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知识点总结(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
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
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A
解析:A
A.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故A正确;
B.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

但声源振幅不一定小,故B错误;
C.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是根据传播速度来定义的,故C错误;D.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太低,故B 错;敲锣时用力越大,锣的振幅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D错;应选C.
考点:声现象
3.如图所示,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超发出的是次声波
B.这主要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
C.利用B超可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
D.准妈妈听不到B超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振幅较小B
解析:B
A .
B 超发出的是超声波,不是次声波,A 错误;
B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用B 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这是在传递信息,B 正确;
C .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与地球之间是真空,所以利用B 超不可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C 错误;
D .准妈妈听不到B 超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不是振幅较小,D 错误。

故选B 。

4.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 )
A .少了0.294s
B .多了0.294s
C .少了0.34s
D .多了0.34s A
解析:A
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传播的快,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减少的时间为 100m 0.294s 340m/s
s t v =
=≈ 故选A 。

5.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 .司机利用倒车雷达防止倒车撞人
D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B
解析:B
A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 选项错误;
B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B 选项正确;
C .司机利用倒车雷达防止倒车撞人,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 选项错误;
D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 选项错误。

故选B 。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真空也能传声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D .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解析:C
A .真空不能传声,故A 错误;
B .超声和次声,人耳听不见,故B 错误;
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故C 正确;
D .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 错误。

故选C 。

7.下列与声音有关的四个情景,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发声扬声器使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图乙中的倒车需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发声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中8个相同玻璃瓶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
音色不同D
解析:D
A.图甲中放在扬声器前的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图乙中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播信息而工作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的发声音叉将乒乓球弹开,采用转换法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图丁中8个相同玻璃瓶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振动频率不同,即音调不同,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C
解析:C
A.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是否完好,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B.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超声”排石,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

故C符合题意;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从环保角度看,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阅览室内,絮絮细语
B.吸引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C.深夜,突然传来弹奏熟练的钢琴声
D.物理课堂上,听到室外传来的唢呐声B
解析:B
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属于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不属于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影响了人们的休息,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上物理课时,听到室外传来的唢呐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听课,属于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已知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340m/s,人耳能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

有一段长18m的铁管,将你的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请人在另端敲击一下,请通过计算后判断你能听到击声的次数是()
A.1次B.2次C.3次D.4次A
解析:A
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1
1
18m
0.003s 5200m/s
s
t
v
==≈
2
2
18m
0.053s 340m/s
s
t
v
==≈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从有效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是属于()A.控制噪声源B.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C.保护受噪声影响者D.控制噪声的音调和音色A
解析:A
“禁止鸣喇叭”标志牌是不允许鸣喇叭,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A。

1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
A.频率不变,音调变高
B.频率变高,音调变低
C.频率变低,音调变高
D.频率变低,音调变低D
解析:D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则听到的声音响度相同;振动的快慢变低了,即频率变低,则听到的声音音调变低。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黑匣子是用来记录飞机飞行中各种数据的装置,一旦出现空难,只要找到黑匣子,人们便可知道飞机失事的原因。

黑匣子装备了水下信标,一旦飞机坠入水中时,信标开始发送超声波脉冲。

从中我们可知()
A.超声波脉冲可以被人耳直接听到
B.超声波脉冲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超声波脉冲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
D.超声波脉冲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慢C
解析:C
【分析】
本题考查超声波的特点,根据超声波的特点求解。

A.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赫兹,超声波脉冲人耳直接听不到,故A项不符合题意;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超声波脉冲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项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脉冲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故C项符合题意;
D.超声波脉冲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快,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超声波也是声波。

14.下列做法主要与音调有关系的是()
A.班主任在教室外判断哪个学生上课在说话 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D
解析:D
【分析】
ACD.声音包括三个特性:音色、音调、响度。

音色由发声体自身决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由频率决定,发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B.防治噪声的方法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A.每个学生说话的音色不同,班主任是根据学生说话的音色来判断哪个学生说话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防治噪声,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使得音叉振动的振幅不同,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不符合题意;
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发声体是瓶身和水,装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就不同,则音调不同,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注意声音三特性的决定因素。

二、填空题
15.(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如图乙所示,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根据发生的现象,可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
______。

在月球上,做图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______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发声的物体
在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传递能量不能
解析: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传递能量不能
(1)[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如图乙所示,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增大,说明响度的大小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来决定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3]如图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在月球上作该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不能弹起,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6.“十一”期间,小明与同学们一起旅游,来到一座大山前,对着悬崖大声喊了一声,1.8s后听到回声。

