“相处之道”入手,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人 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应坦诚交流,以谋求‘天 下大同’”主体部分一分为三,逐层展开论证。所有论述 均围绕“人际交往与国之交流”这一特定情境展开,考生 视野开阔,格局高蹈,认识深刻,使得文章气度从容不迫 ,节奏不疾不徐,文字流畅优雅。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范文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只有两句话,我们逐句分析一下: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前半句表述成了状语,规定了现象背景,将现象的概括限定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条件下;后半句是一个主谓句,是整句的表意重点,即第一句话聚焦的关键现象所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在审题时,考生必须注意,“越来越多”并非指全部,也很难说是“大部分”;“很快”侧重指效率高,而也非强调“量”,更非强调“正误”——就是说还有很多问题是搜不到答案的,搜到的答案也未必正确。

这就给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有多少问题是通过技术手段得不到答案的?哪类问题可以得到答案?哪类问题又得不到答案?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学习提效,作为学习主体,人的作用又是什么?(提出新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辨别假问题等)。

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很考验学生的探究精神。

什么是探究?那就是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实,第一句话还只是客观陈述了一种现象,但我们为什么看完了第一句就能想这么多呢?完全是因为命题人在组织第一句话时,一定是在为后面问题(第二句)的提出作着合理的逻辑铺垫,在措辞上都是精心打磨过的。

不然这句话也不会选择“越来越多”“很快”这种措辞。

比如,如果把“越来越多”换成“大部分”,后面的问题还成立吗?高考解题,其实就是咬文嚼字。

我们看第二句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汉语中,“那么”作为关联词,一般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表示假定前面的前提正确,就应该得出后面的结论。

命题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用“那么”得出明确结论,而是把问题留给了考生。

考辩证思维,似乎是作文命题永恒的指向。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原题呈现】【2024高考作文真题(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11: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河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材料以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背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是一个启发思考的设问,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影响,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知识探索过程的影响。

考生应当认识到,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获取现成答案变得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会减少。

相反,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及对旧问题更深层次的挖掘。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深度,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文章的核心论点。

例如,可以强调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或者讨论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共生关系,亦或是预测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等。

一、思考角度①正面视角:可以从技术如何促进知识传播、激发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等方面入手,探讨技术如何帮助人类面对和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②反思视角:可以探讨依赖即时答案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创新能力下降、深度学习能力减弱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③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技术发展对人际关系、个人隐私、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如何维护人的本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未来展望: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结构安排建议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框架,开头简明扼要地引入话题,中间段落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支持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或提出呼吁、建议。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屏蔽力---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屏蔽力---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屏蔽力---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写作要求: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

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

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

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语句通顺,语言优美,多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不少于1000字。

写作分析:一、考题分析:该作文材料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抵御外界干扰,过分关注他人看法和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的问题。

强调了这种现象会使个人的人生走向狭窄的隧道。

作文要求考生从这一现象出发,谈论在当今社会中,拥有屏蔽力(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成为一种重要能力的思考。

二、审题立意:审题时,要抓住“拥有屏蔽力”作为关键词,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培养这种屏蔽力,以及这种能力对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可以从心理健康、聚焦目标、过滤无关信息等方面入手,表达在当今信息泛滥的社会,培养对外界的屏蔽力对于个体的价值。

三、构思要点:1.外界干扰与人生康庄大道的对比:开篇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延伸,比喻人生开始时是一条宽广的康庄大道,但由于过度关注外界干扰,人们逐渐走入了狭窄的隧道。

这可以引起读者对现代社会人陷入的困境的深刻思考。

2.外界评价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探讨在意他人看法和关注外界评论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可以借助拟人手法,将外界评价比喻成喧嚣的声音,而个体的成长则是一曲静谧的旋律。

通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两者之间的对比。

3.屏蔽力的重要性:强调在当今社会,拥有屏蔽力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通过引用相关专业观点、名人名言,支撑屏蔽力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个体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自我保护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4.培养屏蔽力的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如专注力的培养、选择性关注信息、学会拒绝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屏蔽力,使其成为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讲练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
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
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
知识梳理
7分钟
审读情境和任务:
A、作文时必须紧扣题目材料,同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从
①“读了以上材料” 中得出观点。
B、还要关注材料的隐形信息,也就是材料对写作的一些限制。
②“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生活体验”
要明确写作身份,也就是作文时要明扣或暗扣“青年”这一身 份。
③请以“……”为话题,谈谈对于追求理想的青少年有什么启示;“复兴中
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挠,所以, 根据外部环境的实际做出判断,进而不能进时,就要选择适当地“退”让。
“退”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保存实力,是避 开锋芒,是机智绕开,是迂回战术,是以“退”为进。毛泽东和朱德在土地 革命战争初期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十六字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退”在做人、 做事上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居寺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贤 们的处世哲学已经包含了“进”“退”思想。于人生而言,山高爬不过,水 深趟不过,那就先退下来,不做无畏的牺牲,不逞莽夫之勇,退下来冷静分 析,及时调整,再找到最合适的解决途径,这种韧性的退何尝不是一种更好 的进呢?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吸纳证明输出”写作指导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吸纳证明输出”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吸纳·证明·输出”写作指导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2年11月1日,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以“归去来兮”为题发表演讲。

在此次演讲中,颜宁在概括描述完自己从清华到普林斯顿再到深圳的人生经历之后,总结道:第一阶段是吸纳,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证明,努力工作获得认可;第三阶段是输出,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这如同树的生长,枝叶无限伸展的高度,是来自于向下扎根的深度。

果实或绿阴的存在证明了泥土下力量的巨大。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才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呈现出活性。

颜宁也说了,做出更多成果,培养下下代科学家,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她自己做出科学研究时的快乐。

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吸纳·证明·输出”,不只适用于做学问、搞科研,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处事经验,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考生在审题时,需思考“吸纳·证明·输出”人生三阶段的内涵。

吸纳,就是努力学习既有的知识。

这个动作,不是只指学生阶段的学习。

精彩的人生,是一个持续吸纳的过程。

证明,就是付诸行动,用成果证明上一个阶段(吸纳)是有用的。

赢得证明,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而是为了赢得自己,跟过去的自己比。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材料第三段以生动的比喻,诠释了什么是输出。

输出就是把自己的所学,传递给更多人,成人达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接下来需弄清“吸纳·证明·输出”三者的关系。

吸纳、证明、输出,这是人生历程的三步曲。

没有吸纳,就没有获得证明的能力;没有证明,就没有有效输出的资本;没有输出,就没有持续吸纳的动力。

坚持吸纳学习,坚持证明行动,坚持输出传播。

例文拾级而上,去而复归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拿来主义与文化自信的较量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拿来主义与文化自信的较量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文化在路上:拿来主义与文化自信的较量》写作要求:材料1:近日,由中国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的方式讲述了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成少女,并在一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踏上寻乡之行的故事。

材料2: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从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立意明确,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前分析:一、考题分析该作文题目包含两个材料,涉及中国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和鲁迅的《拿来主义》。

前者讲述了一盏玉壶拟人化成少女,通过中国记者的帮助寻找家乡的故事,强调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

后者提到“送去主义”现象,批判一些学艺和文化作品被送往国外,提倡“拿来主义”。

二、审题立意文化传播与认同:通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故事,思考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以及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结合鲁迅的观点,探讨当前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文化输出中找到平衡。

三、构思要点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引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情节,强调文化输出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个体文化认同的影响。

文化自信与平衡:探讨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信,避免“送去主义”导致文化深度的流失。

“拿来主义”的理念:通过引用鲁迅的观点,分析“拿来主义”对于保护本土文化、提升国际地位的积极意义。

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思考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实现平衡,既能输出本土文化,又能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明互鉴。

四、补充说明引用相关数据:结合当前文化输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数据和事实,支撑观点。

2024届高考作文指导:《躬行实践,追求真理》

2024届高考作文指导:《躬行实践,追求真理》

高考作文指导:《躬行实践,追求真理》写作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

”上述材料给努力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个人的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语句通顺,语言优美,多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不少于1000字。

写作分析:一、考题分析:这个作文题目围绕着人生理想、追求真理,以及通过实际行动取得业绩展开。

三句材料提供了对于人生追求、实践以及成就的不同层面的启示,要求考生结合个人成长,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二、审题立意:审题时需要关注关键词,如“人生最高之理想”、“求达于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等。

可以从个人的经历、成长过程入手,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思考。

立意可以侧重于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以及通过实践取得业绩的过程。

三、构思要点:1.人生最高之理想:以“人生最高之理想”为切入点,可以谈论个人对于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追求。