小明喊话时站立的位置到悬崖的距离为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___形式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波的
解析:波的
[1]声音从悬崖传到人耳的时间:
1
1.8s0.9s
2
t=⨯=,

s
v
t
=得小明与悬崖的距离:
340m/s0.9s=306m
s vt
==⨯;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17.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有______效应。

在下雨打雷时,每一次打雷后,雷声总会隆隆不绝于耳,这是因为雷声在云层经过多次_____造成的。

双耳反射
解析:双耳反射
[1]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人有双耳,都能感知声音,所以在双耳效应的作用下,感知到的声音具有立体感;
[2]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所以隆隆不断。

18.(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至抽空前的响度,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1)[1]根据题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真空不能传声;
(2)[2]由
s
v
t
=得
1530m/s6s9180m
s vt
==⨯=
因为声波发出去又反射回来,所以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9180m 4590m 22
s h === 19.医院利用超声波打掉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 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s 才能接收到信号.
能量信息9
解析:能量 信息 9
[1]医院利用超声打掉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
[3]超声波传播的距离:
s =2×6.75×103m=1.35×104m ,
由v =s t
可得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 =s v =41.3510m 1500m /s
⨯ =9s . 20.“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__.产生传播
解析:产生 传播
盗贼的目的是在盗铃的时候不让别人听见,要达到目的,就需要不让铃响,也就是不让声音产生,没有做到;或者不让声音传播,传不到别人的耳朵中,他只是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了,也没有达到目的.
三、解答题
21.汽车司机朝着山崖以54km/h 的速度行驶,鸣笛后经对面山崖的反射4s 后便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是340m/s ,求:
(1)4s 内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这段时间内声音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
解析:(1) 60m ;(2) 1360m ;(3)650m
(1)汽车的速度
v 1=54km/h=15m/s ,
在4s 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 1=v 1t =15m/s×4s =60m ;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3)设司机鸣笛时货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s1+s2,
s=1
2
(s1+s2)=
1
2
×(60m+1360m)=71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
s′=s-s1=710m-60m=650m。

答:(1)4s内车行驶的路程是60m;
(2)这段时间内声音通过的路程是1360m;
(3)鸣笛时车离山崖有650m。

22.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地质员在山谷内敲打石块,0.5s后听到从左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一次回声,1.5s后听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二次回声,当时的声速为
340m/s.声音传播的路径如图所示.求:
(1)敲石处距左边峭壁的距离.
(2)敲石处距右边峭壁的距离.
(3)这个山谷的宽度.
解析:(1) 85m.(2) 255m(3) 340m.
(1)声音传播到左边峭壁的时间:
11
0.5s0.25s 2
t⨯
==

s
v
t
=得,敲石处到左边峭壁的距离:
11
340m s0.25s85m
s vt
==
=⨯
(2)由题意可知,声音传到右边峭壁的时间:
20.5 1.5s0.75s
t=⨯=敲石处到右边峭壁的距离:
22340m s0.75s255m
s vt
==⨯= (3)则这个山谷的宽度:
1285m255m340m
s s s=
=++=答:(1)敲石处距左边峭壁的距离为85m.
(2)敲石处距右边峭壁的距离为255m.
(3)这个山谷的宽度是340m.
23.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 。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 ,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完成下列计算: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 ?
解析:(1)85m ;(2)34m ;(3)42.5m/s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距离为
1111340m/s 0.5s 85m 22
s vt ==⨯⨯=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距离为
2211340m/s 0.3s 51m 22
s vt ==⨯⨯=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的距离为
12-85m -51m 34m s s s ===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所用时间为
0.5s -0.3s 0.9s -
0.8s 2
t ==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为 3442.50.8m m/s s
s v t ===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为85m 。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42.5m/s 。

24.一辆汽车在以速度为20m/'s 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 -座高山,司机第一次鸣笛 6s 后听到回声,汽车继续匀速行驶--段时间,司机第二次鸣笛并在2s 后听到回声。

求司机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

(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析:36s
司机第一次鸣笛时,由v =s t
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s 1车=v 车t 1=20m/s×6s=120m ;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1声=v 声t 1=340m/s×6s=2040m ;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1,则:
2s 1=s 1声+s 1车=2040m+120m=2160m
解得:
s1=1080m;
司机第二次鸣笛时,由v=s
t
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s2车=v车t2=20m/s×2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声=v声t2=340m/s×2s=680m;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2,则:
2s2=s2声+s2车=680m+40m=720m 解得:
s2=360m;
两次鸣笛汽车相距:
s=s1-s2=1080m-360m=720m;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
t=
s
v

=
720m
20m/'s
=36s。

答:司机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为36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