这可以包括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对社会的贡献、对真理的追求等。

2.求达于真理: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讨在实际行动中寻找真理的过程。

可以分享个人在学业、职业或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领悟到的真理和智慧。

3.业绩都是干出来的:以“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为线索,展开对实践的思考。

分享个人通过努力和实际行动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在表达过程中,多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四、补充说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进行适度的总结和展望。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抓关键词句(方法)
第三步:提出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中心论点-角度)
典题引路: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近年来有些低俗话语开始在一些校园流传。“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 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无独有偶,无论在《水浒传》还是在《金瓶梅》里,都是一个地痞恶棍形象的西门庆, 眼下却成了“红人”。山东临清市推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招商项目,“西门庆院落”是 重点内容之一;山东阳谷县即将向游人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扩建工程中,“西门庆府院”也 成为一大看点。
关键句就是首尾句。
首句:“苏东坡非常重视民间智慧,善于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解决问 题的办法”。 尾句“苏东坡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由此彻底解决了西湖水体淤 积的难题。”
命题人感情倾词句有:“非常重视”“善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深受百姓拥戴”“非常焦急”“赶 紧”“于是”“整治一新”“并未安心”“再次”“请教破解之道”“高兴 地采纳”“彻底解决”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写一 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 0 0 字。
审材料 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段话,第1 段和2 、3 段为总分关系。 第1 段,总说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视民间智慧,善于从调查
三、整体把握,抓住关键: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整体把握: 全面理解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对象和限制的范围,审题
时必须有整体观,切忌断章取义。 抓住关键: 阅读分析材料时能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标记,这些关键
词句往往是立意的角度。
审题立意的步骤:(从材料入手)

【高考作文】“他评与自评”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包含“类题分析”)

【高考作文】“他评与自评”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包含“类题分析”)

【高考作文】思辨类材料作文“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分析指导【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5届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极简材料式的二元关系思辨作文题。

自我评价,是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它基于自我认知、自我反思,是我们对自己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一个能够准确自我评价的人,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规划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这种自知之明,是自信与谦逊的源泉,也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勇往直前的动力。

与自我评价相对应,他人评价则是我们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另一面镜子。

它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反馈与评价,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见解。

一个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从他人的评价中汲取营养,发现自己的盲点,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合理的他人评价还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认同感,提升自信心,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他人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

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人可能会给出夸大其词或过于苛责的评价。

因此,在接纳他人评价时,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判断力,学会筛选和甄别,避免被片面的评价所误导。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自我评价是我们接纳他人评价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另一方面,他人评价又是我们完善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

通过他人的反馈,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问题,进而调整自我评价的偏差,实现自我成长。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1)引:开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表达,引述时还应留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亲密相关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2)提: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仔细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观点提炼得不精确,文章就"跑'了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3)摆:围绕中心论点绽开论述这部分是谈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说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劝说力。

(4)结: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

开头引材料从材料切入,简要分析,引出论点。

中间联材料说理谈论的时候用材料的主旨或关键词来贯穿、连接,假如能把背景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镶嵌进去,那么会使文章与背景材料融合得更为紧密;结尾再扣材料,使材料与文章融为一体,同时又表达出文章对材料的引申、丰富和升华。

开头的写法:先概括引述所给材料的内容,稍作分析引申,立刻在第一段的结束处(或另起一段)亮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句。

例①露珠的颜色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变化,闪烁出锦上添花的动人缤纷;三色堇由于生长的土壤不同而变化,在不同的土地上绽放出各异的绚烂大自然尚且懂得秀丽因自己的位置而异,生而为人,我们怎能不洞悉其中的道理?②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地闪耀,多秀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秀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耀;这凄婉,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光滑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

露珠是透亮的,没有颜色,只有附着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荣。

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颜色!折射的光荣是别人的,自我散发了光荣才是真正缤纷的。

伴侣,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亮的露珠。

④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耀。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亮。

这首小诗,使我得到启示:一种物质在不同的事物上有着不同的景象。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指导:“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指导:“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指导:“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导写及范文一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的归宿似乎都一样,但又似乎不一样。

有的人,历经坎坷,依然一往无前,他们从不以世俗意义的成功为归宿,而是不断寻求生命的增长点;有的人,功成名就之后,便选择“躺平”,终止了成长。

一生很长亦很短,成长与成功永远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二 .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材料、任务和要求。

写作要求很常规,没有需要特别关注之处。

任务指令,属于“弱任务指令”。

所谓“弱任务指令”就是任务指令不具有特别鲜明的指向,没有太具体的文体或写作对象的指向。

这道题目最关键的是研读材料。

材料中第一句话,就包含了一种辩证思想:似乎一样,又似乎不一样。

那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又是什么呢?稍加思考,你便可明白:一样的是每个人的生命都将终结,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终结时为世界留下的价值多少或者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

第二句话,尽管命题人力求客观表述两种人的生存状态,但是褒贬倾向还是可以辨别出来的: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或者说生命的终极意义应该是成长而不是所谓的成功。

材料的第三句话独立成段,是一句概述性的话语,这样的话语往往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所在。

它进一步明确了材料要探讨的话题核心:成长与成功。

抓住了这几句话的关键点,立意就水到渠成了。

三.作文素材【崔道植:弹道有痕岁月无言】崔道植,“七一勋章”获得者。

他是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

66年刑侦生涯,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罪案痕迹,无一错案,在创造这一传奇的同时,他的痕迹鉴定技术也在实践积累中渐入佳境,至今仍是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

“老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一般晚上9点钟,我会陪她睡觉,要不然她自己不睡。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听着她睡熟了,我就悄悄出来干活,干到十一二点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导读:高考作文在经历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鼎盛与热闹后开始回归,考察200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两套全国卷和山东卷就是采用的材料作文,其中全国卷对今后高考的导引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材料作文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回归,是一种介于给材料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形式。

它比给材料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比如2006年全国ⅰ卷作文: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作文提示语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样的要求,不像传统的材料作文那样主旨是唯一性的,而考生就要去准确把握唯一性的主旨,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偏离正确立意,导致全盘皆输;但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所写内容只要与话题相关就行,而是对主旨的提炼需要从材料中来,较好地预防了话题作文中穿靴戴帽的宿构现象。

这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既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实际理解分析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应该说又是一种进步。

材料作文和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①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②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③思维方式上:供材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如:材料作文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撒向谷地。

在树枝上,他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

”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

”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过程:客观内容: 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主观倾向: 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多角度立意: 树根可以象征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树叶要理解树根,树根也要理解树叶。

观照审题: 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甚至祖国民族人民组织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确定最佳立意: 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创新立意: 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再如:话题作文生活中我见过各种形状、各样色彩、各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绳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体裁。

审题过程:本义:纤绳——三峡的纤夫绞刑架上的绳——受难者拉风筝的绳——田野里的孩子挂在悬崖上的绳——登山者比喻义:“绳”往往具有“束缚”或暗含着“某种关系纽带”的意思。

由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婚姻是根绳索;溺爱,有时使母爱成为一根绳索;在喜欢记恨人的心里,恨是一根绳索;有时,思维定势也是一根绳索。

甚至,自责与自卑也会成为一根束缚心灵的绳索。

一、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材料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高考青睐。

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轶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如何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一)审题的二原则1、整体性原则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

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

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实质。

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

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

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

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比如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

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

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审视这则材料,可以从父亲和树两个角度来立意。

从父亲的角度,可以从“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励他”;从树的角度,可以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最困难的时候,切不可丧失信心,黑暗过去就是光明”立意。

同时要注意隐含条件“严冬”指“人所处的逆境或人生事业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从“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甚至仅仅从父亲砍树这一行为出发就得出“树是我们的朋友,不应砍掉它们”就更偏离材料了。

再如:《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寓言诗中,无论是麻雀说燕子,还是燕子说喜鹊,都有个共同点:每种鸟都只看到别的鸟的缺点而彼此攻击,或把别人的优点当作缺点而互相诋毁,或亦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对他人品头论足,或出于私利、嫉妒而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所以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看人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或看人不能只看缺点甚至把别人的优点看成缺点,或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而搞攻击,应加强团结,或正人先正己,等等。

总之,这则材料是考查考生全面、正确、辩证地看别人或自己。

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

“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

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

(2)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利于考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以“自信”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

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

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3)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

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

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当然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议论的角度可结合论题的现实意义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气息,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

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

如2004年天津作文题: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

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分析: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

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

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例如:(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把“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

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

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2、多角度的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

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

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以故。

(二)材料作文审题类型1、材料的含义明显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1千多个球,有一次,当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陶醉,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